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交禮節,國家元首通常不會與到訪的外長會面,習近平破例會見拉夫羅夫,在庫列巴訪華期間卻堅持遵守一般禮節,兩者形成了有趣的對比。也許選在廣州是為了讓這種對比看起來不那麼突兀,訪問期間在習近平與庫列巴之間製造一個空間距離。」
廣州之後的香港行程也耐人尋味。烏克蘭外交部圖文並茂發稿指庫列巴在香港與特首李家超見面,促請香港不要被俄羅斯利用作迴避制裁的窗口,港府則在媒體追問前對該會面隻字不提。
「俄羅斯通過香港逃避制裁,絕非微不足道的事,我毫不懷疑這是基輔很關心的議題。但我並不相信李家超能在這方面決定什麼。」杜本博士說。
李家超在「一國兩制」下作為香港行政長官,沒有任何外交權力。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蕭翔對BBC中文指出,從外交角度,中方安排庫列巴到香港甚有「打發」意味,「在不重要的地點,見不重要的人,讓你知難而退」。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也對BBC中文表示,庫列巴訪華行程長達四天之久,顯示其重視程度,但他都只停留在廣東一帶,可見遭中方冷待。
他以天朝主義的角度比喻說:「像明清帝國,出使去中國朝貢的第一站先到廣州,再看有沒有資格入京,現在歷史重演。連巴勒斯坦代表都可以去北京,烏克蘭反而不行,因為要給普京面子。」
就在庫列巴抵達中國首天,7月23日,包括法塔赫和哈馬斯在內的巴勒斯坦14個派別代表,在北京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簡稱《北京宣言》),提到要獨立建國,王毅出席當天舉行的閉幕式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