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4篇帖子。
(轉載知乎)毛澤東當年為什麼沒有去國外留學,為什麼一輩子鮮少走出國門?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5
關於毛澤東,有一個疑問似乎總是時刻圍繞著我們,即他為什麼鮮少走出國門,無論是青年時期的出國留學,還是建國之後的出國訪問,抑或在其他領導人中較普遍的出國休養(養病),毛澤東似乎總是最不「積極」參與的那一個,這究竟是為何,有沒有什麼特殊原因?
首先,在新中國15位開國元勛名單上,即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陳雲、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劉伯承和羅榮桓等15人,毛澤東是屈指可數的幾個鮮少(僅兩次)走出國門的領導人之一。(僅劉伯承和羅榮桓出國次數少於他,僅為一次。)
據粗略統計,在這15人中,建國前未曾出國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但這些人大多都在建國後常常出國訪問或休養,而唯獨毛澤東即使在建國後,也極少走出國門。他平生僅有的兩次出國,分別是在1949年末~1950年初和1957年11月,當時去的國家都是蘇聯。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6
第一次出國,他是為了給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爭取來自蘇聯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
第二次出國,則是為了親自參加莫斯科會議,此前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放出了一顆「深水炸彈」,即舉世關注的強烈譴責史達林的秘密報告,對共產主義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當時親自出訪蘇聯也是更加透徹掌握國家形勢的變化。

除此之外,毛澤東再無其他任何身居異國的經歷。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6
▲第一批勤工儉學生赴法前在上海的合影(後排右1為毛澤東)。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6
其次,在上世紀20年代,赴法勤工儉學其實是中國士子普遍嚮往的夢想,而毛澤東在多方條件完備的條件下,依然沒有踏上出國之路。
在赴法浪潮最熱烈的1919~1920年期間,前後共有20批多達1600餘人奔赴法國,這其中有許多後來都成長為了黨的重要領袖,比如周恩來、陳毅、鄧小平、李富春、聶榮臻、蔡和森、向警予等等,而身處這場風暴中心的毛澤東,不是沒有機會出國,甚至可以說,他其實擁有某種程度上的優先權。1918年~1920年,他身為組織者,多次領導了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幫助同學們籌集資金,親自到上海送他們上船,所以如果他當時願意的話,赴法留學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這裡想要討論的問題是,毛澤東當時為什麼沒有跟隨歷史的洪流,奔赴法國(或其他國家)留學以探索救國之路,而從始至終都堅定不移留在國內從事革命鬥爭?
在此之前,其實有很多人已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們同樣百思不得其解,毛澤東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或者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總的來說,關於這個問題,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說法:其一、「經濟拮据說」;其二、「語言不過關說」;其三、「更想去俄國留學說」;其四、其他個人原因。
這裡想要說明的是,無論是事實依據還是理想假設上,前三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6
▲1919年11月26日,新民學會在長沙合影,後排左起第四為毛澤東。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6
其一,說毛澤東是因為經濟拮据而無法留學,顯然是有些不符合實情的。當時他的家庭雖然不算很富裕,但其實在韶山沖是家境較好的,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頗有經商頭腦,早年在毛澤東剛出生的時候,家裡已經有水田15畝,年收產稻穀60多擔,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後,等到1918年的時候,毛家已經算是韶山當地標準的富裕人家了。
雖然在1918年和1919年,隨著毛澤東的雙親相繼因病去世,毛家遭受了致命打擊,但毛貽昌留下的田地房產依然是足夠應付一次出國留學的。事實上,後來是毛澤東親自勸說弟弟們,先是變賣家產,後將錢財分給了窮苦人家,帶著毛澤民、毛澤覃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
另外,即使毛澤東個人無法承擔留學經費,他當時的恩師楊昌濟,特別是由楊昌濟介紹而結識的愛國民主章士釗,是絕對有能力資助其出國留學的,而這兩個人對毛澤東都頗為欣賞和器重。事實上,當時毛澤東組織的幾批赴法留學生,最後都是受章士釗的資助才成功赴法。
1920年毛澤東帶著楊昌濟寫的推薦信,在上海找到了章士釗,之後章士釗幫他籌集了多達2萬元的留學經費,毛澤東拿到這筆錢後,將大部分給了赴法的湖南留學生,最後還剩餘了一小部分,都用在了後來的湖南反革命鬥爭上。
所以,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上來說,毛澤東是不大可能因為經濟拮据而被迫放棄出國留學的。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6
其次,說毛澤東是因為語言不過關而無法留學,也是非常有失偏頗的。事實上,毛澤東的普通話雖然帶著濃濃的湖南方言特色,但是他從始至終並不怯於表達,甚至可以說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1918年和1920年先後兩次來到北京,他成功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章士釗、熊希齡等社會名流結識,主動與他們探討時政和學術問題,並受到了廣泛的讚賞。
1919年前後,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會主動去跟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學生領袖傅斯年、羅家倫等人交流,毫不怯於自己的身份和口語劣勢(湖南口音普通話),雖然最後並未成功。
「在那些來看報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新文化運動的著名領導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我對他們抱有強烈的興趣。我曾經試圖同他們交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講南方土話。」——《紅星照耀中國》,埃德加·斯諾

此外,毛澤東還經常寫作文章,並在北大旁聽期間主動參與學校的許多討論會,發表自己的見解,他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想深度是受到了李大釗的充分認可的。
除了普通話,毛澤東其實對外語是頗有興趣,且具備一定的外語學習基礎。從17歲開始,毛澤東初次接觸了英語後,在幾年學習經歷中,無論是湘鄉的東山高等小學堂,還是後來的省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一直堅持英語學習,所以客觀來說,他對於外國語言是具有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認知的。
換句話說,毛澤東當時如果真願意出國留學,相信是不會讓語言成為了他的「攔路虎」,眾所周知,毛澤東擁有十分強大的自學能力,和樂於為學習而吃苦的品質。
1912年秋冬,時年19歲的毛澤東主動從湖南全省第一中學退學,後來,在1913年春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之前,他獨自一人在長沙的省立圖書館,度過了他「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自修生活。
當時毛澤東在長沙並沒有固定居所,一直是被迫寄居在城裡的湘鄉會館,那裡距離省立圖書館大約有三四里地。當時為了多看點書,他每天總是第一個進館,最後一次出館,只有在中午才會外出買點燒餅或米糕充飢,日復一日,雨雪無阻,一直堅持了半年時間。
據當時圖書館的李姓管理員後來回憶,「那時候,圖書館每天早上一開門,迎接的第一個讀者就是毛澤東,他每天天麻亮就動身,到圖書館已等候多時了;每天下午關門,要『歡送』毛澤東,因為他走得最晚,不提醒他,他還不走......」後來,毛澤東在回憶這段經歷時也曾說:「我貪婪地讀,拚命地讀,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拚命地吃一樣。」
在這段時間裡,毛澤東自己擬定了一個以攻讀社科書籍為主的自修計劃,還制定了別具一格的學習藍圖,最終通過高效率的學習,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書籍,學識上、思想上都得到巨大提升。結束這半年的自修生活後,毛澤東就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成功考入了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後併入省立第一師範)。
所以,從毛澤東的自學能力和肯吃苦的事實上看,如果他真願意去法國留學,語言應該不會成為其中的阻礙。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7
再次,說毛澤東是因為想去俄國而放棄了去法國留學的說法,從事實看是有一定的依據的,不過,當然這也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早在1918年到北京的時候,毛澤東當時的世界觀還比較局限,對西方的思想政治理論了解並不多,後來是在李大釗的引導下,才逐漸對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列主義產生興趣,並認可其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
所以,從1918到1919,毛澤東思想經歷了一個從歐洲轉向俄國的變化過程,到1919年底,毛澤東已經基本喪失了對赴法留學的興趣,對俄國留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1920年春,毛澤東在給周世釗的一封信中寫道,「我覺得俄國是世界第一個文明國,我想兩三年後,我們要組一個游俄隊。」後來,其還曾在《致陶毅信》中說:「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頓往俄。」
同毛澤東一樣,陶毅和彭璜也都是湖南湘潭人。陶毅時有「長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稱,新民學會時期,毛澤東曾與其交往甚密。彭璜早年曾與毛澤東共同創立湖南黨組織。

之後,毛澤東確實曾計劃去俄國學習馬克思主義,不過後來因為黨內事務繁重,1921年國內政治形勢風起雲湧,最終並未成行。
總的來說,無論是事實依據上,還是理論假設上,上述三個外在客觀原因,其實並不能成為毛澤東沒有赴法留學的阻礙。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8
最後,要說毛澤東當時之所以沒有跟隨大流出國留學,最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在其價值觀和性格上。簡單說, 他當時也許根本就不想去國外,換句話說,要想尋找救國之路,他更認可通過在國內學習和實踐的方式去探索,而不是「盲目」地出國留學。
多年後,1936年毛澤東在接受斯諾採訪時,解釋自己不去法國的原因,是「我對自己的國家還了解得不夠,我把時間花在中國會更有益處」。
事實上,當時無論是出國留學的周恩來一類人,還是留在國內的毛澤東一類人,他們的初衷都是一致的,就是尋找救國的「藥方」,即毛澤東後來所述的:「吃飯睡覺都是想的如何把中國搞好。」而毛澤東之所以更願意留在國內探索,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在毛澤東看來,世界文明可以分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而東方文明則以中國文明為主。對於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毛澤東有著超乎一般人的濃厚求知慾。在他看來,如果不了解本國歷史和文化,貿然出國的結果不會好,最終歸來可能仍舊是「糊塗」。
二、在毛澤東看來,想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並不一定拘泥於地理位置,親身經歷雖好,但書本同樣可以提供大量的知識。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6 18:38
早在省立圖書館的半年自修生活里,毛澤東對國外的文學、思想名著,歐美國家發展史等書籍,都已經是如數家珍了,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等等。後來1919年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時候,毛澤東又在李大釗的幫助下,「近水樓台先得月」,大量閱讀了北大圖書館裡的許多西方書籍。
應該說,1920年前後,毛澤東通過讀書,對西方思想政治理論已經有良好的認知,書本上的知識對他來說已經是浩如煙海,他十分認可和擅長這種學習方式。
所以在1920年3月,毛澤東在給好友周世釗的信中,極力抨擊了某些人罔顧本國文化知識,盲目出國追求西方戲論的作法,是錯誤的、愚蠢的,即「我覺得求學實在沒『必要在什麼地方』的理,『出洋』二字在好些人看來只是一種迷。中國出國洋的,總不下幾萬甚至幾十萬,好的實在太少,多數呢?仍舊是糊塗,仍舊是莫名其妙。」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