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永远的草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3885395248063178/answer/19340634024241991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然不是,古巴过去经济发展不错,体制改变后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上篇《统一战线》里面咱们说到,“七二六运动”在城市组织的起义失败。在总结会上,格瓦拉严厉批评了负责组织罢工的领导们,说他们搞“宗派主义”,没有把共产党纳入到他们的计划之中,还有军事上无能,没有在“训练或者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就组织民兵。

巴蒂斯塔那边则打算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卡斯特罗这支游击队,5月份他派10,000人前往马埃斯特腊山
,行动代号就叫“终结菲德尔行动”。然而行动持续了两个多月也没能消灭卡斯特罗,游击队凭借险要地形坚守住了阵地。
随着巴蒂斯塔政府军的失败,卡斯特罗转入反攻。8月底格瓦拉奉命前往中部省份拉斯维利亚斯
(Las Villas),同时卡米洛·西恩富戈斯 (Camilo Cienfuegos Gorriarán) 向西部省份比那尔德里奥
(Pinar del Río) 进军。
10月格瓦拉进抵拉斯维利亚斯,一个月后,卡斯特罗从山上下来向圣地亚哥前进,劳尔也从北方根据地向外出击。
两年前卡斯特罗的手下还是游击战的业余爱好者,两年后格瓦拉、西恩富戈斯和他弟弟劳尔,都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并且深得官兵的爱戴。
另外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卡斯特罗手段高超,美国人对卡斯特罗一直保持着犹疑不定的态度。以《纽约时报》和中情局里进步分子为代表的美国自由派,对卡斯特罗赞赏有加。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则继续支持巴蒂斯塔,尽管对他越来越没有信心,这既是出于惰性,也是出于保守主义或者说是反对共产主义。
于是尽管一直提供武器给巴蒂斯塔,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提供足够的武器,让巴蒂斯塔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随着卡斯特罗获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国人不想得罪这位未来可能掌握古巴政权的人,就把给巴蒂斯塔的武器供应停了。反倒是英国人和南斯拉夫人,继续向巴蒂斯塔提供武器直到最后一刻。
对于卡斯特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人觉得也不需要担心,因为随后必定会出现如1933年革命后发生的那种无政府状态和政治争斗。历史上看,古巴就没有办法保持政治稳定。当然事后证明,美国人这一次看走了眼,卡斯特罗不但给古巴带来长期的政治稳定,还能一直持续到今天。
随着军事上的失败,古巴军方不再支持巴蒂斯塔,甚至策划了一些针对巴蒂斯塔的阴谋。感到众叛亲离的巴蒂斯塔,决定放弃权力保命要紧。1959年新年前夕他突然宣布辞职,把总统的权力交给最高法院院长,然后带着家人和亲信一起从哥伦比亚营的机场离开古巴,前去投奔多米尼加的独裁者莱昂尼达斯·特鲁希略 (Rafael Leónidas Trujillo Molina) 。
主宰古巴政坛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混血独裁者”,就这样离开了古巴。

巴蒂斯塔留下埃乌洛吉奥·坎蒂略(左)临时掌管军队,最高法院法官卡洛斯·皮德拉代理古巴总统
于是一夜之间古巴革命迎来了胜利,这是卡斯特罗的胜利吗?或许,至少格瓦拉是这样认为的吧?最终正是这种想法要了他的命,当然这是后话了。

1959年1月2日,“下山摘桃子”的卡斯特罗,在圣地亚哥发表第一场革命演说,宣布:“革命现在开始了,这一次不会像1898年那样,那时候美国人来到这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人……,这一次,革命将真正执掌政权。”
古巴的革命取得了胜利,有人认为这一场革命是古巴社会弊病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系列灾难导致旧政权无法运作的必然下场。在革命胜利初期,人们对革命前古巴的印象是几十年的经济停滞、政治失败、官僚腐败无能、黑帮横行、暴力滋生和社会崩溃。革命是这一切无法容忍局面的自然结果,革命的任务是重建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然而1959年的古巴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人民也没有处于受压迫正在反抗的状态。古巴相对富裕,20世纪50年代人均收入居拉丁美洲第二,仅次于盛产石油的委内瑞拉。半个世纪后这两个过成了难兄难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扯远了,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候在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指标,比如城市化、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等方面,古巴都能位列拉丁美洲前五名。
引入全民医疗保健通常被认为是革命的伟大成就之一,然而,革命之前古巴在医疗方面也不逊色。无论是人口预期寿命,还是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古巴都名列美洲前茅,与美国和加拿大相差不大。就人均医生数量而言,1959年之前的古巴位居世界第十一位,高于英国、法国、荷兰和日本。在拉丁美洲,排在乌拉圭和阿根廷之后,位列第三。

1954年哈瓦那的贫民窟,不远处就是棒球场和赌场
诚然,这些数据严重偏向于城市人口,古巴的大多数医生都在哈瓦那和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尤其是奥连特省的条件确实很差,医生很少、道路很少、学校很少、固定工作也很少,相对富裕的是哈瓦那的居民。
对革命前历史的美化大都来自于逃离古巴的那些人,那些流亡美国的人,往往倾向于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于是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20世纪40年代古巴生活的浪漫小说,也让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这样“古老”的乐队重新流行,草根几乎可以在每一篇《古巴的前世今生》的开头,配上一首他们的音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失去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人们对20世纪50年代古巴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确切状况,存在着怎样的怀疑,巴蒂斯塔统治时期的镇压都是一个事实,激起了人们的复仇情绪,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也是为什么卡斯特罗能够获得如此广泛支持的原因。
后来1959年4月卡斯特罗访问美国的时候,就把革命的成功,归因于巴蒂斯塔残酷镇压引起的广泛仇恨,我们“没有宣扬阶级斗争”。
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也的确残酷,尽管规模和程度比不上后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拉美国家出现的那些独裁统治,另外,很多镇压行动也是出于打击城市恐怖主义和游击战的需要。如果1958年是巴蒂斯塔取得了胜利,或者没有明显输掉战争,古巴的民意也很容易转向他。
大多数古巴人希望战争和压迫能够早一天结束,他们会站在胜利者一边,不论是谁带来和平,他们都会支持。

1959年1月,游击队员守卫在希尔顿酒店大门,哈瓦那
巴蒂斯塔的离开让古巴出现了权力真空,卡斯特罗的游击队,此时仍然没有多大的规模,开始向哈瓦那进军。1月2日西恩富戈斯从圣克拉拉抵达哈瓦那,进入巴蒂斯塔刚刚逃离的哥伦比亚军营。1月3日格瓦拉来到哈瓦那港入口处的堡垒,控制着首都的两座军营都被卡斯特罗的游击队占领。
这一天卡斯特罗也从圣地亚哥出发前往哈瓦那,有时候开着敞篷吉普,有时坐在坦克上,不时地停下来跟热情的人群互动,他的胜利之旅被电视广为传播,效果拉满。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有将近50万台电视进入古巴,古巴的电视拥有率遥遥领先于拉美的大多数国家。

卡斯特罗从圣地亚哥前往哈瓦那,一路享受着荣耀。他每到一处,都会向大批民众发表长篇演讲
1月8日卡斯特罗抵达哈瓦那,拜会了临时政府的总统。如革命前承诺的那样,卡斯特罗请乌鲁蒂亚出任临时政府的总统,总理是哈瓦那大学法学教授,自由派律师何塞·米罗·卡多纳 (José Miró Cardona)。新政府的内阁里只有三人来自游击队,还有一人出自“七二六运动”,卡斯特罗本人只是掌管军队,这样,这个新政府很容易就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承认。
卡斯特罗在总统府没有过多停留,就穿过满街欢腾的旗帜前往哥伦比亚兵营,去那里发表革命演说。
事后有人分析说很明显,卡斯特罗此举是要把民众对革命的支持,从总统府转向古巴主要的军事设施,显示他领导的武装斗争,才是推翻巴蒂斯塔政权的根本原因,这个说法您认可吗?
在面对群众发表的演说中,卡斯特罗说:“我想问人民要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武器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对抗谁?对抗得到民众支持的革命政府吗? ……是为了威胁和平吗?”
卡斯特罗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请那个“学生革命指导委员会”,来谈谈你们对这段话的理解。
卡斯特罗谈到和平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戏剧性的一刻出现,两只白鸽落在他的肩膀上,仿佛是降临在耶稣基督身上的圣灵,仿佛天父在说:“这是我的爱子。”人群鸦雀无声,有些人在默默地画着十字……
第二天,“学生革命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纷纷交出武器。

1959年1月9日晚,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抵达哈瓦那军事总部哥伦比亚营时受到热烈欢迎。(美联社照片)
巴蒂斯塔退出了古巴的历史舞台,接下来该由卡斯特罗搞搞新意思了。草根的《古巴的前世今生》系列似乎更关注于历史事件本身,对一些历史人物特别是巴蒂斯塔着墨不多。下一篇,咱们对巴蒂斯塔和卡斯特罗这两位古巴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做一下有趣的对比,请看下篇《独裁者》。欢迎关注草根的微信公众号:永远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