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在江苏:
感谢邀请!之前对博后还是工作有一个系统性的回答 “关键参数法”,这个回答中,我把我拿到的offer做了对比并且讲了选择的依据。
博士毕业后去做博后还是直接就职高校呢?

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问题,我拿到的offer都是国内的,海外的我完全没有尝试。但是我还是香港的博士,导师也不是中国人,完全可以继续跟导师或者通过导师的海外关系继续在外,结果却是一个海外的机会都没尝试。所以借着这个问题,说一下为什么完全没考虑海外博后甚至教职。
我个人认为回国(大陆)之后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自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由度
之前我写过一个【科研自由度
】的回答。
本人在某普通一本就职,副教授,33岁,在团队,但发展受限,是否该跳槽?

简单来说,科研自由度带来了生活自由度和学术自由度。生活上,因为我入职的是双非本科且非强势学院,没有什么大佬,干活都是自己单干。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管制限制,我现在非必要不去学校,一周去学校两三次,都是因为有课或者开会。其他时间自由。同时科研方向,课题思路,都是自己定,没人管。我现在做的都是我自己想做的,有乐趣有干劲。
如果是继续做博士后,无论是继续跟着博导,还是跟着博后导师,估计都会有一些限制和束缚。即便是我博导这种管理较松的组,定期组会也是免不了的,而且时常会有一些任务叫人去办公室面谈,不说天天去学校/工位也差不太多。要是严格的组搞不好还要打卡,这我更受不了了,跟上面的“非必要不去学校”实在是差异甚远。
2。照顾家人
此时此刻我全家都过来和我一起住。如果我在港澳台或者国外,家里人过不来(奶奶2018年脑血栓,康复后不能坐飞机)。实际上,前些年在香港读博的时候,虽说是比美帝英国澳洲肯定是近很多,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便是国内境外的香港,回大陆回我家一趟也是非常非常难。这几年求学期间,能够回家面对面陪奶奶陪父母的时间,可能加起来也没几天,我是感到非常愧疚的。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和家里人多呆一段时间。

上面的解释已经显示出,即便我在管理松散的原组做博后,也不大可能频繁地陪伴家人,要是去其他组恐怕会更加困难。但是入职后特别是买房后,家里人坐着高铁就过来了。24年家里人一共来了三次,25年更是直接在这常驻一段时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3。迅速变现
这个是入职后慢慢体会到的,说几个具体的点大家就明白了。
目前肉眼可见的是,各大高校自23年以来的安家费
引进待遇
在逐渐减少。尽早入职吃安家费引进费我觉得算是一个很合适的路径。做几年博士后回来,未来的待遇我真的是不敢预测。
同时,国家 部委 地方省市 的人才计划
的难度却是逐年水涨船高。尽早回来吃一波人才大小帽子的待遇同样也是一个合适的路径。几年后或许有些人才计划已经不存在了,望洋兴叹多没劲。
最后,编制这个东西是越来越难了,非升即走
的考核也是越来越高了,尽早入职成为“老人”,在学校学院混个脸熟,甚至培养一些自己的势力,肯定不是坏事。
4。享受生活
从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中可以很显然的看出我是一个有点贪图享受的人,比如我认为有自己的房子是一种快乐和幸福,比如我特别喜欢车子等等。
那么我留在外面做博士后,无论是哪里我都不太可能同时实现“买房买车”的生活。先说买房,看上面的第二点,就说明我不可能定居在海外因此买房有啥意义呢。再说买车,比如香港,停车费巨高,加油也贵,而且道路狭窄地铁发达,买车也没啥意义。要是美国,买车应该是要买的但是也就是便宜的二手,跟我现在的奔驰小米迈巴赫差远了。所以肯定还是回来好,想买啥就直接就买了。
所以综合来看,海外的博后 教职对我而言都是非常不合适的,回来快乐生活,居家尽孝,吃到红利,是我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