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24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5064 123
(轉載知乎)为什么父母不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24-4-30 15:24
我的父母不喜欢我说家里的问题,即便是比较合理,教科书式的方法,只会说小孩子别议论大人的事情,我也不小了,也快成年了,有没有知友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和我妈希望我爸出去工作,但是我爸不同意,他在老家这边经常和他的朋友吃喝玩乐,而且每次都是他付钱,我家也不算太富裕,家里负担大,但是我爸不同意,说在家这边方便照顾我们,我和我妈希望我爸换个地方能收收心,多攒点钱,我还要上学,我弟长大后还要娶媳妇,他这个样子,对我们一家人都不好。而且他天天酗酒,对身体也不好,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后来我爸妈因为这件事天天吵架,我有因为没开学,只能在家听他们吵,我弟弟还小,每次他们吵,就去我的房间哭,我也很为难,这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24-4-30 15:25
作者:吴力不无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896925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遥想高二下半年,我前脚把压岁钱上交,存够了5000块,后脚我妈就告诉我找到了一个赚钱的项目。


说是一个公司准备上市美国之前的干股还是优先股(这个词我忘了,领会精神)。说是自己的朋友偷偷告诉自己的,现在买多少,上市以后价格卖10翻。让她别告诉别人,所以只和我说。


然后把她攒的钱连带我的压岁钱一共2w都投进去了。


我当时就这样了:


我语气柔和地提醒她:妈你确定没问题么,不会是骗人吧。


她翻出一个网站来说:你看网站都在这,也是英文的,肯定没问题。




看见网站的时候我就觉得完了。但忍住了。




在这个岁数的时候,我就深知家长没那么容易信我的话。这要搁以前我就不管她了。随她买教训去(反正说了也不听,我还挨顿训)






但这次不行,特娘的里面有我的牛啊!






我先没回话。谨慎的想了一天多。我妈兴奋地来告诉我说:原来的2w现在已经涨到14w了。朋友说等上市还能翻一番!


我…就这么明显你都信的吗…


我谨慎地措辞一番,跟她说:
“这样妈,那你先卖2w,这样咱稳赚不赔。等上市以后,也就少赚2w。这将近30w的买卖,咱花2w买个稳赚不赔,是不是不吃亏?”




我谦卑的语气加上严丝合缝的逻辑,让我妈深受启发直呼有理。于是点了点头。




我长吁一口气,心想总算是保住了我的压岁钱。








不料一个周以后,我妈找到我说:儿啊,当时我真该听你的话。


真该听你的话。


听你的话。


你的话。


的话。




wtf???




那踏马是我8年的压岁钱啊啊啊啊啊我准备留着上大学吃喝玩乐泡小姐姐的全部资金啊啊啊啊啊我的小姐姐啊我的青春要没有了啊啊啊啊




经过这最后一次失算,我从此没有把任何一次关乎我利益的决定权放给父母。


而就算经历了一手之数的因为不听我的导致上当受骗,我妈依然在我给她提意见的时候,自己毅然决然上钩之前,自信满满眼神温柔地告诉我,
妈知道。

我TM…


如果我们把生活看成学习的过程,父母就是多上了20多年学的学长学姐。
经历的越多,懂得就越多,越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答案,这很自然,也有利于生存。生活不是做题,没有标准答案。于是更容易出现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道理的情况。


结果面对不同的答案,经验多的人更容易偏执,或者不愿承认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做的比自己对。


丰富的经验反而成了一把双刃剑。


何况社交里把“不如后来人”看成是一件丢脸、无能的事。
这又是因为人的一个劣根性:喜欢看别人出丑。


所以做一个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人,不是懂道理就可以,还要能不被情绪、外因、“羞耻心”、劣根性
操纵,需要坚定的心智。


其实不只是家长需要上培训课,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长的路要有。




更,感谢大家喜欢~再讲一个。


大学一次放寒假,我跑到我表哥家玩,我俩就天天葛优瘫玩手机。




一次我们在那玩,看手机的余光里出现了姨夫的身影。他拿着手机过来一脸不屑地跟我们说:
“你们看看科学研究,玩手机有多少辐射,你们还天天玩,小心把脑子辐射坏了。”


当时他拿的图是一个人在玩手机,然后手机产生如下辐射把人包在中间。
别说水印还挺应景用这个图提醒我们手机辐射的可怕。


我一个电气本科生就这样了


电磁波还能环绕人体丫是黑洞吗?骗谁呢!
(ノ—皿—)ノ彡┻━┻




我当时怒火攻心pia的一拍桌子,蹭的一下就起来了:




“姨夫说的对,我这就关。”




虽然他说的不对,但我也不傻。姨夫是真的怕我们被辐射泡吗?




不是的,他就是看不惯我们闲着玩手机就是了。




有时候家长不听你的“合理意见”——比如“手机辐射是无害的”——也可能是你没有领会他的话外之音。


成年人说话做事往往不直接,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实际是暗示和台阶。




因此也会存在表面上牛唇对牛嘴,实际领会错误的情况。




所以想要万事顺意,根本上还是得做到行路读书,情理通达、武德充沛(?)吧。


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还可以康康:
带水晶手链真的有用吗?176 赞同 · 46 评论回答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樓 發表于:2024-4-30 15:26
前几天正好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很感动:
我的父亲虽然只读到高中,但他是那种,即使是从孩子那儿听到、他不知道的事情,也能坦率说出「我不知道」「我会去查查」 的人。然后隔天,他真的会去图书馆之类的地方查询,将他查到的东西告诉我,并说「多亏你我学到了」。所以我开始觉得大人就该是这样子,并谨记着这件事生活下去。
我把这段话复制到我微信的收藏里,为了提醒自己,一个人真正的了不起,不在于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而在于他有勇气,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并且愿意勤奋去学习和探索一切未知。
这件事看似很简单。但是有多少大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家长们放下你的自大和骄傲吧,学会谦虚地向你的孩子学习,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够从你身上学会,谦虚地向别人学习。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自尊,顽固地捍卫自己的无知。
毕竟拥有强大学习力、良好学习的态度,远比一个人目前知道什么,重要太多。


作者:喜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28735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24-4-30 15:27
既然题主快成年了,适当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然后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传统的社会架构和思想里,有一个“等级制度”(别名“三纲五常”)的观念。


为什么领导不爱听下属的意见?
为什么父母不爱听子女建议?
为什么丈夫听老婆话就是趴耳朵?
嫩家明明很可耐嘛!


这就是一种传统思维定势。不能完全一杆子推倒否定,但是适当调整是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


最后,要求固执的年长父母虚心改变是不太有可行性的。
具体父母这个事情,可以巧妙领活处理,有想法建议或者劝慰他们,直抒己见当面表态一般效果不佳,我是建议使用技巧。
一哄二骗三吓唬。

作者:茶哥反鸡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07125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24-4-30 15:27
大部分平庸的人,无论他是身为父母,还是孩子,还是恋人,还是朋友,他们做事情,不是依靠客观证据和推理,而是依靠身份,这是一种懒人思维。
在很多人那里,由于客观知识水平或者主观能动性,他们是不愿意或者不能进行客观分析的,有的时候是资讯缺乏,有的时候是主观懒惰,更多的时候是复合原因加上恶性循环,导致他们无法在事情上理智判断。
转而进行一种身份判断。“央视说的”“专家讲的”“马云说过”“外国报道”这都是一个套路,一个身份如果高,那么这个身份说什么都是高的。这在亲子交往当中更常见“我是你父母”的底层意义首先是“我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高于你”,其次才是“你不听我的我会恼羞成怒”。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人会因为孩子指出合理化要求而恼羞成怒,这个人通常成就较低而无法客观对事进行判断。
在我家,我五岁的女儿也是有资格发表意见的,我会充分听取,如果合理,我会欣然采纳,但是大多数时间不采纳的唯一原因不是她是我孩子只有五岁,而是她的见解有错,这很正常,她只有五岁。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45046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24-4-30 15:28
某知乎用戶:


接受你的父亲就是烂泥巴糊不上墙的这种现实吧。
虽然意识到自己的家长很糟糕是非常痛苦的,但这就是现实啊。世界上总有一部分很糟糕的人,当这个人不信幸的是你的家长的时候,你也只好接受喽。毕竟我们的社会花了那么多资金去教育大家要勤劳,也没有人人都勤劳啊。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24-4-30 15:28
作者:Lis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33870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一个自恋的人是听不进任何的建议的。
《三国志》中的袁绍就是一个自恋的人。也因此他注定会失败。
田丰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之一,此人博学多识,能力出众。在汉朝末年,他曾经担任过朝廷的御史,因看到朝廷的混乱,弃官归家。后来他应袁绍的征召,担任了袁绍的別驾。他为袁绍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绍正是用了他的计谋,才讨平了公孙瓒

官渡之战前,在《三国志》中记载,田丰对袁绍建议说:
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
,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
,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田丰的策略,实际上是以持久战的战略来拖垮曹操。在当时,曹操兵少地单,而袁绍兵多地广,双方的总体实力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有两种战略。一种是采用直接出兵的办法,来与曹操决一雌雄。另一种是采取休养生息,和曹操持久消耗的办法。田丰建议的就是这第二种战略。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不过从稳妥性方面来看,田丰的办法要好一些。采用田丰的办法,袁绍可以休整军队,积蓄力量。在刚刚打完对公孙瓒的的战争后,有一个战略休整时期,对于袁绍集团是十分必要的。而曹操所割据的地盘形势也不利,他处于四国之战
,战略纵深小,也没有大的天险可以屏障。如果袁绍采取袭扰战术,是曹操疲于应付的。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袁绍的实力越来越强,而曹操的实力却越来越弱,这样双方的实力差距加大,就使得曹操的处境越发不利。到那个时候,袁绍取胜的把握性就更大了。
可袁绍不仅没有听取田丰的建议,一怒之下,还将田丰关押进大牢。果不其然,袁绍打了败仗。当时狱卒还以为:田丰的预测是对的,应该会得到重用。而田丰却无比恐惧。他料定以袁绍的性格,如果打了胜仗,可能侮辱他一下,就放了他。但打了败仗,可能会杀了他。果然,袁绍回来就杀了田丰。
为什么会这样?最关键的是,袁绍只能接受阿谀奉承。他甚至非常依赖别人的赞扬和肯定(这是他获得自尊的主要方式),他是一个自恋的人。而一个自恋的人犯了错误,会感觉到“羞愧、羞耻”,而不是“内疚”。他们对犯错的感觉是“太丢人了!太没面子了!我怎么见人啊!”而不是“我错了,没有履行我的责任,对不起大家。”
这也影响了对错误的纠正行为。自恋的人犯错之后,想到的首先是“遮掩错误”,他们不是急于处理错误本身,而是先想办法遮盖错误、推卸责任,即使这样会加剧错误。
自从官渡之战后,强大的袁绍好像没做对一件事。
相反,曹操却能纳谏如流,因为他是一个自信的人。而自信的人犯了错因为产生“内疚感”,首先想到的是承认错误并且迅速做出补救措施。一个自信的人能在极其不利的情形下,还能听得进破坏自恋的真实坏消息,结果曹操就一直活在真相中,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总能在危急中把握住关键机会,最后反败为胜。
回到原问题:题主问父母为什么不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
试想: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愿意接纳谏言呢?在青春叛逆时父母认为正常的规劝,有多少人认为是废话连篇呢?
若是合理的人都照做,那太美好了。企业不会有内耗,管理不会那么难,子女教育也不会那么难。
何况父母成长到衰老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区别是很大的,我们双方在对某些事情的观点上是有着极大的年代痕迹的。加上我们的文化中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所以孩子劝父母一定会更难。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24-4-30 15:28
作者:江夏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38764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遥想当年,我本科时大约,学校旁边在原来的水库上填埋建了一个楼盘,当年这个楼盘真的是被各种不看好,一是他是在水库上填埋建的小区,谁都担心安全性问题,二是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到什么程度?当年经过我们学校的就三路公交车,一路是专门为我们学校各校区设的,一路是为我们学校到火车站设置的,一路是为了我们学校下边的工业园设置的,这三路公交车都不经过这个小区,从这个小区出去要绕到我们学校正门才有车坐。
但是我挺看好这个小区的,一是因为在水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保留一大片水域,在那个贫水城市,四舍五入这就是海景房,所以环境比较好。二是因为在水库建立起来的,因此价格比较低,刚开盘的时候就1000多,三是地理位置好,在学校周边,不愁出租,也不愁卖,因为当时我们学校取消了分配房之后,其实青年教师都挺愁房子的问题,离学校近的都贵,便宜的离学校还远(我们学校已经都是郊区了,想象一下那个位置),因此这个小区其实挺适合年轻教师的。四是离这个小区起步价之内就有当年城市唯一的一条轻轨线。五是我们班一个温州的同学建议我们集资买一套,其实上面的优势全是他分析出来的,但是当年我们都比较单纯,还是学生心态,觉得把学习搞好就好,投资的事情不是我们应该想的问题,因此就没集资起来。她后来自己买没买不清楚。
然后回家我就和我妈说了,我从来没有态度如此坚决的对我家超过1000块的资产发表言论,我认为应该买。而且那个时候我家生意蒸蒸日上,最好的时候,手里有的是钱。但是我妈不同意,我妈做了一辈子实业,他从来不相信什么炒房这一类资本投资,她就是认为实业才是正道,其他都是歧途。再就是,当时她认为我们城市人口流失严重,房地产泡沫太严重(本身我父母就是从事房地产下游产业,因此对房地产业也有一定了解),迟早会垮掉。她坚持把当年所有的资金投入到一个厂子里了。
十年,那个厂子倒了,而那个小区的房价已经两万都不止了,而且因为这个小区的存在,在市政规划上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省内重点小学中学纷纷在周边建分校,交通也越来越发达 。
但是说实话,要不是温州的那个同学的一番言论 其实我很赞同不应该投资房地产的,因此之后一再的错过上车的机会。
后果就是后来我们家的一些事情我爸妈也能听从我们子女的劝了。这些年来我爸很多投资都会先问问我们的意见,让他跳过了很多雷。
后来我问我妈当年为什么不听我的,我妈回我,你个小屁孩懂啥。
所以为啥父母不听子女的意见,因为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
我现在也自己养孩子了,我感觉对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很难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成长,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总是意识不到孩子已经在逐渐长大,总是跟不上孩子长大的节奏,也有点不太能接受孩子长大的现实。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9樓 發表于:2024-4-30 15:29
作者:我去英国探探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27738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在你眼中的合理,在他们眼中是无理
接下来我要说的事例,可能在大家的身上都有发生,我就统称“我有个朋友”吧


我有个朋友,小A
他有一个苦恼,那就是他的父母总喜欢把昨天的剩菜第二天热一热接着吃。有时候是剩的牛肉、排骨,有时候是一盘家常菜,有时候是一碟土豆丝,有时候甚至是没吃完的萝卜干和咸菜
有时候,拿出来的剩菜已经有味道了,但是也不会丢掉,父母说:热一热就好了。有时候有的地方长了一点毛,他们也只是把那部分丢掉,剩下的接着吃。水果有了腐败,也只是切掉那部分,剩下的接着吃。
因为吃剩菜而闹肚子的事,不是没发生过。吃处理过的腐败水果,心里也很膈应,虽然没有过食物中毒过,但是这样的行为,A很清楚是极为不健康的。就说水果,看似是腐败了一部分,实则其他健康的部分也被细菌感染了,只不过看不出来。而剩菜剩饭中的亚硝酸盐
和增殖的细菌,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虽然仅是小康之家,没有宝马香车,但是温饱绝对不成问题。如果不是因为不健康,顿顿吃肉都没有问题。为什么父母要节俭到这个程度呢?
而父母呢,他们是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出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经历过饥荒,体验过饥饿,所有的印象都是物资紧缺。对于食物的珍惜和感情,不是物资充足的下一代能够想象的。所以在他们看来,这种倒掉剩菜和扔掉水果的行为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至于吃了会不会生病,这不是应该考虑的,谁还不生个病了?我们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吃的,也没见吃死个谁
所以,而父母的行为,在A看来是既不健康也不合理,他十分担心父母的健康,想让他们不要过分节俭。而在A看来的合理化建议,在父母眼里就是没受过苦的“小布尔乔亚”娇生惯养的毛病。你说,这合理化建议,他们会听么?


小B也是个年轻人,不过是个金融行业从业者,并且颇具实力。让他烦恼的只有一点,父亲50岁了还在工地打工,母亲40多岁也还在做保姆的工作。他很希望他们能换一种工作,倒不是看不起这两种职业,而是觉得他们年纪大了,不要再做这种又累又辛苦的工作。
他劝他们学习股票投资,并且可以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来手把手的教父母学习经济和金融。以及投资理财,股票基金等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由浅入深,理论加实践,肯定能帮助父母轻松获利。如果他们实在怕麻烦不想学,自己可以给他们出主意,只要拿出本金,他来负责买入卖出,赚到的钱都是父母的,自己一分也不要
可是父母却多次拒绝,而且一致十分抗拒。还和小B说,让他脚踏实地,不要做一些投机取巧的事。小B很苦恼,为什么他们宁愿去做劳累的体力活,却不愿意轻松的赚钱呢?
父母是这样想的。儿子的工作看起来不像是什么正经工作,每天就抱着电脑手机不停的看啊算啊,就能把钱挣到。那挣钱要是这么容易,岂不是人人都是大富翁了?儿子做这种事,闹不好是电视上说的诈骗。就算不是诈骗,那也是赌博。听说隔壁老王家儿子炒股,一分钱没赚到,还倒欠银行几十万。这种今天赚明天赔的事情,万一哪天没弄好,把自己的棺材本全都输光了,儿子的彩礼钱也就泡汤了。唉,这儿子真不让人省心,我们年纪大了,多干几年,给他多攒点钱吧。
小B担心父母的身体吃不消高强度劳动,想让他们轻松的赚钱。父母担心儿子赚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不够可靠。虽然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但是对方不一定能理解。所以,双方的合理化建议,在对方看来都不合理


小C是个小朋友,今年14岁,正上初中。他特别想要一台电脑玩游戏。因为他在故事书里看过,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成功人士,小时候都是玩电脑玩起来的。国内的雷叔叔,刘叔叔也是玩电脑的好手。自己如果也有电脑可以玩,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学习以外玩游戏,多有趣,看那些可以天天玩游戏的同学,每天聊天的事情眉飞色舞,别提有多羡慕了。
于是他给父母提了建议,想要一个电脑用来学习和娱乐,并且还搬出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用,父母并不同意,还让他好好学习,不要一天就想着玩。这让他伤透了脑筋。
在父母看来,小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也更容易上瘾。游戏对于他们的刺激和诱惑都太大了,成年人尚不能抵御,何况孩子呢?到时候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影响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我们作为父母,不能只让孩子快乐。不是每个人都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他们只希望孩子是个普通人,不要荒废学业,用知识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在他有可能误入歧途的时候,为他做出正确的决定。
所以,在小C眼中的合理化建议。在父母眼中,是目光短浅,心智不成熟的体现。


父母和孩子,天生就有代沟。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经历着不同的生活。年龄的差距也带来了角度和视野的差距,不同的职业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很多时候,孩子的建议的确是科学合理的,但是父母的知识、层次、阅历等,都让他们不得不沿着那条老路走下去,积重难返。
我希望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父母不接受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就是罪大恶极。他们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身上有诸多缺点,也不能改变他们把我们养育成人的事实。更何况,你的建议也不一定合理。如果有的父母并不爱孩子,我想孩子也不会为此而苦恼,孩子会毫不在乎,他们的生死好坏与我何干?
可以改变他们再好不过,如果不可以,也请不要改变那份爱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0樓 發表于:2024-4-30 15:29
禁与千寻:


第一,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应该子女听从父母,甚至在有些地方,长辈的话哪怕是放屁,晚辈可以不照做,但是也要嗯嗯,至今在很多地方,讲道理明事理的村干部说半天,还不如一些老头霸道的几句话。子女提出意见,很多时候不管对不对,父母,尤其是老子,优先考虑的事,自己怎么能听孩子的话呢?这是很抗拒的。所以一些父母哪怕你的意见对,他也会转移话题强词夺理,总之就是,要保持自己老子的地位。
第二,父母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中,你的合理是不合理,现实里,也有很多人会给我们提合理的建议,难道我们就一定采纳?有些时候我们也是事后知道合理,当时却不这么认为。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总觉得父母做的不够好,还能更好,那不过是我们学些开拓了眼界而已,我们的思维角度更多,看的更远。
第三,考虑角度不同,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同,考虑的信息也不同,所谓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旁观者的确会提出一些很好地建议,问题是,人生往往不是就一件事,而是很多事不断的循环交织,你考虑的只是一点,按照你的建议的确可以解决,问题是其他事情呢?这些你没有考虑,于是也就成了顾虑。所以站在你的角度,或许你的建议是合理的,但是站在你父亲的角度,就不一定了。
第四,年轻人和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年轻人什么都敢说,而现实里却是有些人做错了,你还要恭维说对的没错,是是是,哪怕背后给他擦屁股。
第五,自己努力,不要怪家人,哪怕真的是他们的问题,更不要说因为他们如何如何,自己菜如何如何,哪怕就是。人世间如果可以轻易改变,轻易接受,也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
自己改变总是比让别人改变容易的多。而更多时候说者无心,听着有意,你的意见很可能就是各种指责。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1樓 發表于:2024-4-30 15:30
作者:Parker Sep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09985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hr Land,实际上也不局限于Ihr Land的很多家庭关系,本来就是权力关系。父母以养育为条件要求,或者说要挟你让渡你在一切事务上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决策权,而这点本来就是十分荒谬的;仔细想想看就明白了,家庭事务孩子是参与者,也是利益相关极为深刻的个体,凭什么不允许孩子说话?家庭、学校或者说所有亲密关系中的特权让渡是谁规定的?谁认可了?只不过子女由于没有独立生活的资本确实没法反驳这套赤裸裸的现实里逻辑滑坡的说辞。
以Paternalism为主家庭传统价值的回归渗透在方方面面,从微观的“别人你这么大都结婚了”、“别人怎么就能考个XX生”、“别人怎么就混到XX单位XX岗去了”等等说不出具体道理就拿庸俗实例当普世真理的话术,再到广义的在生活尺度上压制你的任何的观点和意见,无一不是对社会庸俗成功复制学的举手投降;这也未必是什么错了位的责任感,而是一种权力的传递性作祟。因为你有什么私人空间?没有!你的私人空间就是被家长权力规制全面覆盖的公共空间;在家庭的公共政治空间里,你什么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家长权力替你知道;你无法表达也不需要表达,家长权力替你表达;家长制就是靠这种方式延续并推脱罪责 --- 因为家长权力一旦出现问题,那么等于被代表、被表达的你一样出了问题 --- 从而以这种方式试图消解你的一切抗拒;而实际上,你表达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反过来说,如果你真被这套玩意规训了,那你也确实是有问题的。
“小孩子别议论大人”的说法具体在现实里也是一种混账逻辑。仔细想想就算是一大堆“大人的事情”也渗透着很多用“现实”代替油腻,“复杂”代替浑浊,“成熟”代替犬儒的话术和行事方式,根本谈不上什么小孩子就看不穿看不懂的道理;小孩这不让表达,那不让表达,那么难道就可以期待他/她18岁0点一过自然而然就学会表达?观点说出来再交流叫做讨论,观点不说出来就先入为主做了批判那叫做专制 --- 知识本身都不能作为特权,更何况有的家长不过是把多累积了十几、几十年庸俗、腐败的信息当做知识;实际上所谓“成年人”放黑屁比小孩可恶心多了 --- 毕竟很多成年人早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回路;根本用不着有人替他们选择,他们自己就会依据自己一套固化的理解体系来选择信息输入和观点输出,思维比谁都僵硬,我一般称之为老年痴呆。
高赞所谓把对这套传统权力秩序的斥拒和学习、工作成绩捆绑在一起也没有什么道理;这是丝毫不相关的事情,后者作为自我实现也只能出于自己的选择,而选择的自主性必须以本来就拥有自主权利为基础。为了抗拒这套规制而且屈从于复制社会的成功有什么意义?不还是在遵循这套评价体系吗?评价的权力不还是在家长制上吗?事实证明即便很多在社会层面被认为获得了相当成功的人依然逃脱不了类似于helicopter parents的控制。这也不是说让人不去认真学习或者工作去搞消极生活反抗,而是思维上不摆脱被规训的印记那人再怎么所谓“成功”都没意义,人没法通过服从权力逻辑的方式去抗拒权力的压迫。
你看你家长是不是认那套什么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办公室政治、酒桌规矩等等等等什么乱七八糟都往里塞的social coding?是不是自己在那里胡说八道却还要教你那一揽子protocols?还说什么为了你好,全都是这套特权和特权继承学,孩子有过接受/拒绝的选择吗?要我看现实应对的方法也很简单,表面上说对对对,心里说你tm就是个SX就好。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2樓 發表于:2024-4-30 15:30
因為一個建議合不合理,是否利大於弊,適不適合對方,只有對方親自做過以後才知道。
哪怕很多人都採納過這個建議,而且絕大多數後來都覺得是個好建議。但是,適合其他人的,未必適合你對面的那個人。
所以,何止是很多父母不肯採納子女的建議,很多子女也不肯採納父母的建議啊。因為你認為合理的,對方不一定認為合理。
比方說,很多父母一直催子女結婚,催子女早點生孩子,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建議很合理,因為他們自己是結了婚也生了孩子的過來人,很可能也覺得婚姻和養孩子都是好事,希望子女也能體驗到這種幸福。但是子女不願意,或者至少不願意這麼早就結婚或生孩子,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子女可能也覺得父母為什麼無法理解自己的考量。
同樣的,比方說子女給父母買了洗衣機、洗碗機之類的工具,希望父母在做家務的時候輕鬆一點,因為子女自己覺得這些工具很好用。但是父母就是不肯用,或者抱怨不好用的時候,父母也有自己的考量,而子女也沒能理解父母真正的想法。
說到底,人只有在對現狀不滿意的時候,才會考慮採納別人的建議去做出改變。如果對現狀沒什麼不滿意,比如說並沒有覺得單身的生活或者用手工做家務有什麼不好的,那麼人都是喜歡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而排斥改變的。


作者:瀟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62828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3樓 發表于:2024-4-30 15:30
温水宁宁:


因为他们并不想建设家庭,建设公司,建设国家,他们只想控制你,否定你,这样心里就舒服了
对他们来说,人上人的快乐,比家庭和谐,公司腾飞,祖国富强更重要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4樓 發表于:2024-4-30 15:31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12319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和亲戚朋友在一起说话的时候,我永远都是安静的坐在一边或者站在一边,从不插话。
有时候亲戚朋友会问我问题,我回答之前会看父母的脸色,偶尔有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来家里,我会主动说几句,每当这时候我母亲总是在一边瞪着我,我吓得马上闭嘴。
这个经历对我的成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一度胆小怕事,后来我姑姑来我家我都不敢出去打招呼。见到别人我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便主动避开。
上了大学后,对人际关系一窍不通,跟游刃有余的同学比起来,呆板,不善于变通,更不善于表达。
工作后苦头也没少吃。
今天我也成为了妈妈,终于明白了父母之道。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优势和力量,来控制孩子。更有绝对的话语权。
试想有几个父母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并把他说的话认真的考虑一下?
更别说听从孩子的合理建议了。
因为在他心里你根本就没跟他在一个平等的位置,
他认为你是他的附属品,哪有独立的话语权
不但不听你的,而且你还得无条件服从他的话
这样他才能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老子就这么牛批的豪横,
吃老子的,穿老子的,还那么多屁事?
这句话熟悉不?
看到了没,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了脑子的思考方式。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没有经济独立之前很少能平等的与父母谈话,因为孩子吃人嘴软。同时父母也不给与孩子这个机会。
但是我觉得可喜的是,新时代下这样的父母越来越少,而开明和懂得尊重的父母越来越多。
我们作为父母希望孩子独立,自信,阳光,有主见,那么我们就要给他们提供培养这些的土壤。
在做为父母的路上,共勉之!!!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5樓 發表于:2024-4-30 15:31
胡启稳:


我就很纳闷,这个问题这么模糊,没有具体的描述,怎么就能归结到是权利问题?
大人的事情,什么事情?
教科书做法,怎么个教科书做法?
这些具体的都没有,就长篇大幅的,我的感觉就是借个题写自己想写的罢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6樓 發表于:2024-4-30 15:32
所以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找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劝说权威来说服他们。
比如我妈有一次接到了诈骗电话,但是因为一开始没有警惕起来,上钩了,我就在旁边听到关于什么银行卡,警察,哪里哪里出了问题之类的内容。我就开始让我妈把手机给我我来说,她不听,觉得我耽误事。然后我就直接给我爸打电话,叫我妈接电话,由我爸劝说她,对面肯定是个骗子。她就听了。最后果然是骗子。
再比如今年有疫情,但是最一开始还没那么严重,家庭聚会大人们并不想取消。我百般劝说我爸无果,就直接去找我爷爷,然后劝说我爷爷取消聚会。最后也成功取消了。
有的时候父母不听,可能也确实是大家会更相信自己心目中更权威说话更算数的人。孩子一般情况下在家庭里也不太可能是那个权威的角色。所以不听也没办法。找个切入点能把事儿解决了我觉得效果都一样。


作者:明月夜的独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53248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7樓 發表于:2024-4-30 15:32
作者:Ella品牌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8839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共一千二百一十二字,阅读需要两分钟,相信您会收获满满!】
因为父母也会有不安感。
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学习,父母经常劝ta,责备ta,孩子心里肯定是烦躁的,也很难做出改变,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想和父母沟通交流。
那父母是否也是如此呢?如果说父母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不应该掺和大人的事,那是不是和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懂学习上的事,不应该掺和自己学习的事”一样呢?
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是双方从对方身上很难找到安全感,也就是认为对方不能够理解自己,而有些人说到“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想要对方采纳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下给予对方爱的感觉,也就是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
为什么说是“能理解”的方式呢?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多爱意都是通过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扭曲了,即使对方知道是为了自己好,但最先触发的却是厌烦的情绪。
这里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面会讲解为何有些沟通会变味,让对方感受不到自己本来的意愿。
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所谓“观察”就是留意观察到的事情,所谓“感受”就是对某件事的内心体会,所谓“需要”就是针对某件事的愿望和期待,所谓“请求”就是希望别人做什么或者希望得到什么。也就是说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要将这四个因素同时运用
我们举例了解一下“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
妈妈下班后,看到地上扔着孩子的袜子,很生气地冲孩子吼道:“你这个邋遢鬼,是想要累死我吗?”


看到孩子无动于衷,妈妈又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每一天都累得要死”。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听到妈妈抱怨,孩子可能因为受到斥责而伤心,也或者会很反感,但是他可能根本不明白妈妈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按照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要素进行沟通,妈妈可能会这么说:“孩子,我看到袜子扔在地上(观察),这让我感到挺不开心的(感受),我希望家里能够保持干净(需要),你们能把袜子放进洗衣机里吗(请求)”,于是孩子很听话地把袜子丢到洗衣机了。


用包含四要素的方法来沟通,我们会发现妈妈没那么愤怒了,孩子也没有受到指责,双方都没有受到伤害,而孩子也明白妈妈想要干什么,这就是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
如果我们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那接下来就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最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在生活中,如果对方拒绝和我们沟通,大部分人就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不想再和ta交流。但想要改变一种固定印象,或者让对方形成“我们是好意,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印象是需要时间的。
当然,在沟通时先不要触碰到对方的痛点,也不要直接提起会引发双方矛盾的问题,一切从爱意开始,从对方喜好着手,再慢慢过渡到问题。
若父亲能够消除不安感,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可以理解自己,相信问题就会很好的解决了。


@知乎亲子


我是Ella Ma,岁月多彩,生活向阳!
感谢您的阅读,很高兴能为您带来价值!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8樓 發表于:2024-4-30 15:32
愁人了,这个题目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问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描述来看,并不是父母不采纳孩子的建议的问题,而是你爸爸不采纳任何人的建议的问题,因为他也同样没有采纳你妈妈的建议。
首先回答隐含问题吧,为什么人不喜欢采纳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做错事的一方不喜欢采纳正确的建议。原因很简单,不愿意面对现实,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其实不是你爸爸他不愿意改变,而是没有达到自己老婆和孩子预期的信心。也就是说,他自己觉得,他就算是改变了,也不一定能够为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到时候要是得了个无能的名声,那还不如就躲在豪爽爱玩的名声下,来的轻松自在。
其次,关于家长不愿意采纳孩子的意见,主要源于地位的不统一。曾经听过一个说法,说中国人,人人都想当皇帝。而如何完成愿望?生个孩子就行了。是的,如果报着孩子是爸妈的附属品的思维模式,那么他们提意见这件事本身就超出了孩子的行为范畴,他们的意见当然根本不作数。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更加客观的对待这件事,走出错误的思维方式,这时采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方面的情况必然大有改观。


作者:汽车工程师妈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3003322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9樓 發表于:2024-4-30 15:32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895061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题主说到:哪怕是教科书式的方法也得不到父母的采纳。
要知道,任何一个道理,哪怕是完完全全的真理,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思维中和少年的思维中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的父母或许是自己理解,但是并没能力去仔细分析诠释。只是不想让你讨论这些你或许没能全部理解的事情,这也没什么关系,有些事情确实是应该在慢慢成长中逐渐理解的,直接由外部灌输,如果你没能很好地理解,理解出现了偏差,没什么好处。
这是好的情况,应该也是题主的情况,再说不好的情况。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段子,一家人问小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说想做医生,父母非常高兴,认为医生收入高,地位高,待遇好,孩子很奇怪:医生不是可以治病救人吗?
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会牢牢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父母也是如此,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他们自然就想把他们认为对的东西灌输给你——他们也确实相信这是为了你好。
昨天看到一个跳海的母亲,她因为初三的孩子不学习而觉得自己“没有盼头了”,多么可笑可悲啊。更可悲的是:她这么做了一次起到了效果,她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希望她不会喝百草枯。更更可悲的是:她这次上了新闻,她的孩子在学校中就再也抬不起头来,少年是最残忍的,他们会嘲笑这个可怜的孩子。
这个母亲不会认为她对孩子犯了难以宽恕的罪,她只会迷茫的认为:我全心全意的为了他好,他为什么就是不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啊,他就用抽烟喝酒打游戏报答我这三春晖

这就是两代人的意识形态的碰撞,少年人的意识形态还是软弱的嫩芽,不像成年人那么坚硬粗糙,在碰撞中自然就受到压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
我父亲是个暴躁的人,他像所有无能的家长一样,在外面受了气就回家撒气。
在我三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殴打我哥哥,我跑去拿起电话报了警,我还记得电话里的警察同志焦急的问:在哪呢?在哪呢? 我父亲赶紧抢过电话跟人家圆了话,把电话挂掉了。
我妈跟我说当时我爸是要打我,但我记得他是在打我哥,不管谁记错了,反正在我长大的这些年来我爸从来没敢打过我,当着我的面也不怎么敢打我哥。
父母的压迫往往是最恶劣最恶毒的,知乎上面经常讲:不是最亲爱的人,怎么可能伤害的了你?
自杀是一种非常恶毒的精神攻击,用自杀威胁子女,是一种极其无耻的绑架,并且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一个懵懂的少年,他有什么能力反抗?只能被不断的压迫扭曲,留下心理创伤。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父亲也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攻击我,他倒不至于真跳海,只是总把不想活了想自杀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一直到有一次我俩面对面说话的时候他又开始聒噪,我就冲向窗户要跳楼,十几岁的时候还是不够强壮,他又是练了多年武术的,还是把我拉下来了,在那之后他就再也不敢跟我提什么不想活之类的废话了。
回想起来,和父母的斗争还是需要一些手段,具体情况具体斗争吧,这是不好办的。
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父母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他们的思想受到那个时期的种种环境影响,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对子女的影响,我们应该做一个扬弃,就是保存其中积极的东西,摒弃其中消极的东西,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的时候,努力做到更好,并让下一代也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未来就会越来越好。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0樓 發表于:2024-4-30 15:33
作者:云雀叫了一整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26815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种人很多是油腻中年男,所谓四十不惑,不是到了四十你就真的都明白了,而是明白了就明白了,没明白的你也不想弄明白了。
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人会有“所知障”。 何为“所知障
”? 指某些人对某些事,带有固有主观并错误的偏见,甚至有色眼镜,且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正确客观的看待事物。 碰到这种人该如何回应? 不解释也不必理会、因为没必要让他涨知识和提高眼界。因为“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
















成甲
在《好好学习》里提到学习的“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我才意识到,我一直是用“红灯思维”在学习。遇到自己不认可或者不熟悉的观点和建议,我会直接屏蔽。潜意识里产生抗拒,直接拒绝了这些观点。因此,那些新的观点,从一只耳朵进去,又从另一只耳朵出去,根本没有进入我的大脑,更没有用理性思维去分析。
背后是习惯性防卫在作祟。习惯性防卫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比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或尊严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是:你凭什么反对我,我要和你争辩到底!这时候,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之所以会有习惯性防卫,原因之一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身的否定。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和行为”绑定在一起。否定“我的观点”,就是否认“我”这个人,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打击,我们奋起而战。
要改变这种状况,先要认识到“我的观点和行为”并不等同于“我”。“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和行为”的改进和提升。当别人对“我的观点和行为”提出意见时,正是让我们获得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怎样减少习惯性防卫带来的不利影响?方式之一是建立绿灯思维。
这里需要先区分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红灯思维是指,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是指,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
新媒体运营老司机杨坤龙
就是典型的绿灯思维。他说,无论我学什么,我都跟自己说,这个方法一定能用在我身上。因此他不管学了什么都能实践起来。用这种思维,他在新媒体运营领域脱颖而出,短短几年,就成为新媒体运营的专家。
但如果你一直用“红灯思维”来学习,听再多课,看再多书,又有什么用?你的习惯性防卫
直接把这些新观点、新知识挡在了外面。所以,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是要觉察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绿灯思维其实和我们常说的“开放的心态”类似。记得毕业找工作时,听了不少企业高管的分享,他们都强调“在职场中,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当时以为自己听懂了,“嗯,对的,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回想当时的场景,我肯定是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
但我真的懂了吗?什么是开放的心态

当我觉察到一直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围墙里时,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开放的心态。
如果有开放的心态,在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时,先不要着急评判,用“YES, AND”的思维方式,对自己说:嗯,这个方法很不错。然后思考该怎么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直接说“NO”,这个方法对我一点用也没有,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
有着“开放心态”的人,当别人讲了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会先接收,然后去调研证实真实性。如果是真实的,就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只有把心态放开,敞开胸怀,打开自己的城门,那些新鲜的,与你认知不同的事物才能走进你的围城。
对有些人来说,认识真实的世界很重要,而对有些人来说,宁愿活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里。
如果没有建立“绿灯思维”,你看的书、听的课里讲的那些道理,都没有真正进入你的世界。你不相信,更不会去实践,那些知识对你而言,不会发生任何作用。
因此,看了这么多书,听了这么多讲座,还是老样子,变化微乎其微。
如果想要获得成长,要先从底层打通自己的学习心态,建立“绿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的第一步是觉察到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最可怕的就是你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
真正的成长是从内而外的自我突破,每次思维升级都相当于一次重生。从“红灯思维”升级为“绿灯思维”,相当于学习思维的重生。
成长,像死亡一样痛苦,也和死亡的本质一样,意味着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诞生。接受它,直面它。然后,我们可以不断升级,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1樓 發表于:2024-4-30 15:33
有个名词来说明孩子——未成年人。有个名词来说明孩子的的心智与行为——不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及无行为能力人)。
所以,孩子就做孩子的事吧,等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以后再谈自己的建议合不合理以及别人是否接受你的建议吧。
不完全行为能力人并没有独立评判自己的建议是否合理的资格。


作者:He000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895217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2樓 發表于:2024-4-30 15:34
作者:greatmatch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3020943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告诉大家一个现实,很多父母宁可听别人的,也不肯听孩子的。
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存在等级差别的。通俗的说父母是孩子的上级领导,孩子有听从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等孩子给父母提建议的时候,就变成反过来父母听孩子的。很多父母就觉得心理上别扭,比较难以接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领导给下级派任务说你应该这样。下级说不对,应该那样。那么领导就会想,这到底谁是领导?
所以他们宁可接受跟他们平级的朋友的建议,也不愿意接受自家孩子的建议。对此不理解的,等你们自己当了父母,就会有理解了。
但是孩子就真的没有办法给父母提建议了吗?并非如此。如果你去读弟子规,就可以发现这篇主要讲忠孝的文章里,就提到了怎么跟父母提意见的技巧: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译文:父母有过错,应规劝使之改正。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需柔和,和颜悦色。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寻适当时机再继续劝导;若父母仍不接受,我们要痛哭流涕,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到责打也不怨悔。
核心思想是一定要态度好。你不能对父母说“你傻呀,你怎么能这样。”这样他们一定听不进去。并且还会大发脾气。切忌觉得自己在理,就以一副很牛逼的,高高在上的态度教训他们。
想象一下你跟公司的领导集体提意见要怎么提,你跟甲方客户提意见要怎么提?一定要以很温柔的态度,很委婉的跟他讲清楚。不论他们给你发多大的脾气,也要克制住,继续温柔的讲清楚。这样,他们有可能会心疼你,而接受意见。即使不接受,也不要急,可以暂时先顺着他们的意思,表明你服从的态度。比如”我好好,我先这么去办“。这样他们不会觉得“你不听话”。在抛弃了感性层面的对峙后,他们就也会开始从理性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对不对,然后你再从这样做会造成的后果,或者业已造成的后果去和他们分析,就更容易接受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3樓 發表于:2024-4-30 15:34
因为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厉害吧。
说个我小时候的事,我生日12月份,7周岁上的小学(确切地说是6岁零9个月),我发现我的同学里有好多小我1岁的,成绩和我们并没有看出多大差别,甚至身高,体育。
我有个妹妹,小我三岁,实际生日8月,户口本上5月。她幼儿园毕业那年,都举行完毕业典礼了,爸妈非觉得她小,又上了一年大班。我对爸妈说,让妹妹上学吧,上学吧。他们都不听,觉得一个刚读完二年级的小孩能懂什么。
于是,我是因为生日小,妹妹是因为多读了一年大班,我们都是7岁上学。偏偏从我开始,从五三制改成了五四制。很多和我同龄的,在我高中毕业那年,已经专科毕业安排工作了(我们父母所在的单位在二十年前是给子女安排工作的),等我本科毕业比人家晚了四年不说,待遇还没有人家好。很多和我妹妹同龄的,学习不好上的二年制大专,她只能上三年制高职,生生又少了两年。我一气之下读了研究生,再也不回那个可以安排工作的“办社会”单位了,但妹妹只能等着被安排,之间又等了一年,整整比她的同龄人工龄少了三年。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47857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4樓 發表于:2024-4-30 15:35
孤独的小火车:


照你的描述来看,你爸并不是因为你是孩子而不采取你的建议,而是他不想采取你的建议,即便你妈也跟你一样想,你爸不是也没采取吗?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5樓 發表于:2024-4-30 15:35
作者:雪壹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3163378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我感觉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刚好合适。
上联:60后让90后别熬夜
下联:90后让60后戴口罩
横批:谁都不听
所以并不只是父母不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这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类的通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呢?
1 人都容易沉醉于眼下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学习比嗑瓜子更有意义。但为什么磕一个小时的瓜子,却要比学习一个小时容易很多?
这是因为嗑瓜子,磕一粒就能吃到一粒,磕一个小时,你就能得到持续一个小时的不停反馈。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容易重复的事情。
但学习,解出一道题才有一次结果反馈,要拿到最终结果,可能需要持续半年、一年甚至更久。学习这种“延迟满足”的事情难以让绝大部分人感到享受和快乐。
同样的,喝酒这件事立马就能享受到喝酒的快乐,但是对于不酗酒对身体的正反馈,人几乎感受不到。
只有有一天患病了,才能勉强意识到酗酒伤身,而这种负面的影响也不是一喝酒就有的。
这也是大多数人尽管知道酗酒伤身却还是会选择喝酒的原因之一。
2 人只有在真正事情恶化那一刻会稍作改变,没有继续恶化之后又会变成原来一样
研究表明,人遭遇坏事情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只要事态没有再恶化,心情会恢复如初,行为也会变成原来一样。
就像此次新冠状病毒的疫情,疫情严重的时候,不用劝自己就戴上口罩,一旦听说疫情稍微稳定一点,就又跟没这回事儿一样。
3 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很难用只言片语就改变
惯用右手的人,他的右手力量会比左手大,于是出于方便和力量的原因,他继续更多地使用右手。
改变他的这种习惯和培养这种习惯所花的时间几乎相当。
人培养了自己的习惯,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好的和不好的都是如此。
那此问题就无解了么?
倒是有解,但是可能需要费点心思和时间。
我们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当遇上一扇被锁着的门时,不能只盯着锁眼看,因为钥匙在别处。
意思就是,出现问题,不能只盯着问题本身看,解决方案可能是围魏救赵。
就像森林防火,之前我们都以为重点在如何快速扑灭大火,但其实森林防火的关键在预防——对已经发生的森林火灾,要认真梳理火灾原因,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在火灾预防上下功夫。
同样的,劝导父亲不喝酒,不要总和朋友们出去吃喝玩乐的办法不是干巴巴的劝说,可以分析父亲这么做的深层次的个人原因有哪些?
比如有可能是太闲了,也有可能是认为亲人的陪伴没有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
如果是以上原因,那就可以分出一些时间,陪他聊天,或者去一起做些你们都喜欢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交流,非常推荐看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6樓 發表于:2024-4-30 15:35
某知乎用户:


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他们的见识是基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时代虽然在进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没有变化的,其实换成我们,也是一样,就好像我们也会用我们小时候看待世界的看法看待今天。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7樓 發表于:2024-4-30 15:36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3027852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家的经济情况,这两年一直不乐观,还欠了些外债。
今年的小年夜,我爸出了车祸,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笑)
在好心的亲戚的介绍下,我妈投资了一个电子货币,类似比特币的东西,暂时就叫A,因为后面还有B。


一开始我妈兴高采烈地跟我说找到一个赚钱的东西,并且表示已经借了两万块钱买了,就几天的功夫,已经变成了四万块钱了。
一开始我也没在意,实际上,类似这种甚至是传销的东西,我妈挺早之前就有过接触了。
这不过这次我妈似乎把它当成了家里的救命稻草。
我觉得可以,两万块钱而已,赔了也就赔了,而且看了一眼,这个东西说赚钱吧,倒也真能赚钱,毕竟的确有认识的人已经从里面提钱买新车了。
只不过关于操作的问题,我在之后和我妈谈了一下。
那段时间我妈天天盯着手机,看她今天又赚了多少钱。
一开始是一个A货币一百块钱左右买入的,本来都只是几块钱几块钱地升值或贬值,但有几天的时间货币突然开始急速升值。
两三天的功夫从一百多一点涨到了两百,这就是翻倍。


当时我妈非常兴奋,但我不得不给她泼一盆冷水。
我说“妈,我跟你说,这个东西之前一直比较稳定,增值也不会一下子增太多。这次突然大幅度升值,是一个机会。你可以把手中的A货币卖出去一部分,把咱们的本钱拿回来,这样之后若是出现问题,就是个不赚不赔。“
她一开始答应得很好,结果过两天在家里客厅不停咒骂,因为货币又贬值了。


之后我便没再关注她这个事情。


后来,她跟我说,同一个公司,出了另一个新的B货币。
我说:“妈,这估计是这个公司看A货币运营不下去了,或者要搞什么动作吸引注意力才弄出来的。你买B货币可以,但是可千万别卖A货币去买B货币。”
她说这玩意我还不比你明白?
然后第二天她就告诉我她把A货币全卖了买了B货币,现在B货币的价格翻了三倍,她在B货币上赚了三倍的钱。
我只能无奈地摇头。
不出三天,她跟我说当初如果听我的就好了。
A货币突然升值,翻了三倍,同时B货币贬值,这一波,她赔了不少,还都是借来的钱。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8樓 發表于:2024-4-30 15:36
孙圣:


很简单啊,你们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成年后不用父母为你们的车房生活买单,他们的压力就没了,你父母矛盾自然大大降低,那么就剩你们和父母的矛盾了。
我很佩服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估计描述根本没看,也不知道这个所谓合理建议是什么标准,就在那跟风扣帽子。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9樓 發表于:2024-4-30 15:36
no,因为从教育管理孩子的角度看,父母和孩子可以说是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两个对立群体,既然是对立,就没法由一方来定义什么做法是合理的,所以不存在合理的建议,只能由一方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拒绝自己觉得不合理的要求和做法。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双方都懂得被拒绝是必然的过程,并且在被拒绝的过程中逐渐博弈出平衡点,各自在各自的圈里做事。
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双方只会主张各自立场的意见建议,不接受被拒绝被反驳,从而只能处于敌对对立状态,不能形成博弈制衡。
其实不论父母孩子,任何关系中的对立状态,与其试图通过输出己方观念说服对方,不如先默认对方会拒绝,然后想办法从让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切入,然后不断在制衡中扩大战果,最终实现双赢。这个过程是沟通,还是谈判,还是说服,决定了整体上的平衡,沟通是双方权利在流动,谈判是双方都有权利,说服则是权利在对方。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69807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0樓 發表于:2024-4-30 15:36
题目调门起得那么高,具体问题描述中根本不是一回事。那我就根据问题描述里的具体情况作答。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你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合理,换言之,世界上只有一种立场。但你怎么知道,对于你爸而言,你所谓的吃喝玩乐,不比你们母子更重要呢?(如果被绿了就更亏。)这种情况下,留在本地就是最合理的呀。为什么合理的检验标准一定是对你有利呢?为什么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给你们赚更多钱就是合理呢?
当然,我也相对更赞同你们母子的想法,因为这是正道。但这是基于前一层认知的前提下。如果是完全没意识到“合理”和“对我有好处”的差别,那就过于年轻了,也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哪怕这种目的长远来看碰巧是共赢。


作者:龙腾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978673/answer/12966200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5064 回複數:123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4-30 16:18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