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6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770 95
(轉載知乎)中国大陆的教授或副教授再出国应聘,可以得到多高的职称?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24-4-21 23:19
有没有可能冲击欧美一线国家的助理教授,甚至是副教授?还是说只能从博士后慢慢干起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24-4-21 23:19
坐标英国某罗素集团学校,最近作为招聘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了系里几个职位的招聘和面试,收到国内高校若干教授(也许是非升即走特聘)的申请书,刚好可以回答下这个问题。简单说,如果有熟悉人士力荐是可以的,否则真的很难。我们收到近200分申请,华人占了约1/4,国内工作单位的若干。screen 阶段实际上国内学者还是有优势的,有项目有成果有文章简历蛮漂亮的。问题就出在第二轮代表作审查上,我们是会一篇一篇仔细读的,背靠背两到三人会给文章打分,而且这个过程是不怎么看文章影响因子的,纯粹同行评议看文章质量。然后我们会开大会讨论每个申请人的代表性成果质量,给高分和给低分都会阐述理由,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会瞎打分。基本上在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哪怕是教授申请AP都全军覆没。某同事原话是self repeated work... 但是,但是,但是,如果有熟人出来力荐,那么一个面试机会还是会给的,说不定面试发挥好就上了。


作者:哆啦E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06137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樓 發表于:2024-4-21 23:20
作者:NO1WD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4688708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觉一般是要降职的,再补充几个比较新的例子吧:


Bin Gu(顾彬):Bin Gu 现任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MBZUAI)助理教授。
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博。


Handong Yao(姚焓东):https://engineering.uga.edu/team_member/handong-yao/ 现任佐治亚大学(UGA)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教授,哈工大博士,南佛罗里达大学(USF)博后。


Zhaochun Ren(任昭春):https://renzhaochun.github.io/ 现任荷兰莱顿大学(leidenuniv)副教授。
曾任山东大学正教授,山大本硕,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


James Jianqiao Yu(余剑峤): James Jianqiao Yu 余剑峤 现任约克大学(York)讲师(助理教授)。
曾任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香港大学本博+博后。


Jiaheng Lu(陆嘉恒):https://cs.helsinki.fi/u/jilu/chinese.html 现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helsinki)教授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上交硕,新国立(NUS)博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博后。


Qun Liu(刘群):https://liuquncn.github.io/index_zh.html 现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语音语义首席科学家
曾任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教授(2012-2018)。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1992-2018,12年开始为兼任),中科大本,计算所硕,北大博士。


Zhengbin He(贺正冰):Zhengbing He (贺正冰) 现任麻省理工学院Senior research fellow。
曾任北京工业大学正教授。
相关回答:
取得国内的博士学位而在国外获得教职的人有哪些?
国内土博可以找到海外教职吗?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24-4-21 23:21
拿我自己举例吧。我是2017年从英国博士毕业回的北京,在北京一个211大学任讲师/硕导,主持过国家青基和一些地方项目,每年发表SCI在5篇左右的样子,教2-3门课,积极干一些行政类事务,也和国外保持着交流。但是由于未来发展的问题,还是决定回英国,一方面主要人脉还在英国,另一方面研究方向更契合国外,半年时间向英国大学投了十几份简历,拿到3场面试,最终入职一所世界前125的大学,现在在英国任讲师。总体来说,只要研究一直努力在搞,和国外保持合作,能够洞察国外的发展方向,再有不怕面试失败的决心,还是可以找到国外教职的。


2022年9月更:
感谢,这个回答阅读量很高。我的微信公众号是:泰恩河畔的搬砖人。记录了我在英国任教的感受和体验,欢迎关注!谢谢


作者:Liberty17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5980196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24-4-21 23:21
作者:滑稽人马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5083739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答案中有很多例子了,我就不随意增加了,即使排名似澳门大学,也敢降级国内过去的教授,这里个人观点,说说大体而言为什么。
一开始我也怀疑这种做法是一种无理由的歧视,对他人多年奋斗的一种贬低。但如果有在海外高校学术岗工作过的人,大概能赞同我说的以下:


国外升等有阴谋诡计也有不公平,但大致上还是能做到根据你的贡献给予评定。与国内相比,稳定性和客观性至少高不止一个层级。不会出现诸如签订一些包含语焉不详条款的合同招人,然后肆意诠释条款提高要求的情况,具体参见武大中大最近几年关于副研究员的争议;
同第1条相联系的,对于国内所评定的教授职称,除了北大清华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境外高校普遍认为存在水分,有水分那么就意味着对方接收你时不会简单同意而是会加倍审查;
同1和2相关的主要问题是,近期国内所谓把文章发到中国的土地上的类似说法以及刻意排挤SCI和SSCI的做法,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部分能写外文文章的人(这部分人本身又是学术群体中的小部分)都有往回缩的趋势,更别提那些本来就只在中文期刊发表文章的人。对错不提,在大的概率上,你要进入一个英文发表的学术群体,你的投名状却是中文的,除了一些特殊顶尖人才,对方基本无法审查你的水平,只能根据仅有的英文发表降级。
同样的,你获取的国内基金或者项目,也存在一些严重的打招呼问题。当然,欧美也不是多干净,但就比烂程度上而言,国内往往更无所顾忌,做的比较明显。这也导致了你拿到的相关基金和资助的公信力大大缩水;
国内的人才帽子等的授予,特别是官方的帽子,也存在许多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基本上不是说你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那么类似的,你拿出去别人也不会觉得这个跟你个人的能力有多大的相关性,因为对方无法核实和审查。
海外经历也是很重要的,学术招聘不仅是给你一个职位,也是给自己单位的社群增添一个成员,很多欧美高校对此特别审慎,如果你有在类似高校学习的经历,那么对方也就更好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可能的合格成员,而不用再为你设置一个考核期(以便在觉得不合适时开掉你)。而如果你只在国内的高校待过,问题就是两方对相同职位的要求完全不同。就文科而言,你可能很会写一些官样文章,也能发到一些顶级中文期刊,但这些文章翻译成英文,可能一文不值。你花费很多精力参加的一些活动,在别人眼里甚至可能会给你的履历带来反效果。 以上是总体而言,对个体来说总有不同的境遇,高手如颜宁等自然会觉得不受任何区别,如云中鹤般中外游走,但对于大部分高不成低不就的学者,自本就不大出名的国内高校往外走,不管你是985和211(这两个概念在招聘时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优势),很难避免不被降级。近来有高校提出告别QS,这么说吧,国外英语区高校基本上还是很看排名的(不一定是QS,有可能是本地排名也行),因为他们要一个benchmark。比如说,港三在招聘时,如果你的学校排名尚可,但不比港三高,你比如说是QS50-100的Assistant Professor,有概率别人只给你个起始工资的tenure-track Associate Professor。当然也有概率给你tenure,看你的资历。但如果你是NUS等排名比港三高的临近高校,大概率你会得到一个更好的package。同理,当某本校职工拿着外面的offer来谯promo,学校管理层第一关心的,是你的offer性质以及学校排名,比我们差的,好走不送;比我们好的,好酒好菜伺候,counter offer走起。而这些,很难适用到国内99%的高校之上。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24-4-21 23:21
国内教授出国应聘必然要接受“打折出售”,
或者该现象适用于大部分国家教授跳槽去其他国家




首先,需要明白一点,教授不是学生,教授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职能,就是拉钱养活自己的学生和实验室。而拉钱,需要人脉和资源。你跳槽去其他国家意味着你绝大部分人脉资源要作废,相当于被扒一层皮。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教授出国应聘要“打折出售”。
其次,打折不意味着一定要从博后做起。国内还是有一些在自己圈子里做到顶级的教授的。比如薛其坤。但你让他跑国外应聘,就算“打折出售”,拿个教授也不成问题,但他除非脑子进水了才会去。所以只要原价高,打折也可以卖得不错的。
当然国内评审水分比较大,有很多院士那水平,说句不好听的,还真不如海外博后平均水平。但官场的事儿,哪有看成绩的。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69353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24-4-21 23:21
Azul:


理工科的不了解,大陆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文科博士,在大陆的大学做到了教授或者副教授,到国外(主要指美国、英国)估计就只能开出租车及做超市收银员之类的了,这其中包括大陆培养的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博士。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24-4-21 23:21
川大化学系前几年有个外籍教授Jason Chruma
2005-2011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2-2020 Professor, Sichuan University 
2020- Assistant Professor (teaching), University of Virginia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606146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9樓 發表于:2024-4-21 23:22
某匿名用户:


我见过最强的,从广州大学助理教授跳槽到UCB做助理教授的。真是跳上天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0樓 發表于:2024-4-21 23:22
作者:萤火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66426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理客中地给个正确的废话:要看具体情况,看人。比如颜宁那种水平的,清华教授也可以去普林斯顿当教授。
其次讨论大概率情形。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简单数量论的招聘理念上不同,美国大学招聘教授既严谨也灵活。严谨是指非常严格的程序,许多轮非常认真的面试,全系教授听课投票,委员会讨论投票,等等。实际上比国内严格复杂。灵活是指看重实质。不追求某些特定指标。你真的很牛不用担心论文少。但前提是你真的很牛。专业人一看一谈就明白。
但这样的人在国内教授中凤毛麟角。事实是绝大多数教授水平是远远达不到美国教职要求的。
就我观察,国内到美国访学的大部分教授,如果自身没有海外留学拿博士学位,甚至可能比不上许多在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我这里只说大部分,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人,这个大部分绝对是成立的。是不是绝大部分,我先留点余地。
而就美国留学生博士毕业情况看,只有很少比例(如5%)能去高校找到教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科研执念的人去做千老。这里面不乏实在痛苦最后回国拿教授offer的博士后、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美国已经卷成这样,你说国内的教授能卷的过这些人?
我告诉你一个真实案例,发生在去年上半年。
这边一个小型创业公司招聘暑假实习生,这边负责招聘的是华人。
收到国内某985名校青千简历一份,应聘暑期实习生。留美博士,两年前回的国。
惊愕,可惜,但因与岗位要求不符,不得不拒之。
如果该青千能申请到教职,何苦来申请暑期实习生。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1樓 發表于:2024-4-21 23:23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89578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学那部分我不清楚,我完全不懂行不能瞎说。如果只是说我的专业德语语言学或者放大点,放大到整个外语语言学这个方向,我觉得拿到教职难度是非常大的。语言学这部分我觉得我还能算得上略懂一二,所以来扯扯,勿嫌孟浪。
依据我阅读过的国内外语语言学专业教授的著作,包括知网上的各类期刊,其编撰的教科书,还有一些其他的会议文章啥的,我觉得国内外语语言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落后的,感觉很多老师的著作有点大同小异的感觉,没有太多新意,做的大都是实证分析研究,没什么实际的东西。当然也可能是文人相轻。
还有就是理论层面,可能是我自己阅读量不够,在我和在国内学习的朋友交流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韩礼德其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学术影响力。我第一次知道顺应论,也是拜国内同学所教。我一度以为是学派相争,也只能说在我的语言学学习中没有遇到提到以上两者的时候。
我在学习speech act theory的时候试图寻找国内的书籍去偷懒,简化学习过程,然后看了一圈子以后更懵了,在理论运用层面,例如怎么具体分析词汇是不是performative,应用的词汇是怎么分类到具体的类型的,等等实用方向就没有中文的文献了,使用理论做相对于细化深入的分析的文章也没有找到。当然这也可以怪我自己搜索能力太差。
总结一下,对比我听过国内教授的报告和听国外教授的报告可以得出,不管是语言能力,还是逻辑思维,理论知识水平等层面,国内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能拿到教职的可能性真的不是很大。这里只针对比较老资格的教授们,这几年从国外海归回去的新晋教授副教授的水平就高了,不过人数太少,我没怎么见识过。


韩派的功能语言学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学啊?
我问了我导师,他说有听过这个人,但是绝对绝对绝对不是mainstream。我也知道韩派在国内的盛行是因为他的学生以及他本人与我国的关系,但学术上搞这个,然后落后国外研究很多年,就很奇怪。我自己是做语用这个方向的,我自己的小方向上国内外的文章都看的七七八八了,国内我这个小方向上的文章基本上就是基于别人的小修小补,完全没有创新性的东西。就说一个小的点吧,如何通过分析语料对类型和功能分类,国内的那几篇非常的主观,感觉就像数学辅导书答案里特别经常的一句“显然/易得”,逻辑上非常跳跃。说句不负责任的话,还不如一个Seminar作业论文的逻辑严密。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在一些知名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任职教授/研究员/系主任。这样的水平出来做研究,恐怕是挺难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2樓 發表于:2024-4-21 23:23
某知乎用戶:


很难,看过有985正教授到美国做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这种non-tenure-track的entry level职位。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3樓 發表于:2024-4-21 23:23
根据学校档次和成果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国内985的四青级别的大佬,出国应聘基本上assistant保底(甚至欧洲国家的tenure ap),部分可以拿到associate tenure。杰青级别的巨佬,出国应聘大概率associate,特殊情况能拿到full professor,少数情况下只有ap。
如果不是大佬,那很可能就是ap都拿不到,只能从博后做起。比如我妈,十几年前从某985的副高(七级岗)离职,快40岁的人了去藤校还是只能从博后做起,博后合同结束之后在某个州立大学做ap,呆了几年以后发现tenure无望果断回国,走了海外人才引进去了另一个985,给的博导正高(四级岗)。前几年才带上人才帽子,变成二级岗。
她过生日的时候跟我说,她跟在藤校做博后时期那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相比,着实走了好一段弯路。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716030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4樓 發表于:2024-4-21 23:23
还是要看个人水平、机遇、推荐信等多种因素的吧。降职跳槽的回答里写了很多,不降职的也有。
最有名的肯定是颜宁,在清华是教授,去普林斯顿还是教授。
另外王鸿飞[1]从化学所去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也是当了Chief Scientist,应该不能算降级。听说出国后过得还更开心,在国内学术圈也更有影响力了。
参考

^https://www.westlake.edu.cn/academics/School_of_Science/Our_Faculty/Our_Faculty_2/202006/t20200617_5937.shtml

作者:卷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6869707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5樓 發表于:2024-4-21 23:24
作者:小哥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696904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在是越来越难了。
估计在未来,本来在国内是211教授,到了国外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现在美国高校的职位竞争堪比比赛运动员。
我知道有两个在国内985高校的教授,有一个出去后,简历投出去无数份,结果都石沉大海,几年了到现在还在找工作。还有一个在米国不入流的大学当助理教授。
上述的这两人假如回国应聘原岗位的话,估计一样也难了,除非去那种一般的本科学校。
我前几天看了下我学校的网站(我们学校是一本,不是211,也不是985),也看了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等教职员工的页面。
才短短几年,年轻的老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新面孔。这样搞下去的话,那些985学校的教授即使在国内换个大学任教或者科研也难以立足,除非你是大牛。
关于米国终身教授的事情,这个职位基本和大多数教职员工无缘,很多70,80岁的终生教授一直不退休,因为那边没有强制退休这个事情,而这些老教授为了待遇肯定不愿意退休。
而学校为了降低压力,一直把终身教授的数额限制得很严。
假如某个80岁的终身教授因为疾病去世了,然后空出的这个终身教授名额变成了香饽饽,很多教授为了竞争这个名额而不停的工作,从论文,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授课,关系等等各方面使得自己优秀,竞争压力大到不可想象,而且终身教授名额需要多次审核的,从院,学校,甚至到州。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6樓 發表于:2024-4-21 23:24
某匿名用戶:


现实就是 90%的老教授甚至重新应聘本校讲师or ap 都很难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7樓 發表于:2024-4-21 23:24
前几年有个教授工作经历如下:
2005-2008,某985大学副教授;
2008-2011,某211大学教授;
2011-2021?2022?,某985大学教授;
2021?2022?-至今,某USNEWS美国排名200+学校 Assistant Professor.
匿了,再说多就暴露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30652307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8樓 發表于:2024-4-21 23:25
某匿名用户:


说说自己吧,日本帝国大学博士、研究员1年多回国,目前拿到了国内211学校的教授。刚回国的时候,应聘日本职位,还能拿到回信,现在拿到教授了,反而更难回去了。日本研究室的教授、副教授能力范围,科研水平我也都了解,不存在学术水平不如人的问题,只存在文化上、价值观的问题。
感觉,国外不需要能做独立pi的中国人,需要的是科研劳工,受雇于他们自己的系统内的科研人,为他们增长资历。当然,博士刚毕业的时候,还是有机会的。回国后,国内的科研经历再被老外诟病,有我们科研圈部分人的问题,也有国外自我保护,pua国内研究者的问题。我在读书期间,见过一个北大物理学的教授跑到日本做兼职的研究员,经常搬家,生活中也是各种省省省,说的好听就是国外科研环境纯粹,没有什么人际圈子,可以专注于科研,真实情况还不是拿不到pi资格,堂堂国内顶级大学的教授被日本小助理教授吸血。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9樓 發表于:2024-4-21 23:25
David Dong​:


职称的获取是包含很多因素的,甚至包含很多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否在新环境里还会生效,就是很看具体情况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中国大陆的高校教职往欧美申请的时候,有几大困难:
1. 缺乏人脉关系。学术界的圈子很小,很依赖熟人介绍。其实对学术界的人来说,各种看起来“客观”的评价标准水分其实都不小,真的不如一个认可的人介绍让人觉得更放心。
2. 对教学的不重视。体制内高校对教学普遍不是特别重视,但欧美高校一般对教学会有更多的一些要求,甚至对教学理论什么的也会有要求。如果中国大陆的教职人员没有对教学活动有足够的思考和实践,这就是一个弱项。
3. 难以保证继续申请到新的项目。不同地区的项目和基金来源不太一样,需求也不太一样,因为换了新地方之后一般都会有这种疑虑。最基础的,在中国申请基金都是用的中文,在欧美一般最起码要用英文申请,是否还能申请到就可能被质疑。
4. 英语不够好。很容易理解,是基础的技能。
5. 虽然有发一些好的期刊,但论文本身质量不够高,或本人对研究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刻。资深的教研人员需要有对研究有战略性的思考,这样才能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帮助,仅仅多几篇好期刊的论文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发展帮助非常有限。
这些困难都能解决的话,就很容易申请到好的教职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0樓 發表于:2024-4-21 23:25
Dr.Strangehate:


认识一个前南大教授,还是管一个区的主任什么的,转到欧洲工作就成了副教授了。。。
他加我后,我给他说国内发展的好,他把我删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1樓 發表于:2024-4-21 23:26
AntonioYu1990​:


这是个很个性化的问题,没有定论。至少在欧洲,在部分尖端领域,国内的教研经历认可度还是逐年走高的,起码不至于拖后腿。但是,做到平移的难度很大。
欧洲那边申请职位需要考虑的要素是:申请者自身的学术水平;是否具有自己手里稀缺的技术以及其他东西;研究方向和对方机构/院校需要契合度;是否有领域内知名学者的推荐信。一般这些都ok,基本会给个面试。至于面成啥样,这个取决于很多因素了。跟国内不太一样的是,欧洲的招聘是严格且灵活的。严格是说,应聘有很多冗长的流程,每一步都很繁琐也很难。灵活是说,任何流程的目的最终是考察面试人的真实水平,不会太拘泥于文章数、学校出身等等要素,当然也不能太看不过去。
当然,最近十年欧洲的经济不行,直接导致欧洲各国用于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的资金严重不足。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欧洲科研机构可提供的新职位已经很少了,甚至到了自己人都很难解决的程度。所以外人要进入欧洲的体系去卷,难度已经很大了。当然,即便你的学术水平高到碾压众人,那么还有一些非学术因素可能会影响你的录用。我这边罗列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1)不同于国内高校对海外求学经历的看重,欧洲的研究机构在招聘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欧洲本土和美国、加拿大的博士,当然这里也包括在欧洲和北美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而包括中日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博士,纵使水平不逊于欧美博士,但还是属于不那么优先的考虑范畴。这和歧视没啥关系,主要还是东亚学者和欧洲学者完全不在一个圈子里。其次,有些国家是有一些特定的本地就业保护政策。比如我在2020年面试法国某著名研究机构的职位时,当时我的排位是最高,但对方课题组就明确跟我说,如果要从非欧盟国家招收一个雇员,必须要满足“技能是无法由本实验室或伙伴实验室受雇人员所替代”这一条件。而我的研究技能基本上都是在欧洲期间学的,自然不符合条件。后来对方课题组也很失望,也因为疫情的关系,最后这个职位干脆就不招人了。嗯,就这么奇葩... 德国貌似也有类似的政策,所以过往面试的结果一般是第二/三顺位,第一/二顺位一般是德国人。
(2)因为历史原因,中国高校/科研院所总体上是自成体系的,跟欧美高校之间没有太紧密的联系。加之语言的隔阂,大多数面试你的欧洲同行对中国的情况了解程度往往很低。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你目前所在的学校实际水平如何,哪些研究方向比较著名,在国内申请的课题、帽子、职称如何与欧洲的情况等价等等。如果这个时候能找一个在欧洲有一定名气并且熟悉国内情况的referee帮你说话,情况就会很不一样。
此外,由于国内的文化和体制方面的因素,国内学者的科研主要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欧洲则相对讲求学术界的自治。这就导致国内同行的研究兴趣和欧美同行的科研兴趣有很大出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国内学者做的东西,欧洲那边也不怎么感兴趣。当然,最近几年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就是国内做得东西需要极大的财力和顶尖设施去支撑,欧洲那边的财力和设施完全无法支持。
(3)外语能力是否可以胜任教学任务。这个主要是无长期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国内申请人会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不是英国的话,可能会要求应聘者使用该国语言授课。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内申请者来讲,如果不是以前在这些国家留学,一般不会刻意学习第二门外语。
另外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刻板印象:在欧洲,东亚的博士普遍会被认为英语很烂。这个可能是老一辈留学生留下的一个负面印象吧。我自己面试的时候因为英文用得和母语差不多,就被问过这个问题,很惊讶一个东亚国家的学生英文如此好。不过后来发现他们可能不知道香港澳门的大学是全英授课。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现在欧洲的封闭程度。
(4)文化差异以及本地人脉的问题:比如是否愿意融入、建立当地的学术、业界社交,是否有长期留欧工作的意愿,这直接关系到是否具有长期培养价值。但是,对于相当比例的华人而言,最后大概率会选择回国。至于原因,一方面是上面提到的,近些年欧洲的职位少得可怜,项目不好申,发展乏力。其次,近些年国内在一些领域发展极快,甚至已经领先欧洲,给钱也极为大方,导致现在回国成为很多留学生的首选,甚至是越优秀越热衷回国。所以这就导致一些欧洲研究机构对华人的热情度严重不足。毕竟找个印度人、中东人、北非人、拉美人之类的,人家会为了留在欧洲拼命融入,还甘愿做牛做马、拼尽全力。但是招个华人,基本上就是混够经历立马回国。
我个人建议如果从国内应聘欧洲的职位时,还是要放适当宽心。土博能拿到欧洲顶尖学术机构的面试,已经是对你个人学术水平的一个基本肯定了。但是,决定你最后能否被录用的因素实在太多。应聘失败不一定说明你自身学术水平不够,也可能是因为你的技能点不符合人家的需要,人家要解决好自己人的问题,亦或是上面提到的非学术因素。总之,精确到个体层面,很多事情都不太能一概而论。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2樓 發表于:2024-4-21 23:26
人在欧洲读博,我老板是个欧洲华人教授,文章真心不错,业界小牛,而且四十不到,就有cns 全套了,在欧洲也做了几年AP,学术背景硕博都在美国,他前年想回美国,面了几个学校,当然都是美国top30的,结果……就拿到两个offer,而且还是那种有条件的,例如几年内必须拿多少钱,发cns 正刊文章,这个要求,我觉得比国内高多了…然后,我老板默默地继续呆在欧洲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8125523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3樓 發表于:2024-4-21 23:27
某匿名用户:


理工科不太清楚,但是文科的话…嗯,怎么说呢,国内大学大部分文科教授副教授的水平都不如美国Top 10学校的博士候选人。以去北美找工作为例。国内有多少搞外国文学、世界历史或者西方哲学的教授或副教授能把英文写作搞明白的?英文可以给北美硕士生博士生讲课?更不要提原文阅读了。有多少搞外国文学的连英文都读不利索就给人家讲古希腊戏剧?这真的有点搞笑了。我知道的一985高校副教授搞德国文论的,自己德语大概停留在Ich heiße Peter阶段,英语去赛百味点个餐都点不明白。请问这种人去申请北美大学教职人家图他啥呢?图他说英语哆嗦别人根本听不懂他说什么还是图他搞学术搞得头发没几根呢?
除却语言不行,国内大部分教授副教授也因为受到的学术训练不够而只能做一些表面功夫,再加上语言训练不够读不了一首文献——语言训练够的、比如外语系的,研究方法基本不会,不可能指着他们做出除了编外语类教材以外的工作——根本做不出来有创造性且深入的研究,很多人的工作都限于编书、翻译书、搜集资料、写文献综述,用的全是别人的二手文献,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也不过尔尔,也都是一水儿的英文教材级别的二手文献而鲜少用到真正有用的一手文献。
曾经有个国内博士摆脱我帮他写一封邮件问问美国某藤校文科博士后项目是否招大陆博士。人家回,原则上招,但竞争十分激烈,就算申请了,99.99%也不会被录用。后面的话人家没说,但什么意思还不是很明显?
这个水平在北美大概连博士学位都拿不下来,遑论去教别人。美国某孔子学院院长想请他的朋友、国内某985高校搞人文类专业的某教授在我们这边拿钱的情况下请去美国该校某研究所做讲座,该研究所需要做的就是打个广告、弄个场地找几个人来听,其他所有钱都是这边拿。结果那个研究所学术负责人看了几篇该教授写的论文的摘要婉拒了,白送的讲座都不想要,生怕有损研究所自己的声望。
所以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用想了,散会散会。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4樓 發表于:2024-4-21 23:27
副教授希望不大,名校正教授有希望从AP或者associate做起。
大部分还是只能博后。
特别的大牛另论。
paper上很多人都是过关的,但paper就是个敲门砖,不像中国以前是唯一指标,现在中国也慢慢不是了。
行业内的地位,从事的field的意义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拿Funding的tracking record,对学校的发展意义,teaching的水平等等都很重要,而且和paper本身关系不大。
因为美国至少理工科的faculty和中国不一样是tenure教职,以前我们学校校长说他每签出一份tenure想的都是签出一份几百万美元的合同。
中国现在都是聘任制,几年一考核。除了院士和杰青好一些,其他人都是不好滚蛋。


作者:Gabe风险投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9017985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5樓 發表于:2024-4-21 23:27
就我在英国大学工作那么多年看下来,理科相对可比性大,有硬成果,容易被认可。
文科,尤其是社科,哲学,政治学这一类的,别说博后了,你要是博士在中国大学读的,你怕是得重新申请博士,读个英国的博士学位才行。若是博士学位是英国的,或者美国的,会好很多!
这就是现实啊,文科教职非常难找,大部分都得先做博后。


作者:胖兔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7349592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6樓 發表于:2024-4-21 23:27
某匿名用戶:


从中科大正教授到UVA助理教授。http://www.ece.virginia.edu/~cs7dt/bio.html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7樓 發表于:2024-4-21 23:28
认识几位有国内title的985高校教授,有润到英国做高级讲师的,有润到美国做助理教授。。。。圈子太小,就不提学校了。
博士后不至于吧,而且去申请也未必拼得过新鲜博士;很高的职称也不要妄想,以英国为例,当然认可EPSRC等RC的基金,至于国内的项目基金,认可度一般。
如果留学背景、语言没障碍,出去找个工作满足生活还是没问题的,算是为后代提供个更宽松自由的环境吧,移一代想融入也挺难,但是自己自在舒服也足够了


作者:中华锦绣皮皮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37546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8樓 發表于:2024-4-21 23:28
Zed:


学术圈 中国还是属于第三世界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9樓 發表于:2024-4-21 23:28
不敢确定所有的例子都是这样,只是听说过一两例国内的教授,到瑞典就直接给教授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一直在瑞典的话,熬到教授很难,出去转一圈回来可能还容易点儿。
另一个不太了解美国,但是欧洲的话,其实或多或少还是会看一些关系网的。如果在这边有很久的合作了,这个问题可以直接问对方学校的。特别是北欧的学校,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


作者:Oumuamu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583363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0樓 發表于:2024-4-21 23:28
谢邀,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之前有个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注:也有网友说是物理所)的年轻研究员DX,做凝态物理的,跳槽去了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先当正教授,后晋升为讲座教授,年纪才四十多岁。当然,自然科学的高水平论文成果在全世界都是硬通货。
之所以知道这个人,只因为我以前有一天无聊点开了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的官网,来看他们讲座教授都有谁…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57175/answer/24700769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770 回複數:95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4-21 23:46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