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1篇帖子。
(轉載知乎)如何品鑒一款單品咖啡?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3
如耶加雪啡、危地馬拉、藍山等。

本題已收錄進知乎圓桌 » 喝杯好咖啡 歡迎關注討論。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4

作者:豆叔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375851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產地單品咖啡具有不同的風味,這是使咖啡能夠生生不息發展下去的魅力所在。來自不同產區的咖啡,有着不同的風味,使全世界的咖啡成為了一個味覺豐盛的大花園。那我們應該怎樣去品嘗呢?(註:為了簡明起見,我假設烘焙程度和沖煮方式都是沒有偏差的)。


第一步,嗅聞咖啡的干香Fragrance:將新鮮研磨的咖啡粉湊近在口鼻處,你會感知到來自不同咖啡產地的不同咖啡的干香。比如在拉丁美洲咖啡中你將聞到類似於堅果、黑巧克力類型的味道;而非洲產區的咖啡則多有花草、水果類型的風味。這些差異都是由種植園的差異而帶來的。

第二步,嘗風味Flavor:當咖啡喝到口中的時候,你能感到它的風味。在這方面許多愛好者,特別是剛剛開始接觸咖啡品鑒的愛好者,總認為咖啡喝着沒有聞着好。的確,咖啡液體在口中進行感官辨別是需要一定鍛煉的,但時間久了,個中的風味也就可以察覺了。我們還是以耶加雪啡和水洗法危地馬拉相比較,有些朋友說:我知道它們二者的味道不一樣,但怎麼不一樣我也說不清楚。這是個真實的情況,但不必擔心。


第三步,感知回味:咖啡在喝下去後總會有一個味道從喉嚨處返回來,有的回味很持久很清晰,有的則很短暫很模糊。我們說較持久較清晰的回味是好的,這樣的咖啡生豆的質量較高。

第四步,認識酸度:許多朋友都不喜歡咖啡中有酸,喜歡很醇厚甚至口味較強的咖啡,認為這樣才夠勁兒。但如果你想成為咖啡的品鑒者,它入門的鑰匙則是認識咖啡中的酸。但,這裡必須說明,不是越酸的咖啡就越好,咖啡中的甜和酸類物質是咖啡風味複雜程度的物質組成部分。其實不說咖啡,大家對酸的認識就會變得簡單許多。這裡舉例:把一個青檸檬榨成汁,分等份的三杯,在第二杯里加一小勺糖,在第三杯里加兩勺糖,那麼第一杯咖啡的酸度就比第三杯的高,但這三杯不同類型的酸,我們說是酸質不同。有些咖啡酸度很高,很咂嘴,在專業杯測中我們依然給它很低的分數,有些咖啡中雖帶酸,但是是甜中帶酸那種很舒服很圓潤的酸,我們會給它高分。

第五步,感知醇厚:在專業的咖啡品嘗中,這個指標也被稱為口感,形象化的解釋為水和油。油比水更粘稠,所以口感的值就會高於水,高品質的咖啡就會比低品質的咖啡口腔觸感更加的飽滿,更加的有份量,分值就會更高。有些咖啡喝起來就會覺得口腔里非常的飽滿,而有些咖啡喝起來就會非常的水質,風味感飄忽短暫,前者為優,後者為劣。

第六步,發現缺陷:一杯咖啡從嗅聞干香到飲後回甘,整個過程都沒有負面的味道,比如說:不幹淨、澀口、發酵味,如果有這樣的味道我們認為這樣的咖啡是杯品不幹淨的,是絕不能成為精品咖啡的。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夠儘快在杯品上面有突破,但這個突破的核心任務是能夠發現和抓住負面的味道。


我們說品嘗一杯咖啡,大致是依照這樣一個順序,逐一進行品鑒,如果每一項的指標都是正面的,那麼我們給這款咖啡一個整體的分數也是較高的,如果有一定杯品經驗的人會發現我們說給出的順序是按照咖啡溫度的從高向低進行排列的,但不管怎樣,認識咖啡和提高咖啡的品嘗能力必須是建基在經常品嘗的基礎之上的。這正如賣油翁所說的那樣:唯手熟爾,無他。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4

既然題主說到了「品鑒」,我假設題主應該是一個已經入門了的咖啡愛好者。

我不是專家,也只是愛好者中的一員。

對於某一款熟豆,我相信第一件事情都是去和烘豆師進行簡單溝通,詢問他對於這款豆子烘焙的想法。

每一個烘豆師都有自己的喜好,當然我希望你的熟豆來源是一位稱得上是「烘豆師」的人。

他想怎樣表現這款豆子,烘的是有多深還是有多淺。

即使同一款生豆,在不同的烘焙手法下,也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而這些已經決定了一款豆子9成以上的風味。

所以,一定要和烘豆師溝通,即使是閱讀他在淘寶上的寶貝介紹。

即使同一款生豆,烘焙的手法不同,也會釋放出迥異的風味表現。沒有人敢說曼特寧只能中深烘焙,也沒有人說耶加雪啡一定要淺烘焙。

在了解了豆子的情況之後,我們就可以玩起來了。

研磨度,水粉比,沖煮器具,水溫,悶蒸時間。

到了這一步,其實就是把味道充分的釋放出來。

我們其實只是在尋找豆子里所包含的味道,而無法通過技術或者手法去創造味道。

和烘豆師多交流,祝題主玩的開心。



作者:Benjamin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377672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5

FelizLin:


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也適合這個問題!


品嘗單品,建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喝:

1. 味覺。喝一杯咖啡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酸甜咸苦感受如何?把酸甜咸苦強度分成5個等級的話,你感受到的酸是哪個等級?甜呢?鹹味和苦味呢?

2. 觸覺。喝到這個咖啡的時候,是讓你覺得很順滑像牛奶或者油一樣,還是粗糙的像渾濁的水帶着一些泥的感覺呢?喝完之後舌頭會不會持續的發乾,會不會澀?這杯咖啡是像水一樣輕薄還是像油脂一樣厚重?

3. 嗅覺。你在聞咖啡粉的時候,感覺舒服麼?聞到什麼味道,這味道用直覺來感受,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然後喝咖啡的時候,喝進去口腔里,閉着嘴,然後緩緩呼氣,呼氣過程中感受到的味道舒服麼?是什麼味道?同理,第一直覺,感受是什麼,描述出來,以自己感受到的為準,別受別人影響。

順便說一下怎樣練習嗅覺味覺:

1. 首先,你得知道為什麼咖啡會有酸甜咸苦,會有味道,為什麼有人說得出味道有人說不出。因為咖啡有很多物質,比如綠原酸

會有酸味苦味,有檸檬酸

蘋果酸,有精油類物質

,這些精油類物質被萃取出來就會有花香啊一些香氣表現;所以,建議題主好好地去看看書,了解一下咖啡裡面的物質,各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2. 多用上面說過的方法去多喝咖啡,一樣,以自己的感受為主,喝到一個,請從這幾個方面去描述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3. 積累風味記憶庫。多吃水果,多吃各種食物,並記住各種食物的風味和他們的味覺觸覺嗅覺表現。你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去分析你吃到的各種水果,表達出來。比如西柚酸和甜都挺強,帶一點苦;多去對比,比如不同的提子之間這幾個方面有什麼不一樣的表現?不同的蘋果之間呢? 然後到實際的練習,不同的咖啡之間,這幾個方面又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順便上個平時練習品鑒的圖,題主有興趣提升品鑒的話,歡迎多討論,順便說一下,品鑒這東西,有人帶會更快,不然很容易迷失,比如有些人喝不到味道的時候,會懷疑自己味覺有問題,但實際上,一個咖啡好壞,很多方面的,我們除了去感受這咖啡之外,還需要知道感受到的咖啡口感,是它本身不足還是沒烘焙好,或是沒萃取好。通常都不會是個人味覺問題。而這個,得有人帶着你去喝,才會更有方向地去品鑒。

圖: 咖啡品鑒練習



輔助練習:酸質辨識

檸檬酸,蘋果酸,葡萄酸


輔助練習: 水果口感分析


最後一個: 讓自己變成一個吃貨,可以大大提升品鑒能力。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5
作者:德國美樂家咖啡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64126006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品鑒一杯咖啡,無論是單品咖啡還是拼配咖啡,都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Aroma 香氣

咖啡這個表裡不一的小妖精,聞起來和喝起來完全不一樣,因為它獨特的香氣會讓你產生錯覺。一般我們把香氣分為干香和濕香。


Body醇度

醇度就是咖啡液體在口腔里的觸感。

Flavour風味

風味是咖啡的靈魂,由數百種微量的芳香物質與咖啡的酸苦甜結合而成。

Acidity酸度

酸度不是一個絕對數值,而是酸味在咖啡味道(酸、苦、甜)里的突出程度。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f4e352e92958706442043bcb0245c50c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80" data-original-token="v2-f4e352e92958706442043bcb0245c50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f4e352e92958706442043bcb0245c50c_r.jpg?source=1def8aca"/>

Aftertaste尾韻

喝完優質的咖啡,芳香物質會在口腔中停留10~15分鐘的時間,作為整杯咖啡的收尾,一般是對咖啡風味的延續。

由於沒有了酸味和苦味的打擾,甜味會變得更為突出,喝一口白開水就能清晰地感受到。


說了這麼多,趕緊喝一杯實踐一下吧,免得等會忘了哦……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6
作者:張恆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3530986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時間有限,今天僅僅談題主的「耶加雪菲」。

如果你是剛剛開始接觸單品咖啡豆,那麼要謹記:單品咖啡豆的性格都是很強烈的,甚至是桀驁不馴的。初嘗某些單品豆,有些人覺得甘美無比,有些人覺得像泥巴水。

所以,多多嘗試總是沒錯的,這是品鑒單品豆的樂趣之一。

耶加雪菲,這個名字不僅是一個地區,而是一種品牌標識。歐洲市場的埃塞俄比亞咖啡豆一般標為耶加雪菲、希達莫和哈拉爾(Yirgacheffee,Sidamo , Harrar)為品名銷售。

品嘗耶加雪菲之前,可以默念這三個詞:檸檬、花香和蜂蜜。一口下去,口鼻里充滿的香味,可以印證這三個詞。

水洗耶加雪菲咖啡的醇厚度、土味稍低,日晒加工的咖啡口感更狂野。總體的感覺是:柔和的果酸及柑橘味,口感清新明亮。不加奶也不加糖最佳,讓豐厚的質感與獨特的柔軟花香刷過你的味蕾。

最後,看一些埃塞俄比亞咖啡市場的紀實照片,能讓你的人文情懷更上一個層次。(笑)


組圖來自攝影師 Alessandro Gandolfi,他親眼見證了由驢馱出來的咖啡豆。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6

於航:


看看顏色先,聞聞,吸着喝,吸進去的咖啡在嘴裡不同位置涮涮,舌尖一般更酸甜一些,咽下去,等兩秒,閉着嘴用鼻子使勁出氣。這麼喝視覺,觸覺,味覺,前鼻嗅覺,後鼻嗅覺都顧及了。

故意用大白話,反對一說咖啡就不好好說話的。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7
作者:連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15491460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品鑒,是一個我認為很高貴的詞彙。

與飲用、喝、體驗等詞彙表達的內容根本不處在同一個層級。

既然要品鑒一款單品咖啡,那就不能簡單、隨性的體驗,最後留下一句:真香、好喝、喝就完了。等的毫無意義的結論。

細緻的了解一款單品咖啡的始末,是我認為品鑒的基礎,一切在不了解一款咖啡的前提下的品鑒,無異於耍流氓~

所以接下來,我梳理出一個系列的關於單品咖啡的知識點,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品鑒一款單品咖啡。

1、單品咖啡的概念及發展簡述
2、單品咖啡源頭:咖啡產區
3、單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全過程
4、咖啡風味·品鑒咖啡
5、咖啡,是一種態度

進入正文。

1、單品咖啡的概念及發展簡述

單品咖啡,英文名:Single Origin Coffee,特指單一原產地的咖啡。那麼我們可以更細化認為所謂的「單一原產地」的界限,可以限制到一個莊園內的某個具體地塊,我想這無疑更可以體現單品咖啡各個方面的純粹性。

在早年,咖啡與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一起被統購統銷,然後進入加工廠進行加工出品,關於咖啡豆的質量,無人問津。所以可想而知,當時的咖啡只是像現在農村的農產品一樣,出售的價格很低。

而隨着人們對咖啡品質的不斷追求,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意識到咖啡之中蘊含的萬千風味,單品咖啡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提及並獲得業內認可。

咖啡風味輪

而市場對單品咖啡的需求不斷增長,倒逼產地花費更多的精力呵護和研究咖啡的生長,不斷嘗試種植改良適合於本地的咖啡品種,最終全球各地的咖啡產地都開始精細化的培育咖啡,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顧客也因此有機會品嘗到不同地域的咖啡之味。

這無疑是一個正向的激勵,一方面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好咖啡的重要性,一方面咖啡產區的莊園有了動力去培育更好的咖啡品種。

單品咖啡概念的提出及快速發展普及,對於咖啡歷史發展,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韓懷宗老師的《精品咖啡學

》一書中,描述了咖啡近代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以速溶咖啡為代表的咖啡野蠻生長期,即第一波咖啡發展浪潮,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咖啡的市場;
以星巴克為代表的意式咖啡發展期,即第二波咖啡發展浪潮,讓更多人開始從速溶咖啡轉向品質更好的現磨咖啡;
以單品咖啡、手沖、虹吸等製作方式為主引領潮流的第三波咖啡浪潮,其中知識分子、反文化

、藍瓶子、seven seeds是其中的代表。

單品咖啡的快速發展期,就介於第二波、第三波浪潮之間。

所以單品咖啡的出現,是人們不斷追求事物本真美好的結果,亦是大勢所趨。自此開始,咖啡的潘多拉魔盒

被打開,徜徉於咖啡的風味王國,不斷發現新的驚喜。

2、單品咖啡源頭:咖啡產區

在全球範圍來看,咖啡產區大都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如果以「洲」劃分的話,可以是:非洲、美洲及亞洲。

非洲:埃塞俄比亞、肯雅

、剛果等;
美洲:巴西、哥倫比亞

、巴拿馬、危地馬拉、玻利維亞等;
亞洲: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等。

當然不止這些,咖啡的產國還有很多很多,而每個產國下又分為不同的產區及莊園。

產區這比如:中國的雲南、危地馬拉的安提瓜、薇薇特南果等。在觀察咖啡豆包裝時,單品咖啡的外包裝往往都有標記。

莊園這接觸不多,國外的聽的多的比如:巴拿馬的翡翠莊園

、詹森莊園、危地馬拉的接枝莊園等。

巴拿馬·詹森莊園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在網絡上或者豆子的包裝上一探究竟,了解更多不同產區、莊園故事。

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熟悉不同地域的地理特點,比如:危地馬拉是有火山岩

土壤、印度尼西亞氣候濕潤有大量的紅杉樹等。

危地馬拉·安提瓜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知識呢?因為地域環境因素直接導致了咖啡採用怎樣的處理方式、儲存方式,以及什麼樣的咖啡豆更適合在這一地區栽培。

比如某一處產區氣候乾燥、水源匱乏,那麼基本上很難要求這個產區會大量採用水洗處理法處理咖啡豆;相反某一產區氣候濕潤、雨水豐沛,那也很難要求產區採用日晒處理法處理咖啡生豆。

日晒處理法

因地制宜,是咖啡農應對氣候環境的最好辦法,久而久之,單品咖啡的特色之一,地域之味便誕生了。而咖啡培育、生產處理的每個過程,其中的無數變量,最終又讓咖啡的風味有了難以揣摩的體現,無疑更讓人心嚮往之。

3、單品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全過程

上面我們講到咖啡的產區,也即咖啡的誕生之地。

3.1咖啡豆種

但這對於我們了解咖啡,也才只是開始。我們講到的因地制宜,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咖啡豆種的不同,種植在不同地域,能激發出咖啡本身的風味也有不同。

植物學上的咖啡類目下,咖啡分為阿拉比卡、坎尼夫拉、剛果西斯等上百個品種,其中坎尼夫拉種下的知名咖啡品種羅布斯塔,更是目前產量巨大的商業咖啡主要原料之一。

而現在備受推崇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其下又分為:原生種、波旁、鐵皮卡、卡杜拉、卡迪姆

等上百種細分類目。比如藍山咖啡就屬於鐵皮卡,而瑰夏咖啡這一品種的發現則是顛覆了人們對於單品咖啡的認知,讓無數人為之風味傾倒。

咖啡生豆

但無論是哪一種阿拉比卡咖啡豆,追根溯源,我們最終都會將起源之地鎖定到一處:埃塞俄比亞。全球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都是自埃塞俄比亞引種出去的。所有的品種、變種咖啡其最初的形態都可以在埃塞找尋得到。

所以在咖啡愛好者心中,埃塞俄比亞的地位就好比旅行愛好者心中對拉薩的敬仰一樣:憧憬、迷戀且神聖。

經過無數次從一粒不同品種的咖啡種子種植、培育、成熟、結果、處理、烘焙、研磨、萃取、測試,咖啡的從業者們夜以繼日、反覆的品嘗不同方式的咖啡,最終逐漸的找到了屬於自己所在地域的咖啡。這過程又何其艱難、繁雜。

所以如今,當我們能在一家咖啡館悠閒地喝着一杯單品咖啡時,又是否會對咖啡產業鏈

上的人們的探索與奉獻而產生深深的敬意呢?

3.2咖啡的處理方式

了解了關於咖啡豆種與產地的知識後,在農人們成功種植出咖啡果實後,我們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咖啡豆的處理,即:咖啡果實去皮、乾燥、儲存及運輸過程。

其中最為核心的節點在於咖啡果去皮與乾燥,這其中所採用的手段我們稱之為處理法。而根據方法的不同,咖啡豆的處理法又分為很多,不同處理法的咖啡豆,最終呈現的味道也不盡相同。比較傳統且常見的咖啡處理方式有:

水洗、日晒、蜜處理、濕刨法。

水洗處理法

而近些年又有很多創新的咖啡生豆處理方法,比如:酒桶發酵、雙重厭氧發酵

等,也是各有千秋。

那同一品種的咖啡豆,在不同處理方式下的風味也會有很大不同,這一點就需要各位多多體驗了。

當我們品鑒一杯單品咖啡的時候,也可以去猜測一杯咖啡採用的是什麼處理方式,增加品鑒的樂趣。

3.3咖啡烘焙

處理好的咖啡生豆被運往世界各地的咖啡烘焙商手中進行烘焙。

咖啡從一粒種子開始進入到我們的口中的時間線越來越臨近了,而咖啡烘焙也是我們日常所能見到的、感知到的甚至是體驗到的咖啡生產鏈條中一個很有趣的環節了。

烘焙師對咖啡生豆的理解不同,決定了咖啡豆的烘焙方式,也決定了咖啡最終的口感呈現。

烘焙度上,根據程度深淺分為:淺烘、中烘、深烘等,不同咖啡豆有各自適合的區間。

而烘焙理念上,也會有不同,比如:北歐風烘焙、日式烘焙、意式烘焙等,不同的烘焙理念背後,更多的是一個地域人們文化的體現。

而具體到設備環節,採用不同的烘焙機,最終咖啡豆的風味體現,就又不同了~

比如:直火式、熱風式、半直火半熱風等,而設備有不同的價值,對於烘焙的精細化處理分析又有不同。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咖啡向下的產業鏈路上,方式方法開始越發豐富,琳琅滿目,足夠讓人挑花了眼。但這其中也有趣味性的玩法,比如手網烘焙,人人都可以體驗咖啡烘焙的樂趣

咖啡的烘焙結束後,一杯新鮮的好咖啡,單品咖啡就呼之欲出了~

3.4咖啡製作

一份在最佳賞味期

的新鮮咖啡豆,接下來就可以以豐富的製作方式來體現其不同的風味了!

無論是手沖、虹吸,還是愛樂壓、法壓壺

,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

手沖咖啡

注意,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咖啡粉的研磨度、水質水溫、細節技巧都是影響咖啡最終風味的因素。

虹吸咖啡

那麼當我們開始品鑒一杯咖啡時,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咖啡可能帶給我們的風味體現有哪些~

四、咖啡風味·品鑒咖啡

經歷這麼多,最終終於要開始真正的品鑒咖啡了。

而之所以前面這麼多的篇章描述,也是因為自己對於「品鑒咖啡」的儀式的重視度。當我們喝一杯咖啡的時候,聯想到的是關於這杯咖啡的全局,而不僅僅局限於嘴中、身體上的直觀感受。

4.1咖啡研磨·干香

首先讓我們拿起手中的咖啡豆,初步了解下豆子的信息,比如:品種、產區、處理方式、烘焙度、咖啡豆級別、萃取建議、風味描述等,初步在心裡描繪出一個關於咖啡的感知。

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研磨咖啡豆,粗細不同是很關鍵的,採用的磨豆機的類型不同,對口感風味也都有一定影響,這一點需要對設備更專業的理解。

研磨之後,可以立即感受下咖啡粉的干香,干香是構成咖啡品鑒過程的一部分。

4.2咖啡萃取·濕香

研磨之後的咖啡要儘快進行萃取製作,否則風味散失過快,就喪失了體驗好咖啡風味的機會了。

如上所述,製作的方法很多,手沖、虹吸、愛樂壓等等。

製作過程或者製作完成後,可以先體驗下咖啡液的香氣,當然此刻我們使用的是鼻前嗅覺

以吸氣的方式感知的,而體驗咖啡風味更大的魅力還在後面~

4.3咖啡品鑒

目前世界流行的關於單品咖啡風味的評判,多採用SCA的標準(美國及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合併後的稱號),而一些咖啡消費大國如日本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SCAJ。

評判過程我們稱之為杯測,而大體上關於咖啡的杯測將從以下十個維度切入:

乾淨度、甜度、酸質、Body、風味(干香/濕香)、餘韻、Balance、一致性、整體性,以及根據以上9項給出的最終評分,滿分是100分。

咖啡杯測評分表

分數是相對的,每個人的喜好有不同,所以僅作參考,而這裡要區分下概念:單品咖啡和精品咖啡是兩回事兒,單品咖啡在評分上並不要求說一定高於80分。

所以當我們真正的要品鑒一杯咖啡的時候,雖然不一定要像杯測一樣正式,但至少,我們需要知道從哪幾個維度去品鑒咖啡,而不僅僅是咖啡的酸甜與香氣。

好啦,接下來,我們先喝一口採用手沖方式製作的單品咖啡吧。

進入嘴中,咖啡液與口腔充分接觸,口腔中可以感知到的有觸覺、嗅覺與味覺,那這裡我們還需要正確的了解不同感覺。比如:

味覺:酸甜苦咸鮮,大類只此五種,可細分成不同的五彩斑斕的味覺,如果酸、醋酸;
觸覺:辣、澀、順滑、疼等;
嗅覺:花香、檸檬、蘋果、草本香、皮革味等。

然後同樣藉助咖啡的風味輪,了解咖啡之味。最終一杯咖啡喝下,心曠神怡,感受世間因此而美好。

所以林林總總,一杯咖啡下來,若是從品鑒的角度看,我們需要了解、學習的知識太多太多。

以上所分享的均是一小部分的概述引導,如果展開,可能就要像韓懷宗老師的精品咖啡學那樣出書了~

當我們有一天,儀式感滿滿的品鑒一杯咖啡的時候,從拿到咖啡豆後,到最終一杯咖啡喝完,我們了解到的除了咖啡之味外,還有關於歷史、地理、人文、社會、化學、物理乃至更多的專業知識及不同環節對咖啡最終呈現的影響。

而在與朋友的交流溝通中,想法的碰撞,又讓彼此受益匪淺。

這是我所理解的單品咖啡的品鑒過程,總結一句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後方能有所得。

五、咖啡,是一種態度

我經常分享自己關於咖啡的經歷和思考,因為發自內心對咖啡的喜愛,希望更多的人喜歡上咖啡。

日常飲用咖啡很多,當然僅停留在飲用,而非專門的品鑒。

同樣對待任何形態的咖啡,也都開始能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而非鄙夷。

我想這是咖啡帶給我的成長,從每一次沖泡咖啡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悟,經年累月,與咖啡融為一體,最終表現在行為舉止上,是一種淡然的態度。

就像單品咖啡的風味,各不相同,我想每個人對咖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正是咖啡帶給人們的樂趣,也是魅力所在。

我是連長,一位喜歡咖啡的產品經理。

以上是我歷時兩天,梳理的一份單品咖啡品鑒指南,創作不易,大家若是喜歡,望給個支持,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然後有同樣喜歡咖啡的,也可以互相交流哈~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7

蛋蛋(VINCENT):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感官品鑒能力,這是首要也是最重要。具備的這樣子的能力,接下來我們才能夠把題目展開來討論"如何品鑒單品咖啡"。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之野生提升法

狂去探有手沖的咖啡館,多和咖啡師交流風味,覺得不錯的就把豆子買回家自己沖。同時也上網買各種豆子回家沖,無師自通就得經常喝。
然後多請咖啡師朋友帶自己去參加一些"業內杯測會",可以一次喝到很多款咖啡,且風味通常都很多...。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多喝多練多交流,大約三~六個月就可以有比較好的風味品鑒能力,是靠經驗積累而得,也許不是那麼系統化,但也湊和能和業內專業人士交流。

二、氪金大佬之系統性感官提升法

各大城市(或就近至一~二線城市)都有專業的咖啡培訓學校or一些考官老師自建的工作室。透過這些地方,去報名專業的咖啡感官培訓課程(sensory skill),像SCA精品咖啡

協會的感官課程就有初中高三個等級。透過在專業老師和課堂教材的輔助訓練下,就可以快速掌握品鑒技能,畢竟氪金

是不會白氪的。

經過以訓練,"感官"提升之後,我們自然就會發現,品鑒咖啡是有「方法」、「順序」。
我們通常會從豆子未接觸水之前,先靠嗅覺品味它的"干香氣",等咖啡與水接觸後,會再聞它的"溫香氣",並且開始在腦子裡把這二種組合一下,大致相同的氣味以及不同的氣味。

當開始用喝的時候,我們通常也會把入口的風味感受,結合先前的乾濕香氣,來判斷一致或是更為豐富的氣息。

氣味大致如上,再來則是一些味蕾和觸覺的分析部份,例如: 酸、甜、苦、咸,以及觸感的"順滑"及"澀感",以及咽下後的餘韻是否持長...等。

以上都是一些有先後次序的感官品鑒,看似沒錯但又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也是其它題主沒太提及的就是「對比」。

"對比"這件事在系統教學裡並沒有刻意被提出,但一直都發生。而對初學者而言,少了"對比"就比較難建立品鑒標準。比如說,
同樣埃塞俄比亞的耶加雪菲和GUJI這二款豆子,在同樣處理法之下,很容易盲品分判,這就是因為我們建立了對比的感官差異。因此,題主還是繞不開積累"品嘗咖啡多樣性"的過程,來建立「對比」關係。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即使你有比別人好的感官能力,你最多也只能嘗出不同,但下一次你依然只知道不同,但不知道是誰。
xxx風味=耶加雪菲

、xxx風味=危地馬拉、xxx風味=藍山

最可怕的是,以上只是基本功,因為在特殊處理法的加持下,地域風味的標誌差異己被打破,如果沒有更多的品嘗基礎,基本上會被易容術

般的特殊處理法所矇騙,美洲豆喝成非洲豆一點都不過份...所以,"喝"還是很重要滴!

當你找對方法去喝時,你自然就會從香氣到嘴裡到咽下的順序去形容一杯咖啡,比如:

這杯咖啡香氣中有着白色花香、草莓、桃子、焦糖,入口後有花香、甜橙酸甜、桃子、焦糖,口感絲滑、餘韻柔細,我想它應該是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日晒GUJI的精品咖啡豆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4-6 16:38
作者:evanxu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9371/answer/196870478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我是這樣品鑒的:

1、聞

很多人喝咖啡都習慣直接上口,會燙到嘴不說,最重要的是沒有聞一下咖啡的香醇味,這就好比美食家在吃美食之前沒有聞其味,而食之無味。

初學者對咖啡的香味是不敏感的,聞到的更多是燒焦味。隨着品鑒咖啡經驗的積累,我們的嗅覺會越來越敏感,直至分出不同咖啡豆的香味。

方法:沖泡新鮮的咖啡,把鼻子湊到離咖啡液面5厘米處,輕輕吸一口氣,呼氣,再吸一口~

2、品

我習慣喝咖啡前用開水漱口,這樣不會破壞味蕾對咖啡風味的感受。初學者在喝咖啡的時候只能喝出苦味,而長期喝咖啡的人嘴裡除了苦味之外,還有回甘的甜味、酸味。

方法:喝一小口咖啡,含在嘴裡,轉動一下舌頭,然後再慢慢咽下去。

3、鑒

·【酸味】比如綠原酸(這種酸不是純檸檬汁那種尖銳、刺鼻的酸),通常來說,咖啡豆烘焙時間越長,綠原酸會被破壞的越多,萃取出來的咖啡酸味會越少,苦味會越多。這也是很多行內人士公認的:烘焙越深越苦,越淺越酸。

除了綠原酸之外,還有檸檬酸、蘋果酸、奎寧酸等,其中蘋果酸是最容易識別出來的酸,有點像桃子和李子的味道,摻雜了蘋果和梨的味道,我也是喝了很長時間咖啡才慢慢品鑒出來。

·【甜味】很多人對「甜味」有一定的誤解,咖啡中的「甜」並不是巧克力、草莓的那種甜,而是蔗糖和葡萄糖等化合物的香味引起的,且成分較低。所以對於新手來說是較難品鑒出來的。

·【苦味】這個味道都不用多說了,很多人好不容易想走進咖啡界的大門,卻因為咖啡苦,不好喝,把香醇可口的咖啡拒之門外,甚至妖魔化。不過咖啡的苦味剛開始確實有點不習慣,喝多了反倒覺得是個優點。咖啡的苦味可以平衡酸味,增加咖啡的風味層次。咖啡中有苦味的一般都是咖啡因、二氧化碳、糖醇產生的。一般來說,羅布斯塔咖啡會比阿拉比卡咖啡苦,羅布斯塔的咖啡因含量比阿拉比卡的高,質量也不及後者。

·【口感】我認為「口感」這個詞因人而異,新手和長期喝咖啡的人對「口感」的界定不一樣。對於我來說,醇厚度、油脂、澀感三合一成所謂的「口感」。醇厚度這個很容易理解,醇厚的咖啡液在嘴裡會有濃稠、順滑的感覺,有點像全脂牛奶的醇厚感,而不醇厚(稀薄)的咖啡,一般都比較清淡,類似於純牛奶或者清水的感覺。比較喜歡喝醇厚咖啡的朋友建議用法壓壺沖煮咖啡。

另外,根據我喝咖啡的經驗總結,阿拉比卡豆的油脂含量會比羅布斯塔的高很多,口感更順滑。而用什麼濾網也會影響到咖啡的油脂含量,目前來說,我發現用金屬濾網過濾沖泡出的咖啡的油脂率是相對較高的,因為金屬濾網能讓大部分油脂保留。澀味是我後期才感知出來的,難以描述,你慢慢就懂了。

總結下來,我品鑒咖啡的方法就是聞—品—鑒,其實就是咖啡的風味!咖啡風味結合了咖啡的香氣和味道。每一種風味都有微妙的差異,所以才有現如今複雜的風味輪。

每個咖啡愛好者都會從一開始的茫然無知,到細微感知,這其中品嘗的不僅僅是咖啡的魅力,更是我們對人生的追求!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