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9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34 68
(轉載知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就读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24-4-9 23:27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简称LSE。创立于1895年,为伦敦大学联盟成员,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也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所专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世界顶尖学校,是经济金融领域的全球先驱。
LSE在金融界和政商界享有极高口碑。现任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曾在LSE执教。至2016年为止,LSE的校友及教员之中包括了18名诺贝尔奖得奖者、34名政府或国家元首、31名英国下议院议员及42名上议院议员。在2013至201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LSE在社会科学及管理学领域的排名上已连续三年荣登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在近6年(2011-2016)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社科领域中,LSE均居欧洲第一位。在最新由英国官方每7年发布一次的大学科研水平排名(REF)中,LSE拥有英国最高比例的世界顶尖研究,高于牛津剑桥。在所有的欧洲大学中,LSE培养了最多的亿万富翁。
LSE最负盛名的经济系根据 QS 排名为全球第七位,根据US News排名为全球第九位,根据学术界常用的蒂尔堡大学经济系排名为全球第八位,根据ARWU为全球十三,均为欧洲最高。从1969年至今,有近30%(共1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自伦敦政经。
LSE是世界顶级投行和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其毕业生平均起薪为英国大学最高。英国央行副行长Shafik将于2017年9月出任其母校LSE的校长。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24-4-9 23:29
作者:纪子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47416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22年,萧伯纳在老楼六层的小图书馆烤着炭火盆,给左翼报刊写政论之余,也给街对面的皇家歌剧院写音乐评论。
1935年,哈耶克在教工办公室给《泰晤士报》写信,反驳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学说。年轻的肯尼迪成为政治学系的一名新生。
1945年,李光耀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他在日记中写道:“学校里的知识、伦敦的生活像潮水一样向我涌来。”
1954年,索罗斯在这所学校的第七年,他从老师波普尔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受到启发,准备去华尔街赚足够多的钱,以支持自己成为作家和哲学家。
1984年,蔡英文在图书馆完成了博士论文《不公平贸易行为与保障措施》,决定回台北的政治大学做一名教师。
这所略具传奇色彩的学校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简称LSE),也是我正在读研的地方。转眼已是第二个学期,求知的道路往前走了一小步;然而我感悟最多的,却是学校没有直接教给我的三件事。


1)感受世界的不同,不轻易做评断
地处伦敦市中心,LSE汇集了来自130个国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求学,既是广开视听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在全球视野下激烈碰撞、交叉论证的过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以“课下阅读+课上研讨”的模式为主,没有教科书,没有需要强记的教条,每位研究者需要借助阅读和研讨,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分析体系。无论在研讨课上,还是在学术论坛、学生活动中,每一种声音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利益诉求的表达更是无法等同——同样的黑眼睛黄皮肤,有我这样经大陆应试教育、四年本科读完出国的,也有持港台、新加坡、加拿大护照,旅英多年,几乎讲不了国语的——因而就事论事,不对他人的态度和动机做评判(尤其在政治和宗教层面上)是这里每个人默默遵守的规则。记得一个在新学术楼顶层自习的下午(巴黎恐怖袭击后第三天,LSE一名校友在袭击中不幸遇难),旁边一位女生站起身,戴上头巾,放好鞋子,向着东方行伊斯兰教礼拜,少顷又把头巾解下,接着和同学讨论金融模型;不一会儿又美美地自拍两张,远眺三英里外夕阳下的伦敦金融城。我脑海中忽然出现@
Nicole Liang说的equilibrium“均衡状态”——在高度智识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克服偏见和一时舆论声浪,去宽容、理智地理解世界的参差多样。

2)120%的野心,200%地努力工作,然后下一站
申请LSE之时,我便对这里通宵的自习文化、超长的文献清单,以及期末图书馆的“暴走占座”有所耳闻——并很快亲身感受到每周超过20篇论文的阅读量,一轮接一轮的报告、专题讲座和课堂展示带来的压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是“忙完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情人节我在图书馆,文献就是最好的陪伴。”


如此繁重的课程负担下,校园里的求职氛围却始终紧张浓郁:从金融大鳄、一线咨询公司、顶级律所、国际媒体、甚至英国议会的宣讲会,到学校提供的简历一对一修改服务,再到LSE Generate对创业团队的资金和签证支持……但凡你所知的理想的发展道路,只要想往上走,LSE就会为你提供第一流的“梯子”。在一次摩根大通
下午茶,我和一位自信的华人女生轮流向执行董事提问,席间发现这位女生在LSE读大一,我不得不感慨自己晚了四年;而这样的场合和人际沟通的机会在LSE每周都有若干次,随君挑选。
或许一个人只有带着120%的野心,加倍去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身边的资源。而完成一件事后,不躺在标签和荣誉上, 迅速move on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性寻找下一个起点,或者生活平衡点(在英国特指去酒吧)。这样几年下来,LSE普通毕业生一份“自以为平平”的求职履历,在他人眼里却常常是“望尘莫及”。

3)从这里出发,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LSE的一纸文凭是人文社科、法律政策、金融经管领域的通行证,其效力可比牛津、剑桥。有句话叫“从Holborn (LSE所在地)出来,你可以去任何地方”。然而具体到每个人自身,究竟要往哪儿去,或许只能在本科三年,或研究生的一两年中,自行探索答案:太多人向往着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非诉律所的丰厚薪水,而每年的LSE毕业生也确实是伦敦金融城的生力军

“从众”在LSE是一条“中上签”,虽然不一定契合每个人的兴趣与所长。因为理性分析抗拒一时冲动,因为批判思维克制个人追求,因为潜移默化的精英主义带来的自负与不接地气,学生们或许要稍晚,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成功与幸福的定义——但这也许是吹毛求疵,选择本身不是苦恼的来源。如果一切从头来过,我依然会选择来这里,一样通过学习、社交与实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LSE中国发展论坛上,邂逅金刻羽老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樓 發表于:2024-4-9 23:29
作者:雪姐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7557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在LSE就读,但是因为学校在路对面就经常跑去蹭课的来答下。
LSE在除去各学院的主课,还设置有公开课。这些公开课信息发布在校页面上,几乎每周都有,地点常常在 []Old theater, old building] 这座LSE的经典讲座大厅里,一般在这个大厅里的讲座,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常常会有现场录相。讲座时间往往安排在下午或晚上。 
这些public lecture常邀请政界学术研究大牛,政要,经济金融研究
砖家,公司CEO, 等等,来做讲座,讲座只要围绕各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或经典课题。 
讲座的上座率因人而异。
别国暂且不谈。国内过来做过讲座,上座率极高的,有幸听过央行副行长朱民
先生和林毅夫先生的关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讲座。这两个先生在欧洲的名声也很大,讲座开始时,是LSE的校长介绍陈述,院长做主持。参与者们除少数中国学生,和极少数中国领域大牛之外,大多数是英国本土的教授和学者们。
也有零零散散的中国各类所谓学者专家来举办各种小型,只是上座率有限,参与者又大都是中国学生,讲座质量也有限。(此段仅为个人观点,或有狭隘和局限)
至于讲座的精彩程度,具体可看LSE的public lecture video,一般都有全程录像供未到场的学生们浏览。
讲座完毕,有自由问答,你可以提出你的观点。
这点感触颇深: 2013年五月份,牛津大学一位研究中日关系的教授(忘记名字了),在讲述日本在东北三省的行径时仅仅说了句“I think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ell more about the fact to his people,Japan government do apoligize for that for many times”,就被在座的一位中国学生打断,义正辞严地要求教授改变说法, 并十分激动地用并不流利英文讲述了自己奶奶受日军XX的经历,最后以“If it was your family that was raped by Japanese, i dont think you would be so calm to stand here and talk about forgiving thing” 结尾。这位教授很耐心听完,并非常平和地告诉他 "i am just going to talk about that,and i can understand your felling" 接下来就是要求在座听众们热烈的掌声回应这位中国学生。
当时中国学生就平静了。答主的感受是,当有人尝试理解你的愤怒,并愿意耐心听你表达愤怒时,你就能在愤怒中获得一些平静。这也许是我在LSE听这么多讲座以来最大的收获吧。
讲座是LSE办的,请的是大牛。但是你不用是某某学校的,也不需要借学生证,你只要提前预约,到场排队,没有座位了还有志愿者引你到现场直播大厅去找座位。
链接是 http://lse.ac.uk/events
还在伦敦就读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注册,只要提前预约,到场排队,就可以免费去听了。
只要带着求学的心情去,没有人会把你拒之门外。
(手机答题,时间仓促。看官们能获得点有用信息就好)
以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24-4-9 23:30
凌萧​:





泰晤士北岸 - 摄于2016年放学回家的路上LSE坐落于泰晤士河北岸,每天走出校园几步,都能看到这样的风景。
我们学校以商科与社会学见长,被誉为“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教育
及研究机构”。相对于研究生来说,本科生专业的录取率非常低,就拿我的专业会计与金融来说,2015年共有1851位申请者,仅仅120人被录取,录取率仅有6.4%。对于中国学生来说,LSE本科的申请难度不亚于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大致有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对冲基金、政府机构等等。
LSE的地理位置
LSE的location简直不能更赞!它就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市,离泰晤士河、伦敦眼、大本钟
、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一步之遥。LSE的地理位置处于太过繁华的市中心,一切城市跳跃脉动的节奏尽收眼底,仿佛这片没有校门的校园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我们这些步履匆匆的学生们,也构成了市中心欣欣向荣的一部分。
大一的时候可以住学校提供的student hall,我常常会在太阳慢慢坠下的时候,一个人在泰晤士河边踱步——在快节奏的伦敦感受这样缓慢而慵懒的时光。爱这座城市,便会想要耐心融入她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未来某天忽然怀旧,会忆起暖金色的斜阳下,秋叶在空中华尔兹
旋转的悠扬弧线,无视我手中相机迎面扑来的任性水鸟
,还有为驻唱歌手轻声默数的断续节拍。
LSE的学术氛围
正如我们大学的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所示,LSE希望学生们能够拥有追本溯源的精神,除了我们必修的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建立了所有本科专业都需要学习的一门“LSE100”学科。这门课可谓包罗万象,通过它,我们每一位本科生都能深度接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的核心知识。LSE所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一门社会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它们必然是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了解它们背后的社会发展推动力、并对它们加以实际应用更加关键。距离校园不到一英里就是伦敦市政厅、法院、金融城和传媒中心,这些机构才是该学院“真正”的研究对象。
饮食和住宿
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LSE校内有很多餐厅,最主要的有Garrick cafe, Fourth Floor Restaurant, Student Union Learning and Dining Café, Bean Counter等等。每一家餐厅都有自己的特色,为国际学生也推出了很多International Cuisine,保证你不会一直受Fish and Chips的荼毒。我最推荐是Garrick的麦片酸奶,浓郁醇厚的希腊酸奶
配上香脆的麦片和蔓越莓果浆、芒果果浆或者新鲜的蜂蜜,美味得飞起。除了校园内的餐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伦敦政经与伦敦市中心许多知名的日本料理(EATTOKYO)、韩国料理(NAZU)、越南菜(VIETEAT)、泰国菜(BUSABA ETHAI)都近在咫尺,在各种美味的餐厅里相约吃吃吃也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课余活动”之一。
伦敦政经的学生宿舍(student hall)只能给大一新生或研究生住,但是学校的宿舍位置、价格都是很棒的,只要提早做好了解,就会发现每一栋宿舍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我大一时入住的“Northumberland House”位于特拉法加广场旁,是距离泰晤士河最近的宿舍,交通非常方便,对面是一家夏洛克
福尔摩斯餐厅,还是英剧《神探夏洛克
》的拍摄现场呢!宿舍外立面保留了爱德华七世
时期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如果你路过这里,也许能看到有着低调的LSE logo的高大的玻璃门中,走出一位穿着牛津鞋、带着小毡帽的英伦风淑女款款推门而来。宿舍房源十分紧张,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自己心仪的第一选择。建议大家早点通过LSE Hallpad网上申请,以便能够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宿舍。
课堂之外
LSE学生是最爱career networking的,通过这种社交活动能够扩展自己的人脉圈、培养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为找工作做准备。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
,比如我就参加了会计社、咨询社、对冲基金社、AIESEC国际志愿者
社、骑行社、音乐社、乒乓球社等等社团,并担任了一些社团职务。当大学里,判定优秀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单,这些活动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而不知不觉中,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协作沟通能力和领导力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培养。
我们LSE学生之间有一句motto叫“Work hard, play hard”。历经辛苦的求职季和考试季之后,大家会利用一切放假的时间到处旅行。我更是用短短两年几乎踏遍了欧洲的山山水水。我始终觉得,旅行给了我们更完整的大学体验,而通过旅行接触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们,也培养了我们更加独立的人格和乐于去包容一切的心态。
-------------------分割线------------------ 被某答案诟病的OLD4楼餐厅的鸡画风是这样
但是真的好好吃啊!
-----------我们的大学是花园------------
这里不只有图书馆的通宵达旦,不只有无休无止的投行文化和networking,更有花香、绿树、诗和远方…
我是凌萧,Cetude思度
联合创始人、世界500强
项目主管、MBB咨询实习、G5名校Offer孵化者。6年文书与申请辅导经验,已辅导400+申请者实现英、美、法、新加坡、香港顶尖名校梦想,累计收获offer超过2500封。我们不做最多,稳做最好。不论你现在是在高中阶段还是本科阶段,都应该对未来有规划、有憧憬,不要虚度光阴。18岁开始,你就要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接触更优秀的人,拥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去更好的大学,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资源,让我们成为我们想变成的那种人,过更自由的生活。
只要你想,你一定做得到。
关于申请的细节问题、文书思路,欢迎家长与同学私信/值乎咨询~
思度官方网站:cetude.com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24-4-9 23:31
作者:周一小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51373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在去LSE之前就看过这个话题,那时才刚刚收到offer,能在一年多之后再回来回答这个问题也算是缘分吧~ 


开学典礼上“教务主任”说,“If you are still the same person when you leave LSE, then LSE fails you. But it’s not our intention to fail.” 这一年,LSE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校园文化
LSE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学校,国际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的班里有49个人,只有1个是英国本地人。在我朋友的班里近70人,也是只有2个英国本地人。同宿舍除我之外的室友分别来自印尼、德国、智利和罗马尼亚。数据说LSE超过50%的学生(本+硕)都来自国外,这个数据我没有查证,但每周都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真的是hun幸福 。


在图书馆
真的什么样的学霸都有呀
国际化的学校一般包容度都比较高,正如LSE最重视的一大原则 ——Inclusiveness。走在校园路上,这一秒碰到马克思社团的人向你宣传马克思主义,下一秒就有英国政党的真爱粉来拉票了。当然你也有机会听到“无神论VS基督教”、“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脱殴VS留欧”等各种辩论,脑细胞完全不够烧。(当然最后脱殴也是蜜汁尴尬,毕竟LSE主流论点还是留欧的 : D)
包容度不仅适用于观点,还适用于人。LSE的厕所永远有三个,分别提供给男生、女生和性别不明的人,当然我也见过不少人大大方方的走进第三个厕所,所有人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在LSE喝酒也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一到周五,学校的几个酒吧爆满,六七点钟之后店里就完全站不下了,于是街上就挤满了端着啤酒的人。我的大神
老师的一大习惯就是在周五下午五点钟准时出现在George Bar,想套近乎、讨论学业、求老师多给点分的人排队“觐见”已经成为我们系的优良传统了。
LSE的就业指导
真的做得非常好
LSE绝对算得上是一所极其career-oriented的学校,曾听经济系学生戏称其为“金融技校”。的确,LSE每年进入投行的毕业生人数足以傲视群雄,精英们也前仆后继地斩获投行、咨询、四大的offer,每年11、12月都可以深深感受到校园里浓郁的求职氛围。
这就要隆重介绍LSE的Career Center了。Career Center呢,会举办各种活动,指导你找各种工作,可谓接触职场神器。 
下面,给点干货:
怎么高效利用Career Center的众多资源(敲黑板,划重点)
Step 1:信息获取
:勤上【CareerHub】网站(LSE官网→【Apps】→【CareerHub】LSE账号密码登陆)一切信息都会【CareerHub】网站上公布,记得定期关注(如下图)。


Step2: 信息筛选:根据自己兴趣与时间安排,及时预定或取消预定【Events】【Appointments
】里的活动与服务。预定、签到与提前取消预定非常重要,不按规定会留下不良记录:(。一般连续4次不良记录将会一个月之内无法预定参加活动。
总体来说,Career Center组织的活动分为两类:【职业选择类】和【就业指导类】。
【职业选择类】包括:大型的职业主题日,如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Day; 小型的行业分享会Seminars;Networking, 如Friday Breakfast与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共进早餐尽情social;Meet an Alum(拥有与某一领域一位校友单独或小群体见面聊天15-30min);Career Fairs等等。


【就业指导类】包括:General presentation介绍如何进行准备CV、网申
、笔试、面试;还有针对不同专业、国别、学历的求职presentation;1对1 appointment:一次15-30min,有专业的career consultant来帮你做职业规划、改CV, cover letter; 定制型模拟面试
(提前发CV,JD给顾问)等等;还有各种mock Assessment Center,帮你锻炼群面技能……

有人说Career Center鸡肋,但是呢,我觉得,这可能是除了学习之外LSE最实用的趴了吧。
Student Union学生活动

LSE最洋气的一栋楼就是Student Union(SU)的那栋。在寸土寸金的伦敦WC1区,LSE极其袖珍的校园里,SU能拥有独立一栋7层大楼足以看出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重视。

SU肯定包括学生会、社团、活动等,一年制的硕士一般没有太多精力花在组织活动上,但参与一下的体验还是hun好。
社团有求职、国别、经济、政治、宗教、兴趣、文体等等。我自己加入了一个国别、一个兴趣和一个文体社团。前两个基本就收收邮件,最后一个有参与训练、比赛、活动等,体验100分。
皮划艇活动
好了这一部分还是干货:
· 信息获取:勤上SU
官网(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Students' Union)
· 信息筛选:根据自己兴趣与时间安排,及时预定或取消预定【Events Calendar】(官网→【What’s on】→【Events Calendar】)里的活动。
如果说文体类社团推荐,如果你想深入接触英国本地人(毕竟研究生英国人凤毛麟角,我们专业就1个),推荐你参加特别“英国运动”的社团,比如骑马、板球、皮划艇。

还有些常规的运动课,各种球类、瑜伽、舞蹈、击剑、游泳、攀岩等等(好吧,我就是个爱运动的菇凉666),一般都免费或象征性收费,不过对项目场地有要求的运动(如游泳、攀岩),就得到伦敦其他指定地点去参加了,一般费时费力费钱,性价比较低哦。


更赞的是一些社团的不定期活动,会去欧洲其他国家的兄弟院校短期参观、交流价格便宜、活动丰富,可以认识很多不同年级、专业和背景的新朋友,可以部分代替自助游啦。
还是写几条申请Tips给我未来的学弟学妹吧:

各种留学论坛上的攻略已经非常多了,我只补充几条我当时觉得比较有用的~ 
No.1, 你一定要非常非常了解你的Program。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Program上什么课,有哪些老师,老师写过什么书,大概什么观点都可以在网上先搜一搜
,再把自己的经历向它靠拢。

No.2, LSE非常看重推荐信
,如果能找LSE校友写最好,以及他们会比较喜欢歪果仁的推荐信(为什么要歧视我大天朝本土的推荐信……)。

No.3,第二志愿也是很有用的,我就是被第一志愿拒掉然后神奇的被第二志愿录取了。一个Department下不同的program审核人员和标准都不太一样,所以第二志愿也要用心选呀~

No.4, “If you don’t ask, you get nothing.” 虽然LSE是以慢著称的学校,但它愿意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能比你想的要多很多,所以,多发邮件,多打电话,积极的同学有肉吃,要相信一切还是有可能。
总之呢,LSE不乏喧嚣,也比不上那些“占地百亩“的综合性大学,它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街角,但是呢,在这里,伦敦的繁华与失落被凸显的淋漓尽致,“多学一点的满足感”和“每天必须学很多”的焦虑与压力都密度很大、浓度很高。一年之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会相当好。就像我觉得,能从LSE毕业是我迄今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情了。


以上。
献给我的母校。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24-4-9 23:31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88490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LSE makes me feel like:
if you win the competition, you'll earn a lot of money, and you lead a miserable life;
if you lose the competition, you'll have no money, and you lead a miserable life. :)


(2 years after the previous comment)
Maybe there has been some good times, centuries ago, in this tiny little place -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debates do happen and people are not yet lost in apathy or in the rush to find a job in Canary Wharf.
Now this is a school that treats students as cash cows, and pushes them into depression before evicting them out of halls. (See: http://www.independent.co.uk/student/news/london-school-of-economics-evicts-student-with-mental-health-issues-which-affected-studies-a6978261.html)
We are officially ranked at the very last place in the whole UK for student satisfaction, but applicants are not considering this fact at all -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to them, I guess, is the overall ranking (which apparently proves nothing about excellency in education).
Sorry about all the ranting and negative comments. If this makes you uncomfortable, please just ignore me and keep on dreaming about LSE being a lovely place. [Smile]
One year after leaving LSE: life is beautiful <3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24-4-9 23:32
作者:hereisc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069899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以前看过一个小视频,在LSE的同学看到应该都会会心一笑
LSE被吐槽了?还是被自己人!What are you 弄啥嘞!
虽然这个学校没有校园,能找到标志的地方就只有那可怜巴巴的一两个,但是在学校的三年我还是觉得过得很充实,也遇到很多优秀的朋友。
LSE的校训是"Rerum cognoscere causas",英文是"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中文是"了解万物发生之缘由"。这也是一门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课的名称,简称LSE100。虽然因为是强制性的,这门课在学校被很多人吐槽,但我觉得它确实体现了LSE的精神。这门课由不同专业的教授联合授课,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些看起来非常大的社会科学问题,有泛一些的如:“如何消除贫困及不平等?”、“爱国主义是团结还是矛盾的根源?”,也有具体一些的如:“冷战为什么会结束?”以这些问题为引子,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和证据来解释社会现象。
我不敢说LSE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社会科学家,但它让我养成了独立分析和辩证看问题的习惯。而我觉得这种习惯,恰恰是非常多人需要的。只有拥有了这个习惯,才能做到在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中不盲从不跟风,才能具有真正思考的能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24-4-9 23:33

某知乎用戶:


杨凌霄同学说的鄙校讲座文化,非常全面,底下的链接极其有用。想去LSE听讲座的校外同志可以猛戳链接,订阅邮件,个别火爆讲座请务必以抢火车票的心态,(可能)会抢到的。
我在LSE读硕士的一年里,想抢票去看看昂#山%素=季,还有DA&LAI#LA*MA,简直 mission impossible. 后者那场演讲在当天据说可以领退票,我早上八点去排队前面已然一百来号人。后来没等到票的同学被领到小剧场看现场视频直播,剧场里竟然都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异常投入地跟着老头的zang式英语一起乐。
就连齐泽克这样的讲座常客,排队领票的队伍里都能有同学为了插队的事情骂架……

LSE的图书馆文化也值得一讲。
图文参见下面的链接,简直淋漓尽致:
世界上顶尖大学的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校图书馆从每年第二个学期起通宵开放,于是真有人通宵住图书馆,一心一意搞学习。本专业除了我基本都是欧美同(学)学(霸),他们考试季的facebook基本是这样的节奏:下午下课好好吃一顿→好好喝一顿→好好跳一场→夜里11点多开始到凌晨4点是集中精力搞学习的时间。纯纯的study hard, play hard.
我到最狠的时候也是每周刷六天图书馆,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刷,而考试季的早上八点图书馆自主借/还书台一般是这样,可以想见夜间这里夺么凶残:
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LSE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全名叫“英国社会科学与经济学图书馆”,所以除了学生每天还有很多来查阅资料和学习的各界人士,附近捡垃圾的老奶奶更是常年霸着一台电脑。无奈鄙校地少人多,图书馆永远一座难求,于是人口密度每天都像极了网吧。
而我可能体质奇绝,总能碰到一边聊天一边吧唧嘴吃薯片的亚洲小本坐附近,实在无法静心学习。所以我一般都在(此处为广告:)我的第二母校,SOAS(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上自习。SOAS浓浓的亚非人民一家亲/即将实现共产主义的氛围简直不要再好。另外,SOAS图书馆三层属于亚洲语言类书籍,包括无数中文书(jin)籍(shu),学习之余看一看怪力乱神的东西还是很提劲的。
说到图书馆就不得不说一说图书馆门口每天中午12点风雨无阻来发送免费素食午餐
的一个叫Hare Krishna Free Food的组织。这个组织主要宣传素食,每周日还会在LSE北边的小广场针对本地区流浪汉大型派发一次免费晚饭。
个人感觉这个组织的伦敦校园总queue应该在SOAS,分queue在LSE。LSE的队伍远远没有SOAS长,而且LSE的饭菜丰富量也远不如SOAS(后者会送焦糖蛋糕和水果,甚至牛奶之类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给他们一点钱。
上图感受一下,下图为SOAS的免费午饭现场:
下图为LSE的免费午饭现场(……):
到手的素食咖喱
看起来是这样的:
(以上三张图片均来自网络)
伦敦物价很高,岛人中午又很习惯吃冷食,虽然素食咖喱看起来黏糊糊一坨而且咖喱味儿奇重,但是在复习到暗无天日的考试季,冬天中午下楼不用走远就能吃到一顿免费的热饭,已经很棒。
学校食堂倒是有的,但是你们也造,英国人的烹饪水平,一般都是这样:
但是还是有不好的回忆啊。。。
有一天我拿了免费午饭回公共休息室吃饭,迎面走来三个西装革履的欧洲男生。从我身边路过的时候其中一人指着我的盘子对同伴夸张地叫起来:看啊竟然有人吃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也没有太影响心情,这种态度在LSE并没有很少见。这所学校的确是banker领域成功者的摇篮,学生中家庭背景吓死你的大有人在,同时其中的精英主义味道也是非常浓。平时在SOAS待太久,这样的对比于是变得异常明显。
虽然拿了一个理学硕士学位(欧洲研究),但是我的本科背景是纯纯的文科。所以这一年在LSE过得又苦逼又有成就。
上面说过了每周六天刷图书馆。同时,因为政治科学实际是“理学”的事实,我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破除我自己既有的二元思维模式
,同时试图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上。奠定这个基础之后,再去跟我的欧洲同学同(做)步(梦)学习欧洲哲学、政治学理论
。呵呵后,实在是想掀桌。
这一年里,阅读量极大,按每周上六节课(两个Lecuture,四个seminar)算,每个seminar之前需要读3-5份左右,每份20页的阅读材料。哦还没算每门课两周写一个essay。我写一门课5000词的essay
两周内看了差不多这么多书:
到了期末复习最疯狂的时候,我两点睡,七点出门。有一天早上七点去宿舍楼下公共电脑房打印复习材料,发现十几个座位都坐满了人,从桌上的食物和纸张和衣着来看,大家都是刷夜的。想起自己前一天晚上因为复习到一个始终弄不明白的话题而大哭一场,觉得自己实在承受力太弱。
这一幕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异常清晰。
本专业,其实,还是挺欢乐的。
专业分支底下30来号同学有本科学竖琴的,有在著名交响乐团做过多年运营的,有意大利某青年党派的政客(纯贬义),有跑过二十多年一线的财经记者,有深入科索沃地区研究女权的瑞典大姐,也有纯粹是来丰富人生体验的希腊土豪妹子。身在相对小众的学院,学院内部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关系也就非常融洽。经常,周五的欧盟政策讨论课下课,德国老师都要请我们几个在学校酒吧喝一杯,顺便聊聊近段时间的时事;欧洲哲学课老师会用加拿大庞龙
——Leonard Cohen的歌作为最后一堂课的主题,且听且抒情;我的导师(是一个帅到我做梦梦到他会被帅醒的英国人)会经常主动关心我是否适应英国生活,学习节奏设置怎么样,我放假要去欧洲玩他也会给出很多有用tips. 各国同学会时常邀约大家去伦敦的本国餐厅聚餐,遇到民族节日也会在课堂上派发小食品之类。总之怪力乱神的气氛让我非常喜欢。
唯一的遗憾是学校没有真正的校园,两条巷子,几栋建筑立在路边,没有校门也鲜有标识,比起去过的伦敦其他校园(虽然都小),略寒酸。
但是身在伦敦市中心,每天都能体会到这个城市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奇妙又新鲜的感觉,即使课业繁重,似乎永远也不会厌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9樓 發表于:2024-4-9 23:34
作者:做留学的舒老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7609202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所著名大学,教育水准也是非常靠前的,该校创立于1895年,是伦敦大学联盟成员,也是G5精英大学之一(还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同时也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成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目前伦敦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共有18个系、26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开设有经济、数学与统计、历史、法律、哲学等多种社会科学专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竞争非常激烈,虽然比不过剑桥和牛津,但它也是出了名了难申请。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Luna学姐来为我们讲她在LSE就读的体验,以及一些申请的经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哦~
Luna学姐:
Bachelor 学校:Xiamen University
专业: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ster 学校: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专业:Media StudiesLuna AdmitWrite留学​
www.admitwrite.com/tutor/detail/id/594

在你眼中,你就读的学校是怎样的?

简单谈谈学校里你最喜欢/最常去的地方(建筑)A:因为LSE真的超小,挤在伦敦市中心,所以可选的地方还是比较少的。我个人比较喜欢New Academic Building,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楼,ground floor中心是个沙发区,会有很多同学课后在这里聊天,氛围很不错
LSE标志性Old Building门口,一般拍集体照在这里(图片来源:网络)1、你参加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活动(或者知道的有趣的活动)?
A:学校最有趣也是印象最深的是LSE Puppy Therapy的活动,印象中有两次,都是学期快结束,学校在Student Centre门口圈出一块地,运来了一堆小狗,学生可以排队跟它们玩,每次都是还没开始就排上超长的队。
2、你感受到的学校的氛围是怎样的?(大家是沉迷学习还更喜欢社交)
New Academic Building 门口(图片来源:网络)A:我觉得整体来说学校氛围还是比较拼的,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在图书馆
学习,通宵的也不少。但是国外学生一般都会社交学习结合,比如我的英国朋友,会花很多时间和各种朋友社交,但在需要学习的时候也都会很认真。
3、学校及周边的生活、娱乐、住宿和安全情况怎么样?
位于Old Building内部的学生服务中心(图片来源:网络)A:我觉得LSE学校和周边生活的话都还是相当方便的,因为毕竟是在伦敦市中心嘛,然后吃饭的话一般大部分还是自己做。不过如果去中国餐馆的话,也是比较方便,因为伦敦市中心有ChinaTown中国城。然后关于ChinaTown中国城,我其实也没有在里面特别吃过多少次,但是我知道的有两家,一个是叫锦里,然后,还有一家比较远的,据说是米其林菜餐厅,叫唐茶苑。这两家会比较出名些。我同学住在那附近,听说还有一家食家庄也是不错的。
其实购物生活出去玩,大都集中在chinatown
附近,因为那边就是市中心。我们一般的路线是这样的,从LSE走,大概十分钟会到Covent Garden,然后Covent Garden那块儿,它是一条小街,会有一些集市,在那边购物的话会比较惬意。然后再走走,可以到 Oxford Street和Regent Street那边。大商场都集中在那个地方,各种品牌都有。那边可能去的人比较多一些。
电影院我一般会去几个,都是Odeon家的。然后他家最大的一个电影院是在河对岸的BFI Imax。他们家号称拥有英国最大的电影屏幕,效果相当不错。 Leicester Square的Odeon也是不错的,也是有IMAX的。他家确实,价格相比别家的也不算太高,然后效果确实又比较不错。
我是租住学校宿舍,学校宿舍是需要自己申请的,分布在伦敦各个地方。我住的地方是靠King's Cross那边,交通什么的比较方便一些。环境也都还不错,不过社交氛围没有那么浓。
比较好的是LSE周边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学校在一区,处于市中心。然后我所知道的宿舍基本上也都是在一区或者二区,也都是不会说到三四区那么远的地方去。所以如果要租房的话,还是比较推荐住学校宿舍的。自己租房的话,可能就要小心一些。我所知道的同学租房也都是为了离学校更近,住在Holborn,或者海德公园,尤其是海的公园那块往西一点,白金汉宫
也在那边,还是比较安全的。
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在租房方面省钱。因为确实在到四区甚至五区那边租房会特别便宜,但是那边也是伦敦穷人待的地方,安全隐患更多一些。然后住学校宿舍的话其实也不是那么贵的,可能相比外面租房还稍微便宜一些,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推荐学校宿舍的。
4、刚入学时,你是怎样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的?
A:这个我倒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因为我自己可能是因为独立性比较强一些,过去之后也没有特别想家,然后甚至影响到学习这方面。如果真的有问题的话,首先建议是跟自己的导师,就是刚进去会分一个academic advisor,你要跟他说,把困难讲出来,老师都会特别愿意帮你去解决。
在英国我的朋友也不是特别多,然后玩的比较好的几个,都是本科就在英国读了,这样子。然后如果之前有好友和他们一起做饭什么的,可能会更适应一些。
学习方面的话学校会有一些讲座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啊。这些讲座我之前也去听了一些,也是有一些能帮到的。
介绍一下你的专业?

你就读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你对这种课程设置的看法、感受

A:MC408 Media Theory,这个是我们专业课,我们学传媒的都必须要学这个课。这个课是特别重要的一门课,上课的话会有很多不同的老师,每节课一个老师,会给你介绍传媒理论的一个方面。我觉得还是受益颇丰的。
我觉得这个项目课程设置的话还是不错的,给学生的自由度也比较高,你可以按你自己的兴趣选择。
我觉得比较难的课就是我们学院和Gender Institute一起办的课。因为他们是特别理论的一个学院,跟我们一起的课研究的是性别理论,和我们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他们研究的风格就会更学术一些。比如说,我上过一些Media and Culture Gender,这个是他们专业的课,我感觉压力会比较大。
2、介绍一下你的授课教授,导师,他们的授课/研究水平,为人,有什么特点?
A:我们系主任叫Nick Couldry,是个特别可爱的小老头,对人很温和。然后他是在media and communication
 整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基本上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他也会很乐意去解答。
授课老师的话都是学术水平非常高的老师,这一点是不用怀疑。和他们交流的话,他们都会乐于给你学术上一些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尽量多和导师沟通。我们每周会有两次office,你需要在网上系统预约,可以和老师有个十五分钟Office hour的谈话。尽量带着内容去吧,自己想问的问题要提前想好。然后有关于理论上的问题也可以和老师沟通。
3、你和同学之间发生过哪些值得一提的故事?
A:我感觉我比较幸运吧,接触的同学基本上都还是比较nice的。我经历的团队合作都还是比较顺利,有什么想法,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分工明确,每个人做好自己的part就可以了。不过有次我看到过另外一个小组的合作就并不那么顺利,因为有两个中国学生提前回家了,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参加小组合作,然后他们通过另外一个中国同学作为中间人进行交流,非常不方便。我觉得和同学合作的话就是,尽早确立每个人的分工很重要吧。
4、你所在的项目的毕业去向?
A:毕业的话主要有两个出路,一个是在传媒行业,现在自媒体什么的也发展得很好。工作内容一般是做内容编辑或者新媒体编辑之类的。
另外的方向话,去外企或者大型国企的marketing,主要是宣传推广类的工作。我感觉到的情况是大家申请到的企业都还不错吧。
提升就业机会的话肯定是靠自己,要努力,然后只能慢慢找。网申
的时候会填很多份网申表格,比较麻烦。建议多和careers那边的老师聊一聊,他们会对你的简历进行指导。LSE Careers也会给一些比较好的建议。现在知道的就业情况,有去可口可乐、欧莱雅、阿克莱
的。大概就是这些吧。
你当初是怎样申请到这所学校的?

你当初做了哪些准备(GPA、GRE、GMAT、托福或者雅思等考试)?A:雅思,我觉得中国学生一般阅读和听力都还不错。我觉得可能写作更加重要,建议多读一些议论文,也可以看看国外的论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写作的。模板的话可以套,但是写的话还是要突出自己的思想性。
语言的话,可以读一些关于语法的书。我现在有点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好的,但是基本上有一些。关于写作的书都会讲到学英语写作的要点,当然这些都比较基础。
2、申请中你遇到过哪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A:我申请是自己做的,花了很多工夫在自己的文书上面,因为我觉得PS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硬性条件,但是PS的话是能反映你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写作能力的,要多思考这方面的内容。我的建议就是多多修改啊,一遍是写不出来的。然后雅思的话,我考了两次吧,也没有特别去准备……因为我本身是英语专业的。
申请当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文书准备的过程。这期间我写好了之后给外教,给我们院系的教授都看了看,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意见要听,但也不能一味的听他们的话。看你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然后基本上就是,多和老师沟通,多和毕业论文的导师沟通,因为他们也是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老师。
3、你有什么对学弟学妹们的关于申请的建议吗?
A:申请的建议就是像之前说的,PS一定要自己好好下工夫。多读一些专业课的书,如果有一些你自己的思考的话可以写进去,就是一些理论性的内容也可以写进去。你可以就把它当成一份论文来看,然后多多修改。
本文来自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0樓 發表于:2024-4-9 23:35
作者:林学长读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537104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那里毕业半年了,经历了疫情和滞留,谨以此文纪念在LSE度过的265天。
大四在台湾交换,2018年12月18日,傍晚的台北桃园机场,结束澎湖
旅行的我和小伙伴儿刚刚下飞机,坐上摆渡车,突然手机一震,我点亮屏幕,一封QQ邮件的讯息跳了出来,差不多是下面这个画风:
我激动地点开,之后就是录取信,我长舒一口气,上午刚拜的锦鲤果然灵验。
之后的本科最后一年节奏轻快,在武汉实习、回长春日复一日的喝酒、毕业,暑假参加了些项目、会议,到处游山玩水、最后九月份,从北京飞往伦敦,开始了在LSE的崭新生活。
Reading。这是我听说过最邪门的掉发环节,LSE素有"London School of Reading"的别称,以海量几乎不可能读得完的文献数量压榨学生而著称。为了不太掉队,来学校之前我暑假在家就突击读完了社会政策系推荐的六本专业书,希望找点感觉,结果还是觉得每天多达100页+的英文文献让人抓狂,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有时候一句话四五行长,读两遍仍然云里雾里,濒临崩溃。但苦行僧一样的啃完所有文献,也带来肉眼可见的改变,Essay的分数越来越高、Seminar上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以逐渐磕磕巴巴地讲出来。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LSE非商科专业硕士生每日阅读量的典型值伦敦跨年烟花

社交。这是我社交能力曲线增长最陡峭的一年,厚着脸皮连续两次参加试训选拔、终于加入了学联篮球队,每周严格训练,也和牛津、UCL等兄弟校打了友谊赛(遗憾是3月份在考文垂
的全英冠军杯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记得牛津的队员全员身材干瘦、书卷气很重,球商很高。大家每次坐Bus流浪在伦敦各大体育馆,每次汗流浃背地训练完,就就近找一个中餐馆打打牙祭
,吹吹牛逼;抠门的社会政策系在圣诞节前举办了一个小型的party,Old Building里辟了一个超大的房间,炸鸡披萨一应俱全,在一个新加坡基友的强烈要求下,我当晚被迫辗转在各个国家学生小团体之间Social,对于她们抛出的文化笑梗,即使云里雾里,我也要合群地大笑,耐心地解释着大家对中国的刻板影响、欢声笑语一片,直到结束,我才发现,国内同学一个都没来。和国内来的同学隔一段时间就到HH宿舍的地下室打桌游、玩儿剧本杀,唐人街火锅川菜,异国他乡、大家抱团疗伤,倒也不觉得寂寞。
在爱丁堡吃了一顿难忘的全餐,因为重油真得很香:)睡眠。WB宿舍,LSE学生会被安排为室友,但LSE可能是我们之间唯一的共同标签。如果有比美国室友的狐臭更让人抓狂的事情,那就是永远闹哄哄约旦室友-一个开party成瘾的金融社交怪。我始终不明白他那8平米的小卧室是怎么塞下3-4人纵情欢乐的。我常年健身,在英国始终维持着十点半睡觉的规律作息,却无数次半夜被此人及其党羽歇斯底里的笑声惊醒,然后套上衣服心平气和地去和他们沟通-“ Look, People Sleep, Bro?"
宿舍窗外街景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我严格遵循了传说中的”留学生不可能三角“(即睡眠、社交、学习这三样,你最多只能兼顾两样)来叙事,但实际上,在LSE一年,最令人映像深刻那一定是来自水平极高的教授们。他们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几乎从来不动怒,遭遇的不公也可以笑着娓娓道来。在伦敦这个全英最精彩,却也最浮躁的地方,他们充满谦卑,语调轻柔,却又始终平静,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毕业于牛津、耶鲁,身怀绝技、授课语言永远遵循逻辑,对学生也永远耐心鼓励。他们的收入也许只有金融城里他们学生的零头,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这些未来社会精英的三观和意识形态:原来除了精致利己,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永远优雅、温和地待人接物;真诚、不卑不亢得与各个阶级的人交流;生活艰难,却老而弥坚,保持传道授业的赤子之心。“
即使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许被社会磨平棱角,醉心地追逐名利,但是想一想曾经青春洋溢地在LSE几栋厚重的建筑之间健步如飞,心中便始终充满力量。最喜欢的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认真的对我们说,”You are LSE Students, you guys are all social change makers."
用自己的一段朋友圈结尾,希望能永远记住这段激情燃烧、飞速成长的岁月: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d7913f98534482fc694aea10e1219219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66" data-rawheight="316" data-original-token="v2-d7e11d3fea756cdfddf09f3de57aa53c"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6c78f3d745ef2e1129aab819bffab74f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7913f98534482fc694aea10e1219219_r.jpg?source=1def8aca"/>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1樓 發表于:2024-4-9 23:36
作者:PalmDriv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921166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LSE 的毕业老学姐,这个问题必须要怒答一发呀~

答主背景:兜兜,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MSc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PPE) 项目学习,现在担任棕榈大道主导师。爱好是旅游,吃遍美食,参加各类有趣的艺术活动。

下面就跟大家具体地介绍一下我在 LSE 的学习生活还有就读体验吧!
我在LSE学习的那点事儿
超级累,超苦逼,但很有收获,很值得。重新选择?绝对愿意——
学习强度一年项目,包括 4门必修课,2门选修,1门选修和一篇10000字的毕业论文。

选修课在一个list里面选择,基本在Government,European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Methodology,Economics六个院系。自由性很大,但是设计还是很合理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上课除了主课是小班,其他都是和department
的大班一起上课,其实我觉得差别也不大;教授的话,取决于你选的课,有大牛,总体来说我对教授的质量还是满意的。 
来到LSE之前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只要比大学努力一点点就可以顺利毕业了,结果到了这里,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因为本科是金融专业,学的也比较水(没有黑母校的意思),所以到了LSE 发现居然要学什么Stata。SPSS,甚至还有R(流泪ing)但LSE读本科的同班同学,还有周围的其他学院的陆本
同学,跟我说他们大学都学过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我的时间都在图书馆
度过,做problem set,看paper,听lecture record几十遍,所以学习强度特别大。。。(最疯狂的时候是凌晨四点起来看书我会乱说?到了图书馆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清晨的图书馆

强大师资
教我的教授基本都是美国专业top 5学校出来的,话说之前上methodology学院
的一个教授的课(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老师),是哈佛大学Physics的本科,研究生和Ph.D.毕业于普林斯顿毕业,其他专业课老师,很多也是毕业于普林斯顿、剑桥、哈佛等),我的女神,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的女儿金刻羽
也是 LSE 的经济学终身助理教授,可惜她只给本科生和Ph.D.学生授课 ,呜呜呜。
虽然在欧洲,老师多半接受美国教育
,很愿意解答同学问题和讨论Idea。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他们对学术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博弈论
的TA是个Ph.D.,长的非常阳光的一个美国人小哥哥,人超级nice,每次office hour我都跑到他办公室去问题,受益匪浅,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考得了distinction
周围同学
我的Program只有20个人左右,包括我在内只有四个中国人
,其中三个同学的背景分别是英本经济系、宁波诺丁汉大学
国际经济专业、台大经济学,其余外国同学大多来自于美国、欧洲,还有一个日本妹子。这些同学绝大多数都有工作经历,其中有投行、联合国工作的,从第一天上课就深深得感觉和他们不是一条起跑线的,但也看清楚了自己待提高的地方。
校园一角

如何考核?
典型英式考试
,期末2小时的考试占100%的很多,淘汰律很高。备考压力相当相当大。所以大家备考起来很疯狂,详见图片:《考试季图书馆众生相
》。到了期末复习最疯狂的时候,我七点出门,有一天早上七点去宿舍楼下公共电脑房打印资料,发现十几个作为都坐满了人。
想起自己前段时间因为始终读不懂的paper而大哭一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承受力实在太弱。这一幕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异常清晰。回忆那些奋笔疾书通宵达旦的夜晚,深夜和我妈打电话说读不下去的嚎啕大哭,还有为听不懂lecture
,考试fail的担惊受怕的日子…但我想说,谢谢这一年的磨砺与折磨,我的内心开始变得强大。

考试减压:LSE会有一年一度的减压动物园,每年的考试月,学校都会招来一堆小动物,在校园里为学生考试复习减压,如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学校说:压力太大么,来摸摸猪、摸摸小马吧,摸完,你就减压了
然后,继小动物后,LSE又出了新招,邀请了Abercrombie & Fitch的男模(估计是考虑到学校女生太多,学校真是感人啊)…

PPE项目就业
LSE的career services非常不错,据金融专业的同学说他们会有pre-sessional的课程,2-3个星期,帮忙改CV、练习面试、networking、了解金融城,还有咨询case面试的课,非常有用。开学后,十月份有四五次大型金融咨询机构的career fair,有各大公司,比如摩根斯坦利
,瑞银,等各大投行,咨询公司等等等等。
我这个项目因为只有20个人作业,也不属于大热的商科专业,所以就业支持相比没有那么大,当中只有4个中国人,其中有去外资银行
的,不过ta后来跳槽去了华为做金融,,有去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的,有去中粮
的,也有在LSE继续读Ph.D.的
吐槽时间到(看到这里是真爱)

1. 因为LSE的地理位置很好,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离泰晤士河,伦敦眼,大本钟
,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很近。吃喝玩乐真的很多。我的宿舍是Northumberland House,位于特拉法加广场胖,是距离泰晤士河最近的宿舍,交通非常方便,对面是一家夏洛克福尔摩斯酒吧
,是英剧《神探夏洛克》的拍摄现场。因为位置非常好,宿舍房源特别紧张,建议大家早点通过LSE Hallpad网上申请,如果人品爆发,就能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宿舍啦!
位于NH宿舍对面的夏洛克·福尔摩斯酒吧
,每天生意非常火爆

玩的话,伦敦本身也是一个极具魅力和文艺气息的城市。Covent Garden,大英博物馆
, St James Park都是我复习累了常去的地方。周四中午学校的Shaw Library Lunch time concert也很赞,中午一小时换换脑筋,享受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相当推荐。LSE 附近有很多剧院,每一个都很有名,值得一看。伦敦西区的剧院演出质量都特别搞,数量也很多,我在这一年看了《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雨中雨》等音乐剧,简直不要太开心。
音乐剧《歌剧魅影》现场照

伦敦西区皇后剧院《悲惨世界》演出海报

2. 男女比例:之前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一个男生在英国G5大学读书,那么他的恋爱关系,可能是这样:


来到LSE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伦敦女校”啊,因为不是综合类大学,所开设项目主要是商科、社会与人文社科,所以就说华人圈子,周围长的漂亮、学习成绩好的女生真的不能再多,然后她们还都单身… 去趟图书馆,也是随处可见美美的的知性型妹子(让我怎么活TT)。之前听有个妹子说过“LSE的男生们因为数量稀少,在粥多僧少的情况下溢价过高,以至于眼高于订,一般人眼中条件好的女生他们都看不上”,就我的例子,我只能说周围的妹子们都是单身着来,然后单身着回国(泪流满面)

3. 关于食物,食堂太差,学校中午在图书馆旁免费发放的食物是长这样。周边吃的也不多。

4. 关于校园, 学校真心小,没有真正的校园,两条箱子,几栋建筑立在路边,没有校门,本科校园逛完大概要2个多小时,LSE走路最多10分钟,跟附加的UCL比起来太寒酸…..


5. 校徽上的动物丑的不忍直视。。


最后我想澄清,之前有人说过一年的英国硕士学位很水,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我觉得这一年里我学到的,我所收获到的比我在大学四年都过得多。水不水,还是看自己怎么利用这一年的时间。
本次回答来自棕榈
 兜兜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2樓 發表于:2024-4-9 23:37
作者:小狗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77760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年前收到offer时LSE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两年后在毕业典礼上,LSE终归又变成让我仰视的存在...
和所有名校一样,LSE是个非常inclusive的地方,不考试的时候你可以有一万种选择,weekly report也不会计入总分,但是选择意味着承担。就像政策不可能三角一样,你也只能在睡眠,社交,和分数之中选择两个。
以前我一直认为,随着人学历的提升,同学之间应当同质化更加明显,就像经过层层滤网,大豆的成色趋向均一。但是LSE给出了反例,大家都特别优秀,但优秀的角度千差万别。如果你不同意这句话,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了解你的同学...因为成就本身就没有恒常的度量标准。
我们Dept of Statistics是一个非常玲珑的系,大部分必修课可以不借助麦克风完成,所以我们和教授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最奇妙的是,我认识了很多有big-picture thinking的同龄人,每次和他们聊天都恍惚听见“欢迎一窥大人的世界”...我非常喜欢我们系“小洞天”的氛围,BSc和MSc,PhD关系都很好,我们的MSc Administrator Sarah会经常给我们邮件,询问大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后来的签证延期遇到问题,也是她一直在帮我。这一切,都给我一种深深的归属感。
不同于我本科的考试,LSE 的考试让我明白 -- 无论你的notes和past exam
看了几遍,考试之前都会心中没底。选课之前往届rate of distinction也不说明任何问题,我们毕竟是Dept of Surprise啊!LT0考试季的那几天,满世界都在过圣诞节,图书馆全是数学系和统计系的学生,不想学习的解决方案永远都是“一遍遍刷教授们的履历”,啊每个时间节点我都能想出一部小说,会走神,但是想的全是,那些他们走过的路上到底有些什么风景?ST436是一门有意思的课,distinction rate指数下降:)但是非常建议大家去感受lecturer
的魅力!!Professor Piotr Fryzlewicz casts a long shadow! 恩,有些人无论到什么场合都会让周围黯然失色...
后来Columbia House 6层和7层(系办公室)变成了LSE Library之后最常去的地方。Col的窗外就是伦敦西区繁华的Aldwych Theatre,6层却总是静悄悄的,每扇门之后的research都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吧。大隐隐于世,这里像世外的孤独星系,统计系自己的引力定律
让每粒星尘安然运转,无论不远处的Covent Garden是怎样游人如鲫。外行如我总是兀自揣测聪明人因为太聪明所以孤独,但是就像我没法感受这种孤独,我也没法触及探求真理的快乐,孤独的快乐。6层Leverhulme Library每周都会有一个seminar,统计领域前沿的学者会来学术交流。大部分时间大家讨论X的应用时,我都在想诶?X是C的变形吗?C应该是B加上条件A的结果吧?A学过吗?哦上周学的,你们别慌讨论,让我拿出书来看看A的定义...尽管如此,讨论的过程还是非常有趣的。不得不承认,好多教授都是men with own atmosphere, 所以seminar
也成了我每周期待的事情。
非常幸运的是,我最后的毕业论文是在著名华人统计学家Professor Yao的指导下完成的。一个虚怀若谷的学者在自己多项研究之外还给了我详实的指导,他一直告诉我的“there is no silly question in this office”让我特别感触。
12月份我毕业了,从这里毕业也意味着我学生生涯的终点。这个快乐终点(happy ending?)也是一个新起点...LSE带给我的绝不只是履历上的红色校标和LinkedIn里的优秀alumni,她提倡的好奇心和谦虚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People are rewarded in public for what they've practiced for years in private.
与你们共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3樓 發表于:2024-4-9 23:37
出发儿留学:


​LSE世界顶级名校,名副其实。
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小折腾,入学后各种作业,老师各种批改,但却不算学分……
在这里对于准备去LSE入读的学生,给予以下建议,希望你们无论是DIY还是找其他机构申请,都看下这个帖子,少走弯路!
英国LSE学信网认证分析及总结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4樓 發表于:2024-4-9 23:38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80436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这个问题想回答很久了,最近在看董桥,他的书上写他和一位老收藏家聊起了伦敦的糕点店,老收藏家说舰队街糕点店很赞,董桥只喜欢Holborn的Fleet River Bakery,后来发现其实是一家店,名字被误译误了上百年。 一个是40年代在伦敦和一个70年代在伦敦,居然提到了去年我在伦敦里经常光顾的、LSE旁边的小店!今天和我在业界工作的朋友聊起去年那段经历,想起了董桥的这段话,真是触动了我俩的那条神经,眼泪已在眼眶中打转。决定放下自己是否够格回答的顾虑,来好好聊一聊我的LSE。
以下观点只代表本人,不保证具有普遍性。因为LSE本科生的体验和研究生、博士生非常不一样。LSE的本科生称霸伦敦city,但研究生要留伦敦就有难度了。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导向的也非常不一样。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国籍不同背景也很不一样。我只在LSE学习了一年,这一年时间不能让LSE产生像本科学校一样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思维上。我也只能谈谈一些浅浅地体验。
它和在其他世界一流大学
读书的高票回答一样的:超级累,超苦逼,但很有趣,很值得。重新选择?绝对愿意。
学习强度: 我从国内某自诩该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大学来到LSE读这个专业世界排名第六的硕士项目, 结果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绝没有黑母校的意思,我爱XX从未离开)。但LSE读本科的同班同学跟我说他们之前都学过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我的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做problem set,看paper,听回lecture record,所以学习强度特别大。。。
老师资源: 我有一次发过一条短信给我爸爸:“从小到大我从来不觉得哪个老师是不可超越的。我觉得只要我足够努力,我都是可以达到他们的水平的。可是在这里,我真心觉得自己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他们的成就。” 因为我是做学术的,教我的老师基本都是美国专业top 5学校出来的,可惜没有被诺奖得主教过,只是听了他的一个讲座。Yellen以前也跟着她先生,著名的Akelof来LSE
教过几年。Big names至今比比皆是。
而其他就业导向的项目也会请专门的业界经验丰富的career mentor,每周一对一指导,朋友说很有作用。
虽然在欧洲,老师多半接受美国教育,还是很愿意解答同学问题和讨论Idea的。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他们对学术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我到现在也和几个年轻老师保持很好的关系。
周围同学: 我的Program的同学里有投行、HF工作经验的,有某国央行、国家政府赞助来读书的,有时会感觉和他们不是一条起跑线的,我还在理解这个model说啥,他们已经在和老师讨论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和他们一条起跑线申请phd
让我很有压力,不过也看清楚了自己待提高的地方,和他们聊天讨论问题收获也很大。
我也很爱跑去骚扰phd师兄师姐们。我遇到的他们真的很专业,尤其是外面申请进来的,可见LSE招博士生的要求和来到LSE后的培养都是很扎实的。他们也很乐意解答我的专业问题,学术的氛围是相当好的。
考试: 典型英式考试,期末3小时的考试占100%,淘汰律很高。不会调分。备考压力相当相当大。所以大家备考起来很疯狂,跟答案最后的图一样。可能是我的项目自己的特别,学校不太管你,一入学就说得很清楚,我们就看最后考试的成绩,就是这么无理这么拽,早告诉你了,你考不好是自己的原因。其实我是很有压力的,最后也没有处理好。觉得对这个项目有点冷漠,有点悲凉,但退一步想,这是学术型项目,想做学术的人连LSE的考试都考不好,的确达不到他对学生的要求。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凡是能从LSE顺利毕业的人都不简单。(以后遇上了,建议以礼相待,可以的话请顿饭呗~ )
周边:因为LSE的Location很好。吃喝玩乐真的很多。吃的话前面说的Fleet River Bakery,咖啡是Monmouth的,cake是home make的,很赞。再往前一点的Lunch time Thai takeaway是我的首选。周日Holborn宿舍旁边的Shanghai Blue是半价的!作为广东人,我表示那里的竹丝鸡煲椰子汤
水平很高。但总体来说,英国的食物很难吃,伦敦的物价很无耻。玩的话,covent garden,大英博物馆, St James Park都是我复习累了常去的地方。周四中午学校的Shaw Library Lunch time concert也很赞,中午一小时换换脑筋,享受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相当推荐。
其实当时过得很苦的,可是仅仅一年后回想起来就已经觉得很值得了。比如那晚10点半了,我一个人从图书馆往Kings' Cross附近的家里走,刚从problem set
堆里出来,走在New Academic Building和Lincoln's Inns Field中间,一边古典一边自然,一切很安静很美好,我脑袋里突然蹦出了equilibrium这个词。意识到它不仅是经济学一直想要追求的,世界万物貌似也在以此为奋斗目标。不多不少,和谐平衡中庸地相处就叫equilibrium. 那晚好高兴,觉得自己悟到了。我相信这种感觉,要是我当年选择在国内保研的话,应该是得不到的。谢谢LSE。

最后传一张LSE考试众生咆哮相,我每次看都觉得太真实了,同时也很骄傲!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5樓 發表于:2024-4-9 23:38
作者:AdmitWrite留学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881053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入驻导师 LSE 夏学姐 提供
(注:导师学历已通过平台审核,真实可查)专业介绍MSc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是Finance和Economics Department的联合项目,在课程设置的方面更加偏重Finance一些,所以是Finance Department下面的项目,归属Finance Department管理。
项目时长10个月,8月注册到第二年6月结束,总共需要修习4.0个学分(含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在详细介绍课程设置之前,先来说一下LSE的学期安排。
不包括暑假的情况下,LSE的一学年划分为3学期
Michaelmas Term
(简称MT,一般是9月底到12月初) Lent Term
(简称LT,一般是1月初到3月底) Summer Term(简称ST,一般是4月底到6月初)其中第一,第二学期(MT和LT)主要是授课,LT week 0 会有部分考试,Summer Term则完全是考试和论文。如果有预备课程的话,会在暑假就开始授课(8月中左右)。
课程形式LSE的正式课程一般都由Lecture和Seminar组成,其中Lecture主要是讲授新知识,而Seminar则是用于讲授习题,讨论问题和答疑。
Lecture会有全程录像,但是seminar并不会有(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的,有些特殊情况lecture也不会录像),所以除非是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翘seminar

Lecture不需要签到,Seminar是需要签到的,如果连续两次不到课的话,就会收到学校的警告邮件(具体内容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从来没有收到过)。
必修课程EC400 Introductory Course in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0.0)由于是和Economics的联合项目,在9月份正式开学之前会有约一个月时长的先修课程EC400,这个课程是和MSc in Economics的同学一起上的,内容包括基础的数学知识,线性代数,多元微积分,概率统计以及微观经济学中的优化问题(如果后续想要修习Macroeconomics,在预备课程阶段就需要申请并修习相关的预备课程)。
在注册之前LSE就会给即将前往伦敦上课的同学发送相关资料,以便在暑假预习,并且暑假也是有课程作业需要在网上完成的。
从形式上,EC400就和正式课一样是由Lecture和seminar构成的,不过seminar是学校安排的,不需要自己选(这一点和正课不一样)。
和正式课每周1-2次的频率不一样,EC400作为暑期先修课,节奏非常快,基本每天都有新的Lecture和Seminar(Schedule会印在Course Pack前几页上),因此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后立即消化掉,以免跟不上之后的进度。
预备课程结束之后会有考试,但是不占学分,也不计入最后的成绩。
如果在预备课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可以尽早转专业(正式课程开始前2周都可以转)。
EC411 Microeconomics(1.0)EC411是这个项目中唯一一门由Economics Department进行讲授的课程,分别会在LT Week0 和Summer Term
进行考试,各占比50%。每周会有1次2小时的Lecture。
由于是和经济系一起上课,人数比较多,基本上是在Old Theatre上课,比起小教室,环境比较艰苦一点(没有桌子只有小桌板)。
课程内容方面,第一学期(MT)是必须修习EC411的,第二学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EC4B5Macroeconomics for MSc F&E (0.5) 和EC4B6 Microeconomics for MSc F&E (0.5) 这样的组合。
注意,如果选修宏观的话,需要在暑假的预备课程阶段就申请并且修习过预备课程中的宏观部分。
第一学期的微观主要讲授成本问题,优化问题,以及部分博弈论(Game Theory),第二学期的微观则是围绕着博弈论展开的。和Finance Department的风格不同,Economics Department会给出历年试卷的答案,经过总结便可以发现,套路性比起金融系稍微强一些。
FM436 Financial Economics(1.0)本项目核心课程,也是最硬的一门课,总共涵盖了三个部分,分别是:
Financial Economics in Discrete Times Financial Economics in Continuous TimesCorporate Finance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门课全部在Michaelmas Term(正课第一学期)讲授,但是考试在最后的Summer Term,中间的gap比较长。
最后的考试时长为3小时(应该是现在LSE耗时最长的考试了),附加15分钟的reading time

以上列出的三个部分分别占比50%,25%和25%,需要在三本不同的答题本上作答。这门课的考试基本上完全没有套路性,不可预测。
FM436每周会有两次时长为2小时的lecture和两次时长为1小时的seminar,这里的seminar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选择的(正式课程的seminar都是这样操作的)。
1-5周讲授Financial Economics in Discrete Times,6-8周讲授Financial Economics in Continuous Times, 8-11周讲授Corporate Finance。
在1-5周结束之后会有关于Financial Economics in Discrete Times的第一场Mock Exam,满分是50分(和这一部分在最后的考试中的占比一样),时间是2小时。
这场Mock Exam并不计入最后分数,只是用于给自己摸摸底,以及,对于想申请PhD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取得一个满意分数可以让Program Director写推荐信。
在Lent Term开学不就会有第二第三部分的联合Mock Exam。
FM436第一部分(Discrete times)包括最小方差分析法
, CAPM模型的推导,风险厌恶系数的推导和含义,状态价格,以及衍生品。
第二部分(Continuous times)则把离散的概念扩展到连续范围内,引入了布朗运动
,伊藤引理
和随机积分等进行衍生品定价,风险对冲分析。
第三部分(Corporate Finance)则与前两部分差别比较大,几乎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一部分,涉及到很多信息不对称的公司金融模型。
这三部分都蕴含着对于随机(stochastic process)的理解与运用,如果本科没有修习过相关课程,需要好好下功夫来弥补了。
在第一部分结束之后,会有关于随机过程的预修课程FM458,由助教讲授。
FM437 Financial Econometrics(1.0)FM437也是分为两学期讲授并且分别在LT Week0 和 ST进行考试的,各占比50%。每周有1次2小时的Lecture和1次1小时的Seminar。
第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和本科学习的差别不算太大,区别是其中处处使用Matrix Notation,并且引入了异方差
(heteroskedasticity),需要有比较强的线性代数功底。
第二学期的内容则要复杂和小众很多,需要有比较强的时间序列和随机过程功底,主要Predictability of Asset Returns, Event Study Analysis, Tests of CAPM Model以及Tests of Multifactor Pricing Model。
FM437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都需要至少做一次presentation,但是并不计入最后的成绩。
以及,这门课的考试也比较没有套路,并且老师不会给历年试卷的答案。
选修课程选修课一共需要选择2门,1门以考试计分,另外一门以论文(Dissertation)计分,各占0.5学分。
在预备课程进行阶段,学校会安排各个选修课任课老师来介绍自己的课程内容并答疑,以便学生选择是否选修该课程。
可以以考试的方式考评的选修课程如下:
· FM404 Forecasting Financial time Series · FM405 Fixed Income Securities and Credit Markets · FM406 Topics in Portfolio Management · FM408 Financial Engineering · FM409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Markets · FM412 Quantitative Security Analysis · FM421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 FM476 Entrepreneurial Finance可以以论文形式考评的选修课程如下:
· FM4T1 Forecasting Financial Time Series - Dissertation (0.5) · FM4T2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 Dissertation (0.5) · FM4T5 Portfolio Management - Dissertation (0.5) · FM4T6 Topics in Portfolio Management - Dissertation (0.5) # · FM4T8 Financial Engineering - Dissertation (0.5) · FM4T9 International Finance - Dissertation (0.5) · FM4U1 Fixed Income Markets - Dissertation (0.5) · FM4U2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Finance and Risk Analysis (Dissertation) (0.5) · FM4U4 Quantitative Security Analysis - Dissertation (0.5) · FM4U5 Fixed Income Securities and Credit Markets - Dissertation (0.5) · FM4U9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Markets - Dissertation (0.5)从难度上来说,选修课比起必修课来说是要容易很多的(毕竟FE项目
是全Finance Department最难的项目)。
我个人认为,选择什么样的选修课取决于对自己的规划,如果是偏重就业的,建议选择比较简单的选修课,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准备。如果准备读PhD(FE的项目设置非常适合读PhD),则可以选择更加量化一些的课程。
项目特色MSc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学术性的项目,课程难度较大,非常适合有志于申请PhD的同学。
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种课程设置之外,由于是Finance Department的项目,FE项目还是会提供很多就业方面的帮助,在学校各种宣讲会之余,金融系还特地设置了一个职业方面的导师,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进行预约和他一对一交流。
除此之外,集体课外活动也相当丰富。Associate Program Director定期会组织唱歌,打保龄球,校友交流之类的活动。在10月初会有全系共同参与的Graduation Weekend,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前往Brighton度过一个周末。
Associate Program Director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期至少一次一对一交流。当然如果有任何需要的话,她也非常乐意帮助。总体来说,人文关怀还是相当好的。
导师背景 
武汉大学金融学本科,伦敦政经金融经济学硕士。 
本科期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过一学期,对于英美大学教育的差异性有着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2017申请季除LSE外还收到帝国理工学院
的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华威大学
Finance and Economics的offer。AdmitWrite,基于共享经济模式建立的知名互联网留学平台,留学届Uber。迄今为止,平台入驻世界顶级名校导师已超过1000名,实现美国TOP30,英国G5,澳洲八大等多个地区名校全覆盖。学术大牛?名校学霸?外籍名校导师?牛人汇集地,你想要的都在这里。人文社科/商科/工科?理科/艺术/法学?不管什么方向,我们都能为你匹配同专业名校学霸,申请so easy!中介价格不划算?线上模式,拒绝无谓成本,打造极致专业度,极具性价比服务,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大牛谈留学之申请硬知识可以关注专栏:
学霸谈美国申请:哥大学姐带你冲藤校
大牛谈英国留学:剑桥学姐带你申海外名校
海量名校实战申请经验: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6樓 發表于:2024-4-9 23:39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479228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好多人邀。。

在LSE就读是什么体验啊…啊那就是过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我会觉得没白待吧。
2015-2016年我在LSE就读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从属于人类学部门,是一个专门研讨中国的专业。因为本科我是读建筑的,转系转到文科必然有很好的理由(不然LSE也不会要我)因此刚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可牛逼了——还没开学就想好论文方向了。
然而跟人聊了一圈以后发现大家都是带着目标来读的。
有人是为了了解中国,希望以后去工作
有人是为了了解重庆(对,就是这么精确)因为仰慕它的发展速度
转了一圈下来的感受就是,这是个成熟度远超本科毕业生的地方。

LSE的学业个人觉得…很轻松? 毕竟相对于美本每周要交paper每月一次期中考的节奏来说,一年算一次分确实免掉了中间的很多压力,虽然相应地要面临类似高考的压力(一次定生死)但是平时一周去4次酒吧算少的了【捂脸】
而且校园里就有3个酒吧,你真的把持的住?
而且都是教授带路。我们教授都是老司机…哦不,是老机长,包带飞。比如上周还在跟我远程约酒的论文指导:

语法什么不重要啦…你们看不到他的努力吗!
我最喜欢LSE的一点就是这个吧。师生关系尤其亲近,学生尊师的同时老师也当你是成年人一样看待。

伦敦本身也是一个极具特色极有活力的城市。伦敦西区的剧院演出质量都特别高,数量还特别多。每天都可以拓宽眼界。东北有Camden,Hippies的最爱。东南有House of Vans和The Vault。西南有Kensington,帝国理工
还有伦敦几大博物馆都在那边。还有伦敦的唐人街有我在国外吃到过最好的中餐。Leicester Square也有某明星周末飞来喂鸽子的奇妙故事。有人曾经给我写过一个式子
London = San Francisco + New York + DC + Paris +...
我觉得说不定真的是。每个人来都能找到自己的寓所。

至于我不喜欢的地方嘛…
图书馆
的IT部门吃屎 电脑1/3是坏的 还特别烂
官僚气息严重 办个事情像是在跟zf打交道
食堂太差 周边吃的也不多 虽然陆续有开发出其他吃的,但10分钟步行范围内的选择真的不多
学校真心小…本科校园横穿一次要步行30分钟以上 LSE最多走5分钟
毕业仪式简直就是流水线。一点仪式感都没有。
然后…学校的吉祥物真的丑得惊为天人


……不忍直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7樓 發表于:2024-4-9 23:39
sallyze​: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hard to get into the LSE.
Obviously they haven't tried to get out yet."
(Sanger, 2014)
求折叠,侵删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8樓 發表于:2024-4-9 23:42
作者:Panopath过来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31454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篇回答以采访在校生的形式展现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的各个方面。 
受访者:Phillip 大一的小黄花 Zoe 硬巴卡 ; 编:Dennis 泰栗栗 玉米 瓜哥 周一 
位置:London, United Kingdom 排名:世界第37(QS排名)
性质:研究性大学
在校人数:9,677 
国际生人数:6,715
教职员工数量:1,087 
录取率:9.17%
一年国际生学费:£18,408 
生活费:£1,100-£1,300/月
申请成绩标准:A level A*AA~AAB;IB总分37 (三科HL6,6,6分)到38 points overall (3科HL7,6,6分) ;preferred AP tests可以在以下网站查到:
http://www.lse.ac.uk/study/informationForInternationalStudents/countryRegion/northAmerica/USA/entryRequirements.aspx;
部分专业需要入学考试;雅思均7;托福107,均25.
本科生申请截止日期:1月15日
本科生男女比例:51:49
王牌专业:所有社会科学与管理类专业(QS排名世界第二)


Demographics/学生群体1
在你心目中,LSE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Challenging(有挑战的)
Open-mindedness(思想开放)
Workaholic(醉心学习)
Diverse(多样的)
Unique(独特的)
听说有的人把在LSE的三年活成Let’s See Europe,有的人则在“Low Standard Education(低教育水准)”(误)下一心培养人脉、找实习?你怎么看?(太长不看版:想得倒美,会有人和考试天天赶着你往前走呢!)
因为英国离欧洲很近,而且法国给申根签一给就半年以上,大家当然会忍不住在圣诞节和复活节出去浪一浪。但是浪完了还得考试,所以宿舍建议选38周的。基本上在英国的留学生都会在毕业前把欧洲玩一遍。
所谓的“较低的教育水准”是因为吐字不清的lecturer(授课者),有时死机的recording(录像设备),没什么卵用的class(课程)和随处可见的career brochure
(招聘手册)[大雾]
还有就是它做为一个专业性的大学,有一些领域可以说是完全被忽视掉了,比如计算机、物理这种其实在现代对于金融、经济非常重要的东西。这样就限制了某些选择,所以有些情况会比较的尴尬。但凭这个说LSE的标准低那确实是有些误解的,LSE的考试难度是远高于它上课的难度,所以一般需要大量的自己的课外补充才能拿到一等学历。如果是2等1的话相对而言会简单一点。大一教学为了给新生一个适应的时间质量是不算高,并且不算难,但从大二开始课业难度老师质量都在蹭蹭蹭往上涨 ,跨度也会非常大。
至于培养人脉和找实习完全取决于个人,有的人志在学术,想寒窗苦读做一个学者;而有的人心怀天下,热衷于社团活动,希望以后可以加入这些民间组织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有的人脚踏实地,希望学一身真的本领,可以早日进入金融经济领域去大展身手。LSE自由的氛围也给不同理想的学生都提供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它各方面的教学资源非常的灵活,比如我们的Lecture recording还有lecture notes都是准备好的,基本不需要你真的去学校上课(当然你依然可以选择去)。然后大一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大二大三甚至研究生的课,除去最后的一次大考不能参加以外其他的都一摸一样。
另外,还记得刚入学一周,在UCL组织划船的时候,LSE Career每天给我们发邮件,提醒我去各种career events、book slot、修改CV……总之是非常的pushing(有压力的)
Academic/学术1
LSE的强势专业有哪些?压力较小的专业有哪些?最强势的必然是经济,QS排名全球第五,英国第一。官方虽然没有说过有什么强势专业,但是从转专业的难度上看,经济、数理经济、金融、国关、政治、人类学,这几个专业都是要求比较高的,而且听说明年这几个不能转了。所以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来至少这几个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不怕招不满。
压力的话,这个得参考具体的课程设置,一般来说outside option越多,或者说可选择的课越多,压力越小,因为实在不行可以选择一门水一点的课来拉分。但感觉也没有哪个系压力就小,文科生要面对读不完的 reading(阅读材料),理科生要绝望的承认自己智商不够用,life is tough。
那一般来说学业压力怎样?一周平均课时多少? 作业有多少?学习压力因人而异,如果你想拿的分越高,或者是想做学术研究,压力肯定越大。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找工作,和其他学校比起来,LSE学生平时学业压力会小一些,对于一般人来说应该不算特别大(相较于IC肯定是算小的)。
平均课时的话,小课五小时,大课大概十三小时。小课是compulsory(必修)的,然后大课的话看你的需求吧。因为大一大多数课的Recording (阅读材料)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了。
作业量的话,我是理科背景的,我们一般一周的作业在六七个小时左右,这是纯粹写作业的时候。一般还要先复习一下笔记才能真的做出来作业,所以这可能还要占三四个小时候。所以作业加起来十个小时左右吧。文科听说要多很多因为LSE的阅读和论文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是还要多于我们理科的。
听说自学的时间很多?还听说大一的教学质量和大二大三很不一样?自学的时间确实挺多的,而且资源也很全,一般感觉大一的学生都不会只学自己的四门课,多多少少会旁听一些别的科目。比如我自己是听了一门研究生的统计课(非常简单的那种应用型统计
),然后我也有朋友是听完了大一的会计和哲学基础课,还有听完了大三的博弈论课的人。总而言之就是基本都是有自学的东西。
大家平时如果找工作准备面试或者有社交活动,去不了lecture(lecture不点名)都会在家听lecture的录像,所以自学时间是很多,而且上课时间本来就很少,再不自学,期末会压力很大的。大一科目不难,学校教课的老师质量也比较参差不齐,大二大三会改善很多但课业难度也会跳跃很大。
考试压力有多大?拿First Class有多难?先科普一下,LSE最后要拿一等学位的条件是:大一最好的三门课平均分看成一门课成绩,大二大三各四门成绩,然后一共9门成绩,拿到5个first就是一等学位
。 所以其实大一压力并不大,大二压力最大,考好了大三压力会小一些。
至于拿first class
的难度,每门课都不太一样。等大家来LSE之后,如果不知道怎么选课、选哪门课会比较好拿first可以查看LSE 官网上不同专业的合格数据,里边会写每门课历年的成绩比例作为参考。理科的话压力中规中矩,只要能想得通,平时的知识点都吃透了压力还不算特别大。一般是文科的压力会大一点,因为LSE评论文真的非常严格。
一等的话,看专业,我记得我们专业一般一等率是在15%左右,然后高一点的像是统计金融可以达到20%,低一点的像管理可能只有5%。文科可能会略低于理科一点。但是我觉得这还是一个选择和机会成本
的问题吧。有的人其实是可以拿到一等的,只是可能觉得拿一等要付出的努力不能最优化
结果吧。他们可能会选择花在实习、社团上面的精力多一点。
听说各式大牛的guest lecture(受邀作讲座)是一大卖点?可以给我们几个你参加过的例子吗?如果是学校邀请的大牛的讲座,我倒是没有参加过。我参加过LSE一个社团组织的中国发展论坛,请了很多大牛像金刻羽
,以前也请过诺奖得主。
记得里面有几个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比如一个讲中非关系的,都是非常典型的正反辩论式的,既有认为中国正在执行的这些政策是双赢的,也有认为中国现在就是新殖民主义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尤其是对时事热点赶兴趣的同学,LSE总是能请到牛掰的人来讲你感兴趣的话题。只不过热门话题要排队抢票的哦。
最喜欢的一门课?大一的小黄花:在大一的课里面说,应该是ST102这门统计的基础课。老师人很Nice, 然后笔记也给的很全,基本不需要去上课。然后这门课本身讲了很多以后做社会科学需要用到的统计知识,尤其着重讲了线性回归
的内容,基本把所有有关简单线性回归
的东西都涵盖到了。
我也有接触过巴斯大学
、IC和UCLA的统计课,我觉得对比来说我们的实用性是比较强的,而且在回归这个领域对于它的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这对于一个做社科方向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大二的Zoe:我最喜欢AC100,elements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可能是因为它简单哈哈哈,但更多的是因为教的东西很实用,我们那届的老师讲的也很不错。
7
LSE100究竟是累赘还是机遇?(LSE100是所有本科生必修的跨学科王牌课程,旨在通过对时事的案例研究
扩大和加深学生在社会科学分析中的参与度)
看人吧…如果你对社会科学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兴趣学校每年选的话题,而且要是真的遇到不靠谱的外国同学,group project(小组任务)就是噩梦。那更别提学期末1500字的论文和好几周portfolio question(投资组合问题),性价比比较低毕竟它不算在文凭里面。对于理科生来说提供了写论文之类的文科领域的练习,但是学的时候可能有些痛苦
Development/未来发展1
作为投行技校(误),关于求职你最想说什么?不得不说,LSE这方面是最好的,学校会有career hub(求职中心)提供CV、面试帮助,也会有很多society (社团)提供各种机会活动,公司也会经常来学校做宣传。基本上大一刚来的第一学期,你就可以在大家的帮助下写完cv cover letter开始准备申请spring
 intern(春季实习)了,虽然这种快节奏可能会让大一新生很不适应。
LSE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各种令人羡慕工作的敲门砖。但是一旦进入一个公司了,这个招牌可能就不那么管用了,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你的校友,习惯了LSE的人才。LSE的peer pressure
很大,走在校园里你听到最多的不是intern(实习)就是CV。在这种环境下想不生出一些心思不怎么现实。看到别人申intern,你也会想申intern
,都是很正常的。
不过没有关系,你也可以选择混吃等死呀。反正你申请实习的时候,成绩也是要写在CV上的,太难看没人要的。
听说面试到了最后大多都是LSE内部竞争?那这个竞争有多激烈呢?Zoe:举个自己的例子,面试JP Morgan finance summer intern,一个小组10个人2个人是LSE的;去Deloitte spring intern,一共40个人,5个人LSE的。总之竞争很激烈,但LSE最后进的人也会很多。
3
“不管读啥都想进金融“是真的吗?当然不是啦,伦敦政经的全称是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这个里面Political Science也要划重点,也是有很多做人文领域以后想立志于当记者、政客或者加入NGO(非政府组织
)的小伙伴的。虽然会有这种盲目从众的人的存在,尤其是在大一迷茫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但慢慢大家都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不都是要进金融了。
毕业后是读研多还是直接搬砖的多?五五开吧,完全取决个人,我认识的学长学姐有很多同时拿着名牌大学offer和投行offer的,至于最后的选择就看个人发展方向了。一般来说如果有return offer的话可以推迟一年,利用这一年读个研。如果有回国的想法,研究生还是要读的。
Campus Life/校园生活1
地理位置、天气、交通、购物?地址位置 ——伦敦的正中心,放了学就可以去Covent Garden购物,China town吃饭,离地铁也很近,就是周围房价贵到绝望。
天气——典型的伦敦天气,冬天还可以,夏天雨很多,说下就下。
交通——学校旁边是地铁站,然后因为是在Kingsway大道上,所以还是比较方便的。
购物——到伦敦奢侈品一条街牛津街大概是地铁10分钟,走路15分钟,然后周边也有Sainsbury、Waitrose这种区域型购物店,离中国城大概15分钟,所以基本上需要买的东西周边都买得到。
2
有啥特别的传统吗?每天中午的free lunch和LSE100勉强算吧…还有谈论政治敏感话题。很可惜,并没有像剑桥牛津一样有什么特别的传统。
最重要的问题:咱LSE中国妹子到底有多少?“伦敦女校”属实吗?一直看着和尚庙搞活动总来借妹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大一的小黄花:其实我有研究过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话说学长为什么要研究介个),但是感觉下来并没有那么那么的夸张。本科的话,中国人里面应该是差不多45:55的男女比例,整体加起来就是差不多一半一半吧。然后研究生里面女生会多一些差不多三七开。这个还要根据专业来看,我们专业(数学与经济
)17个中国人,大概有9个男生,8个女生,但是会计金融这类专业听说女生相对而言多一点。
学会计金融的Zoe:中国妹子真的很多,我们一个系几十个中国人就两个汉子,剩下全是妹子,真的是尼姑庵。我们当然是热烈欢迎和尚庙
来联谊呀,会有非常多和和尚庙的活动。
宿舍感觉咋样?学校宿舍真的是地理位置好,设施不错,价格实惠,整体氛围也很好。 要留意一下是不是刚装修过,如果是的话那一般也挺好的。但大二大三真的难申请了。大一新生可以关注LSE_CDS公众号在历史消息里查看宿舍全方位解析。
在学习/找实习/考证之余都干些什么娱乐活动?大一的小黄花:一般来说Pub是英国的传统,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练练书法吧,也有朋友是喜欢旅游的、搓麻将的,都是有的。然后还有狼人杀的局也是有很多的(欢迎各位有遇到狼人杀局的时候叫我)
Zoe:有很多,比如说我是辩论队的,还会有很多sports比如篮球,羽毛球,足球,桌球还有妹子们喜欢的舞蹈队。总之,课余生活只要你感兴趣,都是很棒的。
最喜欢的社团?大一的小黄花:我个人而言当然是比较喜欢CDS(伦敦政经中国发展社团),感觉比较的有归属感,大家都很亲切,三观也比较相投。然后我还参加了应用数学社团,毕竟这大概是唯一一个我们学校提供计算机辅导的地方了。
Zoe:并没有很喜欢的社团(因为很多是关于职业发展的社团),但我很喜欢我的辩论队hhhh大家要想加入华人社团
的话有两个:大使馆下比较多样化的伦敦政经中国学联(CSSA)以及更学术一点的伦敦政经中国发展社团(CDS)
Phillip:LSECSSA(伦敦政经中国学联)。他是一个为全体在伦敦政经的中国学子谋取福利的组织。覆盖面包括日常生活学习,未来职业规划,课外休闲娱乐等等。我们尽可能让大家在伦敦政经的日子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大化自己的收获,少走一些弯路,更重要的是有家的温暖
Youtube上看到的视频说,LSE有个传统是每年的春晚由大一新生组织、筹办,这是真的吗?可以给我们讲讲吗?春晚是伦敦几个学校联合举办的,到时欢迎大家踊跃报名表演。LSE的话是CSSA筹备组织,和尚庙一起筹办。筹办的以及参与表演的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但组织者一般都有比较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来担任。 

Offer Holder/已录取者分享A-Level在读生:
申请LSE就是一门玄学。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你很难摸清它的录取标准在哪里。在所需资料十分简单(PS,AS成绩,AL预估分,Reference)的情况下,你不知道哪一项是最拉分的。
对于LSE来说,在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PS是决定因素。所以建议想申LSE的同学多去看LSE官网,看一些专业推荐提前阅读的书,在PS中尽你所能表示出你对LSE的一片丹心。
成绩方面,LSE挺看重小分的(百分比),如果你相关学科(经济,数学)百分比有95%以上,拿到offer的几率会提高。值得一提的是LSE对有政治背景的学生挺感兴趣的(譬如父母是官员 ),因为它旨在培养未来的领导人。还有就是提前考好雅思均7,会让你在final year省很多事。

IB在读生:1
Why LSE?因为是伦敦女校,仅此而已。 
首先是因为自己想学金融,而可选的本科学校实在不多:如果不想学经济、数学、或统计的话,G5里面只能在LSE找到Finance或Accounting & Finance的本科学位。
LSE一直以商科、社科闻名,而且相较牛津剑桥,LSE没有那么的注重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对于商科申请者来说这点比较理想。
地理位置好到有毒,生活比较丰富有趣,求职、找实习也更方便。
2
LSE申请的特点?不算很分控,最低要求一般IBDP38,HL科目766或666。但是录的大多数是40+,然后很多商科、经济的专业需要IBHL数学并且需要7 
LSE很看重选课的难度,有这么一个不建议选的课程的单子,能不选就不选
除此之外,还特别看重Personal Statement。LSE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给面试,招生官所有的信息只会来自UCAS表格、PS、推荐信
,所以如果成绩达标了,PS基本上算是决定你能否被录取的最重要的指标。从我自己和认识的同学、学长学姐的申请经历来看,至少在金融这门学科,PS中很看重申请者具体为这门学科做出过什么——自学了哪些理论、模型,有过什么相关活动、实习、经历。
语言要求与其他学校相比较高(LSE语言要求IELTS 4个7,TOEFL105+单科不少于25)
申请分阶段:Initial Assessment(大概两周),Competitive Assessment(大概八周),Gathered Field (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大概四周)。每到一个阶段LSE都会发邮件给你,告知你进了下一个阶段或是被拒绝了。一般来说在这些流程里待的时间越长越好,很多申请者都是很晚才收到offer的。
就金融申请来说,没有必要考其他的考试。
LSE有“不管报几个专业都只可能录一个”的政策,而想要写出达到能被LSE录取的标准的PS,很可能是无法做到兼顾多个学科的,所以最好不要选多个专业,只专注一个一般来说会带来最好的效果。
其他想说的虽然数据上来看录取率极低,甚至比牛剑还要低,但是不要被吓到,有梦想就去追。
多看LSE的网站(http://www.lse.ac.uk),信息给的非常全,选课的指导、PS写作的指导、甚至是推荐信指导,网站上都写的非常清楚。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Panopath过来人」微信公众号。 
如果你想认识校园百科的受访者问更多问题,可以下载我们的APP来找到TA。=)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panopath.tct (二维码自动识别)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9樓 發表于:2024-4-9 23:42
作者:石大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87731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7月更新,本人强烈建议想要就读LSE的各位学子自行去学校官网或者其他渠道了解LSE的申请条件、录取比例、专业比较等等信息。鄙人本科国外读的,只读了一次LSE,没有参与过学校招生,也不是诸位普遍感兴趣的经济、商科专业,回答不了GMAT考多少分能录取,二本大学什么条件能上LSE这类问题。谢谢】
这个回答拖了很久,五一前应承了几位校友的要求,他们希望我可以写写我自己与大家的感想,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来回答。当然主要这个回答的出发点还是出于对之前的一位匿名校友的回答的回应。
@Leung Nicole以及很多校友的 关于LSE学习辛苦、任务量大的介绍已经很详细了,我在这里就不添足了。
记得在毕业典礼时LSE校长说的,如果学生们从LSE毕业的时候对世界的看法还是与进来之前一样,那么学校就辜负了它的学生们。因为培养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培养看世界的方法的不一样,就应该是这所以社会科学研究
而成名于世的大学的最核心的内容。
如果那位匿名校友真的如其所说是一个在LSE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那么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的首先是一个客观的态度。匿名校友(以下简称匿兄)说到LSE在中国国内的名声都是被最近毕业的一些差劲的中国校友和国内的留学中介吹出来的,这一点就不是很客观。比如我国外交部的很多领导在7、80年代就留学于此,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得主有8位之多都出自于LSE。即使在英国之外,LSE的毕业生都是品质的保证。小伙伴们已经无需多言自己班里同学的实力和经历,连我去上的一个美国政治课,12人的班里都有参议员助理、州长竞选经理、土耳其总理经济顾问,LSE的图书馆
也是美国政府官方在本土之外贮藏文件最多的资料库
。去年名响天下的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
也是LSE经济学博士毕业,其在法国以外的第一场演讲就在母校。这些都足以说明,LSE的名声与实力,并不是匿兄所言,是由最近毕业的low校友吹出来的结果,也不是国内广大中介能影响的事实。匿兄为了表达自己观点而做出了并不客观的评价。
当然学习社会科学还需要包容。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意见,社会科学都强调包容。要说LSE是传统意义上的左派学校,英国费边社
和早期的工党理论很多都是出自于LSE。但是同时,出自LSE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教授以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一些右派经济理论闻名于世,并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与凯恩斯
关于政府干预的一系列著名辩论就发生在哈耶克在LSE任教期间,其闻名于世的著作《通向奴役之路
》也是在LSE任教期间发表。LSE能够同时容纳左派政治经济理论与右派政治经济理论,并能够成为两种理论的著名圣地,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能力与学术自由。这一点,声称学习社会科学的匿兄的回答则体现了一种对于说凡是说LSE好就是LOW校友,就是骗子的气魄。我本人不同意匿兄的观点,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可以对LSE的好坏有自己的评价。但是匿兄本人如其答案现实的那样,并不能体现一个包容的心态,诋毁、谩骂说LSE好以及宣称自己学习很辛苦的校友,这一点,恐怕是一个社会科学学生不应该有的态度。
当然学习社会科学也是需要社会科学的思维与研究能力的。我们从小就在列举法
的影响下,听说别人的经历的好与不好来说明一件事情。比如谁家老公提干了,制度不公平。谁家女儿离婚了,外地男人不靠谱。但是在社会科学里,深受伦敦巴黎两大社会科学名校熏陶的匿兄还是通过自己的女朋友、自己认识的打工小哥、自己认识的某某来说明LSE怎么样。Come on, man.你这社会科学的教育基本就是和没什么教育的人说话水平是一样的,怎么都是列举法。没有小样本的调查分析、大样本的普遍比较,单列出自己身边的几个人就来否定LSE整个学校、否定LSE全部学生,我们可以说,匿兄的社会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确实不适合继续做研究。我们根据匿兄列举的情况,只能了解匿兄自己周围的人档次,而不是LSE的水平。套用匿兄自己的逻辑句式,能够把这么多不给力也不努力的人集合到自己周围,也真的需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反思下身边朋友圈质量。比如说从找一个写论文不那么渣、不故意学“简单”专业的女朋友开始?

对于很多像匿兄一样的人来说,LSE的就读体验应该是不好的。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最起码的客观、包容,基本的社会科学思维与尊重他人的同感心,因为他们认识了一些与自己一样的人,然后把自己圈子里本来共同存在的问题归咎于学校。LSE没能改变匿兄,因此也就确实辜负了匿兄。

手捧fish&chips指点江山,学校看谁都是low逼。自我期许与真实实力之间跨着五条泰晤士河,一句老话说的好:

Mind the Gap, Please.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0樓 發表于:2024-4-9 23:42
作者:顺子Chlo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059797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来来 你们来感受一下刺激的这周一 2020.02.24:
下午16:00:
拿到了某伦敦model agency的试镜哈哈哈哈哈
(这个说来话长,反正就是逛街被别人,说有当model的潜力,然后被安排试镜)


下午13:00:
wok January Exam炸了
(也不算炸 但就是考的一般般)
主要还是上学期没怎么花时间搞学习


早上11:00:
拿到Fidelity的spring week offer啦
开心!
—————————————————
Econ本科大一
感受就是:
大佬好多
上lse之前 真的顺风顺水 就没怎么被拒绝的时候
在lse之后 疯狂被拒 各路大佬云集 学长学姐都是神仙 还感觉一脚踏入成年人的世界 真的是感受到了爸妈的烦恼和压力
其实我真的蛮喜欢找工作的 也很喜欢金融 现在甚至比起去lecture 更喜欢递申请做面试???
但压力确实挺大 大一上学期真的心态爆炸
现在反而好很多 收到公司拒信也还好啦~
伦敦确实很attractive 周末没有什么事 一般都是harrods Selfridges逛逛 bond street走走 去看看Christie‘s拍卖 去散散步 每周都会fine dining 
干这些的时候 却都会感叹在伦敦这些顶级有钱人的生活啊……
所以还是好好读书 好好赚钱吧
但就是因为伦敦市中心寸土寸金 到现在为止 好几个月了 一次高尔夫都没有机会打 连羽毛球都要做地铁40分钟 冬天游泳太冷 我真的是特别喜欢运动的女生 现在每周也只能健身两三次了


大佬是真的多 而且很看圈子
“一个圈子就是一个世界”


现在就是找找实习 补补课 拍拍b站 
希望自己都不要拉下太多
大二可能要减减负了 大一弄了太多的社团的subcom 弄的大一过分充实
大二准备就留一个吧……
然后把b站好好经营+花时间提升自己好好学习+找工作
感觉也就可以了
当然玩也是要好好玩的:)
(不过大一上学期弄完spring之后那段时间玩的太夸张了 不能再这样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1樓 發表于:2024-4-9 23:43
作者:琭琭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02728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刚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人,抱着怀念的心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读LSE,不说是最美好的人生吧(再酷炫的生活也比不上假期回来和家人平淡的相聚一起吃西瓜!),但那三年的确是在自己心里闪闪发光的回忆。



在国内说到去英国念书,还是知道牛津啊剑桥啊是大牛,听到我在政治经济学院念书,
过年亲戚还有人问,“lulu啊,你是打算去英国考公务员啊。”
呃,我,觉得有点难以解释。
至于表弟表妹们,微信聊天时不把我学校名字打成LES蕾丝就够了。

我们学校还很难考的好嘛,录取率超级难,排第三名,不比牛津好考多少。如果说大学三年是闪闪发光的回忆,申请学校时的回忆简直是闪闪发烫。当时拼命刷的成绩,努力做的准备,虽然辛苦,但真的就让人开始知道,为自己的梦付出努力,看着它一点点充实,实现是多棒的感受,(此处省略
鸡汤若干)远不是在 oxford street
买到一个包包能比拟。

我在LSE读的是哲学与经济系,至于哲学,这个专业的具体问题,balabala的就不多说了。这个系里面的中国小伙伴并不多,因为我离家出来念书的时间比较早吧,所以可能在选择专业的想法和高中后出来的同学不一样吧。但是也会在其他社团交一些中国朋友,毕竟一起说国语的时候,都是亲切的。

LSE不是没有混进来的学生,也有很多水的,各种有钱有身份的富N代,纨绔
的,翩翩有礼的,任一一款总能找到。但其他没有这些光环的同学,自身真的好优秀。真的还是那种比你还优秀的人,偏偏比你还努力。

最起码让我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赖在床上看电视剧的理由,生活这么热情澎拜,再不济,走出门和人聊聊,看看别人都在忙着上进什么也好。

在这里读书,恍惚间真的有种世界中心的感觉。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个学校挺重视培养的政商精英。像我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台湾前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蔡英文等等,各国许多政界重要人士都是从这里走出。现在在学校餐厅邻桌吃饭的人,可能以后就是坐在联合国谈笑风生的人。

那个掀起97年亚洲金融风暴
的索罗斯还算我的直系学长。滚石乐队主脑米克·贾格尔也是这里走出的,就是那个魔力红
也想Moves Like Jagger的贾格尔


每个来英国的大人物都爱往学校走一走,开开讲座谈谈天,皇室王子
也并不少见。有种在戏剧学院,看见明星波澜不惊的心情吧。


多和世界接触接触,尽可能地去拓宽对世界的眼界,真的很不错。有时人们对世界狭隘的态度,可能我们只是站在井底,这种桎梏,是喝多少鸡汤都填不够的,而且看的多了,对生活也就越加纯粹了。这些对这个世界呼风唤雨的人,不也同样曾坐在这把椅子上喝一杯咖啡休息么,这个世界也还是这个世界呀。不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像我现在的一句人生格言,人生除了生死存亡,其他都是芝麻绿豆。

世界一流的教授很轻松地告诉你,孩子不喜欢别学了,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第一个剧组就是我的系主任给我介绍的。他本来想让我读博,后来我说我比较喜欢影视专业但是没什么人脉,他也没有劝我,说那条路“更高端大气上档次”,就直接向我我介绍了他弟媳。也是令我毕业后,走上自己走上新媒体行业,探索自己的道路的一大鼓励吧。

尊崇自己内心,反而是给我最大的启示。看清这个世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为它认真的,不懈的,拼命的努力。这个世界这么大,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最完美的人生了。

手里没有照片,随手贴几张图,怀念一下我的大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2樓 發表于:2024-4-9 23:48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9411670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初为了拿到女神校的offer也算是经历了很多波折,在LSE读书的一年里又先后经历了香港动乱、英国脱欧、法国罢工、新冠疫情等重大的全球事件,在风暴中心完成了硕士学业,最终拿到了Master of Science的毕业证。
疫情带来的种种遗憾终究无法弥补,但所经历的一切对我而言,已经是弥足珍贵的馈赠。
在LSE,我第一次心无旁骛地汲取知识,抛弃所有功利的目的,不再在意分数和他人的目光。我学习着往后人生中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用到的理论,也被读文献和写论文的焦虑折磨。但我深知这种“幸福的痛苦”是多么宝贵,拼命想要抓住学生时代最后一点纯粹。
从北大到LSE,我有幸接受了顶级的精英化教育,见识了很多真正有才华有个性的后浪。这些经历带给我的意义,也许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我开始用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也学会更加平和地接纳自己的平凡和局限。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从LSE毕业,你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LSE的校训牌


01. Two Stones启程前往伦敦之前的那个夏天,我在北京SKP的一家书店参加了一场新书分享会。
分享会的嘉宾是Luna Li和纪先生,他们是Lonely Planet的中文作者,刚刚完成了一场自驾环欧亚的公路旅行,并将他们的旅途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只有寻找和遇见》。
刚刚收到LSE录取offer的时候我特别激动,每天去知乎上搜索“在LSE读书是怎样一番体验?”当时我被问题下方的一条回答吸引了,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是:在LSE就读,除了学习本身之外,我获得的大概是眼界与心态,以及一种信心——我可以选择任何生活方式,而且我一定做得到。
这个回答的作者正是Luna Li,她已经从LSE毕业多年了,曾经就读的也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专业。我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和自己喜爱的旅行作者成为了同专业的校友。
Luna开玩笑地和我说:欢迎去LSE接受“两个石头”的教育。
LSE传媒学院有两位“镇馆之宝”:一位是Roger Sliverstone,他是LSE媒体与传播系的创始人,学院里最重要的活动室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位是Sonia Livingstone,她是受众研究领域的大牛,我在芬兰交换的时候就曾阅读过她的论文,在LSE读书的时候还很幸运地选上了她开设的课程The Audience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19.06.11 LSE行前会北京会场 


LSE被很多人奉为“女神校”,属于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之一,坐落在伦敦最繁华的市中心。几栋教学校散落在Houghton St附近,没有围栏和边界,剧场、图书馆、网球场和老建筑楼群包围形成了狭小的校区。
2019.09.23 LSE开学日 图右为Sonia Livingstone女神


LSE被戏称为伦敦“含渣率”最高的学校,尤其盛产精致优雅的社会名媛和精英人士。
但是真正融入进来才发现,在学术的大门面前,所有人身上过往的光环都黯然失色了。我们褪去了曾经的标签,挣脱了过往的枷锁,蜕变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自己:我们永远对世界和自我充满好奇。
伦敦是一座大型的名利场,这里有最崇高的文学与艺术,也充满着财富、美色和权力的精致诱惑。在车马的声色喧嚣之下,人们太容易迷失自我了。
但是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界的,只要你能在LSE的图书馆里随便找到一本书,坐下来潜心研读,所收获的知识都足够你受用一生。
02. Trafalgar Square2019.11.17 特拉法加广场附近 

到达伦敦的那天,我和几个一起出发的朋友从机场拼车去往各自的学生公寓,快开到市中心的时候,司机师傅问我宿舍的位置在哪里。
我回答说:穿过特拉法加广场的那条街,宿舍叫做Northumberland House,紧邻着一个大酒店。司机有些惊讶,居然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一条街上,还藏着一栋学生宿舍。
2020.04.26 特拉法加广场附近 

我笑了笑,告诉他为了这个优越的区位我需要为一间10平米的单人公寓支付高达每周277磅的房租。
在伦敦,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定价,这大概就是London Life吧。
司机还开玩笑地说:听说梁朝伟之前特意“打飞的”来伦敦,只为了在特拉法加广场上喂鸽子。
那时候我还没有搞清楚,特拉法加广场之于伦敦的地位究竟是什么,也完全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在自己的宿舍里经历很多见证历史的时刻。
2019.10.01 雨夜伦敦(红色大巴二层)

我宿舍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区(Westminster)是伦敦犯罪率最高的区域,头顶上空常常盘旋着直升机,街区附近经常有警察出没,各种游行示威几乎没有间断过。
那种生活在风暴中心的刺激感堪比《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阿加莎
的系列悬系小说。
2019.09.27 泰晤士河日落

英国宣布脱欧的那天,全伦敦城都沸腾了,但对于我这样的留学生来说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每当伦敦发生什么大事的时候,就意味着公共设施和市政交通系统的全面瘫痪。
作为一个异乡人,每当这个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往学生宿舍和LSE的图书馆跑,母校和图书馆永远是我的避风港。
2019.10.01 泰特美术馆天台

不过英国人民游行抗议的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发生暴力事件。结局大多是警方无奈地驱散聚集的人群,告诉他们天黑了该收拾一下回家了。
我也参加过一次看起来声势浩大的游行,原本以为是什么“恐怖组织”在特拉法加广场大吵大闹,仔细一看竟然是保护动物的游行,这大概就是腐国人民的黑色幽默吧。
2019.10.09 伦敦人民的环保抗议


03. China Town

伦敦中国城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这里既不像是英剧Sherlock’s Homes中呈现的那样幽暗诡谲,也很难给人一种如家乡般温暖而亲切的熟悉感。
对我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割裂且虚幻的世界,仿佛停留在了上个世纪末风雨飘摇的香港。
在中国城里扎根的移民已经远离故土多年,他们的祖辈不知道何年何月漂泊到了这里,像一粒种子深埋土地然后倔强地生根发芽。
他们操着我听不懂的口音,烹调着迎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菜,商户们白天开门揽客,叮叮咚咚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2019.11.11 伦敦中国城

也许,中国城更像是久居海外的华侨们报团取暖的聚集地,这里没有他们的根,亦不是他们的家,却是他们想要在伦敦生存下来唯一的选择。
高高的红灯笼挂起来,老上海餐馆的牌楼立起,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涌入中国城的小巷子。这里永远有上海大饭店、广式茶点、猪肚鸡火锅、日本料理、面包店、奶茶店、葡式蛋挞
和煎饼果子,但却找不到我想要的北京味道。
2019.11.11 伦敦中国城

中国城里的几家大超市是我的救命稻草,只要能用葱姜蒜炝炒出香气,宿舍楼里的学生厨房就能瞬间氤氲着饭香。
轮流来做菜的室友们会闲扯几句,相互倾吐一下学业的压力、感情的困惑和对工作的迷茫,这是我们伦敦留学生活更真实的一面。卸下口红和粉底,换上睡衣和家居服,回到宿舍关上房门,每个人都是离家远行的少年而已。
2019.10.20 泰晤士河岸

我记得有人曾说过,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经历一段独居的时光,真正做到和自己相处。
因为除了诗与远方,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的一地鸡毛同样需要料理,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来伦敦之后,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确实又上了一个台阶,还解锁了无数种可以将生活经营得更加精致的方式。
2020.03.19 中超囤物资

同宿舍的室友们开发了锡纸烤肉、韩式料理、意大利肉酱面
、三文鱼等各种美食烹饪的妙招,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其实一直是吃粗茶淡饭长大的孩子,珍馐美味在我心中也抵不过一碗炸酱面和烧饼夹鸡蛋,我的中国胃,永远思念着故乡的味道。
04. Accent is Part of Our Identity

为了达到LSE的语言要求,我一共考了四次雅思,过程中的血泪心酸一言难尽,不过依然感谢雅思这门考试,让我对严谨的英文学术写作提前有了准备。
2019.10.19 泰晤士河畔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考雅思的那天,我觉得自己的心态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口语考试是在一个狭小的隔间里进行的,考官是一位华裔女性。
印象中那是我语速最快的一次雅思考试,全程双腿都在颤抖,中间还出现了好多次口误,从考场出来的时候只觉得万念俱灰,连KLCC里的免税化妆品和网红无边泳池都无心顾及了。
但出分之后口语竟然得了7.5分,顺利过线!回想起当时一路走来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其实就和小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从小生活在英语学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一直对自己的英语没什么自信,很不愿意开口讲英文,特别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因为讲话的时候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而被别人嘲笑。
等我真正到了伦敦,我才发现根本没有人在乎你的英语发音和语法。我变得很自如,一点都不害怕开口发言以及和陌生人交流了,我还会不自主地配上手势和肢体动作,让自己的信息传达更加清楚和准确。
2019.11.29 泰晤士河畔

而我也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口音或者中式英语,只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罢了,根本不需要因此感到羞耻。
语言的本质其实是沟通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实现思想的交流与传播。
05.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来伦敦之后,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关于“我是谁”?
我一直都没有正式的英文名,我名字的三个字正着拼,反着拼,还是缩写着拼,其实差别都不大,大家都能轻易定位到我这个人。
我一路从北京走到伦敦读书,看起来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直到伦敦又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0.04.26 泰晤士河畔

我发现在伦敦,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不再是曾经一路同行的人了,个体的异质性大幅度增加,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和成长经历都是那样截然不同。
意识到这一点,我才开始真正思考谁是少数群体(minority),而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
2020.04.26 Waterstone书店

LSE是一所很有趣的学校,虽然我的专业是传播学,但我们要思考关于政治、经济、权力、法律、女性主义、媒介影像、殖民与被殖民、正义与自由等一系列非常宏观且抽象的概念。同时还要学习社会学研究方法,SPSS等硬核的统计学课程,研究算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LSE的图书馆

在正式开学前的opening ceremony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此刻的担忧和未来一年的心愿,全场最受瞩目的那一句话是:Survive from LSE。
我记得自己在第一堂seminar的讨论课上就出糗了。虽然我早就把文献读了好几遍,还记了不少笔记,开口发言完之后还是被老师善意地提醒说:“你所理解的全球化好像只是复述了一遍文献里的观点,那你自己的想法呢?”
LSE的二手书店

Critical thinking成为困扰了我一整年学术生涯的梦魇。第一堂讨论课结束之后我就有了退学的念头,但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说错了又能怎样呢?
在这里,每一个人的声音都需要被听到。
06. Emotion and Technology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 Many Faces of Me on Social Media: How Chinese Young People Present Themselves and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Media Platforms.
有关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和身份建构是我从本科开始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为了这篇论文,在伦敦的8个月里我一直在和不同的教授、助教、同学交流想法,把所有能找到的书籍文献都阅读了一遍。
LSE校外的街道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我们需要用英文上一遍社会学统计方法(SPSS)的课程,熟练掌握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以保证自己论文研究对象的筛选符合学术规范,数据收集和取样逻辑没有违背潜在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风险。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方法论,英国的教育体系对学术严谨性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查重率的限制和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有时候让人抓狂,但也因此让我对所学的专业充满热情,对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其他学科心存敬畏。
我的导师叫Jane Vincent,是一位对学术要求极其严格的英国老奶奶,她Phd学位的研究主题和我非常相似,关于手机对老年人情感的影响。
除了我之外,Jane的另一位学生是已有工作经验的美国记者,那位记者小姐姐的论文主题也很有趣,是关于睡前手机浏览行为与睡眠质量的研究。
我们三个人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学术小团体,每周四导师Jane会特意从伦敦的郊区坐火车来学校,和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媒介、科技与情感的话题。
LSE的Central Building

纯英文的学术探讨是非常考验人的,每次office hour之前我都特别紧张,把提纲和问题反反复复看好多遍才有勇气走进老师的办公室。
记得第一次论文开题的supervison meeting结束之后,我打着伞从教学楼里出来走进伦敦的雨夜,下午5点天就已经完全黑了。我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身体仿佛被掏空,对自己能否从LSE顺利毕业充满担忧。
宿舍门前的马路

第二次一对一meeting的时候,导师Jane大概看出了我满脸的担忧和沮丧,主动和我聊起了伦敦生活,像和蔼亲切的奶奶一样关心我的日常起居,还赠送了我一张展览的门票。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展览,特别有意思,好像到这周六就结束了,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打碟DJ男神Bart

我茫然地点了点头,有些不知所措地收下了赠票,我知道自己可能并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个展览了。
在伦敦,有太多太多比读书和写论文有趣的事情在等待着你,每一秒都是那么宝贵,但是文献里的每一个句子和概念,又是那样晦涩难懂。
07. Theatre and WestEnd

我在伦敦西区(West End)观看的唯一一场演出是《歌剧魅影》,火爆的抢票形势直接吓退了我这样的学生党,最终只能和朋友买了两张观看视角很一般的门票。
对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歌剧魅影》,能有幸进场观赏一次已经是巨大的荣幸了。
2019.11.23 歌剧魅影剧场门外

伦敦的每一座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古建筑,都是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和艺术瑰宝,也许这就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对这座城市魂牵梦绕的原因吧。
冬天的时候,从宿舍走去学校的路上我会经过伦敦非常多的著名剧院,剧院的门脸很小,门口排队的人却很多,有时候甚至排到了几条街之外。上早课的日子里我总能遇见在剧院门口驻足徘徊的人,他们裹着衣服在寒风中等待着当天的余票,只为了去享受一场真正的歌剧。
HER MAJESTY剧院

去年7月,《歌剧魅影》宣布将于伦敦西区“永久”停演,在一封来自剧院的公开信中,剧院负责人写道:由于剧院财务受挫,我们决定永久停止伦敦和全英《歌剧魅影》巡演,但我们未来依然决心将《歌剧魅影》带回伦敦。
2019.12.02 摄政街的地铁站出口

疫情爆发伦敦封城之后我一个人去了很多次摄政街,路过了曾经上演歌剧魅影的HER MAJESTY'S剧院。
剧院的大门已经锁了,售票亭里人去楼空,曾经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摄政街,如今只剩下几个行色匆匆的行人,和我这样一个背着相机拎着购物袋的学生了。
2020.04.26 摄政街附近的丁香花

这样的情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但我知道,黑夜一定会过去,伦敦的春天和夏天总会到来。因为伦敦永远是一场流动的盛宴,短暂的寂静和萧条过后,必然是一幅全新的美丽图景。
08. Heathrow Airport

我上一次来伦敦是18岁,高考结束之后和妈妈跟着旅行团去英国和爱尔兰旅行了十天。再上一次途经希斯罗机场是16岁,我和家人结束北欧之旅,最后从希斯罗转机回国。
英伦在我心中一直是高贵、典雅、绅士、权威的象征,而希斯罗则是永恒的渡口,永远不会有停摆的那一天。
2019.10.20 伦敦塔桥

20岁我第一次一个人去芬兰的时候,只有我妈妈去北京首都机场送我了。
出发的那天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没有前来送别的小伙伴也没有其他同行的人,我知道自己将要踏上一个人的旅途了。
换好机票,办好托运行李,找到了海关入口(customs office),我微笑着对妈妈说:前面就是安检口了,你进不去了,我走了。
2020.04.26 草坪上踢足球的孩子

我转身和妈妈挥了挥手,示意她不要担心我早点回家吧。但是当我刷开机票,迈入闸机口的那个瞬间,我的眼泪还是不争气地落了下来。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我的鼻子特别酸,喉咙也哽咽得不行,突然很想委屈地大哭一场。但下一秒我就恢复了镇定,仔细看了眼手中的机票和护照,核对了一遍登机时间和登机口,我没有退路了。
不管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狂风暴雨,我一个人咬着牙也要往前走,这大概就是想要真正看世界所需要付出的勇气和魄力吧。
2019.09.30 碎片大厦楼顶的日落

2020年5月7日,我登上了中国南方航空
从伦敦希斯罗飞往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班。看到医护人员防护服背后“欢迎回家”的几个字,我的双眼忍不住在护目镜里泪流满面了。
2020.05.07 希斯罗机场出发大厅外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见到这样的希斯罗,我们所有人整整齐齐地穿着防护服,大家很安静,严格遵循着机场工作人员的指引办理乘机手续,没有人多说一句话。
无论心中有再多不舍,我知道我也要去赶最后那班回家的航班了,因为祖国永远是我的故乡,那里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等着我。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3樓 發表于:2024-4-9 23:48
如果满分100分,我吃过五百遍的东北小厨西红柿炒蛋是60分,那伦敦的街头寿司应当在10分到30分的区间。
EAT TOKYO是我午餐时常去的平价日料店,分量大,价格便宜,考虑到性价比,盖饭都可以打到60分,照烧鸡可以上70分。
Rosebery的早餐大都合胃口,难吃腻,每天菜品有变,且无限量自助非常畅快,若有烤蕃茄,蘑菇和肉肠,我打70分,若只有薯饼,也能打40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食堂发挥最稳定,它的水果有30分,其次鸡翅能有1分,蓝莓蛋糕0.1分,鱼和薯条喜夺零蛋,剩下超不过-50分。


作者:星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0573652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4樓 發表于:2024-4-9 23:49
作者:霹雳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80251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谈到在LSE求学的日子,我想众校友第一反应大多是:终于从那个鬼地方完整地走出来了!

回想起一开始跟室友在宿舍抱头痛哭的场面,确实感觉想笑。刚到伦敦第一个月,刚收到第一篇
essay feedback的时候,真感觉来错了地方。凭着国内好好的日子不过,漂洋过海来这里啃面包看天书的。一面接受着小伙伴们流着口水幻想出的白富美度假生活,一面承担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精神压力——可能毕不了业。这感觉糟透了! 

现在想来,以上,归根结底,都源于现实跟内心设定的偏差。在国外,Master是Ph.D的预科,是介于本科与博士学位中间的过渡课程,是给真正对学术有研究能力且充满热情的人准备的。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纳闷为什么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会有那么多不去泡吧的外国人,为什么教授坚持不降低评分标准也不延迟deadline。自然的,你也会懂得为何自己这一年会过的这么辛苦,为何即使很努力地学习也依旧在seminar的课堂上挣扎着。因为你理论基础单薄,学术热情匮乏,也因为不同教育体制
偏差下传播和渗透的内容不一致。你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优越感,有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却没有直面困难的勇气。To be honest,如果各位学弟妹是抱着拿个文凭的心态出国读研的话,那你大可以选择自由宽松的野鸡大学,LSE并不适合你。

跟美国开放式的学科相比,英式教育更偏理论化,严谨且充满贵族气息。总结来看,在腐国求学的过程中,观念的先行和行动的转变是我收获到的最伟大的财富。本人学习传媒出身,大学毕业后不想局限于同党政文史的博弈和对媒介设备的熟练应用。想要读一个理论及实践并行的课程,以此来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方向。LSE是英国在文科领域有针对性做学术且最具领导力的学府,不同于牛剑的综合性,它很小,但实力很强大。从今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传媒领域压倒哥伦比亚的排名,从众多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的牛X校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前进的动力。走在校园的石阶上,每一步都要提醒自己,你是为真理和事实而存在,你会以一个leader的身份将来融入社会传播价值观念。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我一开始充满质疑。但是渐渐地,也学会在字里行间中接受,因为氛围是很powerful的影响力。正如各位所想,我课下的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图书馆,看一些看起来不太懂的书,想那些学者为何会争来争去反复润色一些表面上差不多的观点。看着看着,想着想着,就懂了,世界也就亮了。

在LSE的这一年,我从不羡慕牛剑的田园风光和驰名中外的存在感,因为真正的存在感是源于内心的,真正的领导力也是在伦敦这个车水马龙、充满挑战的快节奏都市中萌芽的。哪里有组织,哪里就有leader。就这样,时光荏苒,再回过神的时候我已经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和校长握手了。回忆那些奋笔疾书通宵达旦的夜晚,一个人跑去广场大哭的周末,还有为旅行担惊受怕的日子...Anyway, 为了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值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5樓 發表于:2024-4-9 23:50
作者:棕榈大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004750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答主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缩写LSE)LLM项目Banking Law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方向就读,现在作为一家欧洲上市公司中国区的Senior Legal Counsel全面负责集团公司在大中华区
的法律及合规事务,也是棕榈大道的导师。

LSE的LLM项目时长为1年,需要完成一篇1万字的毕业论文。完成项目需修满4个units,每门课(一共7门)包括论文都是0.5个units。LLM项目是授课制
,无必修课,学生根据学校可选课程自行选课。法学院有14个专业方向,如果在某一专业方向下选择4门课程以上,毕业证上会写此专业方向;如果不想有一个明确的专业方向,那么可以在14个专业方向下任意选课,最后毕业证上会是general的Master of Laws,同学们在申请时应该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网申时也会问到学生的选课意向。


课程方面,Banking Law、Financial Regulation、Corporate Law 和Commercial Law比较热门、与法律事务相关性比较大,也有偏研究的、与事务相关性较小的方向,比如Human Right、International Law、Constitution等。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来选择课程。这些课程以及详细的课程介绍都可以在法学院的网站找到。http://www.lse.ac.uk/resources/calendar/programmeRegulations/taughtMasters/2016_ExecutiveLLM.htm
(LSE校园远景图)


同时我也向大家推荐几位大牛教授:
Professor Niamh Moloney ,她是Security Law的专家,参与英国很多立法,思路清晰、干脆直接、语速极快,建议同学们选修她教授的课程; 


Professor David Kershaw,教授Takeover Revelation课程,在英、美都有读书和教学经历,也在史密夫国际律师事务所
有长时间的职业经验,在M&A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Philipp Paech、Jo braithwaite 两位副教授的课程,建议选择Financial Law的学生选这两位。Dr.Philipp Paech是一位德国人,曾就职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有长达2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Dr. Jo braithwaite的Financial Law和International Law in Practice and Finance课程有很多对法律案例的讲解,推荐同学们选课;


Michael Bridge也是位大牛教授,但这位老师非常繁忙,教授的课程也较难,期末采用开卷的考核形式。


另外,法学院还与政府学院合办Law and Accounting项目,与会计学院合办Law and Government项目,选择此项目的学生在两个学院下各选4门课,论文两个方向都可选,招收人数较少。选择Law and Accounting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accounting或finance专业或从事相关职业,希望在此领域有些法律背景,毕业后除了继续攻读ph.D以外,大多还是从事accounting
或finance的工作,如果学生明确自己要做律师或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建议选择LLM,对法律的学习能够更加精和专。


LLM硕士项目没有奖学金,但每个法学院学生有随机抽取六千英镑的机会。如果在Language Center选修二外,学校会资助一百磅,每周一次两小时的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程度选择初级、中级或高级,期末有结业考试。
(LSE校园内)


LLM项目学生与就业


本项目招收150人左右,15年有13个中国人,16年有20个,国际学生中应届生非常少,大多有工作经验,而中国学生普遍本科毕业直接申请。中国学生本科出自五大政法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占据半壁江山,其他学生则来自北大、清华、人大、浙大、武大等本身法律专业很好的重点院校,也有同学是转专业申请,本科外语学院,辅修法律。90%以上中国学生毕业后回国就业,去一线城市的红圈所
、外所找工作难度不大;留在当地的学生基本是英本背景,在英国读LLB的比较适合留在英国,陆本想拿到training contract很难,一年的时间对于国际生
来说不足以精通英国的法律制度,当然如果自身条件非常优秀,还是可以一试,但目前英国脱欧,签证收紧,对于亚洲学生来说,想留在英国比较困难。


针对就业,学校Career Center给学生提供4次免费的面授培训机会,可以帮学生改简历、推荐信
,分析学生多个就业选择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做出职业选择。另外,每年10-11月的Legal Job Fair会有40多家律所来学校搭展台,每个律所会有单独的招聘说明会
,同学可以和当地律师交流,了解招聘信息
及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
(Career Hub就业指导网页)


LSE的LLM项目如何申请
学校对于雅思成绩要求7.5分,writing不低于7分,小分限制使很多学生与LSE无缘;学校比较看重学术背景,GPA 85分只是一个门槛,最好均分在90分以上,同时还要看本科院校的背景,当然,如果是专门的法律院校或985大学相对来说成功率更高,但并不是说双非大学就一定没有机会,关键还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学生本身学校背景不是太强,那可以从提高GPA、增强实习经历、在校经历、英语成绩、文书质量等来提升背景,学校是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录取学生。所以对于双非大学的同学来说,首先要有信心,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对于没有全职经历的应届生来说,实习经历和在校经历比较重要,实习经历可以选择在律所、法院、检察院或是公司、社会组织
里做一些与所申请专业相关的工作,就律所而言,比如将来想申请Banking Law,Corporate Law方向,那么在律所里做M&A、IPO等项目并把这些经历写到简历、文书里,会对自己的申请有帮助;在校经历可以从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可以参加和学术相关的研究项目,跟着导师做研究课题、或是在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参加模拟仲裁
、模拟法庭
竞赛并取得名次;其次也可以参加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者来丰富自己的经历。简历、PS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文书展现全面发展的自己,而不是一个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刻意迎合某些要求的候选人。
(LSE螺旋楼梯图书馆)


W导师还想说
在LSE求学这一年,在知识提升和技能的获得上有很多收获,但由于1年的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大的收获是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学习知道该如何研究,如何收集案例、处理信息等。同时我收获了国际友谊,留下了很多美好和珍贵的回忆,并有幸参加了国外同学的婚礼,毕业后大家通过通讯往来或到对方国家见面的方式继续保持联系,收获一辈子的友谊,是一段特别棒的经历!


期待更多的学弟学妹能走进LSE,无论你想成为律政精英,还是希望走进象牙塔,我都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你,与你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成就梦想!
文章首发于我们的公众号:棕榈大道。留学申请/留学规划请直接添加微信 palmdrivezhihu 详细咨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6樓 發表于:2024-4-9 23:50
master一年 感悟一下:
master很短 一年不到就匆匆结束 对于很多第一次出国的人来说 可能刚刚习惯这边的环境就得走人了 所以对于这一年的期待或者规划 完全看你自己
身边的人这一年的生活分成了好几类 有从始自终一直刻苦学术的人 有一直在享受生活只求pass的人 也有只是把lse作为跳板全心谋求事业的人 etc. 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你想要什么 只要你肯做 在LSE 你都能实现
我身边既有前大摩的trader,Bain的consultant来这里追求儿时梦想 也有不少英文说着都还有点别扭的同学在日常的学术中苦苦挣扎 不同肤色 不同国家的人组成了一个迷你的大学 虽然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但只要你静下心 真的用心去跟每一个人交流 你会发现其实每个LSE学生身上都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 或者是独特的人生经历 让你能由衷的感叹一声“wow”
所以总结一句 虽然在这里待的很短 但我觉得这个学校给我的最难忘的体验就是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以及更重要的 去重新定位自己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80407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7樓 發表于:2024-4-9 23:50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长分享:

我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展研究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就是学的相关专业,当初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这所大学很有实力。 这边华人挺多的,但是学校里面的中国留学生不算多,不过我们关系都不错, 有时会一起在图书馆学习,那里气氛很好。 

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没有住在宿舍,学校附近房子租不到,一般找的房子附近都会有超市的房子租。学校离市中心不远,交通挺方便的,不过伦敦市里口人很多,在5pm-7pm的时候公交不能做。

吃饭的话,平时去附近costa解决吃饭问题,中餐走到china town就行。所以来英国的时候什么老干妈啊,王致和啊就尽量不要带了,这边的华人超市是可以买到的,轻装上阵就好。

最后,想对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小伙伴说:想保住自己的青春请留步,因为这里是挥洒青春的地方。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72173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8樓 發表于:2024-4-9 23:52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42506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科大二狗一枚
好啦撸我的回答只代表个人观点。
[学术]
我在LSE经济系所以只能说经济系的情况,大一的课程都是打基础,所以教学质量我觉得一般。大二开始课程难度上来了也明显感觉老师质量好了很多,有的时候phD老师过来教书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对经济学的热情,以及对我智商的碾压。我micro老师自己以前也是LSE本科,现在上课没事就开车,画风一转就想当年哈哈哈。。。但很可惜LSE学生(很多时候因为找实习)很忙,没多少时间学习,挺遗憾的。当然啦,图书话半年时间是24小时开放的,不过佛脚有危险,欲抱须谨慎。对了,LSE Public lectures也很棒,常年各种名人政要,每年著名的China Development Forum和Altentative Investment Conference都是欧洲驰名的event,当然这是谁都可以参加的,也不算是LSE only。
总结:教学质量越到后面越高,不过自己能做到好好学习很不容易。



[就业]
LSE乃全球第一金融技校好吧。。。你去看LinkedIn ranking, efinancialcareers, business insider的排名。在LSE你无处不会听到别人议论投行的事情,这种文化很给人压力,但也让人成长很快,对确定走投行这条路的同学很有帮助。嗯对的,我在summer intern终面的时候整个Assessment Centre几乎都是LSE的人。你说投行偏好牛剑帝国UCL?是的,因为LSE applicants真的太多了,但是你在牛剑帝国UCL你的起跑线就比LSE 差很多。第一,LSE校友网很有帮助。第二,LSE技校在申请季消息太灵通,哪家投行第几轮AC,大概还有多少空位,HR是谁,你都(可以去)知道。第三,LSE Career Societies做得很好,很多network的机会。
总结:金融技校就业好,投行offer到处找。但!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拼,是不是真的想走金融。说实话我每次去牛津都会羡慕他们能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的日子 



[同学]
这一点我想单独拿出来讲,因为这真是我特别喜欢LSE的一点。LSE几乎是世界上最international的大学,你有很多机会交到很多exotic地方的朋友,比如说有一次在课上聊到crime&equality,南非
的小朋友就马上站起来讲自己国家的司法系统和历史渊源。在LSE你可以认识踏破铁鞋无浪处的clubbing people,讲起ISIS情到深处泪满面的美国圣母心室友,给他多次机会但是只能讲出一个非常不好笑的冷笑话的德国小哥,以及随手google他爸爸是billionaire让我虎躯一震的莫斯科学弟。当然啦,还有和你一起玩德扑,下火锅,刷图书馆,互黑自黑的中国好旁友哈哈哈。对了,LSE 一半的学生都是master,很多都是很厉害的本科或者明明都有高盛IBD offer了就是任性要来读个master的,能向学长学姐们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not biologically)的道理。
总结:LSE 的学生真的很diverse,林子这么大,总有一只鸟是你的,等等,你!不!要!想!歪!


[学生生活]
Well this is a hard one. If all my missed Microeconomics lectures are gonna teach me one thing, that'd be to concede that people are never satisfied. (5 marks for this please)
LSE学生满意度真的是够我吐槽一天。第一,学校有时候办事效率,行政智商,行政态度真的很不行,还迷之傲娇,我为他们的前途感到担忧啊!学校也是各种小,你要想躺在树下看小桥流水人家并且不想别人在你旁边念叨investment banking blah blah blah 的话,还是去其他大学吧。第二,满意度低可能是因为。。。学生们太能折腾了。。。LSE学生的折腾劲儿估计是学校特色,从萧伯纳
那里学来的。。。动不动学生会就protest,就签名,就发传单,学生们也是极其politically agile(which I think is a good thing),当初维珍航空
歧视中国人事件出来之后,我的同学们第一时间开创了Facebook page跟踪事件热点。LSE Memes以及校报The Beavers堪比故事会啊有木有,各种揭露LSE领导丑恶嘴脸(喂,你可是校报诶!)上届校长Craig因为坐飞机只坐商务舱被无情曝光,只差来个游街了,老人家表示好气好委屈,提前下任了,呵呵。
总结:讲真,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学生满意度嘛,还是要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此处应有悲伤的泪水)。




好啦先写到这儿吧,有空再补充!
PS: LSE同学经常自黑,但总有一种“我可以黑我儿子但你不行”的傲娇(听起来有点奇怪)。。。下面放一些黑King's,UCL,SOAS和Imperial 的memes哈哈,纯属娱乐,all photo credits go to LSE memes。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9樓 發表于:2024-4-9 23:52
作者:九牛问津留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6030096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周刚从MSc Economics毕业,回顾过去的10个月,每天都是“task by task”的日子,压力伴随着动力,一直在往前跑。去年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只觉得身边同学的background很diverse
。本科时大家都是高中毕业读大学,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却相似的经历。
而研究生身边的同学有的已经工作了很久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但是想重返学院生活,有的是公司funding继续学习,还有像我这样的,本硕连读,好像gap year
和我从来不沾边。


No.1
Work hard,Play hard


这一年的紧迫感时刻推着我向前,从八月底开始,一个preparation course就把我迅速从假期的状态拉到现实。每天3-4小时的lecture,3小时的seminar,连续两周不间断直接考试。
考完试之后又迅速开始了正式课程,让你总是活在焦虑中,生怕落下什么就再也追赶不上。见到了人外人,看到了山外山
,也会更清晰自己的定位和想要追求的方向。
对LSE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后来喜欢在CBG学习,学累了就去六楼的小阳台走走,或者到十二楼看看风景,会加深心里感知到的努力的美好。
这一年LSE的Marshall Building开放,座无虚席,学校到处都是学习讨论的氛围,当然,周五晚上学校边上的pub
也热闹得很,感觉每个人都在疯狂地学习也在拼命地玩。


No.2
严肃且有趣的校园生活


常常和同学们讨论我们的professor
多么牛x。计量老师Vassilis总爱用奇奇怪怪的希腊字母,于是原本整齐的笔记一到了公式部分就开始鬼画符,Zeta,Eta, Theta,Xi傻傻分不清,但他特别passionate,对ecnometrics history
也有一定研究。
宏观教授Alwyn是一个天才,顶刊paper数不胜数,学术贡献厉害之外,lecture也很幽默,还给我们讲过美国CIA给他打电话分析中国经济,结果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英国人而再也没有联系过他的事情。
微观老师Nava的意大利口音是真的可爱,人也nice。在office hour
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每个人求知探究的精神。
有同学和教授讨论他们五花八门的research ideas
,有同学和教授讨论时事政治,也有同学揪着一个模型或者一个理论的论证和教授死磕到底。


No.3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身边一部分同学坚定地选择学术道路,努力申请着RA或者phd
;有一部分同学削尖脑袋要进banking工作,申请季就已经是007 plus版;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迷茫纠结自己的未来,不确定想要前往的方向。
但无论是哪种,大家都在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过着充实的每一天。我们走着不同的路,但却可以感同身受。我的personal tutor Dmitry是Princeton的博士,Yale的博士后,今年刚刚来到LSE,会时不时发封邮件问问你的近况,还会在你有压力的时候耐心开导。
总之,这一年过得太快太快,考试结束后很多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当然留在伦敦的也不是少数,身边很多同学回国打算考公务员,有的打算创业,也有的去startup或者外资工作。天南海北,形形色色,各奔东西,一年过得忙忙碌碌,恍恍惚惚,却也真真切切。
毕业典礼结束后和项目的director聊了几句,他说下周就要开始准备迎接新生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和这里告别,但又有一批人和这里结缘。春夏秋冬,接踵而至,每个人都迎来了新的开始,这一批新生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我也刚刚出发。
这一年充实且快乐,未来还有无数挑战,但也有无限美好值得憧憬。
更多留学、硕博类、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留学小课堂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0樓 發表于:2024-4-9 23:53
作者:落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9014263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科在读,straight Economics,晚上头昏眼花,不请自来,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个没有大学体验的大学。没有校园,也没有什么浪漫的大学恋爱桥段(中国男生少的可怜);library是用来社交而不是学习的,因此吵得很,号称LSE airport;学校人气最高的社团永远都是求职类社团,可怜music society全学校只有一间music room,堂堂一个社科校在社团上一点文艺的人文情怀都没有。
到底是为啥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过于注重求职,学校(尤其经济系)并不能给本科学生提供关于学术方面的足够支持。从进LSE的第一年起,充斥在耳边的就是spring week, networking event, job applications, interviews...就好像如果你不当一个金融民工,就像是被LSE抛弃了一样。别的大学都是在用大学社团里积累的经验来求职,在LSE是要用实习里的经验来申请社团。如果是金融系那还好,系比较小而且有钱,会给予你申请上很大的支持;经济系太大了而且穷,教授们呼吁着大家不要去只看投行不要只想着做金融,然而给本科生做学术的机会约等于零,大家不求职还能干什么呢?
这就导致了学生与教授之间基本没联系(至少是经济系),上了lecture就走人,除非自己主动去联络教授,就算毕业了回学校一个教授都不认识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比起牛剑,LSE对于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做的简直太差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孤独”“无助”,进而导致满意程度低。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竞争强,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提前步入残酷的小社会。没有传统意义上班级(或者像牛剑一样college)的存在,导致学生们没有集体归属感;又因为学生们实力相当,目标相似,竞争就变得十分激烈且寻常,甚至偶有居心叵测之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抹黑他人等事发生。
从本质上来看,LSE的管理层依旧白左思想严重。我校号称diversity,然而不符合西方主流(?)思想的群体根本无地自容,中国大陆学生话语权极低,结合时事更让人有苦无处诉。占比如此之大的大陆生都是如此,那其他少数群体该是怎样的呢?
如果说好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地理位置还不错吧。附近可以逛的吃的地方比较多,去哪里都比较方便。除此之外可能就是课程确实比较intellectually demanding(如果你喜欢challenge yourself);不过考试也比较难,成绩普遍偏低,在申请研究生方面成绩就没有考试简单的学校那么有优势。
最棒的地方就是能遇见不同的人,不论是帮过你的害过你的,大家有缘来到LSE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也遇见了很知心的好朋友,能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一辈子的好朋友,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总体来说我没有很满意。但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接受并适应现状、精彩地过完本科生活。引用我们的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everything;这是我来到这里第一个也是最好的,希望每一个阶段的我都能做到。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34 回複數:68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4-10 00:34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