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1篇帖子。 字体大小:较小 - 100% (默认)▼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1281 60
(轉載知乎)博士后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1楼 发表于:2024-3-16 17:39

某知乎用戶:


国内博后一言难尽,各高校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或者说有些组给博后的定位就是各种杂事加科研的临时(2年左右)工。当然,自己不能这样认为。最近大肆宣传的深圳的博后要慎重,科研能力不强的导师和学校要慎重,青年千人要慎重!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2楼 发表于:2024-3-16 17:39
海外商科金融方向博士后在职。
跟其他学科可能不同,经济/商科的博士后并不算很常见,大部分博士毕业生都直接找到教职或者去业界了。我猜原因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小,教职需求还比较稳定。读博士后相当于在博士生和教授之间给了一段过渡时期,因此如果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多做点科研的话,目前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会有些优势(相比应届博士毕业生,平均而言)。
非常同意 
@心理小咸鱼说的,这条道路的体验和是否单身有关。单身倒还好,毕竟(跨国)搬家的成本相对比较小。否则如果有另一半甚至小孩的话,家庭和事业的平衡问题会很难解决。


作者:刘榄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9479660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3楼 发表于:2024-3-16 17:40
herovincent:


我做过美国纯文科博士后。博后结束后在美国高校教书。文科博后很少,基本上都自己做研究。我博后的学校算是美国大牛校。文科找教职很难,我同期的博后(都是美国人)基本上很多都不做学术了。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4楼 发表于:2024-3-16 17:40

某知乎用戶:


来自基金委的官方歧视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8264668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5楼 发表于:2024-3-16 17:41
作者:wuzh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5958373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看到一个北大毕业的李茹佳【微博@咸雨野荷】声讨首都师范大学,首师大以师资博士后的名义招了她,让她干了两年活,现在又找种种理由不让她留校了。同为学生,感同身受。面对这样的骗局,我们这些学生难道就毫无办法吗?
研究生酸甜苦辣:首师大马院师资博士后实名发帖:受学校欺骗霸凌,遭“卸磨杀驴”193 赞同 · 93 评论文章337 赞同 · 212 评论文章如何看待首都师范大学马院师资博士后李茹佳被校方暗箱操作撕毁就业协议、卸磨杀驴的骗局?111 赞同 · 29 评论回答140 赞同 · 49 评论回答近日,编者在学术群里看到一则贴子:首师大马院一师资博士后称其受到学校欺骗及霸凌,指出首师大以“师资”名义招聘其人,却不履行留校承诺的欺骗行径。编者经查看该微博原帖,发现有两则相关信息,分别于7月2日及7月21日所发,事情原委及相关信息两则帖子已说得较为清楚,截至排稿时间,尚未见到首师大校方的回应,故仅转发该帖子单方面信息。(来源:微博@咸雨野荷)
以下为两则微博正文:
尊敬的各位网友:
我是李茹佳,是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师资博士后,在此发帖是为了揭露首都师范大学以“师资”名义招聘我,却不履行留校承诺的欺骗行径。
众所周知,师资博士后之所以不同于普通博士后,就是因为它与留校直接挂钩。两年前,如果首师大不打着师资博士后可以留校的旗号,它会吸引到像我这样本硕博均为985高校的北大毕业生去做博士后吗?如果只是做普通博士后,我为什么不去清华、社科院等著名院校呢?首师大通过博士后协议不提“师资”和“留校”、制定高到离谱的出站考核标准、组织荒唐的最终面试等等“微操”手段,撕毁留校承诺,把我排除出局。这不是赤裸裸的欺骗,又是什么?
首师大淘汰我的理由主要是两条,第一是没有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出文章,第二是没有通过6月19日学校组织的最终面试。这两条理由都很荒诞,而且更加暴露了其欺骗行径。
首先,首师大关于发表权威核心期刊论文的出站和留校要求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完成。对于我所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首师大规定的权威核心期刊只有三本:《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连一般教授、副教授都很难在这三本刊物上发表论文,何况像我这样的博士后?北京大学按照博士后类别将出站标准定为发表1至3篇普通(非权威)核心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也不过要求博士后发表2篇普通(非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即可出站——这两所顶尖院校均未要求博士后必须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我在首师大做博士后期间发表了两篇独作普通核心(其中一篇是C刊)、两篇二作普通核心(均为C刊)、一篇报纸理论文章。以上述两所顶尖院校的博士后出站标准来看,我的科研水平如何,大家可以自行衡量。更何况,我还承担了三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总课时量超过340课时,教学水平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图1-7)。连这样的成绩都无法满足首师大的师资博士后出站与留校标准,实在太荒谬了。更过分的是,首师大与我签订的协议根本没有明确权威核心期刊有哪些!这还不是欺骗吗?
其次,所谓“学校最终面试”的评价机制是荒唐的。今年4月,我已经圆满通过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考核,并在教研室的考核中排名第一。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已经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然而,学校在我通过学院考核之后,又额外组织不同专业(甚至包括数学专业)的人充当评委,对我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应聘者进行所谓“专业评价”、投票表决,以这个荒唐的票决结果决定我的去留。琵琶演奏者能够评价铁匠吗?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人凭什么对我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和投票?我就被这样的面试淘汰了!这种荒唐的评价能把我两年来的努力和成果一笔勾销吗?能把首师大关于“师资”的承诺一笔勾销吗?
两年前,教育部要求高校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首师大打着为满足这一比例储备师资的旗号招聘了我,最后,又以种种微操导致我无法留校。不知道这符合哪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这种赤裸裸的欺骗行为,怎么能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归的教育领域存在呢?怎么能在首都大地存在呢?我真地不希望一批批博士毕业生像我一样奔着首师大“师资”博士后这个空头支票而来,在付出两年辛勤汗水、抬高了首师大博士后流动站的声誉之后,被一脚踢开!先前我已经向学校人事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反映,但是直到今天,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只能把这场骗局公之于众,希望在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下,首都师范大学能够停止欺骗、改正错误、兑现留校承诺。(编者注:7月2日)
尊敬的各位网友:
大家好。 7月2号发帖以来,有很多朋友关注、关心,我在这里一并感谢!
距我首次向首师大反映问题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直至今日,校方不承认自己是在欺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方案,无非是以“冷处理”的方式逼我就范。面对赤裸裸的欺骗和霸凌,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只能默默忍受吗?!难道神圣的教育领域可以任由骗子横行吗?! 正义和尊严不会就范!欺骗和霸凌必须终结! 我想请问高高在上的校方: 第一,首师大招博士后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加“师资”两个字呢?用“师资”名义招聘,在我承担了大量科研教学工作后,又把我一脚踢开,这不是欺骗是什么?你们狡辩说,没有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留下我。请问,我属于“任何情况”吗?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见7月2号帖子)不过硬吗?这不是卸磨杀驴是什么? 第二,首师大与我签订的博士后协议中,根本没有指出权威核心期刊是什么、有哪些。你们事先不说清楚,入站后却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才能出站、留校。这还不是赤裸裸的蒙骗吗? 第三,学校声称淘汰我的程序正当合理。请问,你们自己制定的《首都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应与师资博士后签订《首都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工作协议》与“留校意向协议书”,而我根本没见过这两个协议,只签了一份普通的科研工作协议,其中压根没提到“师资”与“留校”,这个程序正当合理吗?《管理办法》根本没有提到要组织不同专业评委进行最终面试,你们却在我通过学院的科研与教学考核后,用这个所谓的最终面试淘汰我,以两个面试提问抹杀我两年的工作表现,这个程序正当合理吗? 第四,我入站一年后,学校才突然拿出这个《管理办法》来考核我们出站留校,为什么不在签订协议时就拿出来?是怕我们发现协议和《管理办法》根本就是“两张皮”吗? 第五,我先一步被学校面试淘汰,而我的两位同学院师资博士后同事虽然通过面试,却因为没能发出权威核心期刊,也不能入职。你们如此“用心良苦”,是想把我们三人“分而治之”吗? 我想,还我以公道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还像我一样被欺骗的全国学子以公道,并杜绝高校的此类现象。因为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是为人师表的。
https://weibo.com/7032267827/LAsLfFLEE​weibo.com/7032267827/LAsLfFLEE​
weibo.com/7032267827/LAsLfFLEEhttps://weibo.com/7032267827/LDlro3T0Z​weibo.com/7032267827/LDlro3T0Z​
weibo.com/7032267827/LDlro3T0Zhttps://weibo.com/7032267827/LE3YnAWsg​weibo.com/7032267827/LE3YnAWsg​
weibo.com/7032267827/LE3YnAWsghttps://weibo.com/7032267827/LE73aqtKx​weibo.com/7032267827/LE73aqtKx​
weibo.com/7032267827/LE73aqtKx总结一下就是说:
第一,首师大要求发表“权威核心期刊”这样很高的出站与留校标准,却完全没有在她入站时提前告知,也没有在协议里体现,而是在她入站以后学校却用这个标准考核出站,“新人新方法,老人还是新方法”,这就非常不合理。
第二,首师大的这些要求是在《师资博士后协议》中要求的,而这个协议根本从来没有出现过在她的面前,更不要说有签订这个协议了。
第三,《首都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签署师资博士后要签署《师资博士后协议》,但在当事人发出微博后,首师大把《首都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网页直接删除下架了。距她首次向学校反映问题已过去一个月了,如果学校占理,早就出来反驳了,还能让她的微博挂这么久?而且还“建议”她删帖?
所以可能应该估计大概就是入站一年后,首师大因为“种种原因”不想招教师了,所以就中途“及时”的更改要求,并且还“声明”与当事人签署过《师资博士后协议》,这套路玩的挺6啊!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6楼 发表于:2024-3-16 17:41
因为我不是什么科研好手,所以努力不去走博后这条路。
走学术路线缺少海外经验的,出去读个博后可能会补上这一空档,回来补些竞争力。
博后就是上班了,如果能直接入职,不选博后可能会更好。
北京博后可以解决夫妻的户口,很多人是从家庭角度考虑做一站博后。
当然也有热心科研的人,想进高校,但现在必须要先做后了。博后会很艰辛,做不好留不下,如果本身不想留,做不好浪费的是时间和经历。
因为我不爱科研,水平也不高,所以能不做就不做。但是题主要是选择做了就要努力做好吧。


作者:羊肉串大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17350975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7楼 发表于:2024-3-16 17:41
Sherry:


缓兵之计 延迟选择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8楼 发表于:2024-3-16 17:41
心怀宇宙孙区长​:


韭菜之路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39楼 发表于:2024-3-16 17:42
没意思:


国内学科博后的话。就是一条不归路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0楼 发表于:2024-3-16 17:42
燕子:


博士后科研之路也很艰辛,出站进入高校自带副教授职称,配偶和子女随迁进京,再婚配偶和继子女也可以随迁进京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1楼 发表于:2024-3-16 17:42
李明军:


就是换一个题目,再写一篇博士论文。
但是工资待遇比博士时候高了好多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2楼 发表于:2024-3-16 17:43
yello:


通往教职的必经之路之一吧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3楼 发表于:2024-3-16 17:43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0209689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青睐企业博士后1.学术≠项目博士期间,认为搞科研就是推公式,写论文。博士毕业后,明白了“学术≠项目”的道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实现工程化应用,做博士后,会给你更深层次的认识。
2.接触业界大牛和前沿技术我们都知道,前段时间,华为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华为、BAT等企业的发展迅猛,很多企业的理论和技术都走在前沿,甚至强于很多高校和研究所,进企业做博士后可以积累到更多同行业的科研成果。
3. 薪资尚可这也是吸引很多博士去企业的最大优点,除了基础薪资,随着地方政策对博士后人才的不断加码,各类补贴、科研经费都有很好的待遇。具体地方待遇可以咨询博后网热线。
4. 有舒适的环境安心做科研博士后不同于固定职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和现有职工有利益上的冲突,也不太会卷入复杂的人事关系,相对独立,这样的状态对于科研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博士毕业后是做科研最黄金的几年,关系到你这辈子的科学成就。
博士刚毕业,高校VS企业高校不再是避风港
先说说国内高校的招聘情况,高校招聘时对候选人的考察因素有很多:专业、毕业学校、论文、个人关系、研究方向等等。
重要的是,近几年很多高校的编制已处于饱和状态,大多数高校进人都很少,一般比较大的系一年也就四五个人。且越知名的高校门槛越高,一般要求海归博士。同时,即使有招聘名额,也很难把握。
企业博士后更容易实现个人价值
相对于高校,企业科研工作站的标准柔和一些,企业的话待遇高,可以积累实际经验,时间比较自由。
有的博士会做学术,懂得发各种各样的好文章,知道学术圈的规则,却缺乏实际的经验;有的博士则喜欢做实际的应用,希望能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
去企业做博士后对成果转化、提供科研平台都是个好的选择。
那么,博士进企业做博士后稳定吗?答案:稳定。
一般博士进站的同时企业会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可以较好的受劳动法保护,不存在退站退工资的情况,而且具备工作站资格的企业,一般都是行业或地区头部企业,是经过大风大浪的成熟企业,稳定性也较好。同时,企业招博士后相对慎重,一般会基于现实需求招收,解决的是相对实际的生产或经营问题,目标相对明确,考核一般会对标企业科研人员。企业、高校双导师,既不脱离学术,也有大量机会接触工程或产业实际。企业博后招收规模一般不大,出站留用比例高,很多作为企业技术副总予以储备或进一步培养。看到这里,你还不考虑来做企业博士后吗?
其实,你有更简单的路径你可以联系迈尔普
人才,专门帮助博士紧跟政策动向、寻找适宜机会。博士需要完善的实验室条件、资深的导师、热门的项目、足量的经费都可以帮你匹配。
他还整合了百余家海内外高校资源、上千家企业资源,量身制定博士职业规划方案,让每位博士都找到潜心科研的良好环境。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4楼 发表于:2024-3-16 17:44
努力的加菲:


个人觉得博后竞争很大,留校机会很少,心里压力挺大的。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女性做科研的好像生小孩的挺少,看看周围的却如此。emmm……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5楼 发表于:2024-3-16 17:44
努力的加菲:


个人觉得博后竞争很大,留校机会很少,心里压力挺大的。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女性做科研的好像生小孩的挺少,看看周围的却如此。emmm……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6楼 发表于:2024-3-16 17:45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3909353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要去深大做博,否则你一定后悔,我身边10几个博后都后悔去了深大做博后!


本人已经完成深圳大学博士后工作,准备出站,分享下个人想法。第一,待遇方面,目前深圳大学博后的待遇大概三十多万,相对较高,这是深圳大学吸引博后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全国其它地方博后的待遇也在慢慢提高,再加上深圳生活成本高,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后,收入优势并不算明显。第二,在站研究工作方面,由于深圳大学大量招博士后,而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比较少,更别说在校博士生了,最多本科生打打酱油帮忙,都是自己单独去设计、准备和完成所有实验,博士后在学校的地位非常低(但是我相信博后是深圳大学学术排名靠前的第一线贡献者),学校基本不关心博士后生存和发展,只要求成果产出(理工科基本是两年内发一篇一区或两篇二区论文,指的是两年内接收)。第三,发展前景方面,深圳大学博士后基本上不可能留校或留深圳市其它高校或研究机构。即使海外博士和海外博后回深圳大学进行博后,在博后期间同时申请到了青基和博后基金,发表了一区论文,也是不大可能留下来的,最多继续特聘副研究员(临时工)。博士后在学校被当作毫无话语权和没人管的学生来管理,出站时层层审批和签字盖章,要经历繁复和臃肿的行政审核。那时出站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到时还得以深圳大学(四非高校)博后身份和其它名校和海外博后竞争,毫无优势可言。同时,深圳大学招了不少海外年轻PI,国内学术关系网和资源很弱,在这样的实验室做博后工作,导师也提供不了任何影响力资源,全靠自己孤身打拼;相比传统名校,博后导师在国内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名气,到时找工作方面即使提个名,对方至少能认识,或许有些帮助。第四,个人生活家庭方面,深圳房价超高,除少数能留下,大部分最后还得离开去其它城市某生活。博后期间也正是组建或磨合家庭的时候,出站以后得换到其它城市从零开始,无形中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尤其可能错过某些城市房价上涨红利,后来定居者通常会比别人付出更高的购房成本。周围在深圳大学的博后同事,和他/她们的对象或另一半很多都是异地,为了见面和维护感情,付出额外时间、经济和心理方面代价,非常不利于家庭和谐发展。简单说到这些,有机会再多聊聊其它学术职业发展。当然每个人情况和诉求都不一样,以上仅供打算来深圳大学博后的年轻韭菜们一个参考。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7楼 发表于:2024-3-16 17:47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3909353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要去深大做博,否则你一定后悔,我身边10几个博后都后悔去了深大做博后!


本人已经完成深圳大学博士后工作,准备出站,分享下个人想法。第一,待遇方面,目前深圳大学博后的待遇大概三十多万,相对较高,这是深圳大学吸引博后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全国其它地方博后的待遇也在慢慢提高,再加上深圳生活成本高,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后,收入优势并不算明显。第二,在站研究工作方面,由于深圳大学大量招博士后,而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比较少,更别说在校博士生了,最多本科生打打酱油帮忙,都是自己单独去设计、准备和完成所有实验,博士后在学校的地位非常低(但是我相信博后是深圳大学学术排名靠前的第一线贡献者),学校基本不关心博士后生存和发展,只要求成果产出(理工科基本是两年内发一篇一区或两篇二区论文,指的是两年内接收)。第三,发展前景方面,深圳大学博士后基本上不可能留校或留深圳市其它高校或研究机构。即使海外博士和海外博后回深圳大学进行博后,在博后期间同时申请到了青基和博后基金,发表了一区论文,也是不大可能留下来的,最多继续特聘副研究员(临时工)。博士后在学校被当作毫无话语权和没人管的学生来管理,出站时层层审批和签字盖章,要经历繁复和臃肿的行政审核。那时出站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到时还得以深圳大学(四非高校)博后身份和其它名校和海外博后竞争,毫无优势可言。同时,深圳大学招了不少海外年轻PI,国内学术关系网和资源很弱,在这样的实验室做博后工作,导师也提供不了任何影响力资源,全靠自己孤身打拼;相比传统名校,博后导师在国内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名气,到时找工作方面即使提个名,对方至少能认识,或许有些帮助。第四,个人生活家庭方面,深圳房价超高,除少数能留下,大部分最后还得离开去其它城市某生活。博后期间也正是组建或磨合家庭的时候,出站以后得换到其它城市从零开始,无形中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尤其可能错过某些城市房价上涨红利,后来定居者通常会比别人付出更高的购房成本。周围在深圳大学的博后同事,和他/她们的对象或另一半很多都是异地,为了见面和维护感情,付出额外时间、经济和心理方面代价,非常不利于家庭和谐发展。简单说到这些,有机会再多聊聊其它学术职业发展。当然每个人情况和诉求都不一样,以上仅供打算来深圳大学博后的年轻韭菜们一个参考。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8楼 发表于:2024-3-16 17:49

某匿名用戶:


为啥邀请我?你才是博后,你全家都是博后,,,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49楼 发表于:2024-3-16 17:49
欧洲某知名研究所工科博士后在职。
选择做博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在欧洲找到心仪的工业界的职位。也就把博士后当作一个过渡。一边继续做科研,一边持续关注工业界的坑,骑驴找马。
不要觉得这样的想法会坑了现在的老板。其实老板精明的多。招一个博后干活的开销远比招一个正式员工小,但干的活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跟着项目走,并不能保证每个博后的工作都那么科研,一定能发多少文章,工科尤其如此。相反,去了大企业的研发部门,一样可以科研,而且跟业界有紧密联系,工资还高不少。读到博后也是都快30岁的人了,早点赚钱养家糊口才是正道,博后那点奖学金,跟失业金没啥区别。
既然这样,双方各取所需,到时候好聚好散就行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8257986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0楼 发表于:2024-3-16 17:50
请叫我麦兜:


学士—>硕士—>博士—>烈士(博士后)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1楼 发表于:2024-3-16 17:52
谢邀,不是博士后,只是一只渣土硕。就读研的几年接触到的博士后来看,大致了解到了那时我周围的理科类博士后由于博士毕业后职位不好找到很满意的,打算在学术上再搞点提升,为了更好的职位打下基础,先选择博后的职位,可进站2轮,每轮2年,出站后再去找职位。身份介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他们在我周围角色和是师兄师姐那种,我片面的感觉他们干的各种杂活和组里的学生差不多?听他们有的抱怨,国内博后待遇不太好。


作者:5742666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1742434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2楼 发表于:2024-3-16 17:52
雪无痕:


我绝对是一条路走到黑的路吧,学习永远都没有止境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3楼 发表于:2024-3-16 17:52
作者:百纳硕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4833990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士后在中国一直是个奇怪的概念,很多人对博士后有错误的认识,甚至有些人事表格要填写是否做过博士后,似乎博士后是博士之后的更高的学位,当然这些错误是不值得讨论的。

近两年毕业的博士都有一个心态,读书太久了,不想折腾了,都希望直接工作安家。当然,愿望是好的,可是很多高校已经明确进人必须以师资博士后名义开始。这当然都是前些年博士培养大跃进造成的人才集聚急剧膨胀造成的,导致大多数有名高校已经没有指标直接进教师,可是又需要有人干活,只有进一些博士后。除了被迫做博士后之外(一个朋友在美国做了不知道多少届博士后才找到正式岗位,未来中国也是类似的趋势),个人以为对于很多立志于科研的同学来说,博士后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其中以下几个原因,仅供参考。
01博士后可以积累科研成果
现在搞科研,不管走到哪里,申请基金和提职都需要很好的科研成果,可是一般情况下,博士期间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发表很多论文,直接就业竞争力往往不足,通过博士后可以尽可能的多做一些工作,发表一些论文,为未来的竞争打下更好的基础。
02博士后可以安心做科研
博士后只是个短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研究生,也不同于固定职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和现有职工有利益上的冲突,也不太会卷入复杂的人事关系,相对独立,这样的状态对于科研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在博士毕业后的几年是关键的几年,做好了就会比较顺利,做不好可能就很糟糕。
03博士后可以提高未来的独立能力
很多同学博士毕业了,按照博士培养规定,应该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如人意,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离开了导师,离开了课题组依然不会做科研。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博士研究生的课题都是导师指定的,学生往往缺少选题的训练,只学会了解题。但是选题才是最难的,我们看到高校里的年轻博士们往往科研选题
不太好,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博士后相对来说,课题自主性较强,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弥补博士期间的不足。
04博士后可以多点科研熏陶
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作风,没有哪一种文化和作风是绝对优秀的,进入另一个科研团队,最大好处可能就是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科研文化,而博士在读期间接触到的科研风格不一定适合本人,因此,通过博士后可以多个机会让自己多点科研训练和熏陶,从而能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作风,对未来的科研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05博士后可以调整科研方向
很多时候,博士期间的课题不是自主的,有时候如果遇到研究古老课题的老师,毕业后就非常被动,毕竟古老课题不好做,剩下的都是骨头,不好啃。这些同学必须要通过博士后完成科研方向的转移,尤其是独立性不强的同学,博士后的意义就更大。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4楼 发表于:2024-3-16 17:53
过风一般日子:


本人想退站,钱会怎么算?会不会影响后续的工作,留在档案里?我们工资三部分,市政府补助,工资,年底,最后会怎么发?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5楼 发表于:2024-3-16 17:53
渐离:


超凡之路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6楼 发表于:2024-3-16 17:53

某知乎用戶:


土木工程博士后,博士找不到工作后就变成博士后咯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7楼 发表于:2025-5-3 21:02
作者:中研博硕英才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18933374031896144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言

近期,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2025年博士后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持续扩大博士后岗位的招募规模。

各地推进高水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势头越来越猛,这场激烈的“博士后人才争夺战”正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

01 博士后“学历化”

很多人对于“博士后”存在着误解,认为博士后是继博士之后的最高学位。事实上,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博士后并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经历。

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他们通常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从事科研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历膨胀现象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博士后 “学历化” 的倾向也愈发突出。

高校教职岗位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在同等招聘条件下,不少高校在招聘中优先考虑有过博士后经历的人员。

越来越多高校实施了师资博士后制度,即应届博士毕业生应聘教学岗位,必须先进入学校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师资博士后考核合格,出站后可以聘为高校教职人员。于是,“毕业先做博士后”成为许多博士为了顺利进入高校任职的选择。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

图源教育部官网

博士后培养是提高高校人才队伍层次、优化高校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明确表示,将推动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的数量,这意味着未来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博士后将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

从数据来看,博士毕业后进站做博士后已经成了博士就业的新潮流。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6月23日,我国招收的博士后约为34万人,成为博士后规模第二大的国家,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计335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338个。目前,“博士后”已然成为一股强势力量。

02 博士后需求大增

为应对产业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多地积极推出一系列博士后扩招政策,进一步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024年11月2日,苏州发布新一轮博士后岗位招引需求,涉及1152个岗位,涵盖30家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城市争相发布公告,持续扩大博士后岗位需求,加大博士后培养力度。

图源苏州人社

2025年1月1日,成都博士后新政正式实施,明确构建“3+3+3”政策架构为核心的博士后人才全链条培育支持体系,为博士后提供更多资助,助力人才落户、职称申报与人才认定。例如,为符合条件的新设站单位提供设站资助,选拔600名新进站博士后按每人10万元标准给予生活资助,对符合条件的新进站博士后按每人10万元标准给予留(来)蓉资助。2025年3月1日,南京发布2025年首批博士后招收需求信息,首批共征集59家博站单位的500多个优质岗位。岗位需求广泛,待遇丰厚,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

图源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

据潇湘晨报报道,2025年共有240个博士后站点在湖南省博士后工作管理服务平台提出需求,计划招收博士后3043人。

2025年3月25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湖北省2025年博士后需求信息公告》,湖北深入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省人社厅征集80余家博士后设站单位4600余个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

图源公众号湖北省教育厅

《2024年湖北省博士后需求信息公告》中提到2024年湖北省共征集80余家博士后设站单位,提供2800余个博士后岗位。

图源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

相比之下,湖北省今年提供的博士后岗位增加了1800余个岗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也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比亚迪集团等都设有博士后岗位。


各地为抢夺人才,吸引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不仅用重金的诚意吸引人才,还放宽了博士后的进站要求。

2024年12月24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广州市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强调将规划和优化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吸引集聚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对博士后招收条例进行调整,明确申请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人员可以放宽进站年龄至40周岁。

图源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官网

图源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官网

此前,安徽省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若干措施》,也提到“申请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进站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以此鼓励更多人才留在企业发展。

结语

可以预见的是,博士后力量的崛起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博士投身到博士后队伍当中。对于博士们而言,前路漫漫,唯有直面现实、认清趋势,才能勇往直前。

发布于 2025-04-09 09:20

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

哪些城市正在积极扩大博士后岗位?

博士后经历如何影响高校招聘?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8楼 发表于:2025-5-3 21:03

Urvin:


Urvin:曾经的博士后和如今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谈谈为什么要做博士后以及如何做博士后(一)

欢迎阅读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59楼 发表于:2025-5-3 21:03

浴梦冻忆弥:


不想活的人

项目经理 二十四级
60楼 发表于:2025-5-3 21:03

作者:蔚青学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36283161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些年来,国内博士、博士后相继迎来“扩招潮”。潮流之下,一面是加入高校教师队伍的门槛拔高、水平提高,另一面是,在进高校这条赛道上,更“卷”了。几十万30岁上下的青年人,顶着高学历光环,在进高校入口排起的长龙里,大多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

新的政策纷至沓来,博士后将是高校教师未来“标配”了,那么,进高校当老师这场游戏,普通人,还有戏吗?

01

用“一阵子”博一个“一辈子”的机会

在高校,有这样一群人,30岁左右,他们整天做科研,但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被问起身份,他们常常略显尴尬。原本是“青年教师预备役”或“高校科研生力军”,他们却自称是“学术临时工”,他们就是——博士后。

博士后,时至今日还常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比博士更高阶的学历。而实际上是指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过渡性的,通常一期是2年。

成为博士后,是不少博士较为被动的选择。

一方面,随着博士扩招,青年教师预备役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教职的“名额”早已不够用,高校又在科研排名、学科评估等评价体系下对科研人才有大量需求,于是“先做博士后”成为许多博士毕业进高校的门槛。另一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只招聘出站博士后,或是高校里较高的职位应聘条件更倾向给博士后。


“蔚青学者”人才网某985与某211高校招聘公告


在这样的条件下,志在成为高校教师的博士们,便只能纷纷踏上“博士后”这条路。光是踏上这条路,就已经很难了。要足够年轻、要尽量按时博士毕业、要攒够出众的成果,以及要做好心理准备。因退路极少,“大龄”博士不再是应届生,博士后“出站即失业”的风险并不低。

时间,是第一大难关。国外高校一般对博士后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也因此诞生“千年老博后”的称呼,也就是说,可以做“长期临时工”。相比之下,国内博士后普遍主打一个“短期工”的特点。

这种不同,除了国内外社会环境、人才体系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绝大多数博士后只“押宝”进高校一条路。而想要在这条赛道上竞争,需要面临在成为青年教师之前就提早开始“限时跨栏”,堪称“尝鲜版非升即走”。

32岁前冲博后基金、35岁前冲青年基金……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期望“一辈子”去从事的职业选择,决定了国内博士们在限时条件下只能够做“一阵子”的博后工作。

这不亚于一场豪赌,用时间换offer,用“一阵子”去博一个可以“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机会。

02

普通博士,想进T0级高校有多难?

踏上这条赛道已经很难了,到达胜利的终点线更难。除了时间难关,还有出站考核,以及进高校前的激烈角逐。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博士后群体都面临着严格的考核。而在国内“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竞争的激烈程度更甚,据了解,部分高校对博士后出站的要求已经是“至少要有一个基金”。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门槛又逐渐“博士后化”。留给博士、博士后们产出成果的时间越来越少,在30岁到35岁之间出成绩的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并且,每年进高校的标准水涨船高,“成果”足不足够拿得出手,也不是确定的。


社交平台上关于博士毕业高校求职前途的讨论


在“进高校”的赛场上,对普通青年博士来说,本就已是“孤注一掷”,除了自己坚定的一份“野心”或是理想主义的“信念”、家人的期待,还有的恐怕就是进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同龄人不能感同身受的一份孤独。

孤注一掷之外,还叠加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在竞争对手中,要么有天赋异禀的科研奇才,要么有平台厚实的大佬门徒。经费预算与办学规模都皆有限的条件下,教职岗的坑位也是极其有限的,遴选人才时“既要、又要、还要”的标准,将在每一轮筛选中刷新再刷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竞赛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是学术界的“红皇后效应”,世界上的优秀人才为了胜出,都在拼命地充实自我,大家的水准越来越高,但是不管有多拼命,相对位置似乎都变动不大。红皇后对爱丽丝说:“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想要前进,必须双倍用力。”

普通博士想进高校有多难?恐怕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才有“一线生机”。

03

先卷为敬,先走为敬?

近日,在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中,再次强调了“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高校不再需要普通博士,已是大势所趋。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高校教师博士后或是未来标配


要笔者说,政策释放的信号,对还在观望的博士生们来说,至少提供了个较为明朗的趋势,无论选不选进高校,都有一个参考依据。普通人进高校,可预见的是,上升通道将会越来越窄。作为个体,究竟何种选择是上策?

先卷为敬?

一位青年科学家、985教授,他本科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26岁于东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香港城市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后,31岁入职985高校任正教授。他主持国自然基金

和省级海外优青

等多项课题,还手握多个奖项。故事本应是出身“双非”却逆袭成王者的励志典范,然而今年8月29日,他因突发心梗离世,他叫李海增,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生命停留在了34岁。

还有一位985副教授,来自农村家庭,读博期间所有费用都是靠奖学金和打工兼职,32岁博士毕业进985高校任助理教授,仅3年就晋升为了副教授,是一名“全能型选手”,曾对好友说其入职后的生活:“工作很忙,想尽快评上副教授”。每天在研究所与宿舍之间两点一线,忙到没有时间做饭,常随便吃些。今年8月9日,在访学期间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37岁。

英年早逝的中青年学者,大都是因病去世,“病”的具体原因可能各异,但总体上跟过度劳累免不了关系。

先卷为敬,的确能够很快实现“硕果累累”,然而避免不了身体的损耗同样日渐累积。


一个月内,仅媒体报道出来的因病去世的中青年学者,就已多达5位之多


先走为敬?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然而在不少行业都开启“降本增效”的环境下,出了高校,作为普通人,又带着“博士”“大龄”等标签,选择的确不多,仅有的选项里,不“卷”科研,也免不了要“卷”其他东西。

相较于进高校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条较为稳定的晋升路径,进入企业通常是签订3年一期的劳动合同,尽管职业规划的自由度高了,但同时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年龄放在那里,在社会时钟里,留给普通人的试错机会并不多。

若是进入体制内,发展路径的稳定性和高校里差不多,但告别长期习惯的科研体系,难免“水土不服”。今年7月,一名某地工业园区商务局科员马翔宇因实名举报上级局长祝某贪腐引起关注,目前官方通报暂停该局长履行职务,值得注意的是举报事件背后,马翔宇自认为上级因他“清华的不上道”多年阻碍其晋升。“不上道”的普通人,他恐怕不是个例。

那些能在高校内外“来去自如”的例子,也基本证明:高校入场卷、甚至返场券,几乎只留给具有顶尖水平,那些“不普通”的人。


多位大厂“大咖”,从业界到学界


什么选择是上策?当填报读博志愿时,当实验有了结果时,当发表了高质量论文时……或许从那些时候起,心中早有答案。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来源 小红书@色觉影视


没有绝对的上策,这是普通人的无奈,在游戏场上明知将要出局,还是想挣扎一番,这是普通人的不甘,明知所选之路不易,还需得直面,冲进这车水马龙、纷繁复杂的真实里,这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1281 回复数:60
评论数: ?
作者:146.75.168.*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5-5-3 21:04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