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92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794 191
(轉載知乎)我国博士后已超 40 万人,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1樓 發表于:2025-5-4 19:24

说明很多人没有认清自己,也说明确实在中国对于某些专家学者,这方面供大于求了。

我去年在凸凹拿了这辈子第二个硕士学位。

虽然两个都是水硕,但好歹也是硕士。父系母系两边的姑姑伯伯,舅舅姨妈几乎都是教育行业背景,也不算丢人,我觉得这辈子学历基本就这样。

记得前几年有位深圳大学的长辈建议我回国读博,说人生的眼界和发展都会有所不同。

我果断的拒绝。

开玩笑,我知道自己是啥料。从小拼命读书也就是个中上,高中都只能进民办,好在大学读艺术类,要不然连个本科都考不上。对于科研更是没啥兴趣,就这你让我读博,读完估计我孙子都有了。



作者:fenrirsd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1589340049950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2樓 發表于:2025-5-4 19:25

数量不代表质量。以我接触过的人来看。值得尊敬的学者肯定是有的。但是能力素质、平平的也为数不少。这些年我接触过人里面,品最差的俩人都是中科院背景。其中一个还是博士或者硕士生导师。

看看今年春节烧炭自杀那个女硕士、这两天最火的北京理工大学宫某的那事儿、还有前几个月特火的女博士生和导师那个事儿。

一件事情暴露出来,后面可能就还有几件甚至是几十件没暴露的事情。

现在学术的圈儿,要是不好好整顿整顿。我还真不敢吧学术跟素质、能力、尤其和人品往一块儿扯。



作者:北天道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6515805237457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3樓 發表于:2025-5-4 19:26

大黄猫:


嗯,这个博士后数量确实非常多,不过除华五等学校以外,一般学校的博后没那么多。就算有很多时候也是大组的学生留组做博士后,而且往往是以xx师资博士后,x英博士后这样带title的博士后为主要组成,普通组你就别指望啦。

大组的活很多时候是高年级博士和博士后来干的,所以他们压力非很大,各种焦虑失眠。。。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4樓 發表于:2025-5-4 19:26

fogzhou:


我一个高中同学,大专都没有考上,复读两年后,走了一个中专,N年后,我家孩子都上高中了,他说他开始读博了,当时我是懵的,读博门槛这么低吗?弱智的一匹都可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5樓 發表于:2025-5-4 19:27


镁铝荷静:


博士后流动站与地区分布数据表

只能说太卷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同学,当时选择读博就是因为就业形式不太好,估计以后会越来越多人读博,甚至到博士后。博士后阶段作为博士毕业后的科研深化期,对职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既可能提升竞争力,也可能带来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以下从优势、挑战、行业差异及决策建议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积极影响: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国内高校普遍要求博士后经历作为教职申请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双一流

”高校),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基金项目直接影响职称评定。如果你有海外博士后经历,提升回国后可申请“青年千人”等人才计划。而在生物医药、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倾向招聘博士后从事核心技术攻关(如华为“天才少年

”计划、药明康德研究院

)。并且博士后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经验,可证明其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此外,通过导师、学术会议等建立行业联系,部分博士后借此进入企业顾问、科技创业等非传统路径。

二、潜在挑战:职业风险与机会成本

学术路径的“内卷”压力依然存在。很多高校实施非升即走制度

,普遍实行“3+3”预聘制,博士后出站后仍需面临6年内晋升副教授的压力,淘汰率超50%(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尤为严峻)。35岁以上的博士后在申请青年基金、人才计划时面临年龄限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要求男性≤35岁,女性≤40岁)。长期专注基础研究的博士后可能缺乏企业对工程化、商业化思维的重视(如企业更关注产品落地而非顶刊论文)。而部分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硕士生起薪可能高于博士后(例如AI算法岗硕士年薪可达40万,而博士后年薪约25万)。

博士后岗位通常为2-3年,多次更换站点可能导致简历“碎片化”,企业HR可能质疑职业稳定性。

30-35岁正值成家育儿阶段,博士后相对低收入和不确定性可能加剧生活压力。

行业差异:博士后价值核心点

行业领域与博士后工资水平对比表关键说明

薪资差异因素

地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薪资比二三线城市高20%-50%。
单位性质:企业博士后普遍薪资更高,但稳定性低于高校;部分高校提供住房补贴或编制。
个人成果: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或手握专利者,薪资可上浮30%-100%。
企业博士后高薪领域

芯片设计:华为海思资深博士后年薪可达70万元(含股权激励);
AI算法:大厂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年薪常超50万元,部分匹配员工股票;
生物医药:药企研发岗博士后享受项目奖金,成果转化后提成丰厚。
高校博士后隐性福利

职称通道:出站后留校可直接评副高职称(如中山大学“预聘-长聘”制

);
子女教育:部分高校附属学校优先录取教职工子女;
科研自主权:独立申请基金、组建团队(企业更侧重项目协作)。三、决策建议:是否做博士后?

1.需要明确职业目标

若坚定走学术道路,优先选择顶尖实验室/导师(论文产出率高、合作资源丰富);

若倾向产业界,选择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如腾讯AI Lab、之江实验室),直接积累行业经验。

2.评估“性价比”

计算时间成本:2-3年博士后能否带来职称晋升、薪资涨幅等实质回报?

对比直接就业选项:例如,博士毕业进入大厂算法岗年薪可能比博士后出站后更高。

3.利用政策红利

申请地方人才计划:如上海“超级博士后”计划提供额外15万元/年资助;

关注产业导向站点:部分地方政府联合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提供留用通道。

四、趋势展望

学术门槛持续升高:高校教职可能进一步要求“海外博士后+顶刊”组合;

企业博士后扩张:预计到2025年,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将占全国总数40%以上;

柔性就业兴起:部分博士后选择自由职业(科技咨询、科普创作),依托专业背景实现灵活就业。

博士后经历是一把“双刃剑”,适合那些志在学术、需积累硬核成果者,目标行业明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6樓 發表于:2025-5-4 19:27

老疙瘩汤:


40万博士暂时找不到工作。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7樓 發表于:2025-5-4 19:28

柠檬薄荷:


博士后算学位还是工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8樓 發表于:2025-5-4 19:28

作者:King在重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7703104948159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40年间,共设立了880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超过40万人。2024年当年招收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2万人。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从中美对比入手,一探究竟。

一、中美博士后数量对比:差距仍大,但趋势向好

40万是什么概念?以美国为参照,美国在1979–2024年间已累计招收博士后超过200万人(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如果再往前追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从绝对值来看,中国博士后总量远不及美国。

不过看趋势更有意义。过去15年,美国博士后人数一直稳定在每年6万多人左右。而中国博士后招收人数近几年增长迅速,2024年首次突破4.2万人,逼近美国水平。照此趋势发展,中国的年新增博士后人数在不久将来很可能超过美国。此外,美国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博士后数量已经有下降的趋势,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忧虑(参考:Declining postdoc numbers threaten the future of US life science)。

当然,这只是数量的统计对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博士后制度在功能定位、管理机制、职业通道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制度差异:从“科研培训”到“科研岗位”

美国博士后制度具有高度的自由与灵活性。PI

(课题负责人)只要有科研项目、需要人手,就可以设立博士后岗位。博士后作为科研雇员,由机构人事部门直接管理,合同期满可随时离岗。这种机制更像是一种“科研就业”,不需要国家统一备案,进入和退出流程都较简便。

职业路径也更具多样性。虽然只有少数博士后能留在高校获得tenure-track职位

,但不少人进入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领域,也能获得体面收入和发展空间。近年来美国高校也在尝试改善博士后待遇、设立中级科研岗位(如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Staff Scientist

),以延长人才链条、稳定科研劳动力市场。

中国博士后制度则更集中、规范。通过“流动站”和“工作站”统一备案管理,博士后更像是“延续型博士生”——既有培训性质,又带有就业属性。国内一些博士后待遇甚至高于副教授,体现了国家层面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视与投入。

不过,也有不少博士后反馈:科研自由度有限、发展路径单一、转正难度大、稳定性不足,这些问题也制约着制度的进一步优化。

三、背后的深层结构:人才的结构性紧张与职业路径危机

无论中美,博士后制度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科研金字塔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而“科研劳动力”却在持续扩张。

这反映了知识经济

时代的一种结构性矛盾:中国在追求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急需海量高端科研人才;但现实中能转正、拿到教职的岗位却极其有限。于是博士后成为一种“延长赛”,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卡在这个阶段进退两难。

美国博士后群体虽然面临类似困境,但因制度更成熟,博士后更清楚这是“临时岗位”,因此也更容易在学术与非学术之间自由流动。而国内的博士后则往往寄望太高,在经济下行、教职紧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拥挤”。

四、重新思考“学术职业”的社会定位

我认为今天我们需要对学术职业,尤其是教职,进行“祛魅”。教职从来不是唯一的“理想归宿”,博士后也不必执念于留校转正。创新的方式有很多,知识价值也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体现。

对博士群体而言,重要的不仅是科研能力,更是理解时代需求、发现市场空白、重塑个人价值路径的能力。建议大家拥抱更开放的职业想象力:从科研走向产业、创业、产品经理、咨询、数据分析等新领域,把高学历转化为高价值,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总结

40万的博士后,还远远不是终点。它反映了我国科研人力的快速积累,也揭示了知识社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中美制度各有利弊,关键是我们要建立起一套更合理、更多元、更具发展性的科研职业生态。如此,博士后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储备科研主力军”的作用,而不是沦为“无限延期的预备役”。但是作为个体,寻求更多元化的价值创造和职业路径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资料:

(1)https://ncses.nsf.gov/surveys/graduate-students-postdoctorates-s-e/2023

(2)Gromova A, Grieco SF. Declining postdoc numbers threaten the future of US life science. Nature. 2024 Apr;628(8007):268. doi: 10.1038/d41586-024-01038-z. PMID: 38594399.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69樓 發表于:2025-5-4 19:29

不惑:


这一数据,不代表我国博士生过多,继续扩招是有原因的。

实际上,我国的博士生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生仅仅占约0.8%;而美国高等教育中,博士生占比约为6%。

每百万人口中,我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仅有600多人(2021年),而美国早已经超过1万人。

博士显得过剩,是因为我国博士的市场化度不够衍生出的结构性问题。

博士生在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上过于集中在高校教师的方向上,导致「僧多粥少」。

北大核心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的一份研究对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博士生在高等院校就业的比例高达45.55%,位居其次的为医疗卫生单位(占比16.96%)和科研设计单位

(占比硕士博士大扩招)。

而在美国,2002年,美国有52%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3%。

同期美国博士生在工商企业就职的比例则翻了一番,从2002年的24%上升到2022年的48%。

由此可见,我国在博士的培养中,不但要继续扩充总量,同时更需在方向上进行结构性调整。

紧贴社会的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培养,让博士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发展进步的每一个角落,才能充分发挥博士在推进社会进阶的主导和支撑作用!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0樓 發表于:2025-5-4 19:29

Sc啊:


搞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博后成了找不到工作博士毕业生的代名词了。

以前培养的博士少,许多普通专科/本科,以及部分92学校为了学位点、升本会招一些博士,乃至硕士。这些人到现在还有多少是搞科研的?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教学岗了?

去各个名校的主页看看,五六十岁还在继续科研的理工科教授有几个没做过博后?欧美名校更是这样!

现在博士培养人数变多了,中国的科研水平也在提高,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博士后人数增加很正常。

现在中国高校博后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为了排名给博后画大饼,然后不兑现。但科研实际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事情,导致大把不适合科研的博士毕业生浪费了大量时间。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1樓 發表于:2025-5-4 19:30

不惑而惑在瑞士:


博士后的待遇越来越高?!

博士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堪忧?!

越来越向国际看齐?!

事实呢?

国内博士后,有点像老师、又不太像老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被太多消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2樓 發表于:2025-5-4 19:30
作者:ZF CONNO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1132858343024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整体看看我们这几十年的变化情况吧。

一、近40年我国各阶段受教育比例变化及趋势

1.高中阶段教育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显著提升,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85%提高到2023年的91.8%。

202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2605万人,较2012年增长5.59%,中等职业教育占比提升至41%。

趋势特点:

区域均衡化:中西部地区毛入学率提升幅度最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质量提升:生均教学设备投入增长1.34倍,信息化覆盖率超95%。

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变化(1982-2018年)​

2.本科教育

规模扩张: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跃升至2023年的60.2%,实现从精英教育到普及化的跨越。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约400万人,占同龄人口的45%。

结构变化:

学历贬值:本科学历从稀缺资源变为“标配”,2020年本科毕业生达874万人,就业率降至55.5%。

专业调整:理工科占比提升,文科招生规模收缩。

3.研究生教育

招生规模:

硕士研究生招生从2000年的39.2万人增至2024年的135.7万人,年均增长率8.5%;博士招生从1.55万(1978年)增至15.33万(2023年)。

竞争加剧:

考研报录比从2010年的33.7%降至2023年的24.2%,部分热门专业(如教育学、法学)报录比超10:1。

4.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

博士培养:

博士招生人数从2004年的7.44万增至2023年的15.33万,年均增速5.8%。2023年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占全球总量的25%。

博士后发展:

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超40万人,2024年新增4.2万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总数达8800个,覆盖106个一级学科。

图表概览(代表性数据)

各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变化(1978-2023年)​

各阶段教育性别比例(2018年)​

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工作站现状

1.数量与分布

总量:全国共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62个、工作站4971个,合计8833个。

区域分布:

集中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占65%,如浙江大学(59个)、北京大学(56个)、清华大学(53个)。

中西部增长:四川、重庆等通过政策倾斜,站点数量年均增速超10%。

2.专业方向

学科覆盖:

工学主导:占比68%,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

交叉学科:生物医药、量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方向站点占比提升至15%。

产业结合:

70%工作站设于企业(如华为、比亚迪),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

3.在站博士后分布

人数规模:2024年在站博士后约4.2万人,东部地区占比70%。

质量特征:

学术产出:年均发表SCI论文3万篇,专利转化率超30%。

人才转化:84%出站博士后留华发展,其中41%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2024年全国博士后站点数量分布(部分高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门类分布​

三、趋势分析与问题说明

1.教育普及与结构优化

成就:教育体系从“精英化”转向“普及化”,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14年(1985年)增至10.88年(2022年),性别差异基本消除。

挑战:学历贬值加剧,本科就业率下降至55.5%,需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

2.科研能力提升与区域失衡

科研投入:博士后制度成为国家战略人才“蓄水池”,但优质资源仍集中于东部,中西部站点仅占35%。

创新瓶颈:基础研究占比不足30%,需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突破关键领域。

3.社会需求与政策导向

政策驱动:研究生扩招(年均增速4.25%)与博士后站点建设(五年增30%)体现国家创新战略。

社会压力:考研考公热潮反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4.结论

我国教育体系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进一步优化结构、平衡区域发展,并通过政策引导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

博士后制度作为“人才孵化器”,需强化质量导向,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培育。

参考链接:

1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

2 第十届统计开放日

3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理论-人民网

4 王安顺:共享发展的70年历程与未来走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5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93650009712624131/

6 我国十大博士后站点_科研_学科_领域

7 2024中国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排名:浙大第一,吉大武大进前10!_科研_高校_创新

9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4318404804870706/?log_from=3a9fe36598765_1734244844976

11 国内博士后站点的主要集中地分析_科研_人才_创新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3樓 發表于:2025-5-4 19:31

123lxq:


很矛盾的一点是现在985教职都不认境内博后。自己学校不认自己的博后,那这个博后不是很尴尬。能留985博后的人的实力百分百能申留学博后,那留在境内干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4樓 發表于:2025-5-4 19:31

火眼金睛SD:


什么都不说明,如果说硬要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是一种经历。博士后能代表水平?能代表你的能力?能表明你的为人处事?能代表你的道德水准?……一切都说明不了什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出水才能见两腿泥,滥竽充数、东郭先生的不就一目了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6樓 發表于:2025-5-4 19:32

森之大悟:


别的学科不敢评价。就医学而言,各大医院博士后人数暴涨很大程度反应了医疗就业困难和博士求职者基本失去议价权的现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7樓 發表于:2025-5-4 19:33

作者:春暖花开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69980356465765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咱们的博士后都超40万了!上周看到这消息,我正和师兄在实验室啃煎饼果子。师兄突然冒出一句:"你说这里面有多少人正在改行送外卖?" 这话虽扎心,却道破了数字背后的复杂性——这40万大军既是科研崛起的里程碑,也是人才迷途的警示灯。

一、政策砸钱VS现实打脸:我在企业博后站的见闻

"国家真是下血本了!" 过去8年,博士后专项经费翻了三倍,去年直接飙到45亿。这增速比我导师的血压升得还快!但钱花得值吗?去年参与某电池大厂的博后站评估,真是开了眼界:



突击队模式:企业砸钱让博后团队3年把能量密度提到27%,结果项目一结束,15个博士后就留了2个。负责人私下吐槽:"花小钱办大事嘛,反正他们出站还能算政绩。"
高校PUA套路:闺蜜上个月面某985教职,对方直接说:"先做师资博后吧,非升即走但留任率35%呢!" 好家伙,比美团骑手转正概率还高点?

数据反差:
别看国内博后转教职比例(35%)比美国(18%)高,但某985的淘汰率高达41%!我导常说:"现在博后就是学术临时工,用完就丢。"上次见师弟改简历转行产品经理,导师痛心疾首的样子,像极了被渣男欺骗的纯情少女。

二、结构畸形:我在材料实验室的魔幻现实

学科失衡有多离谱?举个亲身经历:去年评审某省重点实验室,材料学博后人均4.2篇SCI,结果产业转化率才7%!有个做钙钛矿电池的老哥哭诉:"企业要我解决每瓦成本降3毛,可考核只要《Nature》子刊啊!"

地域失衡更魔幻:



深圳给博后18万/年补贴,甘肃才5万。我西北大学的师弟自嘲:"我们那的博后补贴,还不够深圳房东涨次房租。"
北京某高校招博后时直言:"我们有冷冻电镜,西部有吗?"这话气得我兰州同学当场摔了简历。

德国经验打脸:人家马普所强制20%岗位在欠发达地区,咱们呢?上次去西部某省,看到崭新的博后公寓空置三年——没设备没团队,谁敢来?

三、量产的尴尬:2300万买来的教训

参观某半导体企业时,负责人指着37项专利苦笑:"砸了2300万建站,就1项用在产线上。" ✨博后们的设计倒是够前沿,可产线大姐头一句话怼死人:"你这纳米级精度,我们车间灰尘都比它大!"

国际对比扎心:



德国弗朗霍夫协会专利转化率42%,咱们才15%。所长老王说:"人家博后要下车间三个月,咱们的恨不得住在arXiv上。"
日本理研所五年不考核出过诺奖,咱们83%站点搞年度考核。难怪师兄说:"在国内做博后就像参加极限挑战,既要顶刊流水线,又要防秃头危机。"

四、突围之路:三个血泪建议

1. 别再撒胡椒面了!



人工智能博后才占5%,美国都12%了!建议新兴领域补贴翻倍,就像当年特供粮票。
强制企业配套资金,别总想白嫖国家经费。上次某车企申报时说"最多出20%",气得评审拍桌子:"你当这是砍一刀?"

2. 考核能不能看疗效?



1项转化专利顶2篇SCI,这算法某机床厂试过——结果专利质量反而超过高校!
引进国际盲审,治治"水刊"依赖症。上次看到某博后简历写着8篇SCI,仔细一看全是MDPI的,评审专家脸都绿了。

3. 东西部要玩真的



东部高校带西部联培?某校长当场跳脚:"我们设备多贵你知道吗!" 建议国家直接配设备运输专列。
成果共享机制可以学浙江"飞地经济",比如甘肃企业用深圳成果,直接抵税。上次给两地牵线,结果深圳要收"知识转让费",气得甘肃领导直骂街。

每次看到40万这个数字,我都想替钱老再问一次:为什么我们培养了全球最多的工科博后,光刻机还得看ASML脸色?或许答案就在那次企业调研里——当我问"最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时,车间老师傅说:"能看懂图纸又会拧螺丝的。" 这朴素的诉求,不正是破解人才困局的钥匙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8樓 發表于:2025-5-4 19:33

夏橙lovexi:


加快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什么时候超过百万,估计国家全面的科技水平和实力就远远超过美国了。

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79樓 發表于:2025-5-4 19:33

胡说柏道:


到目前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籍大陆科学家屠呦呦,既不是博士,也不是两院院士。这个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0樓 發表于:2025-5-4 19:34

在一起:


数据显示知识水凭提高,有利现代科技文明快速发展,携手凝聚共同前进力量,创造未来美好需代代人延续!

创造发展空间需脑力工作者,接触过几位博士/项士印象都还行,授高等教育和单纯学习环境孩子,给人值得信任感觉;谈话轻松平易近人!

教育阶段重点关键,所学会影响一辈子多方面,终生坚持学习人,随时散发生命创造力量!

祝你生活愉快,家庭幸福,事业成功!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1樓 發表于:2025-5-4 19:34

知乎用户NB1754:


所有的学历教育都是脱产读的,就在职读了一个博士后。现在看来,这个岗位也得脱产弄了。一般博士毕业后,再折磨几年实打实的博士后,简直是把人往死路逼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2樓 發表于:2025-5-4 19:34

北海第三贱客:


说明每年至少能多出120万个科研创新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3樓 發表于:2025-5-4 19:35

蠕动的蜗牛:


我是17年9月到一家央企做的博士后,编号是19****,也就是国内第19万多位博士后,此时距离博士后制度设立差不多32年,在接下来大概8年里增加了超过20万位博士后。

人才红利呀!

有些人成为红利,有些人享受红利!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4樓 發表于:2025-5-4 19:36

小白杨:


说明了严重的学历内卷,严重的学历通货膨胀。

即便读到博士后,也不过是40万人之一,也难说是否可以找到好工作。

所以坚决不能支持生二胎乃至三胎,人越多,想要出头就越难。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5樓 發表于:2025-5-4 19:38

RuinLight:


比人家小国一国人都多 加上博士硕士 有没有一个亿?老外都是高中生 中国人都是硕士往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6樓 發表于:2025-5-4 19:38

只能说明,普通人,

稍微有点智商就可以读完本硕博

据我了解,很多课题组仍然需要大量博后

有些专业这两年受美国影响,业务巨大

看数字40w很多

但因为国内方向太多,卡脖子的方向也巨多

40w真不够用。。。。。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就是高素质的,掌握核心科技的大佬,还是太少了

40w个人里面其实能找出来独当一面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仍然只是大号的硕士生(很多博士也是大号的硕士生,包括我)

所以当下再创新高没有用,目测未来至少十年左右,连续再创新高才行

另外,博后只是工作,卷是常态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靠稀缺性,信息差来标榜自己的身份了

其实与新质生产力的转型一致,

靠搬砖,靠代工是没有前途的

脚踏实地的接受现实,冷静的面对困难,才是正道

没办法。。。。



作者:黑龙江瓜子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69993260367588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7樓 發表于:2025-5-4 19:43


蓝色空间:


请称之为科研大厦的农民工。

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临时工。干最多活,钱不算多。有时候不通过考核还拿不到钱。

工程结束了,你就没饭吃了,还得去找下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8樓 發表于:2025-5-4 19:43

物亦游:


说明科研市场已经饱和了...各行各业都在卷,全是牛马!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89樓 發表于:2025-5-4 19:44

温W666:


说明″分数线提高”及其副作用扩散到了博士后群体,这是以竞争为导向的必然结果。教育制度垄断了大多数人的发展规划,它的每个枝条都会逐渐冗余。相应的人才利用渠道更新升级了才是好事,否则大学生已经非常多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90樓 發表于:2025-5-4 19:44

Kinglymind:


我不知道40万这个数字怎么得出的,2023年年底出站的博后,编号才不到31万。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突破40万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經理 二十四級
91樓 發表于:2025-5-4 19:45

当艾已成往事:


我是学医的,老家四川的。据我观察,影响就是现在博士都下沉到地级市跟硕士抢饭碗了,占了硕士的坑。逼迫部分硕士到县城找工作了。现在省会的大医院编制要求提高到副高

或者博后出站。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794 回複數:191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8-12 23:08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