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工業人舒拉頓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948634/answer/19302772026137359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日本擺脫通縮進入連年通脹的最大功臣就是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普京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直接導致俄羅斯受到已開發國家全面制裁,從而導致能源、木材、肥料、糧食以及大量其他工業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引發全球供應鏈動蕩,而日本作為世界資本主義供應鏈上最脆弱的一環,完全地承受了供應鏈紊亂和物資短缺導致的通脹,從而實現了自2022年以來的連續通脹。
當然,普京大統領的努力居功至偉,日本本土企業的抉擇也至關重要。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讀者都不能理解為什麼能源、木材、肥料、糧食這些到處都能找到替代供貨商的大宗商品竟能在開戰3年半後依然陰魂不散推動日本通脹。這其實第一是因為日本失去了在本土擴大木材砍伐、糧食種植或者肥料生產的能力,甚至連擴大海外採購進口的能力也三喪失了。但同時更重要的則是因為日本企業本身將俄烏戰爭視作商業轉型的絕好機會,根本不想解決短缺問題反而藉此機會大幅漲價。如此一來,普京一拳打斷供應鏈創造契機,日本企業擺爛名正言順短缺漲價,通脹由此而發。
至於日本企業為什麼渴望漲價,不想擴產,原因也很單純,就是要通過漲價撈乾淨市場最後的利潤和機會。日本本土是一個狹小的衰退市場,人口越來越少,企業越來越少,人均收入持續下降,企業大量倒閉,活下來的也大量從海外採購。兒與此同時,除了少數巨型企業和細分賽道的小企業,絕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國際競爭力,甚至連出海能力都沒有。因此對於絕大多數日本企業來說,他們的現狀就是只能守著日益縮小的日本本土市場等死。
既然市場的規模沒有增長預期,那想要擴大營收就必然要漲價。尤其日本市場雖然增量為負,但還有大量老登持有巨額資產不動彈,只要pua到位,通過漲價賺取這筆錢就大有可為。只不過由於前述的日本經濟狀況,大多數日本企業長期處於想漲但又不敢漲的尷尬境地,畢竟消費者和客戶也沒錢,漲了之後敗壞名聲導致自己先掛了得不償失。然而俄烏戰爭打開了這一局面,戰爭作為不可抗力因素,又是由普京這個大魔頭髮動的,藉此漲價天經地義,不需要承擔道德壓力。因此跟俄烏戰爭扯得上關係的企業紛紛藉此漲價,有漲無跌。
比如在此輪通脹中的最熱門話題大米,其實農協蓄謀大米漲價長達數十年之久,原因也很簡單,日本大米沒有國際競爭力,而吃日本大米的日本人每年都在快速減少,種植大米是一項長期來看毫無希望的垃圾產業,農協巴不得立刻漲價兩倍到五倍來賺乾淨最後一筆錢。但是大米作為日本人不可替代的主糧,輕易漲價必然導致極大阻力,因此一直到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帶來社會通脹已經啟動,各種生活物資普遍漲價,大米才混雜在其中開始猛漲。而為了正當化大米漲價,農協也在事前事後持續炒作中俄兩國壟斷肥料農藥供給,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惡意採購大幅炒高石油價格,大米漲價勢在必行等甩鍋言論。然而由於此輪大米價格爆漲150%~200%實在吃相過於難看,這種甩鍋言論最終沒能實現轉移視線的目的,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出動小泉來降低米價。
當然,大米只是諸多推動通脹的商品中最知名,最容易理解的一項。其他商品漲價對於通脹的推動就更隱形,更容易甩鍋給俄烏戰爭或者隨便甩給中國人,在此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