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
咖啡界最大的bug,就是把Americano和American coffee都翻譯為了美式咖啡。但無論是哪一個,在英語里都不是常用說法,你隨便問一個美國人什麼是Americano,他大機率不知道。雖然星巴克的菜單上有,他們也不會知道,因為他們不喝。不要覺得奇怪,你去飯店喝茶,都有龍井、鐵觀音、碧螺春,大紅袍,但隨便拎一個中國人出來,問,大紅袍是紅茶嗎,99.999%的機率會說是,因為他們沒喝過,再問,普洱茶是綠茶嗎,99.9%的機率也說是,雖然喝過,但分辨不出來。
Americano不是美式咖啡,是意式咖啡,從名字上來看就知道不是英語,是義大利語。意式咖啡是由意式咖啡機通過蒸汽壓力萃取的咖啡,這個定義我想大家都沒什麼異議吧,Americano是由espresso加水而來的,那也是意式咖啡,只是被稀釋過的。
那不用意式咖啡機也能做咖啡嗎?也可以,事實上意式咖啡機發明的比較晚,1901年才發明,真正在全球普及還是1960年代以後了。
那沒有意式咖啡機之前,難道人類就不喝咖啡了嗎?不,照樣喝咖啡,喝法就是像中國煲涼茶一樣,直接用水去煮咖啡粉,連渣一起喝。
後來,聰明的人類發明了濾網/濾紙這個東西,那就不用和著水一起煮了,只要把咖啡粉放在過濾網/濾紙上,然後往上倒開水,下面用水杯接著就可以了,這種簡易版仍然是目前歐洲人在家裡喝咖啡最普遍的方式,他們第一次接觸咖啡都是這種類型,普通家庭是不會買意式咖啡機的,那玩意很貴,最便宜的都要700-800美元,對於他們來說太不划算了,都可以去咖啡館喝很多年的咖啡了。

但這種過濾出來的咖啡,毫無疑問不是濃縮的,都是淡淡的味道,可以說,在意式咖啡機發明之前,人類喝的都是這種被稀釋過的咖啡。
後來,聰明的美國人又發明了電滴濾壺
(實際是德國人發明的,美國人成功推廣),那就不用手工操作了,會自動均勻淋水下來,這就是現在美國人最常見的喝咖啡的方式,所以也有人說這種叫American coffee,但實際上最常見的說法是drip coffee或者brewed coffee
或者filter coffee
。你去麥當勞點咖啡,他都是用這種電滴濾壺做出來的咖啡,不是肯德基那種用意式濃縮機打出來。

過了二戰的時候,美國士兵到了義大利,發現義大利人全都是用濃縮咖啡機,這玩意直接喝根本喝不下,於是就往裡面加水,稀釋成和滴濾咖啡一樣的濃度,這就為什麼這種稀釋的espresso叫Americano的原因。
當然,美國士兵回到美國,肯定不會再用濃縮咖啡兌水了,為什麼呢,因為意式咖啡機貴啊,要喝淡咖啡直接用電滴濾沖咖啡和不更香(=便宜)嗎?
而且你都用意式咖啡機了,花了這麼大的價錢,不加奶或者加糖來調味,而是選擇加水,就只為喝一口稀釋的咖啡,腦袋進水了。
再次強調,滴濾咖啡和Americano從濃度上來說是接近的,只是沒有人願意用一台貴的機器做一杯便宜的咖啡,這樣不符合邏輯。
Americano只在亞洲地區流行,因為亞洲的咖啡文化是後來傳入的,家庭本來沒有在家喝滴濾咖啡和習慣,在咖啡店那自然而然就直接上意式咖啡機了。
亞洲地區也不能夠接受那麼濃的espresso,所以加水稀釋就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種最經濟的選擇。
不是每個國家都喝得慣espresso的,只有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喜歡直接喝,法國人也覺得苦了。
稀釋咖啡的方法除了直接給濃縮加水之外,還有第二種方法,就是在萃取的時候多加水,就像我們在煲湯的時候多加水一樣,那和把湯收汁後然後再加水還是區別的。
法國人也喝不了espresso,於是在萃取的時候多加一倍水,比滴濾濃,比espresso淡。
德國人也喝不了espresso,他們和美國人一樣偏向於喝滴濾咖啡,也非常淡。
咖啡濃度排序:
義大利/西班牙> 法國>德國>美國>韓國
為嘛把韓國拎出來,韓國人超愛喝美式,但他們的美式濃度低到令人髮指,星巴克的中杯美式是354ml,同樣份數的濃縮韓國人會做到700ml甚至1L,太誇張了。
英國人呢?我一個英國同事,大概40多歲,他說小時候就根本沒見過咖啡,周圍沒有咖啡店,也沒有見過哪個英國人喝咖啡,咖啡店是後來讀初中的時候才逐漸有的,英國人總體上還是更習慣喝茶的。
他說英國人喝咖啡的品味很差,最常喝速溶咖啡,British have the worst coffee in Europe,這是他的原話。
我想這還不如我們,我們小時候市裡至少還有上島咖啡呢,英國人真的是一點都不western啊。
英國人是最吃不了苦的,去星巴克喝點咖啡的話最喜歡點卡布奇諾和拿鐵,實在沒有牛奶,那就加很多很多糖,和大部分喝不慣咖啡的中國人是一樣的。
英國人喝茶的品味也很差,他們喝的茶包在中國算是最劣質的茶了。而且他們喝茶都要放糖,這在中國是絕對會被鄙視的。
===
第二個bug,把 cafe和coffee都翻譯成了咖啡。
Cafe 與 coffee 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