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虎:
一個單一民族的島國,你說他不排外,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但從現實角度來看,排外本身就是一種歧視,而國際上普遍認為對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的歧視都是不人道的。因此日本,這個老牌的已開發國家,在制度以及立場上可以說是不排外的。
但了解日本的朋友可能知道,日本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建前和本音」。
「建前」就是展現在外界的形象,「本音」則是內心的真實想法。「建前」和「本音」的絕對分離是日本人的基本素養,俗稱「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
嚴格意義上來說,日本是有少數民族的,但一方面是他們曾大肆屠殺少數民族,另一方面殺不死的就儘力同化,這使得即便是仍然生活在日本的少數民族,其民族文化已經非常凋敝了。
在整個國家的文化都屬於一個種群後,和其他人不一樣就成了一種錯誤。
包容的前提是存在差異。
日本人的底層邏輯中,相較於排外,更多是無法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這看似差不多,其實不一樣。因為排外主要的原因是對自身群體的強烈認同,比如猶太人,他們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從而排外。而日本,他們是從根本上不理解異文化。
舉個例子,在中國,各地有自己的方言,這種方言與當地文化息息相關。不同地區的方言很可能截然不同,導致即便文字相通,但在語言上卻會陷入雞同鴨講的尷尬境地。而日本,一個狹長多山地的島國,天生有著大量的地理屏障,但他們的語言卻已經基本一致。雖然仍舊有口音和方言的問題,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完全可以互通的。
去過日本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日本每一處的城市建設都極為相似,經常有「這個地方我好像去過」的錯覺。就因為日本整體的這種「統一性」,導致日本人自幼感受到的文化是以「日本」為概念,而非某一民族。
雖然日本人對地區的認同也很強烈,但日本每個縣之間的區別大致可以類比於一個省份中的地級市之間。而且由於日本國土的狹小,日本人跨縣的移動是非常普遍的。(在日本,縣大致是中國的省級單位)就比如我在大阪工作,並且住在大阪,而我的上司卻是住在京都,每天通勤時間一小時左右。
日本各處之間的差異小更加強化他們本身文化唯一性的固有印象。即便在國際化的當今,日本人看待與自己不同的國家、文化的人時,其實和看外星人的區別不大。都是完全隔絕的。
與此同時,就產生了另外一種現象。日本人對完全融入自己文化的「外人」排斥感也相對較低。只要讓其無法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文化差異的鴻溝,日本人潛意識會把你當做「自己人」。其根本原因還是日本人腦子裡不會時刻想著「人和人之間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個念頭。
所以,結論上來說,日本人是排外的。但這種排外是情緒上的,而不是立場上的。更多是針對於「與自己不同的群體」,而不那麼重視對方是誰。
最後說一個事。
我因為工作原因在日本生活了很久,自然不少遇到日本人排外的情況。因為我的外表打扮都很中國化,和同行中國好友一起也是講中國話,所以有時候會被日本人針對。我一般都是用日語罵回去。對方難免有些惱羞成怒,但這時他們會強調「這裡是日本!」,而我就會回懟「你又不是天皇,這不是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