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发了192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1795 191
(轉載知乎)我国博士后已超 40 万人,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1楼 发表于:2025-5-4 17:25

何济世:


国家和家庭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培养高级人才,但就业方面并没有跟上。

博士毕业直接进入业界就业最好,或者成果不错准备入职研究机构进一步科研。我认为博士后应该是一种从博士到导师的过渡阶段——一方面脱离原来课题组和课题,在此对科研能力进行考察和验证,另一方面是参与课题组管理、负责设备搭建等PI该干的活。当然,博士后制度对学科交流和学科交叉也很有好处。

但不应该有这么多的人进入博士后阶段,去年毕业的12.58万人中超过三分之一去读博后,可想而知其中能入职研究机构的不足十分之一,大部分都是刷新一下履历或者边做博后边找工作的状态,别看某些公众号什么几十万招聘博后,这些博后的议价能力并不高,更有甚者还有学术缅北的大坑。

因为业界合适岗位不多,企业对博士的要求水涨船高,需要做一两站博士后,甚至地方政府都出了优惠政策,许多博士也只好选择先做博后。

总体一个情况,就是我国的产业利润还不够大,升级需求还不够迫切,现代化规模还不够广,所以博士就业还不够理想。

我想我们应该逐渐汰旧换新,让所有产业逐步进入现代化。比如医药产业,如果清理传统医学(不只中医,还有传统老苗医、蒙医、藏医、壮医、维医乃至老德医、印医等等)的领域,让那些大赚特赚的医药企业开展现代医药研究,一定可以吸收大量的生物、医学就业。

许多行业标准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把那些靠压低工人工资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血汗工厂清除出去,促进行业发展。比如我们的建筑业是不是可以提高建材如钢筋、水泥之类的标准以提高抗震等级?汽车的结构钢是不是要提出更高标准,减少撞烂的概率?

最后就是要给工业生产留够利润。让劳动要素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而不是资本要素占据大头,少数人吃的满脑肥肠而让社会的消费力不足以支撑内循环。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2楼 发表于:2025-5-4 17:28

lee淅沥:


人多就是这样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3楼 发表于:2025-5-4 17:29

作者:洛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269294812177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360万博士

中国160万博士,

有些博士毕业以后说博士太多了,只是因为他想凭着一顶博士帽子拿好处。现在出来竞争的多了,他不愿意了。

2000年以来的大扩招,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工程师群体。这也是近20来年我国飞速发展的原因。

而有些个体说的“硕士满地走,本科不如狗” ,只是他们想单单凭借自己的文凭来获得好处的机会丧失了。

我之前在国内带过一个工程师团队,不乏 985, 211,以及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都非常的优秀,和灯塔这边的工程师比较也毫不逊色,之所以看起来没有这么高大上,恰恰是因为,我们上一代的欠的账太多了,美国上一代工程师留给下一代的是 5代机,航母,因特尔,AMD,高通,ADI,微软,谷歌,等一堆科技公司,而我们上一代工程师留给我们的是啥呢?丰富的精神财富,但是物质基础基本为0。

所以老一辈砥砺前行,而我们这代人,甚至下一代人更加需要更多的知识结构丰富的高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推着科技往前走,直到别人都追不上才好。所有才有六代机,人工智能,无人机,055,福建舰。

中国的博士160万不够,1600万才好。


仔细说说我们的工程师有多优秀(我说的是整个群体,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1,主观能动性强,主动学习,而且相互交流提高

2,对项目负责认真,工作容易落实,(也带过印度的队伍,吹起来嗷嗷nb,落实就是别人不配合,所以做不完,全部是别人的责任)

3,项目进度可控,每一步都清晰,这一点和灯塔这边很像。

4,不吹牛,说干到80分,就给你干到85分,(灯塔这边差不多是说90分,给你干到85),三哥就不同了,说干到100,最后得了50分就不错了,剩下50分主要是别人不配合。都是别人的责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4楼 发表于:2025-5-4 17:30
作者:Urvi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2459117022998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的,我2001年做博士后的时候,全国只招了3264人,截至2001年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仅仅17864人,这24年增长了21倍多。

不过这里需要做一下区别,我估计这四十万博士后里面有三分之一,至少四分之一是在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博士后工作站必须和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才能招收博士后。我自己除了在本流动站招博士后以外,还指导过几位企事业单位工作站的博士后,他们的工作站和我们学校的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合作。这些博士后出站后留在工作站所在单位的机会要高很多。

2024年全国招4.2万博士后,大约占当年博士毕业生的三分之一。但也不能简单这样算,因为历年博士毕业生,一般毕业两三年内也是可以做博士后的,另外这里还有国外回国的博士毕业生。

我认为博士后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它给了博士后和设站单位两三年相互考察的机会,如果能留下来,工作和薪酬的匹配度更高。

当然,如今的博士后在一些单位多少被异化了。我们当年做博士后,在高校很多出站后都能够被留下来,即使没有留下来,到其它高校或机构求职也很有竞争力。我博士后出站是和我的博后导师一起从一所华五到另一所华五——我导师被挖,我也跟着去了,不然也留下了。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博士毕业要不要做博士后,自己要想清楚。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有快做出成果的,两年内能发表TOP论文的,那就可以做。毕竟博士后的工资现在每年有二十多万到三十多万,这还不是说的超博,也不是企业的工作站博士后,那些更高,有些有四五十万。这样的话,到流动站工作两年,工资也不低,还算工龄,成果出来了再去找工作更有竞争力,何乐而不为呢?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5楼 发表于:2025-5-4 17:31

作者:芝士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3803575073784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得往前整啊,不能老在后边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6楼 发表于:2025-5-4 17:40

李乾元:


博士后是临时工啊,博士后变多说明博士的生存境遇在极速恶化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7楼 发表于:2025-5-4 18:59

别人我不知道,我做博后有一大原因是为了转行,在天坑中浸淫了十年,终于捱到脱坑的一天了。


虽然博后收入也不怎么高,东西也得重新学,但是凭借着读博的积蓄,还有读博过程中爱瞎折腾的劲,还是有信心能学成的。


换到6年前,可能会犹豫要不要做博后,但是如今信念是坚定的,一是铁了心地转行并且遇上了非常match的机会,二是从收集的信息来看,无论去普通本科还是92哪个平台,从建组经验积攒成果还是抱大腿的角度考虑,打算走教职这条路,越来越是一个必要因素,既然打算走这条路了,不如一步到位,省得以后再想出来折腾就麻烦了。


然后这个40万的博后,数据也是有水分的,因为国家给补贴,有很多企业博后,实际做的工作和公司没什么两样。



作者:Joy Ch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2435934139977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8楼 发表于:2025-5-4 19:01

别人我不知道,我做博后有一大原因是为了转行,在天坑中浸淫了十年,终于捱到脱坑的一天了。


虽然博后收入也不怎么高,东西也得重新学,但是凭借着读博的积蓄,还有读博过程中爱瞎折腾的劲,还是有信心能学成的。


换到6年前,可能会犹豫要不要做博后,但是如今信念是坚定的,一是铁了心地转行并且遇上了非常match的机会,二是从收集的信息来看,无论去普通本科还是92哪个平台,从建组经验积攒成果还是抱大腿的角度考虑,打算走教职这条路,越来越是一个必要因素,既然打算走这条路了,不如一步到位,省得以后再想出来折腾就麻烦了。


然后这个40万的博后,数据也是有水分的,因为国家给补贴,有很多企业博后,实际做的工作和公司没什么两样。



作者:Joy Ch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2435934139977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9楼 发表于:2025-5-4 19:01

落尘:


说明街道办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0楼 发表于:2025-5-4 19:06

唐拾遗:


我不说话,我就默默抛出三张图,大家自己琢磨。

博士又如何?

抵不上人家出生在罗马,有大把贵,红,权等字头的资源挥霍,随便保持一个行业,都能爆赚。

这年头,有钱才是真实的,有权才是王道。

谁是镰刀?谁是韭菜?

心里没数吗?

没托生到有利跑道怎么办?

没看到有眼力介的,已经颠儿颠儿去给权,贵鞍前马后呗,能给大佬当工具人更是造化。

别的不说,大户人家的保姆,至少还能混个衣着体面肚子饱。

世道就是这么魔幻,不是你拿着文凭就能趟明白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1楼 发表于:2025-5-4 19:07

定过番鸭:


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

有个师姐,博四毕业,没有合适的单位,高不成低不就,导师让她去隔壁学院搞个博后。

出站后,留珠三角没有好机会,好不容易才找到安徽的一家高校引进过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2楼 发表于:2025-5-4 19:07

目前博士后的待遇已经提高很多了,TJ博士后学校三十万+学院十万+人才项目十五万年薪已经有税前五十五万,加上点实验室给的配套大约六十万年薪,考虑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没法跟大厂比。但是胜在工作轻松,早九晚五回家撸猫不香吗?大厂多的二三十万到手扣税其实多不了多少,但是工作强度不是一般的高,要用命换啊。。。



作者:小行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670051038177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3楼 发表于:2025-5-4 19:07

卢恩:


说明有120万个创新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4楼 发表于:2025-5-4 19:14

周圣和:


说明得有39万在知乎,100万在抖音,500万在小红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5楼 发表于:2025-5-4 19:14

zzzzxxxxx:


我所在学院,疫情后博后率十之八九,毫不夸张。因为找不到工作。之前博后出来可以直接落户北京,这样就不用考虑编制户口问题了,可以去当编外人员,今年起博后落户也要排队看成果了,该咋办呢?

不知道其他学校其他专业咋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6楼 发表于:2025-5-4 19:15

上海信贷沪金教授:


今天刷到两条,1.博士后人数突破新高。2.某地科研成果转换率为0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7楼 发表于:2025-5-4 19:15

湘南海鸥:


挺好的,博士后正是年轻力壮,高产出的阶段,博士后才是科研最缺的,顶层人才不需要这么多的,需要的是干活打工的。这是要把科研卷出新高度,未来中国科技会有大进步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8楼 发表于:2025-5-4 19:15

难得糊涂:


当然是说明我国人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增长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9楼 发表于:2025-5-4 19:16

知乎用户8crops:


说明越来越多的博士在毕业后,难以找到比博后更合意的工作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0楼 发表于:2025-5-4 19:16

灵火:


我们这代人从高考扩招开始,后面到哪个阶段,哪个阶段就通货膨胀。现在已经卷到评正高职称贬值的阶段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1楼 发表于:2025-5-4 19:20

jojo:


说明学历贬值,内卷加剧,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升华已经走上了平台期。

我简单讲讲国内博士毕业后的博后选择始末:

1、出国做博后:一部分人是为了镀金增加国外经历并进入大组发表高分文章(众所周知,同样的文章,国外比国内容易发个好几百倍吧),而后海优引进回国(海优可比国内优青容易多了),这是路线上的完美规划。注意的是现在全世界经济不景气,没有大佬背书or自带经费,国外博后岗位肉眼可见地难找了。

2、国内做博后:这个比较复杂,得分类看待:

一、留在原组做博后:大概率和老板处的还行。或者还有课题没结束准备憋个大的。好处是人员环境熟悉,大概率平台不差,出文章更方便快捷。坏处是容易故步自封,好平台的话非嫡系很难留下。

二、去差一点的平台做博后:大概率是为了钱(有被忽悠的风险,譬如工资考核通过才能补全然而考核是国自然,譬如公积金只按照最低交,再譬如去医院做博后说好一篇文章能出站后来发现还要满足流动站也就是高校的要求等等),出文章速度可能会下降,文章档次也可能下降,如果留不下来的话,以现在的形式,再就业可能比较麻烦。不过有些医院为了鼓励大家做博后,往往先给编制再入站,情况会好些。

三、做企业博后。这个出站要求低工资大概率不低且能拿政府补贴,但是脱离出文章的环境后再想回归科研圈比较难。

还有一点要注意:随着经费缩减,博后高工资注定难以维系,我推测15-25w全包工资会成为常态。要知道现在各大单位导师都喜欢招博后,原因非常简单,工资一大半甚至全部都是国家和政府补贴,相当于不花钱找一个熟练工。这谁不喜欢?

而国内博后目前只能做两站,如果后面为了减缓就业压力,真的仿照国外实施千年老博后计划,以国内尿性,工资大概率会降到只比博士高一点的水平。

所以我还是那个建议:能就业先就业,博后可以在职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2楼 发表于:2025-5-4 19:21

考虑到这几年的高校扩招、科研助理的推出、博后扩招和当下经济形势,我想更多的是为了缓和就业压力,这么多的博士,高校和业界目前确实吃不下了。当然,博士毕业后做多一两站博后对自己提升还是有的,大部分博士毕业时对科研只能说刚入了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大行。。很多博士期间成果不足又想进高校的,找个牛老板做博后提升很大的。

实际上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是企业,招应届博士也都想让他们先做博后,因为工资是国家掏的(自己出个绩效),入站这两三年其实就是考核期,优秀就留下,差的就踢了,反正工资大头国家掏了,相当于低价找个博士干活,能不能留都不吃亏。



作者:大王来巡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991783389351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3楼 发表于:2025-5-4 19:21

cxy1985:



2018年退站博士后随便说两句,

这个数据说明了

1)好地方教职越来越难找了呗,

2)博后待遇也提高了呗

如果大家都毕业就有合适的工作,或很心怡的工作,谁还在搞博后呢?

我最近问几个再站博后,钱都给的不少,所以这也是他们继续后的理由。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4楼 发表于:2025-5-4 19:21
作者:迷路D拖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2949017769791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缓存再大,内存也是要爆的。众所周知,cache会占用cpu面积,降低算力,削弱性能。

1999 搞过一次扩招。发生的背景是 1997 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大量待业年轻人在城市里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于是乎国家决定扩招,也就是专升本。那么 2023 年口罩过后经济不好又是同样的找工作难,出台本升硕,硕升博,博升后,后升?就不奇怪了。

按照这速度,二十年后,甚至十年后,博士后也是过剩的。那就再继续扩招。 

博士后名额,可以博士后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再升级个专家一期二期三期。

温铁军曾经统计过,扩招之后的发展,扩招对GDP增长直接贡献有2.6%,很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间,刚好和相关学校专业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重合。高学历确实推动着社会高速发展。

只是大多数人,本科没读明白,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没读明白,博士扩招。博士没读明白,博士后扩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高端教育,早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能养活很多人的。

去了解一下这几年申博情况你就知道了。排队,带资进组,某211打听了一下找到关系还得30万带资,师姐在某985熬了几年,也给课题组和老板一些资源了,依然到期被清退最后肄业。

这些老师不可能帮她写博士论文,也不可能帮她达到博士毕业标准。还得靠自己做研究。如果带资再加个零或者更多,可能会有人帮忙,但还要看导师是不是默许。不然这么容易就买到学位,那就太掉价了。

社会岗位已经饱和,一个萝卜一个坑,受教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秩序,这是高校扩展的底层逻辑。六个字,缓解就业压力。创造需求,暂时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

如果硕博每个月发三五千块钱的话会不会有很多人愿意一直读下去?毕竟社会上其他工作的收入的中位数就是这个区间。

很多地方博士最少都有2000多一个月,一般学校3000多,好一点的五六千,开完题一年10W+的都有。这不进厂打螺丝舒服?上面放点水,随便搞个课题组让大家搞上几年,不就又稳住了一批人?印钞机多冒点烟的事。

既然不能进入公司打工,那就老老实实在学校打工,说出去还好听点。硕博研究的很多都是比较“前沿”,或者和当前生产脱轨的。假如出到社会上,大片大片的人专业不对口。

一个秦始皇陵墓,还能继续挖一千年。带动相关的考古、技术支持、辅助工作、研究与教育、文化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又有几十万人能就业,岂不美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5楼 发表于:2025-5-4 19:22

作者:听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576867528507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是个开早餐店的,在小区门口守了快二十年,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和面,调馅,打豆浆。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过。店里请了两个阿姨帮忙,但凡事都得亲力亲为,一天不看着,心里就不踏实。赚的都是辛苦钱,能省则省,所以除了过年关门几天,一年到头都在转。

前年大疫年间,我咬咬牙也撑过来了。但去年上半年开始,生意断崖式下滑,旁边又新开了两家连锁的早餐店,人家装修好,花样多,线上平台也做得溜。我的老店,一下子就冷清了。以前光是打包的队伍都能排到路边,现在店里常常只有两三个零散的客人。

头几个月,我以为只是暂时的,过一阵就好了。还是每天准时开门,按部就班地忙活。可流水一天比一天少,有时候一天忙下来,连水电煤气和两个阿姨的工资都挣不出来。心一下子就慌了。开始试着也上了线上平台,但不会运营,照片也不会拍,效果很差。又想着搞点新花样,去学了做肠粉、煎饼果子,投了不少钱买设备,结果口味不对,根本卖不动,全都砸手里了。

亏损越来越严重,压在我心上的石头越来越大。夜里躺在床上,听着老婆孩子均匀的呼吸,自己怎么都睡不着。眼睛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全是数字,这个月亏了多少,下个月怎么办,房租、水电、人工、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感觉自己像个被潮水围困的人,水线一点点上涨,马上就要淹没我了。

有一天早上,忙到快中午,一个客人都没有。我看着堆在案板上的包子,感觉那些不是食物,是我的失败,沉甸甸的。忍不住,就蹲在案板后面,把脸埋在胳膊里,肩膀一耸一耸的。那种二十年辛苦打拼,到头来可能要一无所有的恐惧和屈辱,像刀子一样割着心。

正难受着,店门响了,是老婆。她平时这时候都在上班,今天突然来了。“怎么了?不舒服?”她走过来,看到我的样子,楞了一下。我抬起头,想笑一笑说没事,眼泪却止不住往下流。她没说话,只是走过来,轻轻拍着我的背。我再也忍不住,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二十年的委屈和压力,全在那时候爆发了。

哭了好久,直到她轻轻地说:“哭完了?哭完了咱们想办法。”我哽咽着问:“店要是开不下去,咱们怎么办?”她看着我,眼神很坚定:“开不下去就不开。大不了从头再来。你手艺还在,身体好好的,怕什么。以前吃苦的日子也过来了,现在还能差到哪去。”她停顿了一下,又说:“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总能找到活路的。”

按她以前的脾气,可能会抱怨我没本事,把家底都快赔光了。会指责我当初不听她的劝,非要扩大规模。会说她早就看出来这行不行了。可那天,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陪着我,给我力量。

那之后,我没那么绝望了。虽然生意依然难做,但我开始学着跟她商量,听她的意见。她利用下班时间帮我研究线上平台,学着做图文,搞活动。我们调整了菜单,砍掉了一些不赚钱的项目,甚至开始尝试送外卖。店里还是请了两个阿姨,她们也跟着我们一起想办法,没有一句怨言。

日子依然艰难,每个月都像走钢丝,但那种被抛弃的孤独感没有了。虽然银行卡里的数字没变多少,但心里却踏实了很多。那种感觉,就像在暴风雨里行驶的小船,以前只有我一个人在拼命划桨,现在,有人在旁边陪着我,甚至帮我一起掌舵。

我常常想起她那句话: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还有那句没直接说出来,但我能感受到的: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总能找到活路的。

中年以后,伴侣真的太重要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分担,更是精神上的依靠。是那个在你最脆弱、最绝望的时候,不需要说太多,只是陪着你,就能给你力量的人。

写到这里,真的想感谢我的老婆。守店很累,但有你在,日子再难,也总有熬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6楼 发表于:2025-5-4 19:22

作者:Wavefunctio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506565666711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说明各大学之间卷论文卷项目,竞争非常激烈。论文、项目多了获奖才多,高端人才、院士才有可能出现,学科才能快速崛起,这直接提高大学排名,而排名关系到本科招生和各种资源的争取,在目前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这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博后是什么角色呢?和青椒肩并肩,冲在最前面的牛马,中流砥柱。博士生,相当于新兵蛋子。博士后是枪法精准会打配合的兵油子,而且是雇佣兵。青椒相当于编内干部,小班长或者小排长。

二说明大学 拼人才不差钱,养一个博后一年要几十万。但博后是熟练发论文临时工,不占坑位,能随时卷铺盖走人,不用扯皮,干净利索。和博士生相比,不仅是熟练工,而且有独立承担项目的资格了,比如青基。

三说明现在博士毕业生太多,这是大量科研项目养出来的人,而去企业的太少,都想往高校挤。为什么去企业的太少?需求少啊。个人创业风险又大。

四是说明什么呢?这些人读博士之前绝大多数都想得很明白了,如果去企业硕士毕业就去了,大部分都是冲着大学老师职业的。博士后多发点好论文,能申到青基更容易找工作。

五说明国外大学没钱啊,博后坑少,今非昔比了,而中九以上大学硬件条件又不比国外名校差,反正在哪都能发文章,去国外还不一定能抱到国内有话语权的大腿。

总之,博后是大学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个口子。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7楼 发表于:2025-5-4 19:23

九之:


说明什么……

哎,可以说亲眼见证了这几年博士及博后的内卷变化,以及整个学术圈氛围。

以至于时常生出“这时代大半辈子浪费在读书上,卷到博士后,还可能出不了站/出了站也不一定能留在想留的单位/甚至出了站留到理想单位,才是内卷一生的开始”这样悲哀感慨。

以至于我和我的同事,对于孩子未来教育理念就是,快乐就好,学习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重要的是掌握一门生存技能,而不需要非要卷生卷死卷学历,除非真的热爱科研,一心就要做科研。若非如此,还不如从小找到自己热爱所在,在热爱的领域,一路精钻。

人这一生啊,就是个体验,所以要做自己爱做的事,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8楼 发表于:2025-5-4 19:23

人才工厂的运行逻辑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24小时轰鸣,就像永不停止的学术生产流水线。在"破四唯"与"立新标"的交替中,青年学者们练就了"顶刊写作+项目申报+教学考核"的三头六臂。某高校的考核指标显示,博士后年均需发表2篇SCI论文,这个数字在十年前足以评上教授。

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制造着奇观:东南某市为博士后提供60万安家费,西北某省承诺直接给副教授职称。这些诱人待遇背后,是城市间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我认识的一位材料学博士,三年间辗转四个城市做博士后,戏称自己是在"学术巡演"。

站在人生实验室的门口,每个选择继续深造的年轻人都需要清醒的自我审视:我们是真的向往真理之路,还是在逃避现实压力?当40万博士后组成庞大的"学术预备役",这个群体不该只是统计数据中的分母,而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实分子。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用学历丈量人生价值,真正的创新春天才会到来。

在那之前,愿每个选择都有星光指路,每条道路都能通向理想生活的应许之地。

ps(能多读书还是多在学校呆着,社会是真毒打人啊)



作者:辣皮子森口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5860530016679404/answer/18970283256601402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9楼 发表于:2025-5-4 19:24

王德發(TFW):


新闻原文的核心表述为:

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超40万人,"2024年招收人数达4.2万人”。

这里的关键词是“累计”。

“累计”在统计中特指历史总和(1985年制度实施至今)。

若指“当前在站人数”,官方通常会用“在站规模

”或“现有博士后”等表述

所以40万是40年来所有进入博士后岗位的人数总和,而非当前在岗数量。

在站人数推算:

博士后岗位为短期科研职位(通常2-3年),在站人数≈年均招收量×在站年限。 按2024年招收4.2万人、平均在站2年计算,当前在站人数约为8-10万。

若真存在40万在站博士后,按每人年均经费30万元计算,仅工资支出就需1200亿元/年,远超我国科研经费

中的人员预算占比。

当然了这个回答下的天之骄子们肯定不会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大家只是揣着明白当糊涂借此机会来抱怨这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而已。

所以每年从国内外毕业或出站的10多万青年俊才该如何疏通分配这才是最该思考的问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60楼 发表于:2025-5-4 19:24

工科初学者:


说明太水了,博士后在不久之前才只有20万左右,我2019年做博士后的编号是23万多,后面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合作导师,2021年招聘的博士后已经编号32万多了,然后2024年入站博士后编号39万多,每隔五年就翻一倍,为了就业,国家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也是拼了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1795 回复数:191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8-12 23:08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