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5篇帖子。
美國形象 (Portrait of the USA)
1樓 張樹人 2010-12-31 21:09
版權說明:以下內容取自由美國國務院發行的info USA(中文版)光盤。版權歸美國國務院所有。

http://usinfo.org/zhcn/page2294.html
2樓 張樹人 2010-12-31 21:10
第一章 移民之國

Photograph © David Butow, Saba

美國民族是一個移民和多樣性的民族。美國接受的移民比其它任何國家都多 ─ 總共有5,000多萬人─ 而且現在每年仍接納近70萬人。過去,許多美國作家都曾強調過熔爐思想,意思是,新移民會放棄他們的舊傳統而接受美國方式。比如,一般說來,移民子女學習 的都是英語而非他們父母的第一語言。但近來,美因人開始重視起多樣性來,少數民族群體也開始重建和讚頌他們的遺產,移民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學會兩種語 言。


 

土著美洲人

兩萬多年以前就有了最初的美洲移民,他們都是些跨越大陸,四處漫遊的人:跨過今天白令海峽所在的陸橋,從亞洲跟蹤獸群來到美洲的獵人及其家人。當克 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世界時,生活在現在美國大陸的土著美洲人約有150萬,儘管人們對這一數字的估計大相徑庭。哥倫布誤以為他登陸的 地方一巴哈馬群島中的聖薩爾瓦多島 ─ 是印度,所以便將土著美洲人稱為 "印第安人"。

在隨後的 200年中,有好幾個歐洲國家的人踏着哥倫布的足跡,跨越大西洋來到美洲探險,建立起貿易站和殖民地。歐洲人的湧入給土著美洲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通過條 約、戰爭和高壓統治,土地從印第安人手中轉到了歐洲人─ 後來則是美國人─ 手中,而印第安人則隨着移民的西進,一退再退。19世紀,政府解決印第安人"問題"的優先辦法是強迫各部落居住在被稱為保留地的特定地域內。為了保住他們 歷來使用的土地,有些部落進行了鬥爭。保留地的質量大多較差,印第安人開始依靠政府的幫助。土著美洲人的貧困和失業問題至今依然存在。

土地之戰以及印第安人對之天生就沒有免疫功能的歐洲疾病,使他們的人口銳減,在1920年降到了35萬的低點。有些部落消失殆盡;其中就有北達科他 的曼丹人,l 804-1806年他們曾幫助梅里韋瑟.劉易斯和威廉.克拉克探索美國西北部荒蕪人煙的土地。還有些部落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和大部分文化。但事實證明,土著 美洲人很有適應力。今天,他們的人數約有2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0.8%),仍生活在保留地的土著美洲人大約只佔三分之一。

美國有大量地名源自印第安話,其中包括馬薩諸塞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和愛達荷州。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人如何種植穀物、西紅柿、馬鈴薯和煙草。這些作物現已成為全世界的日常必需品。印第安人還有許多發明,其中有獨木舟、踏雪鞋和鹿皮鞋。

 


金門

在美國的早期移民中,英國人是居主導地位的種族群體,英話於是成了最流行的美國語言。但其它同籍的人很快也紛至沓來。1776年,殖民地革命事業的 代言人托馬斯·佩因(其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寫道:「歐洲,而非英國,才是美國的祖國。」這句話是說,移民不僅來自大不列顛,還來自歐洲其它國家, 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德國和瑞典。但在1780年,每四個美國人中就有三個是英國或愛爾蘭血統。

在1840至1860年間,美國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大的移民浪潮。在整個歐洲,由於飢餓、歉收、人口增長和政治動亂,每年約有500萬人離開家園。在 愛爾蘭,一場枯萎病使馬鈴薯顆粒無收,75萬人餓死街頭。許多倖存者移居國外。僅在l847年一年中,從愛爾蘭移民美國的人數就達11,812萬。 今天,美籍愛爾蘭人約有3,900萬。

1848-1849年德意志邦聯革命的失敗,使許多德國人移居國外。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聯邦政府為招兵買馬而鼓勵從歐洲,尤 其是從德國各州移民。作為對參加聯邦軍隊的回報,移民被贈與土地。到l865年,每五個聯邦士兵中大約就有一個是戰時移民。今天,有22%的美國人其祖先 是德國人。

猶太人大約是在1880年開始大量來到美國的,在這10年中,他們在東歐遭到殘酷迫害。在其後的45年中有200萬猶太人移居美國,美籍猶太人現有人口 500多萬。

19世紀後期,進入美國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至於美國政府在紐約市港門的埃利斯島上開設了一個專門的入境港。從1892年開放到1954年關閉,埃利斯島成了1,200萬人進入美國的門戶。它現已作為自由女神像國家博物館的一部分被保存了下來。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86年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矗立在紐約港的一個島上就在埃利斯島附近。女神像成了許多移民對他們未來祖國的第一個視覺感受。在女神像的基座上刻着詩人埃瑪.拉札勒斯的動人詩句: "將你疲倦的,可憐的,/瑟縮着的,渴望自由呼吸的民眾,/將你海岸上被拋棄的不幸的人,交給我吧。/將那些無家可歸的, 被暴風雨吹打得東搖西晃的人, 送給我吧,/我在金門旁高高地舉起我的燈!"


非自願的移民

在洶湧來到北美的移民中,有一個群體是不情願的。那就是非洲人,他們當中,有50萬人是在1619至1808年間被作為奴隸販運來的,當時,向美國輸入奴隸已屬非法。然而,擁有奴隸及其後代的做法仍在繼續,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南方,那裡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耕田種地。

隨着美國南北戰爭在北方的自由州和南方的奴隸州(其中有11個已脫離聯邦)之間的爆發,結束奴隸制的進程於1861年4月開始。1863年1月1 日,戰爭進行了一半,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頒佈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在那些已脫離聯邦的州中取消奴隸制。隨着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的通 過,奴隸制在整個美國被取消。

但是,即使是在奴隸制結束後,美國黑人也仍為種族隔離和低水平教育所阻礙。為了尋找機會,美籍非洲人掀起了一個國內移民浪潮,即從南方的農村遷移到北方的城市。但許多城市的黑人卻無法找到工作;根據法律和習俗,他們必須與白人分開居住,生活在被稱為黑人區的破敗街區內。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美籍非洲人在小馬丁.路德.金博士的領導下,開始通過抵制、遊行和其它非暴力抗議形式,要求根據法律獲得平等待遇並結束種族歧視。

這場民權運動在1963年8月28日達到高潮,當時,所有種族的20餘萬人聚集到首都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前,聆聽金的講話∶「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 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 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此後不久,美國國會通過法律,禁止在選舉、教育、就業、住房和公共膳宿方面實行歧視。

今天,美籍非洲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2.7%。近幾十年內,黑人取得了巨大發展,黑人中產階級已真正成長起來。1996年,有44%的就業黑人擔任 「白領」職位──從事管理、專業和行政工作而非服務或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同年,有23%的年齡在18至24歲之間的黑人進入大學,而1983年僅有 15%。但黑人的平均收入低於白人,黑人的失業率──尤其是年輕男子──仍比白人高。而且許多美國黑人仍由於貧窮而無法脫離吸毒和犯罪問題比較嚴重的那些 城市街區。

近年來,民權辯論的中心已經轉移。隨着反歧視法的實施和黑人穩步進入中產階級、問題成了對以往的歧視所產生的影響是否需要由政府採取某些補救措施。被稱為「肯定性行動」 的這些措施,可包括在工作場所僱用一定數量的黑人(或其它少數民族成員),接納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或划出選區範圍,以提高少數民族代表當選的可能性。針對這些方案的必要件、效果和公正性,公共辯論在1990年代變得更為激烈。

過去幾十年的最大變化,恐怕就是美國白人公民在態度上的變化。自金髮表「我有一個夢想」的講話以來,一代多人已經成年。尤其是年輕的美國人,他們對所有的種族都顯示出新的尊重,社會各界白人已越來越願意接受黑人。


語言和國籍

今天,在美國城市的大街小巷,聽到有人說西班牙語已非什麼怪事。在1950年、來自說西班牙語國家的美國居民還不足400萬。如今,說西班 牙語的人數已有約2,700萬。美國約有50%說西班牙語的人的祖籍在墨西哥。另外50%則來自不同的國家,包括薩爾瓦多、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哥倫比亞。美 國36%說兩班牙語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其它幾個州,包括德克薩斯、紐約、伊利諾伊和佛羅里達,也有大量的說西班牙語的居民,在佛羅里達,數十萬逃離卡 斯特羅政權的古巴人在那裡定居。邁阿密的美籍古巴人非常多,所以該市最大的報紙<<邁阿密先驅>>報,分別出版了英語版和西班牙 語版。

西班牙語在美國城市的廣泛使用,引起了一場關於語言問題的公共辯論。有些說英語的人以加拿大為例,說那裡兩種語言(英語和法語)並存,導致了分離主義運動一直不斷。為了使美國避免這一事態,有些公民呼籲通過一項法律,規定英語為美國官方語言。

也有人認為這樣一項法律是多餘的,並有可能造成傷害。他們認為美國不同於加拿大(比如在加拿大。大多數說法語的人生活在一個地區──魁北克省,而在 美國說西班牙語的人分散在各地),並援引瑞士為例,那裡多種語言並存,並未損害民族團結。他們說,承認英語為官方語言,會使操其它語言的人蒙受恥辱,並給 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困難。


對新移民的限制

自由女神像開始為新移民照亮道路,而許多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開始擔心美國接納的移民太多了。有些公民擔心他們的文化正在受到威脅。他們的工作有可能被願意接受低工資的新移民搶走。

1924年,國會通過了《約翰遜.里德移民法>>。美國第一次對它想接受的每個國家的人數規定了限額。每年允許從一特定國家移民到美國的人數,取決於該國業已生活在美國的人數。結果,其後40年的移民模式反映了現有移民人口的情況,它們人多為歐洲人和北美人。

在1924年之前,美國法律專門將亞洲移民排除在外。美國西部的人擔心華人和其它亞洲人會搶去他們的工作,針對具有亞洲特徵的人的種族歧視較為普遍。排斥華人移民的法律在1943年被廢除。1952年通過的法律允許所有種族的人成為美國公民。

今天,亞裔美國人是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種族群體之一。生活在美國的具有亞洲血統的人約有1,000萬。儘管他們大多是近些年才來的,但他們在所有移民群體中是最成功的。他們的收入比其它許多種族群體都高,他們的子女也有許多就讀於美國的一流大學。


新的制度

1965年,舊的移民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開始按申請的先後順序頒發移民簽證;國家性限額被半球性限額所取代。美國公民的親戚和擁有美 國所短缺的工作技能的移民可優先考慮。1978年,國會取消了半球性限額,確定了世界範圍的最高限額,更大地打開了自己的門戶。例如在1990年,前10 個移民原籍國是墨西哥(5.7萬)、菲律賓(5.5萬)、越南(4.9萬)、多米尼加共和國(3.2萬)、朝鮮(3萬)、中國(2.9萬)、印度(2.8 萬)、蘇聯(2.5萬)、牙買加(1.9萬)和伊朗(1.8萬)。

美國接受的移民繼續多於任何其它國家;1990年,美國的人口中有近2,000萬出生在國外。1990年的移民修訂法規定了一個靈活的上限,即每年 的移民最多為67.5萬人,但某類人可不受此限制。該法律試圖吸引更多的技術工人和專業人員來美國,同時也是為了吸引近年來加入美國同籍人數相對較少的那 些國家的移民。為此而採取的措施是頒發

「多樣性簽證」。 1990年,大約有9,000人持多樣性簽證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秘魯、埃及以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進入美國。

 


非法移民

美國移民歸化局估計,現在約有500萬沒有得到許可的人生活在美國,而且該數字正以每年約27.5萬人的速度增長。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和合法 移民對非法移民問題感到擔憂。許多人認為非法移民(也被稱為"非法僑民")搶去了公民,尤其是年輕人和少數民族成員的工作。而且,非法僑民會給靠稅收支持 的社會服務業帶來沉重的負擔。

1986年,國會對移民法進行了修訂、以處理非法僑民問題。許多自1982年以來一直呆在美國的人開始有資格申請合法居民身份,有了這一身份,他們 就可永久地在美國呆下去了。1990年,近90萬人憑藉這一法律獲得了合法身份。該法律還規定了進一步打擊非法移民的強硬措施,並規定對明知故犯僱用非法 僑民的企業實行處罰。


遺產

移民持續穩步地湧入美國,對美國人的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離開家園,前往新的國家,需要有勇氣和靈活性。美國人以喜愛冒險和獵奇,以其獨立 性和樂觀精神而著稱。如果其家庭已在這裡生活了較長時間的美國人不把物質享受和政治自由當作一回事,那身邊的移民就會使他們想到這些特權有多麼地重要。

移民還帶來了他們本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從而使美國社會變得豐富多彩。許多美國黑人現在既過聖誕節,也過來源於非洲儀式的寬札節。說西班牙語的美國人 則在5月5日通過街頭集市和其它活動來慶祝自己的傳統。少數民族開的餐館在美國許多城市隨處可見。約翰.F.甘迺迪總統本人是愛爾蘭移民的孫子,他對新與 舊的融合作了總結,稱美國為「一個移民的社會,每個移民都在同一起點上開始了新的生活。這就是美國的秘密:這個國家的人民既清楚地記得過去的傳統,也敢於 去探索新的領域.....」


3樓 張樹人 2010-12-31 21:12
第二章 從海洋到閃閃發光的海洋

Photographs from Photo Disc (left) and © Tom Till (right)

法國人種學家克格德.萊維─斯特勞斯曾撰文寫道,當他到達美國時,他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撞擊": 需要去適應那裡巨大的地貌和廣闊的地平線。所謂的本土48州(除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外)綿延4,500公里跨越四個時區。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開車橫穿美國一般 至少需要五天-而這還幾乎是在走馬觀花。在特定的一天,美國溫度最高的地區和最低的地區之間的溫差可達70華氏度(約合40攝氏度),而這種情況並非鮮 見。

美國的許多國民性格(以及其財富),要歸功於它的運氣,能擁有如此廣袤而多樣的土地供人居作和種植。但美國仍顯示出了地域特性的痕迹,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遼闊廣大,是通過某些特點建立起地理聯繫的,如新英格蘭的自立,南方的好客,中西部的生機,西部的成熟。

本章以六個主要地區為剖面來探討美國的地理、歷史和習俗:



新英格蘭,由緬因州、新罕布殊爾州、佛蒙特州、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和羅得島組成。


中部濱大西洋地區,由紐約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特拉華州和馬利蘭州組成。


南方,從弗吉尼亞州向南到佛羅里達州,向西至德克薩斯州中部。本地區還包括西弗吉尼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佐治亞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以及密蘇里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部分地區。


中西部,面積遼闊,由從俄亥俄州綿延至內布拉斯加州的西部各州組成,包括密歇根州、印第安納州、威斯康星州、伊利諾州、明尼蘇達州、艾奧瓦州、密蘇里州部分地區、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和科羅拉多州東部。


西南部,由德克薩斯西部、俄克拉荷馬部分地區、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南部的部分內陸地區組成。


西部,由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猶他州、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愛達荷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組成。

注意,這並不是官方對這些地區的劃分;對它們還可以進行其它許多組合。這樣劃分僅僅是為了方便,否則,要了解美國可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



 

地區性差異

在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在觀看同樣的電視節目或去同一家快餐館吃晚餐時,談論美國的各個地區又有什麼意義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舉例說明殘留的地區性差異。

看看美國人吃的食品吧。無論在哪裡,這些食物大多是統一標準的。在愛達荷、密蘇里和弗吉尼亞,可買到貼着同樣商標的一包包冷凍豌豆。從阿拉斯加到佛羅里 達,穀類食品、棒棒糖,以及其它許多物品都有着完全相同的包裝。一般說來,各州的新鮮水果和蔬菜質量是不會有多大差別的。而油炸玉米圓子(一種炸麵糰)或 粗玉米粉(用各種方法製作的煮玉米或磨碎的玉米)在馬薩諸塞州或伊利諾伊州不常見,但在佐治亞州卻很普遍。其它地區也有在別的地方難以找到的類似特產。

雖然美式英語總的來說是標準的,但美國人的講話卻往往因你所在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南方人說話一般較慢、有着所謂的"南方拖腔"。中西部人發 a音(如"bad"或"cat"中的a)時則使用"平舌音",而紐約市方言中有許多意第緒語詞彙("schlepp"、"nosh"、"nebbish"),因為該市猶太人比較多。

地區性差異還以不太明確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態度和觀點。對報紙上國外事件的關注情況就是一例。在東部,人們面對的是大西洋,那裡的報紙往往最關心歐洲、中東、非洲和西亞發生的事情。在西海岸,新聞編輯更多關注的是東亞和澳洲的事件。

為了更充分地理解地區性差異,讓我們更仔細地來看一看這些地區本身。



 

新英格蘭

作為最小的地區,新英格蘭既沒有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也沒有溫和的氣候。然而,它在美國的發展中卻曾起過主導作用。從17世紀到19世紀很長一段時間,新英格蘭一直是美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

新英格蘭最早歐洲移民是信仰堅定的英國新教徒。他們許多人來這裡是為了尋求宗教自由。 他們使這個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政治格局─鎮選民大會(由教會長老召集的會議),在會上公民們聚集一堂討論當時的各種大事。但只有富有的男人可以投票。不過, 鎮選民大會還是使新英格蘭人能在非同尋常的程度上參與政府事務。這種大會現仍在新英格蘭各州的許多社區內行使職能。

新英格蘭人發現他們很難像南方流行的那樣大片大片地耕種土地。到1750年,許多移民已改行從事其它職業。造船、捕漁和貿易成了該地區的支柱產業。在商業交往中,新英格蘭人贏得了吃苦耐勞、精明能幹、生活儉樸和心靈手巧的名聲。

當工業革命在19世紀前半葉傳到美國時,這些特點便發揮了作用。在馬薩諸塞、康涅狄格和羅得島,新工廠像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生產服裝、步槍和鐘錶等產品。經營這些企業的資金大多來自波士頓,那裡是美國的全融中心。

新英格蘭還支持活躍的文化生活。評論家范·威克·布魯克斯認為19世紀上半時頗具特色的美國文學的問世當歸功於"新英格蘭的繁榮"。教育是該地區另一個基 礎最雄厚的遺產。它有好幾所一流的大學和學院,包括哈佛、耶魯、布朗、達特默斯、韋爾斯利、史密斯、霍利奧克、威廉斯、阿默斯特和衛斯理,這是其它任何地 區都無法比擬的。

隨着最早的一些新英格蘭移民的西遷,來自加拿大、愛爾蘭、意大利和東歐的移民來到了該地區。儘管人口發生了變化,新英格蘭的許多獨特精神卻沒有變。這可見於作為許多小城鎮特色的簡陋的、木架結構的房屋和教堂的白色尖塔中,也可見於點綴着大西洋海岸的傳統燈塔中。

20世紀,新英格蘭的大多數傳統 工業都遷到了產品製造成本更低廉的州或外國。在好些工業城鎮,熟練的技術工人陷入了失業的境地。這一空白現已部分地為微電子 和計算器工業所填補。



 

中部濱大西洋諸州

如果說新英格蘭為19世紀美國的 擴張提供了智力和資金的話,那中部濱大西洋諸州提供的就是勞力。 該地區最大的州一紐約和賓夕法尼亞,成了重工業(鐵、玻璃和鋼)的中心。

來中部濱大西洋地區定居的居民類型比新英格蘭多。荷蘭移民來到了哈德遜河谷的下游,即現在的紐約州。瑞典人到了特拉華。英國天主教徒建立了馬利蘭州,英國 新教的一個教派─公誼會教徒(貴格會教徒)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後來,所有這些居民區都被英國人所控制,但該地區仍然像塊磁鐵,吸引着不同國籍的人們。

早期移民大多是農民和商人,而該地區則成了貫通南北的橋樑。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界於南北殖民地之間,是組織美國獨立戰爭的最初幾個殖民地的代表會議─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該市還是1776年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的《美國憲法》的發源地。

隨着重工業在整個地區的發展,哈德遜和特拉華等河流被改造成了重要的運輸信道。兩岸的城市─哈德遜河畔的紐約,特拉華河上的費城,切薩皮克灣的巴爾的摩─迅猛崛起。紐約現在仍是美國最大的都市、金融和文化中心。

同新英格蘭一樣,中部濱大西洋地區的許多重工業已遷到其它地方。還有些工業,如製藥業和通信業,則已開始蕭條。



 

南方

南方或許是美國最有特色、最豐富多彩的地區。美國南北戰爭(186l-1865年)使南方在社會和經濟上遭到了破壞。但它的顯著特性卻保留了下來。

同新英格蘭一樣,最早在南方定居的也是英國新教徒。但新英格蘭人喜歡顯示他們與故國的差別,而南方人卻喜歡模仿英國人。 即使如此,南方人在美國獨立戰爭的領袖人物中也出類拔萃,美國前五位總統中有四位是弗吉尼亞人。不過,以製造業為主的北方和以農業為主的南方在1800年 後開始分道揚鑣。

尤其是在沿海地區南方移民因種植、銷售棉花和煙草而大發其財。種植這些作物的最經濟的辦法是經營大型農場,即種植園,這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種植園主開始依靠從非洲販運來的奴隸,於是, 奴隸制在南方盛行起來。

奴隸制是造成南北分歧的爭論最大的問題。北方人認為蓄奴不道德;而南方人卻認為這是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1860年,南方11個州脫離聯邦,試圖另立國 家, 成立南方邦聯。這一分裂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爆發、邦聯的失敗和奴隸制的結束。 (有關南北戰爭的詳情,請見第3章。)經過幾十年才癒合了戰爭造成的創傷。奴隸制的廢除並沒有給美籍非洲人帶來政治或經濟上的平等;南方城鎮在法律上認可 了種族隔離的做法並對此作了細緻的規定。

美籍非洲人及其支持者一起作了長期的鬥爭,最終結束了種族隔離制度。但與此同時。南方可以自豪地說,這個地區在20世紀湧現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家有威 廉·福克納、托馬斯·沃爾夫、羅伯特·佩恩·華倫、凱瑟琳·安妮·波特、坦內西·威廉斯、尤多拉·韋爾蒂和弗蘭納里·奧康納等等。

隨着南方人,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擺脫奴隸制和種族劃分的影響,這個地區又在"新南方"的旗幟下,在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每年一度的斯波萊托音樂節和佐治 亞州亞特蘭大1996年夏季奧運會等活動中,表現出了新的自豪感,如今,南方業已發展成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地區,在亞特蘭大和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等城市,高樓 林立,襯托天際。由於氣候溫和南方現已成為來自美國其它地區和加拿大退休人員旅遊、療養的勝地。



 

中西部

中西部是一個文化交叉點。自1800年代初開始東部人就去那裡尋找更好的耕地,不久,歐洲人越過東海岸直接移民到了內地:德國 人到了密蘇里東部,瑞典人和挪威人到了威斯康星和明尼蘇達。該地區土壤肥沃,農民可以種植穀物(如小麥、燕麥和玉米)獲得豐收。該地區很快便被稱為美國 的"麵包籃"。

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為平原。密西西比河一直是該地區的生命線,它把移民輸送到新的家園,把食品運往市場。這條大河給人以靈感,美國兩部經典著作隨之而產生,它們是筆名為馬克吐溫的密蘇里人塞繆爾·克萊門斯撰寫的《密西西比河上》和《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

中西部人以胸襟開闊、友好直率而受到讚揚。他們的辦事策略往往是給人以告誡,但告誡中有時也難免會有抗議。中西部養育了作為美國兩大政黨之一的共和黨,它 建立於1850年代,旨在反對奴隸制往新的州蔓延。在世紀之交,該地區還發起了進步運動,主要人員是希望政府防腐倡廉並更多傾聽人民意願的農民和商人。 或許是出於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關係,許多中西部人一直倡導孤立主義,認為美國不應分散精力去干涉外國的戰爭和問題。

該地區的中心是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它是美國的第三大城市。位於北美洲五大湖的這個主要港口,將鐵路線和空中運輸線同全國和世界廣大的地區連接了起來。在它的市中心矗立着一座西爾斯塔,塔高447米,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世界的最高建築。

自力更生、
足智多謀、
團結友愛、
強烈的平等意識等
美國當今的許多價值觀和態度
可追溯到過去的拓荒時代。



 

西南部

西南部與毗鄰的中西部在氣候、人口和種族構成上均有不同,它的氣候比較乾燥,人口較少,西班牙裔美國人和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較 多。城市以外的地區空曠遼闊,許多地方為沙漠。壯觀的大峽谷就位於這個地區,此外,還有莫紐門特谷地,許多西部片都以此作為荒涼而美麗的背景。莫紐門特谷 地位於納瓦霍族保護區內,這裡棲息着人口最多的美洲印第安部落。向南向東還有幾十個其它印第安保護區,其中有霍皮族保護區、祖尼族保護區和阿帕切族部落。

西南部部分地區一度屬於墨西哥。美國在1846-1848年的墨美戰爭之後獲得了這片土地。這兒的墨西哥遺產仍對該地區產生着重大影響,對從遙遠的南方來 的移民(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來說,這兒是一個方便的定居點。該地區的人口正迅猛增長,尤其是亞利桑那州,它作為尋找溫暖氣候的美國退休人員的目的 地, 可與南方諸州相匹敵。

炎熱乾旱的西南地區的人口增長取決於兩個人造物:水壩和空調。科羅拉多河及其它河流上的大壩,以及諸如亞利桑那中部工程之類的導水管,給過去的小城鎮(如 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和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帶來了水,並使之成為大都市。拉斯維加斯作為世界賭城之一而聞名,新墨西哥的聖 菲則以藝術中心而著稱, 尤其有名的是油畫、雕塑和歌劇。另一個由大壩和灌溉設施組成的體系為加州的中央峽谷供水,那裡盛產水果和蔬菜。



 

西部

美國人長期以來一直視西部為最後的邊疆。但歐洲人移民加利福尼亞的歷史比中西部的大多數州都長。西班牙神父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幾年,就在加利福尼亞沿海成立了傳教團。到19世紀,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先於東部的許多州加入了聯邦。

西部總的來講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區。它的所有11個州都有部分山區,山脈造成了驚人的對比。山峰以西,來自太平洋的風攜帶着足夠的濕氣,使土地水分充足。但往東,土地卻嚴重乾旱。比如,華盛頓州西部部分地區的降雨量,是該州喀斯喀特山脈以東地區的20倍。

西部大部分地區人口稀少,聯邦政府擁有並管理着數百萬公頃未開發的土地。美國人用這些地方開展娛樂和商業活動,如釣魚,野營、徒步旅行、划船、放牧、伐木 和採礦。近年來,當地一些靠聯邦土地為生的居民與土地管理人員發生了衝突,因為後者要求他們將土地的使用限制在環境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美國最北端的阿拉斯加州土地遼闊, 居民稀少但吃苦耐勞,大片大片的荒野被划進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受到保護。夏威夷是美國唯一一個亞裔美國人人數超過歐洲血統居民的州。自1980年代起,已有大量亞洲人定居在加利福尼亞,主要是在洛杉磯周圍。

洛杉磯─以及整個南加利福尼亞一帶有它人口眾多的墨西哥裔美國居民的特徵。洛杉磯現為美國第二大城市,以荷里活電影工業所在地而聞名世界。在洛杉磯和聖荷塞附近的"硅谷"的發展的推動下,加利福尼亞現已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州。

西部城市以其寬容而著稱。或許是由於許許多多西部人從其它地區來到這裡是為了尋找新的起點,所以一般來講,這裡人際關係的特點是互不干擾。西部的經濟是多樣化的。比如,加利福尼亞既是一個農業州,也是一個高技術產業州。



 

拓荒精神

美國還有一個地區值得一提。 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一個流動的區域,也是一種精神狀態:被稱為邊疆的居民區和荒野之間的邊界地帶。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在1890年 代的著述中稱在整個美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閒置土地的易於獲得,塑造了美國人的態度和習俗。 "這種長期的再生,"他寫道, "這種向西的擴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機會,與質樸的原始社會的不斷接觸,培植了主導美國性格的力量。"

美國當今的許多價值觀和態度可追溯到過去的拓荒時代:自立更生、足智多謀、團結友愛、強烈的平等意識。南北戰爭後,大量的美國黑人向西遷移去尋找平等機 會,其中許多人作為牛仔、礦工和草原定居者而名利雙收。1869年,懷俄明西部地區成為第一個允許婦女參加選舉並擔任獲選職位的地方。

由於西部的資源似乎取之不盡,促使人們養成了浪費的態度和做法。大群大群的野牛(美國野牛)慘遭屠殺,最後只剩下了七零八落的幾群,還有許多物種到了滅絕的邊緣。河流兩旁築起了大壩。它們的自然群落被擾亂。森林由於過度砍伐而遭到破壞,隨意的採礦則使自然景觀傷痕纍纍。

反對濫用自然資源在美國的資源保護運動中形成了一股力量,它們的成功是因為美國人不願意看到邊疆環境徹底從自然景觀中消失。保護主義者在1872年第一個 國家公園(黃石公園)和1890年代第一批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來,《瀕危物種法》對遏止物種的滅絕情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環境項目有可能引起爭議,比如,有些批評者認為,《瀕危物種法》有礙於經濟發展。但從總體上講,旨在保護美國自然財產的運動在日漸壯大。世界各地的許多其它國家也出現了這種運動,這是對美國拓荒精神所產生的持久影響的讚頌。


4樓 張樹人 2010-12-31 21:14
第三章 奔向山丘之城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第一批到達北美的歐洲人是公元1000年前後由萊夫.埃里克松率領的冰島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留下了來訪的蹤跡,但他們未能建立永久性定居地、因而不久便與新大陸失去了聯繫。 

五個世紀後,對亞洲香料、紡織品,和染料的需求,促使歐洲航海家們渴望找到連接東西方的快捷方式,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代表西班牙國 王, 從歐洲向西航行,後來在加勒比海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島上登陸。40年內西班牙冒險家們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個龐大的帝國。



殖民時代

1607年英國人在弗古尼亞的詹姆斯敦成功地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幾年後英國的清教徒紛紛來到美洲躲避因他們反對英國教會而遭到的宗教迫害。1620年,清教徒們在後來成為馬薩諸塞州的地方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它是北美第二個,新英格蘭第一個永久性的英國人定居點。 

在新英格蘭,清教徒們希望建造一座"山丘之城",即一個理想社會。從那時起,美國人將自己的國家視為一個偉大的試驗,一個值得其它國家效仿的模式。清教徒 們認為、政府應當遵守上帝的道德規範他們嚴厲懲罰離經叛道者、通姦者酗酒者和違反安息日規矩的人。儘管他們自己追求宗教自由,但他們實行的卻是某種形式的 排斥異己的教條。1636年,一位名叫羅傑.威廉斯的英國神職人員離開了馬薩諸塞州,創建了羅得島殖民地、他的思想基礎是宗教自由和政教分離原則,後來 《美國憲法》制定者們接受了這兩個理念。

殖民者從歐洲各國紛至沓來,但英國人在美國的地位要有利得多。到1733年英國人在大西洋沿岸從北方的新罕布殊爾到南方的佐治亞,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在北美的其它地方,法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包括廣大的密西西比河流域。18世紀期間,法國和英國之間進行了幾次戰爭,每次戰爭都將北美拖入了漩 渦。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使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北美全部地區。

此後不久,英國與其殖民地發生了衝突。殖民地的母國徵收新的稅收,部分是為了支付七年戰爭的軍費,還期望美國人能讓英國士兵在自己的家中住宿。殖民者們對 新的稅收表示不滿,並且拒絕讓士兵們住宿家中。他們堅持認為,只有他們自己的殖民地議會才可以向他們徵稅,這些殖民者在"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下團結了 起來。

除茶葉稅外的其它所有稅收都被取消,但在1773年,一批愛國者以籌劃成立"波士頓茶黨"來進行反擊。他們裝扮成印第安人, 登上了英國商船,將342箱茶葉傾倒在波士頓港海中。這招致了英國議會的鎮壓,包括關閉波士頓港不許船隻通行。1774年,殖民地的領導人召開了第一次大 陸會議,討論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問題。1775年4月19日,英國士兵與殖民地反叛者在馬薩諸塞州列剋星敦發生遭遇戰,戰爭爆發了。1776年7月4 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

最初,美國人在"革命戰爭"中一敗塗地。 由於供給很少和缺乏訓練,儘管美國軍隊總的說來還算勇敢善戰, 但在人數和火力上卻被英國人壓倒。戰爭的轉折點出現於1777年,當時美國士兵在紐約的薩拉托加擊敗英軍。法國一直秘密地幫助美國人,但卻不願公開地與其 結盟,直到美國人在戰鬥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隨着美國人在薩拉托加的勝利,法國和美國簽署了同盟條約。法國向美國提供了軍隊和軍艦。

美國革命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於1781年在弗吉尼亞的約克敦打響。美法聯軍包圍了英國人,迫使他們投降。戰鬥在某些地區又持續了兩年。1783年簽署巴黎和約,以英國人承認美國獨立正式結束了這場戰爭。



 

一個新國家


《美國憲法》的制定和美國的創立在第4章中有詳盡闡述。《美國憲法》通過將政府分為三個部門 ─ 立法(國會)、行政(總統及聯邦機構)和司法(聯邦法院) ─ 以及包括旨在保障個人自由, 稱為"權利法案"的10條修正案。基本上緩解了美國人對中央權力過於集中的擔憂。但有人仍然對權力的增長感到不安,這體現在美國革命時期兩位偉大人物的不 同的政治理念中。喬治.華盛頓是獨立戰爭中的軍事英雄和首位美國總統,他領導的黨主張有一位強有力的總統和一個中央政府。托馬斯.傑斐遜是《獨立宣言》的 主要作者,他領導的黨傾向於分給各州更多權力,因為從理論上講,州政府要更多地向人民負責。

1801年,傑斐遜當選為第三任美國總統。儘管他傾向於限制總統的權力,但政治現實卻顯示出情況正好相反。除其它強有力的行動外,他於1803年從法國手 中買下了廣闊的路易斯安那地區,幾乎使美國的面積擴大了一倍。"路易斯安那購置"使美國增加了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將美國的疆界向西一直擴展到科羅拉 多的落基山脈。


奴隸制與美國內戰


在19世紀頭25年中拓展疆界向西移至密西西比河和更遠的地方。1828年,安德魯.傑克遜成為首位"外地的"當選總統,他來自邊遠的田納西州,出身貧寒,也不在大西洋沿岸文化傳統的圈子內。

從表面上看,傑克遜時代是美國一個樂觀向上和充滿活力的時期,但這個年輕的國家當時正陷在一個矛盾之中《獨立宣言》的響亮口號"人人生而平等"。對150萬奴隸來說毫無意義。(有關奴隸制及其後果的詳細介紹,見第1和第4章)。

l820年,南方和北方的政客們就奴隸制在西部領土是否合法的問題展開了辯論。國會達成了某種妥協:在新建立的密蘇里州和阿肯色州允許實行奴隸制,但在密 蘇里地區西部和北部的所有地方則禁止實行奴隸制。1846-1848年墨西哥戰爭的結果是,更多的領土落入了美國人手中,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是否要推廣奴隸 制。1850年又達成了一項妥協,承認加利福尼亞成為自由州,允許猶他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居民作出決定,他們是否想在自己的疆界內實行奴隸制(他們不想實 行)。

但是,這一問題繼續引起怨恨。1860年,奴隸制的死敵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後。11個州脫離聯邦,宣布它們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美國南部邦聯。這 11個州是南卡羅來納、密西西比、佛羅里達、亞拉巴馬、佐治亞、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弗吉尼亞、阿肯色、田納西和北卡羅來納。美國的內戰爆發了。 南部邦聯軍隊在戰爭初期打得相當出色,它的一些指揮官,特別是羅伯特.E.李將軍,是位傑出的戰術家,但是,聯邦在人數上佔有優勢,並有充裕的資源可供利 用。1863年夏季,李採取了一次冒險行動,率軍向北進入賓夕法尼亞州。他在葛底斯堡與聯邦軍相遇,一場美國本土上規模空前的大戰隨即展開。經歷三天的殊 死拼搏,南部邦聯軍被擊敗了。與此同時,在密西西比河,聯邦軍的尤利塞斯﹒S﹒格蘭特將軍奪取了維克斯堡城,使北方控制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並將南部邦 聯切為兩半。

「兩年後,在有李和格蘭特所率部隊參加的一個漫長戰役後,南部邦聯軍隊宣告投降。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最令人痛苦的一幕。但它解決了自1775年以來一直令美國人苦惱的兩個問題。它使奴隸制壽終正寢,並確定了美國不是一些半獨立州的集合體,而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國家。



 

19世紀晚期


1865年,亞伯拉罕﹒林肯遭人暗殺,使美國失去了一位就背景和氣質而言非常適於醫治內戰遺留創傷的領袖。他的繼任者安德魯﹒約翰遜是南方人,在內戰期間 仍然效忠於聯邦。約翰遜自己政黨(共和黨)中的南方黨員因他據稱對前南部邦聯分子過於寬大,提出訴訟要將他趕下台。約翰遜被宣告無罪是分權原則的重大勝 利:一位總統不應因國會不同意他的政策便被免職,除非他犯下了《美國憲法》指出的"叛國、貪污或其它重罪和輕罪"。

內戰結束後的幾年內,美國成了一個主要的工業大國,精明的商人們發了大財。1869年,第一條跨大陸的鐵路竣工;到1900年,美國的鐵路英里數比全歐洲 的鐵路英里數還要長。美國的石油工業繁榮興旺,標準石油公司的約翰﹒D﹒洛克菲勒成了美國巨富之一。安德魯﹒卡內基從一個蘇格蘭勞苦移民白手起家,建造了 一個龐大的鋼鐵帝國。在南方,紡織廠成倍地增加,在伊利諾州芝加哥市,肉類加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由於美國應用了一系列的發明:電話、電燈泡、照相、交流 電發電機和變壓器,以及電影,電力工業興旺發達。在芝加哥,建築師劉易斯﹒沙利文利用鋼架建築為這座現代化城市塑造了美國特有的形象:摩天樓。

但是,無限制的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危險。為了限制競爭,各鐵路公司相互合併、並制訂了標準化的運費。托拉斯(龐大的公司聯合體)想要對某些行業,最明顯的是 石油工業,實行壟斷控制。這些巨大的企業可使商品的生存效率更高,銷售價格更便宜,但是,它仍也可以固定價格和消滅競爭對手。為了反擊托拉斯,聯邦政府采 取了行動功。1887年,州際商務委員會成立,以控制軼路運費。 180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禁止"限制貿易"的托拉斯、兼并和商業協議。

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是勞工組織的興起。"美國勞工聯盟"成立於1885年,是一個技術工人工會的聯合組織。19世紀晚期是一個大量移民湧入美國的時期,新行 業中有許多任務人生於外國。但是,對美國的農場主來說,日子卻很艱難。食品價格下降,農場主必須承擔高額運費, 昂貴的抵押借款,高稅收,和高消費品關稅。

自 1848年以來,除了1867年從俄國人手中買下阿拉斯加外,美國的領土一直未變。1890年代,一種新的擴張精神深入人心。美國追隨北歐各國的領導,宣 稱有責任使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文明化"。在美國報紙刊出有關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境內發生的聳人聽聞的暴行報道後,美國和西班牙之間於1808年爆 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後、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了一些戰利品: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在一次與之無關的行動中,美國還得到了夏威夷群島。

但是,美國人自己已擺脫了帝國的枷鎖,因而對管理一個帝國感到不自在。1902年,美軍離開了古巴,但卻要求這個新的共和國給美國一個海軍基地。菲律賓於 1907年獲得有限的自治,並於1946年完全獨立。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一個自治政區,而夏威夷則於1959年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像阿拉斯加一樣)。

 


進步運動

美國人一面在國外冒險,一面以新的視點看待國內的社會問題。儘管從表面上看繁榮興旺,但全部產業工人中有一半以上仍生活在貧困中。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和 三藩市以它們的博物館、大學和公共圖書館而自豪,但也為它們的貧民窟感到羞恥。佔上風的經濟理論一直是放任自流:讓政府盡量少干預商業。1900年前 後,"進步運動"興起,旨在通過政府行動改變社會和個人。這一運動的支持者主要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技術人員和文職官員,他們尋求科學和有成本效益的方 法來解決政治問題。

社會工作者深入貧民窟,去建立街坊文教館,為窮人提供衛生服務和娛樂。禁酒主義者要求禁止酒的銷售,部分原因是為了防止酗酒的丈夫們折磨其妻兒。在城市 里,改革派政治家同腐敗作鬥爭,為公共交通制訂規章制度,建設歸市政當局擁有的公共事業設施。各州紛紛通過法律限制童工和限定工作日時間,並要為受傷的工 人提供賠償。

一些美國人支持更為激進的思想。由尤金 .V. 德布斯領導的社會黨主張以和平和民主的方式過渡到國家管理的經濟制度。但是,社會主義在美國從未建立起堅實的基礎 ─ 該黨在總統競選中的最好表現是1912年得到了6%的選票。

 


戰爭與和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敦促採取美國嚴守中立的政策。德國人宣布對所有駛往協約國港口的船隻不加限制地用潛艇進行攻 擊, 使這一立場無法堅持。1917年,美國國會對德宣戰,當時美國陸軍只有20萬兵力。美國不得不徵召和訓練數百萬男子,用船將他們送過有大量潛艇出沒的大西 洋。整整過了一年,美國陸軍才做好大規模投入戰鬥的準備。

到1918年秋季,德國已陷入絕望。德軍面對源源不斷的美軍節節敗退。10月,德國人要求和平,11月11日遂告停戰。1919年,威爾遜親往凡爾賽,幫 助擬定和約。在各協約國的首都,人們向他歡呼,但在美國國內,他的國際形象卻黯然失色。他建立國際聯盟的設想被包括在凡爾賽條約中,但美國參議院未批准該 條約,美國因而未加入國聯。

大多數美國人對這項條約遭到否決並不遺憾,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國內,而美國也脫身於歐洲事務。與此同時,美國人開始敵視他們中的外國人。1919年,一系列 恐怖主義的炸彈引起了"紅色恐懼"。根據美國司法部長A.米切爾.帕爾默的授權,對政治集會進行了襲擊,並驅逐了數百名出生於外國的政治激進分子,儘管他 們中的大多數人並無犯罪記錄。1921年,兩名生於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尼古拉薩·科和巴托洛梅奧·萬澤蒂被判犯有謀殺罪,但控罪證據並不可靠。一些知識 分子提出抗議,但兩人還是於1927年被送上電椅。國會於1921年頒佈了移民限額法,並於1924和1929年進一步收緊了這些限額。這些限制對來自盎 格魯一薩克遜族和北歐各國的移民有所偏袒。

1920年代是一個不平凡和混亂的年代,享樂主義和清教徒式的保守思想並存。這是個禁酒的時期:1920年,一項憲法修正案規定酒精飲料的銷售為非法。但 是,酒徒們在成千上萬家"無證售酒沙龍"(非法酒吧)中逃避法律,歡天喜地地過了酒癮,幫派分子靠烈性酒大發橫財。這也是興旺的20世紀20年代,爵士 樂、壯觀的默片電影、坐旗杆和吞金魚等狂熱行為的年代。內戰後成立於南方的種族主義組織三K黨,吸引了新的追隨者,他們恐嚇黑人、天主教徒、猶太人和移 民。與此同時,一位天主教徒,紐約州州長艾爾弗雷德·E·史密斯,則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

對大企業來說,1920年代是個黃金時代。當時,美國已成為一個消費社會收音機、日用品、合成紡織品和塑料製品的市場繁榮興旺。那個10年中,亨利.福特 是最令人欽佩的人物之一,他將組裝線引進了汽車工廠。 福特通過大規模生產T型車,一種數百萬人買得起的汽車,做到了可以在支付高工資的同時仍能獲取鉅額利潤。有一段時間,美國人似乎擁有賺大錢的本事。

但是表面繁榮掩蓋了嚴重的問題。由於利潤猛增和利率很低,可用於投資的錢很多。不過, 這些錢大多盲目地投機於股市。瘋狂的出價使價格遠遠高於股票的實際價值,投資者憑"押金"購買股票,借款數額竟高達購買價的90%。1929年泡沫破滅 了。股市崩潰了,引發了一場世界範圍的衰退。


 

大蕭條

到1932年,數千家美國銀行和10萬多個企業破產。工業生產減少一半,工資下降60%,每四名工人中便有一人失業。這一年,富蘭克林.D.羅斯福以為美國人民實施"新政'的綱領當選美國總統。

羅斯福以樂觀向上的自信心激勵了這個國家。他在就職演說中說 : "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這種情緒。"他話音未落便採取了堅決的行動。三個月內(歷史性的"百日")羅斯福敦促國會通過了大量法律以幫助經濟復蘇。諸如民 間資源保護隊和民用工程管理局等新機構通過築路、橋樑、機場、公園和公共建築的建設,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後來,《社會保險法》規定設立共同籌資 退休金和遺屬撫恤金。

羅斯福的"新政"計劃並未使大蕭條結束。儘管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全面復蘇還有待於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防務準備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對1939年在歐洲爆發的戰爭的最初反應仍是保持中立。但是,1941年12月, 日本人轟炸了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使美國捲入了這場戰爭,美國先是對日本,隨後又對其盟國德國和意大利作戰。

美國、英國和蘇聯的戰略家們商定,先集中力量打敗德國。 1942年,英國和美國的軍隊在北非登陸,並於1943年向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進軍,1944年6月4日解放了羅馬。兩天後("D"日),盟軍在諾曼第登 陸。8月24日巴黎獲得解放,9月,美國各部隊跨過了德國邊境。德國人終於在1945年5月5日投降了。

1945年8月,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下令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市,對日作戰很快便告結束。近20萬平民被原子彈炸死。儘管這一問題仍然引起激烈的爭論,但支持投擲原子彈的論點認為,如果盟軍被迫入侵日本,雙方的傷亡可能會更大。



 

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個新的國際性議會聯合國應運而生,這一次美國加入了這個組織。不久,美國與其戰時盟國蘇聯之間出現了緊張局勢。儘管蘇聯領導人約瑟 夫·斯大林保證支持所有被解放的歐洲國家的自由選舉,但蘇軍卻將共產主義獨裁製度強加給東歐各國。德國成了一個分裂的國家,西部在英國、法國和美國的聯合 佔領下,東部則被蘇聯佔領。1948年春天,蘇聯人對西柏林實行封鎖,試圖以飢餓迫使這個孤立的城市屈服。西方各大國以大規模空運食品和燃料進行反擊,直 到蘇聯人於1949年5月解除了封鎖。此前一個月,美國與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和英國結盟,組成了北大 西洋公約組織(北約)。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以蘇聯武器為裝備,經斯大林批准採取行動侵入了南韓。杜魯門迅即獲得聯合國的承諾保衛南韓。 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而最終的解決方法是使朝鮮處於分裂狀態。

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朝鮮戰爭和蘇聯在原子彈和氫彈方面的發展,使美國人深感恐懼。有些人認為,美國的新弱點是內奸們造成的。共和党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於 1950年代初宣稱,國務院和美國陸軍中遍布共產主義者。麥卡錫最終名譽掃地。但在此期間,人們的事業遭到破壞,美國人民險些喪失了美國基本的品德:對不 同政見的容忍。

從1945到1970年,美國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增長,其間只經歷過幾次輕微和短暫的衰退。破天荒第一次,大多數美國人過上了舒適的生活。1960年,美國全部家庭中, 擁有洗衣機的佔55%,擁有轎車的佔77%,擁有電視機的佔90%,幾乎所有家庭都有冰箱。與此同時,美國緩慢地走向建立種族正義。 

1960年,約翰 ·F ·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甘迺迪朝氣蓬勃、精力充沛,而且英俊瀟洒,他保證要在年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軍艾森豪威爾威爾威爾執政八年後,"使這個國家再次前 進"。1962年10月,甘迺迪遇到了堪稱冷戰時期最嚴重的危機,發現蘇聯人在古巴安裝了核導彈,它們近在咫尺,可在幾分鐘內摧毀美國的城市。甘迺迪對這 個島國實行了海上封鎖。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曉夫最終同意將這些導彈撤走,作為交換,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 

1961年4月,蘇聯人首次將人送入地球軌道,從而在太空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甘迺迪總統作出反應,保證美國人在60年代結束之前可在月球上行走。這一保證於1969年7月實現,當時,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航天器,登上了月球的表面。

甘迺迪沒能活着親眼目睹這一輝煌壯舉。他在1963年被人暗殺。甘迺迪不是一個受到普遍歡迎的總統,但他的死使美國人民深感震驚。他的繼任者林登.B.詹 遜設法使國會通過了一些制訂社會計劃的新法律。詹遜的"向貧困宣戰"包括為貧困兒童提供學前教育、為輟學者提供職業培訓和為貧民窟的年輕人提供社會服 務。 

詹遜執政的頭六年一直為越戰所困擾。到1968年,有50萬美軍在這個他們大多數人以前知之甚少的小國中作戰。儘管政客們試圖將這場戰爭作為在各條戰線遏 制共產主義的必要努力的一部分,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在越南發生的事不涉及重要的美國利益。大學校園中爆發了抗議美國捲入越南的示威行動,學生們與警 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反戰情緒的蔓延引發了廣泛的反對非正義和歧視的抗議。

詹遜因自己越來越不得人心而感到痛苦,決定不參加下屆總統競選。1968年,理查德.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他執行了越南化政策,逐漸讓越南人取代美國士 兵。1973年,他與北越簽署了和平協議,使美國士兵得以返回家鄉。尼克遜取得了另兩個外交突破:重建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就第一次戰略武器 限制條約與蘇聯進行談判。1972年,他輕而易舉地贏得連任。

但是,在總統競選活動期間,有五人因闖入美國首都華盛頓水門辦公大樓中的民主黨總部而遭逮捕,調查這一事件的記者們發現,闖入者受尼克遜連選委員會僱用。 白宮試圖掩蓋其與闖入者的關係,但這反而使事情變得更糟。尼克遜總統本人所做的錄音終於表明。他參與了掩蓋真相的行動。到1974年夏天,形勢已經十分明 朗,國會準備對他進行彈劾和定罪。8月 9日,理查德.尼克遜成了唯一位辭去總統職務的美國總統。


變化的幾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總統一職由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輪流擔任,但是.在大多數時間內,民主黨人在國會(眾參兩院)中擁有多數。民主黨人連續26年的控制於 1980年被打破,當時,共和黨人在參議院中獲得了多數席位,與此同時,共和黨人朗奴·列根當選美國總統:這一變化標誌着從此以後,美國選舉模式開始進 入一個以變化無常為特點的時期。

無論大多數美國人對列根政策的態度如何,但他們認為,列根有能力使美國感到自豪,並對未來感到樂觀。如果列根的國內政策有一個中心議題的話,那即是聯邦政府太大,聯邦稅收太高。

1983年,儘管聯邦預算赤字不斷增長,但美國經濟卻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列根政府在1986年中期選舉中遭到失敗。民主黨人重 新控制了參議院。當時最嚴重的問題是,揭露出美國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試圖使扣押於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得自由,並資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力量、而美國國會當 時禁止提供這種援助。儘管問題被揭露,列根在其第二屆總統任職期間卻一直深受歡迎。

1988年,列根的繼任者共和黨人喬治布殊因列根的好人緣而受益,並繼續執行許多列根的政策。1990年,伊拉克侵入了盛產石油的科威特,布殊組成了多國聯盟,於1991年初解放了科威特。

但是,到1992年,美國選民們又一次變得不穩定。選民們先是選舉民主黨人比爾·克林頓任總統,但僅過了兩年便改變方向,使共和黨人40年來首次在眾參兩 院都擁有多數席位。與此同時,在鼓吹強有力的聯邦政府的人和信奉分權的人之間,在鼓吹在公立學校內進行祈禱的人和捍衛政教分離的人之間,在那些強調對罪犯 進行迅速而有效的懲罰的人和那些尋求解決犯罪主要原因的人之間,有幾個長期的爭論重又爆發。對金錢影響政治活動的抱怨,引發了一場限制被選官員任職年限的 運動。對制度這樣那樣的不滿導致了由德克薩斯商人H·羅斯·佩羅領導的幾代人時間裡最強大的第三黨運動。

199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但有兩種現象令許多美國人困擾。各公司越來越多地依靠一種被稱為縮小規模的方法。即裁減工人人數以減少成本的方法, 而不顧這種做法給工人帶來的痛苦。在許多行業,公司行政主管與一般工人在年度補助金上的差距變得極其巨大。即使大多數生活舒適的美國人也擔心會出現生活水 平下降以及家庭、街區和文明的力量減弱。美國人可能仍是世界上最樂觀的人,但隨着新世紀日益臨近,民意測驗顯示,樂觀主義比以往見少。 


5樓 張樹人 2010-12-31 21:18
第四章 一個善於響應的政府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美國早期的生活方式崇尚民主。當時的殖民地開拓者生活在一片林木繁茂而荒涼的土地上。他們必須通力合作營造棲身之所,開墾農田和生產食物。合作是生活的必需,這增強了人們的信念:在新大陸人們必須是平等的,沒有人可以有特權。

平等的信念影響了最初13個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的關係。1776年的《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 立宣言》及其後頒佈的《憲法》,結合了美國殖民時期的經驗和英國約翰·洛克之流哲學家的政治思想,形成了民主共和制的概念。政府的權力來自民眾,並通過民 眾選舉的代表行使權力。在獨立戰爭期間,各殖民地組織起一個邦聯國會,以統一陣線的形式共同對付英國。根據當時制訂的《邦聯條例》,戰後的議會只允許處理 單個州無力處理的問題。

 



《憲法》

《邦聯條例》無法成為美國治國的大法,因為各州並未如預料的那樣相互合作。當需要向國家軍人支付軍餉或向法國支付戰時債務時,一些州拒絕出錢。為了克服這 個弱點,國會要求各州選派一名代表去參加制憲會議。所謂的制憲會議於1787年5月在費城召開,由喬治·華盛頓擔任主席。 

有的代表主張中央集權,有的代表反對中央集權,他們最後達成妥協。他們繪製的治國藍圖或稱《憲法》,把一些權力劃歸中央或聯邦政府,把另一些權力留給各 州。憲法還規定中央政府由三部分或三個部門組成:立法部門(國會,包括眾議院和參議院)、 行政部門(由總統領導)、司法部門(聯邦法院)。這就是所謂的"分權",它賦予每個部門某些職責。而又使其與其它部門保持相當的獨立性,它還通過一種"制 約和平衡"的機制,使每個部門都擁有一些高於其它部門的權力。

下面列舉幾個制約與平衡機制如何起作用的例子:

如果國會通過的法案總統認為不明智,總統可以否決。這意味着,如果眾議院和參議院未能以三分之二的多數票推翻總統的否決,這項法案就壽終正寢了。一如果國 會通過了法案,總統簽署使其成為法律,但聯邦法院認為此項法律與憲法抵觸,則法院可以廢除該法(但聯邦法院不能發表諮詢或理論性見解,它只能對實際爭執作 出裁決)。


總統有權與其它國家簽訂條約,有權任命聯邦政府官員,包括任命聯邦法院法官。但是,總統簽署的條約和任命的官員,只有在獲得參議院的批准和確認之後才能生效。


最近,有些觀察家看到,三權分立制度也有弱點,那就是產生太多的制約和平衡,結果造成政令不通。


《權利法案》

1787年在費城起草的憲法,必須得到美國13個州中至少9個州多數公民的批准才能生效。在各州審議批准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疑慮。許多公民感到不安,因為文件沒有明確保障個人的權利。《憲法》補充了10條修正案, 統一稱為《權利法案》,其中寫進了民眾期盼的文字。 

《權利法案》保障美國人擁有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出版自由。美國人有權在公共場所集會,抗議政府的行為和要求作出變革。美國人還有攜帶武器的權利。由 於有了《權利法案》,警官和士兵均不能無故扣留和搜查路人,在沒有法庭允許的情況下,也不能闖入民宅搜查。《權利法案》保障被指控犯罪的人能很快得到審 判。如有要求,審判應有陪審團參加,應允許受指控者請律師並請證人提供證詞。禁止對犯人實施酷刑和非同尋常的處罰。由於補充了《權利法案》,《憲法》在 13個州均獲批准,並於1789年生效。

從那以後,《憲法》還補充了另外17條修正案。也許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3條和第14條,這兩條規定勞役為非法,保證所有公民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以及第19條,規定婦女擁有選舉權。

《憲法》的修正,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國會提出修正案,並獲得眾參兩院三分之二多數票的通過;或三分之二的州議會可以要求召開會議修正憲法(第二種方法從來沒有採用過。)不論通過哪種方式,提出的修正案須得到四分之三的州的批准才能生效。




立法部門

立法部門即國會,由50個州選舉的議員組成。這是美國政體中唯一可以制訂聯邦法律,徵收聯邦稅,宣戰和批准與外國簽訂的條約的部門。

眾議員任期兩年,每個眾議員代表本州島一個選區,選區的數量根據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結果來確定。人口多的州可以比小州選舉更多的眾議員,有的州只有一名眾議員,眾議院的議員總數為435人。

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州不論人口多少均選出兩名參議員,而且將任期錯開,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參議院共有參議員100名。

法案必須在眾參兩院都通過,才能成為法律。眾院或參院促出法案後,首先必須由一個或幾個委員會審議、修訂和投票表決,在委員會獲得通過的法案才提交眾院或 參院討論。在兩院之一獲得通過的法案,就提交另一院審議。當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的法案文本措詞不同時,兩院議員組成的"議會委員會"將設法消除分歧。設法 說服議會議員投票支持或反對某一法案的團體叫院外活動集團。他們可能在立法程序的任何一個階段施加影響。一旦兩院通過相同文本的法案,該法案就提交總統審 批。


行政部門

美國的首席行政官是總統,他與副總統經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根據1951年生效的一條憲法修正案,總統只能連任一次。副總統只有在總統死亡或殘廢時才能接替總統,唯一的正式職責是主持參議院工作。副總統只有在參議院贊成票及反對票相等時才可以投票。

總統的權力很大,但不是無限的。總統是國家政策的主要制訂者,經常向國會提出法案。如上文所述,總統也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總統還是軍隊的統帥。 總統有權在出現空缺時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的法官。總統是所屬政黨的領袖,經常接觸新聞媒界,因此很容易影響輿論。

在行政部門內,總統擁有廣泛權力,可以發佈規章和指令,指導聯邦政府各部和各署開展工作。總統任命各部和各署的首腦和高級官員。主要政府部門的首腦稱為"部長"。是總統內閣的成員。聯邦政府的大多數工作人員,卻是依據能力而非政治選用的。

 



司法部門

《憲法》唯一明確規定要設立的是美國最高法院,它是美國司法部門的最高機構。此外。國會建立了13個聯邦上訴法院,以及下屬大約95個聯邦地方法院。美國 最高法院在華盛頓特區開庭,其它聯邦法院則分佈在美國各城市。聯邦法官除非自願退休,否則終生任職。國會通過複雜的起訴和審訊的程序,才能免去聯邦法官的 職務。

聯邦法院審理依據憲法、聯邦法律和條約起訴的案件,海事案件。涉及外國人或外國政府的案件,以及聯邦政府成為原告或被告的案件。

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八名法官組成。最高法院一般審理低一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後提出上訴的案件,例外者為少數。最高法院審理的案件,多數涉及行政 部門的行為和國會或州議會通過的法律如何解釋和是否違憲等問題的爭論(州法律與聯邦法律一樣,也必須與美國憲法一致)。



擁有最後裁決權的法院

三個部門雖說彼此平等,但最高法院在某件事情上往往擁有最後裁決權。法院可以判定某項法律違憲,從而使其失效。被告往往會將法院的裁決向最高法院上訴,最 高法院從而成為解釋憲法的最後仲裁者。報紙通常摘要刊載重要案件的法官判決書。法院的裁決也往往成為公眾辯論的主題。事情本來就該這樣,因為法院的裁決可 能平息長期存在的爭議,也可能產生遠遠超出案件本身的社會影響。1896年的"普萊西訴福格森案"和1954年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便是兩個著名的 相關例子。

"普萊西案"涉及是否可以要求黑人乘坐與白人隔離的火車車廂。最高法院明確表示以"隔離但平等"的原則為基礎來維護社會習俗。這個案件發出一個信號,表明 最高法院是狹義地解釋憲法第13和第14條修正案,並表明當時廣泛存在的區別對待黑人和白人的法律和習慣做法可以不作修改。其中一位法官約翰·馬歇爾·哈 蘭對此裁決表示異議,他爭辯道:"憲法對於膚色是不作區別的。

大約60年後,最高法院改變了主意。在"布朗案"中,最高法院裁定:蓄意推行公立學校種族隔離的做法違反憲法第14條修正案有關平等保護的條款。雖然最高 法院沒有直接否決自己對"普萊西案"的裁定,但哈蘭法官對憲法的見解得到維護。1954年的裁決直接適用的範圍只有堪薩斯州托皮卡市的學校,但是法院申明 的原則影響到全國每一所公立學校。不僅如此,這一案件的判決從根本上否定了政府實施種族隔離的做法,使美國走上平等對待全體公民的新道路。

"布朗案"的裁決引起一些公民,尤其是南方一些公民的恐慌,但最終獲得承認,成為美國的一條法律。最高法院對其它有爭議案件的判決沒有獲得相同程度的認 可。例如,在1962和1985年間,最高法院在幾個案件中裁定,要求公立學校的學生祈禱或聽祈禱詞違反了憲法禁止確立一種宗教的規定。對法院的裁決持批 評意見的人說,公立學校不祈禱已導致美國道德水平的下降;他們試圖找到在學校里恢復祈禱又不違憲的辦法。在1973年的"羅伊訴韋德案"中最高法院保障婦 女在若干情況下有權墮胎,這一裁決一直使視墮胎為謀殺的美國公民惱怒不已。由於"羅伊訴韋德案"的裁決是以對憲法的解釋為基礎作出的,反對者便設法修正憲 法以推翻此案的裁決。



政黨和選舉

美國人經常參加選舉,參加政黨和競選活動,以此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今天,美國有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民主黨是由托馬斯·傑斐遜1800年以前組建的政黨演變而成的。共和黨是1850年代由亞伯拉罕·林肯和其它反對奴隸制蔓延到合眾國新接納的幾個州的人組建的。

一般認為,民主黨更具自由主義色彩,共和黨比較保守。民主黨人普遍認為,政府有責任為有需求者實施社會和經濟計劃。共和黨人不一定會反對這類計劃,但卻認為這類計劃給納稅人增加太重的負擔。共和黨人更強調鼓勵私營企業,相信強大的私營部門會使公民少依賴政府。

兩大政黨均有各色美國人的支持,支持者的政治觀點也五花八門。一個政黨的成員,即便當選為官員,在每個問題上的觀點也未必一致。美國人參加選舉或競選公職,不必非要參加一個政黨。但是,沒有政黨提供的金錢和競選工作人員,競選公職是困難的。

小的政黨通常稱為第三黨,有時也會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露面,但是它們的候選人很少能取勝。然而,小政黨的出現,往往會引起選民對某個在政治對話中被忽略的問題的注意。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兩大政黨之一或兩者可能對問題加以關注,第三黨隨之便銷聲匿跡。

在國家一級,每兩年(在逢雙的年頭)舉行一次選舉,每一次都是在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二開始。州的選舉和地方的選舉往往與全國的選舉同時舉行,但也可以在其它年份或一年中的其它時間舉行。

美國人可以自主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捲入政治過程。許多公民充當候選人的志願工作人員,促進某一項特殊的事業,或自己參加競選,以此來積極地參與。另一些人的參與只限於在選舉日去投票,而靜靜地讓這個民主制度發揮作用,他們深信他們的自由是得到保護的。
6樓 張樹人 2011-1-1 14:45
第五章 美國工商業

Photograph from Digital Stock

1925年,卡爾文·柯立芝總統說"美國的主業是工商業。"這句話實際上比文字本身更加精練。用"首要之事"代替"主業"你就找到了美國繁榮背後企業家精神的精髓。

本章分析農業和美國的第一產業、美國式的大規模生產勞工運動以及國家的經濟制度。



 

農民之邦

在過去的200年中美國的農業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1775一1783年),全國95%的人口務農。今 天這一數字還不足2%。雖然個人或家庭擁有美國所有農場中的85%,但他們僅擁有64%的耕地。其餘的土地為大小公司所有,農業及相關產業已經成為大商業 ─"農業商業"。農業雖然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但它仍是美國生活中一個不變因素,生產的糧食安全、充足而且價格低廉。

在美國歷史初期,農民為國家其它領域確定基調。農民從來就沒有像神話故事所描述的那樣自給自足,他們依賴着變化不定的氣候和市場。然而,他們卻依然顯示出一種令全國其它人口所景仰和效仿的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精神。

隨着住區從東向西的拓展,美國農業取得了世界大多數地區不可比擬的富足和多樣。這在今天依然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土地面積大和大自然的慷慨贈予。只是 在美國西部少數地區降雨量有限,存在沙漠。而在其它地區,降雨量都適中或充足,河流和地下水為需要水的地方提供灌溉。大片大片的平原或丘陵,特別是在中西 部,土地為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在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土地多,勞動力少,不宜於採用英國制度,即一個有地產的紳士擁有大片土地,大多數農民都是佃農的制度。北美的農業開始建立在大量家庭 農場的基礎之上此外,這些農場往往坐落在不同的地方,相互隔絕,而不是簇擁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村莊,從而強化了農民的個人主義和自給自足精神。

美國的農民樂於接受新技術是其典型特點。19世紀新工具或新發明層出不窮。例如,長柄大鐮刀和配禾架代替了收割鐮刀,後來在1830年 代又讓位於塞拉斯·麥考密克的機械收割器。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1861-1865年),草料收割、打穀、割草和耕種都開始用上了機械,從而極大地提高了 生產力。

促使農業增產的又一個因素是19世紀末期定居者迅速湧入密西西比河流域。聯邦政府採取多種措施鼓勵國內人口遷徒,其中包括《宅地法》。該法於1862年通過,向每個定居家庭提供65公頃"宅地",只象徵性地收取少量費用,以此鞏固了已有的小家庭農場模式。

在這一時期,各種發明和鼓勵農業的政策十分成功,生產過剩在南北戰爭之後已成為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由於需求跟不上供給速度,農民的農產品價格下降。 自1870年代到1900年的那一段歲月美國農民特別艱難。

 

政府作用

1862年成立了農業部。此後聯邦政府對農業事務發揮直接作用,甚至教授農民如何提高土地產量。在20世紀初出現一個時期的繁榮之後, 農產品價格在20年代開始下跌。30年代的大蕭條使價格愈加低彌,到1932年農產品價格跌至1920年水平的二分之一以下。成千上萬的農民破產。許多現 行農業政策都可追溯到30年代這絕望的10年和新政的挽救措施。

今天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立法體現了美國的農業政策。從理論上說,生產過剩是導致農產品價格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一些情況下,政府付款給農民要他們少種莊稼:某些商品可作為擔保獲得聯邦貸款或"價格支持"。虧額付款支付給農民以補貼國會為某些農產品定的 "目標價格"和實際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在西部各州聯邦水壩和灌溉渠系統以貼補價向農民供水。

價格支持和高額付款僅適用於穀物、奶製品和棉花等基本產品,許多其它作物沒有聯邦補貼。農業補貼計劃受到批評,其理由是計劃使大型農場獲益,從而加快向更大和更少農場發展的趨勢。例如。最近有一年,銷售額超過25萬美元的農場 - 僅佔全國農場總數的5%-得到了政府向農場支付款額的24%。減少政府在農業部門的作用,減少給農民補貼的運動日趨高漲。但重要的經濟利益保護着現行的農業政策,改革建議在國會引起了激烈辯論。


長期觀點

總的來說,美國農業是一令世人矚目的成功的故事。美國消費者的食品開支比其它許多任務業國家的消費者少,美國三分之一的耕地所生產的農產品必須出口。1995年,農產品出口以近2:1的比例超過進口。

然而,農業上的成功也付出了代價;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認為,美國農民大量使用人造肥料和除草殺蟲劑等化學製品破壞了環境。有毒農用化學品經常流入全國的淡水、食品和空氣中, 州和聯邦各政府官員雖然在保護這些資源時保持着高度警惕,但也無濟於事。

與此同時,美國各地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在尋找長期的解決方案。他們利用諸如基因嫁接等新技術以期培育出生長快、不用有毒化學品即可抵禦蟲害的農作物。



 

美國式的大規模生產

1922年,美國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發表自傳《我的生平和事業>>當時用各章標題構成了一"系列問題:"怎樣才能用省錢的方法辦好事情?"金錢--主宰還是奴隸?" "為什麼貧窮?"等等。

幾代美國工商界的領袖人物感興趣的就是這些問題。商界人士在努力尋找答案時力圖做到花較少的錢製造和分配較多的商品:取得更大的利潤。他們顯然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由於數次移民浪潮。美國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人口迅速增加,此時的工商業日益發展。人口增加的速度之快足以源源不斷地提供一大批工人,但並不超過經濟的承受能力。

美國人的某種性格亦推動了工業的發展,這便是強烈的企業奉精神。有人認為這種衝動源自宗教,即把艱苦的勞動視為令上帝愉悅的清教或新教 的倫理標準。但其它人提出了質疑:一些美國商人.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強盜資本家"時代商人的殘酷無情是否符合深切的宗教情懷。

18世紀末,美國製造商們實行了把許多任務人集中在一個地方工作的工廠管理制。後來又增加了某些新的內容,即1800年發源於軍械工業 的美國大規模生產制度。這種新的制度利用精密工程學將製造變為替換部件的組裝形式。這又反過來使分階段製造成品,每個工人專門從事單項工作成為可能。

1830年代開始修築鐵路。這標誌着美國新時代的發端。1862年,。國會劃地建設第一條橫跨大陸的鐵路、加快了建設速度。鐵路把國內 邊遠地區連接在一起,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跨大陸的市場,推動了居住區的發展。鐵路建設也刺激了煤炭和鋼鐵的需求--對南北戰爭後迅速發展起來的重工業的需 求。



 

工業大國

1890年進行的調查第一次表明美國工廠的產量超過了美國農場的產量。此後美國工業經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到1913年,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工業產品來自美國。 同年,汽車大王亨利·福特開始建立了活動式裝配線,這是用傳送帶向工人傳送汽車零配件的方法。這一革新提高了效率,使勞動力成本大量節省成為可能。這也鼓勵工廠經理去研究工廠運作以便
提出更高效、成本更少的工作組織方式。

成本減少,使工人的工資增加,消費價格下降。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有財力可以購買自己國家生產的產品。20世紀上半葉,汽車、冰箱以及廚房爐具等消費品的大規模生產推動了美國生活方式的革命化進程。

然而,活動式裝配線卻因其對工人產生麻木性影響而受到指責,查理·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1936年)也對此大加諷刺。近年來,工廠經理們又發現產品 的質量與製造產品的速度和效率同等重要,心情煩躁、情緒不好的工人的工作質量往往很差。美國許多任務廠對裝配線進行了改造,其中也包括汽車製造廠,"質量 循環"從始到終組裝一部完整的汽車,工人有時干不同的工作。



 

後工業經濟

與其它國家相比,美國避免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毀滅性破壞,這是美國人的運氣。在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時,美因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產力最大的國家。"美國製造"這句話成了高質量的象徵。

20世紀,一些美國產品歷經興衰。汽車工業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現在正奮力面對外國競爭的挑戰。面對勞動力價格更加低廉的國家的競爭,服裝業已經衰落。但其它製造業已興起並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包括飛機和行動電話、微電路和宇宙衛星、微波爐和高速計算機。

許多新興的產業自動化程度往往很高,因此所需工人比傳統產業少。隨着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老產業的衰落,美國工人在製造業的就業比例已經 下降。目前,服務業已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一些觀察家因此稱美國為"後工業化"社會。這些產業出售服務而不是製造某種產品包括消遣娛樂、餐飲旅館、通訊和 教育、辦公室管理、銀行和金融。

雖然美國在歷史上有時奉行某種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但在商業事務中一般卻帶有強烈的國際主義特徵。美國商業的存在在世界其它國家引起的 反應錯綜複雜。有些國家的人民對其文化的美國化深惡痛絕;還有些國家的人民指責美國公司向外國政府施加壓力,為美國的政治經濟利益服務而不是為當地利益服 務。另一方面,許多外國人十分歡迎美國產品和投資,以此作為提高其生活水平的一種手段。

美國投資者向別國經濟注入新的資本,從而激活一些不可預測的力量。有些美國人擔心美國工商業向國外投資,是在培育未來的競爭對手。他們 看到美國政府的政策帶來了日本戰後經濟復蘇,他們看到美國公司與日本共享技術並派專家去教日本人學質量控制,日本人已利用這些做法達到了新的利潤高度。然 而,1993年正式批准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證明美國一直致力於保持國際貿易的活力。



 

工會

1800年前後發展起來的工廠制度極大地改變了工作條件。僱主不再與僱員肩並肩一起工作了。他成了管理人員。隨着機器開始承擔起製造任務,熟練工人發現自己被降到了普通工人的地位。時運不濟,他們便有可能被工資更低的新工人所取代。

隨着工廠制度的發展,工人們開始組成工會以保護自身利益。第一個定期舉行會議和收取會費的工會是費城製鞋工人於1792年成立的工會。 此後不久,波士頓的木工和皮革工人以及紐約的印刷工人也組織了起來。工會會員就他們認為合理的工資達成一致意見,發誓不再為發放工資少的僱主工作並向僱主 施壓讓其只僱用工會會員。

僱主通過法庭進行反擊。法庭一般裁定工人的統一行動是針對其僱主和社區的有預謀的非法行動。但1842年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認為工人以和平方式開展的工會 活動不屬非法。此裁決被人們普遍接受,此後許多年工會都不必擔心有關預謀指控的問題。工會的行動超出了工資範圍,掀起了爭取10小時工作日和反對童工的運 動。一些州議會對此作出了積極的響應。



 

鬥爭與成功

1865至1900年,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就業大軍,特別是重工業的就業大軍發展迅猛。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新工人蒙受痛苦。有時伴隨着暴力的罷工變得司空見慣。許多州立法機關通過了新的預謀法律旨在鎮壓工人。

因此,工人建立了全國性組織。1880年代,勞動騎士團成員發展到15萬人,後來各報紙把勞動騎士團描繪為危險的激進分子,使該團體迅速瓦解。存在時間更 長的是美國勞工聯合會(勞聯)。該聯合會是雪茄工人工會領袖塞繆爾·龔帕斯於1886年發起成立的。勞聯由幾個手工業工會及其會員組成,1904年會員人 數迅速增至175萬,成為全國最大的勞工組織。

當時歐洲的許多任務人正在加入要求廢除資本主義的革命工會組織。許多美國工人追隨龔帕斯的領導。他努力尋求的是工人更多地分享到他們出力生產的財富。 1905年由43個反對勞聯政策的團體代表發起成立的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激進觀點,主張通過罷工、聯合抵制和破壞來推翻資本主義。該組織 反對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并力圖使戰時的美國銅生產陷入癱瘓。1912年該聯合會成員人數迅速達到10萬高峰,但到1925年卻幾乎完全消聲匿跡。其原 因是聯邦政府對其領導人提起公訴,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全國存在着一種反對激進主義的情緒。

1900年代初,勞聯與美國進步運動(參見第3章)的代表實行聯合。他們共同發起了爭取州和聯邦法律支持勞工的運動。他們的努力最終使各州通過法律禁止使 用童工、限制婦女工作時間和制訂工人工傷賠償計劃。在聯邦一級,國會通過法律保護兒童、鐵路工人和海員,並在總統內閣成立了勞工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工會取得了極大發展,到1919年1月,勞聯的成員已超過300萬。



 

紅色恐怖和大蕭條

1920年代初,已經組織起來的勞工似乎比以往更加強大。但俄羅斯的共產主義革命卻引發了一場"紅色恐怖",即害怕革命也會在 美國爆發。此時,全國許多地區的工人正在為爭取提高工資而舉行罷工。一些美國人認為領導這些罷工的是共產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在進步時代,美國人曾傾向 於同情勞工,此時他們卻十分憎恨他們。法庭又一次限制工會活動。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鐘擺又擺回到工會一邊。作為其新政的內容之一,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發誓要幫助"被遺忘的人們",即失去土地的農民或失去工作的工人。國會保證工人參加工會和集體討價還價的權利,並成立了全國勞工關係委員會解決工會和僱主之間的糾紛。

不久之後,勞聯內部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和產業工人之間出現緊張關係,導致了一個新的勞工組織,即產業工會聯合會的成立。新組織迅速發展起來,到1930年代末期其成員人數已超過勞聯。

大蕭條對就業產生的影響到美國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告結束。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製造飛機、船隻、武器及其它戰爭供給品。 到1943年,軍隊服役人員達1500萬,美國出現了勞工短缺。便鼓勵婦女填補空缺(社會態度的大轉變)。不久之後,兵工廠內每四個工人中就有一個是婦 女。



今天的勞動大軍

戰後爭取提高工資的罷工浪潮席捲全國。僱主們指控工會掌握的權利太大,國會也同意這一意見。它通過法律,使要求僱主必須僱用工 會會員的"封閉工廠"協議成為非法,並允許各州頒佈"工作權利"法,禁止簽訂要求工人受雇後加入工會的協議。1955年勞聯和產聯實行聯合,組成了新的勞 聯--產聯組織。

近幾十年內,加入工會的工人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其中原因是工會的堡壘重工業走向衰落以及自動化在不斷取代"藍領工人"。即使如此,已經組織起來的勞工依然是美國經濟、政治中的一股強大力量,而且工作條件持續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勞動大軍小的婦女人數比以前有所增加。雖然美國一周工作的時間通常在35至40小時之間,但也有許多例外情況:人們半日制下作成"彈性"工作(例如工作四天,每天工作10小時,而不是七、八小時,第五天休息)或藉助電話、計算機和傳真機等通訊手段在家工作。




 

美國經濟制度

在美國1776年宣告獨立的同一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撰寫了"國家的財富",這本書對美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像許多其它思想家一樣,斯密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自然有其自私的一面,並被調動起來從事製造和貿易以取得財富和權力。斯密的獨創性在於他認為這些活 動是有益的,因為它們將提高生產,加劇競爭。結果,商品流通涉面更廣、價格更低、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財富。雖然人們的行為可能出於使自己富起來這一狹 隘願望。但斯密指出"一隻無形之手"在引導他們使社會富有和得到改善。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在除了資本主義以外的其它任們制度下他們的國家都不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大國。這種資本主義也被稱為斯密思想所必然產生的自由企業制:政府應儘可能少地干預工商企業。



 

證券市場

在美國歷史的早期,人們就認識到把錢借給想建立企業和發展企業的人可以營利。時至今日,美國小企業主還常常從親友或銀行借來他們所需的資金。但大型企業則更可能通過向沒有關係的各方出售股票或債券獲得現金。這些交易往往發生在證券交易所或證券市場。

1531年,歐洲人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建立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1792年,這種股票市場的組織形式傳入美國並日趨興旺,這在坐落於全國金融中心紐約市華爾街地區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內尤為如此。

除了周末和假日,證券交易所每天都十分繁忙。股票的每股價格一般都很低,即使收入不多的美國人也買賣股票以期賺取定期的股票紅利。他們還希望股價過一段時 間就會上漲,以便拋出股票賺得更多的利潤。當然,不能保證股票背後的企業經營良好。如果企業經營不好,紅利會很少或根本沒有,股價也會下跌。



 

已經改變的制度

亞當·斯密很容易就能認出美國工商業以前的一些特點,但其它方面就認不出來了。如上所述,美國19世紀的工業發展使男女勞動者 作出了巨大犧牲。工廠主常常要求他們工作很長時間,而工資卻很低,提供給他們的工作環境不安全,不利於健康。他們還僱用貧苦家庭的兒童。僱工中存在歧視現 象:美國黑人和一些移民群體的成員遭到拒絕或被迫在極其不利的環境下工作。企業主充分利用政府缺乏監督的機會搞壟斷,排除競爭,漫天要價,銷售假冒偽劣產 品,大發橫財。

針對這些弊端以及在工會和進步運動的堅持下,美國人於19世紀末開始修正這種毫無約束的資本主義。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朝着打破壟斷的方向邁 出了第一步。1906年,國會通過法律要求準確貼出標籤標明食品、藥品以及肉類檢驗的情況。在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和國會頒佈旨在緩減危機的法律。其中 有的法律規範股票買賣行為,規定不同產業的工資標準和工作時間,對食品、藥品和化妝品的生產、銷售實行更嚴格的控制。

在最近的幾十年中,一些相關的美國人認為亞當·斯密的思想沒有考慮到私有企業決定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積累性影響。成立了一些新的聯邦機構,如環境保護署,制定了新的法律法規以確保工商企業不對空氣和水造成污染,划出足夠的綠地供人們享用。

所有這些法律規定已經完全改變了美國資本主義,用一位作家的話說是"已把它從一匹自由狂奔的野馬變成了一匹套上籠頭和馬鞍的馬"。今天在美國,人們幾乎已買不到一件不受政府某種規定影響的商品。

保守派政界人士認為,政府對企業的管制過多。他們指出公司必須遵循的某些規定不必要且代價太大。針對這些抱怨,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向企業規定的報告報表,制定一些企業必須達到的總目標或標準,而不是對其運作提出煩瑣的規定。

如果說有什麼阻礙發展的東西存在的話,那就是,規範企業行為的規章制度今天看上去似乎阻止不了躊躇滿志的美國人去實現其夢想 - 並且常常戰勝它們。一個這樣的企業家就是比爾蓋茨。蓋茨於1975年創建了一家名為微軟公司的計算機軟件公司,當時他才20歲。僅20年之後,微軟公司已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僱員達兩萬人,每年的淨收益超過20億美元。
7樓 張樹人 2011-1-1 14:46
第六章 多樣化的教育制度

Photograph © Paul S. Howell, Gamma Liaison

美國教育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其原因是一所學校可能從幾個公有和私營機構獲得資助。例如,一個學生可以上一所私立中學,該校課程必須達到州制定的標準,一些理科課程可能由聯邦資金撥款。其體育運動隊的場地可能是當地公有場地。

不過,美國教育雖然很複雜,但我們仍可對其基本模式加以廣泛的描述。

 


多種選擇

美國大學水平以下的學生近90%就讀於公立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不收學費,撥款依靠地方和州的稅收。小學歷來包括幼兒園和一至八年級。但在有些地方六年級後便小學畢業,學生上中學或初中七至九年級。同樣,中學或高中傳統上包括九至十二年級,但有些地方則從十年級開始。

不上公立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大都上私立學校, 學生家長要交學費。五分之四的私立學校均由宗教團體開辦。在這些學校宗教教育是課程的一部分,也包括一些傳統的文化課程。(公立學校沒有宗教教育。公立學 校的祈禱問題在第4章討論。)現在還有為數不多但日益增加的家長自己承擔教育子女的作用,這種做法稱為家庭教育。

美國沒有一個全國性學校制度。也沒有聯邦政府開辦的學校,軍事院校(如馬利蘭州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除外。但政府為公立和私立學校都參加的聯邦教育計劃提供指導和撥款,美國教育部監督這些計劃的實施。

按美國人的說法,學院是四年制高等學府,開設相關專業課程。例如,一所文科學院開設文學、語言、歷史、哲學和一些理科課程,而商學院則開設財會、投資和營 銷等課程。許多學院是獨立的,向完成通常需要四年修完的課程的學生頒發學土學位。但學院也可是大學的組成部分。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往往有好幾所學院,各個 研究生專業、一所或幾所專業學院如法學院或醫學院,一個或多個科研機構。(美國學院或大學往往都簡稱為"college")。

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大學,有些州還有規模甚大的學院和大學系統。例如紐約州立大學系統在紐約州內有60多個校區。一些城市亦有自己的公立大學。在許多地方的 初級或社區學院為一些學生提供由小學通向四年制大學的橋樑。在初級學院,學生可完成一般大學一至二年級的課程,費用低、離家很近。

與公立中小學不同,公立學院和大學一般都收取學費。但其學費往往要比類似的私立院校低得多,因為這些院校沒有得到同等的社會支持。許多公立或私立院校的學生靠聯邦貸款資助,畢業後必須償還貸款。

宗教團體開辦的私立學院和大學約佔25%。這些學校大多招收信仰不同的學生。還有許多私立院校沒有任何宗教關係。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大學都依靠三種資金來源:學費、捐贈(捐贈人的贈物贈款)和政府撥款。

私立和公立大學的教育質量無明顯差別。例如,加利福尼亞和弗吉尼亞的公立大學一般與常春藤聯合會,即由美國東北部八所著名私立大學組成的協會,定在同一水 平上,但並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不相上下。名氣很大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有着明顯的優勢。因此,進入著名學府的競爭可能會十分激烈。

大學學生選上"主修"專業(他選擇的主科專業領域)課程,還上"選修課"(學生所選的非必修課)。據估計,美國大專院校開設1,000多門主修課程。

 


教育:一個地方性的問題


從夏威夷到特拉華,從阿拉斯加到路易斯安那,美國50個州中每一個州都有各自的教育法規,州與州相比有些法律相同,有些又不相同。例如:



所有的州都規定年輕人必須上學,但年齡限制卻不同。大多數州都規定他們必須上到16歲,但有的州則要求上到18歲。可見,美國的每個兒童至少必須接受11年教育,不論其性別、種族、 宗教、學習問題、身體殘疾、說英語能力、國籍或移民地位全都如此(雖然一些國會議員主張允許各州拒絕非法移民兒童接受公立教育,但這類提議並末成為法律)。


一些州在學生教材選擇上發揮着強有力的作用。例如,州委員會可就用州撥款購置何種教材作出決定。在其它州,則由地方學校官員作出這類決定。


雖然美國沒有任何全國性的課程,但全國各地所有中小學實際上都教授某些課程。例如,幾乎每一所小學都教授數學、語言技能(包括閱 讀、語法、寫作和文學、書法、文(歷史、地理、公民學和經濟學)理課程及體育。許多學校都教授學生怎樣使用計算機,因為計算機已成為其它課程的有機組成部 分。

除必修課外(如一年美國歷史、兩年文學等),中學也和大學一樣開設選修課。學生歡迎的選修課有表演藝術、汽車駕駛員教育、烹飪和手工勞動(工具使用、木工和機械修理)。

 


不斷變化的標準

1950年代以前必修課多,選修課少。到1960和1970年代,流行的趨勢是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但到了1980年代家長和 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這樣一種做法。他們關心的首要原因是選修課的增加可能與美國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理科課程的標準化考試中平均成績緩慢但卻持續下降關係密 切。

同時,大學行政人員和商界經營管理人士開始抱怨一些中學畢業生需要補修所謂的閱讀、寫作和計算三門課程。1980年的全國普查報道約99%的美國成人有讀 寫能力。但批評家們聲稱約13%17歲的美國人為"半文盲"。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能力完成諸如說明書和填寫求職申請等日常任務。

專家們認真分析了80年代初平均成績下降的一切可以想見的原因。一個被抨擊的對象就是電視,人們指責電視節目平庸。批評家們說,美國兒童每周平均看25小 時電視,太多。人們批評學校董事會發給教師的工資太少,結果導致優秀教師離開教育戰線,學生教材偏易,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文憑 -- 這是一種被稱為"課程弱化"的現象。

導致美國中學教育失敗的並不只有一個原因。同理,也決非一種辦法可以解決問題。美國教育部成立了一個全國委員會研究這個問題。1983年,該委員會提出了 若干建議∶延長每日學時和學年;制定新的學生核心課程(四年英語、數學、理科和社會研究各三年、半年計算機科學);提高各科成績標準。因此,許多學校要求 更嚴了,美國兒童的考試成績正在呈上升趨勢。

1989年,喬治.布殊總統和所有50個州的州長制定了2000年以前必須達到的六個目標,為改革美國教育注入了新的動力。這六個目標是:



所有兒童都將上學準備學習。

90%的小學生都要畢業。

所有學生的核心課程能力在其進展的某個關鍵時刻均要達標。

美國學生的數學和理科成績世界第一。

每個成年美國人都有文化,具備公民和勞動者的技能。

所有學校都沒有毒品和暴力,能提供有助於學習的紀律環境。

國會制定了一個稱為《2000年目標》的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各州均獲得聯邦撥款以幫助他們實現這些目標。到1996年已經取得進展 ─ 86%的美國學生完成了中學學業,全國數學和理科考試成績已經整整上升了一個等級,50%的四歲兒童已接受訓練為上學作好準備。

同時,人們已在努力確立全國統一的數學、理科、英語及歷史標準--這是比爾克林頓總統堅決支持的一項工作。1996年,他在全國州長協會教育最高級會議上 發表講話時說:"我認為你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學生寄予很高希望--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有能力評估他們是否在學習不但要獎勵他們還要 讓他們負起責任來。"

 


美國學校的社會問題


除了要成為優秀學校的挑戰外,美國學校正面臨新的問題。它們必須處理好大量移民兒童湧入的問題,移民兒童中許多人只會說很少幾句英語或根本不會說英語。學 校必須對這樣的要求作出反應,即課程要體現所有兒童的不同文化。學校必須保證讓學生具備就業市場的基本技能,學校還必須考慮非傳統型學生,如十幾歲就做母 親的學生的需要。

學校正在以體現美國教育制度多樣性的種種方式處理這些問題。學校已經僱用或培訓大量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師。並在一些社區建立了雙語學校。學校開放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課程以融入非洲、亞洲及其它文化的教學內容。

學校還在為近40%不上大學的美國學生教授各種認知技能。取得必要技能委員會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說:"有結實的腰板、渴望工作的願望和中學文憑一度曾是在美 國開始人生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現在已不是這樣了。充分發展的大腦、繼續學習的願望和把知識運用於工作的能力是我們的青年走向未來的新的鑰匙,是我們商業成 功以及國家經濟運作良好的新的關鍵。"

 


美國高等教育一瞥

美國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工業化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對於有些職業─ 法律、醫學、教育和工程學 ─ 大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現在,60%多的美國人正從事與信息處理相關的工作,中學文憑很少適合從事這類工作。其它職業對大學學位不作嚴格要求,但具有大學學位可增加個人的就業機會,提高其所得之工資。

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十分普遍,這一情況可追溯到1944年,在這一年國會通過一項法律,人們普遍稱之為《美國士兵權利法案》, (GI意指政府問題,是美國士兵的別稱,該法律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向軍人提供資助)。到1955年,有200多萬二次大戰和朝鮮戰爭的退役軍人 利用這一法案上了大學。他們中的許多人出身貧窮,若不制定這一法律就不會有上大學的機會。此計劃取得了成功,從而改變了美國人對誰應該上大學的觀念思想。

大約就在同時,美國大學中的婦女比例已在持續上升。1993年,婦女獲得了54%的學位,1950年僅為24%。隨着1950和1960年代種族隔離的終 結,非洲裔美國人上大學的人數也打破了記錄。然而,他們上大學的比例現在仍低於全國人口水平。1992年,47.9%的非洲裔美國中學畢業生被大學錄取, 與之相比其中學畢業人數僅為61.7%。


 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

做中學一樣,美國的大學也因為拋棄必修課程,開設太多選修課而不時受到批評。8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聯合會公布了一份報告,呼籲向所有大學生傳授一個知識體系。國立教育研究所公布的"投入學習中去"的類似報告作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認為大學課程與就業的關係變得 "過分密切"。該報告還告誡人們大學教育可能已不再使學生具備歷來把美國人團結在一起的"共有價值和知識"。

這些報告恰好與偏離文學藝術的趨勢相吻合。與以往相反,學生選擇主修領域的目的是為從事特定職業作準備。1992年,工商管理、通訊、計算機信息科學、教育、工程學和衛生科學專業授予的學士學位佔51%。

這一流行趨勢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所有工業化國家的教育思想。在一個技術突破和學科高度專業化的時代,還需要具有廣泛背景和良好推理交際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嗎?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社會就應該採取措施鼓勵高等院校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嗎? 與外國同行一樣,美國的教育家仍在繼續探討這些問題。

 


8樓 張樹人 2011-1-1 14:47
第七章 一個科學的共和國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Graduate Studies,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美國誕生於啟蒙運動時代(約1680-1800年),這一時期的作家和思想家拒絕接受過去的迷信思想。相反他們強調理性的力量和無 偏見的探索,特別是對自然界活動的探索。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憧憬"一個科學的共和國",在那裡,思想可以自由地交流,實用的知識將改善全體居民的命運。

美國自獨立以來,一直鼓勵科學和發明。它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促進思想的自由流通,鼓勵"實用知識的發展和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創造力的人才。

《美國憲法》本身即反映了這種鼓勵科學創造的願望。它授權國會,"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進步,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 障"這一條款構成了美國專利及版權制度的基礎,它可確保在創造者未得到某種補償的情況下,他們的發明及其它作品不會被抄襲或應用。



適於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

在美國歷史的最初幾十年中,美國與歐洲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而且也很貧困。儘管如此,它仍是發展科學的好地方。美國的科學與人民的需要緊密相連,而且沒有歐洲人的偏見。

美國的開國元勛中有兩位是享有盛名的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加深了人類對電的認識。在其它試驗中他證明了一條過去一直為人們所懷疑, 但始終未揭示的道理:閃電是電的一種形式。富蘭克林還發明了一些方便的用品,如雙光眼鏡和一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爐子(富蘭克林爐子可裝入壁爐內,並將熱量 傳入鄰近的房間內)。

托瑪斯.傑婓遜是位農學家,他為新世界引進了各種各樣的稻米油橄欖樹和牧草。他強調了劉易斯和克拉克探險(1804-1806年)的科學成就,他們對太平洋西北岸地區進行了考察,而有關這一地區動植物的詳細而系統的資料,更是這次探險的遺產之一。

與富蘭克林和傑斐遜一樣,大多數18世紀晚期的美國科學家都參加了爭取美國獨立和建立新國家的鬥爭。這些科學家包括天文學家戴維.里騰豪斯、醫學家本傑明.拉什和自然史學家查爾斯.威爾遜.皮爾。

在美國革命期間,里騰豪斯幫助設計了費城的防禦工事,並為美國的軍事部門建造瞭望遠鏡和導航儀器。獨立戰爭後,里騰豪斯為賓夕法尼亞州設計了道路和運河系統。他後來重操舊業,研究恆星和行星,並在這一領域卓譽世界。

在美國革命戰爭期間,本傑明.拉什作為軍醫局局長,通過倡導衛生與公共健康行為挽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他採用新的療法,使費城的賓夕法尼亞醫院成為醫學啟 蒙運動的典範,退役後,拉什建立了美國第一家免費診所。提起查爾斯.威爾遜.皮爾,人們首先會想到他是一位畫家,其實,他也是自然史學家、發明家、教育家 和政治家。他創建了美國第一座大型博物館,即費城的皮爾博物館,館內收藏有這個年輕的國家唯一的北美自然史樣品。皮爾在紐約州西點附近挖掘出一具古代乳齒 象的骨頭。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將這副骨架組裝在一起,然後在他的博物館內展出。皮爾博物館開創了使大眾對科學知識感興趣,並可以接觸這種知識的美國傳統。

美國的政治領袖熱衷於求知,這也有助於確保來自其它國家的科學家受到熱烈歡迎。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是一位著名的早期移民,他因持不同政見而被自 己的祖國驅逐出境。普斯特利於1794年來到美國,在數千名移居新大陸以尋求自由和可發揮創造力的環境的才華橫溢的科學家中他是個拓荒者。後來來美國的其 它科學家包括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33年來到美國;恩里科.費密,1938年從意大利來到美國。實現了世界上首次自持鏈式核反應;弗 拉基米爾.K.茲沃爾金,1919年離開俄國,後來發明了電視攝像機。

其它科學家來美國是為了參與這個國家突飛猛進的發展。亞歷山大.格雷姆.貝爾於1872年離開蘇格蘭經加拿大來到美國,研製出電話和與之相關的發明,並獲 得了這些發明的專利。查爾斯.P.施泰因梅茨1889年從德國來美,在通用電氣公司研製了新型交流電系統。後來,其它科學家被美國現代化的研究設施所吸引 而趨之若鶩。在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們可以指望得到豐厚的物質報酬,在知識方面也會大大受益。

 


美國的技術

19世紀,英國、法國和德國處在科學和數學新思想的前沿。如果說美國在理論構想上落在後面的話,那它在利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 科學方面卻是出類拔萃的。這一傳統的產生源於需要。由於美國人生活在遠離西方科學和製造業源泉的地方,他們往往必須勾勒自己的行為方式。於是,美國人將理 論知識與"楊基式的智能"相結合,結果是重要的發明接踵而來。偉大的美國發明家包括羅伯特.富爾頓(汽船);塞繆爾.F.B.莫爾斯(電報);伊萊.惠特 尼(軋棉機);賽勒斯.麥考密克(收割機);和他們中最多產的一位,托瑪斯.阿爾瓦.愛迪生,有一千多項發明應歸功於他。

愛迪生並非總是某一科學裝置的始作俑者,但是,他經常把某種設想變為實用的製成品。例如,英國工程師約瑟夫.斯旺於1860年製作了一個白熾燈泡,比愛迪 生幾乎早了20年。但是,愛迪生的燈泡性能更好。愛迪生的燈泡的使用壽命要比斯旺的燈泡長得多,而且可以分別開和關,而斯旺的燈泡只能在一個系統內使用, 幾隻燈泡要同時開或關。愛迪生在改進了燈泡後,又研製出一些發電裝置。在30年內,他的發明使電燈走進了千家萬戶。

科學設想實際應用的另一個里程碑式的實例是威爾伯和奧維爾.萊特兄弟的發明。1890年代,他們對德國人的滑翔機試驗着了迷並開始了他們自己對飛行原理的 研究。萊特兄弟將科學知識與機械技術相結合,建造了幾架滑翔機並駕機滑翔。後來,在1903年12月17日,他們成功地試飛了第一架重於空氣並由機械推動 的飛機。

1947年,美國出了一項發明,當時還鮮為人知,但它卻進而開創了一個信息共享的新時代。那年,貝爾實驗室的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沃爾特.布拉頓利 用非常複雜的理論物理學原理髮明了電晶體,這種電晶體體積很小,可以取代體積很大的真空管。由於電晶體和10年後發明的另一種裝置,集成電路的問世,從此 可以在微小的容器內裝入大量的電子線路。結果使今日書本大小的計算機在功能上可越過1960年代房間大小的計算機,人們的生活方式 他們的工作、學習、經營和從事研究的方式 ─ 發生了一場革命。

20世紀後半葉,美國的科學家開始在他們的實用發明和應用以外的領域中聞名於世。突然之間,他們因其對"純"科學、概念和理論的構想而得到了承認。這種模 式的變化可在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得主中略見一斑。20世紀上半葉(從1901至1950年),美國在科學類諾貝爾獎中的獲獎者可謂鳳毛麟角。而自1950 年以來,諾貝爾獎科學類獎的近一半得主均是美國人。

 


原子時代

美國技術界一項最輝煌,也是最有爭議的成就是對核能的利用。導致原子裂變的思想是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提出的,但將這些設想轉變為核裂變現實的則是194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的成就。

在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分裂了一個鈾核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恩里科.費密和列奧.齊拉特得出結論認為鏈式核反應是可以實現的。愛因斯坦在致富蘭克 林.羅斯福總統的信函中發出警告。說這一突破可導致製造"威力極其強大的炸彈"。他的警告促成了"曼哈頓計劃"。即美國準備首先製造原子彈的工作。這一計 劃取得了成果。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爆炸。

原子彈的研製及其1945年8月針對日本的爆炸,開創了原子時代。在這個時代,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擔憂從整個冷戰時期一直延續到今天反對核擴散的努力。但是,原子時代的特點還在於和平利用原子能,如核電與核醫學。

1956年,第一座美國商用核電廠在伊利諾州開始運轉。當時,美國的核能前景顯得一片光明。但是,反對者對核電廠的安全問題提出了批評,並對是否能確保核 廢料得到安全處理表示質疑。1979年,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發生的事故使許多美國人轉而反對核電的利用。建造核電廠的費用上漲,其它更經濟的電力來源開始 顯得更有吸引力。1970和1980年代,幾家核電廠的計劃被取消了,在美國,核電仍是前途未卜。

與此同時,美國的科學家一直在試驗其它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太陽能。儘管太陽能發電在美國許多地方仍顯得不太合算,但近來的兩項發展可能使它的價格變得容易接受些。

薩布汗都.果哈是密歇根州特洛伊的美國太陽能系統公司執行副總裁,1994年他曾宣講過一次太陽能的好處,並展示了一張在屋頂排列的太陽能電池的圖片。聽 眾中有一位建築師說道:"但是,它是那麼的難看。有誰想把它安裝在屋頂上呢?"這番話使果哈想到了怎樣使光電池看上去更像屋頂的問題,而不能光想到將太陽 能電池裝在伸向空中的框架上。

兩年後,果哈的創新產品組裝成功 ─ 可 以直接釘在屋頂上的太陽能蓋板。這些蓋板是用不誘鋼板製成的,上層塗了九層硅(一種半導體薄膜)和保護性塑料。蓋屋頂的人在安裝這種蓋板時就像他們裝普通 屋頂那樣,只不過要為每塊蓋板上的導線在屋頂上鑽個孔。一般說來,一間房屋的屋頂上只要有三分之一裝上這種太陽能蓋板,便可以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得到足夠 的能源,滿足全部電力需求。果哈認為,他的蓋板在美國某些地區將是合算的,而它們在日本的前景甚至更為看好,因為日本的能源價格昂貴,而且政府為太陽能提 供補貼。

1996年,另一項名為"太陽2號電廠"的太陽能發明完成,並開始在加州的莫哈韋沙漠運轉,產生的電力足夠10,000個家庭使用。在一個38公頃的場地 上,近2,000個巨大的反光鏡指向一個90米高的"發電塔",它是將熔鹽加熱,然後流向一個轉動汽輪機的蒸汽發電機。與水相比,熔鹽儲存熱能的效率更 高,"太陽2號"的支持者認為,這項創新技術可使大型商用發電廠在陽光充沛和能源價格昂貴的地區具有經濟可行性。

 


太空時代

與原子時代幾乎同時來到的是太空時代。美國人羅伯特.H.戈達德是最先試驗火箭推進系統的科學家之一。戈達德在其馬薩諸塞州伍 斯特的一個小實驗室內,研究用液氧和汽油推動火箭進入大氣層。1926年,他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液體燃料火箭,火箭的飛行高度達125米。在隨後的 10年中,戈達德的火箭達到了近兩公里這一適中的高度,美國、英國、德國和蘇聯對火箭技術的興趣越來越濃。

可消耗的火箭可作為發射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器的工具。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人造地球衛星1號",而美國隨後於1958年發射了"探索者1 號"人造衛星。最初的太空飛行是1961年春天由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首先完成的,隨後則由美國宇航員小艾倫.B.謝潑德完成。

從這些最初的試驗性步驟到1969年的登月,直至今日可重複使用的穿梭機,美國的太空計劃在應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果令人興奮。通訊衛星傳輸計算機資料、 電話和電台以及電視台播放的節目。氣象衛星提供必要的資料,對特大暴雨發出早期警報。太空技術已產生出成千上萬種日用產品 ─ 從跑鞋中用的輕型材料到醫院中用的呼吸監視器一應俱全。


 醫學與衛生保健

做物理學和化學一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人一直稱雄於諾貝爾心理學和醫學獎。在這一成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是國家衛生 研究院,它是美國生物醫學研究的中心。該研究院包括24個獨立的研究所,在馬利蘭州貝塞斯達120多公頃的土地上有75座建築,它的預算在1997年已達 130億美元。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目標是幫助預防、查找、診斷和治療疾病和殘疾(從遺傳疾病到一般感冒的所有疾病)的知識。在一段既定的時間內,該研究院撥款支助在美 國各州和其它幾個國家工作的約35,O00名主要的研究人員。接受支助者中有91人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實驗室中完成了 他們獲獎的發明。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使大量醫學成就得以產生。例如,美國頭號殺手心臟病的死亡率,在197l至1991年間下降了41%。同一時期,中風的死亡率下降了 59%,癌症的死亡率在199l和1995年間下降了近3%,這是自1930年代有全國性記錄以來的首次持續下降。今天,兒童癌症患者有70%以上已經治 愈。

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幫助下,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研究使生物醫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980和1990年代,研究人員在人身上首次試驗基因療法,他們現在已 能對人類基因組中許多基因的功能進行定位、識別和闡述。科學家預計,這一新知識將導致對懷疑患有結腸癌、乳腺癌及其它癌症的人進行基因測試,而最終可導致 研製出對已知高危家庭中的成員進行治療的預防藥物。

美國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中,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可能最令人激動。它試圖通過對構成人體的所有5萬至10萬個基因的化學結構進行分析,繪製一幅人類基因圖。該計劃預期15年完成,費用至少為30億美元。

各大學、醫院和公司進行的研究也為改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作出了貢獻。例如,國家衛生研究院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愛滋病)的基礎研究提供了資金,但許多用於治療愛滋病的藥物卻出於美國製藥業的各個實驗室。美因各地的研究小心正在對這些藥物進行測試。

蛋白酶抑制劑是一種有希望抗愛滋病病毒的藥物。經過幾年的實驗室測試。蛋白酶抑制劑於1994年首次在美國應用於患者。首批檢驗(對20人一組的志願人員)中的一次顯示,這種藥不僅使患者血液中的病毒數量幾乎減至為零,而且使患者的免疫系統迅速恢復,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醫生們在"結合療法"中將蛋白酶抑制劑與其它藥物結合使用。儘管結果令人鼓舞,但結合療法並不能治癒愛滋病,迄今為止。它只在血液中有效;它無法到達潛藏病毒的人體其它部位 ─ 大腦、淋巴結、脊髓液和男性睾丸。科學家們繼續試驗結合療法及其它治療愛滋病的方法,同時也在尋找最終解決方法 ─ 一種針對愛滋病的疫苗。

 

重在預防


美國醫學界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而美國公眾也更多地認識到了疾病與個人行為之間的關係。自1964年美國衛生局長首次就吸煙的危險向 美國人發出警告以來,美國吸煙人數已從近50%下降到大約25%。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建築或旅行乘坐的火車、公共汽車和飛機,已不再允許吸煙,而大多數美國 飯店也劃分出吸煙區和非吸煙區。研究結果表明、肺癌發病率大幅度下降與全國吸煙人數減少有關。

美國聯邦政府還鼓勵美國人經常鍛練身體,吃有益於健康的食品,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今天,40%以上的美國人將鍛練身體或參加一項體育運動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1970年以來,水果和蔬菜的平均消費量已增加了約20%。

唐娜.E.色拉拉是克林頓政府的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她經常大聲疾呼支持科學研究和預防醫學。1996年她在一次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會議上說: "我們必須繼續破譯基礎科學中不斷增加的神秘現象,它們隨着時間的推移在那些重大發現中凸現出來。但是,我們的網必須撒得比這更大。它必須包括行為研究、職業研究、衛生服務和結果研究,以及環境研究 ─ 所有這些研究都有可能預防疾病,並且有助於美國人享受更有益於健康的生活。"


9樓 張樹人 2011-1-1 14:48
第八章 政教分離

Photograph by Dwight Somers

美國人在立國之初,就反對像許多歐洲國家那樣,確定國家的宗教或政府贊成的宗教,因為這種模式使許多歐洲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規定,宗教與政府必須分離,其中部分行文如下:"國會不得制定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傳教自由的法律……"

第一條修正案聽起來很直截了當,但是,甚至對於美國憲法學者來說,有時也難以往美國政府和宗教之間劃一條清晰的界線。公立學校的學生也許不必在學校里公開 祈禱,作為學校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美國國會開會前,通常都有一名牧師誦讀祈禱詞。各城市可能不必在公共財產上裝飾基督誕生像,但是美國紙幣上印了一行 字"我們信賴上帝",而且贈給宗教機構的錢可以免徵所得稅。在教會學院讀書的學生可以和其它學生一樣得到聯邦貸款,但是他們的弟妹不可能獲得聯邦資助去上 教會開辦的中小學。

也許永遠不可能消除這些明顯不一致的做法。事實上第一條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確立宗教也不得干預宗教,本身便有一種對立的味道,自然會造成各種做法的不一致。美國的民選官員要執行而不觸犯憲法這兩種指令,確實需要有很高的判斷力。




第一條修正案的解釋

後來演變成北美殖民地的最初的永久定居點之一是英國清教徒開拓的,這些加爾文派教徒在本國一直受到英國國教的排擠。清教徒們定居在馬薩諸塞,在那裡成長壯大。他們認為他們的成功表明上帝的恩寵,因此認為不應容忍那些不接受他們的宗教思想的人。

該殖民地的領導人因為其成員羅傑.威廉斯與教會產生歧見,便把他逐出殖民地。威廉斯作出反應,創建了另一個殖民地,後來成為羅得島州,那裡的居民享受信教 的自由。還有兩個州成為受宗教迫害者的避難所,馬利蘭州成為天主教徒的避難所,賓夕法尼亞州成為公誼會(貴格會)教友的避難所,公誼會是新教的一宗,教徒 崇尚清貧的生活,彼此和平共處。

甚至在1787年通過憲法和1791年通過(包含第一條修正案的)"權利法案"以後,新教在一些州還繼續享有受寵的地位。譬如,馬薩諸塞州直至1833年 才割斷了教會與政府的最後聯繫(從行文看,第一條修正案只適用於聯邦政府,不適用於州政府。1868年通過的第14條修正案規定,"任何州,如未經適當法 律程序,均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這一條款的含義一直被解釋為各州必須保護權利法案保障的權利,包括信教的自由)。

到了20世紀,教會與政府的關係出現了新的矛盾,也即公民義務和個人良心的矛盾。從最高法院一系列判決中可以粗略看出已經形成了對待這類矛盾的做法。

也許,最值得研究的是"西弗吉尼亞州教育局訴巴內特案"(1943)。訴訟的起因是州法律規定,學生上學時要向英國國旗敬禮,但是耶和華目擊者教會的一些 教徒拒絕敬禮。目擊者教會的教徒爭辯說,他們的教義禁止這類效忠的表示,州法律是在強制他們做違背良心的事。三年前,最高法院作出了維護一條幾乎相同的法 律的裁決,但受到公眾廣泛的批評。在審理1943年這個案子時,最高法院事實上推翻了自己原來的判決,這一次,法院援引第一條修正案中另一不同的條款,即 保障言論自由的條款。法院裁定,向國旗敬禮是言論表達的一種形式,各州不得強制公民如此表達。

從那以後,最高法院又允許某些宗教團體保留其它違背法律的舉止。然而,如何區分個人良心問題與對他人造成不良後果的行為卻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於是 就有了19世紀實行一夫多妻制的耶穌基督後日聖徒教派(摩門教)信徒被捕入獄事件(此後摩門教取消了一夫多妻的做法)。後來,又有父母不為生病的孩子求醫 問藥的事,儘管根據他們信仰的宗教,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信仰可以將孩子治癒,這樣的父母依然被判定犯有疏忽罪。




新教--自由派與保守派

美國人曾有過多次宗教狂熱。1740年代的大覺醒運動使新教的各個教派克服自大心理團結到一起,因為這種心理曾使有組織的宗教飽受其苦。另一次大覺醒運動於19世紀初席捲新英格蘭。

然而,並不是所有新英格蘭的神職人員都響應宗教復興的召喚。有些人摒棄了加爾文教派的得救預定論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上帝選定哪些人會得到拯救,而成為"被 選定者",人類無法通過努力工作或其它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牧師佈道時稱所有的人都有自由意志,都可以被拯救。另一些牧師採用了更為自由的立場。放棄 了很多基督教傳統觀點。此前已在美國被廣泛接受的進步觀點對這些牧師也產生了影響。正如科學更正了我們對自然界的看法,科學也為及時地重新評價宗教教義提 供了依據。

美國新教自由派在19世紀歐洲類似的潮流中找到了同盟者,當時歐洲的學者用一種新的方法閱讀和闡釋《聖經》。他們懷疑《聖經》中奇蹟的真實性,懷疑關於 《聖經》作者的傳統說法。另外,僅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就足以挑戰一切傳統觀點。如果像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的那樣。人是另外一種動物的後代,那麼《聖經》 中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就不可能是真的。

19世紀的新教自由派與20世紀的新教自由派不同,他們對人類的能力持有樂觀態度,相信人會不斷進步。早期的牧師中有人認為教會通過改良社會,可以加速人 類的進步。基於這種信念,他們開始為城市貧民工作。如今的自由派牧師,包括新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也許不再深信人類必然會進步,但他們很多人卻在繼續為 窮人工作。為無家可歸者辦收容所,為飢民提供食物,開辦兒童日托中心,就社會問題為窮人大聲疾呼。很多牧師積極參與基督教團結運動,力求使基督教重新統 一。

新教自由派尋求將教義輕鬆化,而保守派則堅信,對於《聖經》揭示的真理,哪怕一字一句的偏差都是不正確的。這一派新教徒因其對《新約》福音的熱衷而被稱為"福音派"。

福音派基督徒喜歡充滿激情的,參與式的宗教方式,他們在禮拜時用合唱和戲劇化的佈道啟發會眾的精神,這種禮拜備受攻擊。美國南方成為這種"老式宗教"格外 突出的堡壘,保守的浸禮教會在該地區也很有影響。近幾十年來,有些人把傳道的講台搬上了電視,作為"電視福音傳道者"向更多的聽眾佈道。

保守派的信仰與現代科學的衝突在1925年田納西州的斯科普斯審判中明朗化。中學生物教師約翰.斯科普斯被控違反州法律,在公立學校講授進化論。這次審判 轟動一時,美國當時最好的刑事律師出庭論辯。克萊倫斯.達羅為被告律師,曾競選總統的著名人民黨員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為控方律師。斯科普斯被判有罪。

此後,美國最高法院規定,凡禁止教授進化論的法律都有悖于禁止確立宗教的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於是,路易斯安那州另闢蹊徑,規定禁止教授進化論,除非同時講《聖經》中關於人類是特殊造物的理論,以供學生選擇。然而,這條法律也被最高法院以確立宗教為由而廢除。

雖然最高法院有明確規定,類似的理性與信仰的衝突仍時有發生。宗教保守派認為單獨講授進化論將使人類的理性凌駕於神啟的真理之上,因而是反宗教的。有些在 其它方面頗具自由派意識的思想家也爭辯說媒體和美國的另外一些機構已造成了一種社會氣氛,使人們即使不嘲弄宗教也會輕視宗教。與此同時,一股在公立學校取 消宗教儀式和宗教教育的趨勢促使部分家長將孩子轉入教會學校,另一些家長則在家中教育孩子。

 



天主教和宗教教派

 

到美國內戰時,已有l00多萬愛爾蘭天主教徒移居美國。他們和有其它背景的天主教徒一樣,在這個以新教徒為主的國家遭受歧視。 甚到了1960年,有的美國人還反對身為天主教徒的總統競選人約翰.F.甘迺迪,理由是他當選後會聽命於教皇。甘迺迪針鋒相對地回擊。立誓做美國的總統。 他的當選大大緩解了美國對天主教徒的歧視。

雖然天主教徒從未被禁止進入公立學校或醫院,但他們從19世紀開始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和醫院,這些機構既符合被普遍接受的標準,也符合天主教的教義和道德標 准。但是天主教會並沒有要求教徒必須去教會辦的機構。很多信仰天主教的學生在公立學校和世俗的大學讀書。然而天主教學校還是在培養着很多信仰天主教的年輕 人,來讀書的非天主教信徒也越來越多,因為家長們喜歡這裡校風嚴謹,教學質量高。

天主教徒很早就認為政教分離可以保護他們和其它宗教的教徒信仰自己的宗教。但是維持一個單獨的教育體系的費用越來越高,天主教徒開始懷疑,政教分離的原則 是否適用於教育。信奉天主教的家長爭辯說,他們納稅支持公立學校,而他們自己還要另付學費送孩子上私立學校,其實是為政府省了錢。於是,他們尋求公共基金 的幫助、以支付教育費用。將子女送往其它私立學校,包括非宗教學校的家長,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之中。

許多州的立法機構對這種做法表示同情,但最高法院卻將大多數資助宗教學校的做法判為違憲。最高法院的觀點是:國家與宗教間"糾纏"不清,有悖於憲法第一條修正案中禁止確立宗教的精神。改憲法,改變政教分離的努力尚未取得成功。




多種信仰的國家

和天主教徒一樣,猶太教徒初到美國時也是少數派。到19世紀末為止,美國的猶太人大多有德國血統。他們大多屬於猶太教中的自由派 ─ 改良運動,根據現代生活方式,對教義作了很多修改。美國內戰以前,對閃米特人或者說對猶太人的偏見並不嚴重。但是當猶太人大量湧入美國後,反閃米特人的情 緒便出現了。來自俄國和波蘭的信仰東正教的猶太人嚴格遵守教規和猶太法典中關於飲食的規定。他們初到美國時都聚居在城市裡。

通常。猶太兒童到公立學校讀書,併到特定的希伯來學校學習宗教知識。猶太移民的子女很快便進入專業領域,或進入美國的大學,其中很多人成為學術權威。許多 猶太人一直是猶太教徒,而另一些人雖然繼續把自己視為猶太民族的一員,但卻持有非宗教的世俗觀點。為了與偏見和歧視抗爭,猶太人成立了B』nai B』rith反抵毀聯合會。該組織是反偏見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教導美國大眾偏見是不公正的,並使他們了解猶太人的權利和所有其它少數民族的權利。

到50年代,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呈三足鼎立之勢。世人認為美國人主要由新教、天主教和猶太教這三種宗教的教徒組成。這一先後順序反映了信徒的人數。在1990年的普查中,各個教派的新教徒共計1.4億人,天主教徒為6,200萬人,猶太教徒為500萬人。

如今,美國的宗教已不再是三足鼎立了。伊斯蘭教在美國已擁有500萬信徒,其中很多是皈依該教的非洲裔美國人。估計美國的清真寺在過去15年里增了一倍, 已達到約1,200個。隨着來自佛教和印度教國家的移民日益增多,美國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也在增加。有這樣一些例子,住在市區的基督徒搬到郊區後,已把市區的教堂賣給佛教徒,後者將建築加以改造、供奉佛像。



寬容的原則

美國一直是滋養新宗教的沃土。摩門教和基督教科學恐怕是誕生於美國的各種信仰中最著名的兩個。因為有互不干涉宗教事務的傳統, 美國也成為海外許多小宗教派別的樂園。例如門諾派中的嚴緊派是德國移民的後裔,大多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及鄰近的幾個州。他們世代都過着簡樸的生活,穿樸素 的衣服,迴避現代技術。

有些小規模的宗教被視為宗教狂熱,因為他們信奉極端的信仰。往往對創始人頂禮膜拜。只要這些狂熱的宗教及信徒遵守法律,一般來說不會有人干涉他們。宗教偏見在美國很罕見,而不同信仰之間的聚會和合作卻很普遍。

今日美國宗教中最自相矛盾的一面便是它在政治中的作用。近幾十年來,一些美國人漸漸認為政教分離已被理解為對宗教的敵視。宗教保守派和原教旨主義者聯合起 來形成了力量強大的政治運動,被稱為基督教權利。他們的目標一是通過立法或修改憲法修正案推翻最高法院關於准許墮胎和正在公立學校祈禱的決定。基督教聯盟 前執行董事拉爾夫.里德說,他估計1996年參加共和黨大會的代表中有三分之一是他的聯盟或其它類似的基督教保守派團體成員。宗教日益捲入政治的趨向從中 可見一斑。

雖然有些宗教團體會公開表白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對多數美國人來說宗教卻是一個在日常交談中不會涉及的個人問題。絕大多數人以自己選擇的方式悄悄信奉宗教, 或參加傳統的宗教活動,或參加不舉行宗教活動的團體,或者獨來獨往不參加任何組織。但無論如何,美國人是有信仰的民族,他們信奉宗教。十個美國人中有九個 表示對某種宗教有偏愛。約70%的美國人屬於某個宗教團體。


10樓 張樹人 2011-1-1 14:49
第九章 社會安全網

Photograph © Alexis Duclos, Gamma Liaison

美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私人和自由的企業,美國人極為推崇作家和演說家拉爾夫.瓦爾多.愛默森提倡的"自立"精神。事實上,大多數美國人以能夠自食其力為 榮。但政府仍以多種形式為那些有臨時或永久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本章對可提供援助的兩個領域進行分析,它們是社會福利和衛生保健。

 



公共援助的歷史

在美國,幫助窮人通常是私人慈善機構和地方政府的事。新來乍到的移民主耍靠先到的同胞提供幫助藉以謀生。19世紀末和20世紀 初、幾個歐洲國家制定了社會福利計劃。但是,這一行動在美國遲遲不能深入展開,因為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和可以輕易得到農田使人們以為,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 以找到一份工作。

始於1929年的大蕭條粉碎了這種信念。由於銀行和企業紛紛倒閉,大批美國人失去工作,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認為,如果政府對企業 不加干涉任其自由發展,經濟狀況便會得到改善。與此同時,他依靠州和地方政府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救濟,但這些政府機構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做這種善事。大多數 美國人認為,胡佛為克服大蕭條所作的努力不夠,1932年,他們選舉富蘭克林.D.羅斯福為總統。

羅斯福上台後幾天,便向美國國會提出了復興和改革的立法。國會批准了羅斯福總統要求採取的幾乎所有措施;不久,美國政府便着手為數十萬美國人創造就業機會。他們受僱工作於諸如築壩、修路、修繕公共建築,以及為鄉村社區和自然保護區建立電力系統等龐大的公共工程。

大蕭條時期激活的許多計劃不過是臨時的救濟措施,但其中的一個 - 社會保障則成為美國的一項制度。從在職人員的工資中扣除一部分用於支付社會保障,它可確保退休人員得到一份不太高的月收入,還可提供失業保險、殘疾保險, 和其它用於需耍幫助者的救助。付給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金可始於62歲,但許多人寧可等到65歲,屆時支付的金額稍高一些。但近來人們一直擔心,由於21世 紀時美國的老年人口將會劇增,社會保險基金的錢可能不足以盡其責任。決策者已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以彌補預期的赤字,但長期的解決辦法仍在討論之中。

自羅斯福年代起,其它美國總統,特別是1960年代的林登.詹遜,也制定了救助計劃。這些計劃包括醫療補助和老年保健醫療(下面再作討論),食品券(即人們可用來購買食物的憑證),以及公共住房,由聯邦政府出資建造提供低收入者。

美國的窮人還可向政府外的機構尋求幫助。包括私人慈善機構和志願者組織在內的這類機構範圍廣泛。在美國,特別處在退休人員中,志願者行動呈上升趨勢。據估計,約有50%的18歲以上的美國人從事志願工作,近75%的美國家庭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




負擔美國生活方式

大多數美國人無需廣泛的社會福利系統提供支助,憑自己的工資便可享受舒適的生活。這些所謂的中產階級美國人通常擁有自己的住房和轎車,每年都去度假, 並可為其子女支付(至少是部分支付)大學學費。大多數美國人在銀行存錢以備大筆開銷;許多人投資股票市場,以期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大多數美國人購買保險,尤其是人壽保險和醫療保險,他們工作的公司往往分擔一部分款項。許多公司還有退休計劃,根據這些計劃,公司及其僱員分別為退休金存 上一筆錢。退休金加上社會保障款,可使許多退休的美國人享受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對於需要長期醫院外護理的美國老人來說,私人療養院的收費貴得令人咋 舌。

1993年,美國窮人的標準是,一個四口之家年收入為1.4763萬美元或更少,當時的美國家庭中有15.1%屬於窮人之列。許多處於貧困線以下的美國家 庭除上述福利外,還可領取福利款,這筆錢是美國政府每月向那些收入微薄,不足以支付吃、穿、住生活必需品的美國家庭提供的款項。所謂的"扶養子女家庭補 助"計劃是一種最普通的福利補助。該計劃最初是為了給死去父親的兒童提供援助,後來則演變成數百萬美國貧困家庭固定收入的主要來源。

種種聯邦補助計劃 - 包括社會保障、老年保健醫療、醫療補助及形形色色的福利計劃 -的總費用。幾占聯邦政府總支出的二分之一。這比1960年代所佔的比例增加了一倍。




有關福利的辯論

1980和1990年代,美國福利制度的某些部分 - 特別是"扶養子女家庭補助"款 - 受到了批評,該制度本身成了國家選舉中的一大問題。如1992年,當時任州長的比爾.克林頓,在其總統競選中保證要"結束我們所知曉的福利"。許多中產階 級美國人對政府拿他們交的稅支助他們認為(無論是對還是錯)不願工作的人表示憤慨。一些評論家認為,隨着一代接一代的人享受這種福利制度,對福利的依賴有 可能成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狀況。一些人認為,這種制度是在鼓勵年輕婦女生養非婚生子女,因為每生一個孩子福利款便會增加。其它專家堅持認為,除非導致貧困的 根源 - 缺乏教育和機會 - 被消除,否則這種福利制度只能在貧窮和赤貧之間進行調節。

有人指責社會計劃往往將窮人引向依賴,從而否定了他們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這導致了一些聯邦計劃的重新制訂。例如,政府允許公共住房計劃的租戶購買住房並接管住房管理。

1996年,人們就範圍更廣的行動達成共識。一項新法律通過以聯邦撥款提供資金的國家管理援助計劃取代"扶養子女家庭補助",對福利進行了全面改革。該法 律還將終身的福利資助限制為五年,規定大多數體格健全的成年人在享受福利兩年後開始工作,取消尚未成為美國公民的合法移民的福利金,將食品券的發放期限定 為三個月,除非接受者正在工作。美國醫療行業私人醫生自己開業,向所有來就診的患者收費,這對美國醫療行業來說已司空見慣。許多醫生與其社區內的一家或多 家醫院有合同關係。他們將需要住院的患者介紹給合同醫院,醫院則根據患者住院的天數和使用設備(X光機、手術室和化驗設備)的情況收費。有些醫院由城市或 州管理,如果是退伍軍人醫院,則由聯邦政府管理。其它一些醫院由宗教團體或其它非營利性團體管理。還有一些團體則由營利性公司管理。

過去30年中,美國的醫療費用激增。人平均保健開支從1965年的204美元猛升到1993年的3,299美元。保健費用上升的一個原因是,在美國,醫生 屬於高薪職業。醫生們為了證明他們收入高是合理的,列舉了他們必須經歷的漫長而且費用不菲的準備過程。許多想要當醫生的人先要上四年大學,每年的學費為 2.5萬美元,然後要在醫學院讀四年,學費是昂貴的。等到他們拿到醫學學位時,許多年輕的醫生已負債纍纍。他們還要干三至五年的住院醫生在此期間,工作時 間很長,所得薪水卻較低。行醫開業也是一筆大開銷。

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成本也很高,使用這些設備和技術的技術人員必須是訓練有素的。醫生和醫院必須購買醫療失誤保險,以便在患者認為他們未得到充分的治療而提起訴訟時保護自己。1970和1980年代,這種保險的收費急劇上升。



醫療補助和老年保健醫療

儘管大多數美國人都有某種形式的健康保險,但還是有人買不起保險。他們可以通過1965年制訂的兩項社會計劃得到醫療保險。

醫療補助是為窮人提供醫療資助的聯邦 - 州的聯合計劃。各州的接受醫療補助規定和醫療適用範圍差別極大。醫療補助是美國最大的社會福利計劃,每年耗資約1,560億美元。

老年保健醫療是另一種聯邦健康保險形式,為65歲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或不分年齡的殘疾人的醫療費支付很大一部分。老年保健醫療的資金來源包括:社會保障 稅的一部分,由接受者支付的保險費以及聯邦基金。所有接受社會保障款的人都享受老年保健醫療。 美國面臨的一個最麻煩的衛生保健問題是為那些既買不起醫療保險又無資格享受醫療補助和老年保健醫療的人提供醫療服務。據估計,七個美國人中有一個一年內至 少有部分時間沒有醫療保險。他們可能是失業者,或者有職業但沒有醫療保險,也可能生活剛好略高於貧困線。他們可以去公立醫院接受緊急治療,但他們往往無法 享受可預防疾病的常規保健服務。

1993年比爾.克林頓入主白宮時,他的一個優先考慮事項即是幫助這些沒有保險的美國人。經過全國各地各階層人民的廣泛討論和辯論,國會於1996年通過 立法,旨在使工作家庭及其子女更容易得到醫療保險。新法律擴大了失業工人或已患有疾病申請保險者可享受健康保險的範圍並制訂了設立用來支付醫療費用的免稅 儲蓄帳戶的試驗計劃。

衛生保健費用持續上升,但近年來上升的速度有所減慢,這是由於健康維護組織及其它因素的作用。1990年,健康開支比前一年增加了9%,到1994年。增長速度已下降到4.8%。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