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8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71 7
民國25年11月13日,長沙發生文夕大火。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0


地點: 中華民國湖南省長沙市  
日期:1938年11月13日  
時間:凌晨2時 (UTC+8)  
事故原因:國民革命軍縱火  
死亡人數:30,000多人(已發現燒焦屍體)  
經濟損失:10多億元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1
背景: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失利後,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湧入長沙,使當時30多萬人口的長沙驟增至50多萬。加上以前長沙作為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會戰的後方,長沙已經積累了許多戰略儲備,商業也很繁榮。但長沙有限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難以承載如此大量的遷入,這些都給日後的巨大損失埋下了隱患。
11月8日,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對峙新牆河。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政府為免軍事物資遭日軍獲取,而規定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即敵軍進入城郊30華里以內時,實施焦土政策(由李宗仁最早提出,其在抗戰之初即發表「焦土抗戰論」等論述),以為積極防禦。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1
過程:
11月12日上午,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正在軍管區兵役幹部訓練班集合學員點名後訓話,這時委員長侍從室副主任林蔚打來的長途電話:"奉委座諭,我們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隨即又接到蔣介石來電:
「限一小時到,長沙張主席。密。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中正文侍參。」張治中隨即召集長沙警備司令酆悌、湖南省保安處長徐權,要求他們立即擬出焚城計劃。12日下午四點左右,酆悌、徐權送來了焚城計劃,張治中在核定計劃時指示:"第一,必須在我軍由汨羅江撤退後,等待命令開始實施;第二,舉火前必須放空襲警報、緊急警報,待群眾離家後方可執行。"
11月13日凌晨,張治中接到副官報告:"城內很多響聲,已經起火。" 張治中開始電話還打得通,後來就打不通了。
原來是長沙警備司令部、長沙市警察局和警備二團誤傳日軍已至,倉促放火。這時候,日軍離長沙還有200多里。況且,長沙周圍駐紮著10多萬國民革命軍正規部隊嚴防死守,要想突破防線並非易事。所以最高軍事當局雖然在白天下達了準備毀城的文書,但並沒有正式下達毀城的命令。
11月10日日軍攻陷湖南之岳陽,2天後,12日當天日軍向岳陽以南離長沙還有250里的新牆河進犯,結果因爲當時國軍通訊困難,譯電員竟將前方電訊漏一「牆」字,致將「新牆河」變成離長沙僅有12華里的「新河」。
首先獲得此訊息的長沙民兵自衛隊,在沒有得到指示的情況下,便擅自放火。城內警備司令部見城外起火,以為是信號,便全城放火,消防及警務人員見狀也已撤離長沙,早前為了實行焦土政策,所有消防車也把水放了,換成汽油。於是中方將領發現後,大火已無法撲救,只能宣佈棄城。最終造成文夕大火。長沙大火延續五日五夜,始自行熄滅。
大火首先從省政府和警察局等重點部門點起,然後點燃學校、醫院等單位,最後挨家挨戶放火,許多人還在夢中已葬身火海。一把大火把綿延幾公里的長沙古城燒為灰燼。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2
損失:
30,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此死亡人數只是計算了可辨認為人類的數目。因為在五日五夜的大火中,地上的石路也被燒得通紅,相信在大火中有不少傷兵、難民被燒成灰燼),包括4,000餘傷患官兵。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餘棟。大火造成經濟損失10多億元,約佔長沙總值的43%。據軍委會政治部調查:2,000多人在火災中死亡,燒傷者不計其數。
政府機關被燒毀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和在長沙各家報館等大部或全部建築;
被燒毀或大部燒毀的學校或教育機構有省立湖南圖書館、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岳雲中學,楚怡工業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範、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級中學、民眾教育館等31所;
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餘家;被燒毀工廠的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餘元,原料損失達96萬餘元,機器設備損失達60多萬元。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倖存12家半。綢布業損失約200餘萬元,約佔全行業資產的80%。湘繡業40家全部毀滅。除湘雅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均被燒毀。
長沙古跡定王台也被徹底燒毀。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2
目擊者:
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起火時他們帶重要文件急忙撤離,於13日下午到湘潭。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髮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獃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衝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2
事後:
起火當日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
時蔣介石得訊後表示「此皆我用人不當之咎,而亦中國人才缺乏之所致」。又說,「文白(張治中之號)不知責任所在,猶以為普通罪過,尚思推諉卸責,此表示無能無知之事小,而對於革命與廉恥之事大……」蔣介石本擬即赴長沙,惟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陳誠竭力勸阻,謂長沙現毫無兵力,人心慌亂堪憂,待稍穩定後再北上不遲;同時急調附近俞濟時部第二十軍連夜趕來長沙,一方面責令張治中督率部下儘快清掃主要幾條街道(如國貨陳列館前大馬路)並撲滅餘燃,雖略微修飾門面,實難掩傷心觸目之慘狀。蔣介石於16日晚間到達長沙,親睹長沙劫後慘狀,及陳誠、張治中來見時,告曰:「長沙焚毀,精神上之打擊,千百倍於戰敗之痛苦,可恥可悲,莫此為甚。」
大火之後,日機曾將大火後所攝照片投擲於劫後長沙,上印「請看是誰殺人放火」,以圖動搖民心。
中央政府為查究責任,特設軍事法庭於二十軍軍部,派賀國光為審判長,拘押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琨和長沙市警察局長文重孚三人于軍部特務排。1938年11月18日,審判結果,酆、徐、文三人均處死刑。張治中撤職查辦,詎經人斡旋,調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
1938年11月19日,長沙城的廢墟上重新出現了菜市:賣肉者3人,賣菜者2人。
2005年7月,長沙市首個以紀念「文夕大火」的建築———電燈公司遺址紀念牆建成。紀念牆位於湘江風光帶與勞動路交匯處。 同年建成的還有長沙大火警示鐘大型雕塑。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3
影響:
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於零。長沙作為中國少數幾個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歷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人民流離失所,商業貿易、政府機關、學術機構等幾乎完全被摧毀。但這只是大摧毀的開始。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軍發動了四次長沙會戰,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在前三次會戰勉強抵擋日軍攻勢。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當時《中央日報》的社論:「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史家陳寅恪亦有大量的書籍也在長沙大火中一本無存。
當時的人民還寫了對聯:「治績安在?兩大方案一把火; 中心何忍?三個人頭萬古怨。 橫批: 張惶失措。」
第一個字連起來正是張治中。
郭沫若在《洪波曲——抗日戰爭回憶錄》第15章對長沙大火的描寫:
"放火燒長沙,是張治中、潘公展(時任省政府秘書長)這一竿子人的大功德。他們是想建立一次奇勛,摹仿庫圖索夫的火燒莫斯科,來它一個火燒長沙市。"
"他(張治中)完全是貪圖功名,按照預定計劃行事。他把陳誠(時任戰區司令長官)矇著了。十二日的當晚甚至扣了陳誠的交通車。他把周公(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矇著了,竟幾乎使周公葬身火窟(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一行當夜極為艱難地撤出長沙市區)。他滿以為敵人在進軍,這樣他便可以一人居功而名標青史,結果是一將功未成而萬骨枯!"
張治中對此的回應是:11月12日張治中和陳誠住在一處,焦土的事彼此作過商量,火起時大家都在睡夢中。12日晚上張治中還和周恩來通過電話,請周恩來於次日(13日)中午吃飯談話。至於潘公展任湖南省政府秘書長只一個月,大火前幾天就去了沅陵。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14-11-12 10:23
本帖資訊來自維基百科。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71 回複數:7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14-11-12 10:23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