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
9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16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選擇旅行路線,有的同學喜歡先在國內轉轉,積累點經驗,然後再出國深造。這種「土博+國外博後」的模式,其實有很多考量:

先在國內讀博士,可以更好地適應學術環境,積累人脈和資源。等到了國外做博後,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適應起來會更快。

在國內讀博期間,可以有更多時間提高英語水平,為將來出國做準備。畢竟,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橋搭好了,出國後交流起來就更順暢。

直接出國讀博可能費用更高,而國內讀博成本相對較低。先在國內讀博,可以減輕經濟壓力,為將來出國做博後積累資金。

在國內讀博期間,可以專註於某個領域的研究,積累一定的學術成果。這些成果可以作為申請國外博後的敲門磚,增加競爭力。

國內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有支持博士生出國做博後的政策,比如提供獎學金、資助等。這些政策可以大大減輕出國後的經濟負擔。

每個人的職業規劃不同,有的同學可能覺得先在國內打好基礎,再去國外深造,這樣的路徑更符合自己的發展需求。



作者:學術橋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5056042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19

作者:會呼吸的蘋果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21697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同學選擇在國內完成博士學業(土博)後再前往國外進行博士後研究(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在國外讀博,原因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國內教育資源的利用:國內的一些博士項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實力,能為學生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訓練。完成國內博士學業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學術成果,這為後續在國外進行博士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因素的考慮:在國內讀博通常成本較低,而直接在國外讀博則可能需要承擔更高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生來說,選擇國內讀博後再出國進行博士後研究可能是一個更經濟的選擇。

學術環境與資源的對比:國外博士後研究往往能夠提供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更先進的科研資源。與國內博士階段相比,國外博士後研究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前沿的研究領域和更優秀的科研團隊,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

職業發展的考慮:國內博士畢業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這為他們在國內外學術界或工業界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提供了便利。而國外博士後研究則能夠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職業競爭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部分同學選擇土博+國外博後的路徑,可能是基於對個人學術發展、經濟條件、職業前景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這種選擇既能夠充分利用國內教育資源,又能夠藉助國外博士後研究的機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職業競爭力。


9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39

追光者:


前提是,如果國內導師比較牛,那確實土博加國外博後是比較好的

否則,還是國外讀博比較好。

9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39

正常情況不睡覺:


說明國內的博士培養在進步,最近看到很多國內phd,在美國做幾年博後,直接在美國當ap的,還是厲害的


9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40

aaaazzzzmmmm:


國外博士時間長而且不容易畢業

9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40

知乎用:


土博加洋博後應該是一條移民的途徑。身邊見過不少這樣的。申請博後出來,然後換賽道移民。

9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40


哇哈哈哈k:


主打一個貴

9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40


頓頓:


先問能不能,再問好不好。

9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40

1. 經濟壓力:直接申請國外讀博,尤其是在名校,往往需要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相比之下,在國內讀博的經濟壓力小得多,還可以拿到獎學金和補助。

2. 競爭激烈:申請國外PhD項目的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頂尖院校。土博加國外博後是一個相對穩妥的選擇,既能保證學術研究的連續性,也能提升個人的國際學術背景。

3. 政策支持:一些國家和機構對博後的支持力度較大,提供豐厚的研究經費和薪資待遇。國內讀博後再出國做博後,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更好地開展研究工作。

4. 家庭和生活考慮:一些同學可能不想在讀博期間離家太遠,選擇先在國內完成博士學位,然後再出國做博後,可以兼顧家庭和事業。

5. 導師和研究資源:國內有些導師和研究資源非常優秀,選擇土博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打好科研基礎,再通過國外博後擴展國際視野和學術影響力。

總的來說,土博加國外博後是一種兼顧經濟、學術、政策和個人生活的綜合選擇可以在國內完成基礎研究訓練,再通過國外博後提升國際學術背景和研究能力。



作者:vivian空游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5004187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41

作者:先知博士通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430411120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土博+國外博後這條路是不是比直接申請國外PhD更好?

答案很可能是:已經過時了。

別被幾年前的成功案例迷惑,學術圈的規則和現實早就變了。

1. 你看到的「土博+海博後」成功案例是「舊聞」

那些「土博+國外博後」然後申請海優成功的人,大多是七八年前讀博的,環境完全不同。過去,很多人通過CSC資助自費去國外做博後,打個卡、刷個經歷,然後順利申到教職。

然而2022年後,10043政策全面限制中美科研合作,加上CSC項目收緊,國外博後申請難度直線上升。這條路現在已經沒那麼通暢,跟幾年前「走過場」的時代相比,競爭激烈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2. 國內牛組≠進步捷徑,大機率是「打工人內卷場」

很多人選擇土博是衝著國內大牛組的資源,但現實是:你能不能見到大佬都懸。一個牛組少則十幾個博士、幾個博後,大佬本人嫡傳弟子都不一定輪得到,你呢?

很可能是給「馬仔的馬仔」打工,成為科研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如果沒有特彆強的背景或者學術成果,國內牛組的資源未必能真正用到你身上。

3. 海博後難度升級,「走過場」已經成歷史

還有人天真地以為,海外博後是個「刷資歷」的輕鬆環節。真不是了。現在的海外博後申請,不僅拼科研,還拼「資源」和運氣。

就拿美國來說,美博後普遍不願接CSC資助的學生,而直接靠土博背景競爭常規的博後職位,難度堪比重新申請一次PhD。

此外,博後崗位的資源和薪資削減,讓這一環節成了真正的「硬通貨」比拼。指望靠海博後混資歷、刷經歷的人,恐怕要失望了。

4. 國內外學術規則變化,「海優」光環減弱

很多人選擇「土博+海博後」,是看重「海優」政策,但別忘了,海優設計初衷並不是給國內學閥弟子開後門的,而是為了引進真正有競爭力的海外學者。

近年來國內學閥玩壞了這一規則,各種刷資歷的現象讓政策逐漸向更高端的國際成果傾斜。再加上學術評價體系對「成果硬度」的要求提高,想靠海外博後這一步就拿到優質教職,已經越來越不現實了。

土博+海博後這條路看似誘人,但走通的案例大多屬於舊時代的紅利。

如今,學術環境變化讓它更像是一場冒險而非捷徑。

真要衝海外,不如直接申PhD,起碼起點和規則清晰。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