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chri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4651519/answer/152989920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毕业工作2年整,裸辞了,因为移民分数基本凑够了,同时身体健康也不太行了。
讲讲我的感受吧。
但从个人发展来说
澳洲是一个,下限极高但上限很低的地方。
如果你希望你这辈子就只想找个老婆(老公),再养几个孩子外加一只猫一条狗,只求小康不求大富大贵,那么在澳洲非常容易实现。
但你只要是个纯纯的打工族,不想着进一步创收,那么实际生活质量确实比国内的打工族要好,但是上限也就那样了。一辈子一套自住房最多再加个投资房。
【假设,夫妻2人是纯纯的澳洲普通打工族】
I. 买房
不理财不设计合理避税,每人年薪各8万AUD(达到这数是很容易的),那么每月税后合计约1万澳币。这个收入哪怕在最贵的悉尼,都可以活得很好。但要想在悉尼买有增值潜力的房子,那基本毫无可能。
因为根据身边统计学,在悉尼,能买到有增值潜力的房子,基本都需要父母赞助首付(不论任何种族)。如果单纯靠自己存首付的,能够到的也就只能是悉尼过去10多年开发出来的公寓(50-70w AUD)。这个观察结果,适用于住在悉尼的任何种族。
这里贴一个澳洲Real Estate的一份楼市报告。有兴趣的自己看看
The long game… 30 years of housing values
www.corelogic.com.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5/12237/220829_CoreLogic_Pulse_30years_Finalv2.pdf
同样是Real Estate的文章,这篇是关于澳洲年轻一代所面临的住房危机
Will Generation Z ever own a home? - realestate.com.au
www.realestate.com.au/news/will-generation-z-ever-own-a-home/
【假设你想在澳洲本地博职业发展的上限】
那么首先,如果说你是个一代移民,毕业后从公司底层做起。那你得做好长期晋升不上去的心理准备。无他,除了极个别非常吃技术水平的领域(比如Quant,比如IT),澳洲职场文化跟国企其实很像,人事优先于实事。公司内部会来事讨领导喜欢的人永远比干活但话少的人更有出头的机会。
这也是为啥,在澳洲,Small talk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虽然本人一直认为这玩意极度的虚伪和无意义,但如果要在澳洲职场生存,small talk是每天上班时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
--------------------------------《分割线》---------------------------
评论区有人问什么是small talk。说白了,small talk 就是,同志(包括跟上下属)唠嗑(东北话),侃大山(北京话),噶三胡(上海话)。比如:你周末去哪了啊,吃了啥啊,Syd Wander的比赛你看了没,巴拉巴拉。如果你是一个不想透露太多个人隐私的人(特别当你所处的工作环境,人人都爱传闲话),那么,瞎B扯就是一项你必须学会的技能。
基本上说,澳洲本地人周末爱外出活动,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爱好外出活动的人,那么能说的比较多。但如果你跟我一样,周末活动是睡觉锻炼和学习,那么你就被认为是个无趣的人。
总结就是,small talk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让身边人(本地人)觉得你是一个合群的人。【划重点】
至于如何small talk,indeed Au这篇写的不错的
Fostering Connections: 17 Small Talk Topics for Professionals
au.indeed.com/career-advice/career-development/small-talk-topics
--------------------------------《分割线》---------------------------
收入方面,
按照身边统计学,抛开那些极端需要智力脑力的领域(比如Quant & IT),悉尼普通工薪族的收入普遍在7-9WAUD之间。一代移民的收入在6-8W之间。
按照个人对工资消费力的理解,悉尼和上海消费做对比的话。悉尼1 AUD 约等于上海2.5 - 3 RMB。简单来说,你在悉尼挣5000 AUD税后,那么生活水准差不多是上海税后13000-15000 的生活水准。
所以,如果只是粗暴地拿汇率换算来评估工资高低和各地的生活水准,其实是欠妥的。
关于2024年左右,各年龄段的平均工资,可以参考yahoo finance这篇报道
Yahoo
au.finance.yahoo.com/news/average-income-for-each-aussie-age-group-revealed-from-40000-to-103900-003533023.html
----------------------------《分割线》----------------------------
经济角度,在如何做一块新蛋糕这方面,澳洲并不是一个理想地。
这个其实也跟澳洲本地文化有关,当下澳洲年轻人里的佼佼者,普遍以进入各领域的tier 1的公司为荣,跟考编考公的心态非常像。做一个稳当的职业经理人。
关于资本(家)的特点,我记得悉尼有一年轻纪实访谈家,请到了前澳洲总理Malcolm Turnbull。Turnbull在采访最后讲了一个澳洲投资领域非常老生常谈的问题,澳洲的资本家,普遍保守,不愿试水新领域。这也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澳的初创独角兽,为了更好的融资,不得已会跑去北美进而尝试融资,无形中增加初创企业的时间成本。
Malcolm Turnbull: How Australia Can Become A Technology Superpower
youtu.be/SSBSqDO6fSY?si=uldej13jXbegXDpy
进一步说,由于澳洲本地资本家的保守,通过开辟新赛道进而增加全新的就业岗位在澳洲是相对稀少的。于是乎,国际毕业生在进入本地就业市场时,不得和本就受地方保护主义的本地毕业生进行零合博弈。进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何澳洲就业市场其实对于国际生来说,并不友好。
因为跟美国比,相对缺乏当地人做不了的高薪赛道。所以可以进一步推断,澳洲联邦政府对一代移民的初期诉求,本就是让该群体填补本地人不愿意做的dirty work的中低薪空缺的。
因此,因为澳洲做不出新蛋糕,进而缺乏赋予年轻却有才华的草根的机会,进而导致有才华的澳洲本地人不是去欧洲就是去美国。掐尖效应导致本地产业进一步的停滞。
市场也基本都是存量市场。
----------------------------《分割线》----------------------------
ANYWAY
澳洲是好是坏,说白了,因人而异。
如果你追求小康,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么澳洲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但你希望有生之年大富大贵,那么推荐去那些资本(钱)愿意投风险极大的新兴产业的地方发展,比如美国,比如中国。不仅是因为当地的钱愿意冒险,更重要的是,当地也有人(主要是不服命的草根精英)愿意为了钱去玩命的卷。
成了会所嫩模,输了天桥贴膜。
以前对其嗤之以鼻,现在想想觉得这句简直精彩无比。
Fortune favours the bold (富贵险中求)。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