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8篇帖子。
(轉載知乎)2025年了,博士毕业是做博后,还是直接找教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5

国内博士毕业。

最近在知乎上听到一个词叫“博后学历化”。

2025年代了,如题所述的问题,答案是否有变?该怎样?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5

作者:追光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03283733/answer/464435299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了解到的几个情况,但案例不多所以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仅供参考吧

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很多学校发出来招聘信息都是在上半年的三四月份,说是常年招聘,但名额是有限的,所以在论文差不多够了的情况下,早投简历。

现在还是有很多学校愿意接收博士应届毕业生,主要是看论文,省属一本以上基本只看一二区论文,三四区作用很微小,上海两所211基本都得5篇以上,否则学院都通不过

现在有博后经历的越来越多,博后一般除了会有更多的文章,甚至文章的层次会更高,还会有一点基金项目,因为很多出站都要求了,部分有的会有一些奖项

所以应届博士毕业生在这些方面不占优势,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因为有些学校给的offer不一样,讲师+非升即走算正常,师资博后属于大趋势,而博后去应聘则一般是讲师或特聘副,待遇其实不会差很多

对于沿海城市211以上,很多会卡ben科学历,有的已经趋于饱和,招人很少,要么有帽子,要么就只能师资博后,留下来的要求基本也都是青基

部分排名靠后的985,如果不是强势学科,要求不会太高,但口子在收紧,某沿海985已经不收应届了,要求海外博后,多发几篇论文就行,但形势会变,所以后边不好说,很可能会要求海优等。

对于二本左右的学校,博士学校好一点,论文不拉胯,一般会有机会,但主要还是看论文。

对于海外毕业的博士,现在很多省市会有单独的政策,比如前200院校毕业的,会有机会参评地方小帽子,这个会是加分项,有些学校愿意在论文上降低要求

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的局面就是想躺也躺不平,想卷也卷不赢,所以以前有些可能说学校降级就能进的,现在如果想去可能得降好几级才能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

所以结论是,如果想应届博找教职,想躺平,就去差点的学校跟科研say goodbye,但基本好多人情世故不会让你躺的那么平的,而且要注意避坑;不想那么平,就准备5-7篇起手的好论文,去个211试一下,但无论如何要快,否则形势一变,机会全无。

如果年纪小,二十七八岁博士毕业,果断出去博后,不管以后进高校还是去企业,都建议去国外博后,这个建议起码未来3-5年有效。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5

momo学术版:


还选呢?

是不想找教职吗?是压根找不到教职才去博后。

所以建议能教职上岸就上岸,过几年正常人生活比啥都强。

这传销行业早晚完蛋,和吴柳芳练体育有啥区别?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6

这问题恰如“高考我是考北大还是考清华?”

“博后学历化”不会是从我的回答里看到的吧哈哈哈,自恋一波。

兄弟or姐妹,你要明白,对大部分博士来讲,ta没得选。

教职教职没人要,国外国外去不了,企业企业不招人,医院医院更难搞。

而且日益严重。

我博士老板组明年6月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师弟师妹们,迄今为止,一个工作都没有。

就业形势之严峻可谓是历年之最。

而这句话在日后的每一年都能拿出来用。

最后的最后,殊途同归,所有地方都告诉你:“做个博后吧”。

知道为啥么?

1、博后不占用编制。

2、博后用起来顺手。

3、博后能申请更多基金。

4、招博后的钱一大部分政府和国家出。

所以能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的人,只有几种:

1、明显啥都不知道,没有被社会毒打。

2、纠结是否去大牛组或者国外大组做博后更上一层楼,还是占个坑躺平——前提是ta能占到坑。

3、能占到坑的前提下,纠结收入问题。

回归到这个问题,我仍是之前的建议:

没有人脉的情况下,能占坑先占坑,想科研就出国。有人脉的您随便。



作者:joj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03283733/answer/430377102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6

fengkun:


爱尔兰英国这俩岛国经验就是,博士毕业后,看见合适岗位就投,不管是博后还是讲师AP,甚至RA也可以考虑投一下。拿到一个offer无脑接受,拿到多个offer就择优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多数人,都会做RA/博后,短的话半年,长的话三年,甚至更久。

爱尔兰找全奖博士,博后网站:

Recruiters | University Vacancies Ireland

英国找全奖博士,博后网站:

Jobs | Job Search | Job Vacancies on jobs.ac.uk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6

高校老师在江苏:


感谢邀请!之前对博后还是工作有一个系统性的回答 “关键参数法”,这个回答中,我把我拿到的offer做了对比并且讲了选择的依据。

博士毕业后去做博后还是直接就职高校呢?

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问题,我拿到的offer都是国内的,海外的我完全没有尝试。但是我还是香港的博士,导师也不是中国人,完全可以继续跟导师或者通过导师的海外关系继续在外,结果却是一个海外的机会都没尝试。所以借着这个问题,说一下为什么完全没考虑海外博后甚至教职。

我个人认为回国(大陆)之后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自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由度

之前我写过一个【科研自由度

】的回答。

本人在某普通一本就职,副教授,33岁,在团队,但发展受限,是否该跳槽?

简单来说,科研自由度带来了生活自由度和学术自由度。生活上,因为我入职的是双非本科且非强势学院,没有什么大佬,干活都是自己单干。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管制限制,我现在非必要不去学校,一周去学校两三次,都是因为有课或者开会。其他时间自由。同时科研方向,课题思路,都是自己定,没人管。我现在做的都是我自己想做的,有乐趣有干劲。

如果是继续做博士后,无论是继续跟着博导,还是跟着博后导师,估计都会有一些限制和束缚。即便是我博导这种管理较松的组,定期组会也是免不了的,而且时常会有一些任务叫人去办公室面谈,不说天天去学校/工位也差不太多。要是严格的组搞不好还要打卡,这我更受不了了,跟上面的“非必要不去学校”实在是差异甚远。

2。照顾家人

此时此刻我全家都过来和我一起住。如果我在港澳台或者国外,家里人过不来(奶奶2018年脑血栓,康复后不能坐飞机)。实际上,前些年在香港读博的时候,虽说是比美帝英国澳洲肯定是近很多,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便是国内境外的香港,回大陆回我家一趟也是非常非常难。这几年求学期间,能够回家面对面陪奶奶陪父母的时间,可能加起来也没几天,我是感到非常愧疚的。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和家里人多呆一段时间。

上面的解释已经显示出,即便我在管理松散的原组做博后,也不大可能频繁地陪伴家人,要是去其他组恐怕会更加困难。但是入职后特别是买房后,家里人坐着高铁就过来了。24年家里人一共来了三次,25年更是直接在这常驻一段时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3。迅速变现

这个是入职后慢慢体会到的,说几个具体的点大家就明白了。

目前肉眼可见的是,各大高校自23年以来的安家费

 引进待遇

在逐渐减少。尽早入职吃安家费引进费我觉得算是一个很合适的路径。做几年博士后回来,未来的待遇我真的是不敢预测。

同时,国家 部委 地方省市 的人才计划

的难度却是逐年水涨船高。尽早回来吃一波人才大小帽子的待遇同样也是一个合适的路径。几年后或许有些人才计划已经不存在了,望洋兴叹多没劲。

最后,编制这个东西是越来越难了,非升即走

的考核也是越来越高了,尽早入职成为“老人”,在学校学院混个脸熟,甚至培养一些自己的势力,肯定不是坏事。

4。享受生活

从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中可以很显然的看出我是一个有点贪图享受的人,比如我认为有自己的房子是一种快乐和幸福,比如我特别喜欢车子等等。


那么我留在外面做博士后,无论是哪里我都不太可能同时实现“买房买车”的生活。先说买房,看上面的第二点,就说明我不可能定居在海外因此买房有啥意义呢。再说买车,比如香港,停车费巨高,加油也贵,而且道路狭窄地铁发达,买车也没啥意义。要是美国,买车应该是要买的但是也就是便宜的二手,跟我现在的奔驰小米迈巴赫差远了。所以肯定还是回来好,想买啥就直接就买了。

所以综合来看,海外的博后 教职对我而言都是非常不合适的,回来快乐生活,居家尽孝,吃到红利,是我的最大心愿。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7


好人一生平安:


若“后”一下可以带给你更多,就博士后。

若可不“后”直接入职有编,那一定不要后。

想进好城市的211及以上高校的,大多数博士都得后。

想进一般城市一般高校的,若自己实力尚可,最好还是先别后。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7

追逐孤星与残月:


如果不做博后只能进二本,做了博后能进一本,那就果断博后。如果做博后出来和没做差别不大,文章也没增加多少,顶刊也发不出来,那就先教职。你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一下,做完博后是否在找工作上面有很大的提升?如果差别不大,就不做,如果差别很大,就去做。这个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同的人,结论不一样。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7

咸鱼周:


如果你离985211的教职只差一个博后经历或者只差一个青基那可以去做一下,如果差的远还是不要做了,大概率出站后找的工作还不如现在能找的。企业博后不在讨论范围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5 17:57

做博后,找教职,不取决于外界,而取决于你自己

首先,博后是给你过渡用的岗位。

原因无非是你博士期间拿不拿得出能承受普世目光成果。

这个成果不是你发了多少篇一区,而是你发了多少篇权威。

我发现知乎有个提问和回答习惯不好,就是大家上来都喜欢说自己发了多少一区,但博士论文没过、基金没申到等等。

这个时候就得扪心自问一下,你的一区文章里,有多少是scientific report、plos one之流,又有多少是靠MDPI等出版商“资助”的

懂得都懂。

所以,没必要纠结是做博后还是找教职,看看自己手里有多少硬通货即可,自己比谁都清楚。

以我的专业与方向为例,一般沿海211的“死门槛”两篇中科院一区,要不然就拿两篇ABS 3星。当然,要是有篇UTD、ABS 4星或者4星+,会更受欢迎。

如果想走海优的话,一般是在海外熬时间,外加以上门槛超级加倍

虽然数量没生化环材那么夸张,但这个门槛足够让80%以上的人望而却步了。



作者:Joe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03283733/answer/456252379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