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9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94 68
(轉載知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就读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1樓 發表于:2024-4-9 23:53
作者:WordSunny留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4586704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来这里,觉得这不过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可直到毕业后参加工作,我才发现,这短短的留学生涯,对我的改变还是挺大的,从一开始的普通华裔,到可以独自做很多项目,在这里掌握的资源,确确实实给我的职业发展以更多机会。此外,我在这里游历了很多国家,见识到很多风土人情,体验是非常快乐的!
今天的分享来自于wordsunny 导师Louis Xu,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是Louis,一个加籍华裔。小时候跟着爸妈去了温哥华,九岁那年我们又回到了四川成都,我学中文就是从那儿开始的。初中时我在七中嘉祥外国语度过的,高中去了成都美国学校。本科是在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大学
读的。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中国大陆、香港、日本、加拿大、英国、比利时。语言方面,我四川话、英语,国语、粤语都还不错,法语和日语也都能对付两句。
去年九月,我踏进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大门,去年十一月我拿到了全球媒介与传播理学硕士学位。其实,我本来是打算在伦敦政经读传播学,同时在复旦大学新闻学拿双学位的,可惜因为疫情,我就没去复旦大学继续读硕士了。
给大家大致说说我的就读情况:
LSE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8门课 Taught Masters(实际为7门课,一学期2-3门课,一节课0.5个学分,毕业论文算2门课为1个学分)MC408传媒理论,MC4M1媒体与传播方法论
(定量定性),MC499 毕业论文 三门为系内所有学生必修课,其余专业内可自行选择,两门可从专业外选择。
一共三学期,秋冬两学期修完六门课,暑期写论文,总共一年时间。
上面所述的三门课程为必修也是传播媒体系的核心课程。接下来我概括一下这三门课的特点和核心内容
MC408 Theories and Concept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主要是教授讲解,每周主讲一个西方媒介传播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为主题,例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Bourdieu的symbolic power,、Habermas的public sphere 等等
MC4M1 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s
这门课会比较有难度,两学期都要上也是为毕业论文做铺垫,前期学习R Studio 编程为quantitative定量 ,后期学习理论qualitative定性,还有workshops 辅助。
MC499 Dissertation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结和所学的媒体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制作出10000字的硕士论文。
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运用符号学研究媒体表征—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在中国荧屏中的影视形象。其余三门课程我自己选了一下课程,包含,全球化与媒体表征,介导女权主义,媒体全球化,以及专业外的心理行为系
的企业传播, 其余课seminar形式为主流。
Simi教授的论文workshop 课堂都是20人以内的小课堂,硕士阶段人不会太多尤其是seminar
形式的。
Simi老师的课堂在欧洲的这一年,,即便在疫情的阴霾下,我还是冲了许多国家。苏格兰的壮丽山川,爱尔兰的迷人田园,威尔士的古老传说,西班牙的热情阳光,葡萄牙的浪漫海滨,希腊的古老文明,意大利的文艺气息,甚至还远赴摩洛哥,感受了不一样的北非风情。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特地前往了Tudor王朝的王宫Hampton Court。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国外的朋友,见识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和Jenny的合照绚烂的街头夜景如果你想留学申请我的母校——LSE,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卡片,有什么文书撰写方面的需求,我会尽力帮助你的!
WordSunny留学申请​
www.wordsunny.com/index/join/newpg?flag=WS%EF%B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2樓 發表于:2024-4-9 23:54
作者:是Ruicy呀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3691779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LSE伦敦政经22Fall新增五个研究生专业】2021年11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官网公布了2022/23的五个新开设研究生专业项目,共涉及四个学院,


分别为:经济管理学院
新开设MRes/Ph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经济历史学院新开设MSc in Financial History;国际历史学院新开设LSE-NUS Double Degree MA in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MA in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LSE-NUS)],这个专业是LSE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教学的双学位专业;公共政策学院新开设两个专业,分别是LSE-Sciences Po 公共管理
双硕士(这个专业是LSE和巴黎政治学院
联合教学的专业)和LSE-Columbia Doubl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申请语言要求都是雅思总分7.0且各单项最低7.0。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3樓 發表于:2024-4-9 23:56
作者:核桃英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06677915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律政剧中毒,梦想当律师
从小开始,每个假期最爱做的事就是看律政剧
。九七以后,看了好多TVB律政剧,从《壹号皇庭V》、《鉴证实录》,到《法证先锋》,剧里那些鲜活的角色,那种对于正义契而不舍的坚持,让我深受感触!
后来,美国律政剧引进国内,从《Boston Legal》、《Silk》到《The Good Wife》,那些大牛律师的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据理力争,更让我大感爽翻!梦想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思维缜密、唇枪舌战,捍卫司法正义的律师。
律师形象里,我最喜欢的是《The Good Wife》中的Will Gardener,Will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出庭律师,不仅庭辩技巧出色,对于证据的解读角度也很犀利毒辣,擅于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证据材料,为当事人力挽狂澜。
Btw,Will对待感情也是非常执着,心中真爱一直都是电视剧女主,很可惜的是没有等到电视剧完结,Will在法庭辩护中被射杀了,感觉蛮失落的。不知道是不是演员没办法继续出演了,否则编剧的这个安排我挺不能理解的,没有了这个核心人物,电视剧失色很多。
| 一早决定毕业先工作
真正从事法律专业,是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实践中慢慢确定的。本科在华东政法的扎实学习奠定了我对于这个专业的真正了解与热爱。
法律专业需要提出最佳问题并解决棘手问题,虽不像理工科专业会创造影响时代的技术发明,但法律的进步始终是推动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资本主义的产生,市场经济的到来,国家制度的建立,始终需要法律的强制规范。文明社会的建立永远离不开坚实的法制基础。
对我自己而言,法律专业的学习也培养了我更加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以及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专业是需要深刻洞悉社会的,法律条例的远见性与有效性都取决于对于社会民情的透彻把握。上本科期间我也参加了很多实践与专业实习,法律专业是十分需要理性思考与理性意识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期间,平衡分配时间,积极参与不同的实习,律所、法院、检察院、公益组织等等都去试一下,了解具体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是什么,感受自己是不是喜欢对应的工作内容,向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多取经,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
作为男生,希望自己早点独立,出国留学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努力存了一笔支付国外学习的费用。


| 在职申请十所名校
本科毕业后选择去律所工作,负责外国直接投资(FDI)方面的法律业务,在跨境交易项目中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法律,因为美英等国是国际贸易的主体,所以接触最多的是英美法系,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主。
渐渐地对西方法律文化越来越有兴趣,很有欲望去深入钻研,加之很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更专业的法律知识作支持,所以就决定继续读研,同时思考更进一步的职业发展。
选择英国,首先是因为英国很多优质法学院,教授很多都是业内顶尖大咖,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也十分完善;其次个人很喜欢英国文化,除了律政剧之外,著名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系列,和阿加莎克里斯蒂
笔下的神探波罗,也是我的酷爱;最后就是因为我最爱的足球俱乐部曼联也在英国,现场观战曼联比赛是我多年梦想了。


研究生申请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LSE、UCL、KCL、Queen Mary、Edinburgh、Glasgow、Durham、 Bristol的LLM项目,十个offer全部拿到了。
申请的每个环节都是自己DIY,每个学校的申请系统都从头到尾走了一遍,有人觉得很麻烦,我倒是觉得很有趣,无非是多一点耐心与思考而已。
最终选择去了LSE,首先因为是LSE法学院师资的强大,大多数老师在从事教职前具备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在实践阅历上及理论造诣上都成绩突出。其次,优秀的教师队伍也使得法学院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司法实践间有很好的平衡性,课程设置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都很适合。再者,LSE毕业生在英国和国内的就业市场上都有不错的口碑和竞争力,对毕业后就业大有裨益。
在LSE,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career hub的账号,学校会不时在平台上更新一些全职或兼职的就业机会或实习机会。另外,学校有career center,大家可以把写好的CV或者cover letter交给career center
的老师,预约免费的简历求职信修改服务。如果有择业的困惑,也可以和就业中心的老师预约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 独立思考&团队协作
在LSE接受专业西方法律体系的学习后,我也开始思考中西方法律差异的根源。西方法律在大社会小政府的背景下,经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变革,民商事和贸易领域的法律发展很快,部分规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了一些在国际商事、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原则及规则。


中国法律自古发展而来,重刑轻民。随着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贸易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的角色正在逐渐从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中国正在改变重刑轻民的法律思想,全面地调整各项法律制度,以解决新出现的法律关系和社会争议。
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帮助我upgrade了思维方式。
首先,西方法律教学非常注重逻辑思维与观点论证.
学生首先要求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严密论证,这样的学术要求无论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还是考试和毕业论文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学习环节,都需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我的论证足够充分吗?条理足够清晰吗?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于专业学习无疑帮助巨大。
其次,在具体实践中,除了个人努力,团队协作也很关键。
几个人组成一个team,完成一个小组课题的课件制作,大家自由讨论大胆激辩,吸收不同观点总结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或方案。
比如在“Security Regulation”这门课上,我和几个外国同学一起讨论各自国家的证券监管制度,大家相互介绍本国的证券监管制度及自己对制度优缺点的看法,随后我们将本国制度与英国的制度进行比较,找到二者差异,及英国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大家各抒己见,头脑风暴,气氛热烈融洽,彼此相互启发,获益良多。


| 收获诸多异国友谊
除了课内学习,课外也有着多元的学习机会。一年的学习中,相遇了很多很优秀的同学同行,至今保持着亲密的友谊,彼此分隔异国异地,但经常通信互访,还受邀参加了外国好友的婚礼。
很幸运的是,在LSE还学习第二外语——日语。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交流才能活学活用。在国外读书,是接触各种母语人士非常好的机会,我和一位日本同学关系非常好,我们每周会花几个小时相互教授对方自己的母语。
如果你想学习而没有语伴,LSE的language center网站也搭建了专门的语伴配对平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希望学习的语言寻找合适的语伴,丰富自己一年的学习生活,也有机会认识更多有趣的小伙伴。
特别提醒一下,LSE法学院
还提供学习二外的奖学金,虽然不多,但也是学院的一种福利,大家开学后就可以开始申请。


| Keep calm & carry on
我们在国内学习的主要都是美音,刚来接触不同的英音,差异很大,很不习惯,理解上也有不少困难。这时候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哪怕犯一些小错误或遇到小尴尬,也不要觉得丢脸,就像英国人经常说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


学习上可以进行课堂录音,课后反复或慢速播放加深理解。生活中也可以大方的请对方再说一遍,习惯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适应。
中西方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东方民族偏内敛的特质与西方激情外放式的气质截然不同。这点在相遇陌生人时感觉尤为明显,在国内,不认识的人刚接触都比较谨慎含蓄,而在英国,对方会主动直接和你打招呼,或者积极邀请你参加一项活动。
但在这点上,大家也要提高警惕,有些热情背后隐藏着陷阱,要小心甄别,避免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身边曾有同学遇到陌生人搭讪,陌生人表示自己没有现金给汽车加油,希望同学借20英镑用于加油,并告知银行账号以便还款,还要求同学一起上车去附近加油站。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保留戒心,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损失。


| 时间管理是第一要务
努力工作与认真备考,对我而言都很重要,前者获得工作经验与攒学费,后者是成功申请的必要条件,为了兼而有之,必须有很好的时间规划和高度自律。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是锻炼这种能力与品质的大好机会,我决定借机好好挑战一下自己。
作为在职考生,我的雅思考试经历总结起来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要求的目标分数。因此首先需要百分百了解考试,重中之重是雅思评分标准;其次是精准掌握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
最后,就是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备考的四个月里,每天下班回家后,拒绝一切无意义的社交娱乐,坚持每晚复习2-3个小时,从头至尾严格执行制订的复习计划。
整个雅思备考与学校申请的进程中,最重要就是保持平稳的心态与良好的执行力。困难和意外肯定是无处不在的,暂时停滞不前也很正常,这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好心态,相信自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实现留学梦想。


| 学生的梦校就是我的目标
很多同学首次备考托福雅思,复习不充分,基本只做了剑桥真题的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缺乏训练,也没有很好的训练方法。
很多人没有认真了解雅思写作评分标准,还是按照大学四六级的方式准备雅思写作,没有专业写作的经验积累。大作文写作没有时间感,审题不准,偏题跑题问题都存在,小作文在常用图表解读和数据选取方面都有问题,数据表达句式和常用连接句式也并不熟悉。
练习雅思写作,第一步就是紧紧抓住四大写作评分标准,每个标准逐个突破,比如cohesion & coherence——提升文章的连贯与衔接,就是很多学生存在问题的重灾区。很多同学喜欢用模版,整个文章自己写作的部分和模版部分完全没有顺畅的起承转合,导致分数也很不漂亮。
所以在一对一写作课程的一开始,我就会要求同学完成规定的作文写作,教学方案唯有建立在精准的问题定位上,才可以真的帮助学生高效提升分数。
很多同学觉得我要先学习才能开始写 ,这种想法不正确!备考雅思的同学都是高中生及以上,大家都有一定的英文基础,最简单的句子肯定是写得出来的,很多同学不愿意写是因为畏难情绪或者是偷懒心理,我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老师,不会纵容大家的小毛病的!哈哈哈!
拿到学生们自己写的作文,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认真剖析作文存在的问题,再一对一结合雅思写作每一条评分标准,进行专业辅导。
从审题、写作结构、建立分论点及思考论据、开头段及结尾段写作方法、主体段扩展方法
、重点句式及表达积累、精准用词等方方面面,全面提升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保证个人教学跟紧官方考试的变化,需要紧密追随雅思题库的更新,教学者需要首先自己写作打磨最佳新题范文,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案。作为一个老师,我的目标永远非常明确,帮助学生攻克写作难关,决不因为写作成绩与梦校失之交臂。
本文作者: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4樓 發表于:2024-4-9 23:57

某匿名用戶: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5樓 發表于:2024-4-9 23:57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69985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不明白为什么楼上的一位要长篇大论的抨击LSE校友的造神,虽然总有些地方是言之成理的。但我只想说,如果没有在LSE读过书的人,是不配以这样的方式回答“在LSE读书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的。因为LSE的中国学生虽然近几年来确实越来越多了,特别是Finace, Management,Economics, Maths&Statistics方向,但它的冷门专业,是真正净下心好好做学术的。而且我的一位朋友,自身是非常优秀的,高中毕业保送进的国内一所top 985,大学还有去海外交换, 然后LSE录取的con都是985,均分85+, 雅思7+,这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基本条件,很简单么?而且申请的时候如果985院校的均分85分不到,基本悲剧的可能性90%+,不如不递送申请。她在LSE就是学的Gender studies,我知道她master的一年是非常努力学习的,但最终还是没能拿到merit,我不觉得她个人能力有什么问题,只能说,在群雄学霸的圈子里,是一群学霸的较量。因为另外有一个学术能力比她不如的同学去了一个排名15-20的英国大学,都轻松拿merit毕业。我知道我的朋友,在刚刚过去的12月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感慨,finally, I survived..而据我所知,management department,中国学生最多的系,反而课程给分是非常容易给Merit的。因为gender institute的老师,他们的心态就是:你们这些浮躁的中国人。而management department的老师,并不是这种心态,他们主要的funding
已经来自中国学生了。US确实是学术殿堂,但在LSE,也不乏很多美国学生和本科读美国top20的,我就认识一个小哥,本科读的伯克利
的金融,现在在LSE读AF。LSE的career fair
这边确实做得还不错,但这并不是LSE浮躁的表现吧。再学术的学校也还是要考虑毕业生就业率的,毕竟,人本内心功利性动物,真正读书不为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吧,所以这又让我想起之前很早流传的一个说话,说是有些专业是高帅富白富美专业,比如哲学,比如历史。大多数中国学生,应该没有人觉得3年花120-150w人民币出国来LSE读学士,或者花40-50w一年读个硕士只是不痛不痒的玩玩吧?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很长的打算。我在LSE认识了一些中国学生,他们是各种各样的背景,有3年本科LSE+1年硕士LSE的,有3年其它英国本科+1年硕士LSE的,有国内985(C9)本科+1年硕士的,有国内985本科+工作经验+1年LSE硕士的,有国内普通211本科+1年英国其它学校硕士+1年LSE硕士的....在LSE认识的外国学生,有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系过来的交换生,有欧洲大陆top商学院本科+投行工作经验+1年LSE硕士的,有加州伯克利
金融本科+1年LSE硕士的.....读书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更不要说用second language读书写作业做presentation.没有毅力的人,都会倒在路上,有毅力的人,才会survived吧。我还记得,有一个学social policy
的好友,第一个formative essay被老师fail后她的失落。毕竟,英语思维,学术英语,雅思考9分到这里都不够用。只能慢慢摸索,国外的模式。假期,朋友圈确实会被各种欧洲游,美食刷爆。但为什么要以一种酸葡萄
的心理看待它们?他们deserve这些啊。难道在熬过final后不该宠爱自己一下么。我自己写一个summartive essay
的时候也是一周没怎么好好睡觉,写完还要找native speaker的同学给我做prof-reading
, 因为对自己的英语还是没有自信,而presentation skills 确实是老师评分的一个细分标准。LSE的图书馆很小,但一般如果不是周五晚上,想要在地下一层图片上俗称网吧的地方找台电脑其实挺难的。说这么多,要总结,在LSE读书是什么感觉呢?我想说,就一句话,备受打击然后奋发图强。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6樓 發表于:2024-4-9 23:57
TheAmazingSeb:


实习时碰到过LSE毕业的同事,只能说LSE的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
一位Bristol毕业的英国大姐对LSE的评价是"It's more like a college other than a university".
也许是我见识短.
欢迎反驳,坐等打脸.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7樓 發表于:2024-4-9 23:58
作者:末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276060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体来讲,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是真, 但还没到逼死人的节奏。有很多知识面宽广思维深刻论证严谨的大牛,也有不少主修做饭辅修旅游,在中国人圈子里混吃混喝到头来英语都说不溜的。学校乍一听能唬人,是骡子是马还是要拉出来遛遛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本科非名校出身的人,凡是来自北清复交的在我眼中都自带大牛光环,我从来只有仰视的份,哪里自信得起来。但是当系里全是各大牛校毕业的牛人时,这种自己假想出来并刻意加在别人头上的光环就会慢慢散去,几个seminar和project下来,一个人原本的能力就会浮出水面。北清复交也不过如此嘛,大家都是普通人而已。
这件事对名校毕业从小到大优秀成习惯的人可能没什么,但是对我来说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让我以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能力,而剔除掉了原本不该加给自己的上限和已不如人的自卑感。 现在的工作身边更是一群大大牛叉的人物,个个拉出来身上的标签能闪瞎我的钛合金狗眼。 但经过LSE的历练,我不再像之前那样诚惶诚恐,小心谨慎,生怕别人嘲笑我的蠢笨。 而是碰到疑惑时能静下心来想一想,相信自己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敢于心安理得的发问,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当自己不再给人生设限,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澄明开阔了起来。 感谢LSE,你是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献给母校。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8樓 發表于:2024-4-9 23:58
作者:小索说留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5205945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我从小到大呆过的所有学校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现在的学校LSE,它带给了我非常美好的大学生活体验,在我心中它代表的就是“自由”“尊重”和“包容”。记得时常被家里的亲戚问起“你在英国读的什么大学呀”,我每次回答伦敦政经时都有些尴尬巴虽然伦敦政经在国内并不家喻户晓,但它的确是一所仅次于牛津剑桥,和帝国理工
并列全英第三的世界名校,今天我就来为它正名一下~
LSE全称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Political Scienc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所专注于社科、文科和商科的学校,唯一的理科就是数学和统计了回所以呢,在理科和工科欠缺的情况下,LSE的综合排名并不是很高。尽管我们学校的规模不大,开设的科目不多,我们学校却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英国首相,很多老师都任职于世界各大银行、组织。如果你想未来从事金融、经济相关的工作,那LSE一定是你的不二选择。投行在英国一共有四个target school,分别是牛津剑桥LSE和LBS,每一年LSE输送到各大投行、四大、咨询的人数都基本是全球前三的,比如GoldmanSachs高盛每年招聘的新人LSE一般就占了20%+,相应的LSE应届毕业生的起薪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LSE经常被戏称为“投行工厂”or“伦敦金融技校“。我有一个朋友就曾吐槽说“all LSE people are the same onlythinkofIB”哈哈哈哈哈~我们的校训是“rerumcognoscere causas
”,是很高大.上的拉丁语,意思是to know the cause of things了解万物的起源,说来惭愧在学校都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怎么读哈哈哈作为懒人,我经常打uber上学,好几次司机看到的我的目的地是LSE,都会问我是LSE的学生么,然后就会疯狂夸“wow,you must be a top student”(感到不好意思和瑟瑟发抖哈哈哈)由此可见LSE在英国的地位。
关于Les课程 一些干货来了英国的本科只有三年,每一年都分成三个学期,在LSE分别是Michaelmas Term ( MT ),LentTerm (LT ),和Summer Term ( ST)。MT和LT是十一周,第六周的时候是Reading Week,这时候读文科的小伙伴们就可以带着他们的Reading愉快地去旅行啦,但是像我这样的理科生就只能继续在学校上课。。(这里要说的是经济这门学科在LSE是非常quantitative非常理科的,和牛津剑桥很不同,我们学校经济学的世界排名基本都是世界前五超越牛剑的)


在LSE,MT是纯上课的,放完圣诞假后LT的第一个礼拜Week 0是专门用来考试的,也就是说放假的时候也必须好好学习,因为这个成绩是会计入总成绩的,占比根据学科不同一般是25%或50%。放完复活节紧接着就是ST,这个学期是完全没有课的,只有专门用来复习的lecture,放完假的第二周就开始考试,压力就特别大,学到头秃。。。。但是早考完的人就可以先走了,就很flexible很chill~我觉得伦敦政经的学业压力在G5中总体相对应该是算小的,基本上像放养,所以自律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要讲到英国的成绩划分了,这和国内非常不同,每个科目考试在英国70就被定为一等first (最好的等级,相当于A),而只要过了40分就算pass考试了。我个人认为的话考first的确需要一些运气,因为很可能卡在68、69这样的分数上,但很认真学的话拿个2.1 ( 60+)是没问题的。
大一
在LSE每年要学4个unit,大一的4个unit会自动选择三门最高成绩的课平均成一-个均分作为大一最后的成绩;
大二大三
而大二大三每个unit都是单独的,所以一共就是九个成绩。九个成绩中拿到5个及以上的first最后的学位就算为一等。不管多么认真,身边总能有成绩比你更好的人,所以LSE的确是一个很能激励人进步的地方。


LSE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有class、lecture和seminar三种。

Class:Class就是小型课,一般是10-15人左右( 但经常有同学翘课,最夸张的时候是放假前最后一周好多同学翘课旅行或回家了,我上过一个class只有6个人的,和老师面面相觑)。
时间1h、1.5h、 2h都有,是强制性的。在入学的时候,每个同学都会分到一个academic mentor
,基本都是职位和资历很高的professor
,任何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找AM沟通~class如果一周不去,你就会收到警告,两周不去你的mentor会收到邮件,他们会请你去喝茶进行思想教育;三周不去的话,系主任也会收到邮件,这就很严重了,最坏的结果就是取消签证强制退学,但一-般系主任都很好,会进行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让你彻底醒悟。不过我还没见过三周不去上课的人母像我这种胆小的,每周都会去,上课,就算误课了也会在不同时间段补上一节。比如我的经济class在9:00到10: 00 ( 一般都是起不来的),但我的老师在10: 30-11: 30还有一节课,我就会提前打个招呼去上这节.


Lecture:

就是整个年级选择这门课的人一起上的大课,基本都是500人起步,尤其是LSE上lecture在peacock theater,一个没有桌子环境恶劣的地方,所以开学以后去实地.上lecture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我们学校有非常完善的网上教育
系统moodle,lecture和seminar都会 被录下来放到网上,可以随时看,但class没有,错过就错过了。我的话全年所有lecture加起来去的次数不会超过一只手,我都在宿舍或者空教室反反复复地听recording
。一节lecture上课的话是2h,数学类的习题课是1.5h,但我听+做笔记的时间起码3.5h以上了。Class和lecture
的关系就是lecture. 上课,class讲作业和补充,意味着如果不听lecture作业是写不出的class也是坐着混时间,所以:lecture真的很重要!


Seminar:


有很多形式,我之前是以系为单位,分享关于求职、读phd内容,还会开设只有女孩子的seminar,非常重视女性的发展。还有额外的教学方式office hour
,这不是强求的,谁有问题都能去,像我的话基本每周都去,和老师一对一答疑,一般是phd
在读学生即我们的class teacher解答。有时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他们回答不上来的,就可以去教授的office hour,而且他们人都很好,发邮件都会很认真回复。我的一个classteacher就特别好,她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会通过内部网
直接帮我问professor,特别感谢和想她!




在LSE,作业虽然会在系统里被记录,但是不计入最后的总成绩中。关于作业,数学和统计是需要每周都交的,老师们批完会在这一周上课的时候发下来,打分一般按等级VG、G这种;经济类的作业每周网上上传,但只有week5和week10老师会批改和给反馈,剩下都是自己校对;文科写论文的话也是一个学期批两次。其他的作业形式还有group project,presentation等。 LSE的师资和教育质量毋庸置疑,行走在校园中可能擦肩而过的就是诺贝尔奖得主,所有任职的老师都是顶尖名校phd毕业or在读。他们不仅学术能力强,人也很谦逊友善,有问必答。总的来说LSE是一个非常有学习氛围的环境,学霸会越学越轻松开心,学渣会被虐的有点惨。
一切全凭自觉。很多朋友都有“ 我到底是选择LSE还是牛剑呢”的疑问。
我认为LSE比起牛津剑桥特别的一点是,牛津剑桥在读期间是不能换专业的,除非重新申请或者从数学转到数统这种小范围变化 ;
而在LSE,大一时大部分专业学的基础课都是一样的,你会对所有学科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要大一final考得好都是可以换专业甚至换系的,这给高中时专业选择迷茫的我们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非常的人性化。


在LSE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求职了,学校有非常多的求职社团,赞助商都是顶级投行,并且经常会来学校举办一些活动,学校的career center可以帮你改cV、cover letter、做mock interview ,甚至假期都会不分昼夜地发送数不清的邮件。
motivate你找工作;同时学校也会专门开可选修的学习excel、python等社畜必备技能的课程。别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你好,吃了么”,而LSE的学生往往都是以“hi, spring/summer申的怎么样了”.开始话题e所以在LSE有清楚的定位和规划是很重要的啦,不要被大环境所影响。
坐落在市中心的LSE旁边就是Holborn地铁站,步行十几分钟就是Covent Garden和中国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课余生活丰富有趣。( 大家感兴趣的话给我们留言哦~人多的话我会专门开一篇文章写一写)
LSE真的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在这儿有最高等的教育和最先进自由的理念。(还有最高的颜值哈哈,坐在图书馆
看来来往往的小姐姐们真的太赏心悦目)欢迎大家申请我们学校鸭~


记得给我点赞关注哦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9樓 發表于:2024-4-9 23:59
作者:河马留学课程辅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35723071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LSE管院算是对于商科比较友好的
整体课程偏向于商业战略,但带有一些经济学
不要求强数理,但最好有经济学基础。


课程设置:
必修:
Incentives and Governance in Organisations* 组织中的激励和治理*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Organisations* 组织的设计和管理*
Behavioural Strategy* 行为策略*
Strategic Competitive Analysis* 战略竞争分析*
Dissertation: MSc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论文:管理与战略硕士*


选修:
Valu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估值和安全分析*
Account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全球经济中的会计*
Management Accounting, Decisions and Control* 管理会计、决策与控制*
Financial Accounting, Reporting and Disclosure* 财务会计、报告和披露*
Financial Markets* (FM473L) 金融市场*
Financial Markets* (FM473M) 金融市场*
Managerial Finance* (FM474L) 管理金融*
Managerial Finance* (FM474M) 管理金融*
Auctions and Game Theory* 拍卖与博弈论*
Firms & Markets in Emerging Economies 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和市场
Negotiation Analysis* 谈判分析*
Strategy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信息经济战略*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 Strategic Approach* 国际营销:一种战略方法*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世界贸易体系*
Brand Strategy* 品牌战略*
Topics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管理研究主题*
Public Management: A Design-Oriented Approach 公共管理:一种面向设计的方法
Corporate Strategy 企业战略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Management 进化心理学与管理

Principles of Pricing 定价原则


课程解析(来源于网络资料):
Incentives and Governance in Organisations*
主要是以case和理论相结合,lecture一般是理论+少数的case,seminar基本也是以讨论case为主。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经济学模型。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设置激励政策,如何影响组织中的决策,公司的组织架构设置和治理方式等。
重点在 contract theory和 motivation这些话题上 有点接触到HRM类似的话题难度不大,会要求一些简单的计算 掌握逻辑和规律即可拿高分。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Organisations*
管理学概念和理论非常密集的一门课 从企业创始到发展扩招到组织架构等等课题都有涉及 。
主要都是理论模型和计算,难度不算高。会涉及到具体的管理学问题,比如利用模型分析个人和团队决策。


Behavioural Strategy* 
主要是managerial economics 话题,纯理论,主要内容就是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会设计一些入门的博弈论和 behavioural economics 例如 mixed NE, prospect theory等等 难度不大。
考试不难 规律性强 逻辑理顺后 比较容易懂 做题顺手


Strategic Competitive Analysis* 
应该是整个项目里最难的一门课,理论和case参半。汇聚了 managerial economics,econometrics
 以及 game theory 所有相关领域并且要求融会贯通 不仅要求会计算比较复杂的 cournot bertrand
 stackelberg 混合的题目 也要求有 qualitative 理解 
需要花比较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就读体验分享:
四⻔必修的考核⽅式都是100%的final exam,理论占70%,有的课除了lecture会有seminar,就会在seminar上讨论⼀些现实中的case;平时每⼀两周会有problem
 set但是不计分也不强制交选修范围还算⼴,management什么都沾点但都不深,
像act的corporate finance,valuation这种课,搞⾦融的同学上上就挺好,mkt也有brand strategy这种课,strategy相关的就偏理论了,基础的machine learning也有…还有⼀些特别的课程!⽐如我下学期要上的negotiation,教你怎么谈判,并且整个学期都有互相打分。


因为平时没有作业和quiz,所以课业压⼒不会很⼤,课程难度其实case by case,像上学期的incen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就很简单,但是behavioural strategy涉及很多微经和博弈论,还是有难度的;


此外看教授个⼈⻛格,有的教授会讲很慢很细致,也有教授默认你本科已经有⽐较好的微经基础了,讲得会⽐较快。知识本身对数学要求不⾼,主要是需要理解模型背后的逻辑。


总体课时还是很少的,每⻔课每周三⼩时,⼀学期三⻔课,⼀学期四⻔,基本上⼀周只有四个半天需要去学校上课。




总结个人建议:
最后难度肯定是因人而异的,当然涉及到一些微经或是博弈论之类的肯定还是有难度。
作业考试那些只要好好学好好写,毕业拿distinction还是没问题的!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课程上有疑问有难点都可以找我们。
我们可以进行海外同步课件课程辅导,作业辅导,考前冲刺辅导、笔试面试考试等


全方位解决留学生课业难题~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0樓 發表于:2024-4-10 00:00
作者:Shirley学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2736555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Shirley学姐今天为大家邀请到了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数学系运筹学与数据分析(Operations Research & Analytics)专业,将于20 fall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攻读二硕的Frank学长。今天他会和大家分享她选择法国的理由以及解答申请上的问题,希望能给有留学英国 / LSE 的同学⼀些帮助,如果对英国留学有兴趣的同学就请继续看下去吧!


大家好,我是Frank Wang,19年年底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数学系运筹学与数据分析(Operations Research & Analytics)专业,将于20 fall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攻读二硕,专业为理论运筹学。本文将给计划在英美港新荷等国家和地区攻读运筹学与工业工程(Operations Research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ORIE)、统计学(Statistics) 和数据科学(Data Science)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些方向上的意见。同时,对于申请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和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专业的同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注:本专业非常欢迎各类具备较强数学与计算机基础的理工科(数学、统计学、经济学、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等等)同学跨专业申请。
个人背景:魔都双非一本,管理科学专业
,大二开始辅修一年半计算机,后跨专业选修数学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些课程,Weighted GPA: 90/100,托福101(S24),雅思7(S&W6.5),GRE: 155+169+3.5
申请流程成绩单
语言成绩 & GRE (英国部分高校要求必须提供GRE或GAMT成绩)
CV
Personal Statement
推荐信
注:关于成绩单有一些补充的解释。我在进入大学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研究生留学的事项,大一大二保证自己绩点,并通过数学类课程、运筹学和辅修专业的数据结构等相关课程确定运筹学作为之后的方向,大二结束后分流至管理科学专业。大三计算机的辅修课程开始接触硬件类和软件开发类的课程,对此并没有兴趣,也就停止辅修学习,同时,结合管理科学主修专业,有针对性地跨专业选修了一些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些课程,三个学期一共选了十门课,得益于学校教务处灵活宽松的转学分
制度,我因此用这十门课的学分替换掉主修专业中所需要的一些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学分。从最终的成绩单可以看出尽管我是管理学位毕业,但我所学的课程还是硬核的数学与计算机课程为主,除了主修运筹学的一系列课程,选修的课程使我拥有比本专业其他同学接受了更多且更好的数学、统计与计算机
方面的训练。我记得曾在某论坛看过,相比较一味追求高GPA,一个完整的课程训练体系会对申请更有帮助。
选校申请与结果1st master
美国
波士顿大学, PhD in System Engineering, 降为Master录取
佐治亚理工
, Master of Analytics, offer
英国
LSE, Master of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 Analytics, offer
IC, Master of Computing (Management Science), offer
UCL, Master of Business Analytics (in CS Depart.), offer
2nd master
荷兰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Master of Operations Research Theory, offer
英国G5高校留学简述



英国是一个非常主流的留学国家,教学语言也是英语。费用上来讲因为是一年制硕士所以说这个费用上相比美国来说会低一些。就业的角度,从2020年秋天开始,恢复硕士生毕业时拿到的一年工签。那这个政策在15年之前也是有的,中间停止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年恢复,整个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
会好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英国的G5高校比较适合拥有比较好的学历和实习背景,同时希望结束后尽快工作的同学,金融、会计类专业10个月的项目能够全心投入暑期实习,其他一年制的专业时间也很快,G5的教学质量、学术声誉、雇主评价
和校友资源在整个全球范围来看都非常优秀。
如果有打算念完硕士后攻读博士,那么需要你去对项目和专业做一个斟酌,要注意一下是否有规范的论文要求(比如说LSE的部分专业对于毕业论文要求不高),如果毕业论文完成得非常好,那么论文导师将会为你提供一封最重要的推荐信,这位导师会为你的科研潜力做一个背书,这个在申请博士的时候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教学计划
最后一项是final project这种比较practical的形式,我觉得这个项目相对来说会比较不合适读博。
选择LSE大四秋天,我申请了两所美国大学(波士顿大学,佐治亚理工)和三所英国大学(LSE, IC, UCL),在过年前都拿到了录取,最终选择LSE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地理位置,个人观点相比较波士顿和亚特兰大,我更喜欢伦敦;其二是学费,IC和UCL录取的专业都在计算机系,CS专业的学费一般来说是会多一些,LSE的运筹学专业在数学系,学费大概比其他两个专业少将近30%,当然学费不会是最重要的因素,伦敦这三所学校毕业后回国后认可度区别不大,否则尽管学费贵一些也要选择排名和声誉更好的;最后一点是LSE的社会科学非常强,最近的QS排名中,LSE在社会科学排名全球第二,我也比较喜欢这种人文社科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我当时住在学校的宿舍,八人住在一个大的套间,共用一个厨房,除了我是数学系以外,其他室友的专业包括国际关系、法学和经济学,平时在厨房一块做饭或吃饭时,我乐于听他们讲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外国室友也会经常问我一些中国方面的问题。
关于LSE的优势,我主要介绍校友网络与就业指导
,公认的学术地位不再赘述。作为英国的G5高校之一,LSE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行、私募、咨询、律所、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
有非常好的校友网络,big name的招聘宣讲活动非常多,由于LSEer之间非常强的纽带关系,在学校提供的networking活动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拿到内推和面试邀请。同时LSE的就业辅导也相当给力,学生中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Career Consultants Team,成员由大公司的高管、HR以及专业的学生职业顾问组成,为提在校生和毕业两年内的校友提供cv & cover letter写作指导与修改、面试指导与模拟以及薪资谈判等方面的技巧,只要预约好时间,都可以和顾问进行一对一且面对面沟通。
LSE的Operations Research & Analytics在课程安排上也很有亮点,第一学期三门必修课,涵盖常用运筹学模型介绍、统计学与R语言以及一门建模与仿真课程;第二学期都是选修课,理论方面有数学优化、组合优化、数据挖掘技术
、高等算法、分布式计算、深度学习、时间序列等等来自数学系和统计系的课程,应用方面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经济、金融、管理类的课程,作为LSE的优势学科群,这三个系开课的数量非常多,几乎涵盖所有的领域,因此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想学习的内容。
关于运筹统计与数据科学的专业方向本部分将介绍一些运筹统计与数据科学的专业方向。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连续型优化:随机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此方向的大部分学者近期将重点放在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面的优化算法,即设计针对非凸非光滑问题的高性能优化算法,最为经典的就是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离散型优化:调度问题、物流路线、电力输送等问题都可以运用离散优化
进行建模,对于小规模的数据我们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求得精确最优解,但对于实际问题,数据规模使得不得不放弃精确解,转而设计一些近似与随机算法进行求解。
此外,由于学科的交叉性,也有很多计算机方面的学者耕耘于优化领域。
随机模型



风险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实际问题,因此理解系统中的随机性就变得十分重要。众多学者广泛研究马氏链、马氏决策过程、排队理论
、更新理论、Martingale、布朗运动

比如热门的自动驾驶技术所采用的强化学习技术,其基础就是马氏决策过程,强化学习在运筹学领域也叫做近似(或自适应)动态规划,归属于随机优化。
应用统计学与大数据分析



很多学校也将基础数理统计学
作为OR项目的QE的科目,难度一般在Casella编著的统计推断,OR与数据科学中的统计学与属于应用统计(区别于统计系的数理统计学,课程难度一般在Shao Jun的数理统计学),同时也包括应用型的线性模型、时间序列、贝叶斯方法
、非参数等统计方法,广泛应用在金融计量与经济决策分析、统计质量管理、新药研发等等。
统计机器学习



区别于模拟人脑认知与学习过程的机器学习,我们可以roughly认为统计机器学习=统计+优化。对一个数据集进行统计建模
,学习的过程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数据,这个过程也是最小化loss function的过程。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



随机模型中Martingale、Brownian Motion和Ito Integral被应用在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领域,金融工程师使用概率统计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以及衍生品定价,在被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热捧的金融科技(FinTech)中,也可以看到各种运筹统计与数据科学的身影。
运营管理与制造工程




运营管理是运筹学与商科的结合,问题涉及生产计划于调度、库存控制、收益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可持续运营战略等方面。制造工程广泛采用计算机、自动化和数据科学的技术,开发能够生产多种批量产品的生产系统,兼顾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的灵活性,以便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数据驱动型方法
的引入,也使得该方向有了新的发展。
Healthcare



本领域的许多技术与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医疗系统。比如开发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解决方案:安排儿童及成人疫苗接种的时间;临床医生的决策支持:通过统计技术告知一生哪些病人更容易发生急性病;医疗运营优化:实习医生调度、呼叫中心
人员安排以及重大灾难中公共医疗响应。
选择阿自由读二硕



在LSE期间以上课为主,对于科研接触的比较少,为了弥补科研的不足,以及打算日后在荷兰念博士,所以就把2nd master选在荷兰。因为我已经从LSE毕业,所以在这次的申请中的,对于院校的选择我更加倾向于更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单纯追求排名。运筹学在荷兰的发展得非常好,比如阿大、阿自由、3所TU(代尔夫特、艾因霍芬、特温特)以及蒂尔堡大学
,都有很多运筹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此外由荷兰的所有大学和位于阿姆的CWI(荷兰数学与计算机研究中心)中所有运筹学领域的教授和研究员组成的LNMB(荷兰数学运筹学合作网络),每年都面向全荷兰运筹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专业基础课
以及前沿专题课。CWI每年也会面向全荷兰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科研实习机会,这个机会可以说是最吸引我的,住在阿姆的话从交通上会方便很多。当然不可能只因为交通方便就选择学校,阿大的运筹学偏向运营管理,而阿自由运筹学系侧重于确定与随机优化的算法设计,这点也和我的专业兴趣最相符。因此我在申请时,只准备了这一所学校的申请材料(相比较之前英美学校的申请,多了一项课程描述),提交申请的一周后毫无意外地拿到offer。
求职建议对于找工作的建议,我觉得还是要尽早做规划,尽早去做一些有含金量的实习,保持端正踏实的的态度,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做实习。在正式找正式工作的时候,面试官随便和你聊几句,就很清楚你的情况都很清楚你到底实习做的怎么样。实习经历在找工作中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19年7月初回到上海,在一家500强美资医疗器械公司开始做暑期实习生,期间我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得到直线经理
和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在9月底时,顺利通过三个月的汇报考核,拿到了校招的return offer,在有毕业证后即可正式入职。随后我又在十月份面试了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行业最Top的两家公司,各自四轮面试后也都拿到了校招录取。最终我选择了尽管薪资不是最好的,但十分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公司,并于今年元旦后入职。或许会有同学对我为什么选择医疗器械行业以及我所学的专业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对于医疗行业的选择是基于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所学专业和工作基本没有关系,但专业带给我更多的是思维上的训练,我认为这比专业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大家一个建议,很多行业和工作对于专业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对于喜欢的行业和工作都可以去尝试,只要在面试前做足准备,工作后踏实认真即可,其他不懂的都可以在工作中逐渐学习。
结语愿各位同学在申请和留学的道路上都能一帆风顺~当然有什么关于英国/荷兰/LSE申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Shirley学姐找到我!




谢谢我们Frank学长的详细介绍,大家看的过不过瘾?
怎么说呢,还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留学是一种态度,是走向成熟的历练,很少听到因为出国留学而后悔的,却听说太多因为错过留学的机会而遗憾的。只要你敢,只要你想,就有机会,而机会来了,就是你该把握的时候。所以,如果你看到了我们的故事受到了启发,那么加油吧!少年们!向你疯狂热爱的事情冲吧!
如果你还想看到更多关于专业,申请以及生活类的分享,请点个赞看让我看到哦!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留言cue我,也都会尽力回答的!
PS:现在这里有一个欧洲留学大家庭等着你,需要的话可以cue我拉你加入,让你的留学路上不孤单❤️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1樓 發表于:2024-4-10 00:07
作者:LSE学姐拉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5268407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这些专业2023的同学也可以关注,到目前依然位置充足不容易满位的专业,可能2023也会有相对较大机会。


不过,LSE毕竟是女神校,同学们选择的时候还是需要结合一下录取情况,比如,如下单子里的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虽然未满位,但申请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可能项目组是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在挑人吧。


点击这里关注我!








Y2UB 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L6U7 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G1U2 MSc Applicable Mathematics
I1I2 MSc Applied Social Data Science
L6U2 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4UC MSc City Design and Social Science
M1I2 MSc Comparative Politics
L2UQ MSc Culture and Conflict in a Global Europe
Y2U6 MSc Development Studies
V3U1 MSc Economic History
V3U2 MSc Economic History (Research)
N2U5 MS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1I1 MSc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N3UA MSc Finance (full-time)
LN43 MSc Finance and Economics
N3UB MSc 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
G1U3 MSc Financial Mathematics
Y2U8 MSc Gender
Y2U4 MSc Gender (Research)
L3UK MSc Gender (Sexuality)
L4UO MSc Global Health Policy
L4UP MSc Health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5A1 MSc Health Data Science
L8UH MSc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Studies (Research)
N6U8 MSc Human Resources and Organis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IPD)
N6U7 MSc Human Resources and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6U9 MSc Human Resources and Organisations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L3U9 MSc Human Rights
L3UJ MSc Inequal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9U2 MSc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L4UH MSc International Health Policy
L4UJ MSc International Health Policy (Health Economics)
L2UK MSc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L1S2 MSc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1UH Global MSc Management
N2UB MSc Management
N1UG MSc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P3U2 MSc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G2U1 MSc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Analytics
L7U2 MSc Organisati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V7U8 MSc Philosophy and Public Policy
V5UG MSc Philosophy of Science
V7U1 MSc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L2EU MSc Political Economy of Europe
L3U4 MSc Political Sociology
L2UN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
L4UT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MPP)
G4U2 MSc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Risk Management
L8U4 MSc Regional And Urban Planning Studies
N4U3 MSc Risk and Finance
L7U5 MSc Social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N2UA MSc 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3T1 MSc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L8U6 MSc Urbanisation and Development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2樓 發表于:2024-4-10 00:07
作者:蘑菇小蘑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29354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冲动是因为我昨天在面试的时候被质疑了,LSE MSc 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的荣誉硕士,被外汇管理局的领导质疑没听过我的专业,我的内心还是很生气的,所以我要来给LSE正名。
首先我想说因为LSE部分水专业所以可能影响了大家对学校的看法,很多人认为LSE的硕士水。但是!MSc Finance and PE是LSE最难进的专业!一年全球只招40个人!
从学生比例来说,中国人的占比并不高,最多的是欧洲人,和欧洲小鲜肉接触的机会很多!他们的背景和能力也很不简单,比如德意志银行CEO的朋友…比起某些名校基本靠中国人撑起来的金融硕士,我真的觉得LSE是良心学校。配备的师资也是很优秀的,我最爱的金融教授Dirk,哈佛的博士,在斯坦福任职多年。此外PE的课程完全是私募大佬们亲授,课上讨论的也都是他们经手的真实案例,其中BVP的GP也还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从教授和同学的水平来说,能在LSE读书真的有自豪感。

最大的体验就是累。每周都有无数的case要看要做,很多group work,小组讨论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有project的时候一周都要泡在图书馆和组员研究LBO方案。获得的回报就是现在有任何case都有方向上手,完全不会慌乱摸不着头脑,可以说实战能力还算比较强。
最后我想说,LSE的确有水专业,但是也有很辛苦的,毕业了我们都是LSE的alumni,没有什么不同。但你的经历,却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3樓 發表于:2024-4-10 00:07
误打误撞在LSE读了三年本科,对于这个学校来说我或许只是个过客,
但是它教给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我没想过我这辈子会拥有的。
LSE在不同学科都一直强调CRITICAL THINKING,永远注意万物的不同方面。MASTER我不清楚,但是在本科阶段,我个人觉得LSE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中在前者花的时间比较多。在分析的时候老师会一直提醒你要注意某模型或者某理论或者某XX只能在什么情况下用,或者它的局限性在哪里。这个我相信其他地方的老师都会强调,但是LSE努力让这样分析事情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习惯,并且我在毕业之后确实发现自己被改造成功,我觉得LSE还是很牛逼的,我再也不是一个别人说啥就觉得是啥的笨蛋。
除此以外我当然也收获了一般人在本科阶段会学到的知识/学校的文化/之类的,但是有一些专业知识我相信万一以后工作没有用到或者久不运用也许会变得生疏,但是LSE对我思维方式的塑造我相信是会一生受用的。感激LSE。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93177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4樓 發表于:2024-4-10 00:08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1037420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MSc Economics校友,腐国留学僧一枚
虽然oxbridge党可能很难理解,但在本科申请的时候LSE就是答主的dream school。然未果,三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摒弃了一众offer来读研。
就研究生项目来说,包括但不限于EME,Econ,Finance & Econ 和Finance,录取比例都是极低的,读起来压力也是山大的。别的专业和项目不清楚,也就不方便评价。但就Econ来说,项目虽然庞大(一年期的就有百多号人),可所有英本的同学不论学校都是first class。大家的本科学校也都十分好看,除了oxbridge,也有来自harvard,yale,stanford, ucla巴拉巴拉。除了像答主这样的应届生,很大一部分小伙伴都是已经获得了一个研究生学位,工作数年或有RA经历。至少在刚开学的时候,十有八九的人都满怀信心考虑读博。
大家的背景五花八门,在学术水平上也必定会参差不齐。只有背景稍弱或是训练不足,但就我看来实在不存在所谓的“水”的同学。就这一点,我觉得EME校友的回答过于居高临下了。
就MSc Econ而言


身在伦敦政经女校,答主所在的项目还是男生更多,而国人里则是女生更多
教授们真的棒呆,32 Lincoln's Inn Fields也算给经济系长了一点脸
没有校园真的很容易没有归属感,连发个朋友圈都不知道拍什么才好
在开学前有一个月的预备课程,考不过的人会被劝转专业或在后面的学习中参加额外的培训
并没有reading week
九个月而非通常的十二个月的课程设置,毕业小论文会在最后大考前死线
课时不多,作业基本不用交,有模考但不计入degree,然而这些都不是轻松的标志,这意味着最后一考定终身的巨大信息量和万一发挥失常的深深懊悔
学习氛围很强,周围的人都很努力,一不小心就会有自己是个傻逼的感觉
压力很大,复活节没有人敢远游,用两个月复习四门课,普遍的感受却还是对挂科的忧虑
故事的结局,很少很少很少部分的人依然决定读博这是一番纯学术的体验。不见得大家的能力增长了多少或者读出后就如何得与众不同。
至少大家都很努力,即使毕业后没有变成超人,还是会挺高兴有这一段经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5樓 發表于:2024-4-10 00:09
作者:微凉絮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617945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得在毕业典礼时LSE校长说的,如果学生们从LSE毕业的时候对世界的看法还是与进来之前一样,那么学校就辜负了它的学生们。因为培养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培养看世界的方法的不一样,就应该是这所以社会科学研究而成名于世的大学的最核心的内容。
它和在其他世界一流大学
读书的高票回答一样的:超级累,超苦逼,但很有趣,很值得。重新选择?绝对愿意。
图书馆

说到图书馆就不得不说一说图书馆门口每天中午12点风雨无阻来发送免费素食午餐
的一个叫Hare Krishna Free Food的组织。这个组织主要宣传素食,每周日还会在LSE北边的小广场针对本地区流浪汉大型派发一次免费晚饭。
个人感觉这个组织的伦敦校园总queue应该在SOAS,分queue在LSE。LSE的队伍远远没有SOAS长,而且LSE的饭菜丰富量也远不如SOAS(后者会送焦糖蛋糕和水果,甚至牛奶之类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给他们一点钱。
学习强度: 我从国内某自诩该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大学来到LSE读这个专业世界排名第六的硕士项目, 结果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绝没有黑国内母校的意思)。但LSE读本科的同班同学跟我说他们之前都学过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我的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做problem set,看paper,听回lecture record,所以学习强度特别大。。。
LSE中国发展论坛上,邂逅金刻羽老师
老师资源:我有一次发过一条短信给我爸爸:“从小到大我从来不觉得哪个老师是不可超越的。我觉得只要我足够努力,我都是可以达到他们的水平的。可是在这里,我真心觉得自己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他们的成就。” 因为我是做学术的,教我的老师基本都是美国专业top 5学校出来的,可惜没有被诺奖得主教过,只是听了他的一个讲座。Yellen以前也跟着她先生,著名的Akelof来LSE
教过几年。Big names至今比比皆是。
而其他就业导向的项目也会请专门的业界经验丰富的career mentor,每周一对一指导,朋友说很有作用。
虽然在欧洲,老师多半接受美国教育,还是很愿意解答同学问题和讨论Idea的。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他们对学术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我到现在也和几个年轻老师保持很好的关系。
周围同学: 我的Program的同学里有投行、HF工作经验的,有某国央行、国家政府赞助来读书的,有时会感觉和他们不是一条起跑线的,我还在理解这个model说啥,他们已经在和老师讨论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和他们一条起跑线申请phd让我很有压力,不过也看清楚了自己待提高的地方,和他们聊天讨论问题收获也很大。
我也很爱跑去骚扰phd师兄师姐们。我遇到的他们真的很专业,尤其是外面申请进来的,可见LSE招博士生的要求和来到LSE后的培养都是很扎实的。他们也很乐意解答我的专业问题,学术的氛围是相当好的。
考试:典型英式考试,期末3小时的考试占100%,淘汰律很高。不会调分。备考压力相当相当大。所以大家备考起来很疯狂,跟答案最后的图一样。可能是我的项目自己的特别,学校不太管你,一入学就说得很清楚,我们就看最后考试的成绩,就是这么无理这么拽,早告诉你了,你考不好是自己的原因。其实我是很有压力的,最后也没有处理好。觉得对这个项目有点冷漠,有点悲凉,但退一步想,这是学术型项目,想做学术的人连LSE的考试都考不好,的确达不到他对学生的要求。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凡是能从LSE顺利毕业的人都不简单。(以后遇上了,建议以礼相待,可以的话请顿饭呗~ )
周边:因为LSE的Location很好。吃喝玩乐真的很多。吃的话前面说的Fleet River Bakery,咖啡是Monmouth的,cake是home make的,很赞。再往前一点的Lunch time Thai takeaway是我的首选。周日Holborn宿舍旁边的Shanghai Blue是半价的!作为广东人,我表示那里的竹丝鸡煲椰子汤
水平很高。但总体来说,英国的食物很难吃,伦敦的物价很无耻。玩的话,covent garden,大英博物馆, St James Park都是我复习累了常去的地方。周四中午学校的Shaw Library Lunch time concert也很赞,中午一小时换换脑筋,享受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相当推荐。
其实当时过得很苦的,可是仅仅一年后回想起来就已经觉得很值得了。比如那晚10点半了,我一个人从图书馆往Kings' Cross附近的家里走,刚从problem set
堆里出来,走在New Academic Building和Lincoln's Inns Field中间,一边古典一边自然,一切很安静很美好,我脑袋里突然蹦出了equilibrium这个词。意识到它不仅是经济学一直想要追求的,世界万物貌似也在以此为奋斗目标。不多不少,和谐平衡中庸地相处就叫equilibrium. 那晚好高兴,觉得自己悟到了。我相信这种感觉,要是我当年选择在国内保研的话,应该是得不到的。谢谢LSE。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6樓 發表于:2024-4-10 00:09
一切就像梦一样。尤其是巨长的考试周之后,所有的日子都是加速旋转spin-around-never-fully-stop,一边看到有人吐槽图书馆的各路学渣学霸的现形,一边自己却在布满爬山虎的英式小楼的飘窗上发着呆的时候,有特别不真实的感觉;以及考完最后一门一路狂奔回宿舍打包收拾东西兑换货币第二天踏上去土耳其的9天全境之旅以及下飞机狂奔回家第二天去Accenture上班的non-stop体验;以及AC最后几天狂扫欧洲攻略然后在6个国家狂奔40多天...一切就像梦一样。


作者:Keli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587921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7樓 發表于:2024-4-10 00:10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8533242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利益相关就先匿名了。作为本科Bsc Econ的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学习,感触良多,将对一下几点谈一谈自己对LSE的看法。
因为是个人经历,不免更偏主观,请各位见笑。



选课LSE众所周知在社科方面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纵观全世界都是走在前列的。其中,经济的科目更是如此。大一会在统计,数学以及经济理论知识(宏观微观)做一个比较好的过渡。所以你会发现大一的时候很多专业的选课会有overlap。大二的经济会在分枝上做更具体的延伸。micro,macro,econometrics
三个必选加上一个outside option。大三的时候选课自由度会更高一些。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specialization, 例如labour econ,monetary econ,behaviorial economics。
从以上可以看出lse的风格其实相对rigid,特别是在选课方面,学校希望你毕业之后就能以非常专业的姿态去解释,运用你的知识,所以在考试上也会challenge你的potential。仅仅理解problem set
上的题目可能会让你拿到2:1,但只有充分理解理论背后的原理以及它的现实应用,你才能拿到first。这也很好的体现了lse的mot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ings。
个人感觉来说,大一的时候很不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觉得和Alevel很相似,学起来一点都不有趣,直到第二学期才发现还是自己太天真,其实很多知识都只理解了表面。到了大二以及大三更是如此。你会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安排,很多时候它会rigid
也是有它自身的原因,这一点也是我到大三了才能体会出来的。特别是当你知道之前所有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你在其他科目里,比如说文科,学到的知识也会帮助你学习一些理科理论,这时候你才会知道lse的良苦用心。
这里不得不提LSE100这个臭名昭著的本科必修,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不知道骂了它多少遍,也不知道skip了多少它的class(90分钟seminar在大二的我眼里简直就是生命不可承受的长,当然我还是在大三2个多小时seminar被教做人了),但回过头来想,LSE100是lse里面我受用最深的一门课了,特别是里面讲fake news和democracy的那几章,当时还让我们设计poster说redesign democracy,还有研究fake news和media是怎么影响川普上台和英国脱欧的(懂得人懂)。结合现在的新闻来看,LSE真的是走在最前端了,也让我们学生有了很清晰的思辨方式:永远要知道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LSE就是让你从大一就知道人生hard模式该怎么走,什么都得自己来摸索去寻找你真正喜欢和想要的。特别是刚进大学大家都很迷茫,会不能免俗的跟大部队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我周围也不缺能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的同学。虽然LSE一直被诟病peer pressure高,学生满意度低(没错我上学的时候一直心理骂学校这儿不好、那儿不好),金融技校(大一开始就是找工作一直到毕业hhhhh),但在这些压力的背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能力和抗压精神的提高。


2. 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包括在大学的课外活动和伦敦生活。这点其实不用太描述了,毕竟LSE处在伦敦中心,交通方便,去哪儿都比较近。累了可以去大英博物馆
逛一逛(大二大三经常去放松),china town美食和covent garden买买买也是不错的消遣。总而言之,还是可以做到一定的work life balance。
放假的时候也会飞到欧洲旅游啊(毕竟英国好吃的有限),eurostar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巴黎,飞机2个小时就到阿姆斯特丹。而且有廉价航空
和学生火车票都可以用,对学生budget还算友好。
喜欢家里蹲的同学,伦敦繁华的外卖市场也可以满足你(虽然比起国内在数量上和价格上没有优势),不用开火也可以满足生活所需。
综上所述,伦敦对于学生比较友好,娱乐以及美食都很丰富,交通上也很便利。


关于学校的社团活动等,其实还是看个人选择。虽然我一直觉得我们学校的社团就是career focused society and non-career focused ones,但我觉得心中有爱有热情还是能找到自己的归属。因为时间有限,觉得社团活动也有些人际上让我狠心累的原因,大二大三就不接触了。但不得不说,在里面的经历会让你有所成长,time management和multi-tasking
的能力也会是求职中的有力材料,所以还是建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加。


3. 学校风格以及自身感受
LSE是以diversity
著称的,本科生里各个国家的人都有,这点不容置疑是一个很锻炼人的一个地方。特别是你得学会和不同的人合作,小组作业的时候怎么去交流和分工,碰到问题怎么去解决都是你需要学习的。有时候会碰到猪队友这种情况都有,但我自己的经验来讲,还是很少的,我基本没碰到过。
关于交友,大多都是社团认识/同专业同学/选课一致认识的比较多,大一会一下子认识很多人。其中有好有环,回头想来大一的自己太天真了,有时候大家都只是客套的亲近,更多的还是有自己的小圈子。这对于外国人还是大陆的都是一样的。刚开始觉得自己交不到朋友也不用自怨自艾,多把时间花在提高自身,而不是去饭局 social上,你会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会自己过来(过来人的肺腑之言,血的教训),要懂得独立自主,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效率会非常高,也会为自己真正思想和行动独立而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里的新加坡大神很多,小组作业的时候抱大腿被carry,真的是无比感激。亚洲的话还会有很多香港的同胞,大家都挺nice。韩国和日本也有,但不算很多。大陆本科的人数大约在一届60-80左右,大家都会比较面熟。


现在只想到这些,之后有感想再加,大家有想看的内容也请告诉我~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8樓 發表于:2024-4-10 00:11
作者:索引留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1257233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LSE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为 G5 院校之一,是非常多同学的梦中情校。
但是,她一直以来有个槽点:排名不出彩。
△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56名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9名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9名


虽然这次2024QS排名升至了第45名,相比其他G5院校来讲,排名还是偏低。
然鹅,从录取率来看,确实比牛剑都要难很多。
LSE在2023/24年的录取率竟然只有6.5%,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才录取不到7个人。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执着申请LSE呢?LSE又青睐哪类学生呢?LSE最新的入学要求又有哪些呢?继续往下看,一起来揭秘!


LSE最新录取数据
在2023/24年,LSE共收到26326份申请,发放了1713枚offer,录取率为6.5%。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tableau官网)
其中,中国学生在2023-2024学年向LSE递交了4,019份本科申请,LSE共计发放了152份本科offer。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不过,LSE也官方回复过录取率低这件事儿~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
LSE本科课程位置竞争相当激烈,这意味着达到或超过入学要求并不能保证申请人一定会被录取。所以很抱歉,我们会让许多合格的申请人失望。
所以如果要想得到LSE的青睐,可一定要了解清楚“高冷女神”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热门专业申录情况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申请学生最多的专业是管理学,共收到2248份申请,发放251份offer,录取率约为11.17%。


其次是金融专业和媒体与传播专业。


金融专业共收到1521份offer,发放169份offer,录取率约为11.11%;媒体与传播专业收到申请1345份,发放100份offer,录取率仅为7.43%。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tableau官网)


LSE录取“玄学”


“我申请了LSE,过了了很久都没信,我都要放弃了”
“然后呢”
“接到了LSE的录取通知书”


“我有一个同学,真的很优秀……”
“然后呢?”
“被LSE拒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LSE玄学到底什么意思?难道真如传说中那样邪乎?
LSE玄学录取是指
当你的LSE网申系统页面中的“Transcript”成绩单一项,由表格中间位置掉到最后一行,那么恭喜你大概率已经被女神选中!
当然,所谓玄学,最终还是看申请者自身的条件决定。
LSE其实很看重学术背景,要求申请者对学校/专业足够了解。如果你在写PS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这些方面的思考,不是很匹配的话,学校可能觉得你不合适,给出拒绝。


另外,软性背景同样很重要。
LSE区别于牛剑、帝国理工,它有自己的内部测试和面试:
比如:剑桥/牛津有面试和大范围学科考试加持,剑桥更有独立SAQ系统加持,帝国理工很多竞争激烈的专业也有专业学科考试对应比如STEP/MAT/PAT等等。
LSE几乎全凭你递交的材料发offer。
LSE除了数学和经济等少数科目要求TMUA,其余没有面试、没有学科考试也没有额外系统和文书机制帮助筛选。


LSE只看三块内容
1)成绩(超标的很多,达标的更多)
2)文书(成绩达标而没有录取的最常见理由就是相比其余申请者文书缺少说服力......)
3)推荐信(可控与否都不好说)
因此,只要你硬实力过关,软实力足够强,女神校
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


各专业成绩要求汇总
虽然LSE官网的常规申请要求不算高,A-Level成绩分为A*AA、AAA 和AAB三档,IB成绩为37-38分,但是由于本科申请越来越卷,实际要求也水涨船高!


LSE所有专业Alevel/IB成绩要求
学术成绩是LSE“筛人”的条件之一,先有合格优秀的成绩,才能保证其他申请材料可以被放在竞争舞台上,帮助同学们最终拿到offer。
如果同学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标化学术
,文蓝现开设了IGCSE/ALevel/IB暑期先锋预习班!!欢迎咨询!


录取学生背景
S同学背景揭秘:
录取院校:LSE 政治与数据科学专业
A-Level成绩:数学A*、高数A*,经济A*,物理A*
竞赛成绩:math kangaroo
(silver prize)、马歇尔经济论文
竞赛(Shortlist)
其他经历:《牛津导读课程》


L同学背景揭秘:
录取院校:LSE经济学专业
A-Level成绩:经济A*、社会学A*、数学A*、心理A*
竞赛成绩:NEC(个人金奖、宏观满分奖)
其他经历:《经济阅读营》、经济方向EPQ研究话题、TMUA(9)


G同学背景揭秘:
录取结果:LSE数学金融与统计专业
A-Level成绩:数学A* 、进阶数学A*、物理A*、经济A*
竞赛成绩:AMC12(130分)、AIME (9分)
其他经历:STEP 2二等成绩


从S同学、L同学和G同学成功拿到该专业offer来看,不只是4A*的学术成绩,还有竞赛成绩的加持。


不过,提醒大家:
STEP考试已经结束,成绩放榜日:
2023年8月17日09:00(英国时间),在这里提前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AMC10/12比赛时间已定:
2023年11月8日-11月14日,大家可以准备起来了。
NEC报名开始时间:
8月(中国赛区),可以早点准备和组队。
2023TMUA报名和考试时间:
报名时间:9月1日-9月29日
考试时间:10月18日
LSE表示,有6个专业对TMUA均是鼓励参与。
如果是24fall申请LSE的同学,可以趁着现在时间充足,尽早规划、提升学术成绩,背景、文书也不能落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LSE申请攻略包】,涵盖申请指南、录取数据、热门专业解析等,私信领取哦! 
目标申请24年入读G5本科的同学,如何有效准备?文蓝牛剑G5圆梦计划
,助力你的梦校申请!
课程内容包括一对一的学术背景提升课程、个人陈述课程、入学考试冲刺辅导课程及面试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精准把控各个申请环节,有效提升个人综合实力!
我们还会有免费测评和答案详解,想了解一下你的真实能力水平吗?你距离牛剑G5
还有多远? 文蓝也获得了不少家长和学员的认可
想知道自己可以申请到哪些大学,可以戳http://t1.ink/f/kmiiee 预祝您收到心仪的offer!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9樓 發表于:2024-4-10 00:11
作者:美龄国际教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618219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龄学姐:Yinan
本科:武汉大学新闻&金融双学位
硕士:LSE市场营销专业
曾经在宾利和微软做过市场,
目前在老佛爷百货
市场部做CRM工作。


我在LSE的感受和体验
说一下我在LSE的感受,也就是在英国这一年的感受,不管最后会有多少人选择出国,又有多少人选择去英国,我觉得有一句话想送给大家:人生不必久睡,死后注定长眠。
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它其实是个段子,但尤其适合在英国的这一年。因为伦敦的空气和环境真的非常让人昏昏欲睡,一旦你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个阶段休息一下的话,就非常容易停下来,那其实就是浪费了在伦敦或者说在英国大好的一年时光。
LSE是很典型的英校,什么是很典型的英校?就是它平时的压力其实不是很大,我们一个学期有3到4门课,一节课一周上三个小时,可能一周需要坐在教室里面认真听讲的时间不会超过20个小时,包括在图书馆
里,平时的这个压力是非常小的。
所以在伦敦那种天气里面,假如你每周的强制性学习时间只有20个小时,甚至更少的话,这其实就是一个靠自己比较多的过程。
老师们往往会给很多的Reading list,很多读起来比较吃力的内容,有很多人就放弃了,而且它们也都不是强制性的内容规定,都是一些课外的、丰富你生活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想让在英国的这一年是一个比较高性价比的投资,更多的还是要抓住自己的时间去读更多的书,包括体验伦敦的生活,而不是说在教室里面,或者说在家里面打打游戏什么的。
毕竟欧洲人打游戏真的打不过亚洲人,所以跟他们组队打王者荣耀完全就是虐菜。我也有很多朋友到后期就真的除了上课和考试之外,就是窝在寝室里面打王者荣耀,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根据我的经历,如果你不想在回国之后回看这一年感到后悔,最好还是趁年轻、趁有时间多走出去看一看。
学姐足迹:雨夜中的苏莱曼尼清真寺
哪怕你在伦敦不同的街上走一走,你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和风景,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都比天天在宿舍待着有趣很多。
具体到LSE这个学校,它有非常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有很好的一个career service center。可以免费请学校的老师帮你修改英文简历
,还会有一些学长学姐回来的经验分享会,包括一些招聘会,这些配套的服务每个星期都有。
还会有一些Excel、R语言、SPSS等的免费课程,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在课程之外所学到的内容。而且还有一点,LSE的图书馆是24小时的,大家在考试季的时候可以尽情利用。


LSE课堂
另外,LSE会把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的考试统一集中在5月份,不同专业不一样,但支持专业是这样的。
相当于在英国一年你只有一次考试,上半个学期就会非常的轻松,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但是下半个学期就会出现15天考7到8门课程的情况,我大概经历了这样的考试周期。
这个考试的强度是绝对超过国内考试的,有大量的需要英文背诵的内容,而且是需要当场默写3个小时写出来的。
这个经历也比较刺激,因为这应该也是绝大部分人,这辈子最后一次把大量的时间准备用来准备考试,我觉得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而且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人的成绩真的会比外国人的成绩好很多,这点大家不用担心。
LSE还有的一点非常好,每周都会有音乐会,学生可以网上预订
的免费的那种。各种古典乐、流行乐、爵士乐演出等等,可以来缓解大家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
类似的还有一些讲座,一些workshop之类用于提高大家求职应聘技能。如果大家认为自己的英语可能有一些欠缺,也可以在入学之后去选它的一些语言课程,也都是免费的。像我因为写作不太好,所以在入学之后就选了关于英文写作的课。
LSE是在伦敦西区,是伦敦最繁华的一个地方,各种各样的剧院、博物馆、牛津街
、摄政街,这些大大名鼎鼎的地方都是走路就可以到的,大英博物馆
我都去了将近有十次,有这样丰富的经验的话,我认为读LSE还是非常值得的,还能给你一个非常不错的背书以及学到特别多的知识。
那么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想获取更多留学申请干货,或者预约1V1留学评估,都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美龄小助手
咨询哦!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0樓 發表于:2024-4-10 00:13
作者:迷鹿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617878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所略具传奇色彩的学校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简称LSE),特意为大家采访了一些已经毕业的海归和正在奋战的同学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A 同学:“教我的教授基本都是美国专业top 5学校出来的,话说之前上methodology学院
的一个教授的课(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老师),是哈佛大学Physics的本科,研究生和Ph.D.毕业于普林斯顿毕业,其他专业课老师,很多也是毕业于普林斯顿、剑桥、哈佛等),我的女神,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的女儿金刻羽也是 LSE 的经济学终身助理教授。虽然在欧洲,老师多半接受美国教育,很愿意解答同学问题和讨论Idea。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他们对学术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
  B同学:”LSE会有一年一度的减压动物园,每年的考试月,学校都会招来一堆小动物,在校园里为学生考试复习减压,如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学校说:压力太大么,来摸摸猪、摸摸小马吧,摸完,你就减压了。“
  C 同学 :“ LSE的career services非常不错,据金融专业的同学说他们会有pre-sessional
的课程,2-3个星期,帮忙改CV、练习面试、networking、了解金融城,还有咨询case面试的课,非常有用。开学后,十月份有四五次大型金融咨询机构的career fair,有各大公司,比如摩根斯坦利,瑞银各大投行,咨询公司等。”
  D 同学:“ 因为LSE的地理位置很好,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离泰晤士河,伦敦眼,大本钟,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很近。吃喝玩乐真的很多。我的宿舍是Northumberland House,位于特拉法加广场胖,是距离泰晤士河最近的宿舍,交通非常方便,对面是一家夏洛克福尔摩斯酒吧,是英剧《神探夏洛克》的拍摄现场。因为位置非常好,宿舍房源特别紧张,建议大家早点通过LSE Hallpad网上申请,如果人品爆发,就能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宿舍啦!”
  玩的话,伦敦本身也是一个极具魅力和文艺气息的城市。Covent Garden,大英博物馆, St James Park都是我复习累了常去的地方。周四中午学校的Shaw Library Lunch time concert也很赞,中午一小时换换脑筋,享受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相当推荐。LSE 附近有很多剧院,每一个都很有名,值得一看。伦敦西区的剧院演出质量都特别搞,数量也很多,我在这一年看了《歌剧魅影
》《悲惨世界》《雨中雨》等音乐剧,简直不要太开心。
  之前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一个男生在英国G5大学读书,那么他的恋爱关系,可能是这样:
  E 同学:” 来到LSE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伦敦女校”啊,因为不是综合类大学,所开设项目主要是商科、社会与人文社科,所以就说华人圈子,周围长的漂亮、学习成绩好的女生真的不能再多了。“
  F 同学:“ 记得在毕业典礼时LSE校长说的,如果学生们从LSE毕业的时候对世界的看法还是与进来之前一样,那么学校就辜负了它的学生们。因为培养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培养看世界的方法的不一样,就应该是这所以社会科学研究
而成名于世的大学的最核心的内容。”
  G同学:“ LSE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学校,国际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的班里有49个人,只有1个是英国本地人。在我朋友的班里近70人,也是只有2个英国本地人。同宿舍除我之外的室友分别来自印尼、德国、智利和罗马尼亚。数据说LSE超过50%的学生都来自国外,这个数据我没有查证,但每周都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H同学:“在LSE 我遇见了很知心的好朋友,能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一辈子的好朋友,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总体来说我没有很满意。但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接受并适应现状、精彩地过完本科生活。引用我们的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everything;这是我来到这里第一个也是最好的takeaway,希望每一个阶段的我都能做到。”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1樓 發表于:2024-4-10 00:14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21165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帖) 一个外国学生 在LSE 学MSc. Econ 写的学业感受(仅供参考)
%% 文中提到EME 相关信息
%% 长文

Mid Year Review and Advice for Incoming Students
February 13, 2005 By 
Vinayak NagarajVersion 0.05 – 14-02-2005
I didn’t have much time to sit down and write this out earlier, I’ve been extremely busy trying to get my act together and see if I can still manage a respectable grade on my course. Now that the issue is moot, I might as well tell you how to get it right at the LSE.
First of all, congratulations! Beyond all doubt, you are entering what could arguably be the best ranked non-phd course in the world. LSE and it’s row of Nobel Prize winne
rs (the first thing you notice when you enter the Students Service Center) still has better recall among people in the know, than any other institution serving Economics as a course. The biggest reason for this is perhaps the fact that it solely caters to instruc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but some amazing work has come out of this place over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This paragraph is mostly a quick review of where I’m from and a lot on the Indian educational system.
In case you haven’t read my profile, you can find little bits of it here, and here. I finished my undergrad in India, so coming here was obviously going to be something entirely different. In all fairness
, I didn’t study much Economics in India – the style and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could fool you into believing you are studying an Economic History course. I recently recieved some critique on this issue, and felt that I should elaborate a little further.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almost all Economics courses in India (excepting Calcutta which I don’t have any information on) are effectively a three year journey in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Most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we used were ‘do it yourself’ guides
 to understanding how to pass an exam… one that contains no problem sets and little or no mathematical material. Exams are usually essay questions geared to test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what you learnt. JG raises the point that Delhi/Calcutta offer problem set approaches with technical levels that may exceed those that are off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My own personal opinion is to strongly disagree with that opinion. Atleast when it comes to Delhi/Bombay/Madras, friends who still study / just graduated from these institutions confirm that the system hasn’t changed in the last two years that I haven’t been around. Once again, with regard to Calcutta, I don’t have much information so I won’t say anything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they’re one of the only institutions to offer a BSc. in Economics (a la United Kingdom) as against a BA. Please don’t take this as an absolutely negative comment on the Indian system. 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to the way in which we are taught. We get a much better bigger picture than most other systems in the world. Whereas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is optional most everywhere, most Indian Economics students must compulsarily enroll in a HET course or related option. This brings about a much better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as a whole. However, I still stand by the fact that the entire systematic problem-set approach
 is on the whole a non-existent entity in India (Calcutta may be the sole exception). The first time I did a problem set was at the LSE, at summer school
.
My offer of admission came in November last year; I was one of the first applicants, and I really pushed hard on my app for an admit. From the looks of it, most of my peers have an 800 in their GRE Quant. Its something that probably appears to be an initial way to chaff the applications, as do many other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hat doesn’t mean they don’t admit non 800s… but those that get in without an 800, are exceptional on most other counts (and would have got an 800 on any other day). That leads me to an important point – expect to see the cr?me de la cr?me of students when you get here. One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is that I encounter people who would cruise through Grad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like a world champion ice skater. When I ask them, “so are you thinking about Grad school in the US”, a lot of them often tell me that they’d love to do a PhD but rather die than go study in the US. They detest the thought of their European liberal freedom being curtailed. There are a *lot* of students who feel this way, and in a way, the American in me feels a tinge of sadness – these guys are insanely brilliant… and Goldman Sachs gets them instead :)
To keep this review in focus, I’ll stick to the MSc. Economics one year course, and dabble a little bit into the MSc. Econ two year and the MSc. Econometric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degree. The MSCE2Y is basicall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ploma course – a one year undergraduate course that beefs up your concepts – very often required for Indian students, and almost always required for non-economics
 students, and the MSc proper that I’m doing right now. The EME course is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of “Psycho-Insane” existence. It’s a year of crazy-assed
 Econ/Math/Stat courses, and a year of advanced Economics/Econometrics courses that are one level higher than what we learn at the MSc. Economics course.
MSCE1Y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ompulsorily take the September course in Economics (EC400). The rule is that you need to pass this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the course. If you fail or are on the border, though they may ask you to leave, no one to my knowledge had that treatment meted out to them. Instead I think some may have been asked to attend additional Math prep classes organized specially for them. I’m not too sure on this, but this is what they had told us would happen.
EC400 can be a nightmare to anyone, irrespective of what kind of a background you’re from. The reason is that it is extremely cramped. In three weeks they take the life out of you – filling you with information that you would ordinarily wish to consume over a few months. You attend one week of economics revision, one week of Micro-Math, one week of Macro-Math, and three weeks (concurrently running) of Statistics. Econ revision is out of a Hal Varian’s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nd is fairly straightforward. Micro-math is out of Simon and Blume – concepts such as concavity/convexity, quasi-concavity, optimization, Kuhn-Tucker conditions. If these are strange terms to you, now is a good time to start brushing up – you have about six months, which should be a fairly good amount of time to get started.
The macro-math is by far the most interesting. One gripe I had was that the math-macro is only taught for 4 days. It was exciting stuff –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 get you warmed up, followed by dyna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Bellman Equations and Hamiltonians for continuous time. There is an extra chapter on Markov chains, but we didn’t get time to go through it.
Now a quick warning: The math that we do at the LSE in EC400 is not the math that Chris Silvey burned in hell with. It is far more theoretical in the US – they spend a lot of time using basic set theory / functions / mapping concepts and build you into more advanced ways. Here, its very cookbook – its a one year course and they teach you how to apply the tools you need to get through it. If you are expecting hardcore theoretical Math, then you’ll be in for a surprise (pleasant or otherwise).
Once you get through the September course, you have to write the exam. You then get a weekend to cool off all those 2 hour nights. Some of my posts from back then will give you a flavor of what life was like. 1) “The Butchery Begins” 2) “Ten days on” 3) “Week Two and the Torture Ahead”
For the first few weeks of the main course, you won’t really feel the burden of the material being covered.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peed of things. September was all about 5 hour work-days with quizzes every day and problem sets on top of that. October is a slower pace – especially the first three weeks when you still don’t have classes or tutorials.
Three core courses are required – Micro, Macro and Econometrics. Each of these comes in two versions, MSc. and Advanced. This year, they were particularly strict about not allowing MSc. students to take the advanced course. It is something that I felt strongly about earlier (here is my post on that), and I still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 is an unfair decision to be stringent about admitting MSc. students into the Advanced course. My personal gripe comes from Micro, where I am still to learn something that is profoundly new. In my summer school course (Intermediate Micro), which is a 2nd year level course, we pretty much learnt everything that we’re doing in MSc. Micro. The main text is Varian in the MSc. course, whereas in the advanced course it is MWG… which is the bible of all bibles in Microeconomics. My advice: if you are sure you have don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Micro in the past – especially game theory and basic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nopoly, price discrimination, duopoly
, bargaining etc), then push hard for Advanced Micro. Dr. Pratt, who was the person responsible this year, can be deceptively sweet, but will send you back to Msc. quite speedily. You have to burn with passion with whoever is deciding on admitting you. Make sure you do it! This applies for Macro and MEI as well. However, there is one caveat to this. The MSc courses are a lot more ‘fun’. They give you a nicer take on what the subject is about. This applies to all three subjects… but most importantly to Micro and Macro. In Micro you get to do classic papers that may not be covered in Advanced Micro (which is highly theoretical and covers a smaller footprint of the subject). A good barometer is, “if you’ve read The Market for Lemons (Aklerof) and can solve a problem set on it, take Advanced Micro”. Watch out for Corner Solutions (the famous Piccione Corner Solutions are exam classics… and should always be respected deeply!)
Macro is exciting. From day one you are introduced to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macro you learnt as an undergrad was all crap. I remember that in high school, many of my friends who took Chemistry used to whine about how everything they learnt in the 9th and 10th grade was pure bullshit and that they had to effectively unlearn everything and start from scratch on completely different principles. Macro at the graduate level is a lot like that. IS-LM and many related concepts are usually not mentioned at all for fear of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gods showering lightning on you. It is very micro-founded, and goes into great lengths to teach you about representative agents, utility functions in macro, asset pricing, monetary policy, et al. Alex Michaelides and Danny Quah do justice to the course in terms of the footprint. Michaelides’s section requires you to be quite nifty with discrete time, whereas Quah’s course will have you master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dynamical systems a lot faster than you might have wished for. I have a lot of respect for both of these people and the stuff that I’ve learnt for them. It’s the ONLY subject that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actually want to study. It is the only Mock exam that I crammed my brains out for. In short – don’t miss it for the world.
Econometrics is a slightly weaker spot for me. The course is quite interesting – they don’t get too complicated with the stuff you have to learn. In fact, I studied out of Gujarati, which is an undergrad textbook to learn the concepts, and then used lecture notes to actually get by. Though Green is the recommended textbook, you will find that both Vassilis Hajivassiliou and Stephen Nickell are excellent with their lecture notes. The problem sets are very difficult. Don’t be surprised if you cannot answer most of it until the end of each term. I personally have given up attempting them… and will study like crazy in my vacation time to make up for it. The lectures themselves are harmless – they’re fun to attend and you learn a lot about basic theoretical Econometrics. If you haven’t done Econometrics/Time Series before, don’t think about doing Advanced Econometrics.
I’ll write a brief bit on my own personal opinion of what this course has done for me. I’ll refrain from being personal, but let’s make sure you know that I have a lot of personal opinions just like any other young hot-blooded
 22 year old in the middle of his test of manhood :)
I have learnt far more than I had expected to at the LSE. The sheer experience of interacting with all these people is maddening. Every other guy on the row you’re sitting in is from some kickass institution, or (this ones for you Kevin) comes from the Potato/Chicken heartland but can solve a mean differential equation while levitating in yogic bliss. The strongest feeling I often get is that I am extremely academically inadequate to be here. Very often I feel like I didn’t deserve the admit… and that I was just really street smart to get in. Look, I have a big ego, so don’t think for a second that I’m NOT pompous. I’m as street smart as you find them… but you know what… this just isn’t a place for that. You may survive one Danny Quah quick fire question (as I just about scraped through in our first class with him), but after that, you’d better run like your arse is on fire and start reading and cranking out those problem set solutions. LSE forces you to tune up more. It pushes you to demand more of your own knowledge. It however knows when to let go – unlike most grad schools in the US. This is both good and bad. Its good because just when you think you’re going to die, you get a little breathing space. Its bad because popular belief sides with death as the only way bring out the best in you. When you graduate from LSE you still won’t be ready for Grad school in the US – not by a long shot. However, in a crude way you’ll be academically street smarter – a better player at the jack of all trades game, and that will be your best weapon when you reach the doors of hell. I discuss grad school at length, only because there?s so much to talk about. If you want to study at the LSE and get a job… its just a one line affair
: no shit… you’ll get lapped up before you can count to ten… provided you’re shrewd enough to get hired. Lehman, Goldman, ?everyotherman? will come by, drop a business card
, and invite you to drink and eat with them. Do it, apply smart, and you’re in before Dorothy reaches Kansas. I’ll leave it at that.
I haven’t talked at all about the optional subjects – purely because this is a more opinionated discussion and I thought it best to leave it until later. You get the first three weeks (and more if you really need to) to decide on which optional you want to take. There are lots – go read the LSE website – and you can attend different lectures to decide which one you want to attend. One word of advice: decide on your shortlist before week one of main term and attend all lectures that are on your shortlist. They don’t wait for you to make up your mind – you make it up as you go along. If you didnt attend the lectures you missed out on a crapload of stuff.
My own optional was Monetary Economics, and my various frustrated constipated
 posts (click here) will enlighten you on that. Make sure you choose wisely – this is the subject that you’ll obsess over. You have to write a master’s thesis on it which counts for 50% of your grade… the final exam being the other 50%. You will quite often read sleep and eat this subject – especially if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your class are PHD students (optional subjects are common for MSc and PHD students). Monetary is a course dominated by research students – the level of the course is far higher than the rest of the MSc. Seriously – I’ve written enough about this one so I’m going to let it go. You will enjoy it… but only if its where your interest lies. Mismatches on the optional subject will lead to a slow and painful conclusion to your year.
There is a lot more to write about – the social life, living and adjusting to London – but these are well covered by many othe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f you think something is missing in this lengthy and burdensome write-up, mail me and I’ll add to it.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2樓 發表于:2024-4-10 00:15
作者:小倩学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6392116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LSE读研,让我变得自信又自卑。
是不是很矛盾的一个状态?

一方面,去LSE读研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就是我相信我能做成功一些事,所以即使我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我也能勇敢面对。明白目标坚定的重要性,让我知道,如果我下定决心,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出一些事
因为我能够克服重重阻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我家在一个小县城,我身边没有这样的环境,大学家里人也不支持我,我英语又很差,考了3次六级才考过,雅思考了5次才考到7分)
但是另一方面,也让我自卑,因为我发现很多比我更厉害的人,所以很容易焦虑。举个例子,我经常在领英上看硕士校友的就业数据,特别特别厉害。LSE的peer pressure是真的很严重了!
毕业后开始反思

我在乎金钱到什么地步呢?因为觉得花了父母的钱,能省则省,甚至还想找兼职,幸好后来学业压力大,就没去做兼职了。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呀!
由于金钱和同龄人的压力,刚毕业的时候,非常焦虑。担心花了很多钱读书找不到工作,心态极度失衡,终面挂了好几次,只收到银行offer。
然后我就很难过,开始找人倾诉,努力调整状态,认真写知乎和微博,满满地,状态好了很多。我开始接纳自我,做好规划,踏踏实实做事。我深刻明白了不要和他人比较的原则,不然带来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和焦虑。
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质——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总结复盘能力。我现在知道我是厚积薄发型,我相信天道酬勤,我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努力。
而且,做课程项目或者聚会时,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活法,研究生毕业不一定非要进互联网大厂投行咨询,还可以创业进国际NGO。只要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总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一些成绩。
对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帮助的话,打开了眼界,知道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批判性思维用于了实践
3、探索精神

LSE的校训是To Know the Cause of Things. 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喜欢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对很多事情带着好奇,总是喜欢刨根问底。以前有人说我这种行为叫钻牛角尖。我还为此自卑过,是不是不应该钻牛角尖。
但是在LSE的学习体验,让我明白我的行为积极的说法应该是有极强的探索欲。在LSE的每一门课,老师都会提出很多问题,启发我们的思考。LSE挺注重思维培养,喜欢研究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本质
我感觉找到了同伴!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当我把我这种探索欲用在我感兴趣的事上!这就成为了我的一种优势!
有在国内读完硕士再来的,有工作几年再来读书的。在他们那里,我看到了对一个专业的热爱、从容、坚定
4、系统学习一门学科

国外貌似是通识教育。更一门课是体系化的,从原因、现象、影响、结果、怎么改进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让我学会了这种分析思路。更加具象化和直接化
5、从看重结果到看重过程

以前觉得事事都要有好结果,家人和老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而且我经常被打压,让我自卑,压力山大。到了LSE,不论哪门课,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老师第一步都是肯定。“good“、”this is a good question“。这种鼓励式教育让我愿意去提问,去钻研。在LSE读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多外国人都很勇敢,有创造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我很是羡慕!这种注重过程的教育方式,让我备受鼓舞。我特别开心!
现在看来,去LSE读研只是提升眼界和经历的一种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持续不断付出,才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我要写论文,我的必修课每周都有3-4篇的key reading
,对对对,我觉得对我思维的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我跟你说,我的导师还是很负责的,她会根据我的情况给我提建议,然后告诉我怎么做
LSE学术性路线,negotiation analysis和这门课已经可以说很不LSE了!
我其实觉得这边价值最大的是眼界,认识了和我本科不同的文化的同学,另外一个就是严谨的教学方式,论文的训练对我做行业研究和思维还是有帮助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3樓 發表于:2024-4-10 00:16
作者:纪堂教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0970833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大学很多专业也在“更新换代”。如果要问当前最顶流的新兴科技是什么,想必大家都会想到“大数据”和“ChatGPT”。
没错,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越来越火,相关的专业也成为留学申请的热门。其中,数据科学专业深受留学生的欢迎。
(图源:院校官微)
近年来,很多英国名校也“上线”了很多数据科学相关的新专业。比如LSE的BSc in Politics and Data Science(),以及BSc in Mathematics with Data Science(数学与数据科学)。
除了LSE,也新开了BSc Economics, Finance and Data Science(经济、金融和数据科学)。作为帝国理工商学院下开设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可谓给足了数据科学面子。
(图源:IC官网)
数据科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也相当好,根据英国官方的统计,对于数据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英国职场给到的平均起薪都有38000英镑,工作几年薪资能达到50000英镑以上。
毕竟数据科学专业的应用范围也相当广阔,除了我们常说的人工智能,在经济金融、等领域,这个专业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数据科学专业的学生,基本都会学习数学、编程、建模等课程,后期还会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以适应各领域的工作。
(图源:院校官微)
其实很多数据科学专业都与其它专业相结合,也更有方向性。比如上文提到的BSc Economics, Finance and Data Science,就是将商科与数据科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应对挑战的能力更加全面。
当然,一些小伙伴希望自己所学的专业更加“纯粹”。数据科学就是数据科学,不要与其它的方向结合,比如LSE的MSc Data Science(数据科学硕士)。
(图源:网络)
LSE的数据科学硕士属于统计学院,在英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要申请这个专业,需要拥有数学背景的相关学科,二等荣誉(2:1)学位或。
语言要求雅思总分7.0,单项不低于6.5。
(图源:LSE官网)
LSE的数据科学硕士,近几年中国留学生申请人数不断增加。据官方统计2017年只有201人,2021年达到了371人,近两年在300人上下浮动。
作为最高冷的G5院校之一,LSE的录取率相对较低,这个专业也不例外。从中国留学生近几年的录取数据来看,最低仅有7%左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LSE的数据科学专业对中国留学生还算“友好”。虽然总录取率一直在10%左右,但2022年中国留学生的录取率达到了20%。
(图源:LSE官网)
这个专业的申请量非常大,但中国留学生相对来说还是很有竞争优势的。各大院校的数据科学专业其实都很受欢迎,总体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4樓 發表于:2024-4-10 00:18
作者:小A留学教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4386312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说说我当时申请的情况,我当时申请的时候,感觉我的LSE第一志愿应该是比较稳妥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收到了第一志愿专业的拒信;LSE第二志愿我本来以为是没啥希望的,但是反而被成功录取,现在在读。
总体而言,我的留学申请,也可以说是我的升学之路,同其他人相比,还是很不同的,虽然在这一路上,也踩过很多坑,但是总体看的话,还是很幸运的。“一波三折”这个词来形容我的升学之路,是真的一点都不夸张的。今天在这里就分享一些我申请的过程以及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给题主带来参考价值。
背景简述
本科:北京师范大学 GPA成绩为3.74/4.0分,均分为89.92分; 雅思总分成绩7.5分,其中阅读9.0分,听力8.0分,写作7.0分,口语6.5分。 

录取off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Human Resources and Organisation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Finance

本科的我
我在本科的时候,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德语实验班,上这个课,不仅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国际经贸的专业课,还需要专门去学习德语。而且我们本身的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专业性并没有很强,不像会计、金融或者纯经济学专业的定位很明确,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也一直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领域的都了解了一点,但是什么领域又都不精通。
大一和大二的时候,我的未来规划还是一片空白,十分地迷茫,没有明确的方向。假期的时候也没有参与太多的实习,最多也就是应付一下学校的实习要求。我感觉我当时的状态,就是那种没有准备好毕业,估计毕业了就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做着,然后也就这样了。
其实对于本科毕业后的方向,如果是打算继续读书的话,也就那么无非三种:保研、考研以及出国。
对于这三种的选择,我第一就把考研这条路排除了,因为万人过独木桥,其实高考有过那一次的经历,对我而言就足够了,体验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

对于保研这个选择,怎么说呢,虽然我自认为我的成绩还不错,但是如果是打算进清华北大的保研团队还是很困难的,我也了解概率很低,最后保研结果估计就是在本校继续读研。其实我对我的本科母校,虽然很热爱,但是研究生的话,并不甘心就读在这个大学。
综合排除的话,那么就只剩下出国留学这条路了。
在确定了想要出国留学之后,我就立刻开始实践和行动了,在大三的寒假的时候我就 开始备考雅思了,同时成功拿到了不错的分数。
大三下学期开启,我就开始联系了国内很多留学中介,进行咨询,咨询了一圈之后,最后没有全包给中介,而是选择自己DIY,然后找留学中介的文书导师帮我撰写和修改文书。
之所以没有选择把所有的事情都全包给中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不太放心把整个申请流程都交给中介去做,虽然说他们有经验,但是我感觉这毕竟是我自己的事情,就算找中介合作,我还是要自己亲自参与进去;第二是因为半DIY的话,也可以给家里省点钱,毕竟出国留学的费用已经比较多了。

坎坷留学路的开始!
暑假开始,我就从确定留学国家开始,一点点规划我的留学准备了。
本身也是因为我的家庭条件一般,算不上特别好,本科期间我也学习过德语,最开始我是打算去德国留学的。
我不知道题主了解不了解,如果是申请德国的留学的话,是需要做一个APS审核的,通过了APS审核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德国申请。我大四的时候,还有一个德国的交换项目,我提交APS审核之后,得到反馈:交换期间不能申请。被迫无奈,在交换项目结束或者我找到别的解决办法之前,我只能想办法再去申请别的国家的大学了。
我当时还是了解了很多大学的,美国没有考虑,因为费用太高了。我了解过香港、新加坡、澳洲和英国、以及欧洲的很多大学,综合了解了之后,列了一个申请清单,每个国家的都有。

其实上述列表中的大学,除了德国的大学之外,我最想去读的大学就是帝国理工和伦敦政经。原因说起来也是有点意思的,在2016年的那个暑假,我在帝国理工上了一个假期的暑期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被英伦文化深深地感染到了,同时吃的东西也比较和我胃口。在那以后,我一直很想有机会的话,再回到帝国理工吃一次英式早餐。

在多方面考虑之后,综合看了大学和专业的各个方面,我最后决定先申请英国的大学。因为德国的大学普遍申请开放时间都在次年的2月到5月左右,与此同时,我也在继续和德国的APS审核部保持着联系,持续跟进。然后把澳洲的澳国立大学,作为我申请的保底大学。
可能当时是太自信了,也可能是有点愚勇,当时英国的大学,我只申请了IC和LSE,现在看看,自己之前真的胆子太大了,虽然最后也被录取了。
在选校的时候,我也同时在备考GMAT,毕竟一心二用有些困难,所以准备得也不够认真,造成第一次GMAT的成绩并不理想。
在遭遇GMAT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普遍的留学选手都会选择继续死磕,然后二刷、三刷甚至四刷。但是我和其他的留学选手不太一样,毕竟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一种侥幸和愚勇在作祟吧,我当时想的是不必太慌,如果去德国读书的话,就不用考GMAT了,而且有的项目又没有强制要求申请者提交GMAT成绩,我干嘛要和自己过不去。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我就没有了再继续刷GMAT的想法。
当然,我因为这个想法在后来很多个失眠的夜里,每每想到这件事,都恨不得打自己一顿,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本身是没有很不错的实习经历的,成绩和科研项目经历还不错,能拿得出手。
我本科的科研导师是管理学方向的,他手下的研究行为基本上都是组织行为学的相关课题,参与过的科研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日后在专业和项目上的选择。但是其实这个专业并不是每所大学都会开设的,所以当时的最初的规划是,如果有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就申请这个专业,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考虑相关专业或者别的项目。
九月份的时候,我对项目的选择还没有明确,但是苦于时间问题,不得不开始准备文书了。最开始准备文书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思路,然后就打算找个文书机构合作,原本是打算让文书机构给我写一篇范文,让我参考一下,然后等项目确定了之后,我再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大学,去有针对性的撰写和修改,但是我也没有想到,竟然给自己整出来了一出好戏。

我之所以找了文书老师帮忙,是因为我不太清楚如何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结合申请的专业,然后有逻辑、清晰的写出一篇兼备故事性和完整性的文书,以此来吸引招生官的眼球,并告诉他们,我——就是你们想要招的学生。其实最初在文书撰写上,我还是很侧重于文章的逻辑性。
我本来以为撰写文书的流程应该是,我和老师前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然后老师通过跟我的沟通,了解我过往的经历和我的性格,根据我的申请需求,然后她将整体的素材进行整理,再有逻辑的进行衔接和撰写。
但是在付了钱之后,我发现事实好像和我想的并不一样。老师先是发给我一个文档,里边有几个问题,让我先用中文回答一下。我以为文档只是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先大概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在后续更有效的进行沟通。但没有想到的是,我催了能有一周,等到的不是老师的后续沟通,而是一篇把我之前回答过的每一个问题都翻译成英文,毫无逻辑和感情的连在一起的一篇初稿,甚至还有一些很低级的语法错误,和浓浓的百度翻译
的感觉。
我拿到这个初稿的时候,我是真的很生气,我花了好几千块钱找了个翻译?而且还是直接百度翻译,改都不改的烂水平?
但是我出于从小的良好教育,我还是冷静下来,然后跟她语气很平和地提出了我的疑惑,但是这个老师很淡定的回了我一句:“PS都是改出来的。”
我当时真的很想一个白眼翻过去,或者直接发过去一个微笑的表情。然后我问她那么应该如何修改?她又把锅甩到我头上,说是因为我的问题回答的不够具体,又说我只指出来不好,又没有说具体哪里不好,我要说清楚是哪里不好,她才有一个改的方向。
然后我又要自己忍着火,耐心的批准了一百多个语法错误,同时也说明了立意和逻辑表达、文章结构都是有问题的,然后发给了她,同时也表达我的不开心,不过我已经把她删掉了,所以没有聊天记录,只能回忆着之前大概说了什么,然后拟了一个草稿版。

其实当我给她发这些的时候,我就没打算要跟她继续合作下去了。也比较庆幸,她也知道自己没理,所以也没有跟我过多的纠缠,最后虽然只退了75%的钱,但是好歹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分钱都要不回来,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吧。
通过这件事之后,我对自己的能力突然特别自信,我感觉我的水平比现在留学机构的文书老师都要高一些,我好像可以直接可以去当文书老师了?
不过虽然我对自己的文书撰写能力有了很大的自信,但是苦于我同时申请了好几个不同的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需要有针对性地撰写文书,但是时间有限,我只能再找一个文书机构进行合作。不过还好,第二个文书老师还是很负责的。基本上进度都是我开始写下一份,然后老师改上一份,有时候我比较犯懒,然后拖延症就犯了,好几天都没有改,她还主动过来跟进,问我写到哪里了,让我快一点写,提早写完早些提交,越早提交申请优势越大。碰到这样一个负责的好老师,真的和之前那位老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真的特别特别感动。
与此同时,那时候德国APS系统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我就打算先准备好英国大学需要的所有的申请材料,然后先提交英国大学的申请,最后申请了LSE的organisati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和human resources and organisations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这两个专业,帝国理工在专业的选择上,因为没有相关的专业开设,最后我申请了Marketing专业。

等待offer也是多舛
提交好所有的申请之后,就是等待offer的过程了,这个等待的过程对我而言真的很煎熬。尤其是我的其他朋友都拿到了不错的offer,但是我提交的申请还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我就变得更焦虑。虽然心里很焦虑,但是也不能表现出来,毕竟不能让爸爸妈妈为我担心,在他们面前还要笑着回应没事的,肯定可以被录取啦之类的话。
在1月初的时候,我收到了LSE第一志愿的拒信,本身我对第二志愿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所以当时就感觉我这个申请季是和LSE无缘了。我还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IC的offer,但是在1月底的时候,我收到了帝国理工的拒信,好的,唯一的希望也没有了。
我当时真的很后悔,为什么自己之前没有好好复习GMAT,如果拿到不错成绩,可能就能拿到offer了。为什么自己之前没有坚持一下呢?第一次没考好,就直接放弃了,为什么当时不再拼一次呢?甚至一度感觉自己就是个学渣,什么都做不好,有一段时间还有一点自我怀疑的感觉。

但是事实已经是这样了,我也别无他法,只能在想别的办法留学了。当时感觉还有ANU这个备选大学,或者要不然去德国留学也可以,反正APS现在申请也来得及。
本来之前以为ANU和德国的大学比较稳妥,但是ANU突然要我补交材料,而且这些材料我需要等20天学校开学了才可以补交,我有些自我怀疑,会不会拖得久了人家也不要我了。
我重新去联系APS,结果告诉我,一定要等交换项目结束之后,才可以开始审核。但是如果按照项目结束在审核的话,就是在逼着我Gap啊,我不想Gap啊。
当时也给自己做了心理工作,行吧反正都是我自己前期没有准备好,自己菜还能怪谁呢?最坏的不过就是Gap一年,然后重头再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问题不大。不过这些都是安慰自己的借口,我其实当时内心已经很慌很丧了。
2月底的时候,学校开学,我拿了需要补交的材料递交给了ANU,第二天的时候ANU给我发了offer,虽然最开始ANU只是用来保底的,但是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我对ANU的offer产生了感恩的心,因为就算不是我理想的女神校,但是最起码我可以出国留学了。

可能也是因为拿到了一个offer,所以信心又重燃了一些,还是没有直接交钱。(没错,我就是这么一个有点矛盾的人。)我想着反正有保底大学可以上了,而且LSE的第二志愿,虽然没有发offer吧,但是我也没有收到拒信,再等等,万一第二志愿来了offer呢?就等到下周五,如果还没有offer的话,我再去去ANU交钱。到了周五还是没有任何消息,过了周五的时候,又说等到周日,周末人家不上班,所以当然不可能等到的。但是我仍旧没死心,还是没有交钱,继续在等着。
直到3月11号的时候,那是个星期一,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早上,我和之前的每个周一的早上一样,被哥廷根呼呼的大风吵醒,我迷迷糊糊地打开手机,然后回复时差没及时回的消息,我和自己说,不要再等了,就今天吧,选择ANU好了,也不要在纠结了。
回复完消息,开始看公众号,碰到第一个就是澳洲学校地图的推送,我找到了ANU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离海边挺近的,还可以经常过去看海,不错的。
当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平静,没有任何的波澜,打算就这样结束留学之路好了,结束我每个失眠等offer的夜,也结束我每个灵感爆发从床上坐起来然后打开电脑写文书的凌晨,结束我不想和爸妈要钱然后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钱找老师帮忙写文书又被坑的心累。

我退出了微信,打开邮箱准备找一下ANU的项目相关信息,也就是这时,我看到了网易云邮箱
有了新的邮件更新,是LSE发过来的邮件。邮件的题目和我之前收到的拒信的主题是一样的,虽然是这样,但还是好奇点开了邮件,想看一下具体的内容。毕竟也等了这么久,我又是那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看完之后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去ANU交钱了。
点开邮件,让我惊讶的时候 ,第一个单词竟然是“congratulations
”,我当时愣住了,然后整个人的血液都沸腾了,我强忍着激动把邮件的第一段看完了,确认自己的确是收到了offer,不过是con offer,但是不管是什么offer,都足够让我热血沸腾。因为这是我女神校的offer,我知道就算是con offer,不管是什么要求,我都会不顾一切去满足。
其实条件也没有很难,就是GPA成绩单达到85%,然后提供学位证和成绩单就ok了。不过在拿到uncon offer之前,我的心一直都在吊着的状态,感觉这是一场梦,始终都不太现实。不过现在快开学了,而且事情也一件件都处理和安排好了,然后才感觉一切渐渐变得真实,开始有了幸福的感觉。

最后的最后,和题主总结一些我个人感觉在留学申请中,比较重要的tips好啦。
1、一定要提前确定目标学校
这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在留学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提前确认要申请的大学,而且一旦确认了之后,就不要再换或者摇摆不定了,要全心全意去准备。
在选校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定位去选择,不要跟我一样只申请理想大学,可以根据等级的划分,选择不同梯队的大学,多申请几个,避免有些大学申请不到,然后没学上,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2、DIY还是半DIY,选择合适自己的就好
在申请这件事情上,还是很磨炼一个人的意志的。如果题主的自制力很好,也有明确的规划,有几个小伙伴一起互相监督,共同复习的话,还是可以自己DIY的,毕竟有队友,所以一切事情都没有太难熬。

如果题主比较怕麻烦的话,也可以选择和中介一起合作,因为有了中介的帮忙,真的会省事省力很多,最起码不会跟我一样,在选校和选项目这两个方面一直犹豫,摇摆不定。而且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真的遇到过一些流程上的小问题,基本上都是从一起准备留学的小伙伴找的中介那里得到的答案,在这也很感谢我的小姐妹愿意让我白嫖。
其实找中介也算是一种监督吧,因为中介老师如果负责任的话,会督促你去学习,然后提醒你要及时考试,最起码不会和我一样,抱着侥幸的心理,不刷GMAT了,造成后期拿不到offer的情况。
3、如果找中介,切记切记擦亮眼睛
在找中介这个问题上,我之前被坑过,所以很有感触。找中介的话,一定要擦亮眼睛。还好我最后碰到了很认真,也很不错的文书老师。我真的提醒题主一定在选择中介的时候,谨慎谨慎再谨慎,因为留学圈越来越火,所以市面上的中介机构
也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文书导师英语一般,还不负责,收了钱之后随随便便百度翻译帮你毫无感情的凑成一篇文书,甚至还有一些低级的语法错误。对于这种中介,题主一定要擦亮眼睛,如果没有发现交钱了,也要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及时止损。

后记
了解和听说我经历的所有朋友都说我运气很好,当然我自己也是这么感觉的,不过还有一部分绝对也是源于我之前在准备过程中的努力,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我之所以认为我很幸运,是因为我虽然这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坎坷,但是最后还是收到了我理想大学的offer,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大学。
其实整个申请季,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申请留学其实和相亲没什么两样,你的能力自然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你的那个“人”,也就是那个项目和大学,而且在文书中也可以突出你的各方面的优势,和招生官表明,你就是最适合这个项目的这个申请者。
我在准备的过程中,还是犯了很多错误的,能犯的不能犯的,基本上都犯了个遍。我的经历还是可以当成是反面教材的,不过好在最后的结果还不错。希望题主不要走我的老路,避免踩雷,同时也可以拿到自己理想大学的offer。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5樓 發表于:2024-4-10 00:19
ff15:


我一点都不知道Springweek是什么
Networking比lecture去的勤
Recording2x speed效率更高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6樓 發表于:2024-4-10 00:20
某匿名用戶:


用的频率最高的词汇是:Olive Oil please; no spicy thanks; fish and tofu; soy and triyaki please; just rice; eat here.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7樓 發表于:2024-4-10 00:21
作者:戴森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4417113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学霸offer风采访谈专题中,成功斩获英国G5大学offer的学长学姐们将娓娓道来他们的名校申请之路,回忆申请所涉及的专业方向选择、大学学院选择、笔试、PS、面试等等各环节的种种坎坷,激励学弟学妹们冲击梦想中的世界TOP大学。
我叫Angelina,这次有幸获得了LSE的数学与经济专业OFFER。我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以前还学过5年钢琴。有时候会看点书来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平时比较喜欢看悬疑类的小说,但是在升学期我会看一些和专业相关的书籍。之前我有在LSE官网上看他们的推荐书目并从中选一些来读,之前也读过一些经典的经济著作,比如说Adam Smith的国富论,但是那本书过于深奥,比较晦涩难懂,后面就换了一些书看,比如曼昆
的经济学原理。
01 我为什么选择经济专业
很早之前我就确定要学经济专业方向,大概刚读国际学校的时候,我就对自己的专业有比较明确的规划。我的妈妈从事金融行业,以前在复旦大学读金融管理。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家里讨论一些金融方面的问题,比如对股市的一些看法。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到了选专业的时候,我本来是确定要经济方向的,但是后面想想可能纯理论并不那么适合我,恰巧我的数学还不错,所以我就增加了一些数学的成分,选择了融合专业。
02 我为什么选择LSE
我经常翻看LSE的官网,比较了解他们录取学生的标准,我的ps也是针对LSE的招生要求写的。我看过我们那个department的专业,包括金融、数学、统计这几个专业,大一的时候学的都差不多,到后面可能会有点变化,学的是数学方法论、高数、统计学和宏观、微观经济,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而且我很早之前就是对自己职业规划就是想进入投行。 
出国留学这件事是在读完八年级决定的,当时有好朋友参加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我妈妈就也让我去试试,正好第一次就考上了。个人很喜欢英国的英伦建筑风格,也想去开阔一下视野。
03 我的基础课程学习
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我在IG年级选的物理,化学,经济,数学,AS选课我把化学弃掉了,我的化学虽然最后拿到了A*,但是学起来相对比较费力,所以我AS选课保留了物理和经济,又加了一门高数。
当然我也有学习的瓶颈期,as年纪有段时间特别学不明白高数,上课也听不懂。于是我在课后研究课本上例题,把题型做整理归纳,阅览了很多往年的past paper,最终在cie大考
取得好成绩。
04 我的竞赛冲奖心得
之前我参加过物理竞赛,获得过BPHO的银奖,后来就很明确地只参加数学和经济方面的比赛。在NEC全美经济学挑战赛中,我取得了个人银奖的成绩,进入了中国区的半决赛。除此之外,我还取得过几个UKMT的金奖,以及AMC12的Merit、BPA商务全能挑战赛
的银奖。
UKMT 的SMC数学竞赛我没有花过多时间准备,这个考试难度比较低,有点类似于小学奥数。
AMC数学竞赛我有一些小心得。这个竞赛比较难,一共二十五道题,前面的题都比较常规,做到第十几题的时候难度会突然大幅度提升,差不多答对十三题就可以取得Merit了,他会有ab两个卷子,两张都可以做取其中最高分,我当时只选择了其中一张作答。AMC的赛制是倒扣分的,我会把能计算出来的都填上去,如果不会或者没有算出结果就空着不填,答对加的分比较多,但倒扣分只会扣一两分,我认为已经计算出来的不确定的答案还是值得填上去的。
NEC经济竞赛我是DR组别,笔试部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时事三个方面,中国区半决赛是很考验团队配合的,需要一起建模,写数据以及回答问题。建议学弟学妹们尽量找一些水平强的队友,这样可以更好的碰撞思想,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05 我的拓展学习及PS撰写
我觉得这一路走来要特别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俩给我很多独到的意见和见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我读G1的时候,就是会让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去香港金融实习。我认为LSE会录我,和这个金融实习脱不了干系,我的PS里竞赛只写了两三行,主要写的就是这个金融实习。我做了很多功课,写了一段关于统计的建模。
当时年纪还小,其实所谓的实习就是每天去公司听课,那边的工作人员会提供第1年的一些数据,让你去预测第2年的经济。形式是五六个人一组,会有一套系统给你打分。参加这么多竞赛,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有时候真的不要和女生抱团,要适当和男生组队,男女生的见解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最好男女对半开。
06 我的TMUA笔试心得
Tmua是一个lse数学department的入学考试,在考tmua
之前,我做了很多练习,但今年的卷子和往年非常不一样,有好多题型正巧是我不擅长的板块,比如paper2全都是necessary and sufficient。这个笔试很注重做题速度,又要快又要精准,对于临场的发挥要求很高。TMUA分两个part,都是二十道题,第一个part考计算、几何等等,第二个part会考一些逻辑问题,当时paper1比较简单,paper2会有些逻辑问题很容易出错。
LSE 的 OFFER让我喜出望外
我是10月27号提交的申请,29号曼大就给我发了OFFER,当时我觉得这个申请季还很轻松,结果一直等到现在才拿到第二封LSE的OFFER。
我爸妈对我要求没有很高,他们觉得我去曼大也很不错,但我个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看了很多关于lse
的帖子并总结了申请的注意事项。
那是3月11号一个普通的夜晚,我突然收到了一个邮件,这几个月很多学校都一直在发广告,我现在再看到邮箱消息已经波澜不惊了。我想到最近LSE和UCL都在发拒信,我非常怕收到拒信,点开邮件又加载非常慢。我的心里突然一紧,感觉心跳都快停止了,突然看到是LSE的OFFER,我有些恍惚,感觉不像是真实发生的。
学弟学妹们我想对你们说:
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申请季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期,现在UCL好像也发得越来越晚了,长时间没有OFFER心态自然就不会很好,等待的过程还是很煎熬的。
学习方面除了老师的辅导,还要学会自己看教材、自己刷题,要自主学习。尽可能不要重考,LSE不喜欢重考生,A-level数学
最好要一次性过掉。除此之外要注意,LSE还会因为IG成绩拒人,学校有个minimum requirement要求数学和英语至少要到B,有些人可能会没注意到。另外语言成绩除了雅思四个7,也可以用olevel英语b或者efl b代替。
我还几年前有开始被爸妈带着炒股,感受到一些股市的波动和运作还有投资的理论,我感觉实践和理论还是不一样的。经济学博大精深,希望学弟学妹们从理论到实践都要认真体会和学习,最终无论大学申请结果如何,学习的结果也会让你受益。
除了以上申请季经验分享,Angelina 学姐还推荐了以下拓展读物:
学姐推荐阅读书单


经济学入门
的时候可以读:《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Freakonomics》、《The undercover economist
》我刚开始是读到这三本书,从而激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书中阐述了从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里看到身边潜在的经济学理论。
《principles of economics》对我来说是一本类似于教材类的书籍,非常好。AS年级时我就是看这本更好的理解一些有难度的经济学理论。
《Mathematics for Economics and Finance》也推荐大家阅读,是深入讲解数学是怎么在经济金融中应用的。
最后还推荐学弟学妹们看《博弈论》相关书籍,版本可以自己查找。学弟学妹们申请季努力加油ヾ(◍°∇°◍)ノ゙,
我们LSE校园见!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8樓 發表于:2024-4-10 00:22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601318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匿了。其实已经毕业好些年了,但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忍不住要来答一个。在LSE待了一年,总得来说其实是非常美好愉快的,除了学校确实小了点,考试确实难了点,4楼的东西确实难吃了一点。学校地理位置有多好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反正周边各种逛街圣地,吃喝玩乐样样有。学校里帅哥美女也多,而且似乎单身的也不少,再加上伦敦是个很美很有情调很适合恋爱的城市,所以。。。(此处省略五百字)。可惜答主当年不开窍,平日里光顾着和新结识的朋友们玩了,如今懊悔不已!学习上确实比较虐心。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图书馆上座率常年很高,身边各种学霸。读了传说中暴虐的MSc Finance and Economics,表示丧心病狂的程度大概唯有EME可以一战。三门core courses基本都是phd level的,尤其是丧心病狂的FM436,往年的avg mark也就比及格线高点。所以最后成绩出来看到所有课都过了,FM436还拿了Distinction的狂喜心情,大概只有读过的同学能懂。虽然课程异常的难,不得不说老师的授课水平都是超超超一流的,各种牛校phd,各种男神,大概是这辈子能遇见的最屌最高大上的一群教授们了。同学也都很优秀,外国同学各种牛校数学物理工程经济背景,中国同学大都来自清北复交人南浙等国内top院校,现在都在各自岗位上混的风生水起。所以说,在LSE就读能建立的人脉也是无与伦比的(不过现在听一师弟说LSE也开始招不少国内2+2水校比如洗脚利物浦宁波诺丁汉之流的进来了反而挤兑了不少top院校中上学生的机会)。最后,因为拜伦敦便利的交通所赐,我基本趁放假把英国和欧洲跑遍了,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先去睡了,有空以后再来补点别的什么。

最后无耻地煽个情,我爱LSE,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9樓 發表于:2024-4-10 00:23
作者:留美强叫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7128586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Three economists win the Nobel for their work on bank runs|三位经济学家因研究银行挤兑获得2022年诺奖|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Ben Bernanke, a former chai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hares the award with Douglas Diamond and Philip Dybvig
Oct 10th 2022|The 2022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Whe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truck 15 years ago, economists were forced to respond to criticism that they had, for decades, ignored the banking system. With its choices for this year’s Nobel prize, Sweden’s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 honoured three economists who had, in fact, spent the previous decades examining banking instability. Research by Ben Bernanke, chai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during the crisis (and an academic before that), Douglas Diamond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Philip Dybvig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as largely vindicat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banks in 2008.
The three laureates’ central insight was that banks were not the neutral intermediaries between savers and borrowers that other economic models had assumed. Instead, they offer vital services to the wider economy: gathering information on borrowers, providing a liquid means of saving and deciding to whom to extend credit. From this insight flows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because banks are crucial to the economy, they are also dangerous.
Mr Bernanke is most famous for his time as a central banker. But it was his work at Stanford University that the committee cited. They mentioned an article on economic history published in 1983 that looked at the causes of the Depression. Unlike previous historical accounts, Mr Bernanke’s work emphasised the role of the banking system, arguing that a self-sustaining cycle of bank runs caused the plunge in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1930s, rather than just being a consequence of it.
In this account, Mr Bernanke focused on the role played by banks in providing credit. The uncertainties inherent to lending and borrowing mean that such decisions require “information-gathering services”. When banks failed in the 1930s, new entrants could not easily replace them. Unlike a grocer, a new bank cannot simply move into its predecessor’s premises and set up shop. Knowledge about borrowers is hard won. This meant that farmers, small firms and households all found credit more difficult to obtain during the Depression, ensuring a vicious downturn.
A similar insight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Diamond-Dybvig model of bank runs, developed in 1983 by Mr Bernanke’s two fellow laureates. Without bank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ordinary savers would be forced to invest directly in capital projects with long-term pay-outs. These projects would then need to be cancelled whenever savers faced an unforeseen cost that meant they needed to dip into their savings.
Banks allow savers to pool their money, and for these pooled savings to be used to finance long-term investments. Crucially, savers may withdraw their cash without imperilling these investments (this is known as liquidity). In exchange for the service, banks take a slice of returns. The process is called “maturity transformation” as it invol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sset with a short maturity—a bank deposit which may be redeemed immediately—into one with a longer lifespan, such as a business loan repayable over many years.
The provision of this service makes banks vulnerable. If lots of savers try to withdraw money at the same time, perhaps because of a rumour that a bank will be unable to satisfy its creditors, the bank will be forced to terminate its long-term investments and sell assets at deep discounts. Such losses could cause the bank to collapse, as happened in 2008 when a downturn in the American housing market spiralled into a system-wide banking crisis.
There is an escape from this problem, however, which Messrs Diamond and Dybvig demonstrated by employing game theory. It is rational for depositors to run on a bank so long as they believe others will. But such a course of action becomes fruitless if they believe others will remain at home. A system of insuring deposits, such as the one instituted by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in 1933 or by a central bank acting as a “lender of last resort”, can prevent runs from happening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insight was not entirely novel. Walter Bagehot, a former editor of The Economist, suggested in 1873 that central banks could avoid financial panics by acting as a lender of last resort. Likewise, “It’s A Wonderful Life”, a film released in 1946 and mentioned in the Nobel’s citation materials, demonstrated both the mechanics of a bank ru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fidence. The hero soothes panicking depositors with calming rhetoric and a capital injection from his honeymoon savings.
The “fundamental impact” of the laureates’ work, in the words of the committee, was to offer mathematically consistent models of this existing informal knowledge. Their key contribution, perhaps, was not to discover something new about the world, but to communicate something that had been all too easily forgotten by the rest of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 (Ben Bernanke) 与道格拉斯·戴蒙德
 (Douglas Diamond) 和菲利普·戴布维格 (Philip Dybvig) 分享该奖项
2022年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 15 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学家被迫对几十年来忽视银行体系的批评做出回应。凭借对今年诺贝尔奖的选择,瑞典皇家科学院
授予了三位经济学家,事实上,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研究银行业的不稳定性。危机期间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之前是一名学者)、芝加哥大学的道格拉斯·戴蒙德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的菲利普·戴维格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 2008 年银行的倒闭是正确的。
三位获奖者的核心观点是,银行并不是其他经济模型
所假设的储户和借款人之间的中立中介。相反,它们为更广泛的经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服务:收集借款人的信息、提供流动的储蓄方式以及决定向谁提供信贷。从这一见解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由于银行对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它们也很危险。
伯南克最出名的是他担任央行行长的时期。但委员会引用的是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他们提到了 1983 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经济史的文章,该文章着眼于大萧条的原因。与以往的历史记载不同,伯南克先生的著作强调了银行体系的作用,认为银行挤兑的自我维持周期导致了 1930 年代经济活动的暴跌,而不仅仅是其结果。
在这个帐户中,伯南克先生专注于银行在提供信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借贷固有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此类决策需要“信息收集服务”。当银行在 1930 年代倒闭时,新进入者无法轻易取代它们。与杂货店不同,新银行不能简单地搬入其前身的场所并开设商店。关于借款人的知识来之不易。这意味着农民、小企业和家庭都发现在大萧条期间更难获得信贷,从而导致恶性衰退。
1983 年,伯南克的两位获奖者开发了 Diamond-Dybvig 银行挤兑模型的核心。作者指出,如果没有银行,普通储户将被迫直接投资于具有长期收益的资本项目。每当储户面临无法预见的成本,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动用储蓄时,就需要取消这些项目。
银行允许储户汇集他们的资金,并将这些汇集的储蓄用于为长期投资提供资金。至关重要的是,储户可以在不危及这些投资的情况下提取现金(这被称为流动性)。为了换取这项服务,银行会获得一部分回报。该过程被称为“期限转换”,因为它涉及将期限较短的资产(可以立即赎回的银行存款)转换为寿命较长的资产,例如可以多年偿还的商业贷款。
这项服务的提供使银行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大量储户同时试图提取资金,也许是因为有传言说银行无法满足债权人的要求,银行将被迫终止其长期投资并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资产。这种损失可能导致银行倒闭,就像 2008 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演变成全系统的银行危机一样。
然而,这个问题是可以逃脱的,戴蒙德和戴维格利用博弈论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储户相信其他人会这样做,储户就可以在银行里挤兑。但是,如果他们相信其他人会留在家里,那么这种做法就会毫无结果。存款保险制度
,例如美国政府在 1933 年或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建立的制度,可以从一开始就防止挤兑的发生。
这种见解并不完全新颖。 《经济学人》前编辑沃尔特·白芝浩
(Walter Bagehot)在 1873 年提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充当最后贷款人来避免金融恐慌。同样,1946 年上映并在诺贝尔奖的引文材料中提到的电影《美好生活》既展示了银行挤兑的机制,也展示了信心的重要性。这位英雄用平静的言辞和蜜月储蓄的注资来安抚惊慌失措的储户。
用委员会的话来说,获奖者工作的“根本影响”是为这种现有的非正式知识提供数学上一致的模型。也许他们的主要贡献不是发现世界上的新事物,而是传达经济学界其他人很容易忘记的东西。 ■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0樓 發表于:2024-4-10 00:24
这里表示美本在读,lse经济系本科交换在读,我想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学校期末末考会很残酷:因为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临头抱佛脚当然会觉得残酷啊拜托!!

先吐槽一下所谓的压力和痛苦:
lecture不计出勤,class里的作业也不需要强制要交,所以学生整个学年就算不学习也不会有麻烦(不像美本出勤作业周测presentation大大小小都计入),所以我上课的时候(在号称全球前三经济系)很多同班同学会问一些简单到看书就会的问题以及很少有人会写作业。有的时候连class来的人几乎都很少,看到TA孤零零一个人讲课总是让我分外同情。是的,我承认实习很重要,但是平时如果本科阶段投入学习很少的话就不要吐槽学业难度大了好吧。不过我身边也见过比如很聪明的印度小哥,凌晨四点还在学习以及回复我的消息,我自己也是保证每天四个小时以上的自习量才得以消化学习内容。
表扬一下:
教课内容密度很大很优质。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我觉得自行Google就可以查到,所以此处不多说了。
(不必对号入座,仅谈个人主观感受)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525131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94 回複數:68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4-10 00:34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