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格:
我不分东南西北、不懂行政划分,所以我就站在一个在丰台出生、基本一直生活在丰台的普通人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
我80后。
我爸妈都是铁路工人,我们一直住在丰台桥南。
初中前,我们住的都是铁路给职工分的平房,当时这些房子都被成为铁路宿舍。还被分成一宿舍、二宿舍那种,好像就到七。我们家当时是二宿舍。
网图,侵权删。就是想让大家看一下,我们住的平房,不是老北京那种四合院,就是这种一排一排的房,一家挨着一家。
这些房是不是日本人盖的我不记得了,但我当时的幼儿园三拖,据说是日本人盖的房子。还是那种木地板,当时虽然小,但感觉老洋气了。

小学中学,基本都上的都是铁路子弟小学、初中。两个学校就隔一堵墙。我记得偶尔整修操场、厕所什么的,就会在墙上开个们,好方便操场、厕所公用。
然后上下届的学生,基本都知道彼此叫什么,因为要么本来就是一起长大的,要么因为小学初中真的基本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哪怕没谁过话,也知道谁叫啥、是哪个班的。
说实话,那会儿不管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还是家长的局限性,对孩子的管教都不是很严格,感觉只要有学上、有人看着别惹事就行。
现在的四环,就是那会儿我们每天上学、下学看着一点点修起来的。
四环开建前,我们上学几乎都不用家长接送,都是自己溜达着,只需要穿几条胡同,过一条小马路就去上学了。
后来四环把路拓宽了,上学就只能走地下通道。那会儿地下通道不知道是没灯还是灯老坏,反正一下学就一堆孩子在地下道叽里呱啦好吵,但也不太看得清谁是谁。
但就是这个地下道,一到学雷锋日,各个班抢着去扫。
---
我小时候,过了看丹桥再往南走,就都是菜地了。脏乱差非常明显。
但往桥北走,正阳桥、北大地、丰台路口……各种设施、干净程度,就又不一样了。
所以那会儿家长总说,桥北是亲娘养的,桥南是后娘养的,不是骂人,但的确一桥之隔,桥南桥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张图片也是我从网上搜的(如有侵权删),这个大桥,好像我们当时就叫大桥?记不清了。但周末什么的,我妈就是带着我通过这个桥,去桥北的丰台百货商店什么的。

小学和初中,我周边都是铁路子弟,大家条件都差不多。而且那会儿没网络,以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
小学毕业,铁路职工宿舍拆迁,周转了三年住进了楼房,但因为但基本原拆原建,相当于我们住的楼房就是在原来铁路宿舍的地方盖起来的,基本等于没动地方。那次拆迁,好像应该是拖亚运会前危改小区改造的福,不然像我父母这种小老百姓,是很难分到楼房的。
中考我考到桥北的区重点高中,去了才慢慢发现好多同学都是军队大院高干的孩子,整体的经济条件、见识的确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当时我们班有两个同学谈恋爱,一起上学一起下学反正干啥都在一起,怎么说也是区重点呀,而且是一九九几年,这在当时还是很炸裂的。但老师和家长都不管,好像说两家家长都知道,但无所谓,因为他们高考完都是要出国的,只要别出事,出国之前有个地方上个月、走个高考的流程就行。
不过说实话也没太大感受,可能是我心态好?而且同学也还都挺好的。
但我跟初中同学关系更好,因为都是一起长大的,住的也近,所以那会儿一到周末就坐公交去西单、东单玩。
---
真正知道丰台被有色眼镜看待,反而是在上大学后。我大学是在外地上的,同校崇文宣武的几个老乡,优越感的确超强。
我去过我一个大学同学天桥的家,那会儿我家已经通过拆迁上楼了。但我同学那个家,一家四口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那个房间暗的呀,我都不稀罕说。厨房在楼道里,也是地方又小又挤又暗,还一路堆得乱七八糟。但人家真的很骄傲。
包括后来工作后几个对接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是市里的,而且是家庭条件超好、留学回来那种,有时候出去玩聊天,就开玩笑说“你们这个丰台啊……”,我就说“滚”。
哪怕关系很好了,他们那种自带的优越感,依旧很明显。
---
海淀有教育,朝阳有经济,崇文宣武东西城有皇家血脉历史文化传承。虽然丰台属于主城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丰台好像只有铁路工人和各种部队大院。而部队大院,又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估计丰台区政府也很多时候力不从心。
再后来连丰台火车站都废了,的确感觉功能性越来越差。
网图,侵权删,我们小区很多叔叔大爷,之前都在丰台火车站上班。

丰台比较大的经济区域,可能就是新发地、木樨园这种蔬菜、服装批发中心。但为了缓解交通还是啥,服装批发业务搬走了。现在就剩个百荣半死不活。
反正的确没啥大型高端商业圈的感觉。
---
说回桥南,因为只有这边我熟。
丰台当年最好的楼盘,是怡海花园。好像是丰台比较早的商品房,那些当时买房的人应该都能算得上是大款。但这批人都不是丰台人。都说了,老丰台人基本都是工人、农民,真没啥钱。
直到后来,丰台桥南平房改造一大部分人上了楼,资和信、欧尚、总部基地、世界公园盖起来,桥南才有点所谓城市的样子。不然就是个大农村。
这些年,9号线、房山线、16号线等等地铁线路陆续通车,万达广场、诺德广场、永旺超市陆续建成,天坛医院搬到花乡,拖了又拖的丰台火车站终于又一边建一遍重新运营了,丰台才开始有了一点动起来的样子。
但口罩的几年,以及现在线下经济的低靡,反正很多人都是凑合活着。
---
公交地铁的完善,以及不少新中高端楼盘的出现,让丰台变得更宜居、性价比更高。
很多市里的老北京人,也主动或者被动地迁居、拆迁到了丰台。不管习惯不习惯,愿意不愿意,他们都将成为新一代丰台人。
包括对于很多外地有能力在北京买房的人,丰台也是不错的选择,有比较新的、价格没那么夸张的房子,有便捷的交通和生活。
反正我家那栋楼,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在住了。
---
对于我这种从小在丰台长大、结婚成家后也把新家安在丰台的来说,同学、朋友、父母都在附近,环境熟悉,人熟悉,舒服且有安全感。
我也不是完全没见过市面,我上班在朝阳区通勤时间也不短,我当然知道她哪里差、哪里不好、哪里老土,但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在北京买大平层、大别墅也是我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但在我能买得起金茂府之前,我觉得这个地方跟我挺匹配。
别人说不好,就说呗,对我这种土生土长的且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她就是家,如果我哪天觉得不方便了、不ok了我再想办法,但现在我觉得还行就没必要在乎别人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