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2篇帖子。
(转载知乎)在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4
在喵本大学读书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4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10648956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我很早就关注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对墨尔本的感情是如此复杂,一直无从下笔,直到今天我的另一个回答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参加就业有普通985的实力吗?忽然得到了很多赞,我决定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下这个回答。
按我妈的话说,我从小被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照顾得太好了。在家里,习惯了被娇惯,想做什么基本不会被阻拦,比方说我没有零用钱的概念,需要花钱和爸妈说就行;学校里,成绩较好又不惹事的学生总是很被老师照顾,我记得自己偷偷吃块巧克力什么的,老师们也会睁只眼闭只眼。这样想下去,如果我念了高三的话,如果继续保持我高二那时候的学习态度,或许也就读了复交同济(坐标上海,进这几所容易一点),但是,我偏偏不想待在家附近,一心想出国。
想来想去可能是从小新东方的班念得太多了,整天听老师说的都是出国读书的故事,自己的所有学科里英语也是最好的,所以从头到尾我脑子里都是出国。我那个时候很向往去美国读本科,我在曾子墨
的书里知道了朴茨茅斯,在希拉里和宋家三姐妹
的故事里知道了卫斯理学院,我当时借了很多怎么DIY申请美国本科的书,在脑子里构思怎么写PS,研究大U和文理学院哪个好,怎么选学校给ED……
有一天我和妈妈说,“这个暑假再不报名SAT的班的话,申请美国大学就要来不及了。”
妈妈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好像她第一天知道我是真心想出国读书一样,拒绝了我。
后来交涉的结果是她同意我出国,但是不同意去美国,认为那里有枪击,社会治安太不安全,加上家里有亲戚在澳大利亚,所以想让我去读墨尔本大学。这时候我爸来横插了一脚,说,“你要是出国的话就不要读高三了,整天做那些卷子有什么意思,你要是非得读高三你就在国内上大学。”就这样,我既不能读完高中,也不能去美本,我成了高二读完去澳大利亚念预科然后进大学的人。
回头看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一直听我任我的人,偏偏在人生如此重大的抉择上拒绝了我;而在她看来,她听任我到了极致,明明不愿意我出国,却终究妥协了。总而言之,我们最终谁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有意思的地方概莫如是。
澳大利亚的学校其实很好申请,比申请美国容易多了,但是我了无兴致,任由家长给中介付钱,一点都不想管。高二的时候我一时兴起考过雅思(单纯想看看自己英语实力,没想到后来用来申请澳大利亚),所以我出国什么也不用准备。那年生日附近我的offer就到了,心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如果被拒绝,我或许会惊讶一下。预科嘛,雅思5.5就能去,我看看自己7.5的成绩单,感觉实亏。
==============================================
那一年的七夕刚过,我就坐上飞机飞赴南半球。刚到墨尔本的我,在家里做美国AP的书,亲戚去赌场玩儿的时候把我放在foodcourt,我就在Crown里面的小桌子上写龙门微积分,这画风……
(我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就懒了,因为我觉得预科的课实在太简单了,作业在开课前半小时再做也能做完,数学课上戴耳机看电影最后还是考满分,因为教的实在是简单啊,一节90分钟的课用来教你怎么因式分解
,日子久了让人没什么好好学习的欲望。
其实除了数理化之外,别的课还是挺有挑战性的。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HOI(History of Ideas,讲古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方思想史)。我毕业以后有一次在校园的马路上碰到当时HOI的老师,他以前是在墨尔本大学教书的,能在大学里教书就很牛你懂吧,我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要去预科当老师呢?他说,因为他觉得这非常rewarding,带国际学生学习是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没想到大家对HOI的老师记得那么深,这边插一句,有没有人还记得Rod,也是教HOI但是好像不教Main Intakes。记得Rod曾经假装生气地说:你们adver'tisement怎么这样念的,不要和美国人学(附带鄙夷眼神),读ad'vertisement。还有他上课的教室因为heritage之类的原因教室里连空调都不能装,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喜欢他的课,想念经典的Veto(有人记得他的surname
吗可不可以remind我一下?)
其实预科砸了很多资源和钱,比如人手发一个iPad,送你50刀充值卡(当然,源头都是我们国际学生的学费),教学楼也很土豪,丰富的Mac机房,钢琴房(后来还买了很多古筝),每个教室都安装Apple TV,Wifi不限流量不限速随便你蹭网下载电影。国外的实验室条件确实很好,当时的物理课和化学课,都能亲自动手做很多国内做不到的实验。你问我预科在硬件上哪里亏待我了,我真的说不出。
只是周围的同学经常让我觉得我从市重点落到二本去了,和家里打视频的时候我真的快要落泪,回过头来想,那时候如此年轻,头上时时刻刻冒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难以和现实世界和解。
其实我以往学习的动力是来源于我想比年级里其他的人优秀,而不是我自己有什么理想,尽管这种区别在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实际上,我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我好像不喜欢和学渣们一起玩,但也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其实,我可能更适合在一个大家都很强的环境里,让这种氛围带着我去竞争去努力,我意识到我不是那种只要给我好的老师和资源我就能自己去做事的人,我是如此依赖大环境。差不多预科读了半年,我整个人已经半废了,天天想逃课,只是碍于老师们认识我而无法逃课。
预科最后有考试,不过很简单,比如三个小时的数学卷子我可能四十分钟就做完了,所以我一直觉得预科是开出来捞钱的。不过就这还有20%的淘汰率,这生源细思恐极。
我原本报的专业是biomedicine
,并不是多喜欢医学,只是这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最高。但是最后选志愿的时候,一想到要读三年本科+四年MD+一年placement+十年进修才能成为specalist
专科医生,我就放弃了,我一点都不想读那么久的书。
所以我就去了录取分数线第二高的商科。不像Melbourne Model下面的理工科非要读3+2,商科只要三年本科毕业就可以满足认证申请PR开始工作了,一想到这么快就能毕业回本,我就好开心。
母亲从未有任何希望我早点毕业打工补贴家用的想法,甚至希望我能读研读博。可是我累了,那一年过得太累了,我在课堂上寻不到人生的意义。睁眼和闭眼之间,我听见周围人喋喋不休的耳语,他们说,介绍你去工厂里叠衣服好吗,去卖保健品试试看吗,你以后能拿到PR吗,谁谁当年实在留不下来回国了……
那段时间,我双休日在华人餐厅打工,下班以后火车转电车去赌场的快餐店,工作到夜里十点。赌场里没有钟,却有不灭的金色灯光。化在尘世烟火里的时候,我才感觉人生有些许意义。那个时候的工资是按年龄给的最低标准,一个小时只有14刀,但这是我第一份签合同的工作。回到学校的时候,和刚刚结束7-11通宵夜班的朋友打个招呼,觉得自己也并未拼命到哪儿去。
或许学业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线了……
不过我也没有太不思进取。进大学之前的那个假期,我选择去读GMAT并参加了模考,看了看740的成绩,我觉得算是为商科这条道路做好了准备。
=============================================
我对大学生活的印象很浅很浅,浅到我只能说出几个片段,
我记得第一周开学,我去上了一门accounting
的lecture,然后就再也没有去上过课,我甚至记不得自己不去学校那去干什么了,我只感到我终于可以逃课了,就算有attendance,老师也不知道我是谁,不记得我的脸,好像预科那么久不能逃的课,我终于可以在大学尽情逃了。
这不是我,这不应该是我,而我确实就是这样了。平时有assignment
做一做也能交,tutorial偶尔也去上一上,至于老师们的名字是喊不出的,如果期末的试卷上印一道题,请选出下面哪一张图是你的任课老师,那我有75%的概率会选错。
尽管期末考试不可能出这样的题,在SWOTVAC那周我还是慌了,因为我觉得我啥也不会竟然就要去考试了,那这不是要挂科吗??只能临时抱佛脚看看slides和tutorial sheets,至少拿个H2A的均分还是没问题的。
我一点也不想学习,不仅拒绝读研,甚至为了可以早点不读书,在summer里读了两门课,又在学期里overload了两门,两年半把本科读完了……
===============================================
回头看的时候,我发现墨尔本大学有很多闪亮亮的地方……当时不在状态的我却忽视了,我好像读了一个比国内专科还短的学位,飞快地上完了学,就结束了。
我大学的时候选修过阿拉伯语(是不是hin有意思),因为墨尔本大学除了读一个degree还可以同时叠加一个diploma,我当时就想叠加一个语言类的(哎,早知道CS后来这么赚钱,我就叠加一个编程类的),那么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都可以自己学,国内新东方也一堆一堆的课,何必占用大学的学分,花好几千刀去读?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阿拉伯语。
试想一下如果你想在国内这么干,首先阿拉伯语除了北外上外
等院校,没几个学校能开,就算开也轮不到你作为兴趣去上。墨大就什么资源都有,而且都对你开放。
阿拉伯语的老师真的好好(哭),真正的professor来给你十几个人的小班上课,你理解一下就是那种可以开几千人的大课的professor几乎一对一教你了。难也是真的难,怎么有阿拉伯语这么难学的东西,每次念喉音的时候我都觉得我要吐了,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而且没有元音,比如listen只会写lstn然后看你的积累和语感自己去猜是什么单词。当时抱住了一个文莱的妹子的大腿,在不努力的情况下也能应付每周的作业(写句子,翻译,课上presentation等,讲道理别的课也就偶尔来个assignment,阿拉伯语的commitment太大了……),课上很多都是家里本来就说阿拉伯语或者波斯语的二代移民,我压力好大,感觉跟不上穆斯林的姐妹们。
后来发现老师的答疑session很有用,本来没想到的,因为商科的课的答疑都是你有问题再去问,其实没什么太大帮助,而阿拉伯语的老师把答疑时间弄得和开小灶一样,就像是额外多上了几节课,此等福利,岂能错过。
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阿拉伯语的课程设置让我觉得老师和资源都很对得起墨大的世界排名,如果当时能坚持学习下来肯定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半途而废是因为学习到第二年的时候,老师不讲英语了,全程阿拉伯语上课了,我是真的跪了,因为我大一学的不扎实,很多时候都是靠大腿帮忙和考试时候的小聪明,现在变成每周写日记交上去,臣妾做不到啊。再加上如果真的叠加diploma
,很可能要变成四年才毕业,而我一心想要提前毕业早点摆脱学生生涯,所以把那门课退掉了。后来我听说professor还问过我去哪里了,可能因为我是唯一一个中国学生所以记得我吧,哎,现在想想真的很惋惜。
但是,也讲点开心的事,有一段时间我的白人小gay室友把他的房间短租出去了一段时间,是一位妹子来住,聊天的时候忽然发现她家里会阿拉伯语(外表看不出,她不包头巾),然后我说我也会,她就直接用阿拉伯语和我打招呼,我当时竟然反应过来怎么回答了。她超开心的,后来走的时候还送了我一个装满巧克力的瓶子和贺卡。
================================================
其实墨尔本大学的社团也很优秀……我在这边给大家举MUDS的例子吧……
作为对辩论很感兴趣的人,我一进大学就加入了Melbourne University Debating Society,从此对英语的自信就变得直线下降(微笑)。
我觉得在西方国家,辩论社是一个精英出没的地方,大家的专业以politics和economics为主,基本以后会读JD,毕业以后做律师或者从政。
又是唯一一个中国人(哎,所以你看澳大利亚大学收中国人多又怎样呢,这种社团里还是几乎没影儿啊),我厚着脸皮和大家去参加了Australs(世界第二大辩论赛,第一大基本认为是WUDC,当然EUDC也喜欢说自己是第二大),大家穿西装谈笑风生的样子真的很很很好看,那一年的最佳辩手给了我们社团的男生,在wiki上翻看历年的冠军,发现悉尼大学也很强。是在那个时候,我有一点点体会到所谓的elite是什么。国内喜欢把澳大利亚大学放在鄙视链的底端,然而几乎没有人去接触核心的圈子,我也只能远远地观望而已,但是我确实看见了,这些私立高中出来的精英,谁看了不夸一句澳大利亚大学真配得上它的世界排名。
后来我没有再去MUDS玩儿,可能我觉得融入白人精英群体有一点难,对于当年社交上还很生疏的我来说尤其如此。其实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很优秀的团体,但是我太怯生生了,我真的不会社交,不敢和大家去每周社团结束以后的beer drink
,不敢晚上去参加聚会,想起来也是错过了很多。现在应该会好很多,至少现在没有那么胆小了哈哈。
五六年过去,发现大家现在几乎都去了律所,商科背景的妹子去了麦肯锡
,前两天查了一下澳大利亚律所的排名,才发现我经常看到的那个名字原来是top1,真的很为大家开心。
============================================
不过对于国际生而言,找工作难还是难的。
我本科只读了两年半,秋招又要提前一年申请,也就是我刚刚进大学读了三个学期,只过了一个寒假一个暑假的时候,就要开始投秋招了。由于春夏秋冬是反过来的,所以国内的暑假实习我没办法做,毕竟我的寒假只有一个月。而唯一的暑假,被我用来读summer修学分提前毕业了,所以,情况就是,在我理应秋招投简历的时候,我一份能用的实习都还没做……
这境遇简直感人……
我在仅剩的第二个暑假回国塞了两份实习,然后就是我的最后一学期了。
有时候想想,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赶着毕业……
===============================================
我不愿意继续读研是有充分理由的。其实我很清楚自己,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做作业,如果读研,也只不过再耗掉两年青春年华。至少我还能为自己做决定。
实际上,我人生后来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自由意志的体现。既能勇敢选择,也能不悔承担,再也没有十六岁出国之时的模糊和犹豫。或许我应该感谢那年的博弈,虽然没能去美国,但是极有效地让我学会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连父母也不得插手。
其实人只要没有把时光白白浪费,就算没有用在学习上,也会体现在别的地方。如你所见,我其实是一个打工小狂人。有任何打工的机会,我都乐于去试试看,从最基础的餐馆开始,慢慢进阶圈子,一点点升级。我记得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一个月能有两千多刀的收入,那个时候我感慨,打零工都能如此,或许这儿真是打工者的天堂吧。
就连毕业以后开始全职工作,我也没有放下平时傍晚和周末双休的兼职;赚钱令我太快乐,经济独立的感觉真好,工资存起来尽量只花兼职外快的感觉真好。我喜欢咖啡香里的brunch,NGV里的展览,蹦迪时的tequila shot,Lui bar窗外的夜景,深夜的炸鸡啤酒,清晨的可颂
,下午的甜点,隐秘小巷里的日式拉面
……我感恩能遇见和蔼可亲的Crossfit教练,也能体验性感撩人的pole dancing,能够在合适的周末去悉尼歌剧院看正在上演的opretta,去珀斯
观赏蓝色印度洋与粉色湖泊的交界……我哪里数得清墨尔本的这些美好回忆,每每打字的时候想念要从心里溢出来,我还没有写喧闹的夜市,静谧的郊区,以及那么多如同电影的镜头……
在夏天的晚上,开车去海边,看对岸灯火,星星点点,我想人生还能如何幸福呢?
=====================================================
对墨大的好感,在毕业之后意外地直线上升。或许是想起了我阿拉伯语的教授,或许是想起了辩论时大家争相用上扬音调说出的“Mr/Mrs speaker, ...”,也或许是毕业后渐渐结识了那么多优秀的alumni,忽然发现天空很大,世界也很大。
大学之大,好像把什么样的人都归在了一起,洒落下来透过毕业的滤网,珍珠的归珍珠,沙砾的归沙砾。
我毕业以后去了一家五百强金融机构的后台工作,前台的大叔在和我打招呼的时候,喜欢说“Hello Melb Uni graduate
”以示同类人的自豪。
在那么多林林总总的的networking event里,我总是记得,在CFA的晚宴上,我看见蓝白两色的一桌,那就是墨大的颜色。
如果我早一点知道,身边的人会去牛津和斯坦福读研;如果我早一点知道,不仅仅北美CS的起薪有十万,那些去了我想去的金融机构某些岗位的校友,也有10w+的起薪;如果我能早一点确信,墨尔本大学的上限真的有那么高;是不是我就不用那么消沉和难过,不用间歇性地疯狂努力和持续性地消极厌学;或许我不必等那么久,不必等工作以后,才确信当年去的地方是值得的。
有时候会觉得如果能不读预科直接读大学多好呢,漫长的预科生涯磨平了我的意志,当我第一次坐在墨尔本大学的考场里,发现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真正要用满的时候,手很酸,心很慌,知道自己肯定要考砸了,却很开心,这才是我想要的标准。(可惜我没有因此好好反省,在之后的日子里仍然对学习得过且过,我想这是我的问题吧。)
墨大冷酷在于它从来不会救你,任你自生自灭,只管按时收钱;墨大吸引人在于它无穷无尽,在最高的顶尖它总占有一席之地,它告诉你你有可能,能够到的话就去够吧。
============================================
想了想准备加一个后记,因为有一点担心这个回答会被理解成“任何结果都取决于自己”的cliche,No,这种鸡汤我喝不下,也不愿炖。这方面的态度,大家可以看我很久以前的回答(看了眼时间,那时候我都还没进大学hh):
如果不是为了移民,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留学呢?33 赞同 · 33 评论回答其实我一直清楚,单纯的比较是无意义的,对于学校,每一个出彩的学生都是校友,但对于自身,并不是每一个例子都会相关。维基百科
和宣传手册没有一丝假话,墨尔本大学确实毕业了许多优秀的人,我的所见所闻向我证明了这是事实,我也知道放眼国际,墨尔本大学
是一所世界名校,实至名归。但是,那些许许多多去了最好的岗位的人,大多数都是pr和citizen
,作为国际学生,我很清楚要那些找工作的心酸。我记得大学的时候看到Telstra的招聘启事接受国际生,在投递网申的时候却发现这仅限于engineering岗位;我还记得计算机系的朋友去纳斯达克做了实习,我第二年也递交了申请之后,对方特意邮件告诉我他们也很抱歉但不是pr不可以;那个时候是有一些觉得,专业弄人,如果我当初学编程也肯定能学出来,可惜选了保护主义更浓重的商科呢hhh...
找工作是艰难的,我几乎没有过过简历关,唯二的两家面试,都给了我最终offer,但是我连第三家的面试都没有拿到过。我或许真的很能体会在异国他乡找工作的艰难,常常觉得自己是不是也会毕业就失业(which我觉得很耻辱,though我知道这很正常),我不想在毕业以后花一年的时间考英语,读职业年,凑分,拿身份,拿完身份再开始找工作,我就是觉得凭什么别人可以直接投简历,而我们就这里也不能投那里也不能投,感到气愤,但是在别人的地盘,只能follow别人的rule吧。
我在另一个回答里推荐过毕业以后直接回国,因为就我个人和身边同学的经验,回国很大程度上会找到档次更高的工作。我毕业那年收到过很多面试,四大、电商、咨询等等,但是都因为人在国外+对方不肯接受视频面试而没有进行下去。唯一遇到愿意接受的是一家外资投行,她给我国外的手机号打电话,约好在线上进行群面,整个招聘阶段让我对这家公司的印象特别好,之后我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向朋友安利(虽然它本身的名气可能并不需要我来安利)。最后虽然拿到offer,但因为想在国外工作,加上岗位毕竟是中后台,最后要签合同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拒绝。(其实认真地觉得,这样做可能不太好,放了对方鸽子。)
无论如何,这是个人的选择。我很年轻,我希望能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作为人生的体验。失去应届生身份怎么办?以后可以再读研再找,我才二十岁,有什么需要着急,至少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读研的意义,读研为了什么,何必要去随大流读书。有时候,我很感激自己是本科出的国,可以在毕业以后停一停,思考人生。我想如果我是一个25岁的研究生的话,或许真的只能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浪费不起在国外晃荡两年再选择人生方向。
没有身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困局,而墨大并没有帮助国际生改善这些困境,尽管收着我们比local贵三倍的学费。
这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事情,推在一所学校身上有失公允。我只不过碰巧是那个运气好,毕业没失业的国际生,在工作中继续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校友,所以愿意为墨大
说几句好话;但是我并没有忘记,不是每个人运气都那么好,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我也可能毕业即失业,无论我是什么样,墨大都不会管我。
毕竟,在最高的顶尖,墨大总占有一席之地。
只是,在拷问自己有没有本事够到的时候,我们也有权利去拷问学校,你能不能推我去够到?(别忘了,学生是甲方,付那么贵的学费,就是为了让人自生自灭吗?)
我见过墨尔本大学优秀的一面,也见过留学生辛苦的一面,既反思过个人的努力,也认为宏观环境不能隐身免责。真正的读书体验是很复杂的,不是一句鄙视链底端可以概括,也不是一份国际大学排名就可以总结。我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大家看得更全面,故写下这个回答,也是对过去人生的一份交代。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6
作者:瑞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1230488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八月份刚毕业,想当初入学时,特别想获取在墨大的一手体验信息。网上搜了半天,大多都是移民留学中介发布的广告,信源少之又少。所以是带着一片空白而来、磕磕碰碰地摸索,直到两年后才将这片空白一点点地补足。
那么,就希望借着这篇答案,让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可以提前对墨大有一个丰满的认识,而对自己的master时光,有个交代吧~本篇的主题,其实应当叫做,在墨大的图书馆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除却二代们,大部分来读master的人,还是想要有所学,说不上学有所成,但起码,重新构建了知识框架、拓展了智识的外延。所以,如果是抱着这种态度来求学,和图书馆相关的回忆是最令你感到沉稳和踏实的吧。那些洒遍在一个个桌脚的时光,终将成为你寻梦的底气~
笔者就读于Master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course-based的,专门招收本科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但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有点商科背景,要么学过二专,要么在国内学过会计学原理
~如我,萌蠢地什么都没学过,入学时以为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是要有点哭晕的~所以,我第一个学期,前半学期花了高考的力气来追赶身边的同学,成绩越来越好,到最后一学年8门课有6个H1,还是蛮令人欣慰的~
所以,什么事,开头都是最难,挺过去了,一切都会慢慢地开花结果~Anyway, 下面介绍正题~
一. FBE图书馆(全称GIBLIN EUNSON)
锵锵锵~商学院的嘛,自然第一个图书馆就是FBE图书馆咯~
它的名字叫GIBLIN,但是有点尴尬,大家基本不喊这个名字,习惯地将其唤为FBE 图书馆

此图书馆是我待得最长、最爱的一个,没有之一!尽管身边的小伙伴从第一学期对此图的共同喜爱,演变为后期纷纷转战law或者baillieu(这几年扩招了,FBE座位变得越来越难找),只有我始终爱之如一~
先是ground,一进去最右就是一排沙发,可以舒适地坐着查查资料~商科的妹纸,颜值很高滴~
ground外里走到头,就是号称学霸专坐的一排位置。凡是期末能再次占到此座位者,必是学霸无疑~因为,他们起码是7点半来占这个“豪华专坑”的~给学霸们鼓掌~
这个是ground的小机房~两年四个期末,笔者都是在这里复习的。有得人觉得键盘声有点小吵,可是不造为什么,可是我在这个房间特别能集中注意力呢~嘿嘿,下面一张图是期末学霸模式开启时,第一个到达占领此地的场景~
接着就上楼咯~到了level 1
看看大家埋头苦读的身影吧~
这位MM的发型好仙好美~商院的美女真是不要太多哦!

壮硕的打印机是可以用来自助扫描、打印的~
下图这样一个小单座再带一个小台灯,简直是我第一学期的又一最爱哦~一般楼上是早上9点开,需要在开馆前排队,冲在第一批上楼的人流前可以抢到的!台灯是特别自然柔和的黄色,可以让心沉静~
是不是很有学习的氛围~

再来点bonus,下图是FBE的lecture room,上课体验不错的,想起最后一学期就是在这个台前做了不少presentation,还有点羞羞哒~

大家注意下面的地毯哦,反正我刚报道那天是被亮瞎了,果然是商院,连地毯都印着钱$啊,处处教我们惟利是图,哈哈哈...这个地方是spot六楼,平时小组讨论和吃饭都可以来,会有冰箱、微波炉、洗手液和保鲜膜。
二。LAW图书馆
说完了FBE,接着就顺道说说坐落在FBE旁边的law吧。大家都知道,在澳大利亚法学和医学是最牛逼哄哄的两个专业咯,law出来的一般都是社会精英,在这样的背景下,law会有一堆的富爸爸校友的,总而言之,不差钱!
当当当!
先说student lounge
,感觉law喜欢各种色彩明亮的颜色~沙发很舒服有木有~
law在很多的设计都有些小惊喜的,那两个镂空的吊灯,是不是让你感觉不是图书馆,而是什么“家装”展览馆呀~看来学law不仅需要啃大部头
的书,还需要一个点点情趣来增加灵感~
中间的两个半圆的组合沙发很酥服~
下面的study area是只有law的学生可以进的(需要刷卡),里面简约又时尚~原木设计很贵的噢~
除去学习和讨论的study area,law真正的图书馆在三楼,馆里的设计是大桌子,一桌可以坐很多人的那种,所以容量比FBE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移恋law的原因啦,因为好找位置~
冰山一角~

三。brownless图书馆
我前三学期很少去brownless的,最后一学期因为brownless比较容易订到project room来讨论,而且开馆时间较长,才开始来的。但是,到了brownless后,才知又是一番新天地~
brownless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有点像网吧。。。而且整体灯光和配色有点。。。暧昧,哈哈哈~
有图有真相啊!暧不暧昧大家自己判断。。。。。
学习区片蛮有感觉的,往上看会得到天花板的密集恐惧,往左右看会有点置身于某会所的既视感。。。不过,还是很适合讨论的~
似乎大家不太清楚brownless的方位,导致brownless的project room是最好预定的~
鉴于地理的褊狭,帮助大家定位一下,走你!就是它了!

三。Baillieu图书馆
Baillieu是墨大的主图,是所有图书馆中最大的,建馆时间最长也可以容纳最多的人~因为商科的活动区域都在奶牛楼spot,所以我去主校区的baillieu不多~
怎么讲,应该只有baillieu能让你从图书馆窥探墨大的历史。baillieu
的ground很现代的,但是往上走,能看到比较陈旧的桌椅,很多桌椅上也会有刻画~卫生间也会相对旧一些的。
ground的主色调是“红”,和brownless不一样,红得端庄和肃穆。

这是Baillieu一层的风格,超级像办公室吧,一块块的小隔间,在学生时光提前体验办公室咯~
下面就要展现本图古朴的一面啦~再上一层,到了二层,靠窗边就会找到这样的桌纸~
上面会有各种刻字,都是历史的痕迹呀~鲁迅先生的“早”字变成了“BONG”。。。
嗯嗯,大长排桌子和law的有点像,但是泛黄了,椅子上也会有些破损,透着深深的年代感~
你好,旧时光~
四。ERC图书馆
去ERC的学生属于工程类和计算机类会比较多,整个图书馆男生很多,女生很少。说实话,对于我来说,会有点吵。可能同学们做项目会需要讨论~觉得如果需要用台式电脑可以选择这里,如果是要静静地看书推荐其他图书馆~
不过ERC的整体色调还是很有活力的!而且,它的开闭馆时间,也比较长的~晚上能到凌晨一点~
一进门就是沙发,还没准备好学习状态,可以慵懒地坐会儿啦~
ERC最不缺的就是电脑咯~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性别比例~以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场地。。。哈哈。。。脱单利器,不谢。。。
好啦,决定在此结束掉这篇图书馆安利咯~
其实还有些图书馆没有讲到呢,比如Architecture楼的图书馆,arts楼的study area之类的,很遗憾没有来得及去拍这些图书馆的图片咯,希望后来者可以帮我补充啦。
总之,墨大每个图书馆都会有点自己的小特色,这也是西方人很讲究的“独特性”吧~在自习的时候,选择不一样的图书馆来调剂一下,也可以增加学习的效率的~
以上是在墨大各个图书馆的学习体验啦,如果能为对墨大心生憧憬的同学提供一个有关墨大的比较丰满的印象~也就不枉我码这么多字和传这么张图啦~
谢谢阅览咯~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6
作者:Jessica Yukin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920802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毕业工作后更新一番答案。
毕业前后在香港和英国都有上过学。对于墨大
的感受是,研究是业内公认的,但对于教学,不实用也投入不够。
以前因为关于blood的选题曾经采访过日语系教授,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就是这所学校非常competitive,同事之间都不太讨论其他的话题。由此可见,墨大对于教授科研的要求一定是非常高的。从港中文和我在英国的学校来看,墨大的研究确实是做的数一数二的。
但是,正因为对老师的科研要求高,在教学上似乎没有其他的学校那么重视。因此很多专业的老师可能重心都不在教学,对于教学仅仅是完成任务即可。对于Arts来说,体系不够完善,应该学到的研究方法并没有系统的教过,仅仅靠3节小课告诉你如何写academic essay
,这个就跟没教一样,怎么样做定量分析或者怎么样做定性分析一概不谈。
而且有一些tutor仅仅是拿钱走人,曾经遇到过一位新闻写作课的tutor,每周的consulting hour都和没有一样,明明是他的consulting hour,和我说没有时间,同时一周内也没有任何别的时间见面,那请问你拿这个钱是为了什么?可能是太多的学生并不会利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一些人也就此摸鱼了吧。但还是要夸奖一下日语系的老师,每一位都非常尽责,是我印象最好的老师们了。
同时不实用和澳大利亚本身工业界的水平跟不上学生的要求也有关系。本身澳大利亚就不是工业发达的地方,学校教的东西又非常偏向理论研究,对于一些媒体这样的专业,根本没有办法达到业内所需的要求,比如只有一门新闻写作课,而且没有摄影课或者今年才刚刚开设python等等,学生毕业之后非常尴尬。再加上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非常一般,甚至可以用差来形容,就算毕业之后回国给人的印象也非常不好,这可能才是知乎上黑澳大利亚那么多的原因之一。
而比对英国或者香港,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做研究的同时,学校会尽可能多的让你达到工作需要的条件,实用的情况下又能够保证大学的意义所在。学校不仅对科研有要求,对教学的要求更高,基本上每一位老师都尽心尽力,课也讲的非常透彻到位。
评论区有想要转学或者去读研究生的同学,留学这个决定真的可以反复思考反复掂量,自己要有清晰的目标,才能做出一个负责的决定。如果单纯靠他人的建议或者意见,都是一家之言,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不能给你100%满意的答案。
评论区被问到了在Farrago是什么样的体验,在此分享一下。
当年误打误撞进了Farrago,那时候可能第一届招campus reporter,所以负责人和我还有小小的面试。其实面试就是聊天非常随意,已经不记得具体问了什么了,大半部分时间都是我在问对方问题,最后要求我邮件发他们一下自己写过的文章,之后某天就收到了成为campus reporter的邮件。
现在的录取都没有那么严格,直接在11月或者6-7月的时候发送报名的邮件就可以,如果有特殊的要求会单独联系你的。
真正开始写文章还是2016年的时候。大部分的campus reporter
都是casual的,没有每个月发文章的硬性规定。集体活动的话,每年都有固定的party和年末的颁奖典礼,每个月有word play,这种纯粹local玩的游戏真的完全不在行。最先开始的时候还有一次并没有什么意思的campus tour
,总的来说算是集体活动非常少的地方。之后有跟过一次Federation budget的调查去堪培拉
,机票住宿自理,不过我第三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主办方没有办法邀请校报,所以全体被鸽,大家在学校加班了2天,做了live还有video和radio放送。
由于杂志是月刊,所以在平时论文很多的情况下也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压力,采访是件有趣的事情,跟过2个在华人圈内炸过的选题,莫名知道了很多内幕(我真的就是个码字的不想掺合...);后来个人的作品有被学校science museum选用,做了专门的网页展出。选题的话,杂志每个月会提供一部分,也可以完全自己找然后投稿,总之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自由度非常高,但是毕竟是UMSU下方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还是和学校保持着良好的行政关系的。
杂志每一届的主编和编辑都非常棒,每次的文章都会认真修改,不得不说对个人的书写能力帮助非常大,不过每次修改文章的编辑都是不同的人,所以并没有完全秉承正式工作的杂志社编辑对接固定的作者这样的模式。
但是相比国内校媒,Farrago几乎没有任何内部培训,所以如果没有相关经验,或者书写能力稍有欠缺,即使投稿也不一定会录取。
——————————————考完试的我——————————————————
更新一下。
因为打算停用知乎一段时间,所以就不一一回复各位的私信和评论了。这个学期开始我会很忙,也有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我也不是中介,不是人生导师,更不是知乎人生赢家(大雾,所以对于私信或者评论里的留学问题我可能都不会再一一回复了,知乎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关注。希望能理解,也感谢大家。(你们要是找到了靠谱人生导师,麻烦介绍给我,带我迎娶高富帅,走向人生巅峰。
生活方面的事情学弟学妹们可以加新生群,问下直系学姐学长。
——————————————我是美丽的分割线————————————————
读的Arts,给不了什么很大的参考,法律纯粹因为兴趣选的,问我各种问题我也不是很懂呀。
亚洲人特别特别多,最好的朋友都是马来西亚人。他们会各种语言特别神奇,无论中文英文方言交流都无障碍。
在国外值得深交和能够深交的好朋友可能就一二,毕竟如果不social的话,一般都是上课say hi,下课say bye。
以下回答都是福利,长文慎入,拿好不谢。
从各种activities
来说,感受最深的其实是学校的大多数服务和福利都和学生脱节,很多事情很多福利完全不知道,新世界总要自己探索。
从去年到今年都一直迷失在学校的各个官网里,默默吐槽下自己每到一个大学都是大二才开始真正上学的节奏。
作为一个在校媒混了两年多的人,真诚的建议,想要了解一个学校或者当地文化,请加入一个校媒。
校媒
Farrago,校刊,很正直很正经的校媒,即使有自由的话语权也是和学校方面关系不错的媒体;
Fodder,学校广播,在UMSU似乎是4楼有一整套设备;
Above water,真文艺刊,出刊不多,而且内容就是一本小册子。
图书馆
官网有介绍,我就推荐一个不学习的图书馆。学校有一个叫Rowden White Library的图书馆,非常棒,有各种DVD有声读物电子书,完全免费,而且最近中午还放行尸走肉第六季
!完全棒呆!Please don't study!
我个人真爱是ERC,因为有很多民俗学方面的书,还有各种现当代小说,完全满足我,我准备这个学期在ERC当一颗蘑菇。
博物馆美术馆
在swanston那条街上,有一个Ian Potter Museum,基本上也是arts有的课程去上课的地方,会有讲解,定期有各种展览。
UMSU宣传的一个是George Paton Gallery,这个没去过,专门给学生办展览的,其实有点鸡肋。
学校有一个museum and collections的官网,可以订阅newsletter,会定期告诉你有哪些展览,特别棒。
学校有专门给fine arts学生的作品室,感觉设备齐全特别想去...
Theatre
学校有各种workshop教你怎样使用各种设备,成为一名幕后技术狗啊。灯光声音等等等等。
学校学生戏剧社很多。经常关注Union House Theatre有惊喜,去年去看了一场Avenue Q挺棒的。肯定一下去年中华剧社
(好像是的吧)改编的维罗妮卡的房间
,还是不错的。
上个学期看了一场Grease,还有学生演出的《亨利四世
》,以及Southbank那个校区演出的《仲夏夜之梦
》,都不错。《溺镇》看到宣传了,但是最后临近期末没有去。
还有借麦等设备的地方,这组织叫AV,看到的时候我心里一紧。
福利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各种free BBQ,免费早餐等等。除此之外,学校每个星期都会有多场(因为不止一个组织定期举办)free lunch hour concert。学校有choir这种只算pass/fail的课最后会登台表演感觉很棒呢;文学院还有如赏析意大利歌剧这样的课程。Public lecture是可以subscribe的,别老说我们没有美帝高大上都没有名人来讲座(虽然是不太有名...但澳大利亚这个地方非常小,如果你关注新闻的话,请的专家也都是高校的那么几个人,局限性很大)。
招聘会
学校的career centre除了效率太低之外还是很靠谱的,可以去官网下载英文简历的模板,CV写完也可以免费修改。
社团
学校真的什么社团都有,不要老关注几个学生会辩论社这种,有带你吃吃吃的带你拿着单反拍照的还有打BP的带你跳舞带你玩MUN的,还有圈钱的AIESEC或者是创行
都有啊,好好看招新小册子别老问学姐啊!因为在之前的大学玩多了所以我自己倒是对这些没有兴趣了。
就学生福利而言,比国内大学还是好很多的呐,但,求学校别这么傲娇总让我自己探索世界,就不能好好告诉学生吗!毕竟学费这么贵!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7
作者:Arrivau澳大利亚财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29912006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些来自University Review Australia的评论供参考:
"I struggle with the workload and bad communication in the MTeach and not enough time to study for lantite and these things when we have 9 assignments of 1500-2000 words to write in a 6 weeks period" - 这是一位MTeach专业学生对该校课程负担和沟通问题的抱怨。他指出了课程负担过重和沟通不畅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Please improve your culture and student support, Unimelb. I came from one of the top schools in Singapore and I struggled to excel in Melbourne University. Not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manage the content, but I felt so isolated most of the time. It also didn’t help that I am doing architecture and the course content was even more hectic than most. I came in with bright hopes but now I am not so sure. Althoug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not the majority, I almost always see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an locals in my class. This supposedly leads to a more global outlook, but groupwork settings are difficult and not enough support is given to these students as well to manage and adjust to the environment." - 这是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学生对墨尔本大学文化和学生支持的批评。他指出了在该校学习的孤立感和缺乏支持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他还提到了建筑专业的课程负担过重,以及小组作业环境的困难。这个评论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观点,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了解该校的文化和支持体系。 
"Reputation research and reputation – that’s how Melbourne Uni gets its ranking. The actual point of university is to educate and it doesn’t do that very well at all. Biggest regret of my educational life – avoid it like the plague." - 这是一位曾经在墨尔本大学就读过的学生对该校教育质量的批评。他认为该校注重声誉和研究,而忽视了教育本身。这个评论提供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校。
"It is easy to find nice and cheap accommodation in Melbourne. A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finding a place to live before arriving. Melbourne is great for food, footy (AFL) and going out. I found it difficult adjusting to a major exam at the end of term (instead of smaller ones throughout). It puts the pressure on. Overall was a good experience. Melbourne Uni is a stimulating place to study and the city has to be one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 这是一位国际留学生对在墨尔本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评价。他认为在墨尔本找到好的住宿非常容易,而且这个城市有很多美食和娱乐活动。他还提到了期末考试的压力,但总体来说,他认为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是一种刺激性的体验。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7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275748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年前在墨大语言学系读了两年半。在澳大利亚这么多年,这个系是让我觉得最平等、公开、自由的一个地方。
1.老师在课堂上公然出柜。还是很牛的怎么看都很保守的老师。之后没几个星期又请假去参加小孩的学校演出,小孩是和前妻生的。这个老师是我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个同性恋,如果不是他,我可能还要走很长的弯路,才会真的领会到其实同性恋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正常人。
2.有节课不知道怎么讨论到牙缝能不有菜这个问题,有个埃及来的同学说牙缝有菜是个非常英美化的文化歧视。老师很惊讶地问,难道在你们埃及,牙缝有菜没关系吗?埃及同学说,虽然不雅观,但是也没什么,剔出来就好了。大家都一副“啊,说的也是”的表情。从那以后我就觉得牙缝有菜是件小事。还有很多事其实都是小事。
3. 我们学的是英语外语教学,课堂让有个澳大利亚学生讲她们当初在越南,越南教学条件多么恶劣,学生多么不听话,本地英语老师水平怎么怎么差。当初在座的有很多英语非母语将来打算当英语老师的人,大家都觉得非常尴尬。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说,如果真像你说的教学条件这么恶劣,学生那么不听话的话,老师水平差显然不是最大的问题啦,能有老师上课就不错了是不是?那个澳大利亚学生想了想说那倒也是啊,不过——。不过后面的话没有让她说完,这种对英语母语和非母语学生的微妙态度,反正我觉得让人蛮舒服的。
4. 还有个老师,女教授后来当了系主任的,身材苗条,打扮相当时髦,后来一起聚餐菜知道她一直单身。当时她问一个国内同学,你的小孩几岁啦,同学说6六岁,你的小孩呢?女老师沉默片刻说我没结婚。气氛可谓相当尴尬。然后这个女老师很随意一笑,轻描淡写说it just didn't happen。我听顿时觉得又优雅又有范。这是我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个应该一直会终身未婚的人,觉得其实也挺正常的。
反正在我刚在国内接受国洗脑教育后的那几年,很多关于文化、种族、性取向和婚姻的态度都是在墨大语言学系上学的时候形成的。现在换了专业,知识都丢得差不多了,这种氛围想起来还是很怀念的。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7
作者:星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14483332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只用了两年时间从墨大数学系本科毕业后,我觉得终于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我从四年多前,还没申请Trinity的时候关注这个问题,看遍了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幻想着我也有坐在Parkville的校园里,喝着咖啡读数学书,听鸽子划破天际的声音,看各色人种的学生们畅谈学术的一天。
浪漫时间一晃而过,从Trinity到Peter Hall,从Discrete Math Major毕业,我拿到了属于我的那张Bachelor of Science学位证。离开墨尔本后,我无数次想在这个回答下写下属于我自己的,关于墨大的体验,却发现故事太多,无从开头。




最初的一年里,我还时常去St. Kilda Beach看海,搬着凳子坐在海浪扑不着的近处,把阳光留在身后,ct在右手边,游人,海鸥
,形形色色,我一坐就是一下午。还在Trinity的时候,我不去学校图书馆,只去州立读书,州立图书馆510号书架有许多数学巨著,配合复古的穹顶和它独有的书香气,我度过每一个无所事事的白昼。
在Trinity的日子,我三生有幸,Drama遇见了Dr. JY执教,韩国人,幽默,严格,风格奇怪,他教我演戏,戏里戏外的许多人生观直到今天都深深影响着我;
EAP分到了Level 3,组里新加坡人、马来人占绝大多数,我那时英语不好,却有一位叫Sam的广州同学引领我,他理解我不敢说话的艰难处境,鼓励我,陪同我,他是个有着独立个性的Gay,文笔好,口语好,后来读了Psychology,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我将要毕业时,我们在STOP 1偶遇,双方变化都太大,但还是能辨认;Drama同组的Nhi,有着极佳气质的越南贵族,我们一同吃火锅、香锅,东北小厨
,Nhi后来得了严重的胃病,没有留在墨尔本,去了阿德莱德
休养生息;同组的Rachael,也没有留在墨大,她目标明确,毕业就去了RMIT学传媒。
Trinity的大多数同学后来都与我分道扬镳,不再有更深的联系。比较特殊的有Ruby,我们后来去了东京交换,时常聊些废话题,云吸猫;Bright后来成为我在墨大的至交之一,我们在初期拥有相当一部分重叠的课程,并且常年一同混在ERC的图书馆里;虫哥
是Literature的同学,很会吃的顺德女孩,后来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下去,言辞奔放无顾忌,但是个热心肠的好人;其余的一些南京老乡时有联系,偶有交集。
在Trinity的学生,只要智商正常,按时写作业,好好学习,最终都能进入墨大。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会在未来仰仗melbourne model,如愿以偿地学了数学,计算机,物理,日语,统计,去世界各地挥霍青春,还能将学分最后带回墨大。




在墨尔本的第二年,我成为墨大的大一学生。墨大的CS Department宠坏了freshman,两个H-index
高过50的教授,NLP方向的PROF. Tim Baldwin教最基础的Python,爱好折磨学生的PROF. Alistair Moffat教最基础的C++,最后我拿着Tim的推荐信,却没能去东京。当时的我受好友鼓舞,鼓起勇气学了Accelerated Mathematics(AM),研究Algebraic Geometry的Alex Ghitza MIT毕业,有着令人惊叹的思维速度,而Accelerated Mathematics II是大一生唯一接触墨大分析方向的明星PROF. Barry Hughes的机会。他们如此耀眼,撑起了墨大四大排行榜的学术排名,而我在每一节畅游数理世界的lecture上感叹着自己的渺小。
在AM的学习旅程里,我有幸结识墨大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从Trinity就与我保持奇怪关系的Olivia,她后来去了哈佛,给我带回了人生最珍贵的一个水杯;当时还留着潇洒小辫的Alex,我们大一结束后,同时将第一份实习贡献给券商IBD,而他结束实习后前往沃顿商学院
交换,并且留在费城拥有了一段RA经历,在学术的道路上我与他相差太远,他已成为每一个墨大商科学术后辈的向往;Kechen是个相当独特的杭州天才少女,坐在一个课堂上,她年龄不大,却拥有极强的学习力与适应力,后来她谈了一个同样优秀的精算
男朋友,先去了LSE,而后去了UCSD交换,多样的人生具有无限可能。AM是墨大最高难度的数理基础课,云集了一圈未来墨大最耀眼的人物,他们来自Actuarial/CS/DS/Math/Physics/Biomed,后来都成了Dean's List的常客。




在墨尔本的第三年,我借墨大的平台进入了人生快车轨道。我去了日本、英国、中国交换,拿下四张不同的学生证。实习很快填满了CV,行程被GRE、overload coursework、part-time intern塞满,我开始无惧于向他人表明自己墨大学生的身份。
这一年是我同我的身边朋友高速成长的一年。在伦敦,我认识了盐城少年Blake,他如今和墨大的另一位如今在香港的学长Patrick已成为墨大就业向学生的领袖;优秀的学弟学妹相继来到,当前身在新加坡的Jr.,没有人知道他的未来能走多远;将墨大的melbourne model和exchange system钻研到极致的家明,对他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保持着无限温柔地引领与帮助;在图书馆里同度了数个日夜的Hannah,直到今天也和我在ABC美好社会咨询社一同为慈善与咨询事业奋斗;Spencer是关注了我知乎的学弟,也是19年中奖Stern交换的高分选手,他在复星
实习时,身边不知不觉围满了真正的Stern本;Lili想应届做产经,一度海发私信套磁大厂HR,终于如愿去了鹅厂;Abel已是gap刷实习的第二年,一个墨大大二Commerce中国学生的上限,就应该是夺下HK某BB Summer Offer,他做到了,从广西北部湾银行
到HK IBD。
我忙,在ERC的无数个日夜里,我忙疯了头。




没有人是能轻易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但墨大的平台不会限制那些有想法的学生。
我仅用两年时间,提前完成了本科学位。
在没有荣誉学位
(hons)的情况下,我收获了全美第八的杜克大学和欧陆第一校苏黎世联邦理工
的商科Offer,完成了从基础科学到商科的转行第一步。
我没有在墨尔本呆完整的第四年,疫情到来,我回到国内,进入喜欢的行业工作,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
我也同墨大校友一起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都是哈佛、斯坦福、耶鲁、哥大、芝大、宾大
、LBS、牛剑、康奈尔、UCB……毕业的澳大利亚本科生,让我更进一步见识了澳大利亚学生的无限可能。
这一年我对墨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我不再沾沾自喜,也不再甘于低人一头。
很多人说Melbourne Model烂,无数人借Melbourne Model提前毕业、修了Quant Breadth、去了两三个Top School交换,melbourne model花哨的组合加上多样的选课,都选水课的不配说它烂,如果硬要说烂,那也是你自己烂。
很多人说墨大申研举步维艰,无hons的Amanda学姐照样藤校master offer两手抓,有hons的Yvonne学姐直博M7 PhD,G5 master都是优秀的中国墨大校友保底选择,lse
的墨大学生能在伦敦组扫街团,前些天牛津游船,在牛剑哈斯
的墨大校友船上云集。
很多人说墨大回国认可度低,确实,硬比英美TOP肯定差上一线,机会不多,证明自己需要的筹码更多。但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罗马,一味妄自菲薄只能停滞不前。墨大在HK、SH、BJ的各行业各大BIG NAME都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墨大是墨大,自己是自己。墨大有它独自辉煌的地方,不属于任何个体,但拥有墨大平台的各位校友,请永远不要小看作为个体的自己。
我很感恩在这短暂的一生可以在墨尔本大学
学习过,这种青涩年华的体验以后不再有了。
要我真心实意地用一句话概括,我其实已说过数次,只能是墨大的校训。
“在后辈的敬仰中成长。”
这就是我在墨尔本大学就读的体验。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7
刚看完一个黑完墨大的答案过来 实在忍不住了
我tm辛辛苦苦的学习 拒了美国乱七八糟的学校【此处乱七八糟无贬义 来上墨大md 你tm告诉我墨大是专科镀金的地方全是富二代开趴约炮无所不能
我谢谢你
我可是要好好读完这四年好好当我的医生看能不能治治你们这些无脑黑的狗头呢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3032180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7
作者:kaihang che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5439396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躺在墨尔本公寓的床上睡不着 看到一些来黑墨大 加上本人还有10天就要参加毕业典礼了 在研究生阶段读过两个专业 所以觉得还是有资格来答一答这个问题的。
先说两个专业的感受
master第一年的时候在msd读建筑 那个时候基本上天天都是凌晨四点的墨尔本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赶图 连想其他活动的力气都没有… 本人因为喜欢先进的建筑计算机技术所以两个学期都选的参数化 这是累到爆炸的主要原因 两个学期就学了大概6种新软件 之后虽然转专业了 但是靠着这些建筑技术 今年上半年也赚23万左右 同时还要读第二个专业 虽然转了 但是也不后悔读建筑
第二个专业是information system 比建筑轻松很多 然后presentation和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很多 也学习到了很多新软件 包括Python sql R等等。
其他专业 因为读master 刻意去读了语言班 其实雅思已经过了 但是还是选择来读了 所以认识了读各种专业的好朋友 有会计 金融 土木 IT engineer等等 没有什么人是轻松读过这两年的 学习时间和压力都远超他们本科 一个221 985读engineer的朋友经常学到12点回去保证不挂 由于学的太累 身体出现了问题 所以2年半的课程也和我一起三年毕业 另外一个 221 985读 computer secenice 的朋友已经挂了两科了所以也变成了3年毕业… 我还有认识清华 复旦 交大过来读你们所谓的镀金学校的
对比三年前来到墨大的我 综合实力和素质提升不少 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觉得这就很够了。 每个人当然都想去哈佛 剑桥 但是最后能去的人屈指可数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 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一个能提升自己的最好的平台才是明智的选择 是不是真的学到了东西才是以后进去社会的底气 那些你之前贴上的标签 你的敲门砖 也一定会经历实践的考验 
如果你能去世界top20的学校 那我祝贺你 如果你觉得你本科开心的过了四年或者五年 哪怕你是211 985的学生 那我也祝贺你 来到墨大 你会找到久违的发奋学习的感觉。
凌晨三点多 手机码字 可能会有些语无伦次 大家凑合看看 有时间一定好好写一篇墨大学习心得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1:08
作者:彭韬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085/answer/317395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在墨尔本生活8年,4年墨大读书,1年墨大教书,3年创业,说说我的意见
1)墨尔本大学的本科课程不多、很精要。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最有用的基础知识。我在墨大做过助教,发现他们的主要是用PPT格式的讲义,是由老师撰写,每个学期都会更新。书不是强制购买,可以直接去图书馆借。
2)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澳大利亚的生源绝对是最好。我教过的本科生有一个是代表澳大利亚获得奥数金牌。很多墨大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很高,回国发展都很不错。
3)墨尔本大学的科研氛围很浓,有过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就读的EE系,学校之间的互访合作都是顶级的。我前导师非常出色,但因为英式教育体系,一个萝卜一个坑,呆了6年才是Senior Lecture, 最后回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做教授了。
4)墨尔本大学非常慷慨,当时我去读Master Leading to Ph.D, 给我奖学金,但还给我6个月时间自由选择导师,选择研究方向。这是在其它国家学校不可想象的。一般去美国读博,你的钱是从老师的科研经费出的,所以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劳动合同。上次去美国开会,认识一些在美国不错工科学校的留学生,发现他们的日子比我们苦逼多了。每天有导师的压力,而且出去参加会议,一般是由导师代替开会,只有在较近的本土例外,很少离开美国。而在墨尔本大学,有专门的旅行经费资助学生去世界各地参加会议。这也是大家努力发表好文章的动力。我在墨大期间,就去了意大利比萨、阿拉斯加、多伦多、巴西萨尔瓦多、华盛顿和雅典去讲演发表的论文,全程费用都是墨尔本大学买单的。另外,墨尔本大学的论文署名顺序上,都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作者,这一点在很多其它大学是做不到的。这也足以体现墨尔本大学的开放、平等。
5)是澳大利亚创业氛围最好的学校。我第一次走上创业之路就是因为:1)学校资助我参加一个在悉尼的会展“Comercialization Australia", 让一些VC认识到当时我Ph.D论文的一些研究创新(数据挖掘和网络安全)2)在VC的撮合下,和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的学生组队参加维多利亚州的创业大赛(Melbourne University Entrepreneur Challenge) 结果碰巧得了第一名。上次回到墨尔本大学,发现工程学院里成立了一个创业孵化器,有专门经费资助学生创业。澳大利亚有很多成功的创业企业都和墨大Alumni有关。我身边创业的校友也不少,大都过B轮,现在发展都不错。
6)墨尔本是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刚在我的微信公众号 ceotrip 写了一篇文章,给了墨尔本连续4年排第一的理由。在这样一个城市读书是非常幸福的,可以很好的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墨大就在市中心旁边,本身也是一个景点,附近Carlton,Fitzroy都有很多有意思的酒吧和艺术馆,我读书的几年在那里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的回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