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說毛澤東是因為語言不過關而無法留學,也是非常有失偏頗的。事實上,毛澤東的普通話雖然帶著濃濃的湖南方言特色,但是他從始至終並不怯於表達,甚至可以說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1918年和1920年先後兩次來到北京,他成功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章士釗、熊希齡等社會名流結識,主動與他們探討時政和學術問題,並受到了廣泛的讚賞。
1919年前後,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會主動去跟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學生領袖傅斯年、羅家倫等人交流,毫不怯於自己的身份和口語劣勢(湖南口音普通話),雖然最後並未成功。
「在那些來看報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新文化運動的著名領導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我對他們抱有強烈的興趣。我曾經試圖同他們交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講南方土話。」——《紅星照耀中國》,埃德加·斯諾
此外,毛澤東還經常寫作文章,並在北大旁聽期間主動參與學校的許多討論會,發表自己的見解,他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思想深度是受到了李大釗的充分認可的。
除了普通話,毛澤東其實對外語是頗有興趣,且具備一定的外語學習基礎。從17歲開始,毛澤東初次接觸了英語後,在幾年學習經歷中,無論是湘鄉的東山高等小學堂,還是後來的省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一直堅持英語學習,所以客觀來說,他對於外國語言是具有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認知的。
換句話說,毛澤東當時如果真願意出國留學,相信是不會讓語言成為了他的「攔路虎」,眾所周知,毛澤東擁有十分強大的自學能力,和樂於為學習而吃苦的品質。
1912年秋冬,時年19歲的毛澤東主動從湖南全省第一中學退學,後來,在1913年春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之前,他獨自一人在長沙的省立圖書館,度過了他「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自修生活。
當時毛澤東在長沙並沒有固定居所,一直是被迫寄居在城裡的湘鄉會館,那裡距離省立圖書館大約有三四里地。當時為了多看點書,他每天總是第一個進館,最後一次出館,只有在中午才會外出買點燒餅或米糕充飢,日復一日,雨雪無阻,一直堅持了半年時間。
據當時圖書館的李姓管理員後來回憶,「那時候,圖書館每天早上一開門,迎接的第一個讀者就是毛澤東,他每天天麻亮就動身,到圖書館已等候多時了;每天下午關門,要『歡送』毛澤東,因為他走得最晚,不提醒他,他還不走......」後來,毛澤東在回憶這段經歷時也曾說:「我貪婪地讀,拚命地讀,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拚命地吃一樣。」
在這段時間裡,毛澤東自己擬定了一個以攻讀社科書籍為主的自修計劃,還制定了別具一格的學習藍圖,最終通過高效率的學習,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書籍,學識上、思想上都得到巨大提升。結束這半年的自修生活後,毛澤東就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成功考入了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後併入省立第一師範)。
所以,從毛澤東的自學能力和肯吃苦的事實上看,如果他真願意去法國留學,語言應該不會成為其中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