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03篇帖子。
(轉載知乎)葡萄牙為什麼是西歐最貧困的國家?
1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6
2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6

薩拉查為了獨裁,故意限制民眾教育,耽誤葡萄牙幾代人。

薩拉查之所以統治葡萄牙36年,靠的是兩手:一是花大錢討好軍隊,他一邊凍結基層公務員的薪金,普通工人三十年不漲工資,一邊卻給將官們發放額外補貼,賄賂他們不幹政,交出指揮權。一個900多萬人口的小國,養兵20多萬,那時的中國8億人,軍隊也不過600萬;「先軍政治」的蘇聯,人口2.4億,軍隊330萬,論人口與士兵的比例,中蘇都比葡萄牙好不少。薩拉查不光浪費大量國家財產供養冗兵,還豢養了10萬政治警察,遍布城鎮鄉村,偵聽民間的一舉一動。

第二就是愚民政策,利用葡萄牙普通民眾缺乏知識、迷信又能忍受貧窮的弱點,進行中世紀式的獨裁統治。這一點傷到了葡萄牙的根本。

也是他最不可饒恕之處。

作為大學精英、專家教授出身的他,本人正是靠教育改變了命運,也深知教育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然而薩拉查是個非常小氣的獨裁者,又沒有佛朗哥那種打天下的梟雄魄力,雖然薩拉查大權獨攬,卻又個性孤僻,甚至連出來見個生人都渾身難受,正是這些人格缺陷,造成了葡萄牙的悲劇命運,這個小男人為了一己之私,故意限制百姓受教育。

去葡萄牙旅行的英國人簡直懵了,在一個普遍實行免費教育的西方世界,居然還有這樣的奇葩國度:全國沒有一所公立幼兒園(1978年才誕生),小學教育令人髮指:80%的兒童到了11歲就,也就是小學4年級就得輟學,早早流向社會去當童工。政府只負擔7--11歲的兒童的免費教育,而且還得學生自備書本。這種「免費教育」的教學質量還特差,有一半學生在11歲無法取得離校合格證--------按照政府規定,凡是拿不出小學4年級離校證書的兒童,是不允去工廠做工的,哪怕掃大街也不行。

政府只對建立類似於希特勒青年團的「葡萄牙青少年」這種法西斯洗腦組織而上心。

而中學,在絕大多數葡萄牙人眼裡就是「高等學府」,因為只有6分之1的孩子能有幸踏入中學的大門。可即使進去了,又是另一種煎熬,因為所有中學都收費。哪怕最便宜的中學每年收費也至少合160英國先令,這當然不包括學生的生活費用。對英國人的收入來說不算什麼(雖然英國中學是免費的),但對葡萄牙人來說卻是負擔。一般的城市職員或匠人,一年工資大約合3650先令,但他們要花一多半的錢應付食物開支,再除去其他日用花費,余錢所剩無幾。而占勞動力大頭的葡萄牙農民或佃農(所謂的農業工人),一年總收入也才1800多先令,更騰不出這筆錢。還不要說即使節衣縮食又如何?葡萄牙這個960萬人口的國家,一共也才50所中學。至於大學,就更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懸在半空中的聖殿,全國只有三座城市有大學。

中學以上的教育,在葡萄牙實際成了上層階級子女的特權,平民百姓上升通道被封閉,階級固化得吃驚。只有受過教育的城市男性,才有機會到軍隊當一名士官,而廣大農村人口,不移民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正是因為扼殺教育,社會嚴重缺乏人才和技術的驅動,一個和平了近兩個世紀,又有廣闊殖民地可供榨汁的葡萄牙,淪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發電量最低、人口死亡率最高、近一半的國民吃玉米麵包,還常不得不用板栗、榛子充飢的國度。

勞動生產率低下的葡萄牙,中農比歐洲的小農還窮,至於貧農簡直跟乞丐差不多,大部分沒有土地。所謂的工業基本是手工業,高級一點的是加工業。葡萄牙人的工資只有歐洲資姓國家的三分之一甚至十五分之一。他們每年吃到的肉、牛奶、糖只有西歐和北歐國家的一半甚至十分之一。每座城市都有十幾座用破木頭廢鐵條圈禁起來的貧民窟,裡邊的人們衣不蔽體,垃圾堆得比房子還高。成天只能吃洋芋湯的孩子們光著上身和雙腳,政府不許他們上學,也禁止貧民窟的居民與外界接觸,因為那個怕見人的小男人既不肯掏錢為他們找條出路,還頗要面子,怕外人覺得葡萄牙不光彩。即使在葡萄牙最富裕的酒城波爾圖,也有19個座這樣的貧民窟。

而六七十年代,同樣搞獨裁統治的朴正熙卻創造了「漢江奇蹟」,偏安於中國台灣省的蔣記政權,也迎來了經濟起飛。哪怕佛朗哥的西班牙,也在鋼鐵、造船、汽車、機械領域取得可觀的成績。只有葡萄牙, 因為薩拉查的政策,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沒有出路,只好上百萬的去美洲,去非洲、去法國打苦工。薩拉查獨居在埃斯多里宮,這座宮殿俯視著首都里斯本。匍匐在他腳下這座城市,曾是歐洲最繁榮富庶的都市,如今早就淪為時代的棄兒,四五十年代的里斯本,70%的住宅沒有電燈,86%沒有自來水。離首都稍遠的地區,甚至大量農民家庭還打著赤腳生活。本來,薩拉查哪怕有人家一半的魄力,在三四十年代先為國民打好教育基礎,戰後歐洲迎來第一波繁榮期,葡萄牙完全可以收一波紅利,利用有素質的勞動力,承接發達鄰居們轉移的工業產業,或者發展服務業,混得不至於比西班牙差。

而且,那個年代正是葡萄牙的生育高峰期,每年新增2萬多青壯人口,可惜只能白白流失到國外,一年高達4萬人。今天歐洲的難民危機對於法國只算小兒科,因為早在六十年代,巴黎郊外就有一個龐大的葡人「難民營」,搞得法國廉價勞力人滿為患。不斷湧來的葡人又只好繼續背景離鄉往中、北歐跑。可對薩拉查來說,卻是一舉三得,既消除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又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還能帶來大筆僑匯。他卻沒去想想,如果讓這些人接受中學或職校教育再出國,他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寄回一倍的僑匯。可對於薩拉查來說,只要自己能富貴,他不在乎祖國繼續停滯在中世紀。

所以薩拉查即使死去很久,葡萄牙依然很難從他留下的泥潭裡走出來。因為葡萄牙完整的錯過了人口紅利,加入歐共體後,沒發展多久就迎來老齡化,到90年代中葉,每1.8人工作就有1名退休者。

而落下的賬,實在太多了。

以社會發展指數而言,1982年歐共體國家平均以100為標準值,西班牙是55,愛爾蘭58,連希臘也有45,而葡萄牙,僅僅是26。至於同西德的128、法國114、英國98,義大利70,丹麥126比起來,不知差了幾個世界。

按照歐共體1988年的標準,西班牙人口有57%生活在落後地區,22%的人口生活的工業衰退區。而葡萄牙乾脆100%的人口都處在落後地區。

西班牙的城市化率尚且達到77%,葡萄牙只有31%。直到1990年,還有10%的城市人口是文盲,而在農村,文盲率仍高達30%。按平均人口計算,葡萄牙報紙是歐共體乃至整個歐洲發行量最少,也最不賺錢的報紙,因為讀書識字的人太少,廣告費都收不起。

一位美國記者曾經感慨:「葡萄牙除了一座像征著昔日榮光的航海紀念碑,唯一的財富就是悲嘆」。

那時的歐洲,正經歷著經濟奇蹟,連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這些東歐窮國在蘇聯體制下都實現了翻身,一片欣欣向榮,條件更好的葡萄牙卻弄成這樣,這是為什麼?

說來說去,還是私心二字。


3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6

作者:Sri Anakhot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5908/answer/29328984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產業結構差到你難以想像的地步!

2019年,葡萄牙全國出口額最多的產品依次是汽車整車與零部件、精鍊石油、皮革與鞋靴、非塗料紙、木材與木塞、模具等等。

除了整車製造以外,幾乎沒有利潤率稍微高一點,稍微朝陽一點的產業。再來看葡萄牙的三次產業結構,一二三產分別為:

2.1:19.4:78.5,三產明顯過高了,或者說製造業倒得不行,空心化、脫實向虛的問題已經非常嚴峻了。

為什麼這麼說?要知道人口跟葡萄牙相當的捷克(葡人口1035萬,捷克1074萬),一個內陸的低山丘陵為主的中歐斯拉夫人國家,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都還有36.9%,起碼還有斯柯達、現代、雪鐵龍跟本田豐田在捷的工廠,一年好歹能生產140來萬部整車。但葡萄牙不行,造個30萬輛已經能放煙花了。

葡萄牙現在的製造業一片狼藉,居然還抱著鞋靴皮革、紡織服裝、日化跟陶瓷、建築材料不放,實在是很令人納罕。更離譜的是它葡近幾年還一直是貿易淨逆差國,對前葡語殖民地的掌控一塌糊塗,以至於唯一一個能進行穩定出口的前殖民地國家只有安哥拉,出口份額還只佔總體的1.8%,聊勝於無。

葡萄牙的服務業佔比都快逼近8成了,但是旅遊業、餐飲住宿、批發零售、交通運輸跟區域性的金融業不是全世界任何一個經濟體都能做的東西嗎?不可替代性未免也太微弱了些,就現在西歐跟北美的需求都在滑落,到英法德都沒錢出來休閒消遣的時候,我倒要看葡國的三產怎麼辦?


4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7
作者:周浩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5908/answer/293650745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不糾結西歐或者南歐的定義,如果我們看一下歐洲的地形圖,就可以發現葡萄牙實際上位於整個歐洲的死角


不好意思畫筆比較粗糙,把西班牙的加利西亞也划進去了

這個死角的最大特點就是,遠離歐洲大陸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即以低地,萊茵蘭和巴黎盆地所共同組成的「核心西歐」,以及北義大利的波河-阿迪傑河盆地,多瑙河大平原及南德這三個次核心地區。因此位於歐洲角落,遠離歐洲經濟核心地帶的盧西塔尼亞地區,在歐洲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邊緣化的地域


這個國家的歷史記憶其實主要是幾個重要篇章的匯總,一個就是收復失地運動

,因為「葡萄牙」這個國家的形成,就是在收復失地運動過程里,一方面對南方的回教徒作戰,一方面又要防備東面卡斯蒂亞人,從而塑造出的國族認同感——也就是說,葡萄牙人既是征討異教的天主教徒,又在與卡斯蒂亞的數百年糾纏里,形成了獨立的民族意識;第二個,就是大家不陌生的大航海時代開拓者,但葡萄牙之所以成為大航海時代的開拓者,很大原因其實是卡斯蒂亞和阿拉貢

已經成為橫亙在葡萄牙面前的陸上強權,葡萄牙人要開拓生存空間,是沒有能力去正面挑戰卡斯蒂亞的,因此在確立了如今的國土輪廓之後,還是只能走海路對南方已經逐漸衰敗的摩爾人開片,休達

就是葡人開啟航海時代早期的產物(當然,休達後來被葡萄牙人割讓給了西班牙)


如果我們了解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就會看到一個非常顯著的現象

1)在如今的「核心西歐」地區,城市制度,以及圍繞城市制度衍生出的一系列產業,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在德意志地區,低地,以及北義大利

2)但是在伊比利亞半島,城市制度的發展其實是相對緩慢的,相反,政權本身的封建軍事色彩始終非常濃重,這對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亦是很大制約

因此,實際上西葡落後於德意法和低地,並不在大航海時代後,而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就開始了。大航海時代,只是讓西葡短暫地積累了彼時他們生產力所無法消化的巨大財富,而已


伊比利亞半島的自然條件是沒法同「核心西歐」相比的,也遠遜於義大利

說實話,這圖已經算是很友好了,沒有標得更加細緻

伊比利亞半島本身多山,以中間的梅塞塔高原展開的群山之間,穿梭著各種河流,形成了相對比較適合人類活動的河谷地區。而在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上,具備戰略意義的大河一共有五條,其中在半島東部的埃布羅河(Ebro),以西北-東南向的方式注入了地中海,而埃布羅河形成的大型河谷也是後來阿拉貢王國的基本盤,河谷的最核心城市自然就是薩拉戈薩


除此之外,半島上還有四條總體上由東向西注入大西洋的大型河流,即瓜達爾基維爾河(Guadalquivir,或曰貝蒂斯河),瓜迪亞納河(Guadiana),塔古斯河(西班牙稱作塔霍河即Tajo,葡萄牙稱作特茹河即Tejo,因此我用拉丁語稱呼Tagus),以及杜羅河(西語Duero,葡語Douro),這四條河流亦形成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幾片沃土


貝蒂斯河——流經了西班牙南方安達盧西亞的核心區域,並且先後經過科爾多瓦和塞維亞兩大西班牙南部中心城市

瓜迪亞納河——流經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地區,經過了較大的城市梅里達和巴達霍斯,之後為西葡的界河

塔古斯河——由西班牙梅塞塔高原流出,流經西班牙故都兼文化名城托萊多,其支流曼薩納雷斯河則流經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最後一路向西,在里斯本注入大西洋

杜羅河——同樣是由梅塞塔高原流出,其支流先後流經布爾戈斯,巴利亞多利德,塞戈威亞,阿維拉,薩拉曼卡,萊昂等重鎮,之後經薩莫拉,一路向西在波爾圖注入大西洋

也就是說,三條大河(瓜迪亞納河,塔古斯河,杜羅河)以及一系列小河,滋潤了葡萄牙相對比較肥沃的沿大西洋土地。其實這塊地本身是挺不錯的,但不幸的地方在於

1)如前所述,這塊地遠離古典時代以來的歐洲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

2)葡萄牙佔據的只是三大河的下游地區,而上游地區全都在西班牙人手裡

其實大家只要細看一下就知道,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山河分布,總體上都是沿著梅塞塔高原向各個方向擴散的,法西界山庇里牛斯山脈,以及東部同樣西北-東南走向的伊比利亞山脈,北部的坎塔布連山脈,萊昂山,中間的中央山脈,格雷多斯山,托萊多山,以及南部的莫雷納山,佩尼韋蒂科山,包括葡萄牙東北部的星山等等,都是為上述大河以及各種小河提供水源的


這麼個犄角旮旯的地方,國土本身還缺乏山河層面的連貫性,因此在歷史上能夠依靠大航海時代名噪一時,甚至直到今天還有一個體量不小的葡語圈子,已經是這個國家完全超出自身能力的成就了。但是,我在之前也已經講過了,葡萄牙的政治經濟結構,是遠遠沒有核心歐洲先進的(和西班牙一樣,封建軍事色彩太濃),且地緣上先天不足,因此大航海時代所帶來的巨量財富,並不足以讓他們完成超越核心歐洲的升級,等到荷蘭,英國也開始逐漸吃這碗飯的時候,葡萄牙甚至西班牙就只能黯然離場


至於到了近現代,工業革命,科技革命這樣的大事件,更不是葡萄牙這種體量和發展水平,且遠離中心的國家能夠玩得起的了

===================================================

我始終強調的一個概念是核心西歐,即低地-萊茵蘭-巴黎盆地,以及南德,北義大利,多瑙河平原(上述地區意味著哪些關鍵城市,大家可以按著地圖找),而遠離核心西歐的葡萄牙,基本上屬於佔盡了地緣劣勢,因此在歐洲國家裡發展水平靠後也是可以想像的了


至於葡萄牙和希臘誰更貧困,這問題現在也不用爭了,誰會去看菜雞互啄......不過就長遠來說,希臘的前景還是遠好於葡萄牙的,無他,地緣上希臘比葡萄牙好太多了

5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8
作者:艾斯德斯的飛鷹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5908/answer/32672999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似是薩拉查和佛朗哥個人選擇的結果,實際上根子真就是1848年革命後就埋下了。在那段時間,西班牙已經建立了巴斯克的鍊鋼區,加泰羅尼亞的輕工業聚集地,西班牙是有能力獨立建造戰艦的。

你甚至可以說,西班牙除了民族問題,那就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沒啥區別。而民族問題不是因為西班牙政治界不行,真就是命。西班牙疆域太廣,那幾個工業區的的自由資產階級輻射出的民主主義和民族主義根本跨越不了封建地主形成的權威不下鄉的落後荒漠。日本那才多大一點,東京,京都幾個基地直接把農村控制得死死的。

所以西班牙在動蕩中直接爆發了內戰,無論誰獲勝。慘烈的內戰已經證明傳統主義者遙想的田園詩歌是不可能了,所以佛朗哥在1939年開始搞統制經濟,哪怕頂著內戰傷亡後還要再餓死30萬農村人也得把城市工業搞起來。畢竟論押寶沒人比得過佛朗哥,他早就看出來鄉村地主階級主導的傳統主義勢力的完蛋是遲早的。要想把握權力,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才是黑馬。

而葡萄牙,當時沒有什麼成熟的製造業。既沒有民族資產階級也沒有規模巨大的無產階級,相反,政府如果強行推動進步措施,首先在農村人眼裡就是帶來動蕩。薩拉查恰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上台,他的權力來自於農村,所以你也別指望他執行破壞這一切的政策。

其實你把葡萄牙,西班牙和阿富汗放在一起是最合適的,西班牙就是當年抓住風口現代化成功的阿富汗。葡萄牙是沒抓住風口,但總算盼來了現代化的春風吹進來了(歐盟一體化導致為了獲取自由勞動力,社會自由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支持土改這個問題上居然全部達成了一致)。至於你說阿富汗,有個故事叫《你若困於無風之地》。


6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8

土方歲三:


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和後來的英法殖民帝國完全不同。

英法殖民帝國是一個現代化的精於經濟掠奪的資本主義帝國,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帝國更接近於中世紀的阿拉伯帝,是充滿宗教狂熱情緒,喜愛聖戰和封建領主征服掠奪的國家。

和發展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相比,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更熱衷於傳播天主教,征服殺戮美洲原住民。葡萄牙帝國到十九世紀為止,一直維持著殘酷的宗教裁判所制度和「新基督徒」與「老基督徒」制度。

所謂老基督徒就是葡萄牙天主教徒,所謂新基督徒,就是在葡萄牙領土上生活的穆斯林摩爾人

,猶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新教國家的移民,這些人平常受盡歧視,而且如果稍微表露出不符合天主教生活方式的習慣就會被驅逐。直到1774年,歐洲已經快要到法國大革命的時代,美國馬上要獨立建國的近代,葡萄牙才廢除了中世紀的火刑制度,冒犯天主教的人才不用被活活燒死。宗教裁判所才劃歸國家管理,不能再隨便逮捕殺人。

イエズス會同様に強権を有していた異端審問所も1774年までに國家の統制下に置かれ、火刑が廃止される。 日文維基葡萄牙近代史詞條

這就導致了葡萄牙長期的經濟落後,英國法國雖然也歧視穆斯林,但是英法都有相當數量的能夠帶來經濟繁榮的異教徒猶太人商人群體。被很多人歧視是歐洲文明地板的沙皇俄國雖然歧視猶太人和穆斯林,但是早在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沙俄就在法律上保障了信教自由,准許境內猶太人和信仰較溫和的伊斯蘭教派的喀山韃靼商人活動。

而葡萄牙在這一點上遠遠落後於英法,甚至還不如沙俄。它的境內根本就沒有成氣候的商人群體,本國統治者和人民不重視商業沉迷於天主教,其他國家常見的猶太商人群體在葡萄牙又幾乎沒有。

而且葡萄牙帝國的統治者和後世的英法殖民帝國的統治者完全不同,葡萄牙帝國的統治者即不重視商業也對工業發展沒有興趣,葡萄牙帝國境內除了巴西的砂糖工業外就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

葡萄牙統治者如果想穿呢絨衣服想喝葡萄酒就直接花錢去義大利去法國英國買進口貨。甚至十七世紀葡萄牙試圖改革發展本國工業,葡萄牙統治者還拆國家的台,寧願冒著犯法的風險去進口外國貨也不支持國產。

これまでポルトガル経済を支えていたブラジルの砂糖生産は1670年代から衰退し、また富裕層によるイギリスの毛織物、フランス、イタリアの贅沢品の輸入量の増加によってポルトガルの経済狀況は悪化する。
そして金の流入によって貿易赤字が解消された後、人々は粗悪な國産品ではなく法律を犯して輸入品を買い求めるようになった。1690年にエリセイラ伯は自殺し、ポルトガル経済が不況から脫すると工業化は頓挫する。

因此,葡萄牙帝國沒有給後人留下繁榮的資本主義和先進的工業,他們喜愛乾的事情就是傳播宗教和建設奢華的宮殿。葡萄牙帝國殖民所獲的錢財最後也沒有留在本國,而是因為葡萄牙統治者喜愛外國商品流向了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為這些地方的資本主義發展做了貢獻。

葡萄牙帝國留給後人的就是一堆大教堂

這就像蒙古帝國對今天中國內蒙古地區和外蒙古國經濟發展沒有幫助,阿拉伯帝國沒有促進今天沙特約旦等中東國家經濟發展一樣。葡萄牙經濟不行不完全是葡萄牙衰敗後才上台的現代獨裁者薩拉查的責任,它的老祖宗葡萄牙帝國也就那樣。

而到了近現代,葡萄牙的經濟狀況依然沒有好轉,國家沒有什麼發展。這是因為葡萄牙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它有一個比本國更大的說葡萄牙語的前殖民地國家巴西,而且葡萄牙還是英國長期的盟友,英國葡萄牙據說已經結盟了八百年。

因為有比葡萄牙更大更繁榮的巴西國存在,葡萄牙本國有抱負的人才和勤奮的勞動力不會留在本國,而是會渡過大西洋去兄弟國家巴西。反正那裡也都是說葡萄牙語有葡萄牙血統的人,沒什麼不習慣的,各種機會也更多。

而葡萄牙和英國的同盟雖然保證了葡萄牙的安全,尤其是對葡萄牙反抗西班牙可能的侵略有幫助,但是這也造成了葡萄牙無法從其非洲的殖民地安哥拉和莫三比克獲利。因為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沒有被德國佔領的原因不是因為葡萄牙軍隊能打得過德國,而是因為它允許英國商品自由流入葡萄牙殖民地。因此和其他殖民國家不一樣,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負擔居多獲利很少,純屬虧本。

而這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就導致了現代葡萄牙的落後,只能這麼說,對於現代英法人而言,他們的英法殖民帝國祖先的確幫助了自己。但對葡萄牙人而言,葡萄牙殖民帝國真的就是一段歷史而已,它對今天的葡萄牙沒什麼有益的作用。

7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9

作者:杜策Duc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5908/answer/282438106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自1932年始,至1968年終,葡萄牙一直處於薩拉查新國家體制「Estado Novo」的獨裁統治下。這種忠於祖國,家庭和天主的保守意識形態使葡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獨善其身,也使它錯過了戰後的經濟高速發展。

反觀葡萄牙歷史本身,除了香料貿易的短暫輝煌外,其餘時間它一直被拋棄在歐羅巴邊緣。這也使這個默默無聞的西歐小國最先翻開了殖民主義的篇章。然而葡國並未如此長久發展下去:里斯本地震將城區毀於一旦,巴西獨立徹底摧毀了它的絕對霸權。十九世紀末期的內戰使資產階級自由派當政,在自由貿易改革下的葡萄牙經濟蓬勃發展——但英葡同盟把葡萄牙變成了英國的經濟殖民地。英國資本的實力遠勝於薄弱的民族工業,僅僅依靠葡萄酒和沙丁魚的農業社會為後來的動蕩埋下禍根。

1910年,第一共和國被革命締造。在其短暫的執政時間內,過於激進的改革惹惱了保守派,政局因此混亂。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蕭條也深深刺痛了葡萄牙本就落後的經濟。政變後,軍政府登上歷史舞台。

剛剛取得政權的第二共和國首要就是挽回糟糕的經濟局面。薩拉查脫穎而出。作為一個受過系統經濟教育的人,他在得到軍政府授予的經濟全權管理後採取國家主義政策,保護民族產業,在一年內扭虧為盈。經濟部長由此獲得民眾信任,當上了總理。

「祖國,家庭,上帝」是其政權意識形態的代名詞。薩拉查的專制主義被一些人視為法西斯的分支,然而薩拉查並不贊同法西斯主義,在大戰期間也有意與德意保持距離。一個反工業化且宣揚天主教的舊秩序國度,這幾個名詞就註定了它與經濟高速發展無緣。

的確,薩拉查的手段使葡萄牙經濟常年盈利,但這是建立在全民福利保障無限接近於零的情況下的。到薩拉查統治中後期,全國僅三所大學開放,首都里斯本大批人家不通自來水。儘管如此,葡萄牙還得維護其海外殖民地統治。在冷戰的民族解放浪潮下,英法兩國紛紛放棄海外殖民地,而作為舊秩序的守護者,葡萄牙將殖民地升格為海外省,大力推行同化的熱帶主義政策。本就貧困的葡萄牙經濟因熱帶主義敘事雪上加霜。

薩拉查博士於1970年逝世,其新國家體制也在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中被左翼軍官推翻,葡萄牙憲法中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性質。步入新世紀後,民調顯示薩拉查被評為最偉大的葡萄牙人——同時也是最糟糕的。時至今日,葡萄牙依舊是西歐「最左」的地方,或許是拜「哲人王」薩拉查所賜吧。

「這是一個打破鎖鏈的國家

沉默再次歌唱

這是英雄們的歸來

再次戰鬥起來……」


8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9

作者:凱岩城永不陷落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5908/answer/18307211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除了十六世紀短暫的輝煌,葡萄牙就沒怎麼富過。

羅傑·克勞利在《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第一章里就談到這個國家小而貧窮,15世紀時人口也只有一百來萬,相當於諾曼征服時期的英格蘭,國王甚至連鑄幣的錢的沒有;同時這個國家三面被強國卡斯蒂利亞包圍,基本無緣歐洲事務,無法從歐洲的征戰中站隊撈金。

所以,如果不是生存需要,葡萄牙人怎麼可能出海討生活,怎麼可能賭國運打休達?

葡萄牙打通前往印度的航線後,打破了威尼斯和土耳其對香料貿易的壟斷,幾乎摧毀了地中海貿易,亞歷山大港和貝魯特的出口額縮水到葡萄牙人抵達印度前的約四分之一。這一時期大量黃金流入里斯本。

但是到了十七世紀,更加資本主義化的荷蘭在印度洋戰勝並取代了半封建的葡萄牙,葡屬印度迅速縮水,同時英國也憑藉其體量開始碾壓葡萄牙在印度的存在(葡英同盟直到十七世紀中後期葡萄牙從哈布斯堡王朝獨立後才重新確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葡萄牙根本無法維持它在十六世紀的輝煌地位,只能讓位更懂得如何殖民印度的列強。

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初期,由於拿破崙入侵葡萄牙,布拉干薩王室轉進巴西。王室滯留巴西期間賦予了巴西多項特權,客觀上促進了巴西的發展,使其有別於一般殖民地。後來王室複位,王子兼巴西攝政王佩德羅留任巴西,並最終和葡萄牙議會翻臉宣布巴西獨立,建立巴西帝國。這樣一來雖然布拉干薩王室仍然掌握葡萄牙和巴西,但是前者已是君主立憲國,而後者已實現和葡萄牙脫鉤。

到了十九世紀後期,葡萄牙在非洲構建「玫瑰色」地圖的戰略又和老盟友英國的「開羅到開普敦」戰略衝突,英國人自然又是表面兄弟,於1890年向葡萄牙遞交最後通碟,嚴重打擊了葡萄牙的非洲利益。

本身體量不大,遇事往往又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只能這樣了唄。


9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9

風中:


葡萄牙是我出國的第一個國家,大三在布拉加交換一年,感觸感受真的好多。雖說經濟不好,消費水平低,但人民的幸福感並沒有很差,相反,葡萄牙人很會生活。葡萄酒,甜品,美食,派對,旅遊都是每個人生活中很重要的東西,對人對事都很認真,很友好。高中長到大二的痘,來到葡萄牙三個月,完全好了,什麼藥都沒有用。來到這裡,生活節奏慢,壓力小,幸福感高,即使是經濟相對弱,這也是很不錯的。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18 22:09

作者:魯曉芙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5908/answer/245769056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葡萄牙在南歐,南歐國家最窮的應該是希臘吧。

狹義的西歐國家就七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英國愛爾蘭,摩納哥大公國,狹義西歐國家最窮的應該是法國。

你在想德國為什麼不是西歐麼?德國屬於中歐。

你又在想,為什麼不能弄一個廣義上的西歐呢?跟東歐對應呢?把歐洲就分成兩個部分,東歐和西歐吧。

好的,葡萄牙也不是廣義西歐最窮的,還是希臘最窮。

你在想不對啊,希臘周圍都被東歐窮國包圍呢?希臘周圍是保加利亞,馬其頓,,挨著中東國家土耳其了,隔海相望敘利亞了都!還說希臘不是東歐的?

不好意思,西歐是地理概念,更加是政治概念!

希臘一直是西歐國家範疇,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老祖宗。現在衰落了,為西歐國家守衛愛琴海,守衛地中海東段,相當於西歐國家在東邊的看門狗!

不好意思了,希臘,你就是西歐裡面最窮的,不管廣義還是狹義。


好了,不咬文嚼字了,確實葡萄牙窮,和希臘相比可能稍微稍微稍微比希臘好點。

原因如下:

1,葡萄牙偏居一角落,跟歐洲大陸國家交流溝通少,思想文化技術交流少,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潮很難到這裡,葡萄牙錯過了工業革命,錯過了宗教改革,錯過了民主化進程,錯過這麼多,經濟能好麼?

2,在西歐葡萄牙窮,是地板,但是放到東歐就是天花板,東歐的優秀國家的最大成就,也就是達到或者略微超過葡萄牙。

3,葡萄牙是有殖民地傳統的,貢獻了廣闊市場,幾個非洲國家+巴西,讓葡萄牙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有了根據地,佔了很多便宜,發展海外業務相對輕鬆一點。

4,雖然窮,生活質量高,幸福指數高,是歐洲國家旅遊和養老的「聖地」。

最後,提問者對於葡萄牙不滿,是不是缺少人高馬大,金髮碧眼的傳統高大上白人啊?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