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97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61 196
(轉載知乎)德国未来会不会沦为发展中国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1樓 發表于:2025-9-19 19:19

布朗的星星:


emmm欧洲前景不咋地 但是还不至于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2樓 發表于:2025-9-19 19:20

我们也是人:


盘子就这么大,不盼着上位者掉下来难不成你还想一辈子当首陀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3樓 發表于:2025-9-19 19:20

海拉:


未来是和ai的时代。德国能在这两项保持住领先不掉队,就能保住发达国家的地位。

靠传统制造业怕是很难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4樓 發表于:2025-9-19 19:21

yangqingnew:


德国不会,但是某大国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5樓 發表于:2025-9-19 19:21

士大夫:


先说结论:相比较于中国的话,德国现在已经是发展中国家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6樓 發表于:2025-9-19 19:22

Pinky姐贵:


发展/中国/家

东大闷声发大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7樓 發表于:2025-9-19 19:22

睡得狠累:


现在的人都这么闲吗?一天天问的都是什么问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8樓 發表于:2025-9-19 19:22

Frank:


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家

老希望自己的下游们完蛋是种什么心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89樓 發表于:2025-9-19 19:22

尼莫酱:


哈哈哈哈哈,啧啧啧祖传的操空心。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0樓 發表于:2025-9-19 19:23


hhh见见你:


你这个问题就像问二本会不会超过清华一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1樓 發表于:2025-9-19 19:23


114514114:


不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2樓 發表于:2025-9-19 19:23

太平洋井茶:


德国不把你俄爹当回事,惹急你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3樓 發表于:2025-9-19 19:23


Nagasaki:


德国什么时候是发达国家?是中国德棍自封的吗?这些德棍,德语看不懂,英语从初中就不及格,学历比希特勒还要低。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4樓 發表于:2025-9-19 19:23

剁椒羽头:


你去看看欧洲人买的多的电动车都是什么品牌,你就知道会不会了…你开电瓶车,难怪塞车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5樓 發表于:2025-9-19 19:24

断了的弦:


德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其发展前景涉及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复杂博弈。从当前数据与趋势分析,德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发达国家地位,但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相对位置可能发生调整,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析:


一、制造业根基的韧性评估

1. 隐形冠军的持续优势

德国拥有1307家全球市场领导者(2023年隐形冠军报告),在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等细分领域占据47%的全球市场份额。即使面临能源成本上升,其产品溢价能力仍可维持3-5倍于普通工业品的利润率。


2. 工业4.0的转化效能

德国制造业数字化投入强度达3.2%(GDP占比),建成340个灯塔工厂。博世集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7%,这种深度数字化转型构成护城河。


3. 供应链的区域重构

大众汽车将电池供应链本土化率从2021年18%提升至2023年45%,通过波兰电解液工厂、西班牙锂矿投资构建欧盟内部循环,降低地缘风险依赖。


二、能源转型的挑战与突破

1. 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速度

2023年风光发电占比达46%,较2021年提升14个百分点。西门子能源的海上风电安装船效率提升至每天5.2MW,较2019年提升180%。


2. 氢能经济的战略布局

政府投入90亿欧元建设氢能网络,北威州已建成欧洲最大电解槽(100MW),目标2030年绿氢满足70%化工行业需求,这种能源结构升级将重塑产业竞争力。


3. 能效提升的技术储备

巴斯夫新型催化工艺使乙烯生产能耗降低28%,蒂森克虏伯碳捕获技术实现95%的工业排放回收,这类创新正在重构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模型。


三、人口结构的代偿机制

1. 移民政策的精准调整

技术移民快速通道将审批时间压缩至3周,2023年引进27万技能型移民,有效缓解制造业14%的岗位缺口。


2. 自动化替代的加速度

库卡机器人年装机量突破5.2万台,汽车行业焊接自动化率已达93%,这种替代弹性缓冲了适龄劳动力年均0.8%的递减率。


3. 终身学习的制度创新

双元制教育向成人教育延伸,戴姆勒"技能重塑计划"使45岁以上员工转型数字化岗位的成功率达78%,大幅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率。


四、地缘经济的再平衡能力

1. 近岸外包的收益获取

大众在西班牙投资100亿欧元建设电动车产业集群,通过欧盟内部产业转移获取15%的成本优势,同时规避全球供应链风险。


2. 技术标准的全球输出

德国主导制定的工业4.0参考架构已被43个国家采用,VDA汽车标准在华市场份额保持62%,这种软实力持续创造制度性收益。


3. 欧盟内部市场的纵深优势

单一市场为德国企业提供4.5亿消费者基础,欧盟复苏基金已向德企发放380亿欧元绿色转型补贴,这种区域整合红利仍在释放。


五、风险因素的边际影响

1. 债务规模的相对可控性

政府债务率69%(2023年),显著低于美(123%)、日(264%)水平,财政空间仍存余量应对周期性危机。


2. 创新投入的持续强度

研发支出占GDP3.1%,居全球第五。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量子计算专利储备量仅次于美国,这种知识积累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3. 制度弹性的历史验证

两德统一后东部地区人均GDP从1991年西部的43%提升至2023年85%,证明其制度体系具备较强的区域平衡能力。


结语:发达经济体的进化而非退化

德国可能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内部的位次调整(如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降至第五),而非滑向发展中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2.6%)仍高于美国(11%)、英国(9%),单位能耗工业产值是印度的7倍,这种经济质量构成发展阶段的天然屏障。正如日本失去"第二经济体"地位但仍是高端制造强国,德国的演化路径更可能是经济结构的深度重塑,而非发展层级的降维。真正的风险在于能否在2035年前完成从碳基工业文明向硅基数字文明的跨越,这将是决定其全球经济地位的关键跃迁。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6樓 發表于:2025-9-19 19:25

金黄色:


虽然德国和日本的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将这两个国家的未来完全与汽车产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可能过于简化。两国都拥有多元化的经济体,而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具有竞争力。

首先,德国不仅仅依赖汽车产业。它还拥有一系列强大的产业,如机械制造、化工、能源和环保技术等。此外,德国在创新和科技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因此,尽管电动汽车可能对传统燃油车产生影响,但德国有能力适应变革并继续保持竞争力。

其次,德国汽车制造商如宝马、奔驰和大众等已经开始积极投资电动汽车领域,以适应市场变化。这些公司在电动汽车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可能有助于确保德国在未来汽车市场中的地位。

至于欧洲经济不景气、欧元贬值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确实给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带来了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会沦为发展中国家。

首先,欧洲经济不景气和欧元贬值可能会对德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德国经济仍然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生产率。此外,德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问题,例如通过结构改革、提高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等。

其次,人口老龄化确实是德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通过引进移民、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改革养老金制度等政策,德国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德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创新、技术进步和教育投资来保持竞争力。

总之,尽管德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其多元化的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和政府政策的调整使其不太可能沦为发展中国家。德国将继续努力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保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197樓 發表于:2025-9-19 19:25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61 回複數:196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9-19 19:25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