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晨王:
1
發脾氣發了就發了吧,還能怎樣?
我小時候讀別的孩子的作文,看到一篇被選送的優秀作文。
作者詳細描述了自己被媽媽打,後來媽媽很後悔來向她道歉,最後抱著她哭,比她哭得還慘。
我看完很羨慕,畢竟作為從小被打一員,我也很期望能和我娘有這種感天動地的場面。
然後我就去和我媽講了這篇文章。
我娘不愧是我鐵血的親娘,她看看我,輕蔑地說:這有什麼好哭的,打了就打了,還要道歉幹什麼?
我倒抽一口涼氣。
抱歉,打擾了。
多年後我娘跟我說:當年打你,也是發泄情緒嘛。
我……
好吧。
這一句話讓我發現,打孩子根本不完全是在教育孩子啊。
然而,我還是打過我小妞,她現在還不時戳我:你用戒尺打過我手心,三下,打了兩次!
蒼天啊,小妞子,你怕是對被打有誤解吧!小說女主角都沒你的光環大啊!
你媽當年被你外婆打的時候,那是棍子抽到腿上都是紅條紋哎。
有一種暴力循環假說。
對兒童施虐的人,在童年時期自己就曾遭受過虐待。意味著,童年時期遭受的忽視與虐待使兒童更傾向於在成年後忽視或虐待自己的孩子。
根據這一假說,虐待的受害者從他們的童年經歷中學到暴力是一種恰當且可以接受的處罰形式。暴力可能會代代相傳,因為每一代繼承者都在一個虐待、暴力的家庭中習得了虐待的行為方式(並且沒有學會不以身體暴力來解決問題和實施懲罰的技能)。
但是,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童年曾受虐待或忽視的人虐待自己的孩子;其餘三分之二的童年曾受虐待個體並沒有成為虐待兒童者。
這個理論非常有說服力,我媽媽打我,用的方式是我外公打她的方式——戒尺。
而戒尺,恰是我打我女兒的方式。
後來,我媽媽反抗到離家出走,外公理智地放棄了打她。
我媽媽是在我大約小學六年級有一次咬死牙沒哭,看到用體罰懲戒不了我以後,理智地跟我講:你長大了,以後我不會再打你了。
我是在第二次用戒尺懲戒了女兒以後,發現其實用打罵不能解決問題,不打罵孩子,孩子更能明事理以後,宣告放棄用戒尺的。
看,正好也說明,從小被暴力的孩子,並不全都是選擇暴力下一代的。
對和孩子的溝通有充分的信心,是不必要都選擇發脾氣的。
所以,發脾氣就發了,沒事的,我媽當年說打了就打了,我當時也覺得,好吧,那可能說明她真的沒有打錯吧。
不要去追悔任何事,因為後悔對人的傷害是最大的,會導致下一次出手傷害更深。
更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相信,是全宇宙的力量讓自己打了孩子這一次,那孩子就受著算了。
總結經驗,讓類似的情況不再輕易發生,就已經是對孩子和自己最好的幫助了。
2
咱們是娘,不是神,讓自己更好,才是為娘之道。
相比讓孩子聽自己的,讓自己處在一個好狀態里,才是不會對孩子發脾氣的前提。
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的工作生活沒什麼壓力,孩子也就是天天玩來玩去,我脾氣可真是好。
我會默默看孩子做很多可愛的傻事,容許她把玩具全部灑出來玩,容許她搖搖晃晃抬一個水盆從衛生間走到陽台玩耍,容許她用手抓吃的,弄得很難看的樣子。
前段時間,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有完不成的事情,時常崩潰。
那幾天,我經常對小妞都在說:你,去讀繪本啦!去做英語作業啦!去彈鋼琴啦!快點啦!別玩啦!你信不信我打你屁屁喲!
後來我下定決心調整自己。
第一,一定要儘早把重要的事情全部做完。
第二,每天給自己安排一點學習和寫字的時間,讓自己更飽滿。
第三,狀態不好的時候就保持在聽音樂的氛圍里。
第四,安排時間做讓心跳快起來的運動,譬如跑步,譬如上高能健身操課。
第五,保持足夠的睡眠。
是的,這些都是讓自己身體和心理更舒適的方法,只有自己處在很好的狀態里,才不會去隨時苛責孩子。
孩子做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心境下,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我家小妞自從看了兩次《花木蘭》的預告片以後,只要一路過電影院的宣傳大屏,都要吼:什麼時候《花木蘭》才上映啊?
我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好好跟她說:媽媽也不知道啊,應該快了吧!
有次,我心情實在是太糟,對孩子說:我不想和你說話!我也不想告訴你!你現在可以哭了!
接下來一路就是孩子的哭聲和責備聲和不停問《花木蘭》什麼時候上映的聲音。
再後來的某次,我趁著自己狀態好,在網上搜到了上映時間,還和孩子一起寫到了日曆裡面,教孩子數了日曆,讓她好好期待著。
有時候想想,我只是個人而已,就算我有無數方法能讓自己狀態好,還需要付出努力,還要花很多時間,不是說好就能好的。
如果老娘不開心了,那抱歉,孩子你只能受著。
老娘只是努力把不開心的頻率調低一點,但做不到清空不開心。
3
孩子惹怒成年人的時候怎麼辦?
作為成年人,應該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有預估。
孩子惹到自己是必然的,只是如果有一點預估的話,被惹到盛怒還是不太容易。
一般來講,父母比較受不了孩子的就是孩子哭,先來看看孩子哭的狀況。
第一,孩子哭鬧的時候,先排除孩子的身體狀況。
是的,我一般是讓孩子哭就哭,我不介意,也基本不干涉。
但也是有那麼一些時候,孩子會哭得特別特別凶,而且不停,這種時候我一般會先問問孩子,是不是想上廁所,或者,是不是肚子餓了。
一般來講,我家孩子哭得特別凶的時候,都是非常想上廁所的時候。
也有很多時候是身體原因,咳嗽、感冒、發燒的時候,孩子脾氣也會不太好。
有時候是孩子吃了太多,積食到肝火旺盛,很容易點著,這種時候稍微調理一下,對孩子也會很有幫助。
第二,孩子哭鬧起來,給孩子一個冷靜的環境。
我會放著孩子哭,牽著她的手,或者抱著她。
我絕對不會在孩子哭的時候去和她講道理,沒有任何道理可講,講了孩子也聽不進去。
看父母怎麼對待孩子哭的,可以看自己孩子哭的時候,別的孩子怎麼安慰哭的孩子。
大吵大鬧叫「別哭了」的孩子,通常他的爸媽就是這樣對待他的。
也會有孩子說「為什麼要哭啊!」、「有什麼好哭的!」。
這些都在否定孩子的情緒體驗,讓孩子不能想像自己的情緒判斷,沒有必要的。
讓孩子哭鬧一下,也是發泄的方式。
第三,孩子哭鬧起來,聽聽孩子的抱怨。
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是能清楚描述自己的遭遇的,會跟父母抱怨自己的遭遇。
很好,那就給孩子一個抱怨的機會吧。
父母一天天說要和孩子溝通,連孩子哭鬧都不能忍受是有點說不過去的啦。
這種時候孩子會說很多比較真實的感受,聽聽無妨啦。
做好以上這些預估,才會在孩子真正有了觸怒自己的行為時,有一點準備。
譬如孩子說自己是因為父母不給看手機哭鬧,父母不要去糾纏看手機的對錯,而是冷靜地問問孩子,為什麼不給看手機你要哭?
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的認知和大人的認知,有時候還有很大的不同。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不要在孩子說「我不想上學」這種抱怨中被牽著鼻子走,讓孩子說去吧,然後照樣送孩子上學。
剛寫完,我終於迎來了孩子第一次說自己不想上興趣班。
我問了孩子為什麼,孩子開始大哭,她就說是因為老師批評了她,她受不了,她不能接受老師罵她。
我避免評價老師罵她對不對這件事,陪她一起抱怨了一下,上了個廁所,然後跟孩子講她完全可以不去上,只是去上課的機會很有限,她不去就意味著要把機會讓給別的小朋友。
然後孩子很捨不得的說,我不給別的小朋友上,我自己去上。
4
對孩子發了脾氣該怎麼辦?
第一,無事時,常告訴孩子:別人發脾氣,是沒有處理好自己,不是你的錯。
我就經常這麼臭不要臉地告訴孩子,別人發脾氣,是發脾氣的人有問題,所有話都是可以好好講的。
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防止孩子在遭遇別人發脾氣時候,太過走心。
畢竟很多時候,不僅是我們作為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孩子還有老師和同學,也會發脾氣的。
告訴孩子被發脾氣不是他自己不好,是在幫助孩子不要在當時被別人的情緒擊倒。
第二,了解自己不太好的時刻。
像前面講過的,我們會因為很多事情不太好。
工作的、生活的和人際的壓力,都會讓我們不太好,這個時候,孩子最容易變成被遷怒的對象。
提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太好,調整一下自己,也能減少遷怒旁人的機會。
我會在見孩子之前,把所有工作放下,安撫自己,明天再做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一旦牽掛工作,心情就不會太美。
每個人都不一樣,最在意的事情,往往是給自己最大情緒的事情,就是最該放下的事情。
第三,要發脾氣前,給孩子個預警。
我會提前告訴孩子,我現在已經很生氣了,我不想你再和我講話。
我會有要發脾氣的時刻,在避免自己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之前,先告訴孩子,這樣已經觸怒我了。
我一般是比較認同提前告訴孩子我不想和她講話的,我會專註在重複說,「我不想和你講話」,「我不要和你講話」這種表達上。
孩子會在這種時候,非常能理解我已經不高興了。
當然我也比較好哄,稍微過一段時間,我脾氣過去了,再和孩子講話,就是很好的狀態了,這能避免孩子無端被罵。
第四,可以承認自己用了錯誤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正確的看法。
孩子讀書太笨,完全可以批評孩子不上心。
發了脾氣,那也是很正常的。
那需要理解孩子為什麼不上心啊,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很走心地讀書啊。
理解了以後,可以嘗試告訴孩子:
媽媽確實認為你讀書不專心是不好的習慣,不會的話,你就猜一個我都覺得很好。
但是剛才媽媽發脾氣了,是媽媽的錯,媽媽是可以好好講話表達自己的,媽媽是可以耐心陪你多練習幾遍的。
第五,多陪伴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點,減少衝突的機會。
小朋友的點也是不太多,什麼脾氣是很好摸清的。
我女兒,就是屬於讀書很慢,複述能力很差的孩子,但是一旦說通了,她能記很久。
嘗試了幾次令人絕望的教學以後,我就開始學著換方法了。
不在很急的情況下教孩子新東西。
一次教一點點,以孩子能學會為準。
盡量誇獎孩子學會的部分,避免批評孩子沒學會的部分,避免孩子因為太緊張更學不會。
5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矛盾點,不同的父母也有自己在意的事情。
先反思自己在什麼地方會發脾氣,提前預警,才是根本上解決矛盾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