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发了31篇帖子。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696 30
(轉載知乎)关于日本遗孤,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人知道吗?有实际接触过吗?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楼 发表于:2024-5-2 18:19
日本遗孤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对中国是怎样的感情?对日本又如何?他们的后代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与中国普通公民有区别吗?中国与日本对待他们的政策又是怎样的?(请实际了解情况的人士认真回答)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楼 发表于:2024-5-2 18:20
九五吉祥在东瀛:


猪八戒照镜子,这句糙话可以说是对日本遗孤这个群体最贴切的形容。我在生活福祉课工作过三年,其中一项工作就是针对当年的遗孤发放补助,所以比较了解这个群体的现状,这么形容似乎有些残忍或者不敬,但是夹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如夹缝中求生存,说他们是日本人吧,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都是中国人,说他们是中国人吧,他们身上流淌的是日本人的血。他们自己在身份认同上很迷惑,找不到归属感,同时,日本人觉得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觉得他们是日本人。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为了全面占领东北,不仅派出了军队,还在本土招募了大量普通农民组成“开拓团”,让他们拖家带口,漂洋过海,移民到中国。日本战败之后,“开拓团”成员纷纷想办法回到日本。因为45岁以下男性多数被征兵,逃亡的队伍里大多为老幼妇孺。为了防止孩子的哭声被苏联兵发现,很多婴儿被刺死或丢弃,集体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战败后,大约有6600余名日本人被留在了中国,这其中包括13岁以上成年人4000名左右和12岁以下未成年人2818名,而成年人绝大多数是女性,所以日本人还称呼这个群体是残留妇人,90%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如今已经有6000多名遗留日本人回到了日本,还有二三百名留在了中国当地。
那个年代,这些遗孤大多被收养在农村,就像我们现在70+或80+的父辈祖辈一样,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很多人不识字,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81年在中方协助下,日本开始了第一次大型寻亲活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截止2022年8月1日,总共有 2818名遗孤及其家人合计20911人,回到了日本。单是遗孤人数,这个数字乍一看,你会想,没多少人啊,可是因为遗孤,以及遗留的成年人,陆续回到或者说到日本的远不止这个数字。
这里有日本厚生省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前后大约有3万人因为遗留日本人到了日本。
因为办理各种补助手续,有好几家遗孤接触多了,就比较了解他们的情况。
吉田姥姥是遗孤,有些复杂,这位遗孤如果活着,现在应该是89岁或者90岁,她被遗留在中国时,已经有记忆了,日语也没完全忘记。收留她的人家姓王,等她刚18岁就嫁给了这王姓人家的儿子,大她10岁。
她属于比较早回到日本的,90年代初,当时这位吉田姥姥已经四十多岁了,一起到日本的还有她的丈夫,7个儿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和孩子,后面成年的子女也是吉田姥姥回中国去找给的配偶,大多数沾亲带故的。所以,从吉田姥姥来看,到她的孙辈为止,没有嫁或娶日本人的。也就是说,她一名遗孤回到日本,同时带来二三十人。
另一家伊藤,稍微好点,当时的伊藤贵子还在襁褓中,养父母对她很好,送她上学,后来她在小学校当老师,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都被她送进了大学,所以他们一家到日本后,三个子女接着读了硕士,毕业后找的工作也挺好。
当时日本政府针对返回日本的残留者是区别对待的,如果是男性,回到日本后自动有日籍,二世三同样,如果是女性,本人在3个月内申请的话是日籍,不申请或超过3个月,要么是永驻或特别定住,要么一段时间后归化。其二世三世符合条件后可以归化。
遗孤本人有日本政府的支援给付,每个月大约17到22万日元,医疗免费,公营住宅免费或象征性的交一点,如果身体出问题,还有别的补助,可以说生活几乎没有啥大问题。
可是他们的子女,就是遗孤二世,画风就变了,来日时如果未成年还好点,接受教育然后凭自己能力升学或就职,要是成年子女,来前是无职务农之类,到日本后也不会上学,语言不通,为了生活,大多是经过介绍,到各工厂的流水线,对着机器干活,没有学语言的机会,恶性循环,几十年过去,没有什么改善。
但是到了遗孤三世四世,他们要么出生在日本,要么很小就来日,接受系统教育,和普通日本人一样求学就职,结婚生子,因为遗孤们回到日本都改用自己原来的姓氏,所以三世四世们从外表到语言以及生活方式和习惯等,都不再受祖辈父辈影响,和日本人一样了。
遗孤或遗妇们在世的已不多,二世也已年高,养老成了一个显著问题,因为他们日语有限,不太愿意去普通养老设施,所以有人,也是遗孤后代,开设了一种服务于这类人群的养老设施,我去看过一次,里面几乎都是中文,老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各类说明,标语,等等,让人恍惚这是中国东北。
实际生活中,遗孤及家人觉得自己是日本人,他们不太愿意和留学生以及毕业就职者来往,或者说不屑于。但是他们自己也不团结,爱知县丰田市和知立市都有遗孤们聚集的团地,进去之后像回了东北,早些年,谁家买了好一点的车停在小区里,过不两天就会被划,出于嫉妒。我在的城市,遗孤们申请支援补助时,经常会遇到背地里互相拆台扯皮的人和事。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楼 发表于:2024-5-2 18:20
作者:金陵公子哥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5701501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九十年代初单位分房子时,隔壁单元住进一对讲东北话的大爷大妈,大爷整天西装革履,戴鸭舌帽,黑框眼镜,一股浓浓的海外侨胞风,大妈穿的倒没那么气派,就是脖子上的金项链些,胳膊上的金手镯挺亮眼。回家后听老妈说老两口是日本人。。
每次说到老两口,老妈就是一股羡慕,家里全套的日本家电,电视、冰箱、洗衣机,老爸也叨唠着老爷子抽的日本烟等等等等。
大爷大妈都是当年满蒙开拓团的后代,战后也不知道父母是死了还是逃了,大爷总说自己是党和国家培养大的。长大后去了本溪还是抚顺工作,因为身为日本人的原因想找中国人成家也难,单位介绍认识了同为日本遗孤的大妈成家了。梅山铁矿大会战时两人被派来工作在南京定居了,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我妈说那二女儿长的可像山口百惠啦。
80年代中日友好,大爷跟日本的亲人联系上了,按政策可以回日本的,但大爷大妈没回去,让大女儿去日本了,过两年大女儿在日本站稳脚跟后把二女儿也送去了,留个上学的小女儿在身边。两个女儿每年轮流回来探亲,二女儿跟我妈说她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一个月挣大约一万二人民币左右(九十年代初)。就是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太累了,而且工厂没宿舍自己找房子住,上班坐地铁时人挤人挤死人,深更半夜总有醉汉在路上大喊大叫,物价太高为省钱天天吃拉面或自己做饭,但电器和服装很便宜样式还多,听的我妈一愣一愣的。
96年时大爷退休带着大妈和小女儿移居日本了,刚去的几年还往单位写信,后面改寄明信片了。2010年我爸和几个同事去日本旅游顺便见了大爷,大爷大妈在大女儿女婿开的饭店里帮忙。老两口容貌神态穿着动作已经完全日本化了,在老同事面前多少也有了些身为日本人的优越感。
大概15年起国企退休人员待遇大幅度上升,我爸厂里退休工人工资六千多,科长八千多,还有七七八八的各种加分项,日本大爷大娘加起来能拿到快两万,会计每个月都把工资明细微信发给日本大爷,大爷在微信上感谢不断,估计没想到退休那么久还有这么多钱拿。
18年时单位打算盖养老公寓,退休职工无子女的或者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都可以申请,四五十平方带卫生间那种,食堂,澡堂,健身房,理发,医疗站一应俱全。大爷从日本打电话给工会问他们两要是回国有没有资格申请,要是能住进去的话就在国内终老了。。。
到底是什么能够让老两口回到自己母国还是亚洲最发达国家二十多年后年后又想要回到天朝养老,我觉得原因不是羡慕国内退休待遇好或者想念中国什么的那么扯淡,但一时又说不出来。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楼 发表于:2024-5-2 18:20
作者:萌萌金丝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888354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正的遗孤年事已高我并没有接触到,接触过两位遗孤后代,简单说一下吧。
背景:我在日本某地方公立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一家日本大手零售业。第一年被安排到地方一家大型商场工作,此地有港口,所以经常有来自中国的大型邮轮停靠。基本上有邮轮停靠,都会来我们商场购物。高峰时都会有十几辆大巴停在停车场,可想而知店内的繁忙程度。于是我们就在外招了一些中文翻译,负责接待向导案内等工作。
那时我就发现有几位名字是日本人名字,说话口音,中文的发音方式完全是个中国人,甚至还有些方言的强调。
接触次数多了,闲时攀谈,才知道有两位是日本遗孤的后代。
n大姐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其母为日本遗孤。他们一家在中国一个日本遗孤并不多的地方(南方某省),她自己说他父亲脾气比较强硬,十分保护她母亲。十年wg是如果没有她父亲的努力下,她们家也许就支离破碎了。同时她也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她母亲的日本人身份是公开的,wg期间她母亲认识的另外一位日本遗孤(女)就因为想不开,自杀了。她母亲还曾劝过这位遗孤,为了孩子忍忍,没什么过不去的。只可惜这家的丈夫性格软弱,没能保护妻子。第二天就选择自杀了。n大姐一家算是安然度过,建交之后就举家来了日本。来日本之后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境遇她并没有详细说。
另一位d大姐她本人属于遗孤的儿媳妇。据她介绍当初她结婚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婆婆是日本人,婚后丈夫才像她告知这一事实。d大姐当时震惊中也就接受了,毕竟那个年代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就安安稳稳过日子了。中日建交后,婆婆联系上了亲人,带着一家人回了日本,d大姐和丈夫也就跟着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d大姐和丈夫都属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农村连高中都没有念过的人,冷不丁来到这异国他乡可以说两眼一抹黑。没办法她丈夫为了生计就去做建筑工人,她也慢慢学着日语在家带着孩子。我遇到她的时候日语水平已经挺不错了,日常交流基本没有了问题。最近看她朋友圈,她带着婆婆去体检以及孙女也出生了,也祝她越过越好。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楼 发表于:2024-5-2 18:21
作者:frankinsid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58597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事实上,二战后未回国一直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不一定是遗孤,我妻子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位,算下来日本投降的时候他已经成年了。
如果问题也包含这些非遗孤,那我就答一下,但好像也没什么好说——因为我妻子父母早年离异,跟了妈,后来再也没有与父亲及那边的亲属在一起过,只从她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一点。
她爷爷是个小个子老头,沉默而暴躁,有点凶狠,爱喝酒。他家一直生活在哈尔滨,可能并非开拓团出身,我自己猜是不是浪人?战后那个局势,留下并融入中国,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但可想而知,面对的事情肯定要比被收养的孩子多得多。性格都是生活塑造出来的。与中国人结婚,养育了几个后代。我妻子的父亲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她爷爷的翻版,话很少,脾气火爆;而另一方面,这一代人土生土长,说话做事,与老哈尔滨没什么不同了。纯粹的中国人。上山下乡,文革......与其他人一起经历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一切。直到改革开放。然后当然是回日本这事了。八十年代有政策本人及后代可以去日本,有亲戚去了,她父亲没去。无论去与不去,跟国家民族认同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完全是钱和前途方面的现实考虑。去了日本的,就成了日本人。留在中国的,就成了中国人。
到我妻子这代,已经没有一点她父亲和爷爷的痕迹,跟母亲这边长大,热情和善。去哈尔滨我喜欢到海城街那片走走,从熙熙攘攘的博物馆往里走几步,一下子清静不少,都是黄色老房子。据说是中东路时期留下来的,百多年了,阳光洒在上面,暖暖的。每次同我妻子说这个,她总是笑笑说:“只有你们这些外人才会留意这些”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6楼 发表于:2024-5-2 18:2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嗯!很多。他们其实是当时在东北日本农民的孩子。
第一个是老公的姑姑,老公的爷爷山东人,闯关东来到黑龙江,有一儿一女。日本人撤退时候这个姑姑大约2.3岁。爷爷捡到了她。她跟家人的感情非常好,长大后生儿育女,80年代带着老公孩子回到日本。好像是居住在九州或者札幌?我是在2010年左右见到她,她带着孙女回来探亲,虽然这么多年在日本,但是不会日语,就是一个东北老太太。她的孩子融入日本社会还好。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中国人,这边有她的亲人。
第二个,关系很复杂,但是反而更熟悉,因为经常回国,一起吃饭。是关系非常好的邻居的姐夫。他属于二代了,也是妈妈日本人,爸爸中国人。60年代人,娶了中国媳妇。90年代回到日本,后来妻子去世,但是一直跟妻弟关系非常好。日语流利,在公司上班,也有找过日本女朋友。经常回国,一起吃过很多次饭,能看出来日本人式的严谨,有礼貌,但是喝起酒来就又回到东北人了。
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虽然被称为战争遗孤,但是我相信他们成长中也有爱。


作者:留言飞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18820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7楼 发表于:2024-5-2 18:21
某匿名用户:


以前去日本旅游的时候听导游谈过这个问题… 他说很多遗孤回去日本亲人都不认他们的,有些是怕争财产有些是怕麻烦不愿意担保她们。所以遗孤这一代还是很惨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8楼 发表于:2024-5-2 18:21
姨夫的妈妈是日本遗孤,现在已经过世了。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还小,所以不会说日语,但是好像因为身世的问题在文革时期被斗过,家庭也如正常的中国家庭一样。我姨夫就是完全中国人。有故事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她的日本亲人曾经来寻亲,两次。但是好像因为大家跟她感情太深,便没有告诉寻亲的人实情,所以她就没有回去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651903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9楼 发表于:2024-5-2 18:22
回复8楼 @JosephHeinrich 的内容:
姨夫的妈妈是日本遗孤,现在已经过世了。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还小,所以不会说日语,但是好像因为身世的问题在文革时期被斗过,家庭也如正常的中国家庭一样。我姨夫就是完全中国人。有故事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她的日本...
底下評論:
骨小刀:「对你姨夫的妈妈不公平」32讚

噜噜怪:「不是因为感情深才没有告诉,而是因为其他原因吧」27讚

眼中的蔚蓝:「纯粹自私吧,怕回日本不回来。说又有权利瞒着她真相呢」2讚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0楼 发表于:2024-5-2 18:22
作者:小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020082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遗孤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
上世纪陆续回日本的,人到中年开始学习日语,努力融入到日本的社会当中去。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联合会,平时也会在日本城市广场上跳一跳广场舞,放的是中国音乐,也会打打太极。
他们对中国是怎样的感情?对日本又如何?
他们对养父母还是有着很深的情感,在临回日本前,很多人在机场、轮船高喊着感谢。
当时接他们回国的飞机,特意在富士山周围转了一圈,机上的人,透过舷窗看到富士山后,一个个掩面而泣。
他们的后代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与中国普通公民有区别吗?
他们的后代,留在中国的,和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后代,留在日本的,和日本人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非说有不同,可能是历史或多或少改变他们的认知吧。
中国与日本对待他们的政策又是怎样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政策一度放松过,遗孤是女孩的,长大成人后,其丈夫孩子均可以随她前往日本,并获得日本永驻身份。
我来说说一些题主没有问到的吧
关于遗孤回国的问题上,须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遗孤回国并不是很容易,由于当时中日尚未建交,早先几批遗孤回国是通过红十字会。后来,日本的政策开放,家中一人是遗孤,全家皆可前往日本。那时,日本经济已经腾飞,一些中国家庭自然愿意全家赴日。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日方的规定,赴日定居需要保证人,而遗孤家庭的亲属出于某些担心,不愿意担保。所以,就出现了相当多的一些遗孤归国时间一直拖到上世纪90年代,甚至,还有一部分至今未能回国。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1楼 发表于:2024-5-2 18:22
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过相关报道,超级感动啊。印象中有个日本遗孤回到日本后还跟中国母亲联系,后来回中国探亲,买了很多京剧磁带带过去,“因为娘喜欢”。
中国人是善良和伟大的。这些抚养日本遗孤的老百姓,很多家庭的亲人都被日本士兵杀死,然而他们没有把仇恨发泄在遗孤身上,反而是养育他们长大。


作者:卓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7365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2楼 发表于:2024-5-2 18:23
某知乎用户​:


某地级市出身,本市有非常多的日本遗孤。
试试有没有人知道是哪。。。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3楼 发表于:2024-5-2 18:23
作者:costantin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33746401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老家那边上一代人里有一些遗孤。一直在中国生活的并无任何特殊之处,所以也没有多说的必要。我母亲的大学同学里有一位是遗孤的后代,90年代去了日本,在那边读了个大学院后来拿了永驻。
至于80年代去日本的那批人里我知道的比较有名的算是怒罗权
的创始人张荣兴了(佐佐木秀夫),这老哥的事迹网上很多,也就不赘述了。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4楼 发表于:2024-5-2 18:23
今天我和我爸突然说到经济了,我说现在的中国和日本90年代很像,谈了很多关于日本的话题,我爸支持我去日本看看长长见识,也谈了他有个日本遗孤朋友,操着一口东北话,以前是沈阳某华印刷厂的员工,被接回日本以后政府分了一套房,刚到那边没钱买家电,好像是周三扔报废电器的时候捡了一台旧的能看的索尼电视机,后来他的所有家电都是捡来的,最后他好像还是选择离开了日本,在东北和几个哥们吹吹牛喝喝酒,我看他也就是个普通的老大爷。


作者:沈阳创业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5501379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5楼 发表于:2024-5-2 18:23
时隔7年,我已经了解了不少日本遗孤的事迹。
而就在前几日刚观影完《唐人街探案3》,电影中也有一些篇幅描写了那段历史,其中小林杏奈声泪俱下的控诉突然让我想起了这个提问,不免感慨万千。
中国人民的包容性和日本侵略者(包括开拓团成员)狭隘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人民遭受了日本侵略者巨大的战争创伤却依然愿意抚养侵略者的遗孤,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而关东军和达官贵人(虽然都宣誓过,誓死保卫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实际却提前24小时丢下同胞乘火车先撤退逃命了,留下没有背景的日本开拓团团民们徒步撤退,抛家弃口不断减员..........
最后留下来的日本遗孤多半一辈子留在了中国,一部分回到日本却依然受到本国人的歧视。
————————————————————————————
最后吐槽一下:《唐探3》这段为煽情而煽情的剧情实在有点膈应人,为了一碗面就把自己卖了,这可是在民风彪悍的东北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东北娘们(无歧意)啊!人物设定的也太柔弱了。


作者:天凉好个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7308228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6楼 发表于:2024-5-2 18:24
知乎用户5peCx4:


没有人看过严歌苓写的《小姨多鹤》吗
就是日本遗孤女的故事


后来还翻拍了电视剧,孙俪主演的
虽然是大爷大妈喜欢看的那种,但是我看完也挺感动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7楼 发表于:2024-5-2 18:24
当年,大概是九几年的时候,有一中国电视剧就演的是一个日本小丫头,她爸是关东军,战败时候拉手榴弹自杀了,她就被个中国家庭给收养了。这电视剧在日本很火。
还有一个纪录片,其中有一个当年怀孕的中国妇女,在街边买鸡蛋,被日本兵踢肚子了,流产之后再也不能生育了,45年收养了一个日本小丫头。九几年这女的回日本了,再也没没过中国,也没联系过养父母。
第三就是一个天涯的帖子,什么什么杀人事件,回日遗孤包括其二代,好像是日本挺厉害的一类黑帮组织。一是跟日本社会有隔阂,二是这是根正苗红的皇军后代


作者:一脚踢死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959207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8楼 发表于:2024-5-2 18:24
老家有很多,有的80年代去日本几个月之后回来了,他女儿18岁不想去日本,说太累,她说还是我们老家山海关舒适,她从来没去过日本,只是看到她小叔去日本一个暑假一直打工,回来说累,她就不想去了,老家山海关和日本一样干净,天上蓝天白云,大海,青山,各种鱼虾,牡蛎,葡萄,水蜜桃,草莓,都是随便吃,便宜又新鲜,衣服样式也多,爱时髦,我常年看日系杂志,寒假就去日本涩谷109购物,1月2日新年打折,抢购衣服回来穿,现在去日本挺方便的,在中国挣钱,去日本花钱,过去80年代的时候残留孤儿在日本挣钱,在中国花钱。


作者:芭比猫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7510611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9楼 发表于:2024-5-2 18:24
Jame99​:


我小学同学妈妈就是。我记得我外婆和我说,那个同学妈妈是日本人,可是我印象中就是一个普通的东北口音的阿姨。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0楼 发表于:2024-5-2 18:24
日本厚生劳动省有一系列对于返日战争遗孤的采访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G33RKISnWj3RkwDLi0Ex7lJIO_jORx_
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G33RKISnWj3RkwDLi0Ex7lJIO_jORx_如果题主希望了解返日战争遗孤的状况这些视频应该是比较好的资料。
总体而言,对中国持有感激之情但也有人对中国抱有不良印象。日本政府对于他们有援助措施但高龄返日战争遗孤仍存在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现象。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18560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1楼 发表于:2024-5-2 18:25
aquila​:


小时候院里有两口子带个女儿是日本人,男的是矿业地址工程师,战后被扣留下在地质大队工作,女儿长大后找了个中国丈夫,九零年前后有了政策一家五口一起去了日本。
后来说是女婿在日本开中餐馆,做饺子。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2楼 发表于:2024-5-2 18:25
作者:符拉迪沃斯射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7677690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30年,为了彻底地占领东北,日本制订了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的入侵计划。好在后来日本在各个战场节节败退,那时残留在东北的日本人多达155万,一些关东军因战败更加丧心病狂,竟下令所有将士和家属自杀,包括年幼的孩子。
  “有罪的是侵略者,孩子是无罪的”。“看着这孩子很可怜,不收养过来很可能会死掉。”据统计,中国的父母至少收养了4000多名日本孤儿。这些孤儿因此避免了死亡,成为了历史的证明。
  “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我说的祖国就是指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这些被收养的遗孤,回到日本后普遍成为了中国代言人,规劝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努力搭建中日友好的桥梁。
  回想那些曾经收养遗孤的父母,他们并不懂人道主义援助
这样的大道理,只知道如果不管,这些孩子可能会死。“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话里。灿烂星空
下,平凡的人们带来最多感动。


文案:正平君

来源:南方周末《日本遗孤:终其一生,都在追问“我是谁”》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3楼 发表于:2024-5-2 18:26
作者:路之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25601404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世态的变迁,人世间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纵跨了半个世纪,横跃了两个国度,像一枚璀璨的明珠,照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心灵与情感,给不幸的弃儿带来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恢复友好邦交以后,外交部每年都组织当年战争时期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去日本认亲。从1981年3月2日开始,每年的“在华日本孤儿寻亲代表团”,不断地在日本找到了亲人。其中就有日本孤儿王淑梅和曹恩芳
,她们悲喜交加,热泪盈眶地讲述起那一桩桩牵人肺腑的往事——
1937年,爆发了罪恶的日本侵华战争
,这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灾难。尤其是当时的婴幼儿,在他们刚刚踏上生命历程的初期阶段,就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他们的命运将被抛向何处呢?



四十年代初,大田协子
(王淑梅的日本名字)和母亲,随从军的父亲来到了中国。他们和打仗的父亲一起,在硝烟炮火中苦度人生。
一次,在黑龙江宝清县城边界,日军带着家眷隐蔽。突然,几个无知的孩子哭了起来:“哇、哇”的哭声划破了天际,惊恐的日军军官挥舞战刀喊着:“死了死了的有!”
他们怕暴露目标,竟然命令在场的官兵用刺刀挑死所有在场的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惨无人道的战争,简直使人没了人性。当时,六岁的大田协子,已经是懂事的小姑娘了,当她看到父亲们握着刀,流着眼泪杀死自己亲生的孩子时,简直吓傻了眼。可是,当她看到自己的爸爸,也拿着刀对向自己时,立时,扑倒在妈妈跟前,想得到母亲的保护,她惊恐地睁着一双大眼,狠命地拽着母亲的腿,企图躲过那寒光逼人的刀刃。她乞求着爸爸和妈妈:“爸爸,妈妈,我,怕……我不哭,别杀我……”
孩子的话像无形的尖刀,同样剜着父母的心,话音还没落,一个日军就凶神恶煞地向孩子脖子上捅了一刀,顿时,鲜红的血喷了出来,母亲像疯了一般,扑倒在女儿的血泊中,泪如雨下,痛不欲生。然而,队伍要开拔了,悲痛欲绝的父母们,只好脱下身上的棉衣,盖在孩子小小的尸体上,一步不回头地离开了……



多少无辜的日本孩子就这样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的灵魂搅扰得他们的父母终生不得安宁。也许是大田协子的命硬,她居然在刀下没有死。父母走了,一位过路的日本女卫生员在死孩子堆里,听到了呻吟声,走过去左拨拉右看,终于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她。她的伤口还在淌血,小小的生命危在旦夕。日本女卫生员赶快为她敷药包扎伤口后,抱着她离开了死孩子堆。
她是个女人,有着天然的母性,她也爱孩子,可是,当时的战事不允许她作母亲。她好恨,恨那些不让孩子活下去的魔鬼,恨那些不让男人女人享受人生的战争狂。她抱着孩子,碰到了逃难的中国农民李永昌
,哭诉着恳求他收养这个死里逃生的孩子。语言不通,可是人心是相通的,在她的指手划脚下,这位朴实的农民默默地点点头,背着大田协子走了两天两夜,他无力抚养她,便把她送给了当时还是单身汉的农民王复元

善良的王复元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般伺候她。他手里没几个钱,可是为了给她买药,他宁可不吃饭,也要买回药为她敷伤口。看着孩子瘦小的身体,他天天去砍柴,为的是给她换点吃的。



有一次,天下大雪,他还是上了山,为了多打一些柴,他爬上了悬崖,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回来时,柴火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一个趔趄
摔倒了,连柴带人滚下了坡,幸好被村里人搭救,算是捡了一条命。女儿见养父摔成了这个样子,心疼得眼泪扑簌簌地掉落下来。父女俩就这样相依为命,春来冬去,年复一年,大田协子长成了地道的中国姑娘。养父为她取了个中国名字叫王淑梅。为了她,养父的婚事,拖了又拖,哪个姑娘,一进门,就愿意当娘啊。可是,这是父亲的第一条件。
终于父亲的善心感动了上苍,他的婚姻终于有了着落。养母对她也很好。小淑梅
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成人了。她十九岁时,养父母给她东寻西找相亲女婿,为了不让她在农村受苦,一心要把她嫁到城里。左挑右拣,最终,找到了诚实能干的工人郑文生

婚礼后,养父母流着眼泪,把她托付给郑文生说:“她活下来不容易,你要好好地待她呀!”郑文生激动地说:“二老请放心,我会让她幸福的。”



郑文生并未食言,他们夫妻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后来有了五个孩子。养母去世后,孝顺的淑梅把养父接来,和他们一家住在一起,享尽人间天伦之乐
。一家人和睦相处,看来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可是,老父亲却总有一桩心事挂在心上。这就是要为淑梅寻找亲生父母。
“养父心眼好,前几年还亲自给日本去信,请他们帮助寻找我的生身父母。”王淑梅眼里含着感激的泪水对人说,“做梦也没想到,1991年2月8日,中国外交部来了通知,让我去日本认亲。养父和爱人及孩子们也都为我高兴,同意我去探望祖国,并嘱咐我,能找见亲人更好,找不到也不要悲伤。”
身为女儿、妻子、母亲的王淑梅真是百感交加,她尝尽了人世的甜酸苦辣,自然知道人世间真情的价值,但是,她也渴望能找到亲生的父母,自己的家。离开中国大陆时,她的心境是复杂的,但似乎更多的是惜别的依恋之情。
蓝天载着白云,白云驮着蓝天。二月二十五日那天,王淑梅及其他日本孤儿一行,乘专机,带着遐想,带着思念,到达了东京。日本外务省
、法务省及民间援助团体用鲜花和笑脸热烈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外务大臣安倍普大郎
亲自为他们设宴接风。日本的报刊杂志作了广泛的宣传。



三月五日那一天,东京下起了霏霏细雨,似乎苍天也受到了特别的感动。设立在代代木
奥林匹克少年中心的亲人会面场里,人们更是愫情如海,泪似雨下。王淑梅被通知来认亲,这个由中国父母养育起来的中年妇人,梦幻般地,将信将疑地走了进来。看着大厅里站满了人,她不期然
想,这么多人,哪就能认到自己的亲人了。可是,当她抬起头来,蓦然间,她一眼就看见了迎向她来的日本老妇人,她惊讶、惶惑、木然地怔住了:自己和她长得是那样地像。这是真的吗?
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那个老妇人连跑带颠地来到她的跟前,一把将她抱住痛哭流涕地说:“孩子,你受苦了,我是你的妈妈,你是我的女儿啊!”
日本老妇人手抚着王淑梅脖颈上长长的疤痕,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淌落了下来。
“妈妈!”不容怀疑的现实,触动了女儿的心,她一头扑进了母亲的怀里,眼泪扑簌簌地流下来说:“妈妈,我活过来了,是中国父母救了我。”
“我们家现在静冈市
,一家人在电视里见了你,看长相就知道你是我的女儿。可是,多少年来,我只以为你死了,我们只能在梦里相会,没想到……”老妈妈搂着女儿,呜呜咽咽地叙说着离情别绪。



就这样,在战争风云
中失散的母女,终于拥抱在一起。王淑梅的心头感到了无限的慰藉。她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今天的时代,使她在有生之年又回到了故土,回到了父母亲的身旁。她的心房在怦怦地跳动,有些神不守舍的冲动。她随着母亲来到静冈的家里。她的父亲病卧在床上,已经说不成话了,但是,还能认出女儿来,他拉住死而复生的女儿,老泪纵横,久久不肯放手。
来到厅堂,王淑梅发现灵位的牌子上,赫然写着自己的日本名字:“大田协子”。她知道,自己在家人的心目中早已经是亡灵一个了。母亲看到了她的目光,急忙摘下她的灵牌,解释说:“抗战结束后,日本国外的人如三年没回来,户口上的名字就划叉注销了。家里人一直以为你被刺死,在家谱上注明了死亡时间地点,灵台上自然立有死亡的牌位了。”
王淑梅听了,自然是啼笑皆非。不知怎的,她的心头随之涌起了一股酸楚楚的滋味,她不禁慨然想到,在所谓的敌国,自己倒是死里逃生;在自己的祖国,却是活人被当成了亡灵。不知怎的,突然升腾起一种陌生的感觉,抑或是说,这种陌生感一直就存在着,只不过她一直试图在掩饰着自己而已。


多少天来,母亲为了弥补过去,带她去买衣物,带她去玩耍,带她吃遍京都闻名的餐馆饭店。她领略了东京的繁华,领略了母亲的一片亲情。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心却越发的惴惴不安起来了。她在牵挂什么呢?她经常发愣,经常梦见远在千里之外的养父、丈夫和儿女们。他们搅得她茶饭不香,睡不安宁。
像王淑梅一样,日本孤儿在东京认亲的这段时间里,有的孤儿凭借父母留下的遗物,或者自己身上的印迹,乃至当年的一块布头、一张纸片等信物,找见了亲人。
当然,也有不少孤儿心灰意冷,扫兴而归。


是他们的亲人不在了吗?
不,也不是,而是他们的亲人不愿意相认,为什么呢?因为怕瓜分财产。金钱胜于亲情的悲剧在那里也是不足为奇的。
令人惊异的是,有的孤儿在有限的时日里,碰了壁,已经毫无希望了,却在临走时的飞机场上认了亲。曹恩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曹恩芳也像王淑梅一样,是在中国养父养母的关怀下长大成人的。养母去世前,在弥留之际对她说:“1945年的冬天,那一天,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还夹杂着大雪。你的母亲背着你,还领着一个女孩来到咱家,她告诉我说,你父亲是开拓团
的,在打仗时死去了。两个孩子她带不了,让我帮助抚养一个。留下来的这个女孩儿就是你。”



养母的话,时常回响在恩芳的耳边,她时常想象着生母的模样,想象着有朝一日能和亲人相会。可是,在东京半个月的时间里,她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
三月十一日,“在华日本孤儿寻亲代表团”来到了机场,准备翌日乘机返航。望着远去的灯火辉煌的东京都,曹恩芳略带伤感地默默向它告别。出乎意料的是,晚九点多钟,领队通知曹恩芳,她的姐姐和哥哥来了。
在机场会客厅里,她们姐妹三个会了面。姐姐说:“我们知道有个妹妹留在中国了,但一直不敢相认。因为母亲去世了,当时的情节记不得了,是婶母提醒了我们,说你就是在中国内蒙古阿荣旗屯失散的妹妹。当时,是妈妈领着我将你送了人的。”
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了婶母孙田益子(高知县议员)满怀情感的一封信:“几十年的岁月何其漫长,你也许就是我丈夫的侄女,因此,大家赶来和你相会。如果你是森田香代子,那就太好了;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做梦也梦到森田香代子的面孔和你一样。对你的灾难,我们是同情的。这一切都是战争所造成的。使亲人离散,骨肉分离。……1977年,我作为日本妇女代表团去过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中国人民是憎恶侵略战争的。他们希望和平。…… 我认为中国是美好的国家。”



“哥哥,姐姐,我是在内蒙古阿荣旗屯被母亲送人的,我就是森田香代子啊! ”曹恩芳紧握着婶婶的信,热泪盈眶地伏在姐姐的肩上哭了。
姐姐也搂住失散多年的妹妹,泣不成声地说:“妈啊!您可以瞑目了。妹妹,找到了。我们总算了了您老人家的遗愿了。”
这是期待的泪,幸福的泪,欢聚的泪,是煎熬了三十八年的泪,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泪啊!在场的人们,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人们从心底里为他们祝福,祝他们的幸福相聚,祝世界人民长期友好。



在机场上,送行的日本人都围拢在他们的亲人身旁,嘱咐着,拥吻着,诉说着。有的庄重地送来几簇香,让代替他们为死在中国的亲人坟墓前点燃,寄托哀思;有的人敬仰地送来字匾,上面写着“孝敬父母养育之恩”的字样,献上一片深情;还有的送来日本的花木、土和水,让他们带回移在中国的土地上,让中日 友谊之花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你们找到自己的亲人了,这下可以回家了吧?”曾经有人这样问她们。
“回家,回哪个家?父母给我们造成了悲剧,我们怎么能再制造新的悲剧呢?这儿,有我们的丈夫,儿女,他们在盼望着我们的归来,我们怎忍离他们而去呢?” 她俩似乎不约而同地对着问话的人说。



这是怎样的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啊,说到责任自然是历史的罪孽,可是,人们的感情债
应该由谁来偿还呢?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4楼 发表于:2024-5-2 18:26
我对象的阿姨一家就是遗孤,妈妈是日本人,四个孩子在中国长大,现在已经来日本生活了三四十年了,现在60岁前后。没什么感觉,在工作的,开店的,退休的都有,就是正常人的生活。虽然是日本国藉,但都是说中文,配偶都是中国人,生活习惯性格都和中国人一样,提到中国也是说咱们国内怎么怎么样。不过来日那么久习惯也有受一些日本的影响。现在可能有些和中国脱节了,30年前来日本时国内还在用粮票之类的东西。不过后代中文就不太好了,有的会说但不会认简体字,或者直接就不会说中文了,毕竟都在日本长大。


作者:李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5697612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5楼 发表于:2024-5-2 18:27
渡兜:


推荐看一部90年代中日合拍的反战电视剧《大地之子》。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但也许你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6楼 发表于:2024-5-2 18:27
作者:siddyArthu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13749865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九十年代,听过看过很多中国知青(返城后)遗(留在农村)孤(儿),和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后)遗(就在中国农村)孤(儿)的故事,前者大多是人间悲剧
,后者大多有团圆结局。
中国知青遗孤,大部分在其知青父母返城后即被遗弃,就算去到城市找到父母,知青父母也不愿意承认。
日本遗孤
,即使回到日本后,无法融入日本社会,混吃等死领低保,日本政府还是有义务接受他们回国。日本遗孤女儿,嫁给中国农村丈夫后吃苦耐劳干农活,被日本财阀
家族找到,接回日本过上贵族生活,仍然没有抛弃糟糠之夫,接回日本夫妻团聚。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7楼 发表于:2024-5-2 18:27
作者:中华财富报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5528/answer/26538304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得知我是日本人的时候,我的天都要塌了”当已经74岁的于德水
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是两眼含泪。
“首先要强调两点,第一我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没有把日本当成祖国,我只是血统上是日本人,我从文化到思想上都是中国人”。
“第二点我说到我爸妈的时候,指的就是中国父母,强调亲生父母的时候才是日本父母”,每次于德水接受采访的时候总会提前用东北话说明这两点。
1945年于德水出生于东北佳木斯
附近,他的父母是日本开拓团
成员,侵华日军当年进攻中国以后,就向东北实行了移民侵略,组织了一大批日本人组成开拓团来到东北,直到1945年8月,开拓团总数达1131个,开拓民达27万人,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质,旨在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妄图永久霸占东北。
但自从日本战败以后,许多开拓团成员就打算乘船回到日本,1945年10月于德水的生母去世,他的生父不知道是没法养活他还是不想养,就将他送给了一对中国夫妻,当时正值11月份,大雪纷飞的夜晚于德水父母前来接他时,还在想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养活好他。
于德水母亲第一眼看到孩子就觉得很有缘,可能这就是天意吧,当时于德水母亲对他生父说到:“即使将来两人有了孩子,也会把他当亲生的一样伺候”于德水就这样被中国父母收养。
于德水因为长相问题,从小就邻居和同学叫做小日本,可能邻居们知道一些消息,但于德水从来都没有信过这些话,而且于德水觉得自己和母亲长得很相似,对着照片对比后更加有自信了,之后对其他人也是说到“别胡说八道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我亲爹亲妈,我就是纯正的中国人。”
就这样于德水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期,直到40岁的时候,这时的于德水也参加了工作,因为中日关系那时开始缓和,后来也有了寻亲队伍,有一天于德水和厂长聊天时,厂长问他你怎么不去寻亲啊?
于德水当时愣了一下说自己去哪寻亲啊,爹妈都在家里呢,别在这胡说八道了。
厂长紧接着说真的,我问你爸了,你爸都说你是日本孩子。
从这时开始于德水心里就被这件事堵上了,直到有一天,家里只有于德水和母亲两个人。
于德水看着为自己操劳一辈子,已经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母亲,自己这时去问是不是对方亲生儿子吗?这话于德水一直问不出去。
后来于德水母亲看着于德水,知道他心里有事问到“孩子你咋了,从小在妈身边长大,妈知道你有心事你说吧,不论什么事情妈都能承受”。
于德水也是让老人别急,然后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之后也急忙说这没事就拉到,但他非常希望母亲说出一句是亲生的,这样他也就解脱了。
听到这个问题,于德水的母亲满脸不在乎,“是那么回事儿,你是个日本人,但那也跟亲生的一样”。
虽然母亲没有当回事儿,但于德水的天却塌了,心想中国十几亿人民都是炎黄后代,都是龙的传人
,为什么他这根小草就不是中国人呢。
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于德水此时心里非常难受,虽然日子还在继续,家里的妻子和孩子都感觉无所谓,可对他来说现在天都是黑的,每当想到日本人曾经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恶行,于德水有时都有想要自我了断的心思。
很快又有日本寻亲组织找上了于德水,这次还是于德水母亲劝他去日本看看,于德水只好同意,可是他对父母说,自己只是去日本看看,很快就会回来。
于德水出发的当天,他发现母亲早早就起了床,在厨房给于德水包饺子,用母亲的话来说,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当妈的必须给儿子包饺子,而且在临走前,还拿出多年攒下的钱给了于德水,交代他路上用,还说让生父看看,当年交给他们的孩子,现在过得好好的,自己两口子对得起于德水生父,如果生父过得不好,就把他接来中国,咱们一块过。
于德水走后,有邻居问他妻子难道不担心他不回来吗,他妻子却说道,他爸妈都在这里,于德水绝对不会不回来。
1986年9月,于德水作为寻亲团团长踏上了日本土地,当时去日本很多人都为自己起了日本名字,于德水为自己起的名字是松江长吉,松江指养育于德水长大的松花江,长吉则是长春和吉林各取一个字。
这次一共有12人找到了自己亲人,这其中并没有于德水,当有人问他会不会遗憾时,于德水说到不遗憾,以后也不会再来了,因为他的父母还在家里等着他。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8楼 发表于:2024-5-2 18:28
ttng​:


前两年有部电影叫《又见奈良》,里面融合讲述了一些情况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9楼 发表于:2024-5-2 18:28
燃起微火必不折灭​:


男朋友是日本遺孤三代,現在读书,班级里的同学也是遗孤。他们也不会日语,也没亲戚在日本,看起来就是普通人,个子高很白,看起来都不如我像日本人,因为我矮。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0楼 发表于:2024-5-2 18:28
某知乎用戶:


在日本打工的时候,认识的一个60左右的奶奶,和我说起曾是日本遗孤,后面回到日本。似乎是独身一人,每天开着辆小车过来工作一会儿。在我看来和一般的日本奶奶并无差别。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696 回复数:30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4-5-2 18:28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