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4篇帖子。
(轉載BBC中文網)台灣「免術換證」訴訟:跨性別者要求廢止「強制手術」的掙扎與爭議
2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7

圖像來源,BBC CHINESE/JOY CHANG

跨性別者小嗨接受BBC中文訪談,她做了隆乳手術,但沒有摘除男性生殖器官。
2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7

「免術換證」的爭議不僅來自法律技術層面,更牽涉到社會對性別角色與空間的根本理解。

台灣女性協會是目前台灣最活躍的反對「免術換證」政策團體,於2022年成立。該協會向BBC中文表示,免術換證可能導致有心男性以「法律上女性」的身份進入女性專屬空間,並藉由反歧視法訴訟權進行挑戰,進一步影響如宿舍、更衣室、照護職業等場域,「造成生理女性權利倒退」。

他們主張,當前跨性別運動是由「以男性為主導者」推動,要求社會承認其與女性「相同」,實質上是對女性權益的侵蝕與威脅,跨性別者的困境也被過度誇大。「所謂的人權,不是保證一個生命和生理經驗與女性完全相悖的個人,應該要擁有與女性一模一樣的『人際、法律與社會對待』。」

該協會強調,正在凝聚更多支持者、爭取政黨和宗教團體支持,並主張政府應研議對男性進入女廁施以行政罰,「除了已經手術的跨女,因為生理的變化可以進入以外,其他男人沒有進入的理由。」

2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7

使用公廁爭議

跨性別者使用公共廁所的問題,觸及了社會的敏感神經,也反映出性別二分空間所帶來的壓力。

現年26歲的跨性別女性小嗨告訴BBC中文,她目前多半使用女廁,雖然保有男性性器官,但外貌與穿著接近社會對女性的主流想像,近年未曾遭遇質疑。然而,她回憶起大學時期曾在使用女廁時被一名老師當眾叫出來,留下深刻的不適經驗。「當時我已經以女性身份生活,同學們也都認定我是女生,還有人對老師說:『她去男廁才會嚇到男生。』」

2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7

圖像來源,BBC CHINESE/JOY CHANG

跨性別女性小嗨多年前在校園曾因為使用女廁遭受質疑。
2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7

跨性別男性小太陽指出,台灣性別友善廁所仍不普遍,儘管他目前以男性身份生活,但男廁的設計對他而言仍難以自在使用。他回憶,過去按照出生性別使用女廁時,曾遭一名女性質疑其性別,甚至要求查看證件。

「她說你這個變態,這是女廁你知道嗎?我當下很尷尬,也很不舒服,我為什麼要受到這樣的污辱?」儘管他出示標註為女性的身分證,對方仍懷疑其證件為偽造,從此不再進入女廁。

小太陽開設的餐廳內,廁所沒有區分男廁女廁,而是設計成任何性別都能通用的空間,並提供性別友善的生理用品,「我不想要跟我一樣的人,也有這樣的不舒服。」

他表示,能理解社會對跨性別者使用公共空間的疑慮與不安,「任何族群都會有老鼠屎,但不能一概而論」,他希望社會能更願意理解跨性別者的處境。

根據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3年的調查,約四成受訪者表示曾在使用公廁時遭遇質疑或被注視,另有超過三成表示,曾因擔憂被騷擾或歧視而選擇憋尿、不如廁。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威廉斯研究所2025年的研究指出,保障跨性別者依性別認同使用廁所,並未導致空間安全或隱私事件增加;若跨性別者被迫使用與出生指定性別一致的廁所時,更易遭遇拒用、騷擾甚至攻擊。

2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8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公共廁所安全性引發跨性別者權益與女性安全的爭論。
2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8

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文向BBC中文表示,部分女性主義者擔憂,若女性空間的使用範圍被擴大,可能會稀釋原有的保護機制;上一波MeToo運動揭露了大量女性遭受性暴力的經驗,社會也提升對被害者保護與女性安全的意識,女性空間因此成為更敏感且具爭議性的議題。

針對「免術換證」是否影響女性安全,學者陳宜倩表示,公共廁所的不安全感雖然是真實的情緒,但往往被錯誤地投射在跨性別者身上。她指出,目前台灣成功「免術換證」的僅有七人,顯示騷擾女性、侵害女性安全的問題,與跨性別者無關,跨性別者本身也常在公共空間中遭遇騷擾。

她強調,真正的訴求應是讓所有女性——無論是跨性別女性或順性別女性——都能在公共空間中感到安全。與其將跨性別者視為威脅,社會應強化空間安全管理,並建立彼此的「盟友」關係。

陳宜倩援引德國憲法法院的相關判決指出,社會對跨性別者的不理解、擔憂或不便感雖應被正視,但當這些情緒與跨性別者的基本權利發生衝突時,仍應優先保障性別自主決定權。

2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8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性別友善廁所被認為能保障多元性別需求。
2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8

社會民意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也被認為性別平等意識進步。根據行政院2025年性平調查,台灣民眾對於跨性別者多持尊重與接納態度,有九成民眾同意「可以與跨性別者當同事」。

不過,當涉及變更身分證性別登記的制度,民眾就看法不一,僅有四成民眾同意「跨性別者免摘除器官就能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近三年調查均未達五成。另有近六民眾表示同意「跨性別者、雙性人身分證可以登記第三性別選項」。

中研院副研究員劉文表示,台灣社會對跨性別者處境普遍缺乏理解,「免術換證」議題常被過度簡化,「大眾的想像就是你只要走進戶政事務所,就可以變成男的、變成女的」。他強調,免術換證僅是廢除強制手術,並非取消所有審查機制,目前法律學界也提出多種制度設計模式。

她指出,歐美近年在跨性別權益議題上也出現反彈,英國部分女性主義學者主張生理性別應是法律上的主要指標,反對「性別自決論」,這類「性別批判女性主義」的觀點也有學術論述支持,並非台灣社群獨有的恐懼。

劉文認為,台灣目前尚未形成像歐美有規模的反跨性別運動,但隨著立法推進,相關爭議可能升高,當前的張力不再只是世代之間的分歧,而是部分年輕女性與跨性別者之間的矛盾,同志運動內部也面臨越來越多複雜議題,缺乏一致共識。

3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25 22:58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同志遊行於每年十月底最後一個週六舉行。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