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火重燃,中國大幅削減自美國進口商品,導致多項美國重要出口商品對中銷售急凍,根據中國海關最新統計,今年3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小麥與液化天然氣(LNG)雙雙歸零,棉花進口更暴跌9成,玉米與液化石油氣(LPG)等商品也出現驟降,被形容「幾乎切斷太平洋貿易航線」。
綜合外媒報導,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3月中國自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與小麥的數量均為零,棉花進口量暴跌90%,第一季總量僅為去年同期的1%。此外,玉米、銅、液化石油氣、煤炭等美國出口品也遭遇銷量腰斬或大幅萎縮。《日經中文網》揭露,中方早在今年1月中旬即已中止美國大豆採購。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自2025年1月16日後,中國對美國大豆採購記錄清零,顯示北京早有與美脫鉤的準備,並提前轉向巴西等國進口,中國大豆進口已全面轉向南美,與巴西一週內簽下逾240萬噸的大豆合約。
除了大豆,小麥與液化天然氣也顯現明顯轉單效應,2023年美國小麥佔中國進口總量達17%、LNG佔5%,但在中方3月對美能源與農產品加徵10~15%的報復性關稅後,雙方互徵關稅累計已超過100%,進口量應聲歸零,報導指出,過去中國液化天然氣主要由美國、澳洲、卡達、馬來西亞等地供應,如今美國市占恐將完全由他國取代。
棉花方面,美國長期為中國主要進口來源國之一,2023年佔比仍達3成,但在本輪衝突中也遭重創,今年第一季中國自美進口棉花量僅為去年同期的1%,巴西棉花市占順勢超車成為最大供應國,印度與澳洲等國也有望填補美方缺口。
報導指出,這波中國對美「購買歸零」行動其實早有端倪,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對中國商品實施高達245%的「對等關稅」,引發中方強力反擊,報導分析,北京此舉不僅是報復關稅,更是一場有策略的進口轉向,藉由巴西、哈薩克、澳洲等國建構替代供應鏈,穩定農產與能源供應之餘,也加快中美經濟脫鉤。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並未對美國金屬產品徵收新關稅,但美方可能對銅加徵關稅的言論已造成市場波動,美國廢銅出口至中國銳減50%、銅精礦進口也大減38%,顯示即使尚未開打,市場已對潛在衝突產生預期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