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安城的白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7180/answer/14120140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方多图预警,流量党慎入!!!
因为我刚刚从多大毕业,所以就用这篇文章里的一些趣事以及经历来纪念一下我的四年本科生涯吧。
我都没想到最后能写这么多,希望大家不要嫌长啊。作为刚刚毕业的学长,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帮到各位学弟学妹。要是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或者私信,我一定知无不言。
全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因为实在太长,大家可以挑自己最感兴趣的看:
一.课程与专业感受
1. 专业介绍
2. 上课发言体验(三种不同体验)
3. 发言如何不被气场强大的学生压制
4. 应对每周几百页阅读内容
5. 论文体验
二.课外生活
1. 住在维多利亚书院
2. 维多利亚书院国际生辅导员 (强烈推荐新生重点看这一部分!!!很重要的国际生相关活动)
3. 我的宿舍楼Margaret Addison Hall
4. 吃在多大
多大建筑系大楼,我的众多照片中最喜欢的之一
一.课程与专业感受
1. 专业介绍
其他回答已经详细地介绍了商科或者CS,工程这类相对热门的学科情况,所以我来介绍一下在多大上一些在中国人眼里比较冷门专业的情况吧。
我的毕业文凭上写的是Bachelor of Arts学位,但是其实是包含了两个专业:国际关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道德、社会与法律 (Ethics, Society and Law,以下简称ESL)
国际关系也许还有许多人听说过,但ESL就鲜有人知了。不过上ESL有一个好处,就是给其他中国人开玩笑的时候很好使。因为说起ESL,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个给留学生的英语第二语言项目(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而这个ESL简写刚好和我专业那个ESL简写是一样的。所以在多大居然一边学国际关系还一边学语言实在是闻所未闻的事,居然有人语言还没过关就挑战纯文科的国际关系也真的是勇士啊!
哈哈玩笑开完咱们就言归正传,我觉得这两个专业和其他中国人经常选的热门专业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对英文的书面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要求极其高。我先来介绍一下口头表达方面的要求。
2. 上课发言感受
首先,因为我的专业课绝大多数都是要么是小班课(不超过20人),要么是大课但是有必须参加的不超过20人的辅导课(Tutorial),而这些课对于发言讨论的的分数占比很高,一般都是占最终总成绩的20%到30%。而且这部分分数绝不是去签个到,随便问一个问题就能全部拿到的。下面是我大一一门专业课的上课讨论的打分标准,我其他的专业课差不多也都是这个标准:
可以看出来如果你想要在发言这一项拿到80%/A-的话(最高等级),那你必须熟知每节课课前布置的阅读材料内容,而且要在教授上课讲之前就能够灵活运用根据这些内容,并且根据教授还有同班同学的发言提出成熟的论点并且频繁地参与到讨论中。如果你只是人在那里,但是每节课只发言一次,发言质量也一般,那么就只能拿最低档次的分数。当然,虽然标准是这样,但是教授也有的严格有的宽松。一般来说,只要你读了文章,比较积极的参与讨论,还是能在发言方面拿一个不错的分数的。
让我笑哭的梗图:刚刚来多大的新生还在说着自己有多爱多大,却不知道第一学期考试在开学一个月后就到来了
四年本科上了这么多课之后,我还发现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不同专业的小课的上课氛围截然不同。以我的经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三类:ESL的高压氛围,国际关系的全民讨论氛围,以及其他文科专业课的一枝独秀氛围。
这三类都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第一类,就拿我在ESL的一门大四专业课举例吧。那门课主要讲的是加拿大社会存在的法律问题,而与其他所有课不同的是,这门课并不是哪一位教授来讲,而是由外面请来的三位有名的律师(刑法、商业法、以及行政法诉讼)来讲解自己领域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而组织这个课的教授,也就是我们 ESL项目的主管,就坐在这些律师旁边,负责记录我们上课发言的内容,以便最后打分。
国际关系大楼,我的很多教授办公室以及Trinity书院图书馆就在这里
这种上课方式无形中就创造了一个极其高压的环境。试想一下,主讲的律师可能前一天刚刚从加拿大最高法院办完案子,今天就坐在离你三米远的位置,给你讲他已经处理了10多年,人命关天的大案,而作为学生的你,不仅需要和这几位大佬讨论他们已经打交道了数十年,烂熟于心的法律领域,还需要给出你自己仅仅通过读了三篇文章悟到的一些粗浅的道理。同时,你自己专业的最高级别的老教授就坐在旁边,飞快地写下你讲的东西,但也不知道到底写了些什么,只听到连绵不断的铅笔触碰纸张时的沙沙声。
除此之外,还有一屋子十几位同学睁大眼睛盯着你。而且这帮人每一个都有着让人拜服的可怕实力,他们有时说出的话真的给你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你不禁觉得这本应是伟大的哲学家才能悟出来的道理,与我同岁的学生居然也能想到。
下课后路上的枫叶
这所有的一切因素加到一起就造就了所谓的“ESL高压氛围”。在这种环境中,你说出的一字一句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但上课时,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字斟句酌,因为大家既然能走到这一步,水平其实也都差不多,好的内容大家都能想得到,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争先发言。不然好的发言内容被抢走,你只能用一般的内容来凑数,最终的发言分数肯定就不高了。
那个课其实还有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环节,我们的最终评分里面有一项当堂演讲 (Presentation)。我们每个人需要从一个学期十来个主题里选一个,在每节课的律师讲课之前,学生要先讲解这节课所布置的文章中的内容,并且给出自己的见解。但如果只是一个人讲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半个小时的演讲结束还需要有半个小时的问答环节,同班同学以及律师和教授都会连番地问出自己早已准备好问题,或者因为和你意见相左而说出自己的观点来挑战你的立场。因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算发言分的,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大家每次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其他人抢走。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麦当劳,和其他七八个人一起在排队拿吃的,而每当服务员把一份餐点端上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眼睛一亮,身体统一前倾,有的甚至迈出一步,死死地盯着出来的那份饭,都想确认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这种“饿狼扑食”的景象真的像极了那节ESL课上的问答环节,所有同学的眼睛都在你结束演讲的时候瞬间亮了。不管那个人演讲的时候大家的神态有多慵懒,所有人都在结束的一刹那打了鸡血一样眼睛放光,身体前倾,熟练地举起了右手,满脸真诚地盯着你,渴望你先叫自己。
还是路上的枫叶
这种对质环节一般都会超时,都需要教授来制止大家,很少能有大家问题问完自然结束的时候。但是对于其他人虽然是拿分的好机会,因为他们的对手不是老练的律师,而只是一个同为知识小白的学生,所以各种奇奇怪怪的,不管有道理没道理,绝对不敢问律师的问题,一股脑都丢给了你。对于提问者来说,这个环节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了,就算问题质量不高,多问几个来充数,没准思路打开了就想到好问题了呢,反正多问问题又不扣分。但是这就苦了演讲者了,因为处理不好,演讲者是要丢分的,你还必须要在几秒钟的时间想出合适的回答,所以真的是一个能让肾上腺素飙升,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绝佳活动啊。
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学习的地方,人很少来,风景也不错
虽然上面这个课的例子有些极端,绝对是我这四年上过的最高压的课,但ESL专业的课程普遍都是这种风格。虽说我描述的有点吓人,但是每节课的内容其实都是十分有趣的,这种教学方式也确实能鼓励你去最大程度地吸收并且反思更多的内容,所以我还是很喜欢的。
说完了ESL高压氛围,我再来说说第二类——国际关系的全民娱乐氛围。国际关系的专业课程对于上课表达能力的要求并不像ESL那么变态,绝大多数专业课的氛围都是比较随和的。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些课,会出现让学生来自己读文章之后讲一节课,教授只在旁边做补充的少数情况。但绝大多数课都不会像ESL那样请来外面的大神,直接把氛围就弄严肃了,学生不自觉地就紧张起来。国际关系的大多数课一般都是助教 (大班的话) 或者教授 (小班) 来组织讨论。而对于发言的标准也没有ESL那么严格,有选择性地读一读重点的文章就足以拿一个不错的发言分了。
Hart House, 我参加的管乐队就在这里排练和表演
也正是因为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及规模稍大的班级,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每一节课都会至少发言一次。没有了那么多压力,大家也不会抢着说,也不用非去追求一语惊人,有多么精妙的回答,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说了几次就行,分数不会差的。助教和教授也会尽量把氛围弄的轻松一些,以此来鼓励大家参与。
最后就是第三类了——其他文科的一枝独秀氛围。我上过的有代表性的这类课程主要都是大二的一些文科基础课,像是什么Intro to Ethics啊,或者Intro to Political Phisolophy之类的。这类课没有任何门槛,不想国际关系和ESL专业课,必须要进了那两个专业才能上,所以这些文科课什么样的人都有。而在这种形式组成的班级中,总是有那么两三个人不停地在说,但是绝大多数人一学期也不会说一个字,很多时候都是要助教点名才会说那么一两句。这就是我所说的“一枝独秀氛围”,因为总是那么几个人疯狂地展示自己,其他人只是衬托。
而且说的神一点,你能通过他们的气场立刻看出哪些人和我是同一个专业的。比如,ESL的这帮人在这些文科课发言时,气场足以压制整个班级,甚至一些助教说话时都不如这些学生听着有底气。
Hart House后面的运动场
这种气场是怎么来呢?说到底就两个字——逼的。看看我之前对于ESL高压氛围的描写应该就不难理解了,这些人这么多年来都是从别人嘴里抢着发言的,首先就养成了不怕说话的风格。其次,他们一般的陪练对象要么是同样强悍的同学,或者是外面请来的大佬,那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你总不能显得多卑微多迟疑吧,那样的话发言分数就不高了。所以就算你自己说话的内容不是顶级的,起码也要靠强大的气场以及巧妙的说话方式来抓住对方的注意力,要向那些大佬的气场去靠拢,让他们明白你是个有主见的人,这样你才有资本去和大佬们,靠着自己和他们相比只有万分之一的知识储备讨论学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ESL的高压氛围中拿到可观的发言分数。
而把他们放到了其他课程中的环境后,他们发现发言内容的资源这么多,而且没人和自己抢,那这不就自由了吗?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没有任何阻力,而且加上他们已经磨炼来的强大气场,这些人就成为了这些文科班级里一枝独秀的存在。就像是在说话方面,业余的碰上专业的了,那自然会有这种反差。
Trinity College,圣三一书院,我认为是多大最漂亮的楼之一
3. 发言如何不被气场强大的学生压制:
但在这里我想给新学生一些建议,如果你碰到了这些课上气场无比强大,一张嘴就说的天花乱坠的人怎么办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要端正:千万不要怕,千万不要觉得你自己比不过他们从此就再也不张嘴说话了。作为新学生需要知道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说出来的话,不论是什么,只要你自己能找到根据证明,那就都会得到尊重(只限在课堂上啊,出了教室门那就没准了)。普通学生在专业人士面前,之所以气场也能那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对方会尊重自己的发言,会去认真考虑自己的立场,只要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发言。而同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待遇对待课堂上的其他任何同学。也就是说,他们的学术习惯要求他们必须去耐心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并且加以思考,不论对方的发言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与自己有多大分歧,只要对方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些观点就是值得考虑的,就算自己想反驳,也必须提出自己的证据。我前面发的发言分数的评判标准里面不都写了要求学生 “respectfully listen” (有礼貌地倾听) 吗?所以,千万不要怕,只要你说了,他们都会尊重你。
多大最大的Robarts Library
他们也绝不会因为觉得你说英语不流利,说话有口音之类的问题就不把你当回事。我说英语也一直都有口音,每个人都能听出来我绝对不是英语母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和加拿大本地人在课堂上讨论各种哲学或者法律问题。还是那句话,敢于开口说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你开始这样做了,就会发现气场再强大的人也会仔细听你发言,和你展开讨论。这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吗?
雪夜中的University College
而且退一万步讲,以我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经验来看,他们这些气场很多时候就是硬撑出来的。他们当然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这些知识储备未必和气场的大小成正比。试想一下,因为大家的知识储备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很难每次都靠精彩的内容吸引教授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课讨论时自己连任何气场都没有,一张嘴就给人一种没有自信的感觉,再加上一般的内容质量,那不就很难拿高分了吗?而如果能做到气场大一些,起码更容易让大家专心去听自己说话,就算发言内容价值不是很高,但起码也能营造出一种深思熟虑过的感觉,起码我对我自己说的话是有自信的,这样就更容易发言分数高一些。不然我的专业课上,气场一个比一个大的多了去了,但我从来也没见有谁拿了4.0啊,有的气场巨大的人和自己的成绩完全是成反比的。难道按道理来说,给人的气场感觉那么厉害,不应该成绩也很高吗?所以千万不要被他们的气势所吓到,这只是他们的交流方式而已,他们的内心很有可能和你一样紧张。
多大里面还有这样一片很隐蔽的小树林
4. 应对每周几百页阅读内容
说完了我的两个专业课堂发言的体验,我再来讲讲我这个两个专业对书面表达上的要求。大家一定都能想象得到,作为两个纯文科的专业,读读写写的要求一定很高,那么落实到每一个科目上是什么体验呢?
大概可以这么说,每一年从八月底拿到每门课写有每周必读文章的上课大纲之后,一直到期末考试,每一周就在读文章、记笔记、上课发言、写论文的循环中度过,而这样的循环一直会持续到大四毕业为止。
我还记得大一开学的第二周,我有一门历史课要学习Treaty of Westphalia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理所当然地我们要读一遍条约的内容上课才能参与讨论,但是我打开文件的那一刻震惊了,密密麻麻的17世纪英语总共有几十页之长,这可是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见过的阵势。而且这份文件还不是那一节课所有的阅读内容,教授还布置了三篇讲历史背景,分析事件重要性之类的文章,每篇文章平均居然有30页!这样一来,我一周的阅读量,仅仅这一科就超过了100页!
最著名的University College 主楼
而且和这门课还有另外一门一样硬核的专业课,也布置了总共100多页的文章要读。而且我前面也说了,这种样子的小课都是要根据文章内容上课讨论的,你要是不读那25%的发言分数肯定就拿不到多少,所以那一周我天天在读书馆读到半夜,每读完一段就疯狂地记笔记,生怕漏了哪一个细节到时候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些什么。
不过好在我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所以读这些文章的时候累自然是累一些,但还是比较享受的。尤其是哲学类的文章,在我领悟到了一些能够解释身边一些现象的道理时,真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舒畅感。
这几年下来我都不知道读了到底多少文章了,我也就第一年出于好奇还算一算每周有多少页,到了后面也都习惯了,来了文章就读呗。到了后来见到20页以内的文章都有一种谢天谢地的感觉,因为一般布置的文章都是30页左右的长度,而当见到40页以上的文章就心里一凉,知道八成这一周的文章没时间读完了。
University College的另一个角度
其实到了后来慢慢的也意识到了两件事情。首先,文章读不完没关系,因为不管是像我一样中国来的国际生,还是加拿大当地人,大家都读不完。所以我也和同学讨论过,基本上每节课只要仔细读了一两篇,就足够在一般的专业课上有不错的表现了 (但是ESL的一些课还是很恐怖的,每个人真的都是拼命,看看我前面描述的那个课就能体会到了,所以到了后来我一定先读ESL的文章,用剩下的时间再读国际关系的)。
另外,文章的阅读速度和方法也都会慢慢改善,后来我也很少像我一开始那样每一段都仔仔细细的做笔记,因为太多的细节都不是必要的,每句话都记住反倒会浪费时间。相反,如果能明白作者大概的意思,不管是对上课讨论还是平时的论文都会很有帮助。
内部很像加拿大高中的Sidney Smith,里面超多的教室,任何多大学生四年里起码有一节课要在这里面上
5. 写论文感受
那么读了那么多文章自然是为了能够行程自己的见解,然后表达出来,所以论文绝对是我这两个专业的重中之重。
不像其他很多专业,我大三大四的很多高年级的专业课都不设置期末考试,而替代期末考试的正是占比40%或者50%的研究论文。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考核形式的,因为我不喜欢考试那种限制时间,主要靠记忆力的考核方式,对于我这种专业,这种考核并不能让你完全发挥你一个学期以来积攒的所有知识。相比之下,布置一篇研究论文能让你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而且可以和教授商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研究,这样既结合了课上的专业知识又能做到自由地发散性思考,大学教育不就本应如此吗?所幸,到了高年级,确实是论文占比最大,所以我还是很满意这种设计的。
Knox College
Knox College里面的走廊,我觉得是多大最美丽的地方,再加上旁边的院子
Knox College院子
还是Knox College院子
据我所知,国内大学貌似本科就有毕业论文答辩这种环节,但多大是没有的。虽说没有,但也并不意味着论文的标准就降低了。这几年下来我和专业里的其他同学都有了共识,作文想拿A/85%以上/4.0 GPA,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四年下来,这么多专业课,我拿A的作文绝对不超过2次(4年保守估计总共可能写了有40篇)。当然我们也不怀疑有大神次次4.0,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能拿到A-/3.7/80%以上就是我们的最高水平了。
但是A-也并不容易,想拿A-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就需要达到能在多大每个专业部门或是学生组织发表的学术刊物上出版的水平,虽说不是真正的多大出版设出版的供全世界学者引用的专业水平刊物,但在这里刊登的文章也都是经过众多学术水平极高的学生编辑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授阅读批准后才有可能被选用刊登的,我有几篇A-的论文就在这种不是很专业的平台上发表过。对比之下就可想而知,能拿A的论文都是什么水平了。我有一个朋友大三时的一篇论文就拿了A,现在已经收录到耶鲁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论文刊物上了,大家自己体会一下吧……
多大校长办公室
而论文的长度也是逐年递增,大一时的1000词到3000词的范围最终也扩展到了大四时最低2000词最高不设上限(这种情况就往6000-7000词左右写吧)的范畴了。但有趣的事,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词的上限太高而发愁,我和我同学经常遇到的情况反倒是刚开始写觉得好困难,但是越写越多越写越停不下来,到了最有一般都是要绞尽脑汁在不损失想表达内容的情况下,想尽办法把文章缩短到规定范围内。这可能也是因为我们专业对于论文主题并不设多少限制的原因吧,我们并没有要求一定要用上课读的文章,而且像之前说的,题目也都是学生自己选的真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写起来自然就很开心。
而且我发现我这个专业有个好处,那就是能让学费教的物超所值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写文章都是要自己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找需要的各种书籍文献,而这些文献如果没有学校提前购买的许可的话,每一篇文章都是要另外付钱的,我就见过一篇短短的10几页的文章居然就要30加币,如果是学术书籍的话那可更是在国外出了名的贵了(多大公认的奢侈品店可是书店呢)。这样算下来40篇文章,平均每篇12个引用文献,总共就是480个,这些书籍文章的价格就算平均一篇30元的话,都要14400加币,大概也就是72000人民币,而这7万2可远超每年多大学费中图书馆费用的那一部分,所以我的专业还有点隐性收入也不错呢!
Convocation Hall,一般毕业典礼和1000人的大课在这里,但今年因为疫情毕业典礼被取消了,唉心痛啊
二.课外生活
1. 住在维多利亚书院
对多大稍微有点了解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多大本科有书院这种在加拿大独一无二的设定,我就是七个本科书院中,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的学生。学院的设置我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知乎上介绍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我就主要说一说我在这里的一些经历。
维多利亚书院主楼,Old Vic大城堡,我觉得是多大最有特色的建筑
我其实都不太记得当初为什么要选维多利亚了,貌似是听说那里奖学金给的慷慨,而且食堂不错(哈哈我就是这么肤浅的人),我甚至连维多利亚的照片都没怎么看,选宿舍楼也都是随便乱选的,但是即使这样,最终的结果我还是很满意的。奖学金确实很慷慨,只要是每年平均gpa是3.5以上就保证能拿到1000加币,而且还会组织一个像毕业典礼那样的颁奖仪式,维多利亚的校长以及其他教授和管理人员会在台上一个一个叫名字,得奖学金的人就像毕业典礼一样,挨个走上台从校长手里领取自己的奖学金证书。
颁奖典礼的观众视角,典礼叫Charter Day Convocation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一下维多利亚自带的傲娇属性了。我刚刚提到了,证书是从维多利亚的校长手里领的,你没有听错,维多利亚虽然隶属多大,但是是有自己的校长的,谁让我们比多大历史还悠久呢。而且多大校园里大多数地方的路牌都是统一的格式,底色为蓝,印有多大的校徽,字体也采取同样的样式,显眼处大大的写着多伦多大学的名字。
多大路牌标准格式,这里是New书院的,他们就严格遵守多大的样式
但维多利亚就是与众不同,一到维多利亚的地盘,立马就会看到眼前这个大大的印有 “University of Victoria” (维多利亚大学) 的招牌。不知道的还以为多大旁边什么时候新开了一个维多利亚大学呢,难不成是BC省的那个维多利亚大学在多伦多开分校了吗?仔细一看才能发现下面其实用小字印了一句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附属于多伦多大学)。而且维多利亚地盘内的所有路牌都采取了与多大截然不同的格式,都是以红色为底色,字体也明显不同,而且不印多大校徽,只有维多利亚校徽,而在校徽旁也都是大大的写着维多利亚大学,只有底下才小小的写着 “附属于多伦多大学”。
维多利亚最显眼的招牌,看看多大名字的大小和“维多利亚大学”名字的大小对比
维多利亚的标准路牌,还能找到多大的名字在哪吗?
其实这些公共的东西都算是比较给多大面子了,而维多利亚内部的一些活动或者文件连多大的名字提都不提。比如我刚刚说的奖学金的颁奖典礼,整个活动的名字就叫 “Victoria University Charter Day Convocation”。下面这个照片就是当时颁奖典礼的,给我握手那个人就是维多利亚的校长,而后面的屏幕上只有大大的 “维多利亚大学”,没有半点多大的影子。这不明摆着在给多大说,这些学生都是我们维多利亚大学的人,跟你多大半点关系没有吗?
屏幕上完全没有提多大,维多利亚“校长”的演说里也都是在讲“维多利亚大学”的校史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行政以及经济上的自制,才允许维多利亚书院创办很多创新性项目。我大二到大四参加的国际生辅导项目就是维多利亚的发明,后来获得成功后被多大的文理学院以及其他书院纷纷效仿。
2. 维多利亚国际生辅导员
多大每个书院一直以来都会给大一新生组织迎新周 (orientation week),但维多利亚是第一个专门给国际生组织只属于他们的迎新周的书院。后来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大获成功,所以其他书院也纷纷开始效仿。
我是在大二的时候,也就是维多利亚的第一届国际生迎新周时,申请成为了一名国际生辅导员 (Victoria College International Student Mentor),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会有多喜欢这个职位,但不知不觉地就和这个项目以及带的学生一起成长了3年。现在想想,这段经理可能是我在多大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了,甚至比自己的文章被发表了还要有成就感。
2018年的国际生迎新周,我们准备的活动
为什么我的感触会这么深呢?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吧。首先,我能很直观地看到努力之后对其他人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虽然迎新周的活动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们的培训可是从见到学生的10天前就开始了。这段时间的培训真的很辛苦,尤其对于后来做到senior international mentor (高级留学生辅导员)的位置之后,这10天完全没有休息,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就要集合,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那段时间都不是996了,而是当之无愧的897。
除了要学习与人交流技巧、解决学生问题、了解大学资源这类讲座式课程以外,我们还要在讲座间隙以及午休时间设计迎新周三中,每个活动的细节,比如会场如何布置,需要什么装饰,我们如何去制作这些装饰,每个人在每个活动中的职责都是什么,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出了问题如何去解决等等等等。所以虽然讲座类的东西可能每天下午4点5点就会结束,但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待到晚上仔细策划新生周的所有细节。
我们活动的其中一个会场,就在刚刚图片里的那个大城堡里哦
虽然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也发自心底地开心。首先是同为辅导员的同学们,虽然大家文化背景不同,学的专业也不同,但都是为了同样想服务他人的目的聚集到了一起。所以虽然世界上因为文化信仰的分歧而导致的冲突不断,但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包容所有文化,所有信仰的迎新周时,这种积极的正能量也浸满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另一个活动里我们准备的甜点
这份努力的回报我们每个人都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比如,今年我带的一群学生里有一个人,她在三天的活动结束后给我手写了一张感谢的卡片,感谢我这几天给他们的所有笑脸,陪他们说的所有话,总之很高兴一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就能碰到我们这样矜矜业业为新生着想的人。其实一开始带他们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困难,因为他们和我以往待的学生不一样,都特别内向,不怎么说话,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但每次聊几句他们就不说话了,所以我还担心他们会觉得我的组织能力不行,没有给他们营造一个欢迎他们的环境呢。但看到这张卡片,还有听到其他学生最后口头上对我的感谢时,真的感觉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维多利亚的一个宿舍楼,保留了古典的外观,内部都是很现代的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很感动,在我成为辅导员的第二年,我被晋升到了高级辅导员的职位,也就开始面试其他申请成为辅导员的学生。而让我意外的是,第一年本来只是一个很小的迎新周项目,影响力应该也不大,但居然申请成为辅导员的人非常多。而且让我意外的是,很多人都是第一年我们带过的学生,因为喜欢我们的活动,也想加入到帮助新生的队伍中来。
这种现象在第三年就更明显了,我们的辅导员团队从6个人迅速扩充到了11个人,带的学生也从30个左右暴增到了100个。而且这11个辅导员里面有8个都是曾经我们带过的学生!我也能看出来他们绝不是因为想在简历上凑数所以参加了我们的项目,因为在面试他们的时候,每当问到他们对于参加迎新周有什么感受时,他们都会眼睛一亮,充满激情地,带着大大的笑脸,讲着他们参加某一个活动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他们也都记得自己的辅导员是谁,都如何帮助过他们,比如带他们去银行电话公司办业务啊,或者在他们想家的时候陪着他们,关心地鼓励他们的事情。而讲到他们对于我们这个项目的建议时,他们也都能滔滔不绝地仔细描述他们的设想。
另一个活动的照片,那一盘饼干是维多利亚“校长”办公室的一位教务长做的,贡献给我们这次活动了,真的好好吃啊
能感觉出来,就是因为我们897的准备,以及在他们身上不计回报的付出,让他们在这个本该陌生冰冷的新环境感受到了几乎家一样的温暖,为他们在多大的生活铺平了道路。也正是如此,他们就像我们当初为他们付出一样,也帮助未来的学生,让他们在新环境中不要紧张害怕。
虽然我几年已经毕业,离开了辅导员的队伍,但看到今年辅导员的队伍里仍旧是我去年带的学生的那些熟悉面孔时,这种好像老父亲看着孩子终于长大了,不用靠自己也能活的有声有色的成就感让我真心地觉得在维多利亚的这几年圆满了。
维多利亚的Goldring学生活动中心
最后我由衷地推荐要去维多利亚书院的小伙伴考虑一下报名参加我们的国际生迎新周活动!
虽然和一群新生在一起可能会紧张,但以我三年的经验保证,我们的辅导员团队一定不会让你感到尴尬或者害怕,一定会以一种让你舒适的方式欢迎你来到这个温暖的维多利亚大家庭。
下面是我们迎新周的链接,里面有报名的窗口、活动内容、辅导员的照片和介绍,维多利亚书院欢迎大家哦!
https://vicorientation.com/what-is-international-student-orientation
vicorientation.com/what-is-international-student-orientation
国际生迎新周网页截图,这位Yuna就是我曾经带过的学生,后来加入我们的辅导员团队了
3. 我的宿舍楼Margaret Addison Hall
我住的宿舍叫Margaret Addison Hall,是一栋1954年的老楼了,不过可能是因为维多利亚有钱的原因,整栋楼保养的很好,完全看不出来是半个多世纪前造的。而且因为办理和宿舍有关的事务的前台就在这栋楼里,所以平时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比如忘带房卡把自己锁在门外的时候也完全不用担心,只要下楼去24小时柜台借临时房卡就好了。但住在其他宿舍楼的小伙伴就比较惨了,我真的见过有人大冬天下着雪的晚上赤裸着上半身就在下半身裹了一个浴巾来我这栋宿舍楼借房卡的。估计这种事情也比较常见,我们楼层的don(学生担任的楼层管理员)后来都说,以后要是有这种事情就去敲他的门就好了,他可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学生就裹个浴巾大晚上跑来跑去。
这个弯的就是我的宿舍楼
我还听有人说维多利亚因为加拿大本地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天天晚上开Party,到处都很闹心。我倒觉得本地人居多确实没有错,当时我那个楼层40人左右,也就只有我一个大陆来的,但是开不开party要具体看每个楼层的情况啦。我大一万圣节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当时我晚上回宿舍,碰巧一起上楼的人也比较多,我住在四楼,但是2楼和3楼也都有人下。当2楼电梯门开的时候,一个血淋淋的凶杀现场立刻映入眼帘,墙壁上挂满了案发现场的那种警察的封锁线,面前公共区域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各种逼真的装饰品,像带血的刀啊,散发着瘆人蓝光的UV灯,墙壁上都是十分逼真的飞溅的血的贴纸。
从我的房间看外面的雪景,抱歉纱窗是固定的,只能这样拍了
之后到了三楼,电梯门一打开,我的视线直接被悬挂在电梯门外的蜘蛛网遮住了,但是透过蜘蛛网可以看到,他们把公共区域以及走廊装饰成了吸血鬼古堡的样子,所有的灯都被套上了红色的罩子,诡异的暗红色光覆盖了整个公共区域。生锈的铁链,蜘蛛和蝙蝠的模型也都挂在了窗口,沙发上,电视机旁。
维多利亚的另一片宿舍楼
后来到了我的楼层,电梯门一打开我就意识到楼层和楼层之间的差距了,我这里还是一派祥和氛围,几个人在公共区域的桌子上安静的学习,另外由两三个躺在沙发上聊天,唯一和万圣节还有点沾边的装饰就是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摆在桌子上的干瘪的南瓜。所以真的不好一概而论说维多利亚的人天天party,像我这样碰上一群对于节日布置没什么热情的室友恐怕想闹都闹不起来吧。
4. 吃在多大
前面说过我来维多利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听说他们的食堂好吃,这个传言我能正是绝对是正确的!
一般来说,大家可能食堂吃一两周就不想再吃了,但我在维多利亚食堂连着吃了几乎两年!而且每次都因为吃得太多把学费里提前教的那部分伙食费吃光了,需要去续好几次。
不过这种情况其实也因人而异啦,我是比较极端的,也有人说维多利亚特别难吃,但绝大多还是认可维多利亚的食堂的,虽然没有到像我那种连着吃两年还总要续费的程度。
维多利亚的饭,那个蛋糕真的好吃,他们的甜点向来很出色
而且维多利亚的食堂总是给人一些惊喜,比如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定制一些高级货,比如巧克力喷泉,特制的烤鸡腿鸡翅外带抽奖活动。最重要的是,每当圣诞节的时候,他们都会组织一次正餐,虽然主食我感觉就是平时的饭摆盘白的漂亮了一些,但重头戏是他们会请来一只小型的管乐队,在二楼一个俯瞰整个食堂的露台上现场演奏圣诞歌曲。所以吃着服务员端上来的正餐,看着充满了圣诞节装饰的食堂,听着现场演奏的圣诞歌曲,多大还有哪个书院的圣诞节能过的比我们有气氛呢?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把维多利亚的食堂叫“食堂”有一点低端了,咱们先来看看他的外观和内设:
正宗的19世纪欧式石头建筑,窗台与门口细致入微的雕刻,内部超长的木质桌子,巨大的欧式玻璃窗。怎么看都有点哈利波特的感觉吧?还正好是四排,而且最前方是教工用餐处。
哈利波特的食堂,是不是有几分神似
而且人家可是叫“Burwash Dining Hall”啊!“Dining Hall”啊!应该翻译成“用餐堂”才对吧哈哈。总之,如此高端的用餐环境加上不俗的餐点水平,我愿称维多利亚食堂为多大第二!
等等!铺垫了这么多不应该第一才是吗?说了这么多是在逗大家玩的吗?请原谅我是个吃货,我真心觉得New书院的食堂虽然没有这么多惊喜,各种条件也没有这么高端,但人家的平均水平绝对高于维多利亚,而且发挥也很稳定,就算没有赶上最好吃的饭,但从来没有让我觉得难吃的时候。
New书院
相比之下虽然维多利亚好吃的时候真的无与伦比,比如有一个鸡胸肉我到今天都忘不了,那鲜嫩多汁的肉片,爽滑的口感,略带烟熏味的味道,加上翠绿的小葱装饰,我无法想象一个鸡胸肉居然能做的那么好吃。但难吃的时候,真的让你生理上难以下咽,这可不是我挑食啊,比如他们有的时候做一个什么美国南部烤鸡,那个鸡你远远看上去还可以,虽说 貌似有点干吧,表面那些红红的酱料貌似也蛮好吃的。但不要被他的外貌欺骗了,咬了一口你就会惊叹,原来鸡腿居然能做的这么干,这才应该是鸡胸好吧!本应最鲜嫩的鸡腿怎么可能做得和嘴里进沙子一个口感呢,我都不是说它味道不好吃不想吃它的问题了,是他干的我真的咽不下去啊!
但是我毕竟是个不浪费食物的好孩子,一个小小的鸡腿就着五杯水也是能吃完的。
相比之下New的鸡腿那就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了。虽然看不出来放了很多调料,但鸡肉的质感无比软糯,轻轻咬一口香浓美味的汁液便迸发而出,甚至连骨头的关节处稍微用叉子一戳都能轻易地分开。而且New食堂时不时也有很多美味的创新食谱,像下面照片里的肉夹馍,还有鱼肉刺身饭,甚至奶茶,每一个都能让你大快朵颐。
所以各种原因加在一起,我在多大的后两年几乎天天就是在New的食堂吃啦。
总的来说,我觉得多大的食堂是很出色的,吃了四年也没有让我觉得腻,反而很多时候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原来食堂也能这么好吃!
New的肉夹馍
New 的饭
New的饭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说,但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啦。要是文章反响好的话我这里也还有很多照片呢,大家要是想看我可以再继续更新。另外要是有这么问题欢迎大家随时问我,祝愿大家在多大能痛并快乐地度过四年时光呀!
另外,感谢
@若蓝
提供的一些照片哦!有你的陪伴多大的生活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