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7篇帖子。
(轉載知乎)PhD期間如何保持科研幹勁避免burn out?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5

如題,並且本人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感覺各位大佬那種特別規律的生活,包括讀論文,想idea,健身,旅遊,家庭等等都能安排的很好,很羨慕。是否有對於非典型不自律博士的建議呢?

(本人屬於本科讀書也都是抱佛腳,寫paper也是趕ddl,即使正在幹活家人/女朋友/兄弟喊一聲也能立刻開始打電話/打牌/桌游/吃飯的類型。)最好是可以不用改太多個人性格和習慣的建議。

提前感謝各位同學、前輩和老師的回答!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SobotHub:


謝邀。

最重要一點預防burn out: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妄想在讀博士期間push自己成為全方面的精緻和優秀的六邊形戰士是基本不可能的,還可能累死自己。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讀博士做科研是需要大量時間投入的。即便如此,大多數博士生也只能達到畢業標準。而且,大家在小紅書看到的,學術能力拔尖優秀,還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髮型打理能力,化妝技術,健身塑形,泡吧撩妹撩漢水平,旅遊吹牛逼功底,拍照PS技巧,還有什麼騎馬射箭高爾夫特長愛好的學霸們,我在現實的學術界從未見到過。什麼六邊形頂校博士生,多才多藝的常青藤博士學霸,沒有幾個敢直接把publication list直接亮出來的,很有可能在MCN的建議下休學且全職自媒體,開開心心地收割無腦擁躉。我前段時間在B站看到一個牛津還是劍橋的博士,人設就是全能王,在視頻里吐槽自己找不到博後,感嘆天地之間居然沒有他容身之處,又開始罵現在太卷了,人才找不到工作得不到尊重,彈幕粉絲紛紛附和,以此博取流量。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便從他的視頻的蛛絲馬跡上面找到他本人信息,去谷歌學術一看,確實有比肩諾獎的成果:一篇MDPI和一篇Frontiers還都不是一作。

你如果要學他們,不僅沒有流量也賺不了錢,還大機率全面平庸,畢業延期或者勸退,拜拜不如重開。真正的學神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何況我們普通人。

找到興趣點去做科研,會讓人動力十足。

興趣是一切驅動力,如果沒有對所在科研方向的興趣,沒有內在的動力去完成這項科研使命,我善良地勸你不要讀博。

科研作為讀博期間的主要矛盾,其他娛樂休閒是為其服務的。

在讀博期間,我每天會都抽兩個小時運動,一為了放鬆身心卸下壓力維持心理健康,二是為了鍛煉也保持身體健康。運動後的一身大汗刺激出來的激素會讓人更加樂觀向上看待的科研生活。另外,我還喜歡一周和朋友一起打一晚上的遊戲,一周自己在參觀或者自己在家放肆地大餐一頓,均是為了給自己放鬆充電,迎接好下一階段的科研學習旅程。

降低預期,擯棄完美主義,放下架子,多向別人請教。

我經常看到的案例:博士入學躊躇滿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爸爸天下第一,看不上任何增量工作,只瞄準着正刊子刊,覺得投行業top都是自降身價,於是開始憋大招,隨後幾年經歷多次投稿被拒,臨近畢業連一篇文章都沒有出,成為實驗室的怨男怨女,最後草草水兩篇文章畢業了事。各位天子驕子,我們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牛逼,大多數人能拿到博士offer的時候就是人生巔峰了,隨後一直走下坡路,這是常態。

在我剛開始讀博的時候,我的最大願望就是能夠發一篇文章能夠滿足畢業要求畢業,我也希望身邊的老師同學學弟學妹都把我當傻逼(我那個時候就是個學術傻逼,啥都不懂),可以一把屎一尿地耐心為我講解,我每天能有那麼一點進步就已經很開心了。我時刻在想,那些有博士偶像架子的且自己不懂也拉不下臉去請教別人的小天才們是怎麼在讀博幾年活下來的,自己向反方向猛干外加許願大力出奇蹟?直到現在,我即便是AP了,我也會虛心向比我年輕的學生請教問題,更不用說前輩大佬和同輩同事們了。

積極的給自己正反饋,不要因為別人的優秀而自怨自艾地困擾。向優秀的別人學習,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像我上述說的一樣,讀博的時候,我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開心的不得了。因為我本來就對自己的預期很低,有了一些進步反過來還證明了自己好像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愚蠢,每天都像中彩票了一樣,開心的很。另外,我身邊有很多比我強百倍的同齡人,我羨慕但是不會嫉妒或者困擾,反而還十分高興。這樣的大腿我去跟別人多學學,不是一件賺飛的事情嗎?從每個人身上學一點,長年累月的積累起來,我這種高數65分的豬都可以飛,何況是螢幕前的你呢?

希望能夠幫到你。


各位同學 我正在招全額獎學金資助博士[酷]:SobotHub:各位同學 我要招聘啦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作者:平凡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6319149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的建議是你要先burn out一次。

你得先知道你的upper and lower limits,尤其是你的upper limit,這個太重要了。

比如說一天你可以保持非常高效的工作狀態,最多可以坐在電腦前工作幾個小時?

這個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決定了你一天工作時間的upper limit。

如果你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值,那麼你怎麼做計劃?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DDL,根本不講理的只給你留2,3周,甚至更短的時間。

你要想趕上這個DDL,你就必須得按照你的upper limit做計劃。

這個很重要。

如果你之前就知道並且非常了解你的upper limit。

那麼你就可以在後期做計劃的時候完全避開這個值,或者你有了burn out的經驗,可以相應的稍微的突破這個limit。

當然這個不是什麼長久之計,人不可能保持在臨界點很長時間。

但是它很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做計劃的重要標準。

比如我知道我精力集中的連續坐在電腦面前寫代碼的極限時間就是4個小時左右,那麼我就從來不在上午寫代碼,因為中午吃飯會打亂我的思路,下午也不太好,因為可能有別的干擾因素。晚上是最佳時間段,我可以成塊的寫代碼,效率會比別的時間段高非常多。

自此以後,我在定計劃的時候,就幾乎不把白天作為寫代碼的時間,即使是安排在晚上也頂多4個小時。

做實驗也是同理,你不能老想着你的學習或者工作能力存在一個你臆想中的範圍,而經常性的怕超過這個範圍,或量達不到最低值而感到焦慮。

實際上你不是試着嘗試幾次超額工作,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能力界限在哪裡。

甚至你嘗試了幾次突破極限的工作,你發現你的緩衝區大的可怕,再不濟也知道如何更好的適應更高壓的工作。

人的可塑性極強,讀博除了學習知識以外,更大的部分其實是在全方位的塑造自己,因為這是一趟長達4、5年,甚至更長的完整時間段。

你得用這部分時間去更深度的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最後再跟自己和解。

Burn out就是了解自己的一種途徑,了解自己的極限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遠遠超過那些所謂的知識。

平凡

42 次諮詢

5.0

編程、AIGC、英語優秀回答者

1122103 次贊同

去諮詢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期望用什麼健身,旅遊來平衡長期的延遲滿足是行不通的,至少個人是失敗了的。

最後悟下來就是要有除了學術之外的一個目標,儘可能的和學業分開,保證即使一條線崩掉了另一條也能讓你有生活的動力,簡單一點例如有個能滿足自己的生活習慣。學業上放平心態做一些功利一點的工作,有DDL給你去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以上言論僅限於因為內驅導致的burn out,外界因素請個別討論)

少看什麼『大佬那種特別規律的生活』,都是拍出來的,或者運氣特別好和實力特彆強那一小撮的的人生(其實還是拍出來的)。比起這種互聯網信息,不如在現實中多和相同立場的人聚一下,一起罵一下要來實在得多。



作者:MIOSAMA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777249376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最近老闆經常問我會不會tasks太多容易over-work。我說已經緩過來了。

其實分析自己這段時間的問題,主要是「對自己期待太高,想做的太多,但時間本來就有限的」。

而且我總結的解決方法就是:「短期內合理降低事情的期望,但總體目標要進取」。

而我觀察大部分頂尖科研人才的做事情方法基本也屬於「用最有效的時間,做最難且最有價值的事情;這些事情不用多,少數幾件就夠了」。後來發現大部分科研成功的例子你會發現幾年PhD期間他們也就2~3篇好的代表作,但大部分的工作都非常有深度而且很全面。

落到每天的計劃。我覺得top-3 priority的方法也不錯(簡單來說就是一天大部分時間就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但這裡隱含的一個重要的技巧,那就是這三件事情裡面必須要有一個期待的結果。這種結果可以簡單到「完成一頁紙的理論證明」或者是「看完10篇論文並寫好一頁的總結」。做科研難就難在每天沒有正向反饋而且大部分是自己和導師合作推進(合作是很好的,但一般操作起來難度大,這裡不討論);但其實正向反饋是可以自己創造的,而核心就是降低期望,把重要的事情合理拆分成小的部分,並耐心逐個解決。



作者:MGSMG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359565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6

九如:


從我多年帶博士生,觀察他們的工作狀態,發現博士生有這種自己感覺工作效率不高,從而產生焦慮,進而狀態更差進入一個惡循環的現象很普遍。你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找尋解決方案,說明你還是有上進心的,解決方案也是一定有的。

自律不是與生俱來的,小時侯被老師家長催慣了一般自律性都比較差。我自己還算是從小比較自覺的那種,到讀大學後也無法做到很自律。我想大多數人都有自律然後變優秀的願望,但落到實處非常難。

自律的本質是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我自己真正面對這個問題也是到了博後階段,看了「getting things done」那本書之後開始採用推薦的時間管理方法,從此迷上了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方面的方法論,後來又陸續看了Carl Newport關於這方面的系列書,也成了他的粉絲,最近幾年的「deep work」,「slow productivity」,都是非常不錯能激勵人的書,還有他的podcast 「deep questions」,也經常回答和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也就是說,做到自律,首先要有方法論,比如閱讀上面推薦的幾本書。可以選任何一種方法去實踐,實踐的過程中有一個持續性問題。我們經歷過很多次三天熱情的事情,無法堅持下去是導致很多次嘗試失敗的主要原因,再牛的人也會遭遇這種境況,比如Carl Newport也不例外。

他的deep work那本書,我最愛看的一章就是怎麼高效安排時間後獲得高產出,他舉自己例子的那年,在完成一本書的寫作之外還發表了幾篇學術論文,他本人是計算機科學的教授。我專門去學校主頁看過他的文章發表,確實那一兩年產出很高,但隨後的幾年數量有下降。我的結論是,那段時間他很自律,能夠嚴格執行自己的計劃。在堅持做某件事一段時間後,誰都有倦怠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意識到自己有放鬆了,立即重新開始,把自己拉回到原來計劃的軌道上。

我採用的方法就是把這些方法論的書再拿出來翻翻,做為不斷激勵自己的一個方法。堅持上幾年之後,就會形成習慣,習慣之後,倦態會慢慢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凡是有用的書我一定會購買紙質的,方便經常翻閱。

這種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不僅最大化學術產出,還有時間做別的事情。相同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別的方面,比如鍛煉,學語言,看書等,效果也是杠杠的。

總結來說,先學習方法論,參考時間管理專業方法論書籍,選擇適合自己的。然後立即實踐,然後堅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重新開始,直到養成習慣,獲益終生。

我其他的一些回答也有這方面的具體例子,有興趣可以參考。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感覺身體沉了就去跑步,

感覺困了就買杯最愛的摩卡,哪怕它在我眼中很貴,

感覺情緒很沮喪,就去公園遛彎,喂喂小松鼠(倫敦的松鼠真的很可愛),

感覺自己在失去睡眠,並且很焦慮,就買一大杯啤酒,讓自己暈乎乎地忘掉一些世俗煩惱,

想家了就給爸媽打電話,

想女朋友了就給女朋友打電話,

總之一句話,關注自己的情緒並及時順從它。人是很神奇的,可能前兩天還充滿幹勁,睡5個小時都不累,結果今天起床開始就喪得很。這種時候別苛責自己,聽你自己身體的信號就好了。



作者:Klopp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4483033830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作者:Physhan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848345/answer/358019318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PhD剛畢業,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貢獻一個數據點。讀博期間遇到過很多很厲害也聰明的同事,畢業後大部分都去工業界沒有繼續博後(科研)了。以至於博士期間自己思考了很久,我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比我厲害的人都不做了,我還做什麼呢

分析了一下周圍人不繼續的原因,主要兩個。1. 覺得科研太枯燥。2. 工業界給的太多了

尤其是很多歐洲人,讀博階段就當成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拿個學位直接工業界躺平。對科研的興趣肯定有,但不大。科研又累又窮,教職卷到上天。讀完博基本就burn out,選擇自己更感興趣/錢多的職業發展了。

糾結了很久後決定再做一段時間博後,然後根據我PhD的經歷,也總結了兩點讓自己保持動力的tips:



永遠interest driven. 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項目

Burn out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興趣,或者興趣不足以支撐自己繼續。

博士期間有段時間非常想quit,原因就是自己對那個課題完全失去了興趣。每天去lab做樣品測量一點動力沒有,甚至早上起來,想到去實驗室繼續折磨就頭大。每天的工作就是測量,分析,再設置新的測量。

後來跟老闆商量換了方向,馬上提起興趣。基本24/7測量,晚上11點發現設備有問題,換個衣服就跑去實驗室調整。早點睡醒第一件事打開手機,連接遠程桌面看昨晚的數據。

這段經歷後,我發現自己完全是興趣驅使的。當你load一個新樣品,你會特別期待到底會有什麼結果,背後有什麼物理。尤其是測到non-trivial的信號,可以一連幾天整晚看文章想物理。

前段時間找位置,訪問面試的時候和一個新AP聊,跟我說:「我最幸福的就是博後的時候。比起博士懂了一些物理,知道該做什麼。每次做新樣品都特別興奮,期待測量的時候會看到什麼新東西。」後來,也是這句話激勵我再做一段時間科研。

累,確實累。但是科研興趣滿足的那種樂趣,是其他世俗的樂趣難以比較的。

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幹勁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個課題。不喜歡能換就換,不能換quit。之前遇到讀了兩年PhD quit重新申的,感覺不能理解,浪費了很多時間。現在覺得太明智了,沒興趣千萬不要碰科研。不要想着逼自己讀完,拿一個title,沒有意義。二十多歲最好的年紀,做什麼不好。

2. 降低期望,適度娛樂

PhD後期找到了一個技巧:每次做完一個樣品,開始測量前默認這個device不work。之後能測到任何的信號,都會讓自己開心。當然這只是心態上的,做下一個樣品的時候還是要好好思考應該怎麼設計,怎麼改進。

當然,如果真的遇到了不work的項目,也不要責怪自己。之前博士期間不work的項目,整個領域都沒人做出來。老闆後來跟我說:「what should I say, nature doesn't like this.」你再努力,work your ass off, 也改變不了物理規則。要認。只要你在這期間學到了新知識,新技術。這段經歷就沒有白費。

同時,給自己適度娛樂的機會。東亞人可能都有一種休息時候的負罪感。我有時候忙完一大波,想休假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感覺很罪惡,浪費了時間。

但是大腦不是這樣運作的。Work smart, not hard. 做科研,要忙的時候能忙成狗,然後休假的時候完全忘記工作,享受下世界的美好。

老闆是我見過最拼的,馬上退休的人,每天晚上十一二點還回郵件,各種學術committee的任務,每天日程排的滿滿的。但是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這段時間絕對不看郵件。去山裡騎車,陪家人帶孫子。

科研是馬拉松,做出來好工作的不是跑的最快的,是跑的最持久的。一開始就burn out自己,不知道休息,只會提前結束自己的學術生涯。


最後一點,別和別人比。周圍人選擇工業界的,工資馬上上了一個檔次。說不羨慕是不可能。不過想想自己平時的愛好,打打遊戲爬爬山。最花錢的也就滑個雪,好像也不需要那麼多錢。夠用就行,做自己開心的事最重要。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atlasxile:


玩遊戲,看電影,上山,下水,吃飯,談戀愛,跑馬拉松,酗酒,參加銀趴

世界上有這麼多美好的事,burn out了就早點翹班回家,好過盯着電腦螢幕蹉跎一天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7-23 16:47

GYK:


你有一篇CNS正刊,哪怕不是一作,你都會開始不焦慮。你有了你想去廠的intern,你更加不焦慮了。你和老闆的funding下來了,你慢慢走Eb1A發現律所接單了,你直接忘記了焦慮。焦慮的都是得不到的,學術道路選擇了非教職的話就一本道,向前沖是唯一解。選擇教職的話你的焦慮永遠不會結束。

我的idea基本都是睡前想出來的,第二天做出來點東西就給老闆彙報一下,他反正大機率也不回。接着開始摸魚刷柯南(上千話夠看小2年的了),飯前出門跑30分鐘回來做飯,此後我腦子就關機了,開始養生。我發現了做不出事情的時候就是做不出來,我腦子就這麼笨。至於自律,其實你有「真的」事做而且高質量完成就是好的自律。每天都是baby step,走着走着就到終點了。這不就是所謂的自律?

如果你的體檢沒有任何異常,心理自測下來沒問題,那麼大家說的健身、交友、結婚、旅遊、培養愛好或者做副業(例如國內中介的海外顧問)等等這些我認為都和焦慮沒啥關係。因為做這些只是暫時的麻痹自己罷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