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8篇帖子。
(轉載知乎)香港猎头对于35岁就业门槛嗤之以鼻,为什么35岁危机只在大陆流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3

香港猎头对于35岁就业门槛嗤之以鼻,为什么35岁危机只在大陆流行?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3

听我说谢谢你:


看了大家的评论,两点感悟:



大家都很友善,只有一个杠精,网上素质提高了不少
看来35-45这十年很关键,那我尽量45退休吧

——-原答案———

香港我不了解,新加坡我熟

你去下一个app,叫做CDG Zig,是新加坡官方出租公司的打车软件。然后你打车,看到司机四十多岁穿戴还算整洁的就跟他们聊几句。你就会听到他们当年都任职在各种高大上的公司,做着各种高大上的职位,中年被裁就开出租了。所以新加坡是45中年危机,只不过比国内晚了几年而已。

再给大家举个美国的例子吧:

John在一家五百强大公司兢兢业业了好几年,终于爬到了senior manager的位置,然后有一天被诊断出癌症,然后公司很人道主义sponsor他治了半年,癌细胞总算是控制住了,但是他以后也肝不动了。

在老美弱肉强食的职场里,John压不住下面的人,也无法和上面的人要资源,很快在年终评审被打分为not capable并开除,老美没有N+1。失去收入的John领着救济金找了大半年的工作,可是他孱弱的身体和年龄让他屡屡碰壁,老婆忍无可忍的和他提出了离婚,法院把孩子和房子都判给了老婆,John被赶出了房子,成了homeless大军的一员。

我说的这个John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有一个Youtube博主叫做“the invisible peopl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4pyZUB0mNzieaKv831flA"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 style="font-size: 0.8em; color: rgb(9, 64, 142);">[1]”在采访美国流浪汉的时候报道过他。而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的倒塌,起源于John得病了,可是人怎么能一辈子不生病呢?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不存在中产,只是有产和无产。掌握生产资料的(例如地产,公司,政商资源)是有产,只靠出卖劳动力的(例如美色,体力,脑力)的是无产。无产者的价格是由有产者制定的,行情好的时候,无产者就觉得自己行了,什么小资中产就都出来了,行情不好的时候大家就来知乎问“为什么35危机”。认清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前公司的老板,他是个美籍韩裔,不到40岁做到了senior manager,手底下管着一二十号人(包括我),结婚并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他买了一个大house,配了两辆中档车,生活质量还算不错。他跟我透露过他的投资策略,用IRA定投标普500,多余的钱提前还房贷(他趁着利率低把房贷改成了15年)。这个老哥就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即average american home family。要知道,这可是一个顶级对冲基金里年轻有为的senior manager,全家持有美国护照。

所以作为无产者,中年危机无法避免,与其在这个频道里分析的头头是道,我倒是觉得提前攒好养老钱,提前还完房贷是一条更加具体可行的路。想要跨越阶级,需要的是机遇,而机遇一直都有,只是大多数人都抓不住而已。

所以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定位,踏踏实实的做下去,不要异想天开

参考

^YouTube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4pyZUB0mNzieaKv831flA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3

说白了,啥职业危机都是看市场上竞争的人的多少,跟年龄、职业、性别、技术水平都无关。

别看香港猎头对 35岁嗤之以鼻,只要香港放开签证,连猎头都给干成 35岁下岗。

内地现在是,世界经济衰退 + 贸易战 + 外资撤出 + 口罩后恐慌储蓄 + 房地产透支消费 + A4纸后投资风险大涨。人多岗位少,所以,35岁现象,现在HR 看简历都看到小学履历了。

美国前几年 IT 很火,现在热钱一走,不也是一位难求,要投2000+ 才能有个 offer。那都不用等35岁,多少人硕士毕业24岁就无法就业了。

多少天坑专业的人更难找工作,你以为化学、材料就比 CS 容易吗?人家也都读到博士了,还是难找工作。

所以,就业难易、薪资高低跟年龄、技术难度关系都不大,主要跟供需关系有强关联,如果你找工作的时候,岗位多、人才稀缺、热钱多,那就是薪资高升职快。

你看改开初期,多少打印店老板都发财了,出租车司机都可以买车买房。这个难吗?技术水平高吗?需要20岁的年轻人才能干吗?都不是,就是市场上干的人少,有车的人少,而需求很旺,所以就发财了。回过头看香港猎头的话,那只是被签证维持住了市场稀缺性,只要放开签证,立马拉成内地一样。



作者:波折一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456920040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4

fisher16:


所有成熟的商业机构,都不会对35岁门槛嗤之以鼻。

35岁门槛的门槛,主要指的是三个部分,1.精力不济。2.家庭拖累。3.知识落后。

精力不济的主要的投诉,在于没有办法长期加班,身体透支出现诸如工作效率下降,身体素质下降甚至有猝死风险。但是这个投诉主要是基于长期加班,成熟的商业机构本身就不会允许长期加班,工作量大加HC才是正途。

至于家庭拖累,本身就是我们国家歌颂苦难的臭毛病。人的亲情是割不断的,抛小家顾大家本就是反人性不合理的。搞到现在,老人变成了空巢,子女索性就不生了,大家都满意了?

再说知识落后,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有意或者无意的核实员工的知识培训,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害怕员工成长。没有时间很好理解,就是把员工当成物品,拿来即用,有更好的就抛弃。害怕员工成长是害怕员工学好了就跳槽。这种只能说是公司层面管理体系的落后。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4
作者:Emma Y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505367333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22岁毕业,35岁就要被无情辞退,这像啥,好比你打开一个西瓜,把最甜那一口瓤掏了吃掉,其他就扔了,这行为不管搁哪里,妥妥绝对是要挨打的,但是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普遍现象,讽刺不?

造成这一现象的:

首先要感谢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录,把招聘上线定成了35岁,给国资劳动市场树了一个标杆

其次,要感谢我们的生产力先进代表菊花厂、腾讯、阿里等,最早35岁的提法是来自于他们,这些年也是坚定的35岁毕业践行者,给市场(民营)劳动市场树了一个典型

最后要感谢《劳动法》,虽然一方面,规定了劳动者和企业连续签订两次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长期无固定期限雇佣合同,但是同时也约定,企业有权强制非法辞退,非法辞退最多2n(按年计算工龄)+1个月非法辞退补偿金

也就是说,假设一个员工22岁加入公司,35岁被非法辞退,全部的补偿=2*13个月工资+1个月的非法辞退补偿金=2年工资,就是说13年最宝贵的年华昼夜付出+失去在本单位未来20年稳定工资收入的总补偿=2年工资,相比还要再雇佣你20年到退休,就算完全依法赔偿,这个强制辞退的成本实在是“洒洒水”

而且补偿的“工资”到底怎么算,还要看企业在灰色地带上钻营能力有多深,万一公司破产,老板提前转移资产,变老赖或者跑路,一分钱都拿不到

所以为什么35岁危机只有大陆流行,是整体法治文化,社会的劳动文化,经济资源严重不足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4

作者:向大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512996789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有一说一,35岁门槛确实是一个比较恶心的招人门槛,但这猎头在网上叭叭了半天,估计想都没想到已被港府啪啪打脸;逃);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7

菜狗汪汪汪:


核心原因是中国前20年做的事情,都是低端的COPY。

无论是多高大上的互联网,还是房地产,还是生产制造,都是没啥技术含量的东西。

互联网就是美国有啥我COPY啥,快速把用户滚起来了之后上市套现,再不济放高利贷。

房地产COPY香港,什么设计质量美感都不需要,只要高周转率快速回笼资金滚雪球。

制造业也一样,有啥创新产品么?没有,都是靠压成本把现有现有产品打成白菜价。

这些去年20年中国最大的几个产业类型,全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快鱼吃慢鱼,速度为王。

互联网行业,用户抢慢了,自己就没戏了。

房地产行业,周转率长了,就赚不到钱了。

制造行业,响应慢了,产能低了,成本下不去,就被淘汰了。

工作难度要求不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快,那就注定需要加班加点的去拼。

35岁以上有家室,体能不够拼不动,自己的行业也不是经验技术驱动的,在公司眼里自然比不过刚毕业的年轻人性价比高。

次要原因是中国08年以后大放水,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老大老二一起举债过日子,市场上大量的资金充斥,15年前后去中关村喝杯咖啡就能拿200W天投。各大公司资金充裕,为了快速扩张形成垄断,病态般的涨薪挖人,动不动猎头double薪资挖竞争对手的人。导致毕业生刚进入职场可能6K到8K,但是很多5年~10年的骨干已经到30K以上甚至更高。两者在薪资成本上动不动就是2倍到3倍以上的差距,但是过了35岁后的产出可能还没工作2年的年轻人产出多。导致一个业务部门35岁以上员工太多,财务数据非常难看。放弃35岁以上员工自然成为了首选。

我个人觉得35岁危机这个问题其实会被解决,目前中美都没钱了,各个行业现金紧缩,大量裁员或者降薪,目前薪资之间的差距大幅度缩小。以我目前的行业,10年以上经验的骨干和2年经验的新人之间的薪资差距从之前的3倍以上已经掉到不到2倍了。

其次中国目前被逼走到了创新的前沿,各大行业COPY欧美成熟市场商业模式的路子已经全部堵死。单纯的快速复制的模式已经不行了,而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创新,靠拼速度,拼加班是搞不定的。各种行业沉淀和积累的比重会逐渐上升。等到这个临界点突破,普遍化的35岁危机也会成为过去。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8

普天之下皆兄弟:


劳动法形同虚设的地方都没有35岁歧视,因为赶走你没有额外成本,那就用到你不行了再说


恰恰是中国大陆这种出点事都是企业买单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压根不招,无论35+,还是育龄女性都是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8

除非国家有明确法律规定年龄限制的工种和岗位,除此之外,只要在招聘信息上写了年龄限制的,就是年龄歧视。大陆有这种歧视,我想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劳动法执行不到位。不仅招聘歧视了,大陆人力市场,违法违规的事情太多了,由于劳动法执行的不到位,很多劳动者也只能忍气吞声。

2、廉价劳动力换市场。大陆和国外拼经济,主要就是拼廉价的劳动力,35岁以下,肯定更廉价。

3、劳动力太多。资方市场可选择的劳动力范围太大,干掉一批35以上的,不怕没有35以下的来接班。

4、某为的榜样力量太强。大陆的培训机构动不动就把某为拿出来做标杆案例学习,很多企业都趋之若鹜,可是大部分学的知识某为裁员,不学某为给被裁员工的高额补偿,还美其名曰狼性文化。

5、企业管理层能力太差。国内很多企业,中高层干部能力很差,只会一些粗暴的简单管理,不具备管理35岁以上员工的水平。

6、特定岗位需求。某些岗位是为某些人特别制定的萝卜岗,所以必须把招聘条件限制的死死的,不让其他人有任何机会。



作者:李老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789313/answer/436808839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30 20:08

xyd.zh:

国外刚毕业的大学生薪资并不会比普通老员工低特别多,同理作为发达地区,香港也是。而且作为金融中心,香港大部分人在银行,保险等行业工作,客户资源和社会地位是很大的一个优势。而刚毕业的年轻人则什么都没有。比如荷兰刚毕业大学生加入一家跨国公司,薪水大概5万欧一年(税前),那工作10年的同事,他的薪水可能在8万左右。另外一点就是,不管是新来的员工还是老员工,他们的工作卖力程度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年轻人会更努力,也就弥补了一些他们经验和人脉的不足罢了。而大陆呢,刚毕业大学生,可以就几千块一个月。10年老员工可以达到几万一个月,可以差几倍。。。

另外再说一下大陆35岁这个问题。很多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效率地下,最后只能靠大家加班去把产品堆出来,看上去是中国速度,其实是资本家剥削打工人的表象罢了。在这一轮经济危机大厂裁员之前,很多公司招了太多的人,做着无关痛痒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的要求并不高,自然会更希望招廉价便宜,并且听话的年轻人。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西安交大做无人汽车驾驶的研究员评价特斯拉和华为,问他买电车买什么,他说特斯拉。为什么华为不行?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他很直接的指出了华为的人工智能驾驶完全是靠人力给堆出来的,而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是真的训练到模型里面去的。通俗的讲,华为的智能驾驶汽车需要靠人工去判别在某些情况下车子该怎么做,如果人没想到的地方,车子AI就傻了。但是华为会马上下次再修正。这里没有几千人在日以继夜的干,能做的出来?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