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yshan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8019318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PhD剛畢業,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貢獻一個數據點。讀博期間遇到過很多很厲害也聰明的同事,畢業後大部分都去工業界沒有繼續博後(科研)了。以至於博士期間自己思考了很久,我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比我厲害的人都不做了,我還做什麼呢
分析了一下周圍人不繼續的原因,主要兩個。1. 覺得科研太枯燥。2. 工業界給的太多了
尤其是很多歐洲人,讀博階段就當成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拿個學位直接工業界躺平。對科研的興趣肯定有,但不大。科研又累又窮,教職卷到上天。讀完博基本就burn out,選擇自己更感興趣/錢多的職業發展了。
糾結了很久後決定再做一段時間博後,然後根據我PhD的經歷,也總結了兩點讓自己保持動力的tips:
永遠interest driven. 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項目
Burn out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興趣,或者興趣不足以支撐自己繼續。
博士期間有段時間非常想quit,原因就是自己對那個課題完全失去了興趣。每天去lab做樣品測量一點動力沒有,甚至早上起來,想到去實驗室繼續折磨就頭大。每天的工作就是測量,分析,再設置新的測量。
後來跟老闆商量換了方向,馬上提起興趣。基本24/7測量,晚上11點發現設備有問題,換個衣服就跑去實驗室調整。早點睡醒第一件事打開手機,連接遠程桌面看昨晚的數據。
這段經歷後,我發現自己完全是興趣驅使的。當你load一個新樣品,你會特別期待到底會有什麼結果,背後有什麼物理。尤其是測到non-trivial的信號,可以一連幾天整晚看文章想物理。
前段時間找位置,訪問面試的時候和一個新AP聊,跟我說:「我最幸福的就是博後的時候。比起博士懂了一些物理,知道該做什麼。每次做新樣品都特別興奮,期待測量的時候會看到什麼新東西。」後來,也是這句話激勵我再做一段時間科研。
累,確實累。但是科研興趣滿足的那種樂趣,是其他世俗的樂趣難以比較的。
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幹勁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個課題。不喜歡能換就換,不能換quit。之前遇到讀了兩年PhD quit重新申的,感覺不能理解,浪費了很多時間。現在覺得太明智了,沒興趣千萬不要碰科研。不要想着逼自己讀完,拿一個title,沒有意義。二十多歲最好的年紀,做什麼不好。
2. 降低期望,適度娛樂
PhD後期找到了一個技巧:每次做完一個樣品,開始測量前默認這個device不work。之後能測到任何的信號,都會讓自己開心。當然這只是心態上的,做下一個樣品的時候還是要好好思考應該怎麼設計,怎麼改進。
當然,如果真的遇到了不work的項目,也不要責怪自己。之前博士期間不work的項目,整個領域都沒人做出來。老闆後來跟我說:「what should I say, nature doesn't like this.」你再努力,work your ass off, 也改變不了物理規則。要認。只要你在這期間學到了新知識,新技術。這段經歷就沒有白費。
同時,給自己適度娛樂的機會。東亞人可能都有一種休息時候的負罪感。我有時候忙完一大波,想休假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感覺很罪惡,浪費了時間。
但是大腦不是這樣運作的。Work smart, not hard. 做科研,要忙的時候能忙成狗,然後休假的時候完全忘記工作,享受下世界的美好。
老闆是我見過最拼的,馬上退休的人,每天晚上十一二點還回郵件,各種學術committee的任務,每天日程排的滿滿的。但是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這段時間絕對不看郵件。去山裡騎車,陪家人帶孫子。
科研是馬拉松,做出來好工作的不是跑的最快的,是跑的最持久的。一開始就burn out自己,不知道休息,只會提前結束自己的學術生涯。
最後一點,別和別人比。周圍人選擇工業界的,工資馬上上了一個檔次。說不羨慕是不可能。不過想想自己平時的愛好,打打遊戲爬爬山。最花錢的也就滑個雪,好像也不需要那麼多錢。夠用就行,做自己開心的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