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5篇帖子。
(轉載BBC中文網)柴靜: 從中國官媒的知名記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獨立媒體人
11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 19:52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柴靜從2000年因為陳虻邀請進入央視總部,到2014年離開。她在央視的調查報導從留守兒童,農村小學生集體服毒案,重慶打黑到同志族群等議題都有深度的調查。
12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 19:52

《陌生人》:自媒體之路

「那聖戰者也是這樣,怎麼人就這樣白白死去?你們怎麼不開口說話呢?就像那個小孩的父親一樣,誰去探尋這個真相呢?我一個外國人,一個連西班牙語都不會說的移民,但只要對方願意聽我講話,願意向我講話,我就願意聽。」-----這是柴靜移居西班牙後,於2023年完成的紀錄片《陌生人》。

紀錄片聚焦歐亞伊斯蘭「聖戰士」的恐怖行動背後的宗教禁忌。她說,一切源於她搬到巴塞羅那(巴塞隆納)沒幾個月,住所大街上便發生慘重傷亡的恐襲事件,點燃了她的新聞好奇心。

她也坦言,「播完《穹頂》後,再做新聞記者已不可能,這是我說『卸甲歸田』的原因。或許在國內做商業性工作可以,但那不是我的志趣。不如走走看看。」她告訴BBC。

「我採訪的每一個人,從『聖戰者』到專家,似乎都急迫地向我訴說……好像從未有機會表達。有趣的是,這些西方人急切地想跟一個中國人訴說他們社會的禁忌……我有個朋友想推薦我的片子給西班牙電視台,他們說,這片子太敏感,播不了。我就想,這難道不是我在央視時常聽到的回答嗎?」柴靜笑著說。

受《陌生人》啟發,柴靜2024年轉型為自媒體人,在YouTube開設頻道《陌生人》,將視角轉回中國。一年內,她發布五十部影片,涵蓋義和團、「文革」、「六四」、朝鮮戰爭(韓站)中的中國戰俘、俄烏戰爭中的中國傭兵、武漢封城等議題,每每引發網路熱議,甚至吸引當事人親友翻牆留言回應或網友激辯。她表示,閱讀與回覆留言讓她感動,許多高質量的評論啟發了她的思考。

柴靜向BBC解釋,這是她將頻道命名為《陌生人》的原因:「在採訪聖戰者時,我意識到『身份』往往是人們了解彼此的障礙,甚至仇恨的來源,但經驗可以改變偏見,陌生人彼此感受,能產生深刻的關聯。」

13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 19:52

圖像來源,PROVIDED

柴靜與恐怖攻擊的受難者家屬會面。移居西班牙沒多久,她所在社區便遇到恐怖攻擊,造成多名無辜死傷,激發她對此議題的調查沖動。
14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 19:52

柴靜特別提到,一部點閱近百萬的「文革」影片對她意義非凡。這部影片講述清華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葉企孫在「文革」中的遭遇。在葉企孫姪孫的協助下,她將葉教授未公開的「文革」日記與照片在海外重現,重述其一生。她形容這如「手工藝」,與商業無關,而是在因緣際會下「完成」故事,像是「畫好了一個圓」,「織補了」歷史的缺漏,讓她感到滿足。有人稱,科幻小說《三體》中的葉教授以葉企孫為原型。

她說,很多議題,包含「文革」、「六四」或薄熙來打黑的事件等等,當時在央視工作時沒有空間說盡,如今人在海外作獨立的自媒體人反而有了空間,可以補述這些事情帶給她的影響或她沒說盡的觀點。

至於有關對敏感議題的憂慮,她則告訴記者說:「就像《陌生人》中一位受訪對象說的,一個社會有禁忌就不健康了:『因為會有人去操弄這個禁忌』。所以,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人平靜、誠實、公正地敘述禁忌。當你把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呈現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不需要什麼新方案新措施,你把問題說明白了,答案就有了。」

然而,觸及「禁忌」是否要付出代價?譬如,會不會因此無法回國?柴靜說:「我對新聞工作者的宿命很早就看得很清楚。我做《穹頂之下》的時候,就已經完全清楚後果。我不左轉、不右轉、不後退,也不加快步伐,只是按自己的腳步走。」

合成圖制作: Andro Saini

15楼 JosephHeinrich 2025-7-2 19:53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