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99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558 98
(轉載知乎)如果有足够的钱,你会送孩子出国留学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1樓 發表于:2025-3-14 17:54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这个真得看家长的细节情况,反正如果家长真有这样的资金送孩子出国的话也是没有问题,但是得具体看孩子的独立能力,年龄和相关的语言情况和专业资质的情况,包括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海外的这种学习方式

知乎视频124 播放 · 1 赞同视频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2樓 發表于:2025-3-14 17:55


三余书屋:


当然,现在有点紧张还送呢,别说资金充足了。关键看孩子适不适合上国际大学,出去不是镀金,是视野、资源、朋友圈和新的机会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3樓 發表于:2025-3-14 17:55

呃呃呃:


会的,出去玩玩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4樓 發表于:2025-3-14 17:55

外贸女掌柜Vero: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5樓 發表于:2025-3-14 17:56


Audrey Yang:


当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6樓 發表于:2025-3-14 17:56

首先我感觉您应该先问一下孩子的意愿度,如果孩子对出国留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且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那么一定是要支持他的.还有就是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感兴趣的领域,而国外这个领域的教育资源更为优越,是可以考虑送他出国留学.并且出国留学是可以帮助孩子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这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而且您首先也要确保您的家庭不会因为孩子出国留学而对您家庭的财务方面造成压力,不要让孩子在经济上有后顾之忧.而且您的孩子是一定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您最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未来发展,如果出国留学能够显著的提升孩子对职业前景,帮助他在未开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另外孩子出国留学意味着长时间与孩子分离,您也要考虑家庭团聚问题,确保不会对家庭产生负面影响.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张嘉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0058608744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7樓 發表于:2025-3-14 17:56

作者:三千繁星皆不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017632134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有足够的钱,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决定,而不仅仅是经济能力的考量。

1. 孩子的意愿和性格

首先,孩子的意愿非常重要。出国留学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如果孩子有强烈的出国意愿,并且适应能力强,那么出国留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孩子对此感到抗拒或不安,强迫他们出国可能会适得其反。

2. 教育质量和目标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各有特点。如果孩子对某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或专业领域特别感兴趣,出国留学可能会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但如果国内的教育资源已经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出国留学可能并不是必要的。

3. 家庭的支持和陪伴

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家庭的支持和陪伴也非常重要。如果家庭能够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并且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帮助,那么出国留学的成功率会更高。

4. 经济能力

虽然经济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使有足够的钱,也需要考虑这笔投资是否值得。出国留学的费用不仅仅是学费,还包括生活费、交通费、医疗保险等。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费用是否在家庭的承受范围内。

5. 未来的职业规划

出国留学可能会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但这也取决于孩子的职业规划。如果孩子未来的职业目标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出国留学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

6. 文化适应和独立性

出国留学需要孩子具备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和独立性。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表现较好,出国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但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较为薄弱,可能需要更多的准备和支持。

7. 国内外的教育差异

国内外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差异较大,出国留学可能会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这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8樓 發表于:2025-3-14 17:57

作者:知乎用户eUwa3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024334980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需要结合家庭目标、孩子特质、专业方向、国家选择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如果经济允许,分三步评估:

1. 匹配教育目标



若孩子攻读量子计算、当代艺术策展等国内学科建设薄弱的领域,海外顶尖院校的实验室资源、导师网络、产业联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瑞士联邦理工的量子研究中心直接对接CERN,这种平台优势值得争取。
对法律、中医等强地域属性专业,反而应优先深耕本土资源。但若涉及比较法研究或中医药国际化,可选择德国海德堡大学或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具备跨文化研究优势的平台。

2. 评估成长适配度



采用SWOT分析法:对擅长自我驱动但社交偏弱的孩子,德国研究型大学强调独立学习的模式可能是加分项;而依赖结构化教学的学生,更适合英国导师制体系。
进行预体验:通过暑期学校(如芝加哥大学暑期科研项目)或线上课程(edX平台常春藤课程),观察孩子在跨文化学术环境中的真实适应能力。

3. 设计风险对冲方案



建立"1+N"备选路径:主申美国藤校时,同步申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中外合办院校作为过渡选项,应对可能的签证政策变化。
配置教育基金时采用"532结构":50%投入稳健型留学专项保险,30%配置港股教育ETF对冲汇率风险,20%留作应急资金应对突发状况(如全球健康危机)。


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本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真正的教育投资不应被简化为"预算充足就选国际路线"的线性思维。金钱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而非目标本身,关键在于如何用资源激活最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以下四个认知误区值得警惕:

误区一:将经济能力等同于教育质量



反例1:金融工程专业学生,若未来职业锚定中国量化私募领域,清北复交+国内Top券商实习组合的实战价值,可能远超花费百万攻读美国泛商科硕士(如约翰霍普金斯金融硕士)。
反例2:心理学方向学生,若研究兴趣聚焦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理论心理学优势,反而不如北师大"中国脑计划"的本土数据资源优势。
洞见:教育质量需匹配职业场景,脱离应用场景的"名校崇拜"本质是资源错配。

误区二:将海外学历等同于竞争优势



数据警示:麦肯锡《2023全球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具有"本土产业深度认知+国际技术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溢价率达38%,而单纯海归背景溢价率降至12%。
案例对比:两位建筑学毕业生,A选择意大利米兰理工攻读可持续设计,但未参与国内绿色建筑认证标准制定;B在东南大学期间深度介入雄安新区生态城市规划项目。在国企设计院招聘中,B的竞争力反而更胜一筹。
洞见:全球化3.0时代,"在地化能力"正在重构人才价值坐标系。

误区三:将留学预设为性格塑造的万能解药



适应性陷阱:高敏感型人格学生进入强调自我展示的美国文理学院,可能因文化冲击引发焦虑障碍(如Bowdoin College曾有中国学生因不适应"冷社交"文化休学)。
资源错位:某自主招生进清华的竞赛生,家长强行安排其转学加州理工,结果因不适应美式通识教育导致GPA暴跌,反失去原本的科研优势。
解决方案:采用"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评估"双模型,识别孩子神经认知特性。例如ISTJ型学生更适合德国TU9理工院校的系统化培养,而非强调自由探索的布朗大学开放式课程。

误区四:将国际化等同于脱离本土根基



战略失误:某私募股权家族送二代赴美攻读经济学,却忽视安排其参与国内县域经济调研,导致其回国后无法理解"乡村振兴基金"的底层逻辑。
成功范式:红杉资本某合伙人子女教育路径:本科在人大攻读政治经济学(建立体制认知框架),硕士在LSE学习发展经济学(嫁接国际视角),期间穿插参与宁德时代产业链调研(完成认知闭环)。
方法论:构建"双循环认知体系"——通过寒暑假本土产业研习(如比亚迪工厂驻点)、学期内海外学术深耕的交替模式,实现认知的螺旋升级。

决策建议:建立动态评估矩阵



设置"三年滚动评估期":每年用《成长四象限模型》(学术潜力/心理韧性/文化适应/职业锚定)重新校准留学必要性。
设计"Plan B回撤通道":如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交利物浦、上海纽约大学),保留学籍的同时体验国际化教育。
实施"资源杠杆测试":假设家庭可承担200万教育资金,比较"全额支付美本四年"与"50万用于国内985高校+150万用于行业顶尖导师私董会"两种路径的边际效益。

教育的终极命题不是"在哪里学",而是"成为谁"。当我们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实验室里看到95后海归与本土培养的工程师共同攻克光刻机难题时,便会明白:真正稀缺的不是留学经历本身,而是跨越文化藩篱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可以购买教育资源,但无法替代对个体成长规律的敬畏。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9樓 發表于:2025-3-14 17:57


Dodd: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0樓 發表于:2025-3-14 17:57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1樓 發表于:2025-3-14 17:58
回復15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不会!
我有王健林那样的财富我也不会让我孩子去留学。
1.你要看外面世界,作为有足够钱的人可以有很多选择:短期旅游、通过HK身份超期居住海外、对海外进行投资获取海外绿卡身份==...
真是控制欲強到變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2樓 發表于:2025-3-15 22:26

tojian: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个应该等孩子成年后让他(她)自己决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3樓 發表于:2025-3-15 22:26

留学不是氪金游戏。见过朋友家孩子砸了500万回国蹲考编,也见过高中生出去后抑郁暴食。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眼界,不是钱包的厚度。当孩子能用全英文骂街也不怵老外时,当他半夜发烧敢自己挂急诊时,当他说得出自己为何要学量子物理时,不用你砸钱他也会飞出去。有些人的世界在罗马,有些人在哪都是罗马。



作者:家居刺客Ne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50899151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4樓 發表于:2025-3-15 22:27

oldpig:


你先确定孩子适不适合读书,是不是很差劲国内考不上大学才想着去国外混文凭?

傻不傻的,问题都没搞清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5樓 發表于:2025-3-15 22:27

比舍诺的星空:


目前没这个打算,我儿子也不想出国,带他旅游过几次,他觉得国外吃的太差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6樓 發表于:2025-3-15 22:27

作者:六十贝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46649313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很难用“会”或“不会”简单回答。金钱是基础条件,但教育选择的核心在于匹配孩子的特质、家庭价值观以及长期人生目标。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供参考:


一、先问三个关键问题



孩子是谁?

性格:是独立适应力强,还是依赖型?
兴趣:是否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或文化偏好?
能力:语言、社交、抗压等软实力如何?
(例如:一个热爱欧洲古典艺术的孩子,可能更适合意大利/法国;而擅长STEM但厌恶应试的孩子,或许更适合北美教育体系)




家庭想要什么?

功利目标:移民跳板、名校镀金、避开高考内卷?
非功利目标:培养全球视野、追求多元价值观、体验不同生活方式?
(警惕“别人去了所以我也要去”的跟风心态)




留学的代价是什么?

显性成本:学费、生活费(年均30-100万人民币不等);
隐性成本:亲子分离的心理影响、文化认同危机、回国后的人际网络断层等。



二、分阶段决策参考

1. 中小学阶段(K12)留学



优势:

语言文化融入更彻底,更易建立本地社交圈;
避开国内应试压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如英美私校的博雅教育)。




风险:

青春期孤独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尤其低龄寄宿);
中文和文化根基薄弱,可能造成身份认同困惑;
部分国家基础教育松散(如美国公立校),自律差的孩子易荒废。




建议:

若家庭计划移民或孩子极度适应西方教育,可考虑;
否则优先选择国内国际学校,高中后再过渡。


2. 本科留学



优势:

海外名校学术资源丰富(如实验室、跨学科项目);
职业网络全球化(尤其商科、计算机等领域);
成年后留学兼顾独立能力与心智成熟度。




风险:

高昂学费可能带来“投资回报焦虑”(如文科就业难);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社交壁垒(如“融入派对文化”的压力)。




建议:

适合目标明确、专业倾向强的孩子(如想学德国机械工程);
可尝试“2+2”中外合作项目降低适应成本。


3. 研究生留学



优势:

时间短(1-2年)、成本相对可控;
聚焦专业提升,利于职业转型(如从文科转数据科学);
人脉更垂直(校友资源集中在特定领域)。




风险:

短期留学文化体验有限;
部分国家工签政策收紧(如英国PSW签证变化)。




建议:

职场人深造或科研导向者的优选路径。



三、比金钱更重要的考量



孩子的意愿与参与度

强行送抗拒留学的孩子出国,可能导致抑郁或逆反(如用挥霍逃避压力);
建议中学后让孩子主导决策,家长提供信息支持和风险评估。




家庭关系的韧性

亲子关系疏离的家庭,留学可能加剧隔阂;
父母需自问:能否接受孩子未来可能留在海外?能否尊重其价值观变化(如不婚不育)?




留学的替代方案

短期交换生、夏校、国际义工等项目,可低成本试错;
国内中外合办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也能提供国际化环境。



四、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假设场景)



优先选项:

本科或研究生阶段送孩子出国,中小学阶段打好中文和文化基础;
根据专业匹配选择国家(如艺术选意大利,AI选美国,精密制造选德国);
预留“安全绳”:预备金(应对辍学/转学)、心理支持资源(定期沟通、心理咨询渠道)。




绝不盲目做的事:

为“爬藤”强迫孩子刷简历,牺牲其身心健康;
将留学视为阶层跃迁的赌注,忽视孩子的个体需求。



五、总之:留学不是终点,而是路径

有足够资金时,留学可以是一种拓宽人生可能性的工具,但不必神化其价值。关键要回答:



这条路是否比留在国内更能帮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家庭是否准备好接受留学后的所有结果 (包括失败)?

真正负责任的选择,不是用钱堆砌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帮孩子找到与他内核共振的教育生态——无论是在清华读本科,还是在社区学院转伯克利,或是留在国内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唤醒自主性,而非制造流水线产品。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7樓 發表于:2025-3-15 22:28


红红:


如果有足够的钱,想干什么干什么。还用问这个问题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8樓 發表于:2025-3-15 22:28

不管有钱没钱


让一个小孩,每天十多个小时在教室里高强度做一堆毫无卵用的重复居多的习题,没有时间运动,没有时间休息,吃饭都得跑着吃,每天被剥夺睡眠时间,20%多的学生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近乎一半的学生近视,大量未成年人,因为久坐腰椎,颈椎出问题。


这是极其反人类的,更反人类的是,管这一切的教育局,并不认为他们有任何问题。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该让这些未成年人每天被剥夺睡眠,高强度做重复的毫无用处的,不做还要被老师惩罚的习题。很多家长之所以费尽心思要把小孩送出国,不是因为国外多好,而是这个地方过于反人类了。



作者:子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46162858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9樓 發表于:2025-3-15 22:31
回復48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不管有钱没钱
让一个小孩,每天十多个小时在教室里高强度做一堆毫无卵用的重复居多的习题,没有时间运动,没有时间休息,吃饭都得跑着吃,每天被剥夺睡眠时间,20%多的学生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底下評論:


momo:「可不是只有教育局觉得这样没问题」2讚


我从风雨中来:「是的,上初中六点多就起,简直是疯了。」2讚


盛夏的果实:「真的,觉得小孩太惨了,从小开始796,是真的,七点多就得到校,作业做到九点钟,牛马都没孩子惨,所谓双减,完全没落实。真是疯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0樓 發表于:2025-3-15 22:31

事实上有足够钱的人要不是美国护照 要不是香港护照

我们所说的出国留学对他们的子女来讲是回本国读书,是享受合法福利,所以以他们父母角度来看,这不是应该的吗?对他们来说送子女在国内享受顶尖基础教育的打底,然后用欧美教育去开拓眼界结实人脉,这样的孩子既有韧性又能足够松弛,接手家业不会畏手畏脚也不会像欧美富二代那样染上不良嗜好败光家业。

但也有一个反例 我们这边有一个学妹,家里非常非常有钱,早期父母全部移民澳洲,在澳洲做生意发家的,跟国内切断的很彻底,姐妹俩从小都很少去中国。偶尔去了几次感觉非常美好,坚定以后要去国内读大学!所以澳洲高中毕业以后就申请了国内的大学去读,top5的大学,因为父母祖籍是上海的,待了一年不适应,转学回香港待了半年最后转去英国了。这个不适应不是说生活的不舒心,而是她以后一定要接手爸爸的家业的,但中国的教育不教如何培养资本家,只教如何做牛马(她本人原话)所以她觉得自己学不到东西啊。最后就是,哪怕她已经是澳洲护照了,父母还是愿意让她去英国读大学,有钱的父母致力于把子女往英美送,在他们眼里澳洲都不太够格



作者:豆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45366802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1樓 發表于:2025-3-15 22:32

水木炼金:


不会,我去过不少国家,加拿大给过我,,我没要

中国挺好的,中国最不好的就是乱世要杀一半人,上层全部砍光,这个乱世跑出去就好

除开这点,中国的社会风险远比欧美发达国家低,各种风险都低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2樓 發表于:2025-3-15 22:34
回復15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不会!
我有王健林那样的财富我也不会让我孩子去留学。
1.你要看外面世界,作为有足够钱的人可以有很多选择:短期旅游、通过HK身份超期居住海外、对海外进行投资获取海外绿卡身份==...
「评论区已关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3樓 發表于:2025-3-18 23:03

风佳雪:


这个命题就是个围城,在外面混的总觉得中国好,在外面待得越久越觉得国内好。在国内的人总想出去,总觉得国外那那都好。有个答主说的很对,人走到哪儿发展基本还是符合正态分布。混得好的永远是少数。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4樓 發表于:2025-3-18 23:04

我记得当时我在上海上班时候有个饭搭子,某天晚上让我陪着她去接她从国外留学的表妹。我当还以为留学生都跟钱学森那种一个级别呢。

我随口问句:你怎么没出国留学?她回答:我考上了国内大学啊。

她给我讲:在国外上大学都是金钱和人情社会。例如通过中介打听到某参议员或者众议员是某名校正好是你要学的那个专业的前辈。买门票参加人家的募捐晚会,高价拍下不值钱的手表建立友谊。接着捐10万给他然后获得他的推荐信。拿着推荐信去校友会再花2万刀找人担保推荐,给校友会捐款20万。花人民币两百万美国前十年名校你随便上。如果想要全额奖学金那就要其他手段了。

毕业以后进入名企还需要名企前辈内推,如何内推?当然是校友会和兄弟会给你帮忙。同时校友会和兄弟会会跟随你一辈子。需要你一辈子的忠诚。这样你的子女也可以通过类似方法进入你的高大上母校。

至于说你要孩子出国留学读一个硕士?读一个博士都是可以的。如果高中本科不在国内那就很糟糕。

另外有钱可以在国内拓展人脉啊,只要给校友会捐款哪怕你是网络学院毕业的照样是校友。



作者:chai1332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68526383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5樓 發表于:2025-3-18 23:04

ccemail2005:


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教育其实就要关系本质,因材施教.

看孩子适合去国外学习,还是不适合去?

如果是学术技术型的孩子,肯定要出去啊.你不会英文,你都参与不了基本圈子.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6樓 發表于:2025-3-18 23:04

tojian:


孩子是否出国留学应该等他(她)成年后自己决定,家长准备足够的钱给他(她)一个选择的机会就可以。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不是人人都是适合或者喜欢出国留学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7樓 發表于:2025-3-18 23:04

不是,你有钱,也没必要送孩子留学。因为留学之后还要回来,学历在中国是没有用的。学历贬值太严重。在中国工作的收入不足以弥补留学的费用。还不如把钱攒下来,给孩子用来以后的消费和投资。

但是,如果你打算让孩子移民,那么可以走先留学,在移民的路。这样,孩子上学不吃苦,同样资质可以上更好的大学,毕业之后收入也会更高,生活质量也会更高。完全可以弥补上学的费用。



作者:难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61697168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8樓 發表于:2025-3-18 23:05

其实,和绝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

去海外留学需要钱;但钱,却是留学中最不重要的因素。

留学不是去海外旅游。而是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同的规则下,去学习知识、技能。

因此,要不要去海外留学,需要考虑的不是有没有足够的钱,而是第一,小孩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是不是有必要通过留学这个途径去实现。第二,小孩有没有能力实现出国。

针对第一点举个例子,如果想未来进体制、当公务员。那真的没有必要自费出国留学。要么,参加国家的公派项目,要么就有机会去海外旅行一下,走走看看就行了。

针对第二点举个例子,要出国留学,至少外语关要过吧。有些小孩外语怎么都学不会,家长花一大堆钱送去海外那种很水的对语言没有要求的项目。这种所谓的留学,除了自我安慰一下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考虑要不要送小孩出国:一考虑未来到底国外的经历有没有用,第二考虑小孩的能力,到底能不能满足去海外留学的要求。



作者:凡小荣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555972494/answer/1259674870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9樓 發表于:2025-3-18 23:05

我还是换个名字吧:


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自己都懒得出去,别说小孩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0樓 發表于:2025-3-18 23:05

天纵奇才:



留学是为了去对应国家学习先进产业技术的,不是为了自己在亲戚面前装逼用的。比如你要学大麻种植就去加拿大,学颜色GM就去英国,学饶舌就去底特律,学摄影就去日本,要目标明确,知道每个国家的优势产业。学成之后技术带回国内降维打击,即使不回来在当地也是高收入人群。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558 回複數:98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4-14 18:22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