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5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明明意大利人均GDP遠超日本,但是很多人卻認為意大利比日本窮?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3

意大利人均gdp從落後日本到反超日本再到遠超日本只不過用了兩年時間。

2021年意大利人均比日本低了4000美元,2022年意大利人均比日本高了700美元,2023年意大利人均比日本高了5000美元。

2023年意大利人均是3.8萬美元,日本是3.3萬美元。

過去三千年里,98%的時間都是意大利遠比日本富裕。

2023年英國殼牌公司營收是3166億美元,豐田公司營收是2567億美元,殼牌遠超豐田。

日本企業和日本經濟整體上是在明顯退步。

2023年英國殼牌公司排全球第9,遠超所有日本企業。

英國企業的實力和科技其實比日本企業強太多了。

整體上,歐洲經濟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越了日本。

很多人把日本和歐洲並列,其實日本和歐洲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單單從歐洲拿一個德國出來,德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就已經遠超了日本。

英國和法國雖然gdp總量稍微比日本低,但是人均gdp遠超日本。

日本人均gdp遠低於英美法德意加澳及愛爾蘭奧地利丹麥荷蘭瑞士比利時紐西蘭等歐美國家。

發達國家之間也有差距,日本人均就比歐美國家低很多。

中國gdp總量也達到了日本的4.3倍。

英國qs榜上香港大學21名,東京28名。

美國usnews榜上香港大學55名,東京大學81名。

無論英國還是美國都認為香港大學遠超東京大學,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事實。

香港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也遠超東京大學畢業生。

2023年日本與香港的人均差距達到歷史最高,日本比香港低了2萬美元。

1996年,香港回歸前,香港人均gdp是24818美元,日本人均gdp是39150美元。香港人均只有日本的63.3%。

2023年,香港回歸後,根據imf估計香港人均gdp是52000美元,日本人均gdp是33000美元。香港人均已經是日本的157.6%了。

2023年香港人均壽命也遠超日本,這說明了粵菜不但比日本菜好吃,而且比日本菜健康。

日本GDP佔全世界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17.7%降到了2023年的3.5%。

1995年日本人均GDP高是因為貨幣協議引起的匯率虛高,2023年日本人均gdp低是因為競爭力下降導致的匯率實低。

1995年的日本人均GDP是虛假的虛高,2023年的日本人均GDP是真實的實低,這是一個重要事實。

這是一個十分客觀科學的事實,沒有任何貶低日本的意思。

如果說日本是「失去的三十年」,那麼歐洲就是「嚴重地失去的七十年」。

其實日本沒有失去的三十年,反而歐洲真的有失去的七十年。

如果不是冷戰影響了歐洲發展,英法德的gdp總量至少是日本的三倍,人均gdp至少是日本的六倍。

七十年的冷戰嚴重地拖累了歐洲的經濟發展。

歐洲失去了七十年,但是人均gdp還是比日本高很多很多。

2023年,德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GDP總量都遠超了日本。

有些人說日本gdp比德國低是匯率因素,如果日本gdp比德國低是匯率因素,那日本gdp比德國高是否也是匯率因素呢?

還有人說算本幣的話日本經濟增長很快,如果算本幣的話津巴布韋狂喜,津巴布韋就是頭號經濟強國了。

很多人說中國靠人口多才讓GDP總量高過日本,那日本何嘗又不是靠人口多才讓GDP總量高過英法加澳。德國人均GDP比日本高一大截,英國法國加拿大人均GDP也都比日本高一大截。

歐洲有七個國家面積比日本大,日本放到歐洲不過排名第八。

俄羅斯,烏克蘭,丹麥(含格陵蘭),瑞典,挪威,西班牙和法國都比日本大。

沒有任何日本遊戲的銷量比得過英國遊戲GTA5。

GTA系列作為美國人出資英國工作室做的遊戲當然算英國遊戲。

正如美國人出資日本工作室做的動畫也算日本動畫(例子:網飛的日本動畫)。

日本人出資美國工作室做的遊戲也算美國遊戲(例子:戰神系列,蜘蛛俠系列,最後的生還者)。

英國飲食在美國受歡迎程度遠超日本,日本所有美食加起來都不及英國發明的三明治的影響力大。

美國人吃茄汁焗豆(英)多還是吃納豆(日)多,吃夾烤牛肉(英)多還是刺身(日)多,吃三明治多(英)還是壽司(日)多,相信大家心裡也有答案。

英國的三明治,金槍魚,夾烤牛肉,炸魚薯條在美國都是日常飲食了。

很多人對英餐和日餐有雙重標準,外來菜繫到了日本就瞬間變成日本菜(比如中國的拉麵和印度的咖喱),外來菜繫到了英國就只能是外來菜系。

英國菜其實無論口味還是歷史底蘊都遠超日本菜。

其實英國菜很好吃,很多歐洲各國的菜式美食傳入英國數百年甚至一千年,早已經成為英國美食的一部分。

那些不承認英國有英式咖喱英式法餐英式意餐的人,也請不要承認咖喱天婦羅拉麵是日本菜。畢竟拉麵是中國的,天婦羅是葡萄牙的,咖喱是印度的。

咖喱傳入英國幾百年,有些人拒絕承認有英式咖喱。咖喱傳入日本不過才一百年,有些人卻承認有日式咖喱。這是很沒有邏輯的事情。

法餐意餐西班牙餐傳入英國至少七百年,有些人拒絕承認有英式法餐意餐西班牙餐;葡萄牙的天婦羅傳入日本不過三百年,有些人卻承認天婦羅是日本菜。

以比日本嚴格苛刻十倍的態度來定義英國菜,再把英國好吃的美食剔除出去,自然就得到英國是美食荒漠的偏見。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3

天佑22:


你要是知道意大利那生活狀態

那真是這國家就不配叫發達國家(意思是,任何其他發達國家按照意大利的方法來搞,堅持不過10年就要完蛋)

人治社會的巔峰

一切隨緣

想幹啥幹啥,愛幹啥幹啥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除了地鐵先下後上,你先上後下或被吊

還有出入口,你從入口出,出口入會被吊

其他的都沒人管

意大利生活可比日本爽太多了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4

lukas:


人在意大利留學,不知道為什麼天天給我推送這個問題。明明我已經點了「不喜歡這個問題」很多次。

自從我來到這裡,IP換成意大利之後,各大軟件天天給我推送什麼意大利不行了,歐洲完蛋了,歐洲沒一個國家過得好的言論。可能現代互聯網就是搞這種販賣焦慮,製造對立的話題。

這個問題好像就是為我或者為我們IP的人設立的。我不明白設立這個問題的動機是什麼的。題主似乎已經有了一定手搜集信息的能力,但是還要上知乎來問。這總X比X好,還是X比X差的問題必然是火藥味十足。可能題主只是想來看人撕逼。

既然我在這裡,而且我也剛好去過這兩個地方,我來嘗試回答一下。

首先意大利人均GDP,也沒有遠超日本。

意大利總體社會」形象「不如日本。

日本的城市衛生環境什麼的確實比意大利好,或者說日本的城市環境已經是全球的天花板級別。意大利城市中心大部分建築歷史很久,所以很多設施非常老舊,比如佛羅倫斯基本上市中心全是那些古代的石板馬路,在上面走路或者行李箱在上面推都感覺磕磕巴巴,我覺得佛羅倫斯城市外圍一點才感覺到城市的感覺。從外觀上,日本的城市基建,看上去都先進很多。

佛羅倫斯市中心某條街

佛羅倫斯—市中心邊緣感覺氛圍一下子好很多

意大利的營銷能力對比之下不行:

相比來說,我覺得意大利人是不會羞於暴露社會問題的。所以對於意大利的種種社會問題,基本上都是放任媒體宣傳。而且意大利文化,營銷方面包裝能力不如美國日本。我個人覺得意大利文化營銷的住陣營在美國,德國,歐洲,其次是日本下功夫。如果你去油管或者INS搜索一些意大利旅遊攻略

,從大城市到小城市的圖片和視頻都有,但是在國內媒體,基本都是一些很泛泛而談的介紹。所以國內內對意大利社會是什麼樣子,幾乎沒有什麼概念。但是對日本了解很多。但是其實在意大利,有30萬左右的華人合法移民,算上還沒有身份的出來的更多。但是我在來之前完全沒有了解到其實意大利,加上法國,西班牙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華人移民。在此之前,我只了解很多人去英美澳。


發展問題的事實存在,同時衡量標準和預期也是問題:

其實關於意大利很多」不堪「的言論,確實很多是真的,比如說薪資低,或者就業率低,發展不均衡,都真的存在的。但是我個人感覺關於意大利的」貧窮落後「,我覺得都存在媒體誇大事實的成分。比如什麼南意大利不如北非,不如印度什麼,我個人感覺信的人好像還挺多。

很多人說意大利的貧窮和問題很嚴重,另一方面也是大部分人是以美國或者德國的標準衡量。意大利也是G7工業集團之一,所以我覺得基本上意大利有任何社會問題,基本都會被襯托得一覽無餘。意大利靠近法國德國,與美國的文化交流也很密切,所以社會問題都有足夠的曝光力度,意大利任何的不堪,基本都會被襯托放大。


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和省份人均GDP基本都在3萬-4萬歐元,南意大利的人均GDP基本都在2萬歐元左右。南北平均一下就得出了意大利總體人均GDP三點幾的數據。

南意大利很多貧窮的城市或者小鎮,人均GDP對比美國或者西歐確實非常低,但總體來說,還是比很多發展中國家高一點。



而且南意大利的建設水平,其實也沒那麼不堪。不過市容市貌確實看上去很臟。像那不勒斯,巴里這些城市,都設有國際機場(基本也只是飛臨近的歐洲國家),馬路線路也很密集,也不至於交通像山區或者貧困縣城一樣。交通聯繫是比較密切的,但是路面質量和觀感就一半了。

那不勒斯公交網絡比較密集

宣傳的問題:

文化上意大利比較接近的國家,我感覺是西班牙,但是我感覺西班牙的風評好像比意大利好不少。至少我看其實中外互聯網上關於西班牙的負面報道,比意大利少很多。就好比如提主題出的,其實意大利的人均GDP,也不比日本少,但是在宣傳上,感覺人們認為日本就是各行各業的標杆,意大利哪哪都不行。日本是90分,意大利就是-60分。其實意大利的發展水平也比西班牙好一點,但是意大利承受的負面評價多很多。對此我也是非常疑惑。如果你問意大利和俄羅斯哪個國家發展好點,我個人覺得大部分人會覺得俄羅斯,西班牙過得很好,但是意大利就是水深火熱。

我認為互聯網比較缺乏一種比較客觀的比較。動不動就是」吊打「」薄紗「,缺乏一種相對客觀的數據支撐,一種相對統一一點點的橫縱對比標準。很多人都是」聽說「,作出評價,但是又缺乏數據或者親身經歷,或者整體對比。好比,有的人說就業環境不行,一個月薪資就好幾千,有的人說你太小看現在環境了,我雙非本科實習階段起點都7000+了,所以得出什麼結論,起點,立場,層次,都是很重要的。不過,就算是美國,在網上也天天有人說不行了,那意大利自然也是不可能會被手下留情。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6
作者:游千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5745230/answer/593074103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在意大利待了半年,每天閒得發慌,頭髮很忙,忙着掉落......

到了意大利我才發現,他們和錢有仇......


這地兒的物價不低,工資也不高,連我最愛的中餐都差點讓我吃破產!你能想像嗎?我差點就成了意大利的餐桌上的一顆隱形棋子,每天在那些中餐館裡生死掙扎。

不信?讓我帶你從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帶你看看這片「意大利陽光下」的真實一面。

意大利的經濟——別被那些麵包和意麵迷了眼

說到意大利的經濟,你不免會有些想法,畢竟是個歐洲的發達國家,面積差不多30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萬,首都羅馬,世界四大經濟體之一,聽起來多牛氣!

人均GDP也不低,達到3.54萬美元。你以為啥都便宜,實則生活開銷一點不友好!

意大利工業基礎可以說是有模有樣,產業結構也還湊合,強項是汽車、農業、奢侈品和旅遊。

但最大的痛點就是:幾乎所有工業原料和能源礦產都得靠進口。所以,製造業那點兒技術活還是得從外地搞。

農業方面,意大利是橄欖油大國,全球最大橄欖油生產國,紅酒也排第二。

汽車上呢,法拉利、蘭博基尼這些超豪華品牌讓你看得眼花繚亂。

說實話,不得不承認,旅遊業確實強大,年遊客數超過5000萬,正好幫忙拉動了一些內需——畢竟人們都想看看米蘭大教堂,或者來佛羅倫斯悠閒地逛逛藝術博物館。

說到奢侈品,地位和法國不相上下,甚至不乏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尤其是米蘭,雖然巴黎被冠以時尚之都的桂冠,但米蘭時裝周依舊響噹噹的。

至於古馳、普拉達、阿瑪尼這些大品牌,是奢侈品中的一流代表。

你要問我最喜歡哪個?那肯定是阿瑪尼,別說衣服,光是那簡潔的設計風格就足夠讓我想要背起它的包包走一遭。

意大利的雙重性

別被那些華麗的歷史古迹蒙住了眼睛,意大利的城市面貌真的是差強人意。

一方面,你可以去羅馬斗獸場,去佛羅倫斯的美術館裡流連忘返,去感受歐洲的古老氣息。米蘭大教堂,光是站在外面就讓人目瞪口呆。

但另一方面,別看那些城市中有令人咋舌的藝術珍寶,街頭的環境也好不到哪去。

垃圾堆積如山,你隨便走幾步就能踩到垃圾袋,尤其是那不勒斯,垃圾罷工更是讓人心情一落千丈,感覺整個城市都陷入了「垃圾圍城」模式。

還有,米蘭,這座時尚之都,竟然髒兮兮,就像那個沒修過的便宜地鐵站,感覺就像一股刺鼻的尿騷味從地鐵站飄了出來。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個地方的小偷真不少,尤其是那群「懷孕女小偷」,你不小心被偷了,報警也沒用,警察表示「沒法辦」。

跟那些「偷摸狗」的傢伙打交道可真讓人心情複雜。

意大利人——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講到意大利人,我們的印象大概停留在那種典型的「愛美的浪漫民族」形象上,事實確實如此。

不管穿什麼,似乎都能穿出氣質。無論是西裝革履的男士,還是那群穿着風衣、卡其色褲子的女士,基本上走到哪都是一道風景線。

而且穿衣服真的是很講究,隨便一件T恤衫、牛仔褲,就能搭配出不同的味道。所以,生活在這種時尚氛圍里,倒也不意外。

但,如果你說生活上對飲食的挑剔,那可是到了宗教的地步!披薩、意麵、燴飯等簡直是他們的「聖餐」,反正我每天吃面、吃披薩,才活了過來。

好在,餐後甜點——雪糕讓人慾罷不能,尤其是那些口味繁多的意式雪糕,你不怕胖,真得每餐吃一個。

基礎設施——難以言喻的「驚悚」

對於意大利的基礎設施,如果你心裡想着「歐洲發達國家」,會高估了它。

鐵路系統倒是發達,火車也多,但常常會晚點,這種「穩定性」讓你倍感親切。

而且意大利的公路更是破舊不堪,尤其是南部的那些荒涼景象,不敢想像——單車道更是根本不存在,只有無盡的坑坑窪窪。

別的國家,起碼都會想辦法平整道路,而這裡的「平整度」可以和荒蕪相提並論。

至於機場,米蘭馬爾彭薩機場算是個好機場,但其他機場,會驚訝於陳舊和擁擠。

博洛尼亞機場更是不敢相信,登機口小得你可以數得過來,沒有座位只能站着,感覺就像是回到了十年前的國內機場,那是「現代版的原始」。

水電氣網也是個問題。

意大利的水質硬,大家都選擇喝瓶裝水。供暖系統也讓人寒意逼人,我沒去過北歐,但冬天在意大利,你會覺得室內比室外還冷。

網絡嘛,倒是一般,信號不穩定,住酒店有時候像是在挑戰偵探,哪裡沒有信號,讓人崩潰。

意大利的住房,簡單就是美?

如果你以為意大利的住房都像電影里那樣,浪漫又精緻,那你真是太天真了。

老實說,意大利的房子大多數看起來都有點「歷史感」,這可不是誇它。

你知道那種破舊不堪卻自帶「老派氣質」的建築嗎?就算是米蘭、佛羅倫斯這樣的大城市,街道兩旁的低層建築和聯排房屋,怎麼看都像是「曾經輝煌」的舊時光的見證者。

至於意大利人買房的事兒,別太想當然了。

房價相對於收入來說,不算什麼大壓力,意大利年輕人普遍租房住,畢竟用一輩子的積蓄去買個房,誰受得了?

而且,意大利的大學也沒什麼公共宿舍可住,這讓很多學生只能在校外找房子。

你想找個兩室一廳?300歐元一個月還算便宜,加上水電費50歐,差不多就是基本開銷。

至於傢具嘛,基本都沒有,你租房子得自己掏腰包去置辦。就算是個窮學生,能有個床和椅子已經算是「上天眷顧」。

打車貴得離譜,公共交通不讓你失望

說到交通,不得不提意大利人對公共交通的熱愛。你知道嗎,在意大利,打車是一種「奢侈行為」。

真心貴到讓人覺得自己是王子一般,每次看到一個的士,我都心裡默念「我不能坐,不可以坐!」

畢竟在意大利,公交車、地鐵才是王道。

最搞笑的是,坐公交車的時候,你還得先買票,再「打票」,這意思就是,你得確認你有票才能順利上車。拿着票,90分鐘內隨便換乘,效果堪比免費搭車。

但是,千萬不要忘了打票,不然被查到就是50歐元的罰款*這可是實實在在的「逃票稅」!

意大利的火車時刻表上是準時的,實際上,準時的事兒在意大利幾乎是一個傳說。

等火車的時候,你需要調整心態,接受「晚點文化」。

至於那破破爛爛的火車站,不去現場不會懂得「魅力」。倒是米蘭的地鐵站,算是好一點,至少不像某些地方那樣有股尿騷味。

不過,不管你在哪座城市,單車肯定是你最實惠的出行選擇,尤其是當你穿越那些地面坑坑窪窪的道路時,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祝我好運。

意大利的物價——似乎一切都很便宜,但一切都不便宜

意大利的物價給我一種「你覺得很便宜,但你還是付不起」的感覺。

你想吃意大利麵?不貴,一公斤麵條也就幾毛歐元。想喝點水?礦泉水也不過是幾毛歐元一瓶。

然而,當你走進超市,看看其他東西的價格時,你會驚訝於各種食品都加了12%-22%的稅。你

買個雞蛋,大約1.8歐,豬肉2-6歐/斤,牛奶1.5歐一瓶,這些價格看似不高,可一算下來,月光族的生活方式讓你崩潰。

我自己在意大利住的時候,光伙食費就要300歐元一個月,還沒去餐廳吃過一頓中餐。

你敢信嗎,我不吃夜宵,不泡夜店,一個月下來,還得付出800歐元左右的開銷。

說起租房,我租了個單間,250歐一個月。

你猜我一個月的開銷?接近1350歐元!真沒錢存下,吃飯都難。

至於意大利的「菜市場」,不負責任地告訴你,根本沒這種東西,蔬菜和肉基本上都得去超市買,那個偶爾出現的「集市」更像是你村裡大集的感覺,能找到的蔬菜也有限,根本滿足不了你想吃香菇、花菜、韭菜等東西的需求。

想吃中國菜?中超,走起。

意大利人對時間的態度

意大利人對時間的看法。基本上認為,時間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趕的。

你要約人?15分鐘遲到是基本的禮貌,30分鐘算正常。

你以為遲到是偶爾的?錯,基本上,每次重要的家庭聚會或者宴會,遲到一小時也不算什麼大事,來個「交通堵塞」或者「老闆拖慢了進度」的借口,是「標準劇本」。

如果你真心在乎時間,那去意大利可要學會放鬆,不然你會每天都抓狂。

至於意大利的商店和便利店,倒是給你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來學會放鬆。

24小時便利店?不存在的!大部分商店下午2到3點會休息,晚上6、7點關門,偶爾如果你幸運地遇到了一家開得晚的商店,那基本是「驚喜」級別了。

意大利的福利——聽起來很誘人,實際有點「坑」

意大利的福利聽起來非常好,孩子上學免費、醫療免費、養老金豐厚……這些都讓人心動。

現實總是讓你有點失望。孩子上學雖然是免費的,但公立學校的質量嘛,大家都知道,基本是不抱期望。

而且,意大利的高等教育水平在歐元區倒數,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了高中畢業就開始「啃老」,至於真正有上大學的,能找到工作的人是鳳毛麟角。

醫療?別忘了「免費」背後是漫長的等待。有可能在公立醫院等上好幾個月才能見到醫生,真要碰到嚴重疾病,排隊的時候可能你就已經「走了」——這就是意大利醫療的現狀。

就算是病人去看病,也得準備好一筆驗血和檢查費用,最便宜的檢查都得20歐元起步,很多人都選擇不去做檢查,直接放任病情發展。

想做手術?那就準備一個漫長的排隊時間,等到你被安排好手術,可能你已經不是最急需治療的那個人。

總結

所以,意大利是一個愛恨交織的地方。有浪漫的歷史和美食,也有令人抓狂的生活瑣事。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奇葩」,意大利也不例外。你得學會跟它打交道,偶爾做個「意大利式的慢活兒」,偶爾跟它急得要命,偶爾又會覺得它就像個慵懶的孩子,什麼都不急,什麼都不想做。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6

白頤路觀潮:


這種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1970年日本人均GDP2050美元,意大利2100美元,已經非常接近。

1980年日本人均GDP9500美元,意大利8400美元,日本已經顯著高於意大利。

1990年日本2.54萬美元,意大利2.08萬美元,差距明顯拉大。

1995年日本4.42萬美元,意大利2.05萬美元,日本人均GDP超過意大利兩倍。

2000年日本3.92萬美元,意大利2萬美元,依然差距接近兩萬。

2010年日本GDP4.5萬美元,意大利3.6萬美元,差距縮小,日本仍高出意大利1萬美元。

2018年日本4萬美元,意大利3.5萬美元,日本還是高出意大利0.5萬美元。

意大利人均GDP再度超過日本是這兩年的事,還有賴歐洲通脹歐元升值,事實上日本這些年GDP越來越實,意大利GDP越來越虛,實際上民富日本還是強於意大利的。

由於半個世紀里日本都比意大利人均GDP高,1990年代和2000年代更是高得離譜,因此在各國30歲以上的人心目中,普遍認為意大利是比日本明顯窮的國家。全球勞動力人口基本工作後意大利都是個比日本窮的國家。

而且意大利貧困地區面積大人口多,富裕地區比較小,而日本地域貧富差距小很多,大都會圈也遠超意大利。很粗暴地講,過去半個世紀里,日本類似現在的江蘇加上海,意大利類似現在的京津加河北。直觀上你會覺得哪個區域整體窮一點呢?

從城建到服務,包括北京的華北地區的粗糙和長三角的精緻的對比,也促進了這種印象的形成,這和意大利與日本的對比有異曲同工之處。羅浮宮里看看各國油畫就能感覺出來,意大利是僅次於西班牙的粗獷,越往北越細膩,尼德蘭/荷蘭人油畫高度細膩精緻,日本人的風格也差不多就是那個位置——歪個樓,荷蘭人梵高痴迷於浮世繪,日本人鍾愛「(荷)蘭學」,雖然都是因緣際會,卻也可能除了巧合有一點氣質相投的成分。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6

nickfa:


感覺很奇怪,中田英壽加盟佩魯賈,發表會上意大利記着問他從發達地區來到落後地方,感覺怎麼樣。

日系高端化妝品公司設置店頭,驕傲點是椅子是意大利minotti的。。。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7

讀書:


因為眼見為實。舉個例子,韓國和日本的人均gdp差不多,但去韓國的國人,經常就覺得不過如此,首爾和北京上海差不多,甚至有人說感覺像到了某個北方二線,但日本是另外一種,基本上一去一個不吱聲。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8

鍾離同志:


首先2022年日本人均gdp3.38萬美元,意大利3.41萬美元,意大利沒有遠超日本;其次日本有全球四大灣區之一的東京都大灣區,而意大利基本上都是小城鎮。第三,城建上日本完爆意大利,且日本有更多高精尖企業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8

利維坦:


大概因為意大利產品銷量不行吧

在中國你可以看到很多索尼和任天堂信徒、豐田和本田死忠粉、萬事得車友…

但是很少看到古馳、普蘭達和阿瑪尼死忠粉,或者瑪莎拉蒂、蘭博基尼、法拉利和帕加尼車友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0 17:58

我去,我一直以為意大利人均不如日本的。

但是整體氛圍比日本好。

我作為曾經的精日,也是看不上日本人那種必須的小家子氣的。

相比較而言,意大利人那種關我p事關你p事的散漫態度就和我很搭。

意大利人看起來也是不怎麼要面子但是要里子的。比如我兒子讀的是當地最貴的國際學校,同學們家裡貴不貴的不知道,富肯定都是富的。但是接送孩子們的車,目前看到最貴的是華人開的特斯拉,其他都是歐寶標緻雷諾菲亞特大眾這種。如果在日本,去這種學校接孩子起碼得是雷克薩斯吧。

開家長會,隨便穿穿就去了,基本上也是華人家長拿愛馬仕和香奈兒的多。放日本,得人手一個kelly或者吧。我這種背帆布袋的,怕是孩子得在學校被霸凌的吧。

工作就更不用說了,我都快在實驗室穿睡衣了。

大概就是這種外在讓人覺得意大利比日本窮吧……



作者:真實姓名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5745230/answer/34207662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