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恢復閱兵:改革開放後凝聚人心
一直到1984年,中共在領導人鄧小平建議下才恢復閱兵。
鄧小平在1978年帶領中國改革開放,讓中美外交走向正常化,他在國內的聲望達到高峰。當時鄧小平為軍委主席,在建國35周年時舉行閱兵,目的是展示軍力,也能凝聚人心。
相隔24年再閱兵,陣容已變得強大。當年閱兵副總指揮、時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周衣冰曾稱,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受閱的陸海空三軍加上民兵一共超過一萬人,空軍一共駕有117架飛機。所展示的28種武器裝備中有19種為新裝備,當中首次出現戰略核武器、大型飛彈,包括可運載核彈頭的洲際飛彈、潛射飛彈和自行榴彈砲。
鄧小平發表演講時說,解放軍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在國際情勢嚴重惡化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強國防。」
《紐約時報》記者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S. Wren)曾經寫道,當時西方外交官認為,鄧小平閱兵是令自己的務實政策合法化,而給予部隊榮耀地位也是為了提高軍隊士氣,不是指會採取更激進政策。
值得留意的是,在鄧小平指示下,檢閱的口號從「中國共產黨萬歲」,改為了「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受閱部隊會回應:「首長好!為人民服務!」這一口號表達了領導人與部隊的關心,且突顯「人民」的重要性,被認為是閱兵中的一個重要改革,並一直沿用到2017年才被改變。
五年後,中共建政40週年,但八九民運爆發,原定的國慶閱兵取消。官方僅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