作者:聲調語言關注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022737/answer/194484440515762745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同質化:非洲傳統飲食,與中國、東南亞傳統飲食,有非常多的結構性類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在非洲飲食中發現中國傳統」。至少有9大類很容易發現的 (排他性) 飲食類似。
漢-東南亞的傳統如:
1.1水稻、蓋澆米飯、雞蛋飯;
1.2百蟲宴、螞蚱、蝗蟲、毛蛋、蝙蝠、三叫老鼠、牛蛙-青蛙、狗/貓等特色飢荒或獵奇性飲食;
1.3臭食,中國食臭傳統以長江中下游最多樣,以江浙最具代表性, 有「臭鹵罈子
傳家寶」的說法;
1.4嗜辣口味,中國長江中上游是代表性地區;
1.5瓦罐食品,瓦罐湯;
……
在「剛果-黑非洲」的具體表現:
2.1水稻、 蓋澆米飯、雞蛋飯. 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水稻/稻米/大米人均年食用量,達150-274kg (300-550斤), 作為對比,中國各地稻米食用量主要在100-200kg間; 其中浙江最高數據曾達270kg, 與緬甸、孟加拉類似; 緬甸 278kg/ 柬埔寨247kg/ 越南228kg; 韓國83kg/日本73kg.
2.2蚊子餅、猴子、蠶蛹、竹蟲、烤蝙蝠,複雜繁多的昆蟲、野生動物特色飲食;
2.3.1 非洲臭食Iru, 豆子煮熟後鋪上香蕉葉, 發酵5天,形成黏稠褐色的臭豆醬;
2.3.2 Sumbala, 刺槐豆加鹽/辣椒粉發酵, 然後捏成球狀或餅狀晒乾,氣味類似臭襪子加汗味, 炖肉或蔬菜時作"臭味調料";
2.3.3 Kachumbari, 番茄/辣椒, 加入發酵魚醬, 產生酸敗蔬果與腐魚混合氣味.
2.3.4 傳統臭鹵壇(剛果河流域),陶罐內放入魚雜/木薯皮/棕櫚汁,密封埋土發酵6個月以上,形成黏稠黑鹵汁Mbongo,氣味如腐肉混合沼氣. 作為炖菜基底,類似長江下游的浙江"臭莧菜梗"鹵水. 國際主流社會曾一度形容Mbongo「原始野蠻」.
2.4嗜辣口味,辣椒是非洲的核心調味品,如盧旺達干辣椒辣度,是普通干辣椒的4倍以上,廣泛用於炖菜、醬料和街頭小吃。辣椒有低成本和高保存性,在大眾群體中很普及,是非洲普遍偏好。
2.5.1陶罐食品、瓦罐湯「Kiburu」,用香蕉/豆類/專用土壤,在瓦罐中混合原料慢炖,形成灰白色濃湯,散發土腥味,查加人傳統,當地認為可增強體力;瓦罐也是北非摩洛哥的主要餐飲用具。
2.5.2姆安巴雞,雞肉棕櫚油煎香,加洋蔥、大蒜、辣椒與秋葵,陶罐慢炖至濃稠.
2.5.3秋葵濃湯(西非),秋葵切碎增稠,配魚乾、牛肉及Egusi醬,陶罐炖煮。
2.6 山羊和其他羊類的養殖和食用;
2.7 玉米、木薯、高粱等種植;
2.8 藥食同源、藥膳草本食療特點;
2.9.1 竹子材料的食材和器材製作,喀麥隆視竹子為「生命之柱」,用於祭祀和雕刻。東非人民廣泛用竹汁發酵釀酒,用竹子飲酒。
2.9.2 東非的烏干達、肯雅地區部分人,將竹筍稱為Malewa 將其煙熏乾燥後浸泡水煮, 加入鹼(草木灰)和鹽再煮, 在與花生醬混合食用,是東非的常見飲食和食材。
2.9.3 西非的喀麥隆、剛果部分地區,用竹筍、棕櫚油、辣椒,一起炖煮用來做湯羹。
略有差異的部分:
非洲講木薯/香蕉作為主食之一,在中國僅部分地區/部分食品如此;
小麥/麵食、雞肉/豬肉、牛肉/牛奶、茶葉/咖啡等方面,二者也存在大量食用,但除了「剛果-黑非洲」/「漢-東南亞」外,其他地區也顯着地大量使用,因此不具有特殊性及排他性,故不細列;
北非阿拉伯地區的傳統食品,與黑非洲傳統有所差異,兼具黑非洲、北非、歐洲融合特點。
世界竹子的主要四大生長地區:
漢-東南亞、剛果-黑非洲、
印度次大陸、拉丁美洲。
兩種世界竹區分佈統計


非洲竹林和砍伐使用

非洲竹筏

非洲竹子編製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