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务正业大橙砸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212093/answer/2547475820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目前,国外一年一签的博士后性价比很高,搞上1~2年回来,算正式的海外工作经历,享受海归待遇,成果稍微好一点在很多高校可以落地副教授,不要太爽。关键是总体上不难申请。还不需要进站出站的繁琐流程。
国内做博士后就因高校而异了。
大概分下面几种类型:
一种是“博士后=tenure track助理教授”模式,比如四川大学,想拿长聘教职,普通的必须博后起步,3+3考核,跟其他人PK,6年内牟足劲发文章申基金,评上副高就稳当了。牛逼的给个“特聘副”的头衔,也是3+3考核,跟博后一块PK。中科院的特别研究助理
也是类似的模式。一些学校的【师资博后】甚至是考核合格即可转编制讲师。这种工资一般待遇不会特别高,多数人以留下为目的。
一种是高薪合同工
模式,典型的是一些南方发达地区高校比如广州大学
、南科大,给三四十万年薪,签两三年,大多数人出站之后就撤退找下家了,少数能留下的,一般也是转成非升即走讲师。此模式的弊端是在转为长聘之前的【博后+预聘】阶段时间略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毕竟我们国家向来讲究稳定压倒一切。这种总体上是以快速赚一波小钱钱为目的的,博后期间也不耽误积攒成果。
再一种是混经历型合同工模式,到名校打一圈滚,两三年后出站了再去其他学校降维打击,特点是工资不高,又基本留不下,比如清华北大,清华博后税前12万年薪,而且往往一般博士还很难进去。这种就是以跟大佬混几年为目的,图个人脉和平台,以及名校背景,攒攒文章申申项目。
还有一种不知道怎么形容
的模式,钱又不多,又留不下,学校比较牛掰吧但也不是top,口碑都烂了,但人还乌泱乌泱地往里去,咱也不知道为啥明知是坑还要跳,要不简称“双鸭山韭菜模式
”?
以我个人浅薄的阅历,要么应届生毕业了手里文章不够PK不过别人,要么成果比较出众,冲着申博新计划、博后面上这些单列的国家级项目,要么是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年轻有冲劲又牛掰且有个名校情节的,可以去搞一轮博后。
其他情况,能拿教职的、特别是编制教职的,还是优先占坑,博士扩招太可怕了,坑越来越少。
现在的高考和考研人数丝毫没有到达拐点的迹象,内卷只能愈演愈烈。抱着教职不好找,做博后过度一波心态的兄弟,一定要考虑市场供求关系
的问题。
假设今年top10%的优秀应届博士生有一万个,三年后你做完博后可能达到一万五,加之博后出站的人也更多,抢教职大战到后面激烈到什么程度没人能预料。
可能贩卖焦虑
了。