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9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有不同语言区的国家(比如瑞士)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5
像是看电视,去不同地区接受教育怎么办呢?不同语区的人怎么交流呢?除了语言,各语区还有其他显著区别吗?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生活,和我们平时在国内有什么明显不同的体验?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6
作者:纪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023084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啊... 泻药。随便讲一下。 

答案还是长,分三部分。

I . 基本科普 

II. 多语国家瑞士的日常

III. 神奇的方言瑞士德语

请善用command+F 的搜索功能跳过你不想看的内容。 



I . 基本科普 

首先我们开头要高亮一下:瑞士是有四门官方语言的国家,分别是德法意和罗曼什语。

以下为瑞士四门语言分布图,红为德语,蓝为法语,绿为意大利语。黄色是罗曼什语区。 根据图瑞士德语区居多,但不乏有双语区存在(例如弗莱堡、伯尔尼、瓦莱)



我又要再次重复一次我已经说过无数次的话了: 瑞士并不是一个建立于民族意识上的国家。瑞士并没有任何【民族概念】,联邦的前身是一个松垮、不具备任何统一性的【联盟】。 现代意义上的瑞士联邦是成立在拿破仑手下。

而拿破仑也实在任性,把一群从宗教到语言、习俗都全不同的州强迫性的凑到一起,建立了一个共和国。

—— 所以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活到今天的?

答案是【共识民主】【直接民主】和【联邦制

】。瑞士各州自主权强、中央集权弱,选举是通过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以及一系列的institutional veto power来达成强制性的【共识】(谁来帮我翻一下这个(´-ι_-`))

然而我为什么要在一个关于【多语国家】的问题下扯这些? 很简单,瑞士各州之间的差异直接的影响到它的政治体系。

比如说,瑞士最高执政机构里有一条不成明文的约定:【魔法守则】(Zauberformel) ,是指最高执政机构—— 由七人组成的联邦委员会(Bundesrat) 之间的分配。 首先,它按照比例 (2:2:2:1 )在四个执政党派 ( FDP, CVP, SP, SVP)之间的席位分配。但同时联邦委员会必须要适当的体现代表瑞士的多个语言区。





目前的执政七人中,有三位来自双语区(伯尔尼、弗莱堡),两位来自德语区(阿尔高、苏黎世)和两位法语区(Neuchâtel & Vaud)。

至于意大利语区Tessin,根据联邦政府数据局的统计,他们从1848年建国起,一共出了七名联邦委员。

—— 在你们吐槽之前,其实这已经很不错了。比如传说中联邦的前身,结盟抗争哈布斯堡统治的三位老大哥 Uri, Schwyz以及Unterwalden 三个州加起来可都没出过一位呢。 当然我并不是来做联邦委员会的政治分析,而是来科普的。

总体观察瑞士体系,就会发现它一直以平衡、最小化分歧为目标。然而在瑞士的直接民主中可以观察到的是,语言区之间的政治意识形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瑞士政治学中对于这个现象有一个专门儿的名词:Röstigraben

 。翻译成过来就是【瑞士薯饼の沟】,为什么用这么可爱的名字呢!因为瑞士薯饼(Rösti)本身是德语区的传统食物,所以大家用【Rösti之沟】来描写德语和法语区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歧。



这个时候,不如举个例子:

下图是瑞士部分修宪提案【限制外来人口提案】(Gegenmasseneinwanderungsinitiative) 的各州统计结果: 暖色为反对限制,冷色为赞成限制。在对比下上图的语言分布区,德语区和法语区几乎一目了然:法语区政治意识形态偏左派自由,而德语区则偏右保守。德语区的政治形态意识的异类是巴塞尔城市 (虽然是城市,但我们Basel-Stadt也是个州!)苏黎世州在涉及经济问题上也更加倾向自由派。

事实上在近代的公投中,薯饼の鸿沟已经逐渐消失,更明显的则是城市州和乡村州的政治形态意识分歧。


btw: Rösti真的很好吃... 比如伯尔尼风味是加培根块, Appenzeller是加当地奶酪和香芹啦这些... 

II.多语国家瑞士的日常

@沉离

捡到过个小徒弟,我在那位少女心中大约是终极玛丽苏幻想症的典型代表。我被动打开的【德法英汉】以及主动点开的【拉丁】和点了跟没点一样的【日语】 天赋大概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现代瑞士,你会在教育中逐渐强迫被点开【德法英】三门天赋。在进阶教育(高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天真程度选择性开启【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或拉丁语】。 再加上自身背景(例如斯拉夫民族)和成长(例如外国保姆),一个中产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掌握七八种语言并不稀奇。(意大利语区的孩子所学的第二语言是德语,而不是法语。)


这是瑞士四门官方语言的数据。 分别是德法意和罗曼什语,其中德语包括了瑞士德语。黄色的则是非官方语言,顺序分别为:英语、葡萄牙语、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西班牙语和其他。(数据来源:联邦政府统计局/Bundesamt für Statistik)备注:可多选。

在没有双语背景下、德语区普通人的法语水平(或者法语区普通人的德语水平)虽然不敢恭维。但是大家友好的沟通沟通还是没问题的,去其他语言区放慢语速也能互相理解。 哪怕你去阿尔卑斯山的山沟沟里,村酒吧里的极右派、极度讨厌外国移民的老大爷的逻辑就是【虽然大家不语言一样,但大家都是瑞士人】【 瑞士人=自己人】【自己人=好人】【不是自己人=坏人】法语区并没有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和加拿大Quebec一样思考着闹独立。瑞士的教育里一直在致力于抹平语言差异带来的意识形态差异。它的国家认同从来不是建立在语言的统一性上。

直白的说,活在瑞士,很多东西都是双语甚至多语的,只不过这个多语它很多时候并没有包括英语。电影院看个电影,买DVD,字幕必定都是双语的。超市东西的标签是德语的、但背后说明必定是多语的。而瑞士本土产品的包装名字多数都是印双语或三语的。当然电台是用当地语言来的... 

涉及到教育,瑞士本身是有很多双语大学的。至于高中期间瑞士内去不同语区交换一年磨练也是很常见的事儿。而个别专业,哪怕你在德语区,你也绕不开法语呀。就拿我的专业法学来说,瑞士联邦法庭判决虽然是多语,但法语区的判决书只会有一个简短的德语概括。

—— 然而你能因为这个就不去看那些重要的判决么? 

—— 法语系法官的判决对我们德语系没影响吗?

—— 你能因为议员来自法语区就忽略人家的发言吗?

得,咬着牙上吧。

工作方面也是一样。很多瑞士国内的工作,要求不仅是熟练运用一门官方语言,而是熟练运用两门官方语言。自由经济体系下语言要求还相对宽松,就职于公共机构(例如政府部门)熟练运用两门官方语言绝不是加分项,而是硬性要求。

至于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老实说,我说不出来。因为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生活常态】,人人都是这样。当然,因为Tessino的瑞士人多数都能说非常可爱的德语或法语,我个人会对那些走到哪里只说意大利语、全世界都该会意大利语的各别意大利人... 很反感。

另外因为瑞士并没有因为语言、文化多样化走上美国一样的自由文化的道路。相反,乡村州的高比例注定了它强势保守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地位。瑞士的年轻一代对新事物接受性和OECD各国相比也没什么显著的不同。 

III. 神奇的瑞士德语

瑞士再多语言国家内都保持着一个很神奇的地位。毕竟除了四门官方语言我们还有【方言】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

高中毕业那年我和几个密友背包走了一趟Camino de Santiago,在个咖啡休息的时候另外几个德国人一脸便秘、做贼心虚的观察着我们。最后我们付款的时候,他们推出了其中一个。

小伙子羞涩的问我们: Hi, Are you Dutch? 

—— 这就是瑞士德语的感觉,像德语又不像德语。把旁边这群可怜的德国人折磨的几近发狂。

我随便图了一下whatsapp一个对话,会德语的小伙伴可以试试能否能看懂苏黎世和图尔高腔 (。 


虽然德国人就职于瑞士是没有语言障碍,事实上他们想要融入瑞士社会则是带着语言障碍的。 

请不要天真的认为,德语作为瑞士的官方语言,大家都会开开心心的说标准德语。不,事实上瑞士人是非常喜欢说自己的方言的,瑞士德语是德语区瑞士人重要的身份认知组成部分。

哪怕各地口音不同,但对于多数来说,哪怕最招黑的圣加伦腔,都比满口标准德语的【歪果仁】来的亲切。瑞德就像瑞士的民众意识一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划出了一个【自己人】和【歪果仁】的分界线。甚至也划出了德语区和法语区之间的分界线: 

日内瓦的众院议员Antonio Hodgers搬到伯尔尼一段时间,却撞上了一道无声的语言墙:伯尔尼腔。于是这位议员提议,我们要尽量规范化的使用德语,少说方言。同样来自日内瓦的前众院议员Charles Poncet则在报纸上用充满乡土气息的瑞德写了一封公开信: 

“Wo zum Tüüfel hesch du die Schnapsidee här, dass me d Lüt sott zwinge, ihri Sproch z ändere” 

【见鬼的你怎么想出来逼人家改变自己的语言这种傻主意的?】

——老实说,用瑞士德语念起来真的是朴实的可爱!然而翻译成中文就一点不可爱了.... .... 

相对温和的弗莱堡【La Liberté】主编José Ribeaud则希望德语区的朋友们 ("amis alémaniques")至少在和其他语言区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使用一种官方语言。

可以看出,很多人觉得瑞士德语区人不友好,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说瑞德,哪怕你听的费力或者完全听不懂,他们却毫不顾忌你而相当自我中心的说瑞德。

不幸的是,大家真的没有故意排挤人,而是这方言有一种感染性,一个人说的话,那么另外一个也会不自觉的开始回。如果没有意识的话,十分容易变成两人说的欢快,第三者干瞪眼这种尴尬情况。而出于某种莫名其妙的原因,这门方言对“外人”来说,十分难学。目前为止,我只认识一个【不在瑞士长大,却能说一口完美的瑞德(伯尔尼腔)】的人。

她是个芬兰人... 



想想瑞典语的Läderlappen或者冰岛语的.. 我还是上图吧: 




大概对于北欧诸位来说,难听又绕口的瑞德一定是小菜一碟... 吧


总结性来说,瑞士的语言区差异其实并不会给瑞士人造成太大困扰。比较容易让人困扰头疼的,则是方言瑞德...瑞士本国对于瑞德态度的分歧,是因为法语区无法理解瑞德在德语区的重要性。何曾几时也是有过瑞士法语这种方言(Patois)... 它也曾和瑞德一样,占据了瑞士的roman,然而今天它已经几乎灭绝,【方言】不再是构成法语区瑞士人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其实瑞德是蛮可爱的,而且和标准德语不一样,它在语调上有抑扬顿挫,显得会相对热情一点... 

比如说,德语里没有但瑞德里就很淳朴可爱的词儿: 

Füdli——比标准德语的Popo可爱多了...

Büsi ——可爱的猫,当然Samtpfoten我们也有... 瑞德里是Samtpfötli...嘛,还是我们赢了

Bonbon在巴塞尔/伯尔尼腔里面是täfeli, 苏黎世或者Jura那边儿会说Zältli,但无论哪个我都觉得比bonbon好听...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略奇葩的词:

比如Butter,在巴塞尔腔里面是Anke。(请用瑞士乡土的CH/KG混合来发音) 

praktisch: gäbig, Milchkaffee: schale ... 

简直数不胜数...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6

作者:归伶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4376816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抖个机灵马上逃~

(以下内容纯属开玩笑,拒绝上纲上线)

当说法语的人口在一个国家少于2%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被认为是喜欢学习其他语言的少数派,不会对其它语言构成威胁;

在2%至5%,他们开始向其它母语者和心存叛意的群体宣传法语,往往从高校中和上层人士大规模的吸收新成员,比如越南(?);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直接实行法语专政:

La langue officielle de la République de Guinée est le français. Il s'agit de la langue de l'État et des institutions officielles. Après le régime d'Ahmed Sékou Touré, le français est redevenu la langue unique d'enseignement à l'école.

La langue française est une langue en forte expansion en Guinée d'après les derniers rapports. En 2002, le nombre de locuteurs de langue maternelle française était estimé à 2 % de la population totale.

到了5%,他们会行使突破人口比例平衡的过度影响。例如,他们将推动对法语教育的强制性引进,从而确保法语的稳固地位。他们会对媒体和教育界施加压力,在他们的提供的服务中必须包含一定的法语比例 – 并伴随着威胁不愿遵守的对象:

到了这一步,他们将努力争取政府的授权,使他们能够在法语聚居区根据自己的语言行使纯法语教育。法语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在整个世界建立法语的统治地位;

当法语母语人口接近人口的10%,他们试图增加法律条款,把“表达对法语的不满”定为非法;

在它们达到20%,可以预知此国家法语处于官方语言的状态,在法语统治区内,其它语言可能将无法通行,但在非法语区内的人则往往被强制要求懂法语,比如瑞士;某些法语地区开始寻求独立,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

在40%,该国会经历法语大清洗,持续不断的法语教育,正在进行的法语洗脑,法语区会与非法语区进入深刻的对立,比如比利时;

从60%起,国家将不受制约地迫害所有其它母语者;

到了80%以后,预计每天都在语言清洗,甚至对其它母语者语言的大剿灭,比如刚果(的首都):

Le français évolue constamment partout au Congo ; la capitale du Congo, Kinshasa, avait en 2008 87 % de francophones, ce nombre est passé à 92 % en 2010.

100%时将迎来和平’vive le Français’ – 法兰西圣语统治下的永恒世界,啊!C'est la France!




结论:

法语:语言界的????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7

涛吴:


补充一下卢森堡的情况吧。卢森堡大公国在德法比利时三国之间,只比北京密云县大一点,常住人口也只有六十万,但是它有三种行政语言:卢森堡语、法语和德语。其中卢森堡语是国家语言(虽然宪法中并无规定),它属于西日耳曼语支,跟邻近德国境内莱茵兰地区的德语方言基本能够互通,只是卢森堡人作为建立民族认同的手段而自行制定了正字法。对于一个德国人来说,如果集中注意力倾听一段卢森堡的对话,可以理解其基本内容,障碍不大。而卢森堡语的母语使用者几乎必然会说标准德语。

不过卢森堡常住人口的 48% 是外国人,主要来自法国、德国和葡萄牙。所以卢森堡日常公共场合的 lingua franca 其实是法语,商店里说法语,路牌上标法语,电视和广播也以法语为主。大部分在卢森堡生活的人都能熟练掌握法语,即便其母语是卢森堡语、德语或葡萄牙语。由于卢森堡人口集中在卢森堡城,全境从南到北只要一小时车程贯穿,所以没有比利时或者瑞士那样明显的语言区域地理边界,这种边界就真的附着在每个人、每家店、每一张印刷品上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吧:



Cactus 超市所有货架标签是法语,来自德国的 Bauhaus 建材市场则标注德语
超市货物本身的包装上面可能只标法语、只标德语、标法语以及荷兰语(面向比利时市场)
电影院的大片一般会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原声加字幕,字幕可能是德语和法语(与在瑞士德法语区上映的版本相同),也可能是法语和荷兰语(与比利时上映的版本相同),另一个是德语或法语配音的版本
站在纪尧姆二世广场上的官员使用卢森堡语发表演讲,结束之后面对质询的市民改说法语
大店的店员可能会用卢森堡语跟顾客打招呼,然后在法语、英语和德语之间自由切换;某小店的店员表示自己只会说法语,但找了一个会说德语的同事来服务顾客
高速公路的电子显示牌上分别用法语和德语显示路面湿滑注意速度,然后用英语显示二〇一八年已经有八个摩托车驾驶者丧命,请注意驾驶安全
社区分发的小册子从一面翻开是法语,另一面翻开是德语
这是一张卢森堡市政府寄给居民的免费领取烟雾报警器的说明

从左至右分别为卢森堡语、法语、德语

作为一个英语和德语都还好的人,在瑞士德语区生活的时候还是很顺畅的,只有在进入瑞士法语区之后才会觉得不舒服;而在卢森堡时,顺畅和不舒服的感觉可以在一天里随机切换许多次。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7

作者:归来笳鼓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025427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说瑞士,我来说下比利时的情况吧。

其实要解答题主关于教育等问题,需要先解释下比利时那蛋疼的行政系统。

首先比利时是行政管理是分三个层次的,Federal(中央政府),Region(大区,类似咱们的省)和Community(语言社区)。(没用法语或者荷兰语写这三个层次为了避免瓦隆区和佛拉盲区的人撕逼)

那么这三个的区别在哪里呢?

Federal:属于共同管理层次,主管法律,国防,公共安全和一切以国家为单位的设施如核电站。

Region(佛拉芒区,瓦隆区,布鲁塞尔区):行政权力跟行政地域划分有直接关系,负责区域内居民的居住类问题比如户口,水电供应,经济发展开发,垃圾,交通等。

Community(法语,荷兰语,德语):负责跟语言有关的文化和教育类活动,所以主要是学校,媒体和一些社会援助类的东西。

所以这种复杂程度造就了比利时的语言和生活的复杂。

那么具体回答题主的问题,体验就是从小学很多的语言!

比利时有三个官方语言,法语,佛拉芒语和德语。

法语主要在南边瓦隆区,佛拉芒语(荷兰语)北边,德语很少在东边。

首都布鲁塞尔是所谓的双语区,其实法语最普及。

我在布鲁塞尔长大所以说说首都的情况。

在布鲁塞尔,学校必须法荷都教。

高中根据学校,要学习拉丁语,英语。法语学校一般可以再选修西班牙语,荷兰语学校可选修德语。我高中,一周语言就15个小时(法4,荷4,拉丁4,英语3)。

然而一般荷兰语学校的学生法语比法语学校学生的荷兰语好,主要是因为布鲁塞尔大部分说法语,所以有环境优势。我学了十二年荷兰语。然而卵。

生活当中,周围很多人都会很多语言。比利时当地人基本至少2-3门(法荷英),移民再加上自己母语。

有些家长从安排学校来帮助孩子学语言,比如幼儿园荷兰语,小学法语,初中荷兰语,高中法语这样换着玩儿来锻炼能力。或者家里说荷兰语的去法语学校,要不反过来。我也知道有位在法语学校上完高中后去荷兰语大学的。嗯,留了两级。

就行政层来说,中央至少是双语标示,官方文件三语。大区内行政只用自己的语言除了布鲁塞尔双语。社区单语。

所以如果你在布鲁塞尔住着,你可能受着中央政府的法律保护,孩子去法语社区的学校上学,去荷兰语社区的学校学乐理,垃圾由布鲁萨尔大区收(说的就是我)。

好处呢就是哪里都是双语,电影字幕,宣传单,商品标签等等,可以对照学两门语言嘿嘿

但是呢,这些语言造成了很多语言方面的障碍和站队问题,比如瓦垄和佛拉芒的万年撕逼,总理老是荷兰语无能被嫌弃,熊猫被放到瓦隆区动物园撕逼等等……

但是生活本是还算和谐,外来人多,办事情在布鲁塞尔基本法语或者荷兰语都可以。这也就是说当地人就业必须双语都会才有竞争力。

其实语言也是比利时现在的一个自我保护和排外的措施。现在要移民必须会当地一门语言或者正面在努力学习。去区政府办事(如户口,身份等)会遇到冷落如果不会当地语言。基本会不会当地语言成为了你有没有愿意融入当地生活的标准之一。比如荷兰语区政府,你跟他说英语他听得懂但是基本回你荷兰语,就不说英文。

英语方面,说荷语的英语普遍比法语的好些。法语区比较惨不忍睹 但是比法国还是好些(日常黑南方佬们)。

总的来说,这么个屁大点的小地方真的是多元化到了极限,尤其布鲁塞尔,也因此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了,习惯就好大家都很包容。

大概想到就这些,因为本身东西太多太乱太复杂外加我中文叙述能力有限就只能讲这些。

有问题或者希望补充的随时加。

有兴趣大概了解下的可以去油管找Belgium for Dummies。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8

作者:董懂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024553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来西亚由67.4%马来人、24.6%华人、7.3%印度人和其他种族组成(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15)。

马来人主要使用马来语,印度人主要说淡米尔语,华人通用华语,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主要方言(闽南语、粤语、客家话、海南话、潮汕话等)。

英语在1969年以前是官方语言,现在官方语言是国语马来语。由于马来西亚极其重视英语教育,并且马来西亚人从小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并把它作为不同语言人群间的交流媒介,所以英语仍然是最通用的语言,类似于我们的普通话。

大多数老一辈和中年华人马来语都很好,可以使用马来语跟其他种族交流。而马来语不好的和年轻人一般使用英语和其他种族交流。

大多数老一辈和中年华人和一些年轻人都同时掌握多种汉语方言以及英语,所以华人之间交流时会使用对方能懂的语言或者多种语言混用,自由切换。


教育:

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外,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地区)。

小学:

马来西亚政府(在华人的激烈抵抗和维护下)尊重各种族的母语教育,有主要以华语、淡米尔语和马来语教学的小学。

在华小,除国文(马来语)和英文(英语)课以外,其他用华语(大陆叫普通话)教学。

中学:

中学有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国民型中学是政府资助学校,有国民型华语、淡米尔语和国语中学。在国民型华文中学,除了华文课用华语授课、英文课用英语授课以外,其他科目用马来语授课。前几年政府推行过英语教授数理化以提高大马人英文水平,结果以失败告终。

独立中学是不受政府资助;无法升入马来西亚公立大学;但成绩受全球(包括中国)承认;以华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学。除了英文以外,其他科目均用华语授课,并且有中国历史课。

独立中学是因为当时马来人主导的马来西亚政府要求所有学校将教学语言改为英语(后来改为马来语),华人认为这是对华人文化的巨大打击,于是众多华语中学联合抵制,政府最后决定同意众多华校保持华语教育,但是同时不再由政府资助。

独立中学运行费用大部分来自华人企业和个人捐款,举办自己独立的“独立中学统考”。成绩不受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不能报读本地公立大学。

由于独立中学学费比政府资助的国民型中学高,而且没有国内公立大学升学机会,很多华人还是选择入读国民型华文中学。

大学:

马来西亚有三种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国外大学分校。

公立大学由政府资助,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升学实行“种族固打制”,入学名额依据种族人口比例分配,其中马来人60% 华人30%

在这种制度下,很多优秀华人学生即使考获最高分也只能去四五流大学,而热门科系(比如医学)对华人学生来说更是比登天还难。但这也造成大量马来人以远低于华人的烂成绩入读好大学好专业。

马来西亚最好的公立大学是马来亚大学,曾经与新国大是一家,最高排去亚洲前30。中文专业很有名,但前几年刚被从中文学院降级为中文系。

马来西亚拥有上百所私立大学,英文教学,大部分由本地企业创立,接受全球学生入读,也承认独中统考成绩,是最多独立中学毕业生的去处。但学费略贵。

国外大学分校包括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内的几所大学分校(澳洲蒙纳士Monash,英国诺丁汉等)。均以英文教学,学费最贵。

媒体:

马来西亚拥有各种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淡米尔语媒体。

国家电视台有九个频道,其中两个频道以华语为主,闽南语、粤语、马来语为辅。有进口中国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最近在放非诚和不可能的挑战。

私人电视主要由Astro提供,有多国频道,也有很受欢迎的自家频道。自家频道主要播放进口节目。

自家频道

华语台主要进口自湖南卫视、央视、浙江卫视、台湾的电视台和少部分新加坡和本地节目。其中很多娱乐节目与中国同步播出或者延迟24小时内播出。

闽南语台主要是本地连续剧和进口自台湾的闽南语娱乐节目和连续剧。

粤语台主要播放香港和广东节目和电视剧。

国外频道

华语主要有CCTV4、凤凰卫视和台湾的电视台。前两个不是很受欢迎,画质也比较差。

英文主要就是BBC、Discovery、CNN等普通大众频道。

电台有华语、马来语、英语、闽南语、粤语、客家话和综合各语频道。

购物吃饭:

招聘店员基本都要求会巫(华人把马来人叫做巫人)、中、英三文。

店员开口都用英语,广告标语也都以英文为主。也有马来人印度人店员会华语,甚至粤语。

收据和电影票是英文的。

所有电影字幕都有巫、英、中三文。放映前OPPO和Samsung的广告是英语的。

感受:

1.超级佩服当地人,跟本地朋友出去就是买衣服用英语,点菜用闽南语,喝凉茶用粤语,买鞋子又用马来语,去海南渔村吃饭用海南话,去东马旅游又说客家话……

而我一般不管华人跟我说什么,我问他会不会华语,然后就说华语,不行就说英语(ಥ_ಥ)。

2.电影最棒了!每一部都看得懂。

3.最烦的就是去朋友家,全家人都说闽南语,好不容易华人聚在一起,可我竟然还是什么都听不懂,也插不上话(ಥ_ಥ)

4.看电视很爽啊,中国节目同步播出超级好看。

5.比较有安全感,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因为不管在哪总能找到听懂普通话的人。

6.上学也很爽啊,哪里没听懂就课后让老师用华语解释一下,或者问问华人同学(我不争气我英文差ಥ_ಥ)

7.因为大部分华人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移民过来,所以对于祖国西南人民来说这里不管川菜馆、云南过桥米线、重庆火锅都是清淡甜无油无盐口味(ಥ_ಥ)

8.有些大马华人对中国真的是……热爱啊!总觉得中国比新闻联播里的还要美好。称中国为祖国,连南海问题都跟中国站在一边。

9.很多华人一直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地震啊洪灾啊,大马华人都很关心很踊跃捐款。所以有问我为什么马航事件后很多中国人要把他们骂得那么惨,让他们那么寒心(ಥ_ಥ)

10.因为某些脑残网红和明星的侮辱马来西亚言论,一些原本喜欢中国的人开始讨厌中国。

11.好像扯远了,说回语言,马来西亚也有很多人从小念英文书,不会自己的母语。但是这种情况在马来西亚很被接受,甚至我们老师都自豪地在课上说她只会英语,从来不看马来西亚电视台。也有一华人同学建议不过Chinese New Year,因为他们只说英语,他们只庆祝Christmas.他们虽然没去过欧美,但是生活完全西化,连性格气质都无限接近欧美,一点亚洲人的样子都没有。所以有时遇到这些人,会有些不适应。因为选择说什么语言过什么节,这是他们的自由,但是我是比较热爱中华文化的人,还是觉得一个华人不说华语有些奇怪。但是真的很尊重他们,不反对他们,嗯(ಥ_ಥ)

12.对于不会马来语的马来同学,感觉也挺奇怪的(但是完全尊重和不反对他们),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嘛,但是他们也喝酒食豚约约啪。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8

作者:夏曼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024441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像是看电视,去不同地区接受教育怎么办呢?不同语区的人怎么交流呢?除了语言,各语区还有其他显著区别吗?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生活,和我们平时在国内有什么明显不同的体验?

我也在瑞士,不过在法语区。我一直的感觉都是法语区人是“最受宠的瑞士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语区人或意大利语区人跟法语区人交流时,多是他们迁就着后者说法语,而法语区人德语(法语区人在学校里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碰到瑞士德语基本抓瞎)和意大利语(法语区儿童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德语,五年级开始学英语,进了初中才可以选修意大利语)都讲得很烂,他们的英语也普遍比较糟糕,我个人感觉这是受法国人和法国文化的影响(自以为法语是最美的语言)。所以对法语区人来说,去另外两个语言区时跟人讲法语的情况最常见,实在不行,才用磕磕巴巴的英语或德语交流。另外,英语在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的普及程度也比法语区好,法语区里最好的当数日内瓦,越往东走越差。

瑞士年轻男性跨语区的交流比较多,因为他们从20岁起至33、4岁左右要服义务兵役,通常第一次是为期三、四个月的集中训练(类似军校),以后每年服役三到五周(军衔越高每年的服役时间越长),因此有机会和全国各地的同龄男性交流。我认识的服过兵役的瑞士男性(各年龄段)大都对服役期间保留着美好的印象,甚至交到好朋友的也有。据我所知,服兵役期间基本都有

@纪昭

提到过的 Röstigraben 现象,一般都是讲德语的人抱团,讲拉丁语系的人抱团。而全国男性青年在训练之余大都共享一种爱好——喝酒(瑞士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我们有一位现役好友,服役期间经常给我们发成箱的空酒瓶照片。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每周全国火车站上成群穿军装的年轻男性倒是很养眼。

至于电视广播,各个语言区都有自己的官方电视台(一般各两个),法语区的是RTS,德语区是SF,意大利语区是RAI,广播台就无数了。一般都是大家各看自己习惯的频道,对法语区人来说,除了RTS的两个台,我们还经常看法国台和摩纳哥台。通常瑞士可以接收到大多数的欧洲电视台,所以讲各种语言的人都有可看的电视台。

如果是去别的语言区受教育,那么就需要入乡随俗。我丈夫有个表弟曾就读ETHZ物理学系,后来因为瑞士德语实在对付不了,退学转读日内瓦大学,现在在读博。其实我一直很佩服德语区人和意大利语区人的语言能力,肯定比法语区人强不少。各语言区的人性格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法语区人比德语区人随意多了,也比较感性。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处,分不出高下。

就我个人来说,平时去德语区的需要不多,去也多是当游客。在法语区不觉得,但去了德语区真是觉得像到了国外,估计很多法语区人也有这种感觉。好在到处都有法语或英语的标识,各种说明也有法语版,一般都能应付。

此外,法语区各地口音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也有地域间的不待见,只是出了法语区以后,就会抱团了。这种地域间的不待见有点儿像国内不同省市的互相……看不上,所以当我最初发现时还挺震惊的,现在已经习惯了,大概这就算人之常态吧。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8

刚才去采访了一下我妈咪。我们家生活在德语区十四年,不过我是一直呆在国内的。

她是这么和我说的:

一般瑞士人至少会懂其中的两种语言。学校规定要学的。比如我弟弟五年级开始就要学法语。

每个语言区都有自己的电视频道和报纸。

超市里所有的产品都印上三种语言。

对于我妈咪来说,到了法语区和意语区,就像到了异国他乡。

我爸爸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吧。我爸爸是瑞士人,但瑞士人尊重各个地区的文化,包括语言,宁愿麻烦也不搞统一,所以联邦制就这么稳定地民主地统治着这个国家。

中国早在秦始皇就有传统,统一文字和语言,虽然方便了,但强权政治的传统就此开始。所以瑞士这样中立和平的国家就不统一这些啦。

其实真正的瑞士人应该是中部德语区的,在法语和意语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性格都和所说语言的那个国家相似。

他们骨子里认为自己是法国人或意大利人,只是行政上的国籍属于瑞士。

当时这些州加入联邦也是出于生存原因,可语言和文化并不愿意被同化。而联邦政府也不作这样同化的努力。

就像一个很民主很自信的父母,把几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养一起,尊重他们的不同,允许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可又能让孩子们为了这个家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特长。

大家没有爱国主义,但是很有爱国情怀。



作者:皮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036151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8

如果我们按照『双方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思,则视为两种语言』这样定义『不同语言』。

那么,中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多语言国家。

解决方法:

1.设置lingua franca,也就是通用语言,在中国是普通话

2.同语言的族群一般聚居,如少数名族区域自治,闽南语,粤语区大家都是聚居的。



作者:这是一个网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632704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3-2 19:19

我觉得对于外国人没事还好有事会很麻烦,即使是小事。

有一次从法语区去德语区办事,在一个小店里买东西的时候把钱包忘店里了,回程车上被查票才发现,查票的说罚单还是得开,等我找到我的票跟车站客服说一下签个字可以把罚单取消。我找到商品小票打电话回店里,结果交流不了法语英语都不灵。(我就想问问他们是否看见了我的钱包,如果钱包不在店里真丢了我就不回去取了因为那时候已经快到家了再回头跑一趟太远,回家拿我的购票记录一样能取消罚单。)

我打电话给朋友,让他找个懂德语的帮我问句话。回复是钱包在店里。回去拿了钱包,去火车站客服。同样无法沟通,法语英语都不灵。打客服电话语音回复只有德语。放弃。回到法语区去车站客服怎么办?客服说你也别打电话了,写信吧!

我写了信说明情况,把车票罚单一起寄走,一个月以后回复说解决了。

我跟其他朋友说,幸亏不事关人命,否则人都死透了问题才解决。

瑞士各个州法律法规保险所得税都不同,如果你想了解某个地区这些情况必须找到具体地方的人问。问随便什么人是不行的。

我在法语区住了十年,除了玩没事不去其他语区。其他语区对我来说就跟到了另一个国家一样。

我也不看电视,电视税太高,对我来说一年近1000瑞郎的税就能看仨法语台。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66865/answer/1036375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