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37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31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0
图总裂夫司机​:


是时候放出这首歌了。既不表意,音又不英。既不是日本的也不是世界的玩意,也就适合博人一笑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

32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0
作者:Asbeer Bediver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997244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翻译水平问题。
为什么1900年代引进的词大家没有任何感觉?当时引进的西方词语中国现在都在用,例如共产党就是朱执信先生从日文中文直接拿过来的。
现在日本有多少人读过中文典籍的?中文是日语的基础,文化不够的结果就是翻得像新兴宗教。
汉文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官方法令、文献的法定文体。当时汉文的地位和拉丁文在中世纪欧洲、法文在法国殖民地、英文在英连邦国家的地位差不多。所以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知识分子普遍具有接近同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汉文造诣。当然,由于缺少科举这个驱动力,整体水平不如中国。明治维新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翻译西方文献的工作都是由这些接受过系统汉文教育的日本知识分子完成的。所以翻译中大量借用古文词汇来诠释和表达西方哲学、法律、政治、经济概念。随着这批接受过汉文教育的知识分子逐渐退出翻译界,片假名音译变成了主流译法。因为缺少汉文功底,是很难找到贴切的词汇的。这种现象在GHQ统治到泡沫经济时期达到了巅峰。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四书五经一样,都是过去东亚知识分子的基本修养。所以从这些典籍中寻找词汇来诠释翻译西方词汇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古文修养的现代日本翻译家就只能用片假名来音译了。“民主”大概会被翻成“デモンクレーシー”、“自由”可能会被翻成”フリーダム”。战前那些优美的译著就会被翻成现代新兴宗教的经文了。
片假名音译有个很明显的问题。从字面意思基本上无从推测词义。只有懂原文种的人才能理解。但懂原文种又何苦去读译文呢?片假名音译的普及还拖累了日本的外语教育。日本人向来以学外语发音困难,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片假名音译外来语有关。
当年海部俊树首相曾经在美国白宫用英语发表讲演(实际上只是读稿)。台下很多记者到最后也没有察觉他在讲英语。还有记者说:“日语听起来和英语很像。”。
33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0
作者:圆眼睛的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5370648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前其他答主的回答大体上描述这么一个意思:片假名音译词有其积极意义,但滥用乃至于替代原有词汇则不可取.
我也大致同意这一看法.我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所谓的“漢語詞”.
我想千多年前日本人引入古汉语时,也是像如今引入外来语一样,甚至是更疯狂地吸收着邻居的语言文字乃至于文化.汉语外来词也是大行其道,也是替代了很多和语词.现在我们学日语就可以看出来,十以上数字都用音读词,官职名也几乎都是音读.这也就罢了,但我们诧异地发现,为什么“这周”是“今週(こんしゅう)”,这个月是“今月(こんげつ)”,今天却是“今日(きょう)”,“今年”却是“今年(ことし)”?为什么“上上周”是“先々週(せんせんしゅう)”,“上上个月”是“先々月(せんせんげつ)”,可“前天”却是“おととい”,“前年”却是“おととし”?为什么“昨天”是“昨日(きのう)”,“昨天早上”是“昨日の朝(きのうのあさ)”,可“昨晚”却是“(ゆうべ)”?完全没有规律好吗?什么时候用和语词这么时候用汉字词?什么时候音读什么时候训读?音读是用吴音汉音还是唐音啊?可以说这种规律性的缺失,与日本人对汉字文化的盲目引入脱不开关系.而这不也正与明治以降日本人对外来语的态度相吻合吗?
所以我觉得日本文化的内核之一,就是这种无所不包的吸纳外来文化的习惯.至于吸收谁的文化,那自然是谁强就吸收谁的,所谓的畏威而不怀德也与此有关.当然,汉语词和片假名外来词在日语中虽都是舶来品,但汉语词的地位的确更特殊,它与汉字一起,重塑了日语,挽救了日语贫瘠的音系,加强了日语的表意能力与文学性.你可以说或许日语在不受汉语影响下独立发展也可以达到一定高度,但事实没有如果,过去千多年里日语和汉字,这种语言和这种文字符号互相磨合适应,共同发展,现在是谁也离不开谁,而片假名外来语历史只有百多年,想要达到汉字词的地位,或许假以时日能实现吧.这也佐证了一个事实,也就是技术层面上日语不可能废除汉字.
34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3
作者:凝火流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4049266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一些大家的回答,又有了一定新想法,就增加了这一段:
对英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学习片假名确实方便,只要不怕把英语发音带歪。还有英语和片假名都是表音的,我们的母语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不习惯。有人说汉语也有很多音译外来词我们也很习惯,可是问题是我们也是用汉字表示的呀。日语片假名音译外来词好比我们用汉语拼音音译外来词。沙发写成shafa,咖啡写成kafei,汤姆克鲁斯写成tangmukelusi你第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而且,更重要的是汉语音译外来词有片假名音译外来词所不具备的功能就是有时能兼顾到词义。比如“tank”翻译成“坦克”,意思是“坦而克之”,既表意,又比较好反应了这种陆战兵器的特点。又比如把“TOEFL”翻译成“托福”而不是“托夫”“拖浮”之类的,因为含有“托您的福”的含义,就寄托了人们希望能借助某种福气通过考试的美好愿望。即使是音译人名,很多时候也表现出男女性别差异色彩,如杰克,豪夫,威廉,一听就是男性名字,如安娜,爱丽丝,娜塔莎,喀秋莎,一听就是女性名字。又比如音译国名,也折射出感情色彩。如美利坚,德意志,法兰西都具有褒义色彩,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人对这些西方强国的羡慕心理,要是音译成霉厉奸,得疫痔,罚烂稀你觉得有没有区别?至于哥斯达黎加,莫桑比克这种不走心的译名也能感觉出起码没有什么羡慕喜爱的色彩吧。
而且更厉害的是汉语还有音译词意译化的现象,说明了汉语自身消化外来词的能力。telephone最早音译为德律风,但最终意译为电话,microphone音译为麦克风虽然保留下来,但意译为“话筒”使用更多。
以下为原答案:
其实中国在清末民国时期也流行过音译外来词,除了古德白,还有把电话叫德律风,把小提琴叫梵额令,把爱人叫达令。我感觉深层次原因还是被西方文明全面碾压带来的文明自卑和文化不自信。
那时候许多仁人志士认为要救国,就要全面推倒自己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的文明,完全走西化道路。日本不也是在那个时期进行所谓的“脱亚入欧”吗?(当然,因为多种原因,实际上许多中华传统文化都在日本保存和传承比中国还好)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人都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也是文明落后的原因,应该改用表音文字。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还考虑过,幸亏在最后并没有实施,只是采用了一套拼音字母来标记读音,应该就类似平假名注音吧。现在看来真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没有了汉字,中华文明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二战后至今,中国在沉沦中能再次崛起,虽然很大程度是顺应了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分工,但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民具有的聪慧,勤奋的特质和不甘沉沦的文明自觉以及自我认同,这就说明中华文明必然有其内在先进性,换句话来说就是输的起,能翻盘。
我坚信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国家只有携起手来,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争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一直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压制。这条道路很漫长也极其艰辛,肯定还伴随着流血牺牲以及倒退(前几年夭折的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甚至在你我有生之年都无法看到。但是,如果不抱着希望,那么,先辈付出流血牺牲代价让国家发展到今天岂不是没有意义?

35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某匿名用户:


我看电影的时候总想吐槽为什么不直接用英语标。
妈卖批哟,用英语标我一下能看懂,全都用片假名标还不如直接用英语。

36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作者:云麓山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4052888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来语在全世界各个语言中都是正常现象,音译更是引入外来语的主要方式(汉语这种以意译为主的语言反而是少数,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汉字特殊性的影响),而且重灾区还不是日语,而是英语。
但对于日语中的音译外来语仍然报负面看法,和母语是汉语没关系。因为:
1、引入不系统,没有经过沉淀。英语外来语虽然也泛滥,但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还不说英语还有入侵者定居后语言混杂的客观因素影响,日语纯粹是主观选择。日语中的汉字词本质上也是外来语,但也是从长期交流过程中系统引入的(如隋唐、宋元、明清三大交流期,吸收的汉语词汇各有侧重点)。不系统的结果就是沟通隔阂,甚至用外来语来划分亲疏远近、身份高低;
2、 使用太随意。很多时候引入外来语是为了弥补本族语表达所缺乏的专业领域使用的。比如汉语引入梵语佛教词汇、引入英语科学词汇。英语引入拉丁语的抽象词汇、法语意大利语的艺术词汇。但日语是连日常生活中都随意夹带大量明明可以用固有词代替的通用词汇,这就破坏了整个交流环境,造成沟通的困扰;
3、时效性带来的传承性差。由于第1、2点导致日语大量音译外来语都有时效性(类似于网络流行用语),而且其在日语中还有自己的语意、用法演变,并不完全等同于外来语原有的意思和用法。一但潮流褪去,使用变少,会造成后人无法理解和传承,特别是造成日语学习者的困扰,等同于外来语用得多死得多,说外来语一时爽的现象(韩语也有类似现象,不过比日语稍好)。虽然流行语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但其他语言多是在本族语中延伸演变用法,即使时代变迁,后人也可以望文生义。
4、辨识性差,效率低。
4.1语言层面:日语由于有效音节数少,导致音译外来语时,词汇表达需要的音节数大量增加。外来语中有大量辅音连缀、尾辅音,用日语表达就通通要单独出来成音节,导致本来词汇所占音节数就多的外来语,用日语读出来音节数更多。
4.2文字层面:日语独特的文字体系,汉字、平片假名各司其职。一般来说,汉字表意,阅读效率快、理解性强,但是书写麻烦、记忆负担重;假名表音,书写效率快、便于记音,但缺点是阅读效率低、辨识性差。外来语由于前面4.1的原因反而导致假名的缺点放大,阅读效率和辨识性极差。
语言表达是天然追求效率的,除非为了精准而妥协。一般日常语境更追求效率,而非精准。日语有高效的表达方法不用反而舍近求远,当然被负面看待。

37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作者:稚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4545215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和汉语相比,中国学习者不喜欢日语的外来语只是因为:日语目前对外来语的处理比较不符合汉语的现行习惯。(毕竟曾经还是符合的)
从这一点而言,这和我们母语是汉语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太大了。
其实汉语目前吸收外来语的方式,虽然更多的是因为汉语本身做意译很方便,但具体方式上跟日本人不无关系。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处于新旧时代的交叉口,日本高层精通汉学的人还是占多数,他们把西方很多新概念和新事物通过表意的方式翻译成汉字。这些词汇的翻译水平很高,传到我国后获得了广泛接受,也深刻影响了现代汉语。这也就是为什么日语中翻译成汉字的外来词汇我们阅读起来感到很亲近、很习惯,甚至和汉语词汇一模一样。
不过当新旧时代的变革完成,英美文明彻底占据主流之后,日本人就没有必要,也无力再通过汉语为西方的外来语造词了。而是采用目前这种表音为主的方式。也当然不符合我们的习惯了。由于纯音译的诸多弊端,其实日本人自己也担心这个,也有类似重新翻译的运动。不过大趋势还是片假名。
至于汉语不符合现行习惯的外来词译法举例:
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塞恩斯(Science)
也就是历史课本里我们熟知的的德先生、赛先生。这两个译名风靡一时,但不好用,最终被取代。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其实汉语在意译这方面更有优势,就像是跑程序,汉语的意译就是把本来用虚拟机运行的代码拿过来移植成原生程序,日语意译成汉字是要从一个虚拟机移植到另一个虚拟机,因此不仅麻烦,也存在很多弊端,题目中已经说明了。日本大量使用片假名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我才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说这“不符合我们的习惯”,而是不会去强行解释这对他们不好。


那和英语相比,为什么很少有学习者吐槽英语的外来词?众所周知英文的外来词也很简单粗暴...
我想有几个原因,但仍是站在国人的角度去谈:


中国人学英语没有捷径。......但是学日语汉字的时候可以图省事。虽然帮助不是很大,但起码比用片假名通过英语图省事更方便。且中国人学日语大多来自教材,文本一般以传统日语为主,片假名浓度比较低,所以实际中遇到大段片假名外来语,读起来会不习惯。
英语大部分的外来语来自其他欧洲语言,例如拉丁、法语、德语,中国人不太能看出来。日语的外来语则非常显眼。
英语的外来语问题是老生常谈了(也是造成正字法一塌糊涂的原因),而且基本已经定型,而日语的转变发生在较近时期,且正在愈演愈烈。
接第三点,英语目前是强势语言,更倾向于将本应是外来语的东西内化,并向外输出外来语。或许是由于此,现代英语本身也在向着分析语的方向发展。 顺便日本真是个很奇怪的国家。既有人直到今天还在坚持用那种翻盖手机,又在语言、习惯这种重要的东西上说转向就转向了,谓之“日本人的灵活性”(他们自己好像经常提这个)。
可能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菊与刀罢。

38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4
作者:常瑾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866248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题不在于外来语,而是现在太多地方称得上滥用了,虽然进程不会很快但是很多日语本来就有的词汇也在被强行“外来”,一直在刷开闭的755能明显觉察到的趋势
1 文字体系混乱化,单词一会汉字一会假名一会又用外来语,语法黏着部分反而来了兴致就写成汉字心情不好就回归假名,这部分暂时还不会有外来语参与
2 本来自己有的词汇越来越多的用英语,一篇sns通篇パフォーマンスする仿佛是日语没有词能形容一样,还有很多广告,影视封面等等把英语短句直接音译成片假名,对于很多老年人简直就是“强行汉化成你看不懂的中文”这样的感觉,比如《撒洛德奥布撒菱斯》,这除了赶小年轻的时髦劲之外对日语本身说是伤害都不为过。再比如我们国内的广告很多都是从中文里咬文嚼字拼凑一些新的单词,比如“就购了”之类,这在日语里这么玩已经属于生涩难懂的冷笑话,我觉得也是传统日语正在没落的一个信号,人家星巴克大理石系列新品直接夯上英文“大理石white”,小姑娘发sns显得特别时髦,国内的话估计会用“大礼食”这种钻研本国文字的方法。虽然我知道中文是孤立语比日文更适合玩这个,但是日语中的大量流行词汇也是人家钻研出来的,比如日本的直播软件里“山出”形容av画质等等,也就是说用汉字这么玩的也有很多,但是感觉总体上还是在向更省事的英语倾斜,以后见到片假名拼写的eatする,goする,drinkする变成默认最优先用的写法那估计就要真完了,只剩下语法,单词大量架空的话这个语言的完整性就算是毁灭性的打击了吧。
另外,由于日语里大量的拟声拟态词,因为是片假名书写所以也被年轻人优先采用,这以后如果导致实意的词渐渐被忘记成古文的话,那也是对日语的极大伤害,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只会凄い、可愛い一样,本来多样化的语言生态被渐渐忘记,当大量本来日语里都有对应的实意词,变成通篇英语+拟声拟态+汉字形态的语法黏着时,可能几个时代的印记也就一起随之被遗忘了。
虽然我赞同以前我们西语老师的说法,习惯就是标准,但是看着这样的趋势正在一点点发展,还是觉得有点可惜,就是这样。我有买一些偶像的手机博,不是全部但是这种现象的确在发生。
39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5
暄暄在日本:


我觉得大量引进外来语,一个非常直观的负面就是,日本人太依赖片假名直译,连学英语的书上,英语字母都要统一片假名发音!
这样下去怎么可能学好英语呢??
而且曾经还被日本朋友纠正过我的英语发音,人家全是外来语式拼读啊!而且对这种外来语式英语发音还是蜜汁自信
呵呵哒

40樓 JosephHeinrich 2024-6-11 19:25
因为这个是真的要骂的,不是开玩笑,不说日本人自己,如果你是一个外国人,你必须懂得:


日文
英文
其它外文然后你才看得懂很多词汇……………………
以现在日本的片假名和外来语滥用程度,我敢保证如果你只会日文而不懂英文的话,可能你一句话都看不懂………………作为一个外国人,你要懂得两门外语并且进行互相转换你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英语特别好的日本人肯定不是多数……………………所以非常赞同高票答案………………


作者:Allen Leu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79217/answer/2840017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