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師在江蘇:
感謝邀請!之前對博後還是工作有一個系統性的回答 「關鍵參數法」,這個回答中,我把我拿到的offer做了對比並且講了選擇的依據。
博士畢業後去做博後還是直接就職高校呢?

但是這個裡面有一個問題,我拿到的offer都是國內的,海外的我完全沒有嘗試。但是我還是香港的博士,導師也不是中國人,完全可以繼續跟導師或者通過導師的海外關係繼續在外,結果卻是一個海外的機會都沒嘗試。所以藉著這個問題,說一下為什麼完全沒考慮海外博後甚至教職。
我個人認為回國(大陸)之後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自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自由度
之前我寫過一個【科研自由度
】的回答。
本人在某普通一本就職,副教授,33歲,在團隊,但發展受限,是否該跳槽?

簡單來說,科研自由度帶來了生活自由度和學術自由度。生活上,因為我入職的是雙非本科且非強勢學院,沒有什麼大佬,幹活都是自己單幹。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管制限制,我現在非必要不去學校,一周去學校兩三次,都是因為有課或者開會。其他時間自由。同時科研方向,課題思路,都是自己定,沒人管。我現在做的都是我自己想做的,有樂趣有幹勁。
如果是繼續做博士後,無論是繼續跟着博導,還是跟着博後導師,估計都會有一些限制和束縛。即便是我博導這種管理較松的組,定期組會也是免不了的,而且時常會有一些任務叫人去辦公室面談,不說天天去學校/工位也差不太多。要是嚴格的組搞不好還要打卡,這我更受不了了,跟上面的「非必要不去學校」實在是差異甚遠。
2。照顧家人
此時此刻我全家都過來和我一起住。如果我在港澳台或者國外,家裡人過不來(奶奶2018年腦血栓,康復後不能坐飛機)。實際上,前些年在香港讀博的時候,雖說是比美帝英國澳洲肯定是近很多,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即便是國內境外的香港,回大陸回我家一趟也是非常非常難。這幾年求學期間,能夠回家面對面陪奶奶陪父母的時間,可能加起來也沒幾天,我是感到非常愧疚的。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夠和家裡人多呆一段時間。

上面的解釋已經顯示出,即便我在管理鬆散的原組做博後,也不大可能頻繁地陪伴家人,要是去其他組恐怕會更加困難。但是入職後特別是買房後,家裡人坐着高鐵就過來了。24年家裡人一共來了三次,25年更是直接在這常駐一段時間,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3。迅速變現
這個是入職後慢慢體會到的,說幾個具體的點大家就明白了。
目前肉眼可見的是,各大高校自23年以來的安家費
引進待遇
在逐漸減少。儘早入職吃安家費引進費我覺得算是一個很合適的路徑。做幾年博士後回來,未來的待遇我真的是不敢預測。
同時,國家 部委 地方省市 的人才計劃
的難度卻是逐年水漲船高。儘早回來吃一波人才大小帽子的待遇同樣也是一個合適的路徑。幾年後或許有些人才計劃已經不存在了,望洋興嘆多沒勁。
最後,編製這個東西是越來越難了,非升即走
的考核也是越來越高了,儘早入職成為「老人」,在學校學院混個臉熟,甚至培養一些自己的勢力,肯定不是壞事。
4。享受生活
從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中可以很顯然的看出我是一個有點貪圖享受的人,比如我認為有自己的房子是一種快樂和幸福,比如我特別喜歡車子等等。
那麼我留在外面做博士後,無論是哪裡我都不太可能同時實現「買房買車」的生活。先說買房,看上面的第二點,就說明我不可能定居在海外因此買房有啥意義呢。再說買車,比如香港,停車費巨高,加油也貴,而且道路狹窄地鐵發達,買車也沒啥意義。要是美國,買車應該是要買的但是也就是便宜的二手,跟我現在的奔馳小米邁巴赫差遠了。所以肯定還是回來好,想買啥就直接就買了。
所以綜合來看,海外的博後 教職對我而言都是非常不合適的,回來快樂生活,居家盡孝,吃到紅利,是我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