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BBC中文網)福島核廢水排放一週年,中國全禁日本海產的「外交牌」奏效嗎?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圖像來源,ALEX PLAVEVSKI/EPA-EFE 中國是唯一全面禁止所有日本水產品的日本鄰國,圖為上海一個菜市場的海鮮攤檔。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李澄欣 Role,BBC中文記者 5 小时前 「我頻繁被國內的朋友給我所謂的『關心』,已經麻木了。 」在日本東京工作的中國人希妍(化名)對BBC中文說。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很多人叫我不要吃魚,有的問我日本人民怎麼不團結起來遊行抗議,連平日歲月靜好的朋友,都很激烈地質問我日本政府是不是想我們死。」 日本福島核電廠在2011年的大地震中損壞,廠方為冷卻熔化的核燃料而持續注入海水。經過逾10年後,核電廠面臨冷卻水儲存空間飽和問題,當局最終決定在去年8月24日開始排放經過處理的核廢水,目前正進行第八輪排放,迄今排放了超過6萬噸處理水。 此舉遭到中國政府強烈反對,並全面禁止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中國網絡上出現大量讓人恐慌的消息,希妍過去一年也不斷收到來自中國親友排山倒海的訊息。 「新冠疫情是頭一波,他們說日本政府怎麼不封控,不像中國那麼照顧人民的健康,現在又罵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在威脅民眾安全。每次中國開動反日的宣傳機器,我們這些住在日本的就被轟炸。」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恐慌情緒不只是在海產類,還蔓延到各個層面。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有網民表示擔心日本護膚品和藥品有輻射,甚至連日本品牌的服飾、女性衛生用品都不敢再購買,並呼籲抵制日貨。 在京都工作的中國人家琦(化名)對BBC中文形容,他感覺和家鄉的人活在平行時空。 「我在日本過得很好,生活如常,但中國人接收到的資訊是被官方刻意安排的,『海外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日本很危險』。」 他過去一年也收到大量親友轉發的資訊,很多是中國網站翻譯日文新聞的文章,但標題和用詞誇大其詞。 「比如前陣子的鰻魚食物中毒事件,是因為廚師沒戴手套引致,其中一個90歲、本身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死亡,未必跟鰻魚有直接關係,但中國的報道會用『死傷』這個詞,讓人看完很害怕。」 「我已經懶得解釋,就回一句『的確我們生活得很慘』,春秋筆法吧。因為你解釋完了,明天他們也會讀到另一篇日本不好的新聞,沒有意義,我還不如好好享受這裏的生活。」 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蔡錫勳對BBC中文分析在日華人感到割裂的原因指,日本官方使用「ALPS處理水」一詞,中國則使用「核廢水」、「核污染水」等詞,新聞措辭潛移默化影響受眾觀感。 「兩國民眾的對事情的理解很不同,日本強調這些水是經過處理的,也是基於科學去檢測,數據上合理,日本人會認為中國政府是用偏政治的角度去做操作。 」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水產品禁令的效果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破壞福島第一核電站以來,廠房內已積累134萬噸廢水。 2023年8月24日起,日本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經稀釋後的處理水中氚濃度降至每升1500貝克勒爾以下,排放標凖為日本安全限制的四十分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凖的七分之一,預計整個排放計劃長達30年。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有日本漁業及反核團體抗議排放計劃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該計劃曾引起日本漁民及反核團體抗議,鄰近國家也表達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曾指責日本政府「出於一己之私利,給當地民眾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二次傷害」,韓國稱一旦日方排放不符合標凖,將立即向國際法庭提起訴訟,朝鮮就指「要團結與聯合起來堅決加以阻止和粉碎地球上一些不純勢力窮兇極惡的反人類、反和平妄動」。 隨著排放後檢測數據正常,日本內部民意逐漸改變。日本時事通信社(Jiji Press)去年7月排放前曾進行民調,有39%受訪日本人支持排放計劃,28%反對;同年9月排放後的調查則顯示,支持的比率上升至53%,反對比率為16%。 而時隔一年,韓國政府表示進行了近5萬次輻射檢測,結果均顯示為安全範圍,當地三大連鎖超市的水產銷售額相較於排海前並無顯著變化,甚至今年上半年韓國從日本進口的水產較去年同期增加13.3%。 與此同時,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7月也預告,將全面解除日本福島5縣食品輸入管制,是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首次解禁。 北京則繼續強硬措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7月與日本外相林芳會面時,重申核事故產生的核污染水與核電站正常運行產生的廢水性質「不能相提並論」,呼籲日方正視各方正當關切和專家不同意見,「不要一意孤行」。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中國政府維持去年頒布的進口禁令,是目前唯一全面禁止所有日本水產品進口的日本鄰國。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資料,日本2022年水產品出口總額為3873億日元,中國佔其中兩成,總值達到871億日元(約5.9億美元) ,為最大出口市場。 在禁令實施後,2024年上半年日本農林水產品及食品的整體出口額同比下跌1.8%,為2020年疫情以來首次下滑,其中對華出口暴跌43.8%,扇貝是重災區。 路透社引述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理事長石黑憲彥表示,儘管積極開拓新出口目的地如美國、加拿大、泰國和越南,目前還未能填補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但他認為日本海產出口有巨大成長潛力,「用不了多久中國禁令所帶來的損失就會完全得到彌補」。 共同社則引述日本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全漁聯)會長阪本雅信發表的最新評論稱,「正如至今為止的一貫主張,反對未能獲得漁業人士和國民理解的排海」,他要求日本政府敦促中國盡快取消進口禁令,並繼續支持日本國內擴大消費。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外交牌 中國祭出進口禁令的理由是要「維護食品安全和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但早前有中國專家以模型推算,放射性核元素大約一年將會到達中國東海。 對此,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林泉忠質疑道:「現在已經到了你的海域,你自己是不是也不應該捕魚,不應該吃海鮮?為什麼都是同一片海洋,日本人捕的魚不能吃,中國人捕的魚就可以吃?這是什麼邏輯?」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中國漁船的資料圖片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日前,日經中文網引述美國非營利組織全球漁業觀察(GFW)的衛星追蹤數據,發現今年3月底捕魚季節開始後,大批中國漁船在靠近日本的三陸海域大規模捕魚,高峰期有50艘漁船在同一水域作業,漁獲帶回中國後以「中國產」而非「日本產」的標籤進入市場。 該報道援引專家分析指,中國漁民的行為獲政府默許,中國外交部沒有正面回應,只重申「中國政府具備保障國民健康和食品安全,保護海洋漁業健康發展的能力」。 學者林泉忠對BBC中文表示,這種矛盾做法反映中國的禁令無關食品安全,更多的是一張外交牌。 「就好像對澳洲的紅酒、牛肉、龍蝦禁令,是經濟脅迫,一種外交上的制衡。」 他指出,中國一直希望分化美國和日本,拉攏後者,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後全面倒向華盛頓,安保政策甚至超越前首相安倍晉三,任內提高防衛預算,引起北京不滿,而岸田在任近三年也沒有訪問過中國。 「中國現在對日本有三支箭:核廢水的海產禁令、取消日本人的免簽、抓捕大量日本人。這些都是外交上的籌碼。」 中國原對日本、新加坡、文萊免除短期逗留簽證,2020年因疫情暫停,2023年「複常」後恢復新加坡和文萊的免簽政策,但一直沒有重啟對日本人的免簽待遇。另外,近年多名日本學者和商人在中國失聯疑似被捕,本月一名日本藥廠高層遭中方以間諜罪起訴。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圖像來源,PEDRO PARDO/AFP 中國的進口禁令被指是外交籌碼,圖為北京日本駐華大使館附近一家居酒屋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針對水產品進口禁令,岸田文雄去年11月和今年5月,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都提出中國應撤銷相關措施,但中國至今未有鬆綁。 儘管如此,中國禁令對日本整體經濟的衝擊微不足道。日本內閣府的資料顯示,2021年日本漁業產值為6370億日元,佔GDP總量僅0.12%,與支柱型產業如製造業、房地產、批發零售貿易的差距甚大。 「封殺漁業的實質衝擊很小,主要還是宣傳意味。」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分析說。 「主要是一種心理作用,對第三方國家來說,會以為中國的制裁力度很大;而對於國內,又可以挑起民族主義情緒,而且代價很低——日本不會有太大反應,不像美國可能會有經濟制裁,所以這是很簡單又低成本的手法。」 但莊嘉穎強調,中國此舉並非完全沒有成本,當日本政府和民間對中國疑心日增,當局為了回應民意會加強安保政策,而這並非北京所樂見。 日經新聞今年2月發佈的民調顯示,近九成受訪日本人感到中國「威脅」,約七成半人「不喜歡」中國,只有6%受訪者表示「喜歡」。 「北京很有自信,認為可以隨時調整國內輿論,轉變民意很容易,但是日本人的疑慮增加,這就很難逆轉。」莊嘉穎說。
|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