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91篇帖子。
(轉載知乎)日本前 11 月接待外国游客 3340 万,打破年度纪录,日本都采取了哪些吸客手段?
13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4

zhihuyonghu:


一个是便宜,日元贬值后日本物价低

二是安全,日本社会没有象欧美那样治安崩溃,遍地抢劫犯小偷

三是色情业发达 与泰国争夺狼友游客

13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4

豪hao:

那手段不就是“东京热”吗!

13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4

茴香豆:


厕所好。

13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4

一枭倾城:


再降降汇率还能再高

13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4

箫小笑:


也啥我第一反应是汇率波动造成的……

13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4

流天类星:


我一个不怎么关注日本的都给b站推送了大久保公园,而且价格也非常亲民。我一直以为这东西只有越南和泰国才有,没想到日本也这样了,今年日本到底有多拉胯啊。

不过真要去探险我还是去泰国和越南比较好点,比较正规,日本的梅毒太多了,等过几年日本规模化了再去也不迟

13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18:35
13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21:09

作者:我只吃奶不干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210324008/answer/651896403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一下评论区,有几个误区需要说一说。

1.首先是访日人数,很多人说韩国第一,这是因为把中国按照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来计算了,如果合并在一起的话,中国赴日总人数超过一千万,韩国只有五百多万,中国仍然是第一,考虑到韩国已经将近发展了一百多年,我们只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了二三十年,我认为这个比例已经很客观了,说明中国人的钱袋子确实是鼓起来了,连最讨厌的日本都有这个客流量,别的欧美国家的人数可想而知。

2.其次日本观光局的数据只统计了旅行人次和国籍,没有统计消费能力,如果考虑这一点,中国更是秒杀韩国,关于韩国我只想说一句:
真的全TM都是穷鬼 ,来日本的很多韩国年轻人仅仅是因为免签,然后向往日本就来了,根本没带多少钱,全程不买东西,临走了才肯掏出几百日元买一块巧克力送给女友,就这还是扣扣搜搜的掏出全身的硬币,不够的说用信用卡补,而他们用的也不是真正的信用卡,而是借记卡,要充钱才能用。而且他们充钱还都不是一次冲个几千一万的,比如商品价格是1040日元,他们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汇率冲个1050在里面,很多时候算错了钱不够经常交易失败,最后悻悻然放下商品坐上回国的飞机,这样的韩国人我见的太多太多了,经常让我们这些在后面排队的苦等半天。但是韩国女孩是真的漂亮,腿长,穿衣服也都很慷慨,如果是这种情况一般也忍了。

3.很多报道说中国经济不好,以前我是相信的,但是现在我劝你们不要相信这些不良媒体,但凡来过日本的都知道,中国人是真的有钱,我在机场见过的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买东西都直接拿,从来不看价格,他们只在乎一个东西好不好吃,有不有名,以及他们的包能装多少。

而且访日的顾客人数和消费能力明显是比疫情之前增长了很多的,很多人跟我说中国人有钱人其实并不多,只是人口基数大,哪怕百分之一有钱人也有1千多万,但我觉得真正有钱的那百分之一应该会去欧美而不是去日本,应该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去排队买东西,我所亲眼见到的就是中国的中产,普通有钱人越来越多,消费能力越来越高。

其实喜欢日本的人真没必要贬低国内的经济,我的感觉是中国的经济好了,日本的经济才能跟着好,先好带后好。中国吃肉,日本跟着喝汤,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之前国家给日本恢复了免签,日本最近也放宽了对中国的签证,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只有在两国和平友爱的情况下才能有钱赚,希望中日关系能够越来越好

13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21:09

心已沫:


江苏这个月苹果手机严重供不应求一样的呢


14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2-27 21:10


皮皮虾: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其重要性远超经济层面。它不仅是促进地区发展的“印钞机”,也是一种无形的外交手段。在看似平淡的民间交流中,隐藏着改变人心的力量。你站在富士山下与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合影,或者在巴黎街头吃着地道的法棍,与店主用蹩脚的英语聊上几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构成了无数人心中的“你”。

每一张笑脸,每一次热情的指路,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们越是从日常中对你产生好感,就越不容易把你当成抽象的“他者”,更不容易被刻板印象或偏见左右。于是,当这些游客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对“你”的理解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在选票上。一个微笑,可能最终决定了对你友好的政策;一份好感,可能避免了一个对你不利的政府诞生。

旅游的这种力量,不是大张旗鼓的宣传,而是润物无声的“人心外交”。想象一下,如果所有外国游客都在中国体验到了地道的饺子和真诚的友谊,那么电视上那些妖魔化中国的节目恐怕很难再有市场。同样,如果一位外国友人能在杭州的西湖边感受到“人间天堂”的美好,他会不会对“东亚威胁论”多一丝怀疑?

因此,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更是一场“微型外交”。一个国家对旅游业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上的人设。而反过来说,当你的游客体验感越好,他们带回的好感越多,这些好感最终会构成你在全球舞台上的“软实力”。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