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兴起的产业革命使工厂进入了连续加工,批量生产的时代,夜间照明成了重要问题。   前面已经讲过,英国人戴维1815年曾做过用2000个伏打电池产生电弧的有名实验。   (1)白炽灯泡   1860年,英国人斯旺把棉线碳化后做成灯丝装入玻璃泡里,发明了碳丝灯泡。   然而,由于当时的真空技术不高,点灯时间不能过长,时间一长,灯丝就会在灯泡里氧化而烧掉。   斯旺所想到的白炽灯泡的原理是现在的白织灯的起源。随着灯丝研究和真空技术的进步,白炽灯最终达到了实用化。从这点不说,斯旺的发明是一项大发明。   1865年,施普伦格尔为研究真空现象而开发出水银真空泵。斯旺知道这件事后,就在1878年把玻壳内的真空度提高,又在灯丝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先把棉线用硫酸处理,然后再碳化,最后,他公布了斯旺灯泡。斯旺的白炽灯泡曾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成功地把白炽灯泡的寿命延长到了40小时以上。1880年,爱迪生发现竹子是做白炽灯灯丝的优良材料,就把日本,中国,印度的竹子收集起来反复进行实验。   爱迪生把部下穆尔派到日本,在京都的八幡寻找优质竹子,若乾年后,用八幡竹子制造出了灯丝。为了制造这种竹灯丝的灯泡,1882年他在伦敦和纽约成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   在日本,1886年(明治19年)东京电灯公司成立,明治22年起,一般的家庭开始用上了白治灯泡。   1910年,美国的库利厅用钨丝做灯丝,发明了钨丝灯泡。   1913年,美国的兰米尔在玻壳里充入气体以防止灯丝蒸发,发明了充气钨丝灯泡。   1925年,日本的不破橘三发明了内壁磨砂灯泡。   1932年,日本的三浦顺一发明了双螺旋钨丝灯泡。   正是由于上述的不断探索,今天我们才能享受白炽灯照明的日常生活,想起来真是漫漫长路啊。   (2)放电灯   1902年,美国的休伊兹特在玻壳内装入水银蒸气,发明了弧光放电汞灯。由于这种汞灯在汞蒸气的气压较低时发出了紫外线较多,所以常作为杀菌灯使用。而当水银气压较高时,可发出很强的可见光。   现在广泛用于广场照明和道路照明的高压汞灯所发出的光是一种混合光,混合光包括水银电弧放电的光和紫外线照到涂敷在玻壳内壁的荧光材料上所发出的光。   1932年,荷兰菲利浦公司开发出了波长为590nm单色的钠灯,这种灯广泛用于公路的隧道照明。   1938年,美国的英曼发明了现在广泛使用的荧光灯。这种灯通过用水银电弧放电发出的紫外线照射涂敷在灯管内壁的不同荧光粉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常,白色荧光灯用得最多。   7.电力设备的历史   可以说,1820年奥斯特所发现的电磁作用就是电动机的起源。   而1831年法拉第所发现的电磁感应就是发电机的变压器的起源。   (1)发电机   1832年,法国人毕克西发明了手摇式直流发电机,其原理是通过转动永磁体使磁通发生变化而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并把这种电动势以直流电压形式输出。   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自励式直流发电机。   1869年,比利时的格拉姆制成了环形电枢,发明了环形电枢发电机。这种发电机是用水力来转动发电机转子的,经过反复改进,于1847年得到了3。2KW的输出功率。   1882年,美国的戈登制造出了输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吨的两相式巨型发电机。   美国的特斯拉在爱迪生公司的时候就决心开发交流电机,但由于爱迪生坚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两相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专利权卖给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两相交流发电机在尼亚拉发电厂开始劳动营运,3750KW,5000V的交流电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罗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冈州建设了发电厂,1892年成功地将15000伏电压送到了皮茨菲尔德。   (2)电动机   1834年,俄罗斯的雅可比试制出了由电磁铁构成的直流电动机。1838年,这种电动机开动了一艘船,电动机电源用了320个电池。此外,美国的文波特和英国的戴比德逊也造出了直流电动机(1836年),用作印刷机的动力设备。由于这些电动机都以电池作为电源,所以未能广泛普及。   1887年,前面所讲过的特斯拉两相电动机作为实用化感应电动机的发展计划开始启动。1897年,西屋公司制成了感应电动机,设立专业公司致力于电动机的普及。   (3)变压器   发电端在向外输送交流电的时候,要先把交流电压升高,到了用电端,又得把送来的交流电压降低。因此,变压器是必不可少的。   1831年,法拉第发现磁可以感应生成电,这就是变压器诞生的基础。   1882年,英国的吉布斯获得了“照明与动力用配电方式”专利,其内容就是将变压器用于配电,当时所用的变压器是磁路开放式变压器。   西屋引进了吉布斯的变压器,经过研究,于1885年开发出了实用的变压器。   此外,在此前一年的1884年,英国的霍普金森制成了闭合磁路式变压器。   (4)电力设备和三相交流技术   两相交流电是用四根电线输电的技术。德国的多勃罗沃尔斯基在绕组上想出了窍门,从绕组上每隔120度的三个地方引出抽头,得到了三相交流电。1889年,利用这种三相交流电的旋转磁场,制成了功率为100W的最早的三相交流电动机。   同年,多勃罗沃尔斯基又开发出了三相四线制交流接线方式,并在1891年的法兰克福输电实验(150VA三相变压器)中获得了圆满成功。   8.电子电路元器件的历史   当代,是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电子学繁荣昌盛的时代,其背景与电子电路元器件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电子管   电子管是沿着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五极管的顺序发明出来的。   二极管:前面曾经讲过,爱迪生发现了电灯泡灯丝发射电子的“爱迪生效应”。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受到“爱迪生效应”的启发,发明了二极管。   三极管:1907年,美国的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管。当时,真空技术尚不成熟,三极管的制造水平也不高。但在反复改进的过程中,人们懂得了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终于拉开了电子学的帷幕。   振荡器也从上面所讲过的马可尼火花装置发展为三极管振荡器。三极管有三个电极,阳极,阴极和设置在二者之间的控制栅极,这个控制栅极是用来控制阴极所发射的电子流的。   四极管:1915年,英国的朗德在三极管的控制栅极与阳极之间又加了一个电极,称为帘栅极,其作用是解决三极管中流向阳极的电子流中有一部分会流到控制栅极上去的问题。   五极管:1927年,德国的约布斯特在阳极与帘栅极之间又加了一个电极,发明了五极管。新加的电极被称为抑制栅。加入这个电极的原因是:在四极管中,电子流撞到阳极上时阳极会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栅就是为抑制这种二次电子发射而设置的。   此外,1934年美国的汤绿森通过对电子管进行小型化改进,发明了适用于超短波的橡实管。   管壳不用玻璃而采用金属的ST管发明于1937年,经小型化后的MT管发明于1939年。   (2)晶体管   半导体器件大致分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IC)两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电子学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晶体管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布拉特在1948年发明的。   这种晶体管的结构是使两根金属丝与低掺杂锗半导体表面接触,称为接触型晶体管。   1949年,开发出了结型晶体管,在实用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1956年开发出了制造P型和N型半导体的扩散法。它是在高温下将杂质原子渗透到半导体表层的一种方法。1960年开发出了外延生长法并制成了外延平面型晶体管。外延生长法是把硅晶体放在氢气和卤化物气体中来制造半导体的一种方法。   有了半导体技术的这些发展,随之就诞生了集成电路。   (3)集成电路   大约在1956年,英国的达马就从晶体管原理预想到了集成电路的出现。   1958年美国提出了用半导体制造全部电路元器件,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案。   1961年,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开始批量生产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并不是用一个一个电路元器件连接成的电路,而是把具有某种功能的电路“埋”在半导体晶体里的一个器件。它易于小型化和减少引线端,所以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在逐年增加。元件数在100个以下的小规模集成电路,100~1000个的中规模集成电路,1000~100000个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100000个以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都已依次开发出来,并在各种装置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编辑本段初中电路知识电学知识总结  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 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 000毫安=1 000 000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 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 000伏=1000 000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 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五,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电阻越大)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 分压作用:=;计算U1,U2,可用:;   ⑤ 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Q是热量)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电阻越小)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 1/R总=1/R1+1/R2+1/R3+....+1/Rn   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Q是热量)   六, 电功和电功率   1. 电功(W):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多少叫电功,   2.功的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   4.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利用W=UIt计算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还有公式:=I2Rt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   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另有:额定电流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另有:实际电流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15.同一个电阻,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6.热功率:导体的热功率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17.P热公式:P=I^2Rt (I平方RT),(式中单位P→瓦(W);I→安(A);R→欧(Ω);t→秒.)   18.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热功率=电功率,可用电功率公式来计算热功率.(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七,生活用电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八,电和磁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进.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的互换.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实验  一.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电路图如右图)注意: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处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二.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原理:P=UI 
扩展阅读: 
1 
http://www.ikepu.com/physics/physics_branch/electricity_total.htm2 中文名称:电学发展史
3 英文名称:Electric Universe
开放分类: 
科学,物理,物理学,学科,电学 
“电学”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electricity (as a science); electrical science 
我来完善 “电学”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