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5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173 14
您好,阿斯蘭侃吧歡迎您的到來~
中级魔法师 六级
1楼 发表于:2025-5-30 23:39

親愛的用戶:歡迎來到端午節吧,阿斯蘭侃吧歡迎您的到來~

請先閱讀我們的社區準則:

https://zh.arslanbar.net/documents/eula/

以及版權聲明:

https://zh.arslanbar.net/documents/copyright/

您可在此暢所欲言,並和朋友們交流~~

祝您在此吧玩得愉快~

侃吧管理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2楼 发表于:2025-5-30 23:40
端午節是中國等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春、中秋等節日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3楼 发表于:2025-5-30 23:40
根據廣泛的傳說,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汨羅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因此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或謂是吳國忠臣伍子胥忌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4楼 发表于:2025-5-30 23:41

  

端午節

新加坡四馬路上屈原立於龍舟的燈飾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5楼 发表于:2025-5-30 23:41

別名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龍舟節、詩人節  
參與者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等  
類型傳統節日  
意義紀念屈原  
活動賽龍舟、包粽子、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立蛋、鬥石等  
日期農曆五月初五  
頻率每年一次  
相關端午節、日本端午節╱男孩節、朝鮮半島端午節、越南端午節、琉球端午節╱四日之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6楼 发表于:2025-5-30 23:42

歷史[編輯]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由來[編輯]

端午節名稱眾多,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3]。原書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對先是「端午」還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見。有人認為「端五」先於「端午」,端午一詞要到唐代才出現[4]。有人認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數字紀時取代干支後,才變作「重五」[5]。對端字的解釋也有分歧,或認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6][7][8]。也有人反對《初學記》等訓端為始將「端午」解釋為「第一個午日(或五日)」,而主張「端」是「正」的意思,並以端午又名天中節、正陽節為證[9]。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10]。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划龍舟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或許是融合多種起源而成[11][12]。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13]。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14]。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10]。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15]。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7楼 发表于:2025-5-30 23:42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2]。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21]。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21][10][8][20]。

至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11][23],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24],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25]。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26]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8楼 发表于:2025-5-30 23:43

端午節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國家中國  
參考自225  
地區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入冊歷史
入冊歷史2009年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9楼 发表于:2025-5-30 23:43

江陵端午祭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國家韓國  
參考自114  
地區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入冊歷史
入冊歷史2008年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0楼 发表于:2025-5-30 23:44

端午節  
漢語名稱
正體字端午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龍舟節  
簡化字端午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粽子节、龙舟节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1楼 发表于:2025-5-30 23:45

越南語名稱
國語字Tết Đoan Ngọ、Tết diệt sâu bọ、Tết Đoan dương、Tết Trùng Ngũ、Tết giết sâu bọ、Tết Trùng Nhĩ、Tết Nửa Năm  
漢喃節端午、節滅螻蜅、節端陽、節重五、節𢷄螻蜅、節重耳、節𡛤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2楼 发表于:2025-5-30 23:46

韓語名稱
諺文단오、수릿날、천중절、중오절、단양、오월절  
漢字端午、수릿날、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  

合併標音
- 文觀部式Dano、Surinnal、Cheonjungjeol、Jungojeol、Danyang、Owoljeol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3楼 发表于:2025-5-30 23:47

日語名稱
漢字端午、端午の節句、菖蒲の節句  

合併標音
- 假名たんご、たんごのせっく、しょうぶのせっく  
- 日語羅馬字Tango、Tango no Sekku、Shōbu no Sekku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4楼 发表于:2025-5-30 23:47

琉球語名稱
漢字端午、グングヮチグニチ  
假名タンウー、グングヮチグニチ  
羅馬字tan'ū、gungwachigunichi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副经理 二十三级
15楼 发表于:2025-5-30 23:48

發展[編輯]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射粉團鬥百草明代的端午節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29]。而五代人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30]。

至晉代時,除了沿襲過去的避疫禳毒習俗去採艾草懸掛門上之外,一些積極祈禳的習俗如踏百草、鬥百草等也很常見,而端午節划龍舟競渡習俗的最早記載也是當時出現[31][32]。後世的端午競渡雖然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時採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其他地區又有將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並有也採菖蒲來泡酒的習俗[11]。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後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33][34][7]。

隋唐時端午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互相贈送日常衣飾用品成為習俗[35],宮中也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隋朝時,隋煬帝在端午節賜百官玳瑁釵冠[36],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也賜文武官員腰帶[30]。王溥的《唐會要》則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35]。唐代端午節時各文武官員也常有賞賜,如《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贈送物品也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新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37][12]。所贈之物尤以扇子為代表,由於皇帝提倡,端午贈扇之風大盛[34],民間在端午前後有熱鬧的「扇市」專門售賣扇子,這些扇子又稱避瘟扇[38][39][11][7]。

此外,唐玄宗時宮中和長安城內還流行射粉團之戲,是把粉糰放在金盤中,以小角為弓,架箭射盤中粉團,射中就拿來吃[40]。民間又流行掛五時圖,又稱五毒符,是繪上蛇、蠍、蟾蜍、蜥蜴、蜈蚣圖案的紙,用以防止毒蟲作怪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173 回复数:14
评论数: ?
作者:侃吧管理员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5-30 23:48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