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5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很多国内大学的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3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3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556192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能之前太敏感...更新了没出来。其实我很同意 
@八云和 @少年啊白对于Habilitation的解释,我知道欧陆有Habilitation,但是其内在逻辑和国内这个“博导”仍然不同。就以瑞典的docent为例:
The research ladder starts with PhD student (doktorand), continues with PhD (doktor), several years of one or more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ssistant professor
 (forskarassistent) equivalent
 to Lecturer in the U.K., associate
 professor (docent) equivalent to Senior Lecturer in the U.K., and ends withprofessor. All titles, except for the PhD degree (doktor) and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title (docent), are tied to a given employment position.(来源:wiki Academic ranks in Sweden)
(我用维基来确认一下我的记忆,看起来我没记错)
docent
始终是教授头衔的序列中的一个,换句话说,在现在情况下,我们基本可以认为docent无限接近于绝大多数副教授,而副教授也一定是docent. 国内这个博导是什么,是独立于各种头衔之外独立的一个职位。而且我也说了,“博导现阶段更像是官阶或者权力头衔,而不是学术圈产物。”(打个比方,名牌上写:苏大强
,副教授,博导)
这种区分会导致的后果就是,年轻教授们一边处理着AP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晋升,而同时,又要单独为“博导”付出时间精力。并且现实是为了评博导,还需要付出很多非学术的成本,各种人情世故,还有很多圈子问题(评论区可见)。
指导博士和诞生博士,这是同行评议下的产物,并非常规行政可以干涉的。
另外,我的回答不可能完整到每一个地方都能说到。我不可能说完大的问题,再把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好处拿出来夸一遍。我只能把目前这个规则下看到的最大问题,也是很多人体验过的问题,说出来。而且这些问题还只是一部分,有很多什么“泰斗”和“泰斗的学生”是如何浪费了部分学科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学术发展,这种事情根本讲不完。
至于有些上来就只会看屁股的“传播学硕士”,显然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学术圈。我也不太想去说那种行政干涉学术
的认知有多可笑了。本来该做的事情是沙盘推演一下,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合理的规则。现在反过来用既定的规则,一点点解释不正常的事情有多合理...这种逻辑应该去补一下。政策是服务于现实的,政策并不是学术圈诞生的源头。
(BTW,这根本不是什么哪边月亮圆的问题,哪里有这种问题都应该被拿出来说。这与在哪国无关,而是内行和想指导内行的外行之间的矛盾。)
(至于关心别人是不是吃饭砸锅就更可笑了,没人要砸锅,只是觉得可以更好一点。更何况,我的饭还真是我爹娘给我的。)
原回答:
因为有一个很SB的事情叫“评博导
”。
你会发现你堂堂一个手握顶刊的PhD没资格评博导。
你现在的博导同事里不乏5060后吃时代红利本硕留校的。他们0科研能力,上课狗屁不通,理科的东西当成文科讲,计量经济学里面还能掺杂各种“领导的精神”。
更有趣的是,你能不能评博导,评博导的时候能不能评上,还是他们说得算的。
你还会发现居然有大专毕业的中医,在当上院长以后带一群现代医学的博士。
你要让助理教授也带博士,这些人怎么办?学生都来找你了,他们岂不是要裸泳了?
再补充一下:
这里的问题根本不是年轻博士厉不厉害有没有资格的问题。而是这件事情是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幻想式行政干预学术的问题。
你让学术圈内部制定好合适的tenure制度
,开放自己吃得下的坑位数量,不厉害的人自然五六年内就被淘汰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哪个读博的小年轻不懂得先去看看google scholar,不厉害的老师也会被学生市场自然淘汰——根本就没人去跟他。
现在这种博导制,是卡了很多既有能力又正处年轻高产阶段的博士。上面举的例子,只是要说明,这种博导制,从结果看根本无用。多少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反而成为博导。博导现阶段更像是官阶或者权力头衔,而不是学术圈产物。
上面说的问题,其实最近10年内,这波人退光了就会好很多。接下来面临的是,高校开了过多的坑,而最终无法容纳如此多AP,然后利用博导制死死卡住一些人,让他们自己放弃。这已经不是浪费学术青春了,而是浪费生命...
补充一下:为什么我觉得NG是可以带博士生的,因为这就是学术圈的形成的原因。学术圈的运作模式,是以“同行”为主的。发paper的时候要的是“同侪审查”,取得学位的时候也是“同侪审查”。这就是一个互相认可而产生的圈子。
今天一个新PhD
诞生,就是因为有一群老PhD认可了他。而这群老PhD怎么来的,也是当年被符合资格的PhD带出来的。所以什么样的PhD是有资格带学位的,多数地方都是取得学位就行了。
(至于如果有人要拿欧洲某几个国家或者什么苏联模式来说,这跟中国现在的现状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苏联那个什么副博士全博士,人家好歹内生逻辑
是作为学位。中国这个是什么,既不是学位,也不是副教授教授这个系列的title,只不过是行政上强加出来的一个职位...不伦不类)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4
作者:八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668841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到上面很多回答,我在补充一点内容吧。
其实博导这种东西,并不是国内所特有的,以我所在的瑞典来说吧。
在瑞典想要带博士,需要取得一个名叫docent
的东西,这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大概相当于特许任教资格。
在取得这个以前,不管一个人学术多厉害,都不能作为主要导师带博士,这是硬性要求。
而取得docent的资格大致入如下:


至少co-supervise
两个博士
证明自己有取得external funding
的能力
在博士毕业以后做出了至少相当于一个博士的工作(基本是用文章衡量的)我不记得上面的条件哪个是硬性,哪个不是硬性的了,但是基本标准是这样的。
尤其是第三条,需要在博士毕业以后额外做出一定量工作,来证明自己的成果可以不靠博士导师独立完成,这非常重要。
如果把以上的条件和国内评博导
的制度相比,其实是差不太多的。
但是我也很赞同上面批评国内现行规则的回答,因为他说的确实是事实,至少在我知道的范围内是事实。
我想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规则本身,而在负责执行规则的人,我们的发展年份尚浅,等我们的学术水平慢慢提起来以后,也许会慢慢好起来。
希望如此。
PS:以下列出有类似博导头衔的国家及其相应名称:
法国:"Habilit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
德国:Priv.-Doz.及/或Dr. habil
瑞士和奥地利:原为Univ.-Doz.,现为Priv.-Doz.
意大利:"abilitazione professionale"
波兰:特许任教资格博士,dr hab.
葡萄牙:Agregação
瑞典和芬兰:Docent或Doc.
捷克:Docent或DrSc
乌克兰:科学博士,Doktor nauk
巴西圣保罗州
:Livre-docência
其他国家有类似头衔的国家:丹麦、保加利亚
、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西班牙(2008年底废止)、前苏联各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立陶宛、摩尔多瓦
、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4
因为博士招生数量是由教育部分配和限制的,也就是各个高校能招多少博士不是由高校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教育部根据每个高校的博导数目,这个高校在全国的学科地位统一分配的,新的ap进来之后,他所获得的博士名额其实是在现有的博士数量里进行再分配,给新进ap的一些政策性保护,比如我交会给新的tenure track ap一个free的phd名额(老的博导招一个博士需要每年交5万的注册费,新ap不用交)。于是大家会说,为啥不能给新ap每年博士名额?在总蛋糕没有增量的情况下,你就是把现在的博导博士指标给新的,这会有新的矛盾。于是又有人说:为啥教育部不能放开。其实我们也呼吁了很多年,为啥我们自己的好学生不能留下来读博士,要把他们送给美国? 感觉上博士数量,特别是好学校的博士招生数量远远低于新教师的增长数量,这其实进一步限制了我们自己高等教育的发展。
慢慢来吧,国内总是在往好里发展的,虽然过程会慢一点


作者:浩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6420764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4
据我所知,传统高校里,只有清北可以说是接近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AP是独立PI,不依附其他人,独立负责课题组的经费、招生、学生培养。清华医学院和公卫学院近期入的一些AP,水分比较大,不到独立PI的水平。上交的AP可能有些是独立PI,但我知道有些还是依附于一个大教授的,不能算独立PI。
其他新体制高校里,西湖、上科、南科有部分AP应该是,但是也有一些大佬把自己曾经的手下人招过去做AP,虽然能招博士,但不是独立PI。
我网上冲浪时,看到美国即便是最顶尖的大佬,课题组就他/她本人一个教授,组里不会有其他AP或副教授。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师资水平高、能做出创新成果。他们包括AP在内的每个教授都是独立的,做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自己说了算,极大的促进了创新思想的产生。
国内,很多讲师、副教授说到底根本达不到独立PI的水平。要不依附于一个大教授,要不因为时代红利上了职称,实际上水平非常次。


作者:知乎用户NGUcA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31271586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5
作者:科研学术Prof.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585051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目:论国内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的原因
摘要:......(此处省略400字)
前言:......(此处省略1600字)
研究方法及讨论:......(此处省略3000字)
结论: 综上所述,本论文将产生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的原因规纳为一下几点:首先,助理教授一般没有博导资格,因此不能带博士;其次,助理教授一般会帮大佬带博士,自己如果带了博士,请问大佬的博士谁来带?最后,大佬觉得助理教授比博士好用,所以一般让助理教授自己干活出成绩快。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5

某知乎用戶:


因为很多学校不是真正的tenure-track,只是过去的制度换了一个名字。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5
作者:少年啊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753858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其实和学科有关,也和学术传承制度有关。当然,最最相关的是,国情。
这和我国的第二次院系合并息息相关,院系调整导致了一大批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进入了大学,进而导致了不少保持职称的教授只有硕士学历,甚至很多还只有本科学历(其中少部分人会在学校进修一个博士,但是自己当教授自己评博论拿的博士什么水平呢...懂得都懂)
而近年来随着教职市场的供不应求,海归博士和土博们人手顶刊可能连博士后都找不到,对比着着占着位置毫无产出的一些“老教授”们,就愈发显得极其尴尬。
而为了弥补我国院系调整后博士点的培养严重缺乏导师,临时提拔了这些老教授们的不少职称,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学自苏联(如农林这个十分苏联气息的学科分类就是来源于此[1]),00年后学美国的长聘制(tenure track)拼起来的缝合怪,所以说传承自苏联教育
制度,根源上来自于欧洲的博导制度也就流传下来。
接下来我为大家细细介绍一下博导制度,
博导在几乎所有施行博洛尼亚进程
(Bologna Process)的欧洲国家中,都是一个文凭(diploma),也是一种职称。
这个概念在英语世界里被称作“适应资格”(Habilitation,出自拉丁语habilitare,意思是“是...适应”)
这个制度在不同的国家的设立不同,具体的评审标准也不一样,总体上,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
1.是学术能力认可的标志。
2.拥有这项认可才能独立指导博士生。
3.需要同行领域的专家(基本都是外部专家,有时全都是外国专家)进行审核,有时也需要答辩。
4.是正教授资格的必需品。


存在这一制度也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对于多数实验学科(如生命科学,环境,材料,化学等等等)来说,发一篇顶刊并不能意味着这位作者的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器材,外部资源,以及第几作者的顺序都对顶级刊物的发表颇有影响力,一篇独立的顶刊完全有可能是博士在读时大牛实验室为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赠予,而离开了实验室的青年学者并不能保持相同的水平继续产出(如西南某985最年轻院长,离开了博导的实验室后再无顶刊)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规避了Habilitation制度
,而是采用另一种评审模式——首席研究员
(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PI),能申到基金,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的人才能指导博士生。这也是另一种博导制度的体现,只是把外部专家的评审变成了对项目评估书的评审,本质还是对科研能力的一种认可。


而对于形式科学
(如理论数学,理论计算机,统计学),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人文学(如历史,哲学)等学科。尽管在美国并没有严格的Habilitation制度,但是只有有丰富学术成果并且在行业内有非常好声望的教授才有资格指导博士生,年轻的助理教授只能辅助指导(co-supervisor),并不能作为主导师(main advisor)。这些学科一般有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不存在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的区分,而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作者的贡献。对于这些学科来说,Habilitation只是变成了美国的长聘制度的一部分,而并没有消失。


当然,也有与众不同的存在,就是夹在这些学科中的“应用学科”(如北美的IEOR,EECS等等),这类学科会接大量的横向项目,所以说院系本身并不缺乏经费,也完全养得起博士生。他们就逐渐淘汰掉了上述描述学科中的变着花样的博导制度,助理教授也可以成为博士生的主导师,博士生和导师之间既不是标准的上下级,也不是普通的合作者关系(co-author)。在美国,一般来说只要是长聘制的助理教授,都是有资格成为博士生的主导师的。


博导制度是从学术发展史来看非常有趣和有讨论价值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它杜绝了水博导
和对应的水博士生的诞生。又在某种程度上,拖累了学术环境,被诟病成中世纪的“学徒行会制度
”。而中国又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拥挤的教职供应倒逼了大量有潜力的年轻人失散在就业市场中。
在欧洲国家,教职一般来说是公务员的一种,承担授课任务是对这类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位年轻教师不能快速获得Habilitation,TA很可能会困在岗位上,被要求执行更多的教育任务,获得更少的科研时间和经费,对应着的,就是美国的教学岗教授
(Teaching Track Professor)。
而这份博导制度在不同的欧洲国家也有不同的名字,也随之高等教育的发源和传播到了世界各处,下面是来源于Wiki的整理[2]:


比利时(法语部分:Agrégation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直到2010年)
巴西 ( livre-docência )
法国(Habilit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accreditation to supervise research”,缩写为HDR)
瑞士(PD 和/或 Dr. habil。)
德国(Priv.-Doz. 和/或 Dr. habil。)
卢森堡(autoris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authorization to supervise research”,或 ADR)
波兰(博士 hab., doktor habilitowany)
奥地利(原Univ.-Doz.,现Priv.-Doz.)
埃及( Ālimiyya/Al-Azhar)
丹麦 (dr. med./scient./phil.)
意大利(Abilitazione sciencea nazionale,自 2012 年起)
保加利亚(Docent)
葡萄牙 (Agregação)
罗马尼亚 (abilitare)
捷克 (doc., docent)
芬兰(Dosenti/Docent)
塞尔维亚(Docent)
斯洛伐克(Docent)
瑞典(Docent)
匈牙利(Dr. habil.)
拉脱维亚(Dr. habil.)
斯洛文尼亚(Docent)
希腊(υφηγεσία,υφηγητής),1983年废除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立陶宛(Dr.Habil;目前已废除,不再授予,但较早获得学位的人将终生使用)
摩尔多瓦

白俄罗斯 ( Доктар навук , Łacinka : Doktar navuk)
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Доктор наук - Doktor nauk,科学博士)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http://www.zgcjm.org/NewsInfo?id=1599
^Wiki引用Habilit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bilitation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6
AC-Offer林博士:


因为他们需要帮组里的大佬带博士,要不大佬的博士没人带。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3-20 18:56
高赞说的确实是普遍现象,但是在一些新的高校,或排名较高的学校,正在逐渐变弱。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是很难拿到博导资格。
对于题主的问题:助理教授,这个很多地方连硕导都不是,如果是有项目,基金,好像是可以申请硕导,带硕士,一般的院校有了青基、面上、省基金,好像是都可以招收硕士。
能不能带,是资格问题,就是博士生导师。这个可以去看看各高校学术带头人,简介前半部分,都会突出这句话:博士生导师。这更像是一个职称,或者荣誉,总之就是有带博士的资格。现有这个资格才能有招生的机会,但是更多的学校面临的问题是博士生名额限制。交大很多学院都改成PI制,博士生基本只给PI,如果不是PI,不管助理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等都很难招收博士。但是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可以申请博导资格,一般都可以招收。
对于像深圳大学这样的学校,能带博士的,基本都是大牛,因为随着学校快速发展,PI招来很多,但是博士点、博士生名额限制特别厉害,尤其是没有博士点的,几乎找不到博士,因此不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副研,研究员还是特聘的,都无法招博士生。但是可以无限扩招博士后。


作者:20064041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6428531/answer/19702234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