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103週年!
1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05:32
2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5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為亞洲最早實行共和立憲制的國家,自1912年建立至1971年被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現今則因地理或政治因素而通稱為台灣。其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而誕生,經歷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時期,1949年後因內戰失去原立國基礎中國大陸之治權,當前有效管轄領土僅包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部分南海諸島。中華民國首都現為臺北,現國土面積約3萬6千平方公里,其中主要領土為臺灣島,約有2千3百萬主要由漢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族構成的人口,通用語言文字分別為標準漢語和正體中文。
3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6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並在隔年陽曆元旦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除了繼承清朝對中國的統治,也成功結束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政體制度。
4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6
建國初期,中華民國延續前代以北京為首都,史稱北洋時期;前期曾發生兩次帝制復辟事件、後期則淪為北洋軍閥相互奪權混戰的局面,但另一方面社會、學術與文化思想上的發展因不受政治力量壓制而蓬勃興盛,是中國近現代中相對自由民主與開放的時期。1925年,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成立並發起北伐,於1928年底大致統一全國,後定都於南京。北伐完成後的十年間,國民政府以一黨專政實施訓政,國家建設得以穩定開展,但內憂外患仍在,內有殘餘軍閥與中國共產黨的割據勢力,外有日本覬覦,1937年至1945年間更與日本爆發全面戰爭,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1945年對日勝利後,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1947年正式實施憲政,並改組中央政府;同時間與中國共產黨全面爆發內戰但節節失利,逐漸失去對於原賴以立國的中國大陸領土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最終在1949年底遷往光復不久的臺灣,有效統治範圍最終亦限縮至臺澎金馬,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另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海峽兩岸長期分治及政治對立至今。
5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7
政府遷臺後,當政的中國國民黨為了穩固國內局勢,曾長期實施動員戡亂與戒嚴,凍結憲政體制,侵害人民基本權利,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1971年結束聯合國後,國際地位轉趨低落。然而,中華民國以臺灣做為「復興基地」,力圖將臺灣建設成「三民主義模範省」,在兩岸局勢仍然緊繃的狀態下,自1950年代起全力發展經濟事業,使中華民國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時稱臺灣奇蹟。1980年代之後,由於國內反對派人士的長期抗爭、以及國際情勢的改變,中華民國逐步恢復憲政,並展開民主化與初步社會轉型,達成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公民直選,使國家體制趨向臺灣本土化;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也在同時期逐漸恢復正常。2000年的第二次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勝出,成功實現華人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也象徵中華民國的自由與民主發展臻於成熟。今日的中華民國,以經濟成就與民主改革聞名於國際,被認為是新興國家的代表之一,也被譽為「亞洲與世界民主的燈塔」。
6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7
兩岸分治前,中華民國全國劃分為35省、2個地方、1個特別行政區及12個直轄市,首都為南京市,領土面積廣達1141萬8174平方公里,乃當時世界第二大國家,僅次於蘇聯,外觀形狀呈一個「秋海棠」形。現今之實際統治領土(法律中稱為「自由地區」或「臺灣地區」)則轄有臺灣、福建等2省(已經虛級化)及5個直轄市,面積約為36,18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千3百萬人,中央政府所在地為臺北市。作為實際統治領土主體的臺灣本島,西部地勢低平,山地佔全島2/3,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公尺;北回歸線穿過中南部,將全島分成熱帶及副熱帶的季風氣候,七月至九月常有颱風過境。因兩岸分治之故,使中華民國從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國家、轉變成以臺灣為立國基礎的島嶼國家,但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仍未宣布放棄對中國大陸之主權。
7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8
政治施行自由民主制,政府體制則為特有的五權分立制度。原於1946年制定的憲法在1990年代後經七次修正,以適用於當前社會環境。經濟以服務業與製造業為主,出口以電腦與電子產業為大宗,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大陸、香港、美國與日本。外交方面,原被世界各國承認代表中國,之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帶來的「兩個中國」狀態、以及1971年結束聯合國的影響,建交國家日漸下降;目前未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僅與22國建有正式邦交,而與其他國家維持半官方關係,並以權宜方式參與國際組織,另外官方與民間試圖以各種方式,讓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兩岸關係方面,在政治上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及臺灣統獨問題而仍有糾紛,且因兩岸均互不承認對方國家地位,在國際間常發生外交衝突。自1987年解嚴以來,兩岸在經濟及文化上之交流日趨頻繁,現在除達成三通外、亦簽署雙邊經濟協議;目前兩岸政府在國際場合上仍生涉及主權之衝突,且無簽署任何停戰協定,但雙方大致維持和平狀態,以期促進雙邊持續發展與繁榮。
8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9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臺海兩岸開始分治。1950年3月,代總統李宗仁滯留美國,蔣中正宣布在臺灣復行視事。此時政府財政匱乏,使用先前搶運來臺灣的黃金解危。期間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依舊動盪不安,受到解放軍猛烈攻擊。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並給予經濟援助,使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並且穩定軍事與經濟。但因國軍優先守衛臺灣,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先後落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控制;另外,據守滇南的國軍撤至緬甸北部,最後部份軍隊撤往臺灣。在金門先後發生的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1954年)及八二三砲戰(1958年),由於國軍防禦堅強及解放軍缺乏渡海能力,使得兩岸的軍事局勢逐漸由直接作戰轉為偶發衝突的對峙局面。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代理統治區域僅限於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並延續迄今。
9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9
兩岸戰事漸歇後,中華民國政府將金門、馬祖等外島作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的前線,在臺灣大力發展各項建設,使臺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逐漸提高。為了抗共,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戒嚴令》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民主憲政體制,除加強「反共抗俄」宣傳外,也將收復中國大陸領土作為重要國策;蔣中正則藉由《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行連選連任,先後擔任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任內大力實施威權統治。雖然安定內部,但造成許多人民被指為「匪諜」遭迫害,人權缺少保障,史稱白色恐怖。1951年,臺灣省實施地方自治,省議員及省轄縣、市長實施民選。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起文化大革命,使中華文化遭受空前破壞,中華民國政府因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內政方面,臺灣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穩定農業;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臺灣的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發展出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模式。
10楼 JosephHeinrich 2014-10-10 19:09
1970年代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隨之宣佈結束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原有的中國代表席次。此後在國際上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大幅減少,國際社會開始改以「臺灣」稱之。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為穩定經濟發展,1973年11月,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宣示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這些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使1980年代後的中華民國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產業結構逐漸過渡到勞力密集工業,並朝向服務業發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臺灣各種社會運動、政治運動能量皆在此時期累積。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病逝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隨後由蔣經國當選第六及第七任總統。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