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8篇帖子。
1937年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
1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35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盧溝橋事變後,蔣中正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戰役。對中國而言,標誌着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之間不宣而戰,由地區衝突真正升級為全面戰爭。即使當時日本國力遠高於中國,也動員全國,馬上投入全面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2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36
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區和郊區展開。上海是中國當時首都南京門戶,又是中國經濟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上海為中國第一大商港,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三個月。
3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5

日期:1937年8月13日 - 11月26日  
地點:上海及其附近  
結果:日本勝利  

國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4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6
參戰方:
 中華民國 VS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和領導者:
中華民國:

 張治中(前)
 馮玉祥(前)
 蔣中正(後)
 陳誠(後)

大日本帝國:

 柳川平助
 松井石根  
兵力:
中華民國:

700,000名士兵(70個師和7個旅)
180架戰機
17輛戰車(陸軍裝甲兵團第一連)  

大日本帝國:

300,000名士兵(9個師團和1個旅)
500架戰機
300輛坦克
130艘軍艦  

5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7
傷亡與損失:

中華民國:未知

大日本帝國:至多5萬人

6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7
背景:

西安事變:
1936年發生日僑萱生鐮作槍擊案與日本水兵遭襲案,駐滬日本海軍陸戰隊全員出動在閘北一帶搜查,蔣中正電令何應欽:「據昨今形勢,對方已具一逞決心,務令京滬漢各地立即準備一切,嚴密警戒,俾隨時抗戰為要。」國軍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向吳福線移動,第八十八師向錫澄線移動。12月12日爆發西安事變,吳福線、錫澄線的第三十六師、第八十八師被調走,抗戰準備就此遲緩下來,張治中對抗日感到憂心。第八十八師8個月後被調回;第三十六師則到八一三爆發才被調回,未經集結(8月13日奉令開拔,津浦線途中)就直接加入戰場,對抗戰來說是一個頓挫。
中國共產黨得知西安事變後「欣喜若狂」,強烈要求將蔣中正押至保安交由人民公審處以死刑,但遭到蘇俄的強烈反對:「克姆林宮的戰略家深知,蔣是亞洲大陸足以發動抗衡力量,以阻止、防禦日本進攻的唯一東方軍事領袖。因此他們愛惜蔣中正的性命。」甚至不惜以斷絕雙方關係要脅中共,毛澤東對史達林不殺蔣的電令「怒氣填胸」。 張學良、楊虎城與中共之「三位一體」劫持蔣中正,陳誠認為:「此舉名為抗日,實則脫離中央而走聯俄投共之途徑,較之兩廣問題,更為嚴重。」。中共在西安事變後樂觀認為:「目前只要三方面團結,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軍不敢猛進,有可能釋放張學良,完成西北半獨立之局面。」最終在蘇俄強力介入下,中共停止顛覆中國的行動,與國民政府展開合作。
蔣中正脫險後,認為「內亂癥結仍在共黨」,決心不准張學良再回西北,並從行政上取消「三位一體」的依據,1937年1月5日,以顧祝同、孫蔚如等取代張學良、楊虎城。東北軍將領則同意中央題案調往豫、皖兩省,三位一體宣告解體。淞滬會戰之增援部隊多受到內亂剿共牽制,渡江困難、步行途中,而無法限期支援上海錯失時機。

7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8
背景:
平津戰事:
1937年7月9日,蔣電令宋哲元:「從速回駐保定指揮,此間決先派四師兵力增援。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並電令秦德純:「加強北京城內防衞,望勿再為日軍緩兵之計所欺」。但宋哲元卻下令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得抵抗。」並撤銷北平市內的戒嚴,希望與日本軍交涉和平解決,以保存個人實力;秦德純則致電錢大鈞:「務必阻止中央軍北上」。由於安內攘外的魔咒已除,韓復渠、宋哲元等派系山頭紛紛要求中央勢力不得介入,一時間蔣也莫可奈何。徐永昌觀察後表示:「隊伍太雜,能戰者甚少,情形殊難描寫。」7月29日,蔣中正發表聲明:「所有平津軍事失敗問題,不與宋事,願由我一身負之。」7月30日,北平淪陷。7月31日,日軍佔領天津。
8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8
淞滬會戰之決策:
西安事變後,張治中卸除中央軍校教育長一職,專任京滬分區警備司令官。1934年至1937年春天,國民政府預估日軍會從上海與杭州灣北岸登陸,因此動員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在蘇州吳縣、福山鎮之間構築吳福線(蘇福線,預定226個國防工事,其中已完成157個),無錫、江陰之間構築錫澄線(第三十六師駐無錫;第八十七師駐江陰、常熟;第八十八師駐蘇州)。另有乍浦、平湖鎮、嘉興之間的乍平嘉線(第五十七師阮肇昌負責構築),海鹽經嘉興至吳江的海嘉線國防工事
蔣開闢淞滬戰場,目的是分散日軍兵力:「敵軍戰略本以黃河北岸為限,如不能逼其過河,則不能打破其戰略,果爾,則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綽綽有餘,是其先侵華北之毒計乃得完成,此於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佔華北之戰略,一則逼其軍隊不得不用於江南,二則欲其軍隊分略黃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駐華北。中倭之戰必先打破其侵佔華北之政策,而後乃可毀滅其侵略全華野心。總之,倭寇佔京滬,其外交政策已陷於不可自拔之境,而其進佔魯南,則其整個軍略亦陷於不可收拾之地也。」
蔣和德國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曉得華北平原無險可守,但上海街道和周邊地區水道滿佈,對中國部隊有利。
法肯豪森認為,僅在沿海地區做初步抵抗就撤至平漢鐵路,其持久抗戰構想將使沿海地區過早放棄,於是外國物資來源將會斷絕。其建議為國民政府採納,1936年起開始在京滬、長江構築國防工事。蔣百里建議:「滬寧方面,敵人不利於使用大部陸軍,我方應取速決主義,不宜多控制預備部隊於後方,使敵人能以少數兵力,牽制我大部兵力。平津方面,敵人仍將集中優勢兵力,我方應取持久主義,兵力應有縱長之配置。」
1937年7月30日,張治中判斷:
我在北方作戰,固不宜破壞上海,自損資源,然若敵方有左列徵候之一,如:1. 敵決派陸軍師團來滬,已開始登陸輸送時;2. 敵派航空母艦來滬時;3. 敵在長江艇隊來滬集會時;4. 敵在滬提出無理要求,甚至限期答覆,即斷定敵發動無疑。則因我主力軍遠在蘇常以西,輸送展開在在需要,且上海保安團抵抗力薄,諸種關係,似宜主動地位,首先發動,較為有利。
南京表達同意,覆電:「應由我先發制敵,但時機應待命令」
1937年8月7日,南京國防會議裡〈關於中央之軍事準備〉:「全國軍隊列入抗戰序列者,第一線約100個師,預備軍約80個師,使用於河北約50個師」主戰場以河北、山東北部、河北南部為第一戰區。但何應欽認為開戰有困難:「財政開支擴大,槍械、子彈僅可供六個月之需,防禦工事未完成,空軍不足等。」蔣中正選定上海為第二戰場,是野戰戰略上判斷在經濟、軍事、政治上,日軍必然會追隨國軍行動,所以主動對上海日軍發動攻勢。國民政府外籍顧問端納曾建議:「對日作戰須先消滅上海、漢口、青島之日本駐軍,再全力對付平津戰事。」軍事委員會管理部代部長姚琮:「其利有五:指揮利便、集中容易、補給較便,江南多港灣不利於敵;易動列強觀感而得多助。」因此,1937年〈國防作戰計劃〉規定:「長江下游地區之國軍,於開戰之初,應首先用全力佔領上海,無論如何,必須撲滅在上海之敵軍,以為全部作戰之核心,爾後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敵之登陸……不得已時,逐次後退到預設陣地,須確保乍浦、嘉興、無錫、江陰之線,以鞏固首都。」由於以上原因,蔣介石決定沿滬寧鐵路調動軍隊,迎接即將來臨的戰爭。
9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49
中國情勢演變:
1937年8月9日下午五時半,日本帝國海軍陸戰隊西部派遣隊中尉大山勇夫帶一等兵齋藤要藏,乘車由法租界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內,於附近滋事,中國保安隊阻其前進,雙方發生衝突,保安隊死一人,大山等亦被擊斃,由是引起交涉。是為虹橋機場事件。此事發生,增加上海戰爭危機,但雙方均表示用外交方式解決。中國亦派大軍分佈在真茹、閘北及京滬鐵路沿線,藉以自衞。張自忠被任為京滬警備司令,所統率之部隊為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七師及教導總隊。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求國民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隊,拆除一切防禦工事,並向上海增兵。中國持不擴大事態方針,由上海市長俞鴻鈞和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周珏分別向日本駐滬總領事和日本海軍通話,與日軍折衝。當時日方聲明,日本海軍陸戰隊官兵本日未有奉命外出。縱令有人外出,也決不會有到虹橋機場。因為日本官兵是絕對不應該到機場的。
8月10日,日本運送增援部隊到上海。
8月11日,日軍佐世保第二艦隊軍艦16艘開到,陸戰隊2,000名登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師赴上海組織防禦。日本駐上海領事岡本謁見俞鴻鈞市長,對虹橋事件要求撤退保安及撤除防禦工事。又淞滬停戰協定共同委員會亦助日本要求中國撤兵,均為俞氏嚴予駁斥,謂:「中國無挑釁意思。日既先行破壞協定,軍隊行動,絕對自由。」中國外交部亦聲明:「中國在本國領土內,實行自衞,今後一切責任,應由日方負之。」上海嚴正駁斥,英、美、法、義外交官要求國民政府將上海列為不設防城市。同時,日軍以軍艦20餘艘護送運輸艦向上海增補軍需品,並動員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約3,200人)與在鄉軍人、義勇團。俞鴻鈞認為:「日本一面贊同以外交方式解決本案,一面又增兵威脅,殊屬不合」。21時,軍事委員會命令張治中「圍攻上海」。國軍原定於8月13日拂曉前開始攻擊,但由於英美等駐華使節正在調停,中國為顧及國際視聽下令前線張治中暫停攻勢:「希等候命令,並需避免小部隊之衝突為要。」。日軍並將其第1、3艦隊30餘艘艦艇集中在吳淞口。
8月12日,國民政府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推蔣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率全局,領導對日抗戰。中國海軍完成對江陰水道阻塞作業,共沉大小船隻35艘。國軍第八十七師王敬久第二五九旅抵虯江碼頭;第二六二旅抵薀藻濱車站、吳淞鎮。第八十八師孫元良第二六二旅原本集結區為真如,但孫元良鑑於一二八作戰經驗,獨斷下令第二六二旅往閘北推進。 是日下午3時,應日方要求,召開淞滬停戰協定共同委員會會議。會議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會議廳舉行,出席者除中日雙方外,尚有英、法、美、意四國代表,日方代表岡本聲稱:今晨中國保安隊及正規軍隊,已在近郊設置防禦工事,此種行動,違反停戰協定,應請共同委員會加以注意,采有效辦法,加以制止。俞鴻鈞當即駁斥:「共同委員會設置之目的,在維持上海之和平與治安,並非協助日本政府實施侵略政策」。「虹橋事件發生後,日方曾一再表示靜候調查事實真相,以外交方式解決,但一面竟軍艦雲集,軍隊大增,軍用品亦大量補充,此外尚有大批軍艦正在途中,源源而來。此種措施,不獨妨礙各國僑民之安全,且對中國為一種威脅,且足發生危害之行為。中國在本國領土內,當然有權採取自衞之行動。……我方秉承中央所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貫政策,對僑居上海之各國僑民,仍當加以保護。」各代表提議可否將保安隊稍稍後退以免衝突。俞鴻鈞答:「停戰協定早已為日方破壞,故本日實無召集共同委員會之必要。」「我國軍隊,在本國土地行動,有絕對自由之權,此則未容他人之置議。」「為維持上海之和平治安計,如日本將增加之軍艦與軍隊調回,則我方對撤退保安隊一點,亦願加以考慮。」會議毫無結果而散。日本在會上表示竭力避免戰爭,在行動上作好戰爭準備。日陸軍省動員30萬兵力分赴上海與青島。日本海軍陸戰隊在12日晚陸續登陸,在楊樹浦、閘北、虹口一帶布防。
10楼 JosephHeinrich 2014-11-12 09:50
日本情勢演變:
一二八事變以後,日方以虹口日軍營房為核心,在周邊租界、紗廠構築百餘處堅強掩體工事。日軍參謀本部於盧溝橋事變後擬訂〈處理華北時局要領〉:「如抗日行為波及華中華南時,亦以不出動陸軍兵力為原則」。日本參謀本部以「防蘇」為戰略重點,認為中國華北地方割據,派系獨霸一方色彩濃厚,中國將無力發起全面戰爭。日本參謀本部井本熊男:
對華兵力使用限度的拘束,不用說,是來自對於蘇俄的考慮。當時的想法,對蘇兵力,加上預備隊,是23個師團。而總動員兵力是30個師團,所以對華使用兵力只能有7個師團。因此沒有向華北增兵的餘裕。若有個萬一時,是想就近從華北方面向東北轉用兵力;但也覺悟到,這樣的兵力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難事。
但稻田正純認為:早在7月10日通過了由武藤章大佐所擬訂之日本本土三個師團動員案,已從根本上推翻石原莞爾部長的不擴大方針。
日本原本對蘇聯軍隊有所顧慮,未料到史達林於1937年6月11日進行大肅軍(蘇聯肅反運動),連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紅軍拿破崙)都遭到殺害。6月30日,日本艦艇在黑龍江乾岔子島擊沉蘇聯砲艇,日本駐蘇大使與蘇聯交涉時發現對方態度軟弱,日本軍部因此認為蘇聯內部不安,於是擴大對華戰事。
日本在進攻華北同時,又製造「虹橋事件」作為藉口,策劃進攻上海。
7月23日,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採納石原莞爾的建議,派出宮崎龍介為和談密使,並事先告知中國駐日武官蕭叔宣安排相關事宜,預定由神戶出發時被日本軍部查獲,遭便衣憲兵逮捕。7月28日,日本政府下令撤走長江沿岸日僑,上海日僑準備以武力保護不在撤退之列。7月29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對華作戰計劃大綱》:「一、以中國駐屯軍進行作戰,在平津地區對中國軍隊盡量加以沉重打擊。二、在情況不得已時才在青島和上海附近作戰。」
8月10日,日本海軍希望控制長江流域,日本海相米內光政要求陸軍出兵,但遭到陸軍次官梅津美治郎與參謀本部石原莞爾的反對,經過爭辯後決定派遣最小限度的兵力進行壓制。到8月12日止,日本藉此集中軍艦30餘艘,海軍及陸戰隊1.5萬餘人,於8月13日向國軍進攻,淞滬戰爭遂告發生。日本集結駐上海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約萬餘人。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