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連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15491460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品鑒,是一個我認為很高貴的詞彙。
與飲用、喝、體驗等詞彙表達的內容根本不處在同一個層級。
既然要品鑒一款單品咖啡,那就不能簡單、隨性的體驗,最後留下一句:真香、好喝、喝就完了。等的毫無意義的結論。

細緻的了解一款單品咖啡的始末,是我認為品鑒的基礎,一切在不了解一款咖啡的前提下的品鑒,無異於耍流氓~
所以接下來,我梳理出一個系列的關於單品咖啡的知識點,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品鑒一款單品咖啡。
1、單品咖啡的概念及發展簡述
2、單品咖啡源頭:咖啡產區
3、單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全過程
4、咖啡風味·品鑒咖啡
5、咖啡,是一種態度
進入正文。
1、單品咖啡的概念及發展簡述
單品咖啡,英文名:Single Origin Coffee,特指單一原產地的咖啡。那麼我們可以更細化認為所謂的「單一原產地」的界限,可以限制到一個莊園內的某個具體地塊,我想這無疑更可以體現單品咖啡各個方面的純粹性。
在早年,咖啡與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一起被統購統銷,然後進入加工廠進行加工出品,關於咖啡豆的質量,無人問津。所以可想而知,當時的咖啡只是像現在農村的農產品一樣,出售的價格很低。

而隨着人們對咖啡品質的不斷追求,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意識到咖啡之中蘊含的萬千風味,單品咖啡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提及並獲得業內認可。

咖啡風味輪
而市場對單品咖啡的需求不斷增長,倒逼產地花費更多的精力呵護和研究咖啡的生長,不斷嘗試種植改良適合於本地的咖啡品種,最終全球各地的咖啡產地都開始精細化的培育咖啡,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顧客也因此有機會品嘗到不同地域的咖啡之味。
這無疑是一個正向的激勵,一方面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好咖啡的重要性,一方面咖啡產區的莊園有了動力去培育更好的咖啡品種。

單品咖啡概念的提出及快速發展普及,對於咖啡歷史發展,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韓懷宗老師的《精品咖啡學
》一書中,描述了咖啡近代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以速溶咖啡為代表的咖啡野蠻生長期,即第一波咖啡發展浪潮,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咖啡的市場;
以星巴克為代表的意式咖啡發展期,即第二波咖啡發展浪潮,讓更多人開始從速溶咖啡轉向品質更好的現磨咖啡;
以單品咖啡、手沖、虹吸等製作方式為主引領潮流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其中知識分子、反文化
、藍瓶子、seven seeds是其中的代表。
單品咖啡的快速發展期,就介於第二波、第三波浪潮之間。
所以單品咖啡的出現,是人們不斷追求事物本真美好的結果,亦是大勢所趨。自此開始,咖啡的潘多拉魔盒
被打開,徜徉於咖啡的風味王國,不斷發現新的驚喜。
2、單品咖啡源頭:咖啡產區
在全球範圍來看,咖啡產區大都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如果以「洲」劃分的話,可以是:非洲、美洲及亞洲。
非洲:埃塞俄比亞、肯雅
、剛果等;
美洲:巴西、哥倫比亞
、巴拿馬、危地馬拉、玻利維亞等;
亞洲: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等。
當然不止這些,咖啡的產國還有很多很多,而每個產國下又分為不同的產區及莊園。
產區這比如:中國的雲南、危地馬拉的安提瓜、薇薇特南果等。在觀察咖啡豆包裝時,單品咖啡的外包裝往往都有標記。
莊園這接觸不多,國外的聽的多的比如:巴拿馬的翡翠莊園
、詹森莊園、危地馬拉的接枝莊園等。

巴拿馬·詹森莊園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在網絡上或者豆子的包裝上一探究竟,了解更多不同產區、莊園故事。
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熟悉不同地域的地理特點,比如:危地馬拉是有火山岩
土壤、印度尼西亞氣候濕潤有大量的紅杉樹等。

危地馬拉·安提瓜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知識呢?因為地域環境因素直接導致了咖啡採用怎樣的處理方式、儲存方式,以及什麼樣的咖啡豆更適合在這一地區栽培。
比如某一處產區氣候乾燥、水源匱乏,那麼基本上很難要求這個產區會大量採用水洗處理法處理咖啡豆;相反某一產區氣候濕潤、雨水豐沛,那也很難要求產區採用日晒處理法處理咖啡生豆。

日晒處理法
因地制宜,是咖啡農應對氣候環境的最好辦法,久而久之,單品咖啡的特色之一,地域之味便誕生了。而咖啡培育、生產處理的每個過程,其中的無數變量,最終又讓咖啡的風味有了難以揣摩的體現,無疑更讓人心嚮往之。
3、單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全過程
上面我們講到咖啡的產區,也即咖啡的誕生之地。
3.1咖啡豆種
但這對於我們了解咖啡,也才只是開始。我們講到的因地制宜,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咖啡豆種的不同,種植在不同地域,能激發出咖啡本身的風味也有不同。
植物學上的咖啡類目下,咖啡分為阿拉比卡、坎尼夫拉、剛果西斯等上百個品種,其中坎尼夫拉種下的知名咖啡品種羅布斯塔,更是目前產量巨大的商業咖啡主要原料之一。

而現在備受推崇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其下又分為:原生種、波旁、鐵皮卡、卡杜拉、卡迪姆
等上百種細分類目。比如藍山咖啡就屬於鐵皮卡,而瑰夏咖啡這一品種的發現則是顛覆了人們對於單品咖啡的認知,讓無數人為之風味傾倒。

咖啡生豆
但無論是哪一種阿拉比卡咖啡豆,追根溯源,我們最終都會將起源之地鎖定到一處:埃塞俄比亞。全球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都是自埃塞俄比亞引種出去的。所有的品種、變種咖啡其最初的形態都可以在埃塞找尋得到。
所以在咖啡愛好者心中,埃塞俄比亞的地位就好比旅行愛好者心中對拉薩的敬仰一樣:憧憬、迷戀且神聖。

經過無數次從一粒不同品種的咖啡種子種植、培育、成熟、結果、處理、烘焙、研磨、萃取、測試,咖啡的從業者們夜以繼日、反覆的品嘗不同方式的咖啡,最終逐漸的找到了屬於自己所在地域的咖啡。這過程又何其艱難、繁雜。
所以如今,當我們能在一家咖啡館悠閒地喝着一杯單品咖啡時,又是否會對咖啡產業鏈
上的人們的探索與奉獻而產生深深的敬意呢?

3.2咖啡的處理方式
了解了關於咖啡豆種與產地的知識後,在農人們成功種植出咖啡果實後,我們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咖啡豆的處理,即:咖啡果實去皮、乾燥、儲存及運輸過程。
其中最為核心的節點在於咖啡果去皮與乾燥,這其中所採用的手段我們稱之為處理法。而根據方法的不同,咖啡豆的處理法又分為很多,不同處理法的咖啡豆,最終呈現的味道也不盡相同。比較傳統且常見的咖啡處理方式有:
水洗、日晒、蜜處理、濕刨法。

水洗處理法
而近些年又有很多創新的咖啡生豆處理方法,比如:酒桶發酵、雙重厭氧發酵
等,也是各有千秋。
那同一品種的咖啡豆,在不同處理方式下的風味也會有很大不同,這一點就需要各位多多體驗了。
當我們品鑒一杯單品咖啡的時候,也可以去猜測一杯咖啡採用的是什麼處理方式,增加品鑒的樂趣。
3.3咖啡烘焙
處理好的咖啡生豆被運往世界各地的咖啡烘焙商手中進行烘焙。
咖啡從一粒種子開始進入到我們的口中的時間線越來越臨近了,而咖啡烘焙也是我們日常所能見到的、感知到的甚至是體驗到的咖啡生產鏈條中一個很有趣的環節了。

烘焙師對咖啡生豆的理解不同,決定了咖啡豆的烘焙方式,也決定了咖啡最終的口感呈現。
烘焙度上,根據程度深淺分為:淺烘、中烘、深烘等,不同咖啡豆有各自適合的區間。
而烘焙理念上,也會有不同,比如:北歐風烘焙、日式烘焙、意式烘焙等,不同的烘焙理念背後,更多的是一個地域人們文化的體現。

而具體到設備環節,採用不同的烘焙機,最終咖啡豆的風味體現,就又不同了~
比如:直火式、熱風式、半直火半熱風等,而設備有不同的價值,對於烘焙的精細化處理分析又有不同。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咖啡向下的產業鏈路上,方式方法開始越發豐富,琳琅滿目,足夠讓人挑花了眼。但這其中也有趣味性的玩法,比如手網烘焙,人人都可以體驗咖啡烘焙的樂趣
。
咖啡的烘焙結束後,一杯新鮮的好咖啡,單品咖啡就呼之欲出了~
3.4咖啡製作
一份在最佳賞味期
的新鮮咖啡豆,接下來就可以以豐富的製作方式來體現其不同的風味了!
無論是手沖、虹吸,還是愛樂壓、法壓壺
,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

手沖咖啡
注意,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咖啡粉的研磨度、水質水溫、細節技巧都是影響咖啡最終風味的因素。

虹吸咖啡
那麼當我們開始品鑒一杯咖啡時,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咖啡可能帶給我們的風味體現有哪些~
四、咖啡風味·品鑒咖啡
經歷這麼多,最終終於要開始真正的品鑒咖啡了。
而之所以前面這麼多的篇章描述,也是因為自己對於「品鑒咖啡」的儀式的重視度。當我們喝一杯咖啡的時候,聯想到的是關於這杯咖啡的全局,而不僅僅局限於嘴中、身體上的直觀感受。
4.1咖啡研磨·干香
首先讓我們拿起手中的咖啡豆,初步了解下豆子的信息,比如:品種、產區、處理方式、烘焙度、咖啡豆級別、萃取建議、風味描述等,初步在心裡描繪出一個關於咖啡的感知。
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研磨咖啡豆,粗細不同是很關鍵的,採用的磨豆機的類型不同,對口感風味也都有一定影響,這一點需要對設備更專業的理解。

研磨之後,可以立即感受下咖啡粉的干香,干香是構成咖啡品鑒過程的一部分。
4.2咖啡萃取·濕香
研磨之後的咖啡要儘快進行萃取製作,否則風味散失過快,就喪失了體驗好咖啡風味的機會了。
如上所述,製作的方法很多,手沖、虹吸、愛樂壓等等。

製作過程或者製作完成後,可以先體驗下咖啡液的香氣,當然此刻我們使用的是鼻前嗅覺
以吸氣的方式感知的,而體驗咖啡風味更大的魅力還在後面~
4.3咖啡品鑒
目前世界流行的關於單品咖啡風味的評判,多採用SCA的標準(美國及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合併後的稱號),而一些咖啡消費大國如日本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SCAJ。
評判過程我們稱之為杯測,而大體上關於咖啡的杯測將從以下十個維度切入:
乾淨度、甜度、酸質、Body、風味(干香/濕香)、餘韻、Balance、一致性、整體性,以及根據以上9項給出的最終評分,滿分是100分。

咖啡杯測評分表
分數是相對的,每個人的喜好有不同,所以僅作參考,而這裡要區分下概念:單品咖啡和精品咖啡是兩回事兒,單品咖啡在評分上並不要求說一定高於80分。
所以當我們真正的要品鑒一杯咖啡的時候,雖然不一定要像杯測一樣正式,但至少,我們需要知道從哪幾個維度去品鑒咖啡,而不僅僅是咖啡的酸甜與香氣。
好啦,接下來,我們先喝一口採用手沖方式製作的單品咖啡吧。

進入嘴中,咖啡液與口腔充分接觸,口腔中可以感知到的有觸覺、嗅覺與味覺,那這裡我們還需要正確的了解不同感覺。比如:
味覺:酸甜苦咸鮮,大類只此五種,可細分成不同的五彩斑斕的味覺,如果酸、醋酸;
觸覺:辣、澀、順滑、疼等;
嗅覺:花香、檸檬、蘋果、草本香、皮革味等。
然後同樣藉助咖啡的風味輪,了解咖啡之味。最終一杯咖啡喝下,心曠神怡,感受世間因此而美好。
所以林林總總,一杯咖啡下來,若是從品鑒的角度看,我們需要了解、學習的知識太多太多。
以上所分享的均是一小部分的概述引導,如果展開,可能就要像韓懷宗老師的精品咖啡學那樣出書了~
當我們有一天,儀式感滿滿的品鑒一杯咖啡的時候,從拿到咖啡豆後,到最終一杯咖啡喝完,我們了解到的除了咖啡之味外,還有關於歷史、地理、人文、社會、化學、物理乃至更多的專業知識及不同環節對咖啡最終呈現的影響。

而在與朋友的交流溝通中,想法的碰撞,又讓彼此受益匪淺。
這是我所理解的單品咖啡的品鑒過程,總結一句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後方能有所得。
五、咖啡,是一種態度
我經常分享自己關於咖啡的經歷和思考,因為發自內心對咖啡的喜愛,希望更多的人喜歡上咖啡。
日常飲用咖啡很多,當然僅停留在飲用,而非專門的品鑒。
同樣對待任何形態的咖啡,也都開始能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而非鄙夷。
我想這是咖啡帶給我的成長,從每一次沖泡咖啡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悟,經年累月,與咖啡融為一體,最終表現在行為舉止上,是一種淡然的態度。
就像單品咖啡的風味,各不相同,我想每個人對咖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正是咖啡帶給人們的樂趣,也是魅力所在。
我是連長,一位喜歡咖啡的產品經理。
以上是我歷時兩天,梳理的一份單品咖啡品鑒指南,創作不易,大家若是喜歡,望給個支持,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然後有同樣喜歡咖啡的,也可以互相交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