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1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1746 190
(轉載知乎)我国博士后已超 40 万人,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楼 发表于:2025-5-4 16:58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共设立了880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超40万人。2024年招收人数再创新高,达4.2万人。

我国博士后已超40万人-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edu/2025/04-16/10400378.shtml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楼 发表于:2025-5-4 16:59

Flag驯兽师:


谢邀,差点做了博后,来聊聊我眼中的国内博后。

受限于专业,我这个是数据科学类网吧专业,基本上有台电脑,有根网线就能干,不需要涉及实验仪器耗材等,可能有所偏颇,如有不一致请谅解。

我把我们专业做博后的分成3类:

类别1:抱大腿攒成果型。这种一般是博士毕业成果一般,找教职找不到好的,但是不甘心去差一级的高校。于是拜在更高的平台(中科院、社科院、C9强组),帮大牛打工,攒点好论文和申请基金的人脉,相当于读了半个博士吧。

类别2:师资博后型。这种是达到招聘的门槛条件了,但是招人的时候成果没有竞争者厉害,所以给的博后。一般比专任教师工资少一点,但是不硬性需要上课,能否转教师岗看成果。相当于一个钱少版的飞升疾走,学校人事政策变动可能首当其冲被裁。

类别3:学校忽悠做博后型。博士入职默认签博后+专任教师岗,许以微小的诱惑(例如只能看拉肚子和感冒的公费医疗、子女上附属幼儿园、入住博后公寓、可以申请博后基金),刚出象牙塔的博士眼神清澈纯真,一般不加怀疑就会签字。不过你若和人事部坚持拉扯一番,对方就会痛心疾首的把你拉到旁边,给你另一份单一的专任教师岗合同。

后来发现,第三类的高校似乎并不少见。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学校在学科评估是有博后出站的指标的,但是非大牛所在地,怎么会有类别1的博后来做呢?即使有这种傻博士来了,那不得发工资给人家?也是一笔开支啊!思来想去,完成这个指标的重任就交给了人事部,招专任教师的同时签个博后,万一拿到博后基金还能增加到账经费,达到一种一薪多用的效果,妙啊!!!

所以嘛,看到XX大学博后基金创新高的新闻,基本想都不想,类别3占大多数了。

4.2万里有多少是这样的讲师+博后呢?不清楚。不过博士后基金倒是越来越难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3楼 发表于:2025-5-4 17:00

佳人李大花:


我毕业那年,一心想找一个有编制的工作。

现在想起来当年也算是无知者无畏,我都没有仔细调研过,恰好看到一个适合我的招聘通知,然后投了简历,然后找到了一份有编制的工作,然后就毫无上进心的准备去入职了,再也没有看过其他学校的招聘启示。

入职没多长时间,导师发给我一份看起来待遇不错的师资博后招聘通知,苦口婆心地劝我:“你还这么年轻,要有点追求!你要知道,平台的档次决定了你未来的高度!你要是安心在你现在的学校呆着,以后也不会有太大作为的!我还想把衣钵传给你呢,你再做一期博后,然后争取留校或者去个好学校,以后能接触到的资源也就更多!”

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然后认真的拒绝了导师。

我属于没啥崇高理想的人,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工作压力在我自己的可接受范围内,有一点空闲时间能去钓个鱼,能好好陪着孩子长大,也就足够了。

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有几个人选择去了这种师资博后岗位。

现在有的人成功留了下来,评上正高,拿到大项目,意气风发;也有的人六年竞争失败后,黯然出走,不知所终,听说已经不在高校圈里混了。

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校看到了师资博后的“好处”,既可以“白嫖”年轻博士冲劲最强的几年时间,给自己学校增加一批青基和文章,又可以不用为这些年轻博士“负责”,到时候只要给出零星几个留校名额,然后静观这些博士“自相残杀”即可。

可谓是“万千博士过,片叶不沾身”。

不过现在想要留在好的平台,未来在学术圈有更好的发展,这种“厮杀”确实是不可避免的。要么像我这样“不求上进”,要么奋力厮杀,尽力让自己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除了这种“残酷”的师资博后外,另外还有一种普通博后。要么是觉得自己成果数量不够,想利用博后再积攒一点“资本”;要么是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不太满意,想通过读个博后扩大一点自己的“人脉圈”,争取拿个大项目或评上职称;要么是没有应届生资格了,想通过做个博后,争取出站时再战高校。

不过我觉得大部分选择做博后的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都是些经历过一把一把掉头发,好不容易熬到毕业的老博士,但凡有机会过上轻松一点的日子,谁还想继续没日没夜的熬上几年,大好的青春就这么熬没了。

但是“好活”少,博士多,不拼个“后”又能怎么办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4楼 发表于:2025-5-4 17:00

PearsonChen:


博士失业群体其实一直是个数量很大,但是没人关注的群体,所有的人目光都在本科生身上,丝毫不在意博士的处境,总觉得博士不愁找工作。

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博士的就业情况比本科生还要艰难,而数量越来越多的博士后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

所谓的向下兼容,和本科硕士抢工作是不存在的,公司会倾向于把申请基础岗位博士的简历直接挂掉,而不是看你学历高,给你个机会。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一个刷试管的工作,月薪就 6000,结果两个博士来申请,你看着这两个是不是像捣乱来的?但事实上是,他们两个并不是去捣乱的,而是真的接受这个工作......

现在不是大家为了进高校而卷博士后,是现在博士找不到工作了,唯一能收他们的地方就是博士后。绝大多数的博士后的工作压力巨大,环境极其恶劣,没有成长空间,要面对经济和年龄的双重压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5楼 发表于:2025-5-4 17:01

平凡:


博士后在某些情况是我觉得最有性价比的工作,因为我见过很多个国内读的博士,然后找的英国的博后,1-3年后光速上岸教职,最快的半年就拿到了教职。

但重点是国内读博,英国做博后,这俩顺序不能反。

因为国内读博的论文一般都很多,平均数量远远高于国外,特别是英国这种佛系国家,在论文数量和质量上跟英国本土博士基本上都是碾压级别的。不过碰到美国过来的就又会差一些了。

这就是信息差,因为在国内比较,卷中自有卷中高手,你觉得自己只有4篇论文跟实验室的6篇相比不够看,但是你在国外就是paper machine。

国内PhD直接申请英国的教职几乎不可能,但是博后就不一样了,老板只是招一个技能匹配的,一般来说懒得管你是从哪里读的博士,更重要的是你的简历要匹配,其次在面试时候展现出非常匹配的背景。

特别是加上国内博士非常多的论文,以及同等时间下超强的动手能力,非常受到国外老板的青睐。

顺利达到英国后,就可以凭着博士后的title找工作了,很多人落地就开始找了,之前我还觉得这样不太道德,毕竟大多数工作都有2-3的合同,中途跑路是不是不好。

但见多了,基本上大家都这么搞,连老板们都默认这些人来了会找教职,因为大家都是从这个经历过来的。

做博后要不是为了找教职,那毫无意义。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一直做博后的,这种更像是专职研究员。

在哪里上岸不是上岸。

不过国内博,英国博后最大的短板在于教学经验,英国非常看重这个,如果缺这个基本上很难过面试,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博后期间攒教学经验,你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

平凡:英国大学教职【lecturer/Assistant Prof/Associate Prof/Prof】面试经验 - 旁观者视角36 赞同 · 0 评论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6楼 发表于:2025-5-4 17:02

WaWoWaWo678:


博士后既不是博士学生,也不是教职岗位,就是一份临时工作。博士后是博士毕业后没有立即拿到教职但又一心想拿教职的博士的缓冲区域。

博士后数量多说明拿教职很卷,有很多人排队准备当大学老师,仅此而已。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7楼 发表于:2025-5-4 17:02

chalk:


说明学术圈已经卷到爆炸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什么“博士毕业以后不要着急找教职,先去名校做个两三年博后攒攒文章,再上market申一个排名高的学校的教职”这种话。也许几十年前这句话有一点点道理,但在目前版本下,就是个屁。

目前的版本下,如果你的领域是那种可以不做博后直接找教职的,那就尽可能不要做博后,除非没得选。一定要赶紧找教职上岸,当且仅当完全找不到任何正经教职(non-tenure track or fixed-term or research track or VAP 那种算高级博后不算正经教职)的情况下才去做博后。如果你的领域是必须博后的,也不要做太久,尽快上market找正经教职上岸。

唯一的例外是你能确定你可以通过博后得到一个超级大佬的资源从而锁定一个更好的正经教职,才需要考虑放弃级别更低的正经教职去做博后。当然这种确信+机会极其罕见,一般需要通过血液或者体液传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8楼 发表于:2025-5-4 17:03

科幻作家王迪菲:


高校医学行业相关来聊聊

现在博士想入职医院或者高校做助理研究员或者讲师,基本上都会要求你去做博后

比如高校就会让你做师资博后

其实做博后对于医院和高校来说真的是一种空手道白狼的行为

因为博后的收入在招聘时候会写得很高,甚至能达到五六十万一年

其实都是有隐含条件的,比如一部分钱是你要申请到博士后基金或者博新项目才能拿到,一部分钱是你达到出站条件才会最后给你。

更加主要的原因是,博后的工资基本上医院和高校不用出,大头是国家和所在课题组出的,而且博后也不占单位的编制,档案是在当地人才交流中心的

等于说高校或者医院空麻袋背米把一个博后招进来,然后也不负责博后出站后的就业。

同时高校或者医院可以根据这些博后的科研成果来决定选哪些博后入职或者入编

这简直就是零本万利的事。

所以高校和医院使劲忽悠人来做博后,这些高薪又不用自己出,又不占自己编制,还能从中择优挑选入职。

当然,这是高校和医院招博后的逻辑

再深一层的逻辑就是,我国的博士太多了,每年毕业的大大超过了目前国家的需求,所以博后就是一个就业池,为了延缓就业压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9楼 发表于:2025-5-4 17:04

Fluid视界: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消息,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共设立了880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超40万人。2024年招收人数再创新高,达4.2万人。

最近几年大环境大家也都清楚,就业难,博士就业更难。很多博士被迫选择博后路线,这个路线说实话比读博的压力都大。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青基压力:非升即走的政策,博士后2-3年需申请青年基金(青基),机会仅两次,失败可能意味着离开。写青基,博后面上等本子需耗费大量精力去打磨。

2.科研时间少,杂事多:博后不仅要写自己的项目书,论文,还需写老板的一些项目申请书,PPT,团队各项杂事、出差、项目、财务、带学生等等吧。大部分是碎片化的时间吧。

3.身份转变压力:从“学生”到“打工仔+老师”,老板期望你分担更多工作,需花时间适应“老师”心态。从“学生”到”养家打工人“,需要你支撑家庭,老婆,孩子,车子,房子。

相比于读博 ,博后压力太大。博士期间的你总觉得自己是学生,不需要考虑太多,专注科研就可以了。只要科研较为顺利,老板通情达理一些,那就是个快乐的博士生涯。但是这个博后吧,头疼!!!

大家对博后这个事怎么看的呢?评论区聊聊!

最后祝大家都能 拿青基!中顶刊!稳岗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0楼 发表于:2025-5-4 17:05

鸢尾:


评论区竟然没看到一个正经科研人的回答。

在国外,博士后是工作岗位,不少喜欢科研的普通人一辈子都是博后职位。有的能在一个实验室待很久,有的频繁带家庭一起换地方,再正常不过了。这是科研圈人才的一种普遍存在方式。

国内博后数量变多,一定程度说明国家前期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培养出一批训练有素有基础的科研人才。这类人才是科研圈的主力军,推动我国科研进步的核心选手!

再说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不读博后就找教职,除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否则都是守着博士那点时间的单一课题经历,妄想做一辈子科研。也就是说,是走下坡路的,因为没有学习进修、实践进步的机会。这是本人的亲身经历。

相反,一般做了博后和做了几轮博后的人,在科研思维、技术以及带学生上具有更多的经验和胸怀。

综上,我国博后增多对科研界是进步的象征。同时,本人也希望我国科研人员能更乐于享受科研过程。同样是熬夜,地主家的儿子带着牙刷不眠不休在实验室沉浸地实验和学术讨论。选你所爱,爱你所选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1楼 发表于:2025-5-4 17:06

clausius:


​太多好友邀请,回答一下吧。博士后超过40万人,就业形势进一步的恶化。

2018年胡大哥去了南京大学的博士后工作站,一年18万,待遇一般,胡大哥80后,是专科,然后以同等学力考研,硕士毕业后来新疆读的博。为了留校去了南大,当时中石油克拉玛依分校好像刚刚建成,他也收到了offer,就业形势比现在好多了。然后遇到疫情,2020年出站,回母校也没留校成功,因为年龄和第一学历问题,无奈去了塔里木大学。

2023年,我的两个同班同学,男博士去了华东理工干博后,女博士去了浙大,都是今年出站,据说男博士博后出站应该可以回石河子大学,但是女博士目前没有任何成果。2024年,我这个单位因为硕士点的事,进行了一波非常夸张的博士大扩招,Dr.魏跟这个女博士关系莫逆,帮女博士跑流程,找学院,但是女博士觉得博后工资高(一年30),而且合约期内跑路要退钱,就没来,还让Dr.魏骂骂咧咧的好一阵子。去年没进我这个单位,今年好像进不来了,到目前为止,学校没出人才引进的文件。

我大部分的同学去干博后都是为了回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入职高校后为了项目/钱去了企业的博后工作站。目前情况不容乐观,那些博后,能回母校或者去目标院校的人,寥寥无几,卷的速度跟不上贬值速度,反而入职高校后再进企业博后工作站的,拿了项目/钱。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2楼 发表于:2025-5-4 17:06

同工Same:

说明至少有120万个创新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3楼 发表于:2025-5-4 17:07

宛负黑:


博士进高校,“早拿编制早占坑”这个说法早就过时了!拿到编制,你以为就能躺平?随着国内博士扩招和大量海外博士回国,高校教职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很快就会传导到二本甚至更差高校,躺平就等着把位置腾给别人。博后至少在平台、薪资上还有保障,反正躺平是不可能的了,在哪奋斗不是奋斗~

ps:不用对我有意见,我只是描述客观事实。现在高校政策一年一变,考核一年比一年高,哪有什么铁饭碗。而且普通学校的青椒也未必比博士后快活。趁年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4楼 发表于:2025-5-4 17:07

Corbicula:


说实话比我想象的少。

这个数量只相当于大约80年代前中期一年的本科生毕业数量。平均每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博士后才几千个。

说明我平时接触的人人均博士主要是“北京折叠”效应。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5楼 发表于:2025-5-4 17:08

权粉:


不错,硕士送的外卖吃腻了

以后尝尝博士送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6楼 发表于:2025-5-4 17:08

言出法随:


只能说整个教育体系就有问题,没有给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观。

读了博士出来,就要去卷学术圈,去高校找教职?

中小学教职就不是教职?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是加州理工的博士,还不是去中学做老师。

这应该也是普遍现象。美国好像90年代公立学校老师有硕士学历的就干到了40%+。现在都干到了50%+,博士学历应该是10%吧:

而中国高中老师研究生比例是13%,初中老师是本科以上93%。这比起来差太远了。

其实不光是教职,现在工业界也是挑着在选。博士真的要考虑去做普通工作。

唯一的问题就是。中国读书太苦了。导致你真读个博士出来去卖新能源车,完全对不起前面几十年自己和家庭的付出。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7楼 发表于:2025-5-4 17:10

江河湖海:


日本躺平的30年博士硕士都是先扩招后延毕,然后大量剩余硕博本科生一起挤到市场和高中生争夺零时工的工作。再过两年也快了,现在很多大学硕博和本科生的比例已经1:1甚至超过本科生了。

学历贬值已经是趋势,现在还要搞取消中考是为了让教育产业链不要垮好让更多的人进来上大学以便圈钱。你们只不过是牛马耗材血包基石而已。中国15年之内还不缺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此文仅为警示学历贬值!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8楼 发表于:2025-5-4 17:10

纸上谈兵:


对比外面的博士后数据不清楚,但博士人数嘛。。。十五亿人,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真的太低,灯塔国的博士占人口数百分之一,万里长征才刚启动,潜心开展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9楼 发表于:2025-5-4 17:11

zha zha:


在国内,不少人几十年内工资最高的时候可能就是博士后的时期。。。。 珍惜这段时间吧。

在国外,博士后做3-5期都是常见现象,我见过一个日本的做了6期博后,最后找了一个波兰的教职。 有的地方博后也成了一个固定工作。比如我当时的小组,最资深的一个是个50多的老头,职位就是资深博后,每几年需要续聘一次,但一般不会被拒。 (我们的小boss是固定的员工,虽然我觉得可能的是搞dei上来的。。。)

所以从来就没有学历越高找工作越容易的普遍规律,那不过是早期高学历人太少的特殊时期特殊现象。

不过在国内,最麻烦的地方在于:国内很多东西都是限年龄的。。。。两期博后出来30+了。 如果没有在适当的年级攒够适当的荣誉,后面永远没法更进一步,不论是科研还是行政。 找到教职后会发现被一群本科毕业留校在职博士的科长处长压的喘不过气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0楼 发表于:2025-5-4 17:11

阿馨:


说要别人赶紧找教职的,可能不了解教育部新政策新规定,前几年是鼓励高校教职考虑有博士后经历,现在差不多变成硬性条件了,有博士后经历的优先。也就是说,你没有博士后经历的高校教职有可能慢慢进不了。再说,我国现在所有博后招聘要求不超过35岁,预计35岁之前不能博士毕业的,又想到高校的还是不要读博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1楼 发表于:2025-5-4 17:19

作者:安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66794986420929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来看看我国有多少博士,百度搜索发现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约101.85万人,占人口比例约0.07%,这还是只是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不包括在读博士。

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在读博士生有多少,我百度搜索发现,‌截至2024年,我国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约为61.2万人‌‌。

已经毕业的博士101.85万,加上在读博士61.2万,那就是一共有163.05万人,这就说明,博士现在也已经很饱和了。博士人多就算了,博士后也很多了,现在我国博士后超40万,不知道是我国正在疯狂“囤积”科研人才,还是说缓解博士就业压力,又再造一个博士”蓄水池“?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背后隐藏的一些算盘也能略窥一二。

第一,科研砸钱不手软,学霸变“科研特种兵”。博士后就像学术圈的“进阶打怪”阶段——博士毕业还不够,得进站再练级。国家狂建8800多个流动站

(相当于科研训练营),每年砸钱招4万多人,相当于喊话:“学霸们别急着找工作,国家出钱让你继续搞研究!”说白了: 国家要把最聪明的大脑留在实验室,憋大招突破芯片

、AI

、新能源

这些“卡脖子”技术。

第二,工厂和实验室“组CP”,研究不能只写论文。以前博士后只在大学搞理论,现在华为、比亚迪

这些企业也开工作站(比如比亚迪搞电池的博士后)。企业直接甩出实际问题,博士后带着高校资源攻关——论文能变产品,实验室能赚钱。类比一下: 就像让学霸去车间当“技术侦探”,既帮企业升级,又避免研究脱离实际变成空中楼阁。

第三,人才蓄水池防内卷,缓解学历贬值焦虑。每年百万硕士博士毕业,但高端岗位不够。博士后一站2-4年,相当于给就业市场“缓刑期”——让博士们继续深造的同时,等产业升级创造出更多高精尖岗位。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就像高峰期地铁限流,博士后站就是“人才等候区”,避免高学历人才挤爆普通岗位,造成“博士送外卖”的浪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2楼 发表于:2025-5-4 17:20

汉风烈烈:


要不再加几级,博士学位后面再搞个进士?

以后

学士

硕士

博士

进士

如果人还多可以在进士里面再考翰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3楼 发表于:2025-5-4 17:21

夜港:


说明人口红利后我们迎来了人才红利

而且是青年人才红利(因为博士后年龄一般都不大),他们可以长期引领创新

这是大好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4楼 发表于:2025-5-4 17:21

风神:


说明我国博士后红利来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5楼 发表于:2025-5-4 17:22

方小贤:


利益相关:1/40万分之一。

我18年博士毕业,当时手上有高校和业界的offer,但考虑到博士期间还有课题没有完成,主动提出留下来做了两年博后。合同价24W/年,比起大湾区的同行很低了。

两年里把两个剩余工作收尾,都发得还不错;拿到了青基和两项博士后基金,出站后谈了人才待遇入职了隔壁高校。

博后当然不是不能做,但还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如果没有在几年内拿下代表作的决心和把握,不要浪费时间;哪怕只是想挣点快钱,以现在就业市场的变化速度,不如提前找个坑。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6楼 发表于:2025-5-4 17:23

诗意的瓦尔登:


四十万博士后,听起来就像四十万大军压境

但这不是压在战场上,而是压在现实的喉咙上

再看那一串数字: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高达1200万,一个南京城大小的青春正在同时推开社会的大门。可惜门背后,不是繁花锦簇,而是铺天盖地的“已读不回”“条件不符”“岗位紧张”“985起步”“经验优先”……

学历如流水,文凭如草纸,曾经被供奉在祖堂上的“知识改变命运”,如今却像一枚贴错的快递标签,把无数人送进了绝望的中转站

最要命的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迅速认识到,作为一个“半知识分子”,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劣势

如何从认知、精神上迅速脱掉长衫,接纳全新的现实,并且找自己的事业的新的锚点

知识分子的最大弱点是什么?368 赞同 · 65 评论回答


我们活在一个知识极度膨胀而机会极度压缩的时代。博士后已不再是天之骄子的象征,而像是一个延迟进入社会的缓刑签注。当年“大学生”是稀缺资源,如今“博士后”都是“待岗青年”

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系统性塌方。学历的贬值,不是因为教育的失败,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结构已经对“学历逻辑”失去了信仰

这些年,高学历的人,拼命内卷,因为身体和精神无法承受,而猝死、自杀的精英,太多太多了,令人非常唏嘘

博士们在学历上已经非常牛逼了,但可能在精神上却依然是一个无法承受足够冲击的“儿童”

复旦大学失联博士遗体找到,目前情况如何?120 赞同 · 6 评论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拐点——内部,人口红利衰退、资源瓶颈日益严峻、房地产和制造业不再无敌、教育和就业断层加剧

外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疯狂围堵,中国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夜之间变成了最大承压者。这一切,逼着中国必须转型,逼着整个社会必须重塑人才定义

虽然中国从宏观上并不害怕特朗普的贸易战,但宏观上的博弈,最终是由微观上的人群,去承受的

这就是时代的尘埃

诗意的瓦尔登:为什么中国不再惧怕特朗普的贸易战了?200 赞同 · 78 评论文章


曾经的逻辑是这样的:你读书、你高考、你进大学、你上研究生、你再读博,然后你就能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买房、结婚、养娃,人生安稳如钟表

而如今,读博成了躲避就业压力的掩体,学历越高,越像拿了一张通往悬崖的VIP门票——因为社会不再缺知识,而是缺解决问题的能力、缔造结构的胆识、穿透乱局的认知,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战略心态

以前的社会分工里,知识分子更多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谋士阶层”而存在,读书是为了进入到这个谋士阶层里,获得一份地位与收入

但现在,这一切都被打破了,很多人被逼要当自己的一把手


为什么谋士做不了一把手?303 赞同 · 42 评论回答


大学教育从未如此“泛滥”,但社会对“高知识人群”的需求却前所未有地“分裂”——要么你是极致专家,站在某一领域的技术高地上,不可替代

要么你是强力执行者,能快速响应,立马见效;中间那一大堆“会点啥但又不精”的“知识富余人口”,全被甩出牌局之外

高智商的人群,读了很多书,但是说的不好听一点,“没卵用”

跟现实的就业相差太大了,读了再多书,也是空中楼阁罢了

为什么我看了四十多本书,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185 赞同 · 14 评论回答


更关键的问题是,中美之间的地缘博弈,已经让这个世界走向了“战略割裂期”

过去四十年,中国以低成本高效率融入全球产业链,靠制造、靠外贸、靠人口,抬升了十几亿人的生活质量

而现在,美国加征关税、封锁芯片、拉拢盟友、围堵中国,目的不止是打压经济,更是阻断中国技术和人才的全球合作路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不能再靠“照剧本走人生”,而要靠“自己写剧本”。因为旧剧本已经废了

国家都在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我们作为个体,如果也穷则变,变则通,那么未来会很难

中国的科技为什么在2022年至2024年像突然大爆发一样?190 赞同 · 35 评论回答


1200万大学生,要么挤进越来越窄的传统赛道,要么被迫开拓未开之地

而更可怕的是,大多数年轻人还活在“上一代的想象”里。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好好学习,就会有好工作”;老师告诉他们:“研究生是最低配置”;体制告诉他们:“学历代表未来”

而社会却一巴掌打来:“别TM空谈理想,简历呢?你有资源吗?你能扛KPI吗?你能带货吗?你会拆解用户画像、跑模型、组渠道、做内容、懂流量吗?”

整个社会的进程已经从“学历主导”转向“能力兑现”,从“稳妥积累”转向“爆发突围”,而年轻人如果还停留在那种“高学历=好生活”的幻觉里,只会等来一次次冷嘲热讽与现实暴打


互联网已经将绝大部分信息差抹除了,知识已经随处可以获得,为何大部分人依旧无法获得大幅突破?193 赞同 · 23 评论回答


未来在哪里?在那么多选择那么混乱的当下,大学生要如何自处、如何前行?


第一,必须抛弃“学历神话”,重建“能力模型”

学历不再是敲门砖,而只是一个门口站票。你要具备多维认知、项目管理、复杂表达、跨界思维、资源整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种复合能力,不靠一门专业、一个学科能养成,而是靠主动构建、广泛实践、深度反思才能完成的“内功心法”

未来属于什么样的人?不是成绩好的人,而是“能把混乱世界做成可管理系统”的那批人。


怎样判断一个人的智商在你之上?325 赞同 · 21 评论回答

什么是顶级的思维?13 赞同 · 3 评论回答


第二,必须放弃“等着就业”的被动思维,转向“主动造局”的战略思维。未来的大学生,不能再是简历制造机,而要成为“路径探索者”——你不是找一个“谁来雇我”的答案,而是设计一个“我能在哪个节点撬动社会”的杠杆

这意味着创业,意味着出海,意味着转型,意味着跳出专业领域,意味着去对冲不确定性,而不是等体制施舍一个确定性


家族中什么样的人能让家族一步一步兴旺?73 赞同 · 0 评论回答


第三,必须放下“怕失败”的小心翼翼,拿起“敢试错”的战略胆识

在一个快速塌缩、制度变形的时代,唯一能生存的人,就是那个敢赌、敢试、敢闯的人。你如果还在等“稳定”这两个字从天而降,那你可能会一生稳定地贫穷、焦虑、边缘化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对世界本质的洞察力和自我进化速度。


第四,要重新定义“成功”。不是考上公务员、进大厂、买房结婚这种“制度定义”的标准,而是你有没有构建出一套自己的“可持续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你认知的增长性、你关系的可拓展性、你技能的复合性、你精神的耐受性、你人生路径的可逆性

一切外在的成功,都建立在你“系统完整”之上;而一切系统崩塌的人,就算表面光鲜,迟早也会被现实碾碎。


而且必须意识到,这一代中国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一边是全球博弈的漩涡,一边是内部结构的转型阵痛;一边是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恐惧,一边是数字时代焦虑感的全面吞噬

他们是“夹缝世代”,既没有前辈的保障,也没有后辈的宽容;既无法回到农业社会的土地,也难以像早年互联网红利时期那样“野蛮生长”


美女是底层社会的稀缺资源,那什么是上层社会的稀缺资源?293 赞同 · 12 评论回答


但正因为系统不再确定,才给了他们重建秩序的可能性。正因为传统路径崩塌,他们才有机会跳脱出被驯养的人生。未来的精英,不是那些考出来、选出来的人,而是那些敢于在废墟中重构“意义”的人。


他们要敢于“无中生有”——没有岗位,就创造岗位;没有平台,就构建平台;没有资源,就聚合资源;没有权威,就成为权威。


未来,是一个高度混沌但极度流动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学历是背景,能力是门票,认知是武器,意志是地图,圈层是坐标。而你要做的,不是埋怨旧时代不再垂青你,而是学会在新时代做一个“命运的黑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7楼 发表于:2025-5-4 17:23

Null:


博后对于博士来说相当于本科生没有master/phd/企业/编制 offer,不好意思gap的RA。

说明有40万博士在美美哒gap。

不吃香菜(考研上班版)vs 不写本子(教职上岸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8楼 发表于:2025-5-4 17:24

Dr.ay;


博士后待遇是国内为数不多堪比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岗位。

感谢深圳,近十年各种补贴把博士待遇提到三十万以上,“内卷”到近五年全国各个地区基本上也都自愿或被迫调到最低二十万,最高甚至五十万以上。

否则以如今的就业形势,几十万博士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博后也就五六千块钱,勉强算个大号博士。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9楼 发表于:2025-5-4 17:24

呆家:


说明要开放新副本了

满级的人多了,还不更新?

内测出个进士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30楼 发表于:2025-5-4 17:25

月清疏:


恒古不变的真理:物以稀为贵,大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多了就不值钱了。

一个县只有四个正处级,同理机会就那么多。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1746 回复数:190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5-18 20:00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