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chri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1529899206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畢業工作2年整,裸辭了,因為移民分數基本湊夠了,同時身體健康也不太行了。
講講我的感受吧。
但從個人發展來說
澳洲是一個,下限極高但上限很低的地方。
如果你希望你這輩子就只想找個老婆(老公),再養幾個孩子外加一隻貓一條狗,只求小康不求大富大貴,那麼在澳洲非常容易實現。
但你只要是個純純的打工族,不想着進一步創收,那麼實際生活質量確實比國內的打工族要好,但是上限也就那樣了。一輩子一套自住房最多再加個投資房。
【假設,夫妻2人是純純的澳洲普通打工族】
I. 買房
不理財不設計合理避稅,每人年薪各8萬AUD(達到這數是很容易的),那麼每月稅後合計約1萬澳幣。這個收入哪怕在最貴的悉尼,都可以活得很好。但要想在悉尼買有增值潛力的房子,那基本毫無可能。
因為根據身邊統計學,在悉尼,能買到有增值潛力的房子,基本都需要父母贊助首付(不論任何種族)。如果單純靠自己存首付的,能夠到的也就只能是悉尼過去10多年開發出來的公寓(50-70w AUD)。這個觀察結果,適用於住在悉尼的任何種族。
這裡貼一個澳洲Real Estate的一份樓市報告。有興趣的自己看看
The long game… 30 years of housing values
www.corelogic.com.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5/12237/220829_CoreLogic_Pulse_30years_Finalv2.pdf
同樣是Real Estate的文章,這篇是關於澳洲年輕一代所面臨的住房危機
Will Generation Z ever own a home? - realestate.com.au
www.realestate.com.au/news/will-generation-z-ever-own-a-home/
【假設你想在澳洲本地博職業發展的上限】
那麼首先,如果說你是個一代移民,畢業後從公司底層做起。那你得做好長期晉陞不上去的心理準備。無他,除了極個別非常吃技術水平的領域(比如Quant,比如IT),澳洲職場文化跟國企其實很像,人事優先於實事。公司內部會來事討領導喜歡的人永遠比幹活但話少的人更有出頭的機會。
這也是為啥,在澳洲,Small talk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雖然本人一直認為這玩意極度的虛偽和無意義,但如果要在澳洲職場生存,small talk是每天上班時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
--------------------------------《分割線》---------------------------
評論區有人問什麼是small talk。說白了,small talk 就是,同志(包括跟上下屬)嘮嗑(東北話),侃大山(北京話),噶三胡(上海話)。比如:你周末去哪了啊,吃了啥啊,Syd Wander的比賽你看了沒,巴拉巴拉。如果你是一個不想透露太多個人私隱的人(特別當你所處的工作環境,人人都愛傳閒話),那麼,瞎B扯就是一項你必須學會的技能。
基本上說,澳洲本地人周末愛外出活動,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愛好外出活動的人,那麼能說的比較多。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周末活動是睡覺鍛煉和學習,那麼你就被認為是個無趣的人。
總結就是,small talk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要讓身邊人(本地人)覺得你是一個合群的人。【劃重點】
至於如何small talk,indeed Au這篇寫的不錯的
Fostering Connections: 17 Small Talk Topics for Professionals
au.indeed.com/career-advice/career-development/small-talk-topics
--------------------------------《分割線》---------------------------
收入方面,
按照身邊統計學,拋開那些極端需要智力腦力的領域(比如Quant & IT),悉尼普通工薪族的收入普遍在7-9WAUD之間。一代移民的收入在6-8W之間。
按照個人對工資消費力的理解,悉尼和上海消費做對比的話。悉尼1 AUD 約等於上海2.5 - 3 RMB。簡單來說,你在悉尼掙5000 AUD稅後,那麼生活水準差不多是上海稅後13000-15000 的生活水準。
所以,如果只是粗暴地拿匯率換算來評估工資高低和各地的生活水準,其實是欠妥的。
關於2024年左右,各年齡段的平均工資,可以參考yahoo finance這篇報道
Yahoo
au.finance.yahoo.com/news/average-income-for-each-aussie-age-group-revealed-from-40000-to-103900-003533023.html
----------------------------《分割線》----------------------------
經濟角度,在如何做一塊新蛋糕這方面,澳洲並不是一個理想地。
這個其實也跟澳洲本地文化有關,當下澳洲年輕人里的佼佼者,普遍以進入各領域的tier 1的公司為榮,跟考編考公的心態非常像。做一個穩當的職業經理人。
關於資本(家)的特點,我記得悉尼有一年輕紀實訪談家,請到了前澳洲總理Malcolm Turnbull。Turnbull在採訪最後講了一個澳洲投資領域非常老生常談的問題,澳洲的資本家,普遍保守,不願試水新領域。這也導致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澳的初創獨角獸,為了更好的融資,不得已會跑去北美進而嘗試融資,無形中增加初創企業的時間成本。
Malcolm Turnbull: How Australia Can Become A Technology Superpower
youtu.be/SSBSqDO6fSY?si=uldej13jXbegXDpy
進一步說,由於澳洲本地資本家的保守,通過開闢新賽道進而增加全新的就業崗位在澳洲是相對稀少的。於是乎,國際畢業生在進入本地就業市場時,不得和本就受地方保護主義的本地畢業生進行零合博弈。進而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為何澳洲就業市場其實對於國際生來說,並不友好。
因為跟美國比,相對缺乏當地人做不了的高薪賽道。所以可以進一步推斷,澳洲聯邦政府對一代移民的初期訴求,本就是讓該群體填補本地人不願意做的dirty work的中低薪空缺的。
因此,因為澳洲做不出新蛋糕,進而缺乏賦予年輕卻有才華的草根的機會,進而導致有才華的澳洲本地人不是去歐洲就是去美國。掐尖效應導致本地產業進一步的停滯。
市場也基本都是存量市場。
----------------------------《分割線》----------------------------
ANYWAY
澳洲是好是壞,說白了,因人而異。
如果你追求小康,老婆孩子熱炕頭,那麼澳洲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但你希望有生之年大富大貴,那麼推薦去那些資本(錢)願意投風險極大的新興產業的地方發展,比如美國,比如中國。不僅是因為當地的錢願意冒險,更重要的是,當地也有人(主要是不服命的草根精英)願意為了錢去玩命的卷。
成了會所嫩模,輸了天橋貼膜。
以前對其嗤之以鼻,現在想想覺得這句簡直精彩無比。
Fortune favours the bold (富貴險中求)。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